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
L骨骼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知道人体骨骼的结构及其作用,并能在自
己的身上指出部分骨的位置。
2.培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
3.向学生进行有关骨骼的卫生保健教育。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七条国家发展体育教
育和体育科学研究,推广先进、实用的体育科学技术成果,
依靠科学技术发展体育事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知道骨骼有运动、支撑、保护的作用。
教学难点:拼人体骨骼图。
教学准备:剪刀、硬纸卡、胶水、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我们曾经学习过人体的知识,谁能说一说:
我们的身体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2.揭示课题:我们已经知道人体从外部来看,可以分
为头、颈、躯干和四肢四个部分。到了四年级,我们要学习
一些关于人体内部器官的知识,今天这节课,首先学习骨骼。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人体的骨骼结构。
(1)认识骨骼。
a.动一动:每人用力摸一摸自己的身体,感觉体内骨
的存在。
b.提问:你们知道人体内一共有多少块骨?
c.讲解:人体内共有206块骨,这些骨连结起来就构
成了人体骨架,人体的骨架叫做骨骼。
(2)观察人体骨骼的结构。
a.提问:请你观察,人体的骨骼可以分为几部分?联
系人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想一想人体的骨
骼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b.讲述:人体的骨骼分为头骨、躯干骨、四肢骨三个
部分。
c.观察骨骼模型后回答:头骨是什么样的?
躯干骨包括哪些骨?胸骨、肋骨、脊柱分别是什么样
的?
四肢骨包括哪些骨?上肢骨和下肢骨的几块大骨分别
又是什么样的?
(3)小结:人体的骨骼可以分为头骨、躯干骨、四肢骨
三个部分:躯干骨包括胸骨、肋骨和脊柱;四肢骨包括上肢
骨和下肢骨。板书:
(4)练习:
a.教师指骨骼模型,学生说出骨的名称;
b.学生对照骨骼模型,摸一摸自己骨骼的各个部分;
c.教师说出骨的名称,学生在自己身上指出。
2.指导学生认识骨骼的作用。
(1)四人小组讨论: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2)(出示人站立图):人能站得住,坐得稳,靠什么?
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它具有什么作用?(板书:支持)
(3)(出示颅腔、胸廓图):头骨里面装有人体的什么
器官?胸骨、肋骨、脊柱围成一个笼子,里面装有什么?脑、
心、肺等都是人体内部重要器官,想一想,骨骼起着什么作
用?(板书:保护)
(4)看课文填空写出骨骼的作用。
3.向学生进行骨骼的卫生保健教育。
由于骨骼具有支持、保护、运动等重要作用,所以我们
要保护骨骼、锻炼骨骼。
(1)观察:请一名学生站在全班同学面前,向两侧、向
前弯曲自己的躯干,看到脊柱非常容易怎样?(变形)
(2)讲解:少年儿童的骨比较软,正确的读写姿势能使
脊柱健康发育,不正确的读写姿势会使脊柱变形,形成驼背
或S形脊柱,脊柱一旦变形,不但很难看,而且会影响人的
活动,影响心、肺等内脏器官的正常发育,所以我们一定要
注意正确的读写姿势,做到三个“一”,即:眼睛与书本距
离一尺,身体与书桌距离一拳,握笔手指距笔尖一寸。
(3)讨论:少年儿童的骨骼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你们
知道怎样才能使骨骼长得粗壮、坚固,个子长得高吗?
三、巩固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人体骨骼的知识,想一想:
1.人体的骨骼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包括哪些骨?
2.人体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四、布置作业
1.对照书上人体骨骼图,在自己的身上指出骨的部位。
2.平时应该怎样做,才能使骨长得粗壮,身体长得高?
安全警示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关节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活动找出人体上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
2.能够通过多种活动体验、比较人体上各种关节的多
种连接方式;
3.能够借助于模型、实物等了解几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
节的工作方式及原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2.知道有了关节,骨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运动;
3.认识较链关节、旋转关节、鞍状关节、球状关节等四
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关节在人体各种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认识到人体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并相互
适应的;
3.感受人体关节的神奇与巧妙,激发研究人体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关节的运动作用和缓冲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一些关节的类型和运动方式。
教学准备:木棍、夹板、胶带、课件、视频。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投影出示机器人行走、工作的视频,观察:机器人
行动起来与我们有什么不同?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
结果?
2.学生交流介绍。
3.提问:人可以灵活地做各种动作跟我们身上的哪部
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呢?(揭示课题:关节)
4.谈话:关于关节,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认识关节,体验关节的作用
1.讲解:什么是关节?(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
节)
2.讲述:人体的支架一一骨骼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人
体由许多块小骨组成,而不是一块块的大骨,每两块小骨之
间由关节相连。
3.介绍:关节可以分为固定关节和活动关节两种。身
体内的某些关节以某种方式连结后,骨的活动性较小,或是
不能运动。我们把这些骨的连接叫做固定关节。头盖骨的骨
就是由固定关节连结的,连接肋骨和胸骨的也是固定关节。
人体内的大多数关节都是活动关节。活动关节使人体能够进
行大幅度的运动。
4.小组活动:活动一下身体,找一找身上有哪些是可
以自由活动的关节,在人体图上标出来。
5.汇报交流,实践体验。
6.小结并设疑:这些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有什么作用
呢?你能想办法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吗?
