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整体设计单元名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1.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积的变化规律,以及借助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本单元是整数乘法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需要对整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进行回顾与整理。结合梳理进一步学会在整数乘法运算中采用估算的方法,初步确定结果的大致范围。进一步强调对乘法运算的结果进行验算,以保证运算结果的正确性,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同时研究“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是一致的,只是一个因数的位数变成了三位,所以教材积极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中来,基本上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试一试”,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整数乘法的算理,达到自主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用它解决简单问题的目的。单元教学目标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因此,应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多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计算方法。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过程,掌握笔算方法。2、经历与他人交流笔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习惯。3、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笔算乘法积的定位。单元主备人:课时教学设计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课型:课时:1授课时间第周年月日第节周节数:核心素养目标:①情境与问题: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②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过程,掌握笔算方法。③思维与表达: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是一致的,④交流与反思:使学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思政元素: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2.学习重点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笔算乘法积的定位。3.教学准备:课件、图片4.学习活动设计:出示例1,自主探索,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环节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复习口算乘法。复习估算内容。笔算下面各题,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师活动:1、口算。出示卡片:12×3

500×7

15×4

60×70

350×22、估一估。师:大家看(出示卡片197×5≈

),这道题的要求是什么?3、笔算下面各题。28×1334×25(1)指名板演,全班齐练。(2)订正并小结。学生活动:1.指名板演,全班齐练。其余人自己练习2.订正并小结。活动意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是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基础,通过复习,为学生探究新知奠定基础。环节二:质疑探究出示例1,自主探索,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信息,列出算式。探究算法并板书。教师活动:1、(1)出示例1(2)自主探索,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①交流信息,列出算式。师: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口答,教师板书信息)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列式?教师根据学生发言依次板书。(12×145

145×12)②探究算法。师:同学们列出了算式,那结果是多少呢?请你选择你认为比较合适的方法算一算。学生自选方法进行计算……3展示、交流。①估算方法。

②笔算方法。师:谁来说说你笔算的过程?随学生口述完成板书:师:下面请一位刚才没有用笔算的同学说说这道题的笔算过程。师:这里的145表示什么?5为什么要和十位对齐?板书:145乘10的积。1740呢?板书:145乘12的积③用计算器计算。2、试一试。活动意图: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把数位对错的情况,本环节教师设计了让学生边说算法、边结合情境的意义来理解为什么第二次乘得的积中的5要跟十位对齐,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计算,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环节三:实践应用,活动小结尝试笔算的过程。2.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先用个位上的数去乘,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教师活动:2、试一试。师:笔算的过程都明白了吗?那好,接下来我们看看谁能在下面的活动中有出色的表现(课件出示4道题)。请大家从题卡中任选1题,笔算出结果。(在投影上展示学生做的题,集体订正)3、比较、归纳。师:请看(指黑板),今天我们研究的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笔算乘法)师:比较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小组交流……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发现介绍给大家?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学生活动:1.比较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2.谁愿意把自己的发现介绍给大家?计算时应注意什么?(指名口答)同学们说得很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先用个位上的数去乘,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活动意图:迁移类推是我们解决问题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迁移类推尝试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及分析、概括的能力。环节四:自我总结教师活动: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活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我的问题是:活动意图:要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一定的练习量是必需的。前面两题既训练了笔算又回顾了估算,后面一题是运用新学习的笔算方法来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必要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作业设计1、基础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2、巩固作业完成5道三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练习。3、提升作业下面是文宝商店2019年上半年销售几种商品的情况统计表,请将表格填写完整。6.板书设计7.教学反思与改进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之处:检查签字备课组教研组教研室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例题2)课型:课时:2授课时间第周年月日第节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①情境与问题: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②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ABCD层).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③思维与表达: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④交流与反思: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数学学习活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水平。思政元素: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数学学习活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2.学习重点难点: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3.教学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基本训练,自主学习复习旧知识。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3.在理解交通工具的基础上理解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师活动: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学生活动:让同学们在理解交通工具的基础上理解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活动意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进行计算。然后请学生讲解、交流算法,重点关注口算时如何确定积末尾0的个数和笔算时乘的方法及积的书写方法,为新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顺利进行知识、方法的迁移。环节二:质疑探究1.出示例题2.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教师活动:.出示例题2。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练一练:18×4=24×3=25×2=14×6=(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学生活动: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练习:130×5=2×380=150×6=7×13=460×2=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活动意图:环节三:实践应用,活动小结完成巩固练习。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教师活动:1.课件展示教科书P49“练习八”第3、6题。做第6题时,先说一说应该怎么比较大小,再完成填空,最后全班交流比较方法。2.课件展示教科书P49“练习八”第4题。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再独立完成计算。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学生活动:第3题和第6题都是口算练习,但是第6题在形式上有了变化,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来解答,让学生通过训练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并感受到解答方法的多样性。活动意图: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利用“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能使计算简便。环节四:自我总结教师活动: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师生共同小结。学生活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的问题是:活动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5.作业设计1、基础作业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学生独立计算后,用计算器自行检查。独立完成后,展示过程。2、巩固作业练习九第3,5题3、提升作业学生独立计算后,用计算器自行检查。独立完成后,展示过程。6.板书设计145×12=_(千米)

