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1页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2页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3页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4页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非文学

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许多岩石含有富含铁的矿物质,当含有磁性材料的火成岩形成的

时候,这些铁元素的化合物会沿着地球的磁场排列,使这些岩石形成

一个虽然弱但却永久存在的磁场。这就像一个化石磁场,记录了岩石

完全形成时所在地点的地球磁场方向。这种排列不仅在水平方向上对

应着南北走向,在不同纬度的磁场下,方向倾角也不同一一纬度越高

倾角越大,纬度越低倾角越小。倾角的角度对应岩石形成时的纬度。

20世纪50年代,当足够灵敏的磁力仪被开发出来后,人们可以测量

岩石中磁场的倾角,由此可以证明英国岩石中实际的磁倾角比英国所

在位置应该有的磁倾角要小得多。这似乎表明,在过去的2亿年里,

英国一直在向北移动。类似的研究显示,南半球的大陆(南极洲除外)

也在向北漂移。然而,对这方面的证据,科学家最初谨慎以对,因为

这些技术还很新,而且难以实施。针对海床的磁学研究改变了很多人

的观点。

这完全是偶然发生的。1955年,美国海军出资对北美西海岸的

部分海底进行了一项非常精确的调研,对一艘科学考察船投放了一系

列在平行轨迹上的探测器,同时还在做回声探测。参与这项调研的科

学家们被告知,在进行这项烦琐而重要的任务时,他们可以做其他任

何实验,只要不影响这项调研本身。他们能想到的唯一符合该条件的

实验就是磁力测量。科学家们使用了一种鱼雷里面的磁力仪,拖在船

的后面。这个仪器实际上测量的是地球的磁场,非常精确。在一些地

方,岩石的磁场方向和地球的磁场方向是一致的,测量的结果就是磁

场强度会大一点;在另一些地方,岩石的磁场方向和地球的磁场方向

相反,测量的结果就是磁场强度会小一点。科学家们并没有特意去寻

找什么东西,只是其中的磁场异常表明,海底可能存在一些有趣的东

西。

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系列或多或少彼此平行的磁场带。沿着一条磁

场带,岩石的磁场都排列成一个方向;下一条磁场带,岩石的磁场方

向都是相反的;再下一条磁场带,又与第一条磁场带排列一样,以此

类推。这些磁场带在洋中脊附近还都是平行排列的。这个研究结果于

1958年公布,引发了更多关于海床磁场的研究,但是还没有人知道

其中的缘由。

答案来自对陆地上岩石的研究。除了前面提到的磁倾角的微妙变

化,还有其他一些现象表明英国所在的大陆在过去几亿年存在向北漂

移的运动。地球上还有一些地方岩石中磁场的方向,与今天地球磁场

下形成的岩石的磁场方向完全相反。最自然的解释就是,当地球磁场

发生了反转时,两极交换了位置,从而形成了具有反磁性的地层。这

种说法是合理的,因为地球磁场是由她核内旋转的液态铁产生的,所

以液态铁流动方向的改变可以改变磁场的方向,而不需要地球在空间

中真的上下反转。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把放射性测定年龄的技术

应用到了全世界不同磁场的岩石上,于是这个想法被证实了。结果显

示,整个地球的磁场的确每隔几百万年就会反转一次。具有决定意义

的是,这是一个真正的全球现象,它适用于同一时间内全世界的任何

一个地方。

剑桥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弗雷德•瓦因和德拉蒙德•马修斯,结

合哈里•赫斯的假说和新的关于磁场的证据,进一步提出了关于海底

扩张的证据。他们认为,熔岩从位于海底洋中脊的裂缝里喷涌而出,

在两侧均匀地扩散开来。当它们落下时,岩石获得了与地球磁场一致

的微量磁性。一段时间之后,地球磁场反转,形成的新岩石磁场也跟

着地球磁场一起反转,但这不会影响那些已经定型的岩石。如果这些

想法是正确的,那么在洋中脊两侧的磁场带应该形成一致的模式,因

为两侧相对应的磁场带和地球磁场的反转相匹配。20世纪60年代中

期,美国科学考察船“天龙号”进行了一项调研,完成了对太平洋洋

中脊两侧直到复活节岛以南海底的磁场反转的测量。这次测量共包含

4000千米的范围一一洋中脊两侧各2000千米,结果呈现出了一个完

全匹配的镜像。将“天龙号”调查的磁场带绘制在一张图表上后,我

们可以把这张纸沿着洋中脊的位置折叠,之后会看到两边的图案恰好

吻合。这已经没有什么怀疑的余地了,海底扩张是真实存在的,它也

的确解释了大陆的漂移。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额外收获。由于在陆地上磁场反转的图案被