7.谈话:如果这些自由活动的关节不能够自由活动了,
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分组实验活动,体验一下,关节绑
住之后做这些动作跟原来比较有什么不一样?
(1)绑住食指关节一一写字、穿回形针项链、把豆子放
进小口瓶;
(2)绑住肘关节一一系鞋带、拉拉链、写字;
(3)绑住膝关节一一走路、下蹲。
8.汇报实验结果,交流试验体验。
9.小结:如果没有关节,人体就会像木板一样僵硬。
(1).活动:按要求做各种动作,比较一下,身上的关
节所能够做的动作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汇报
(3).预测:里面的骨头是怎么连接的?
(4).谈话:你的预测正确吗?请阅读资料:四种常见
的自由活动关节。
(5).学生交流讨论。
(6).出示猪蹄、排骨等实物,指导学生观察骨与骨之
间是如何连接的。
(7).完成下列各项活动:
1)转动你的胳膊;2)推开门;3)从桌子上拿起一本
书;4)大幅度甩手;5)转动你的头;6)跪下。
列出完成每一项动作所涉及到的关节的类型。
(8).对号入座一一找一找身上还有哪些部位的关节分
别是这四种常见关节类型。
(9).小结:不同的活动关节使人体能以多种方式运动。
四、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关节有了哪些
了解?
2.思考:关节还有什么作用?
3.活动体验:将你的脚尖踮起,然后迅速将脚跟落下。
比较一下,在身体挺直和膝关节弯曲两种状态下,做这个活
动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安全警示语:
3.肌肉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肌肉
的分布;
2.能够借助于手臂活动模型了解肌肉的工作方式。
知识与技能
3.知道人体内大约有600多块肌肉,约占体重的40%左
右;
4.知道人体内有三类肌肉: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它
们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功能;
5.知道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
骨、关节实现的;
6.了解手臂是如何运动的,附着在骨头上的肌肉总是成
对在一起工作,一个收缩,另一个就舒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己制作手臂活动模型,激发学生对人体运动研
究的兴趣;
2.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肌肉在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人体内的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
才能够完成各种运动,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骨骼的运动是由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引发的。
教学难点:制作手臂活动模型
教学准备:课件、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述:在这节课里,我们学习有关肌肉的知识。你想知
道那些有关肌肉的知识?
二、学习新课
1.知道学生认识人体的几块大的肌肉
讲述:人体外部是皮肤,皮肤下面是肌肉。肌肉是一块一块
的,有很多块。其中长在骨骼上的有600多块。在这节课里,
我们要认识几块较大的肌肉。
2.认识肱二头肌
讲解:在上臂前面有一块很明显的肌肉,曲臂时会鼓起
来,这块肌肉上面有两个头,都长在肩胛骨上,下面有一个
头,长在前臂骨上。由于这块肌肉跨过上臂骨,又有两个头,
人们给它取名叫肱二头肌。
学生曲臂,摸自己肱二头肌。
3.认识肱三头肌
讲解:在上臂的后面也有一块很明显的肌肉,这块肌肉
有三个头,其中一个长在肩胛骨上,两个长在肱骨上,下面
有一个头,长在前臂骨上。由于这块肌肉长在肱骨上,上面
有三个头,人们给它取名叫肱三头肌。
3.认识胸大肌.
讲解:在胸前,一边有一块三角形的大块肌肉,叫胸大肌。
让学生挺胸,摸自己胸大肌。
4.认识腹肌.
讲解:在腹前中线两侧,有两排肌肉,叫腹肌。
让学生绷紧腹部,摸自己的腹肌。
5.认识腓肠肌.
讲解:在小腿后面,有一块明显的肌肉,俗称“小腿肚
子”,这块肌肉叫腓肠肌。
学生摸腓肠肌。
6..综合练习.
(1)让学生记住五块肌肉的名字。
(2)在人体肌肉图中指出这五块肌肉。
(3)在自己的身上指出五块肌肉。
7.知道学生认识肌肉有什么作用.
(1)讨论:肌肉有什么作用。
(2)观察;看一看,当曲臂和伸臂时,肱二头肌有什么
变化,肱三头肌有什么变化。摸一摸,当曲臂和伸臂时,肱
二头肌有什么变化,肱三头肌有什么变化。
(3)讨论;通过以上观察我们知道,曲臂时,肱二头肌
鼓起来,很硬;伸臂时,肱二头肌不鼓,也不硬,肱三头肌
变的硬起来。这是怎么一回事?这块肌肉什么作用?
讲解:肌肉具有牵动所连着的骨的运动的作用.
肌肉是由一束一束像皮筋一样的肌束构成,可以收缩、舒张。
当肌肉收缩时,会变粗、变短,产生力量,能牵动它附着的
骨的运动。
(4)体验腓肠肌的作用.
讲述:为了更好的了解肌肉的作用,我们再来体验一下腓肠
肌的收缩、舒张情况。
学生活动:
坐在椅子上,右脚平放在地上,用手摸到腓肠肌。脚尖
点地,脚跟尽量向上提起,摸一摸腓肠肌有什么变化。脚跟
防平,再摸摸腓肠肌有什么变化。
讨论:通过以上研究,说明腓肠肌有什么作用。
(1)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肌肉具有牵动骨运动的作用。
3.向学生进行肌肉卫生保健教育.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了肌肉具有运动的功能,肌肉必
须有力,人才能有力气。怎样才能使肌肉变的粗壮有力?