1

4

5

×

1

2

______

2

9

04

5

______

1

7

4

0

应该注意什么。(两部分的相同数位要对齐)7.教学反思与改进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之处:检查签字备课组教研组教研室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例题2)课型:课时:2授课时间第周年月日第节周节数:核心素养目标:①情境与问题: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②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ABCD层).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③思维与表达: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④交流与反思: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思政元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2.学习重点难点: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3.教学准备:课件、图片4.学习活动设计:出示主题图读懂提意列出算式列竖式计算环节一:自主学习1.激趣导入教师活动: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学生活动:1.学生举手回答有哪些交通工具,从而对速度加深理解活动意图:理解速度的含义环节二:质疑探究1.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2.练习教师活动:1.出示例题2。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一练:18×4=24×3=25×2=14×6=(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活动意图: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基础上知道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环节三:实践应用1.归纳小结2.练习教师活动: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练习:130×5=2×380=150×6=7×13=460×2=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2.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学生活动:自己计算相互讨论,作出解答活动意图:让学生理解怎样计算更简单容易环节四:自我总结教师活动: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师生共同小结。学生活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的问题是:活动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5.作业设计1、基础作业完成常规作业2、巩固作业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册。3、提升作业完成课本相应的练习提升计算能力6.板书设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160160×30×30______________________48003180比较两者的区别7.教学反思与改进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之处:检查签字备课组教研组教研室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课型:课时:2授课时间第周年月日第节周节数:核心素养目标:①情境与问题: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②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③思维与表达: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④交流与反思:如何计算中间有0的乘法思政元素: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2.学习重点难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3.教学准备:课件、图片4.学习活动设计:复习导入引入主题环节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1.复习口算乘法。2.笔算下面各题,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师活动:1.口算40×72=600×300=30×23=53×30=20×700=40×22=40×72=40×72=40×72=20×20=40×90=502×7=608×5=908×4=400×50=2.笔算708×6=790×8=54×278=学生活动:口算说算理2.笔算说算理活动意图: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环节二:质疑探究出示例2。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4.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活动: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例2、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进行计算。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1)160×30=问: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160×30=4800160×30480(2)106×30=自己试一试学生活动: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160×30=4800160×30480活动意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进行计算。然后请学生讲解、交流算法,重点关注口算时如何确定积末尾0的个数和笔算时乘的方法及积的书写方法,为新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顺利进行知识、方法的迁移。环节三:实践应用,活动小结1.完成基础过关训练巩固作业。2.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教师活动:(1)竖式的简便写法,可不可以写成:106×30(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106×30=3180106×303180学生活动: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活动意图:这个环节,教师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让学生体验到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方法以及为何能这样算。在计算因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乘法时,学生往往受到末尾有0的干扰而不知道哪个0该乘,哪个0不该乘,经教师组织讨论引发思考,理解其本质。环节四:自我总结教师活动: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师生共同小结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学生活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的问题是:活动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5.作业设计1、基础作业完成常规作业。2、巩固作业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册3、提升作业说算理6.板书设计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106106×30×30318031807.教学反思与改进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之处:检查签字备课组教研组教研室课时教学设计课题笔算乘法练习课型:课时:2授课时间第周年月日第节周节数:核心素养目标:①情境与问题:.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②知识与技能: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③思维与表达:.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④交流与反思:使学生经历巩固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算理和计算的方法思政元素: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2.学习重点难点: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3.