精确地测定了日期,所以海底的磁场带就像一个条形码一样,我们可

以通过它知道每一条磁场带的岩石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从最新的洋

中脊上的岩石到大洋盆地边缘的海床上的岩石都可测量。这些图案比

以往的估计都更加精确地证实,最古老的海床的历史也没有超过2亿

年。

1964年,在剑桥大学工作的爱德华•“泰迪”•布拉德让这一理

论锦上添花。布拉德使用计算机得出了如果将大西洋拿走,大西洋两

岸的大陆的最佳契合度。这个像拼图游戏一样的拟合并没有使用今天

的海岸线,因为那将取决于海平面的高度。布拉德使用了大陆架的边

缘,这是大陆真实的轮廓。事实上,如果你按照大陆的形状做一些剪

纸,然后在桌面上把它们拼起来,效果也并不比电脑拟合差多少。但

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计算机对人们来说还是非常新鲜的事物(对

科学家来说也是如此),这项模拟明显的客观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此外,随着支持海底扩张的证据不断积累,布拉德的地图成了

一个标志性的图像,证明了大陆漂移的真实性。

(摘编自约翰•格里宾《人人都该懂的地球科学》,尔欣中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含有铁元素化合物的火成岩形成过程中,这些化合物会沿着

地球磁场排列,从而形成一个永久存在的磁场。

B.英国岩石中的实际磁倾角比英国所在位置应该有的磁倾角小,

通过研究最终证明,在过去2亿年里,英国一直在向北移动。

C.科学家研究北美西海岸的部分海底时偶然发现,海底存在着彼

此平行的磁场带,且相邻的两条磁场带排列方向相反。

D.从海底洋中脊喷涌出的熔岩形成的新岩石磁场随地球磁场一

起反转,但已定型的岩石不受影响。可见海底扩张的确存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位于北纬36度到40度之间的帕米尔高原的磁场倾角要大于位

于北纬3度左右的立地暗沙倾角。

B.岩石磁场和地球磁场的方向并不全都是一致的,其原因是已经

被证实了的反磁性地层的存在。

C.估计各条磁场带岩石的形成时间时,只能测量最新的洋中脊上

的岩石,得到的结果才最精确。

D.布拉德得出大西洋两岸的大陆的最佳契合度是运用计算机模

拟,这是人们对其印象深刻的原因。

3.下列关于磁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同一条磁场带中,岩石的磁场方向是相同的。

B.同一地方的岩石磁场方向会发生规律性的反转。

C.生活中液态铁流动方向的改变会改变地球磁场的方向。

D.通过海底磁场带可确定磁场带岩石的形成时间。

4.科学家证明“英国一直向北漂移”这一结论的过程是怎样的?

(4分)

5.文中的科学家体现了哪些科学素养?请简要分析。(6分)

河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创新实际上来自何方?除了过去的几个完全与世隔绝的社会,对