对学生提出希望;希望你们以后能够经常体育锻炼,
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安全警示语: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4.骨骼、肌肉的保健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联系实际说出体育运动和合理膳食对保持人体
健康的重要作用;
2.能够根据教材指导开展合适的运动保持骨骼和肌肉
的健康;
3.能够在运动过程中进行积极的预防并在出现意外受
伤时进行初步的救护。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坚持体育锻炼和保持膳食平衡可以增进骨骼与
肌肉的健康;
2.知道不同的体育运动对增强体力、柔软性和耐力的效
果不一样;
3.知道穿戴适当的防护性装备、运动前做一些准备活动
等可以预防骨骼和肌肉在运动中受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训练正确的运动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5.增进学生自我保健和自我防护的意识。
教学难点:知道体育运动可以强健我们的骨骼和肌肉。
教学重点;分析具体运动锻炼的骨骼和肌肉内部。
教学准备:一些体育防护用具、视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骨骼和肌肉执行着人体所必需的很多功能,因
此保持它们的健康十分重要。(揭示课题:骨骼、肌肉的保
健)
2.提问:那么,怎样才能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呢?
二、了解体育运动对骨骼、肌肉的影响
1.谈话: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要保持骨骼、肌
肉的健康必须合理地参加一些运动。
2.提问: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有哪些好处?
3.学生交流介绍。
4.小结:体育运动可以增强我们的骨骼和肌肉,使人
们的身体更加健康。经常运动可以改善人体的柔软性、增强
心肌和肺活量,使人更有耐力,可以使肌肉发达、体力充沛。
5.谈话:各种体育运动对增强体力、柔软性和耐力的
效果不完全一样。
(自由阅读教材11页资料)
6.思考、比较、讨论:
(1)要想提高自己的耐力,你可以选择哪些运动项目进
行训练?
(2)要增强身体的柔软性,可以参加哪些运动?
(3)要提高体力,可以推荐参加哪些运动?
(4)哪一项体育运动对增强身体各方面能力效果比较
好?
7.交流:平时你最喜欢参加哪些体育运动?你知道这
些体育运动对你身体的哪一个方面有好处吗?
8.同桌一起对做一节广播体操,并讨论:这些动作对
锻炼身体的哪一部分肌肉、关节特别有用?
9.交流、小结:做广播体操不仅能使全身大肌肉群、
大关节、韧带等得到充分的锻炼,还能锻炼人体身体内部器
官,改善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达到增强
全身健康的目的。
10.拓展: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其内
容繁多,门派林立,表现形式多样,具有极大的健身价值。
三、了解运动中的安全要求
1.谈话:我们平时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发生骨折、扭
伤、脱臼、肌肉拉伤等损伤。身边的案例:某位学生在参加
体育运动时受了伤。提问:如何在运动中注意安全、避免受
伤?
2.交流运动中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
(1)穿戴适当的防护性装备;
(2)运动前做一下准备活动;
(3)遵守合理的运动规则;
(4)选择安全的运动场所等。
3.总结:赛前做热身运动后,关节就会变得柔软、灵
活,这样就可以帮助避免扭伤和脱臼。此外,在活动中穿戴
适当的安全装备也是很重要的。
四、了解营养对骨骼、肌肉的影响
1.谈话:另外,食物营养对人体骨骼、肌肉的健康也
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四大
营养素:蛋白质、矿物质(尤其是钙及各种微量元素)、
脂肪酸(尤其是必需脂肪酸)以及维生素(如维生素A、D、C)o
为了使肌肉和骨骼保持正常工作,平时需要多吃些蛋白质含
量高、含钙量高的食品。
3.拓展:营养与健康。
蛋白质是构成及修补人体肌肉、骨骼及各部位组织的基
本物质,缺乏蛋白质会导致发育迟缓,骨骼和肌肉也会萎缩。
肉类、海鲜和牛奶等动物性食品是完整的蛋白质来源,植物
性来源则可以从豆类、谷类及核果类中获得。钙质则是制造
骨骼的原料,可以促进生长并增加骨头密度。所以每天喝两
杯牛奶,是累积骨本的好方法。维生素D是另一个令骨头强
健的营养素,除了可以由牛奶和鱼肝油、动物肝脏等食物中
获得外,每天晒10〜15分钟太阳,人体便可以自行制造维
生素D。
五、拓展延伸
1.总结:如何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
(合理锻炼、丰富营养、注意安全)
2.延伸:身边的科学
安全警示语
单元小结:
第二单元养蚕
1.我们来养蚕
教学目标:
探究过程和方法:
1.提出有关养蚕的问题;
2.观察蚕卵和蚁蚕;
3.能够用语言和图画描述蚕卵和蚁蚕;
4.能够对蚁蚕的长度做定量测量,并记录下来。
科学知识:
1.知道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2.知道蚕卵能孵出幼虫,刚出壳的小蚕叫蚁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2.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教学难点:观察蚕卵和蚁蚕。
教学重点:对蚁蚕的长度。
教学准备:视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丝绸。
师问:“你们知道织丝绸的丝是怎么来的吗?蚕是怎样
的一种小动物,它又是怎样吐丝的呢?你们想亲自养蚕,亲
眼观察它吐丝,最后再亲手抽丝吗?”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出示蚕卵。
师:“请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蚕卵)关于蚕你知道
些什么?”