教学准备:课件、图片4.学习活动设计:通过计算解决问题环节一:自主学习1.复习导入,口算的方法是什么?2.笔算的方法是什么?教师活动:一、复习导入;1.口算28×3=16`×8=36×2=46×20=4×160=3×150=150×6=26×7=20×19=200×73=900×24=430×8=15×6=190×5=口算的方法是什么?2.笔算322×24=145×27=679×13=286×35=学生活动: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板书课题:笔算乘法练习活动意图:进一步加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环节二:质疑探究1.判断并改错。教师活动:1.判断并改错。134152246×16×23×3480415696413410463893811967344学生活动: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笔算时应注意什么活动意图:牢记易错题找出原因讨论怎样避免。环节三:实践应用1.复习笔算的方法是什么?2.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活.笔算124×73=46×215=224×36=28×153=27×142=182×47=笔算的方法是什么?3.解决问题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2)一场电影有观众806人,照这样计算,放映32场共有观众多少人?3)有8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24人,站了12行,共有多少人?4)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3套,儿童百科每套125元,数学大全每套18元,一共要花多少钱?5)书上练习九第8题动:学生活动:探究一下正确的积是多少。1.小量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18看成了15,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活动意图:加强对解决问题的理解和计算。环节四:自我总结教师活动: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师生共同小结。学生活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的问题是:活动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5.作业设计1、基础作业完成常规作业。2、巩固作业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册。3、提升作业完成本节课的练习题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6.板书设计笔算乘法练习134152246×16×23×348041569647.教学反思与改进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之处:检查签字备课组教研组教研室课时教学设计课题积的变化规律课型:课时:2授课时间第周年月日第节周节数:核心素养目标:①情境与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②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2.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③思维与表达: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④交流与反思: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思政元素: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2.学习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3.教学准备:课件、图片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自主学习1.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教师活动: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例4)观察下面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1)6×2=12(2)20×4=806×20=12010×4=406×200=12005×4=20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6×2=8×125=6×20=24×125=6×200=72×125=学生活动:组织小组交流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活动意图: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环节二:质疑探究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教师活动: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8×4=25×160=40×4=25×40=20×4=25×10=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活动意图: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环节三:实践应用1.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验证规律。2.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教师活动:整体概括规律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验证规律。(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26×48=17×12=26×24=17×24=26×12=17×36= 学生活动: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18×24=(18÷2)×(24×2)=(18×2)×(24÷2)=105×45(105÷5)×(45×5)=(105×3)×(45÷3)=活动意图: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环节四:自我总结教师活动: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师生共同小结。学生活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的问题是:活动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5.作业设计1、基础作业计算算理2、巩固作业完成常规作业。3、提升作业根据每组算式中第1题的积,找规律填出其他题的得数。6.板书设计探究第(1)组题的规律。探究第(2)组题的规律。(1)①6×2=12(2)①20×4=80②6×20=120②10×4=40③6×200=1200③5×4=207.教学反思与改进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之处:检查签字备课组教研组教研室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单价、数量和总价课型:新授课课时:授课时间第周年月日第节周节数:核心素养目标:①情境与问题:搜集生活中的实例,由于这些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学生的兴趣极高,这就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②知识与技能:根据大量的素材抽象概括、理解“单价”的意义,并能举例说明单价的意义。③思维与表达:结合实际问题归纳、总结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并能灵活地运用这一数量关系解决相关的问题。④交流与反思:通过联想、开放延伸,探讨是否具有和“单价×数量=总价”知识结构类似的知识,大胆猜想研究同类问题的方法。思政元素:重复是学习之母。2.学习重点:构建“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的数学模型。难点:运用单价、数量和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3.教学准备:PPT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课件出示教科书P52例4。2.引入课题。板书课题:单价、数量和总价教师活动:1.课件出示教科书P52例4。引导学生解答这问题,并列式计算。2.揭示课题。学生活动:1.同学们自由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信息。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活动意图:学生已经会解决实际中关于单价、数量、总价的问题,通过解决例4中的数学问题,唤起学生对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环节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1.找共同点。课件再次出示教科书P52例4。