所有社会来说,许多或大多数技术都不是当地发明的,而是从其他社

会借来的。相比较而言,当地发明与借用技术中谁重要一些,主要决

定于两个因素:发明某个技术的难易程度以及某个社会与其他社会的

接近程度。

一些复杂的发明通常是靠借用而得到的,因为它们的传播速度要

比在当地独立发明的速度快。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轮子。得到证明的最

早的轮子于公元前3400年左右出现在黑海附近,接着在几个世纪内

又在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地区出现。

一个用途广泛的发明在一个社会出现后,接着它便往往以两种方

式向外传播。一种方式是:其他社会看到或听说了这个发明,觉得可

以接受,于是便采用了。另一种方式是:没有这种发明的社会发现与

拥有这种发明的社会相比,自己处于劣势,如果这种劣势大到一定程

度,它们就会被征服并被取而代之。一个简单的例子是火枪在新西兰

毛利人部落之间的传播U

其中有一个叫恩加普希的部落于1818年左右从欧洲商人那里得

到了火枪。在其后的15年中,新西兰被所谓的火枪战争搞得天翻地

覆,没有火枪的部落要么也去弄到火枪,要么被已经用火枪武装起来

的部落征服。结果,到1833年火枪技术传遍了整个新西兰,所有幸

存的毛利人部落这时都已有了火枪。

如果一些社会从发明某项新技术的社会采用了这项技术,这时技

术传播的情况可能各不相同,其中包括和平贸易(如1954年晶体管

从美国传播到日本)、间谍活动(公元552年家蚕从东南亚偷运进中

东)、移民(1685年被从法国驱逐出去的20万胡格诺派教徒把法国

的玻璃和服装制作技术传播到整个欧洲)和战争。最后一个至关重要

的例子,是中国的造纸术传到了伊斯兰世界。这可能是由于公元751

年阿拉伯军队在中亚的塔拉斯河战役中打败了中国军队,在战俘中发

现了一些造纸工匠,于是就把他们带到了撒马尔罕建立了造纸业。

社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们接受来自其他社会的技术的难易程

度是不同的。近代史上地球上最孤立的族群是塔斯马尼亚岛上的土著,

他们生活在一个距离澳大利亚100英里(1英里七1.61千米)的岛上,

没有任何远洋水运工具,而澳大利亚本身就是一个最孤立的大陆。在

过去的1万年中,塔斯马尼亚人同其他社会没有任何接触,除了他们

自己的发明,他们没有得到过任何技术。澳大利亚人和新几内亚人由

于有印度尼西亚岛群把他们同亚洲大陆隔开,所以只能从亚洲得到一

点零星的发明。在发明的传播中最容易接受发明的社会是大陆上的一

些根基深厚的社会。在这些社会中技术发展最快,因为它们不但积累

了自己的发明,而且也积累了其他社会的发明。例如,中世纪的伊斯

兰社会,由于位居欧亚大陆的中央,既得到了印度和中国的发明,又

承袭了希腊的学术。

技术传播和使技术传播成为可能的地理位置,这两者的重要性得

到了一些从其他方面看简直难以理解的事实的充分证明,即有些社会

竟然放弃了强大的技术。我们往往想当然地认为,有用的技术一旦获

得,就必然会流传下去,直到有更好的技术来取而代之。事实上,技

术不但必须获得,而且也必须予以保持,而这也取决于许多不可预测

的因素0任何社会都要经历一些社会运动和时尚,此时一些没有经济

价值的东西变得有价值起来,而一些有用的东西也变得暂时失去了价

值。今天,当地球上几乎所有社会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无法

想象某种时尚会发展到使人们竟然抛弃一项重要的技术。一个暂时反

对一项具有巨大作用的技术的社会会继续看到它在被毗连的社会使

用,而且也会有机会在这技术传播时重新得到它(或者,如果不能做

到这一点,那就会被毗连的社会征服)。但这种时尚会在孤立的社会

中历久而不衰。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日本放弃枪支。火器在公元1543年到达日本,

当时有两个葡萄牙人携带火绳枪(原始的枪)乘坐一艘中国货船抵达

日本。日本人对这种新式武器印象很深,于是就开始在本地制造,从

而大大地改进了枪支制造技术,到公元1600年日本已比世界上任何

其他国家拥有更多更好的枪支。但也有一些因素不利于日本接受火器。

这个国家有一个人数众多的武士阶层,对他们来说,刀是他们这个阶

层的象征,也是艺术品(同时也是征服下层阶级的工具)。日本的战

争以前都是使刀的武士之间面对面的个人搏斗,他们站在空地上,说

几句老一套的话,然后以能体面地进行战斗而自豪。如果碰上农民出

身的士兵手持枪支“乒乒乓乓”乱放一气,这种行为就是白送性命。

而且,枪是外国的发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鄙视,就像1600年后其

他一些事物在日本受到鄙视一样。由武士控制的政府开始只允许几个

城市生产枪支,然后又规定生产枪支需要获得政府的特许,再后来把

许可证只发给为政府生产枪支的工厂,最后又减少了政府对枪支的订

单,直到日本又一次几乎没有实际可用的枪支。在同时代的欧洲也有

一些鄙视枪支并竭力限制枪支使用的统治者。但这些限制措施在欧洲

并未产生多大作用,因为任何一个欧洲国家,哪怕是短暂地放弃了火

器,很快就会被用枪支武装起来的邻国打垮。

日本拒绝枪支和中国抛弃远洋船只(以及抛弃机械钟和水力驱动

纺纱机),是历史上孤立或半孤立社会技术倒退的著名例子。

这些例子我们初听起来会觉得稀奇古怪,但它们却很好地证明了

技术史上地理条件和技术传播的作用。如果没有技术的传播,得到的

技术会更少,而丢失的现有技术会更多。

(摘编自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技术的传播往往要比当地独立发明速度快,所以复杂技术的借