2.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有哪些问题需
要研究”。
引导学生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启发学
生:“在宝宝出生前,妈妈会作好哪些准备?我们该怎样做
蚕宝宝的妈妈呢?”
(1)要为蚕宝宝在纸盒中布置一个温暖的家;
(2)别忘了在盒子上扎孔,蚕宝宝也要呼吸;
(3)蚕宝宝怕蚂蚁、嶂螂、老鼠,要把蚕宝宝放在安全
的地方;饲料不能太稀,否则蚕宝宝会拉肚子。
3.观察蚕卵,说一说蚕卵是怎样的。
让学生仔细观察蚕卵的大小、颜色、形状,用语言描述
出来。
4.观察蚁蚕,说一说蚁蚕是什么样的。
让学生先用肉眼观察刚出壳的蚕像什么?再用放大镜
观察并描述,最后用直尺测量她的长度并记录。
最好让学生能观察蚁蚕孵出的一瞬间,看它怎样大口
吃掉极有营养的卵壳,又去找食的情景。
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写好第一篇蚕宝宝日记。
5.讨论:“用哪些方法来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
安全警示语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2.给蚕宝宝记日记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1.学会养蚕;
(1)能够较长时间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
(2)能够预测、比较和讨论蚕的整个生长期的外观变化;
(3)能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4)能够自主地探究关于蚕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科学知识:
(1)知道幼虫期需要食物、空气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
件;
(2)知道幼虫形成了蛹,蚕蛾是从蚕蛹里羽化出来的;
(3)知道蚕的成虫——蚕蛾从蛹里孵化出来后,不再吃
食物也不再长大;
(4)知道雌雄蚕蛾交尾后,雌蚕蛾产卵,卵孵出下一
代幼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2)更加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3)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搜集的科学信息;
(4)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5)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记录蚕一生的四个变态过程。
教学重点:能够较长时间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
教学准备:蚕、桑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蚕卵和蚁蚕,今天我们来给大家颁
发‘领养证’和蚕宝宝,在这段时间里看哪个同学养的蚕宝
宝最长、最重、最健壮;谁的蚕茧最大、最重、最白。但我
们不要忘记给自己的蚕宝宝写上成长记录,今天我们来讨论
一下观察日记的写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上的文字。
2.自主探究的问题。
(1)比较吃桑叶的蚕和吃人工饲料的蚕,哪一个长得更
好些?
(2)用蒲公英的叶子,它能吐丝吗?
(3)蚕蜕皮时为什么不能弄断它身上的丝?让学生讨论
后,教师向学生讲清其中的原因。剪开茧子的蛹还能活吗?
3.小结:
评价学生写的观察日记。
三、课外拓展
让学生在家继续观察蚕宝宝的一举一动,并写好观察
日记。
安全警示语:
3.我们来抽丝
教学目标
探究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多种方法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
2.学习抽丝;
3.测量出一根丝的长度。
科学知识:
1.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服饰业的贡献;
2.学会缭丝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感受生命创造的奇迹;
2.为祖国灿烂的古代蚕丝业文明而自豪。
教学重点:抽丝和测一根丝的长度。
教学难点:找准线上的丝头。
教学准备:丝绸制品、电教片和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些真丝织物。师:“这些织物是用什么做的呢?我国
养蚕业抽丝的历史悠久,对人类服饰业作出重要的贡献。
二、自主学习
1.指导学生看教材的文字。
2.大家来抽丝,看谁抽的丝最长。在蚕结茧后六、七天
挑一部分进行抽丝。
(1)让学生先预测抽出的丝有多长。
(2)抽丝的方法:
A、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
B、把蚕茧放在开水中浸泡。
C、用毛刷搅动,把蚕丝的头儿找到。
(3)量~■量-一根丝到底有多长。
3.小结:通过学习抽丝你有什么体会?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三.课外拓展
整理好养蚕的资料和一些记录,下节课进行经验交流。
安全警示语:
4.养蚕经验交流会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再讨论种交流蚕一生变化的信息;
2.能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达、交流观察结果。
科学知识:
1.知道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变态;
2.知道昆虫的外形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搜集的科学信息;
2.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3.为自己长时间观察研究获得的成果而自豪;
4.能正确看待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蚕的一生要经过变态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图画或文字表述、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蚕及其他昆虫电教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的小蚕在你们的精心喂养下,慢慢长大了。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总结一下自己的养蚕经验,好
吗?”
二、交流、总结:
1.交流“蚕的一生经过了哪些变化”。(蚕的一生经
过了四种变化。)
你能够把蚕一生的变化画下来吗?(学生先画)
师:”书上的两幅示范图,一幅是直线式的,另一幅是
循环式的。你们觉得那一种更好、更有创意?说说为什么?
你能画一幅更好的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修改。
2.比较蚕蛾与蝴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形成昆虫概
念。
指导学生看书
你能说出蝴蝶一生的变化吗?
你有什么发现?
蚕蛾和蝴蝶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之处?
蚕蛾和蝴蝶的外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身体都分为
头、胸、腹;头部都有一对触角;胸部都有三对足。)
你认为蝴蝶和蚕蛾属同一类生物吗?说说你的理由。那
这种生物叫什么呢?
三、小结
四、课后拓展
了解蝴蝶的有关资料。
安全警示语:
板书设计:
单元小结: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
1.一切都在运动中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
变化。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
也不相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状态。
教学难点:理解“参照物”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你们观察这副图,你觉得哪些物
体在运动?你怎么知道他们在运动?