建立概念。3.建立模型。小结: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教师活动:1.教学“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例4:(1)从题目中我们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请同学们尝试解答。(2)观察这两道题的已知条件,有什么共同特点?所求问题有什么特点?(3)教师引导:第一个条件告诉我们“每样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板书:单价);第二个条件告诉我们“买了多少”,叫做数量(板书:数量);一共用了多少钱,叫做“总价”(板书总价)。(4)总结三个量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出:单价×数量=总价。2.引导学生总结。(1)知道总价、单价,怎样求数量?(2)知道总价、数量,怎样求单价?学生活动:1.(1)自由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独立解答,听教师讲解。列式为:80×3=240(元)10×4=40(元)(2)观察、交流自己的发现,了解每件商品的价钱和买了多少,求一共用了多少钱。(3)倾听、理解老师讲解的内容。(4)根据算式,总结三者之间的关系。单价×数量=总价(5)体会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进一步思考总价、单价和数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活动意图:通过让学生进一步仔细审题,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即每件商品的价钱和买几件是已知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共要花多少钱,从而引出单价、数量和总价这三种量。环节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完成教材第52页“做一做”第2题。教师活动:课件展示书P52“做一做”第2题。先说出每道题中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再说说用什么数量关系式进行解答。学生活动:学生能说出题目中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用什么数量关系式进行解答。活动意图:从让学生读题找到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再到归纳所运用的数量关系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节四:自我总结教师活动:1.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共同小结购物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学生活动:1.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我的问题是:活动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5.作业设计1、基础作业完成常规作业。2、巩固作业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册。3、提升作业完成练习九”第8题。6.板书设计单价、数量和总价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买了多少,叫做数量;一共用的钱数,叫做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7.教学反思与改进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之处:检查签字备课组教研组教研室课时教学设计课题速度、时间和路程课型:新授课课时:授课时间第周年月日第节周节数:核心素养目标:①情境与问题:教材素材为载体,以设疑激趣、直观演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建构模型、拓展模型、运用模型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②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③思维与表达: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④交流与反思: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思政元素: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2.学习重点: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3.教学准备:PPT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课件出示教科书P53例5。2.引入课题。(板书课题:速度、时间和路程教师活动:1.课件出示教科书P53例5。引导学生解答这问题,并列式计算。2.揭示课题。学生活动:1.同学们自由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信息。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活动意图:从例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很快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中,利用简单的情境,帮助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经验。环节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建立“速度”的概念。一秒、一分、一小时、一天等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的长短,就是速度。我们用这样的形式来表示它们的速度:40千米/时,380千米/时,12千米/分,300000千米/秒。2.找共同点。课件再次出示教科书P53例5。3.进一步明确概念。4.尝试举例。课件展示教科书P54“练习九”第5题。5.建立模型。教师活动:1.教学“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例5:(1)根据题意自主尝试解答。(2)教学“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叫做时间。2.教学速度的读写法。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行35千米,可以写作“35千米/时”。“35千米/时”读作“35千米每时”,“/”读作“每”。3.总结“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在例5中,每小时行70千米和每小时行225米叫做速度,4小时和10分钟叫做时间,行的距离叫做路程,大家能用一个式子表示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吗?4.组织学生总结。如何求路程如何求时间如何求速度?学生活动:1.(1)汇报交流自己的解答方法。70×4=280(千米)225×10=2250(米)(2)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2.正确读出速度、书写速度。3.全班交流,汇报得出:速度×时间=路程 4.进一步思考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活动意图: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找到它们的共同点,让学生通过举例进一步加深理解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建立行程问题中的数学模型。环节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完成教材第57页“做一做”第2题。2.完成教材第54页第7题。教师活动:1.课件展示书P53“做一做”第2题。引导学生说说应该用什么数量关系式进行解答。2.课件展示书P54“练习九”第7题。先让学生判断正误,再说一说如果是错的,错在哪里,怎么改正。学生活动:1.说出题目中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2.独立完成,同桌间相互检查、订正。活动意图:从让学生读题找到已知信息和要求问题,再到归纳所运用的数量关系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辨析,进一步理解两组常见数量关系中的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环节四:自我总结教师活动:1.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小结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学生活动:1.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我的问题是:活动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5.作业设计1、基础作业完成常规作业。2、巩固作业完成相应的同步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