用比起依靠当地发明要更普遍。

B.火枪在毛利人部落之间传播,证明了没有先进发明的社会很可

能会被有先进发明的社会征服。

C.在当今开放而互相联系的社会中,难以出现某种时尚会发展到

使人抛弃重要技术的事情。

D.之所以日本自始至终拒绝枪支,是因为武士阶层崇尚刀具,日

本人又鄙视外国人的发明。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决定当地发明与借用技术二者中谁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发明某

个技术的难易程度以及某个社会与其他社会的接近程度。

B.获得的有用技术不一定会必然长久地保持并流传,因为孤立的

社会可能会由于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而放弃这项技术。

C.欧洲曾有一些竭力限制枪支使用的统治者,但这些措施没有产

生多大作用,因为欧洲国家之间友好往来,关系亲密。

D.文章列举日本拒绝枪支和中国抛弃远洋船只的例子,主要是为

了阐述日本和中国在历史上曾是孤立或半孤立的社会。

3.下列选项,属于“技术倒退”范畴的一项是(3分)

A.塔斯马尼亚岛的土著放弃了骨器和捕鱼,成为当时世界上技术

最简陋的社会。

B.在毕异的努力下,宋代发展出了活字印刷术,而原来的雕版印

刷术被取代了。

C.陶器产生的原因可能来自人们对黏土这种天然材料在受热时

的变化的观察。

D.马车曾是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随着蒸汽火车、汽车的发展,

人们不再坐马车了。

4.文章第五段和第六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但有不同之处。请简

要分析两个段落举例论证的各自特色。(4分)

5.本文说“许多或大多数技术都不是当地发明的,而是从其他社

会借来的'今天也有一些国人认为:核心技术研发大难,成本太高,

造不如买,可以通过引进解决技术难题。请结合文本和以下材料对这

一看法进行简要点评。(6分)

1993年,我国“银河号”货轮在印度洋公海海域突遇美国拦截,

称该货轮涉嫌运输化学武器,要求上船检查。美国直接切断了货轮的

GPS信号,“银河号”失去方向,被迫在印度洋上漂泊了22天。1994

年,中国启动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一一北斗工程。如

今“北斗三号”系统应用广泛,增强了我国在国际导航领域的话语权

和主动权,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多的卫星服务选择。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

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乐感文化”是李泽厚提出的,在其看来,中国的“乐感文化”

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模式。《论语》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

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

慧。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有四重内涵。

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

人乎?'不问马J孔子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

对人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乐生”的生命精神也体现为强调自强不息、

韧性奋斗。《子罕》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J这其实是在

提醒我们只有在冰雪严寒这般恶劣的环境之中,才能磨砺人的意志,

最大程度激发人的生命潜能。《论语》中“慎终,追远”(《学而》)的

生命关怀也是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的体现。中国人不仅较为重视

此生此世的生命和意义,而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因此要“慎终追远

1正是由于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

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乐感文化”是一种立足于

此世间的文化。

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

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没有上帝天国

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为此中

国人重视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强调人际和谐。正如李

泽厚所言:“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要使这'共

在'的‘主体间性’真有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儒学角度看,便须先

由自己做起。”我们要“人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学而》),我们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乐感

文化”具有一种“乐群”的生存智慧。

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

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

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这种坚信落实在日常生

活之中,便休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

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梁漱溟先生将这种“乐

观”的生活态度概括为“孔子生活之乐”,并对之阐释说:“一个人不

过几十年顶多一百年的活头,眼看要老了!要死了!还不赶快乐一乐

么?”

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乐感文化”的导向是人的主体性的

不断进步与满足,是寻求“人道”的不断完成,是在音乐和艺术的熏

陶下达到对人生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艺术化把握。因之,当孔子

问及曾点之志时,曾子答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

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先进》)的“曾点气象此

一“乐感”的人性追寻,最终培养出理想型的“君子”,最终将中国“乐

感文化”这一“文化一一心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总之,“乐感文化”包含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乐

感文化”的研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摘编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

材料二:

“忧患意识”说是徐复观提出的,牟宗三曾予阐释。他们认为,

中国的人文精神躁动于殷周之际,其基本动力便是忧患意识。周人从

商革夏命和周革殷命的历史嫁变中,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有

密切关系,及当事者在行为上应负的责任,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忧患

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道德意识,是人确立其主体性之始,它引起

人自身的发现,人自身的把握以及人自身的升进。

忧患意识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在于一种居安思危的

理性精神。诗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点全在一个“如”字上。

未临深渊而如临,如履薄冰而如履,这才叫忧患意识;真的临深而履

薄了,斯时需要的便不再是忧患意识,而恰恰是它的对立面一一临危

不惧、履险如夷、乐以忘忧之类的理智、情感和意志了。忧患并不在

忧患者之中,倒是在它的对立面,在安乐者之中;一旦安于所安,乐

于所乐,真正的忧患便开始了,临近了。

儒家所津津乐道的,是理性的快乐。《论语》以乐开篇u学而时

习之悦,有朋远来之乐,人不知而不愠,便都是理性之乐。《孟子》

有所谓君子的三乐,其“父母俱在、兄弟无故”即后来称之为天伦之

乐者,是宗法制度所规范的乐。而最要紧的是“仰不愧于天,俯不作

于人”之乐,这种与道合一、与天地同体的超越之乐便是他们的极乐。

这种乐当然也不应独享,但又不是凡民可得与共,所以要“得天下英

才而教育之“,那也是一乐,为同登乐士而服务的乐。进而言之,这

种得道之乐,也正就是那念念不忘的修德之忧。

(摘编自庞朴《忧乐圆融一一中国的人文精神》)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乐生”是基于对此世间无比眷恋与喜爱而尊重他人生命价值,

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重视“慎终追远”的生命精神。

B.“乐群”是基于“一个世界”的预设而强调人人“共在”的“主

体间性”,重视彼此相互扶持、轻视个人奋斗的生存智慧。

C.“乐观"是基于没有上帝、天主可依赖的观念和人生有限的事

实,从而坚信“人能弘道”、对生活不悲观失望的人生态度。

D.“乐感”是在音乐和艺术熏陶下实现人的主体性的进步与满足,

进而完成“人道”,最终戌为理想型“君子”的人性追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对“乐感文化''的审视整体呈现由外在到内心、由当

下而未来的思路,层次清晰。

B.材料二先追溯“忧患意识”的形成,然后着重论述儒家的忧患

与快乐都是一种理性精神。

C.材料一谈“乐感文化”,材料二谈“忧患意识”,但两则材料

对忧乐关系都有关涉。

D.两则材料都注重引述文献来阐释、佐证观点,但二者对文献

的分析有粗疏与细致之别。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

《竹里馆》)

B.革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汉乐

府《蓬露》)

C.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

D.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材料二摘编自庞朴《忧乐圆融一一中国的人文精神》,题目中

“忧乐圆融”的内涵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4分)

5.互联网时代,部分青年人休闲娱乐除了酒吧、歌厅以外,就

是抱着手机打游戏、看视频、聊八卦等等。有人认为这种娱乐至上、

追求快感的泛娱乐化也是“乐感文化”的体现。你认同这种看法吗?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河北省衡水市武邑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

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_5题。

①中医行不行,关键在中药。长久以来,中药材特别是濒危药材

资源不足。一直犁肘我国中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

②濒危药材,指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重

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等的动植物物种。数千年来,一些濒危药材在

临床上一直用于急症、重症和慢性病的治疗,因具有疗效确切、起效

快、作用强等特点,为100余种名优中成药和300余种经典名方的君

药或主要药味°川贝母作为一种止咳化痰的良药,临床使用十分广泛。

1977年,百合科川贝母被《中国药典》首次收录。近年来。由于生

态环境被破坏和野生药材被无节制采挖。野生川贝母数量不断减少。

随着物种濒危、条件改变等.珍稀濒危动植物药材上涨的需求量与日

益枯竭的蕴藏量之间的冲突愈发凸显,濒危药材资源供给不足所引发

的社会和生态问题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话题。

③2012年,”参观活熊取胆”话题登上热搜。长达数十厘米的引

流管插进黑熊体内。吸取胆汁……一时间.活熊取胆引发的动物伦理

问题备受关注。在世界动物保护协会高级科学顾问孙全辉看来.生物

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野生动物入药不利于生物多样

性保护。

④通过“人工繁育野生动物”来解决问题并不现实,只是一种过

渡性措施。原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曾表示:“在尚无有效替代品的情

况下。活熊取胆属无奈之举寻求替代品。挽救中医药原料断档危

机。成为中医药人的共识。”对濒危中药材直接弃之不用。显然绝非

明智之举。要传承发展好中医药,做好濒危中药材的人工替代被证实

是一条可行之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活性物质

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庾石山说。

⑤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走麻悬挂的照片中.一些棕色颗

粒一一人工麝香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按照北京林业局有关部门组织专

家拟定的估算方法。就是这些小小的棕色颗粒。截至2022年至少拯

救了近2300万头雄麝的生命。

⑥麝香,也就是雄麝的腺囊分泌物。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在中药材中具有独特地位和重要价值。如何“无麝也香”原卫生部、