学生回答:鸭子、汽车、自行车等等。
教师在这里最好能让学生用贴切的词汇来形容这些运动的
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二、探索和调查
教师:大家刚才说得都非常好,让学生讨论:坐在缓慢行驶
的汽车上,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
学生的观点可能很多。教师可以不急与给予评价,让学
生大胆发言,倾听学生的意见可以发现学生原本的知识构
成。
教师:你们是这样认为的吗?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模拟实
验。
模拟实验:让学生站在滑板上进行滑动。
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提问:你们觉得谁在动?怎么动?
你根据什么标准说他在动?
学生回答是因为和其他物体相比,他的位置发生了变
化。
教师可以设定其他参照物,如坐着的同学、黑板等,让
滑板车上的学生体验出自己的运动状态。
提问,现在你觉得谁在运动?为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以此巩固参照物的概念。
教师可以增加难度:提出问题:如果参照物选滑板车本
身呢?
先提问在滑板车上的学生:你和滑板车比较,你在运动
吗?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和它相比,我自己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教师:如果再有一辆滑板车和他同时同方向同速度前进
呢?在实际操作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个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没有绝对不运动的物体。
教师提问:原处的大树在运动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教师提问:你们的参照物是什么?
学生回答:在运动因为地球本身在转动。
教师: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三、回顾和解释
请学生回去讨论为什么要选择参照物才能判断是否运动?
并举出例子。
安全警示语:
板书设计:
2.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会测量走路的速度。
2.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
3.会使用秒表。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的快慢可以
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
2.了解描述运动时还有方向的因素。
3.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
教学重点:知道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教学难点:会测量运动的速度。
教学准备:秒表、米尺。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提问:你们觉得他们四个谁运动
得更快呢?
学生回答:(这里不需要学生回答的很标准,只要有运
动的快慢的概念就可以了)
二、探索和调查
教师:你们所说的运动的快慢是指什么呢?让学生先来
自己说说运动快慢的定义。
学生说,教师倾听。学生很有可能会说速度快,运动的
就快,速度慢,运动的就慢。
教师:那么你们觉得兔子和乌龟谁的速度快呢?
学生回答是兔子。
教师:那么为什么在龟兔赛跑中它没有乌龟早到终点
呢?
学生回答:因为兔子睡觉了。
教师:因为睡觉的原因,兔子浪费了什么呢?
学生:时间。
教师:对了,时间在表示运动的快慢中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到运动的快慢到底如何表示)。
教师让学生看过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运动的快慢是怎
样表示的,并说说速度的概念。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速度的概念。那么你们有什么办
法来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出我们步行的速度吗?
教师,要想测量出步行的速度,必需要知道什么数据
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距离和时间。
教师:你打算如何测量出距离和时间?
学生距离可以用皮尺量,时间可以用表测量。
教师这里可以出示秒表,告诉学生可以用这个工具来精
确的测量时间,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
教师让学生说说具体打算如何操作?要注意什么问
题?否则就会影响实验结果?
学生讨论后汇报。
开始实验,教师巡视。
结束后开始汇报,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的速度都是不一样
的,某些时候速度是可以控制的。
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用距离和时间的定义来描述这些
事物的速度。如(飞机的速度是1260千米/时,表示飞机能
在一个小时中飞行1260千米)
学生描述后,进行排序。
教师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材料,要让学生明白运动是有方
向的。
教师让学生回去思考:我们的手指甲也在运动吗?你根
据什么这样认为呢?你能找到证据来证明吗?
三、回顾和解释
想办法证明月亮也在运动。
安全警示语:
板书设计:
3.运动的方式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2.会描述
分析同一个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主要有四种类
型: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和摆动。2.知道同一
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3.知
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运动的简单性和复杂性,认识到复杂的运动是由
简单运动
教学重点: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并分类。
教学难点:分析一个物体的复合运动方式。
教学准备:易拉罐、一些物体运动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由玩入境,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1.教师(出示纸风车):谁会玩这个小风车?
2.学生上讲台演示风车的玩法。
3.让学生将自带的玩具在小组内相互交换着玩一玩,
看看哪些玩具会运动?怎样运动的?
4.学生汇报自己玩玩具的情况,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
方式。
二、探索和调查
1.教师:刚才玩的是玩具,小朋友们有了不少发现,老
师这还有几种简单的材料(出示小木块、钢尺、橡皮筋、纸
风车、单摆装置),你们想不想玩?
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后,教师让学生小组交换一下意见,
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几种材料来研究。
2.教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要研究的材料,
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运动起来?
学生小组交流一会。
3.教师:马上我们就要研究了,你们觉得在研究中我
们要注意些什么?
引3学生说出小组成员要分工协作,仔细观察,做好记
录等等。
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适时指导,
做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
5.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可以给物
体的运动方式起名,可以用笔画出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和
学生共同参与,得出物体运动的几种方式。
板书:木块f移动f
纸风车一转动
钢尺、橡皮筋一振动
单摆一摆动
6.学生小组讨论:比较钢尺、橡皮筋和荡秋千的运动
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三、实践应用,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
1.学生看课本的图,了解这些物体包含有哪些运动方
式。
2.学生组内交流各自想法。
3.学生汇报小组交流情况,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
师小结。
火车的运动方式是移动加转动;水轮的旋转运动,锯木
头的往复运动,跷跷板是往复运动,转椅是转动。
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分析比较复杂的运动方式:
学生开始看书并开始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十教师可以
不进行知道,让学生大胆的发言。
教师总结:易拉罐在直线运动的过程中还有自身的转
动;竹蜻蜓在转动中还需要直线上升(或下降);老鹰在空
中时而盘旋、时而向下滑翔。
教师:今天我们研究了物体的运动方式,你们发现了很
多,可是研究只局限于课堂内,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物
体在运动着,希望小朋友在课外继续研究。
安全警示语: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4.小车的运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3.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
据支持证据。
情咸、本唐与价值沏
1.7本《质复试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方法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
的作用。
教学重点:按照“问题一假设一实验一结论”的科学探
究过程进行探究。
教学难点:根据假设设计实验。
教学准备:计时器、小车、尺子、垫圈等。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请同学们说说
你知道了哪些运动方式?(学生自由说)
2.教师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让学生观察,问:小车的
运动方式是什么?(教师引导:车轮和车厢的运动是什么方
式?)
教师总结:车论的运动是转动,而车厢的运动方式是直
线移动。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要想让汽车运动的更快和什么因
素有关。
二、探索和调查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
1.动力大。2.车轮多。3.减少货物的重量4.、与路面
的好坏有关。
教师将学生的回答全部记录在黑板上,并提问,你们的
想法都很好,都动脑筋了。那么你们觉得这些问题中你们最
想研究哪一个呢?
教师提出这个问题后,可以让每个小组商量一下,统一
意见后再说。
学生选择完成后,教师可以选择得票最多的问题一起来
研究。
教师,那么你们打算如何研究呢?(教师让学生思考并
讨论)你们的方法怎样才能让其他同学信服?怎样证明就是
这个原因,而不是其他不确定的原因造成的?
(学生开始思考,这里要让学生明白只有采取“控制变
量”的方法才能很好的完成整个验证过程。)教师提示学生
每次只改变一个变量,才有说服力。
学生开始设计实验。
教师是学生汇报实验步骤和方法,并要求学生说出在这
个过程中你打算如何控制变量?教师提示学生要多做几次,
防止偶然现象。
学生回答,结束后开始实验,巡视指导。实验结束后,
汇报结果。总结
三、回顾和解释
请你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证明黄豆的发芽需要水。
安全警示语:
5.摆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进行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4.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5.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
支持证据。
科学知识
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摆长越长,摆得就越
慢;反之摆得越快。
2.在实验中会“控制变量”,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
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3.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试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试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与人合
作共同完成任务和研究摆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设计一个摆,在十五秒内摆动的次数与教师
给的次数一样。
教学准备:各种摆的图片或老式的发条钟。
教学过程:
L.教师:我手心里握着一样东西,大家想看看是什么
吗?
(教师松手,手心挂着一个简易的摆)问学生:你们知
道它叫什么吗?
板书:摆
2.教师:关于摆,你们知道些什么知识?(指名学生说
说)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中有什么奥秘。
二、探索和调查
让学生学会测定15秒内摆摆动的次数。
(1)教师:要了解摆的奥秘,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
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
摆动一次呢?
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
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2)讲解如何使用秒表记时。
(3)教师与学生合作:测定讲台上的摆15秒内摆动的
次数。教师同时指导,怎样减小误差。
(每组到老师处领一个摆,组内自行分工:记时员,操
作摆的人员,记数员,记录员,汇报员。)
(4)学生合作测定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
(5)学生汇报。
2.发现问题,作出假设。
(1)谈话:同学们,你们汇报的实验结果,各组的摆在
15秒内摆动的次数基本上都不同,那为什么摆在相同的时间
内摆动会有快慢?摆摆动的快慢究竟与什么有关呢?
(2)学生讨论,作出猜测。
(3)学生猜测,归结为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摆锤的
轻重、摆线的长短有关。(板书)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1)教师:假设不一定是正确的,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
证明。你们小组觉得摆的快慢与哪种假设最有可能有关,就
作为你们研究的课题,设计一下你们的实验该怎么来做?
(2)学生汇报方案,相互评点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科
学,教师再提供参考意见,主要是怎样控制变量。
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1)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操作实验。
(2)汇报结果。
(3)教师问出错的小组,别人讲的是否有道理,有道理
自己就再做一遍。
(4)汇总得出结论: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5.研究摆摆动快慢的内在规律。
(1)分派任务:全班九组,每组选做一个15秒内正好
摆动8、9、10、11、12、13、14、15、16次的摆。每次做
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修正。
(2)小组合作制作。
(3)制作完成的小组把摆挂到黑板相应次数的钉子上。
(5)观察挂在黑板上的摆,有什么规律?
(6)小结: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且摆线越
长,摆得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得就越快。
6.应用
(1)教师出示一只挂钟:老师的这只挂钟走慢了,那么
我们怎样做才可以让它走准呢?走快了,又该怎么办?
(2)学生讨论、汇报。
(3)教师针对挂钟讲解。
三、回顾和解释
教师: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
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你们获得了
有关摆的哪些知识?
学生交流。
四、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摆的资料。
单元小结: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
1.力在哪里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物感
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的运动、形状的影响,体验力的
大小。
3.会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科学知识: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
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
玻璃弹子、橡皮泥、弹簧秤、钩码、苹果、小刀、相关图片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力〃是什么东西吗?在日常生活中你感觉
到过力吗?