中国药材公司组建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牵头的课题组。开

始了人工麝香的研制。这是一项从零开始的工作,历经各种艰难。近

20年的时间里,时任课题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于德泉和其他科

研人员一起,用仅有的1公斤天然麝香作为原料,完成了对其化学成

分、有效物质、药理作用、配方原则等的全面研究。最终,他们成功

研制出人工麝香,并于1993年获得中药一类新药证书。2015年.“人

工麝香研制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如今,人

工麝香价格每公斤6万多元,与野生麝香超百万元的价格相比,极天

降低了制药成本。在含麝香成分的433种中成药中,有431种完全用

人工麝香替代,药效与天然麝香没有多大差别。庾石山说:“人工麝

香的研制可谓几十年磨一剑,彻底解决了麝香长期供应不足的问题。

11

⑦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已批准人工替代药材共8种,

分别是人工冰片、人工麝香、人工牛黄、体外培育牛黄、培植牛黄、

人工虎骨、人工虫草菌丝、人工天竺黄,濒危药材供给问题得到有效

缓解。这背后是从于德泉院士、朱秀嫂教授、柳雪枚教授等老一辈药

学人。到他们的学生庾石山、王晓良等,再到学生的学生。一代代医

药研究人员长达50年的艰辛付出。他们最清楚。濒危药材人工替代

研究这条路绝非坦途。人才培养刻不容缓。而有关教育和科研院所责

无旁贷。

⑧人工替代濒危中药材需要找到一条解决之路。“人工替代药材

的疗效评价可分为血糖、血压、血脂等病理指标的改善和传统中医症

候的改善两个方面J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说。

如果一种人工替代濒危中药材能在这两个方面均做到与天然药材接

近。那么其替代就是成功的。

⑨也有人质疑,中药不同于化学药,受环境、地域、生长时间等

条件影响,每两批天然药材之间。其精确组成和具体疗效也不能保证

完全一致。遑论人工替代品其实。相关部门应参照中医药传统药物

发现模式.通过建立健全标准和数据库的方式为濒危药材人工替代品

划定合理的参考范围。只要替代品达到来源明确、化学相似、活性相

似等要求,就应该被视为满足了条件。

⑩在2023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张伯礼专

门提交建议,呼吁相关部门支持濒危药材的研发替代。为我国走出一

条既保护又利用的路子提供支撑。他在建议中说。濒危药材在用于急

症、重症和慢性疾病的治疗上具有疗效确切、起效快、作用强等特点。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濒危药材替代品研发提供了科学基础。现在濒

危动物药材如麝香、牛黄、熊胆粉等人工替代品研究都取得了较大进

展。

记者采访中发现。目前在濒危药材人工替代品审批相关政策执

行细节中。一些专家确实存在不同意见.但各方的目标是相同的一一

更好促进濒危中药材的传承与发展。来自各方的专家们都希望能通过

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出一条最适合濒危中药材替代品评审的新途径。

让中医药传承创新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摘编自付丽丽、李诏宇《破解中医药原料断档难题为濒危中药

材找寻替代之路》)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医治疗体系中,一些濒危药材具有疗效确切、起效快、作

用强等特点,是众多名优中成药和经典名方的君药或主要药味。

B.“参观活熊取胆”话题曾登上热搜,活熊取胆引发的动物伦理

问题引发关注,野生动物入药存在争议,作者认为应立即被叫停。

C.濒危药材中动物类药材的缺乏问题是无法解决的:人工繁育野

生动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直接放弃濒危中药材的使用也不明智。

D.当下,关于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的评审还存在诸多争议,所以我

们需要更好促进濒危中药材的传承与发展,这个总体方向不能改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野生川贝母数量不断减少,是生态环境被破坏和野生药材被无

节制采挖的结果,濒危药材资源供给不足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B,文章引用有关医学专家对于中医药原料的说法,介绍了有关科

学知识,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使说理充分。

C.第⑦段列举我国已批准的8种人工替代药材的例子,论证了我

国在濒危中药材找寻替代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和世界领先地位。

D.在寻求人工替代濒危中药材的过程中,如果该替代品能满足一

些特定病理指标和传统中医症候的改善,那么就可以说它是成功的。

3.下列选项有关麝香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麝香是雄麝的腺囊分泌物,在我国应用的历史悠久,具有重要

药用价值。

B.人工麝香的研制历经艰难,可谓几十年磨一剑,最终保障了麝

香的供应。

C,人工麝香作为濒危动物药材麝香的替代品,药效与天然麝香已

经没有差别

D.人工麝香的成功研制,不仅降低了制药成本,还拯救了众多雄

麝的生命。

4.作者谈论“活熊取胆”和“人工麝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

简要分析。(4分)