2.听取学生回答。
3.出示P40图片,学生通过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合作交流后再回答)
4.师小结:力是无形的,但我们可以体验和观察到它作用到物体上
时所产生的效果。
活动一:研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谈话:要使弹子(玻璃球)滚动起来,滚的快一点或停下来,应
该怎样做?
2.学生活动。
3.集体交流。
4.提问:力对物体运动有什么影响?
活动二:研究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1.学生拿一小团橡皮呢或面粉,朝不同方向用力,你发现了什么现
象?
2.学生活动。
3.合作交流。
4.问:这说明了什么?
活动三:研究力的大小、
1.谈话:力是可以测量的,要精确地测量力的大小,只有用测量仪
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3.强调:使用弹簧秤应注意什么?
学生自学P41下面弹簧秤的使用方法。
4.学生活动。(测量一下苹果的质量)
5.合作交流。
6.汇报。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谈话: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活动四:研究力的方向
2.我们手提一桶水,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受力方
向,会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3.学生观察P42下图。
研究:①打出去的羽毛球在空中受到哪些方向力的作用?②在水中运
动
4.合作交流。
5.汇报。
活动五:
1.找两个力气大小相同的学生做推门表演,门为什么没动?两生向
两边拉一只大箱子,箱子也为什么没有移动?
2.学生讨论,并引导学生了解到力有方向以及力的作用对物体运
动状态的影响。
二、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
2.关于力,你还有什么问题?
三、布置作业:
观察同学或自己哪些动作用了力?
安全警示语: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2.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
3.能够做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2.知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3.了解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
2.感受到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弹力怎样产生。
教学难点:弹簧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教学准备:弹簧、橡皮筋、钢尺、海绵、硬币、弹簧秤、钩码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用力改变物体的形状,或去掉所用
的力,会发生什么现象。
1.学生实验:
活动一:用准备的材料研究,压弹簧、拉橡皮筋、弯尺子、捏海绵等
动手操作,发现它们共同点。
2.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⑴提出自己的猜测,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
⑵教师引导:施力与撤力物体的形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活动二:学生做弹币实验。
1.教师讲清弹币活动要求。
2.小组合作弹硬币。
3.弹完后,学生讨论。
①为什么中间硬币没有动而右边硬币会被弹出去?
②上面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③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当给予解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三:探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分组设计一个弹簧与钩码多少的对比实验:
①让学生自己提出设计方案。
②然后要求四人小组讨论制定最佳方案,师巡视了解情况,作个
别指导。
2.问:每增加一个钩码,弹簧的拉伸长度有什么变化和规律?
①小组讨论。
②汇报交流。
3.问:①根弹簧拉伸长度的规律,挂2个钩码弹簧拉伸的长度
会是多少?挂4个钩码呢?②如果无限制地将钩码挂下去,弹簧会怎
样,为什么?③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
4学生认识和理解“弹性〃和〃弹力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弹性〃和
〃弹力〃。
活动四:研究了解生产生活中是如何利用物体的弹性。
1.谈话:生活中和生产中哪些地方运用了物体的弹性?
2.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3.师引导学生观察P44图中的现象中什么物体是弹性较大的物
体,谁对这些物体施力?哪些物体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去掉外力后又
引起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力?
4.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
三、课后总结:
1.问: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
2.问:关于弹力,你还有什么问题?
四、布置作业:
回家观察哪些物体运用了弹性?
安全警示语:
板书设计:
3.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相关事例来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
2.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大小。
3.能够利用器物模拟出月球围绕地球转的原理。
4.能收集有关牛顿的科学故事并与同学分享。
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
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
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意
见。
2.体会到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
息息相关的。
3.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愿意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
象,热爱科学研究。
教学重点:认识地球上的物体垂直向下的重力来自于地球引力。
教学难点:旋转甩水桶游戏中掌握身体平衡。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牛顿的科学故事,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牛顿的科学故事,教师准备相关的资料,苹果落地
的课件。
2.重力(地球引力)方向示意图,直尺。
3.装水的水瓶上系上绳子,火箭升空及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
录像或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课件演示、苹果落地。
2.提问:看到这一现象,你想到什么?
3.谈话:当科学家牛顿看到这一现象,他是怎么想的?由此他
有了一个伟大的发明。(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
活动一:了解牛顿研究地球引力的故事。
1.谈话:关于牛顿和〃苹果落地〃的故事,你知道吗?给同学们讲一
讲。
2.学生讲各自收集的〃牛顿研究苹果落地〃的故事。
3.谈话:关于牛顿提出的两个问题:
〃为什么苹果总是落到地上,而不落向天空?〃
〃假如苹果树非常高,一直顶到月亮,设想月亮就是棵高高苹果树上
的一个苹果,它会不会落到地上来呢?〃
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合作交流、汇报。
活动二:认识重力的存在及其方向
1.谈话:牛顿经过反复思考,对此提出了令人信服的两个解释。
2.出示地球上物体重力的方向示意图,讲解牛顿的第一种解释。
3.讨论:重力的方向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重力?