5.“濒危中药材的人工替代”任重而道远,相关各方应该如何更

好地做好相关工作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宁晋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

联测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知觉外物,常把自己所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

误认为物所固有的属性,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了。比如我们

说“花是红的”时,是把红看作花所固有的属性,好像纵使没有人去

知觉它,它也还是在那里。其实花本身只有使人觉到红的可能性,至

于红却是视觉的结果。

红是长度为若干的光波射到眼球网膜上所产生的印象。如果光波

长一点或是短一点,眼球网膜的构造换一个样子,红的色觉便不会发

生。患色盲的人根本就不能辨别红色,就是眼睛健全的人在薄暮光线

暗淡时也不能把红色和绿色分得清楚,因此可严格地说,“我觉得花

是红的”。

我们通常都把“我觉得"三个字略去而直接说“花是红的”,于是

在我的感觉遂被误认为在物的属性了。日常对于外物的知觉都可作如

是观。“天气冷"其实只是“我觉得天气冷”,鱼也许和我不一致;“石

头太沉重”其实只是“我觉得它太沉重”,大力士或许还嫌它太轻。

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

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二在说云飞泉跃,山鸣谷

应时,我们比说花红、石头重,又更进一层了。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

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

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

动。这两种说话的方法虽不同,道理却是一样,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

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作“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

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

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

以垂泪,兴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

苦陶渊明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

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

(摘编自《朱光潜美学文集》)

材料二: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总是无穷无尽的,这种目光似乎

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艺术家将这种审美的眼光运用不同的手

法表现在艺术的作品里,其中文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文学的表现

手法中,移情是一种常见的手段。所谓的移情,是这样的一种表现手

法,艺术家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化去,移植到外物上,使得外物生命化,

因而具有了人的情感。东晋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其谓之曰"迁想

妙得”“悟对神通”,其实这就是对移情最早的表述。后来,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中系统地分析了文学艺术中的这种现象,他提出的“物

我两忘",实际上也是一种移情。

对于移情这一观点,不单单是顾恺之,另一位审美大师刘勰在其

《文心雕龙》中也有这方面的阐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提

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一一“神与物游二而这其实也是移情的另一种表

达,这种“神与物游”的现象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尤其

是在古诗词中。比如常见的有寄情于景和寄情于物,“人面不知何处

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这是典型的寄情于物;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这是典型的寄情于

景。到了后来,探讨移情的现象屡见不鲜,像吴乔,还有钱锤书都是

这方面的专家。吴乔认为情可以移景,同样景也可以移情;而钱镇书

认为,“心亦吐纳”“情往似赠”。王紫认为,古典文学中的托物见志,

实际上也是一种移情。他这样认为是有道理的,因为这样的一种文学

艺术的表现手法,事实上就是将自己的意志或者说是意向与情感,倾

注到了“物”中,这其实就是一种移情。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

典型地运用了这样的一种范例,当然南宋流行的咏物词也是这方面的

杰出代表。这个在历代的文学研究者中都有相关的表述,认识到了“兴

”其实就是一种移情,比如孔颖达与郑康。

笔者认为,其实在古代文学中,还有一种也是移情的表现形式,

那就是通感。所谓的通感,是指将人类器官的情感嫁接到外物中,这

样如果运用到了诗文中,就不言而喻地将审美对象拟人化,将作者的

情感完全倾注到了自己所关注的审美对象之中。这种心理情感的转化,

就是一种移情,比如像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红杏枝头春意闹”,

就是这种文学艺术的最好注解。这在枝头“闹”的红杏不仅写的是红

杏生机盎然地盛开,更是作者自己心情的最为真实的写照。作者写的

是红杏,而表达的是自己内心的情感,将自己心里的情感转移到了枝

头红杏之上。

(摘编自赵丽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移情现象及其作用》)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看待事物,常常把自己所得的感觉作为标准,无视事物

固有的属性,这造成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知觉。

B.“移情作用”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理解外物,自己欢喜仿佛

外物也欢喜,自己愁叹仿佛外物也愁叹。

C.陶渊明将忠贞之格赋予菊,林和靖把清寒之品给予梅,这些

都是移情这一普遍经验成功运用的典型。

D.“移情”是指艺术家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转移到审美外物上,赋

予外物以生命力,使它有了人的情感。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是红的”之所以严格说是“我觉得花是红的?,是因为