4.游戏:抓尺子(或铅笔)
①讲解游戏方法。
②学生活动。
③谈感受。
活动三:认识离心力
1.游戏:旋转装有水的瓶子。
①讲解游戏方法。
②学生活动、汇报。
③提问: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1.讨论:通过以上现象,你认为月亮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2.谈话:正是牛顿的这个第二解释,才有了今天航天事业的发展。
播放火箭升空以及人造卫星绕地飞行的录像或图片。
三、总结、评价。
安全警示语:
板书设计:
4.摩擦力的秘密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和摩擦力。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减小运动物体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摩
擦力。
3.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力的结果。
科学知识:
1.认识摩擦产生的条件,知道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
2.了解减少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
3.知道摩擦现象在生活中的正负效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感兴趣。
2.能够辩证地看待摩擦力。
教学重点:研究如何减少物体之间的摩擦力。
教学难点:分析摩擦力的“功”与“过”。
教学准备:
1.砖块、人游泳活动,物体在空中运动的图片或录像。
2.弹簧秤、带钩的重物(或钩码)、圆杆铅笔、油。
3.橡皮泥若干、洗洁精或油、透明塑料瓶、秒表、鲸或海豚体
形照片。
4.流线型火车的图片。
5.生活中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事例的图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学生活动:用小拇指推砖块或把手平放在桌面向前推。
2.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你认为是
什么原因引起的?什么是摩擦力?
3.谈话:今天我们来认识〃摩擦力的秘密(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
活动一:认识摩擦现象及摩擦力
1.讨论:摩擦力是从何处产生的?摩擦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讲解:摩擦力。
3.提问: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力?物体在水中或空气
中运动是否产生摩擦力?
4.出示图片或放录像讲解。
活动二:认识摩擦力的正负效应。
1.谈话:冬季,我们必须及时清理街道上的积雪,而当滑冰时,
我们会专门冻一个冰场。由此,你想到什么?
2.讨论:你认为哪些是摩擦力的〃功〃?哪些是摩擦力的“过〃?
出示图片,让学生辨析。
活动三:研究减小固体间摩擦力的办法。
1.谈话:当物体运动时,怎样减小两个物体间的摩擦力呢?利
用桌上所给的材料,自己想想办法。
2.提问:在实验中应注意什么?强调注意事项。
3.学生活动,要求尽可能多的想出办法。
4.汇报。
5.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活动四:研究减小物体在水中受到阻力的办法。
1.谈话:物体在水中运动,怎样减小它受到的摩擦力呢?下面
我们通过实验来认识。
2.出示鲸或海豚的图片启发:为什么鲸或海豚的身体是两头尖,
中间大,这有什么作用?
3.讲解实验方法。
4.学生活动,用秒表计时。
5.汇报。
6.小结。
活动五:了解流线型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阻力较小。
1.出示流线型车或火车图片,问:怎样减小物体在空气中运动
受到的摩擦力呢?设计方案,并进行研究。
2.学生设计方案,教师完善。
3.学生合作交流,汇报。
4.教师小结。
活动六:了解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事例。
1.提问:摩擦力的存在有时有用,有时又给人带来不便,说一
说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小摩擦
力?
2.学生讨论、汇报。
3.出示一组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图片,让学生辨析。
三、巩固、评价
1.提问: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什么?
2.提问:假如世界上不存在摩擦力,将会怎样?
作业设计:
1.观察自行车的构造,哪些需要增大或减小摩擦力?是怎样增
大或减小摩擦力的。
2.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小摩擦力,并想办法
解决。
安全警示语:
4.降落伞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并制作简易降落伞。
2.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科学知识:
1.知道降落伞缓慢下降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
2.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2.具有合作与参与的意识,主动进行分享与交流的品质。
3.产生对科学问题进行反复尝试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出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与那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制作一个性能良好的降落伞。
教学准备:
1.线段、衣夹、手帕、牛皮纸、塑料代、剪刀、秒表、材料袋
内制作降落伞的材料。
2.各种各样的降落伞,实验记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同学们在电视、电影上都见过降落伞,降落伞为什么能起
到保护人或物的作用呢?它降落快慢与什么有关呢?我们今天来探
究(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
活动一:认识降落伞下降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力的作用。
1.播放降落伞下降的录像。
讨论:降落伞下降时都受到哪些力?
2.汇报。
3.小结。
活动二:制作简易降落伞,并测试降落伞的下降速度。
1.观察材料。
2.提问:制作降落伞时应注意什么?
3.讲解制作方法。
4.学生进行制度。
5.测试降落伞的下降速度。
①学生合作交流。
②汇报。
活动三: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L讨论: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汇报。
3.根据你选择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
4.进行完善。
5.学生活动。
6.集体交流。
三、巩固、评价。
1.提问:通过探究,你都认识到了什么?
2.提问:关于〃力〃你还有什么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作业:自己设计实验,研究有关〃力〃的问题。
单元小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解除土建合同协议书
- 高危工作安全协议书
- 超市利润分红协议书
- 道路迁坟火化协议书
- 金供应商合同协议书
- 销售生产订单协议书
- 餐饮供应合同协议书
- 农村自流地换地协议书
- 餐具承包合同协议书
- 买车位只有认购协议书
- 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
- 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申请表(个人)
- 内部调拨单表格
- 2023年07月浙江建设技师学院200人笔试历年常考点试卷附带答案详解
- 中国真正丹道理法及工程次第阐真
- 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英语试卷及答案
- 新年春节廉洁过年过廉洁年端午节清廉文化中秋节廉洁过节优秀课件两篇
- GB/T 10920-2008螺纹量规和光滑极限量规型式与尺寸
- 认知宇宙飞船之星际探索
- 皮肤病理知识学习整理课件整理
- 人工智能课件213产生式表示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