红是长度为若干的光波投射到了“我”能接收这种光波的眼球网膜上。

B.我们在欣赏“云''“泉”“山”“谷”这些景物时,发生,了“移

情作用”,故而有云飞,泉跃、山鸣,谷应的感受。

C.顾恺之“迁想妙得”“悟对神通”是对“移情”的最早表述,

而刘勰在顾恺之的基础上提出了“神与物游”的观点。

D.就文本来看,虽然古代文学艺术家认识到了“移情”的现象,

也阐发了带有“移情”内涵的文艺理论,但没有提出“移情"的概念。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移情”的表现手法的一项是()

A.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淮左名

都》)

B.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并序》)

C.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将进酒》)

D.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

4.材料一是怎样将玄妙的“移情作用”讲得通俗易懂的?请简要

分析。

5.试比较两则材料论述重点的异同。

河北省金科大联考2024届高三1月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如果把智能系统比作“人”,那么传感器就是“人”的感觉器官。

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感知周围环境并把数据传递给系统进行计算,

对情况进行实时分析判断和应对。随着数字化智能化不断深入,各式

各样传感器的用武之地大为拓宽,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发挥着巨大作

用。

一部智能手机里有上百个传感器:有用于摄像的CMOS图像传感

器,有用于检查环境明暗的环境光传感器,还有用于导航的地磁传感

器、陀螺仪,等等。正是基于这些传感器,手机里的各种应用软件

才能流畅工作,手机才能成为集工作、生活、娱乐于一体的便携式智

能设备,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风云卫星上的可见和红外光

电传感器,能够不分昼夜地获取大气信息,精准预测天气,甚至在月

球上、火星上都有传感器工作,帮助人类探索宇宙奥秘。

传感器是信息系统的“慧眼:它就像人类的眼睛、耳朵、皮肤

等器官一样,感知周围环境,帮助我们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不同之

处在于,传感器比人的感官更敏锐、更强大。客观世界所包含的信息

多样程度,远远超出我们感官的能力范围。人的眼睛无法观察红外辐

射和紫外辐射,耳朵听不见次声波和超声波,对于“不见踪影”却时

刻产生影响的磁场也无法感知。这些超出感官范围的信息.,传感器都

能“感受”到。

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越来越需要全方位地感知世界。1821年,

科学家利用材料因温差产生电压的原理,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最初,人们直接利用光、热、电、力、磁等物理

效应制备各种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尺寸大、灵敏度低、使用不方便。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将敏感元件与信号电路进行一体化设计的集

成传感器,如热电偶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这类传感

器由半导体、电介质、磁性材料等固体元件构成,输出模拟信号。

20世纪末开始,数字化传感器快速发展,通过“模拟/数字”转换模

块,实现数字信号输出。数字

化传感器集成智能化处理单元,可以自动采集、处理数据,并

能根据环境自动调整工作参数,数码相机中的光敏元件就是其代表产

品。

总的来说,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某些物质的电学特性会随环境因

素变化。例如钻在不同温度下电阻率不同,硅在可见光照射下电阻会

减小,石英受到压力后表面会产生电荷,等等。利用电阻与温度的对

应关系,可以制成温度传感器,进一步给敏感元件添加隔热结构,依

据敏感元件温度变化与红外辐射能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制成红外传感

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根据目标温度与红外辐射能量之间的关系,

制造出非接触测温传感器。人们熟悉的用来测量体温的额温枪就利用

了这一原理。借助丰富的物理和化学效应,人们制备出灵敏度比狗鼻

子高1000倍、可以“闻到”气体分子的“电子鼻”,以及可以在黑

夜中观察物体的红外相机等种类丰富、功能强大的传感器。

数字化是对事物属性的量化,并用数字将其表达为抽象结果。借

助现代信息技术,人们可以存储、处理、传播各种数字化信息。传感

器可以将事物蕴含的各种信息转换成电信号,并利用数模转换电路将

电信号用数字表达,是数字化的有效工具。当你拿出手机拍照片或视

频时,光敏传感器会将接收的光强度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再按一定的

规则用数字表达、存储,最终形成手机屏幕上的影像。

数字化基于传感器获取信息。数字化系统需要处理的信息量非常

庞大,仅靠人工或者传统设备无法获取,凭借传感器则能够实时、高

效、精准、快速地获取,于是有了城市大数据、天气大数据、医疗大

数据、农业大数据等。利用各类传感器,,人们可以召开远程会议、

学习网络课程、扫码支付甚至直播带货,由此发展出数字经济业态。

数字经济涉及的长迁集、物形网、、工智能、5G通信等各类技术,都

与传感器息息相关。

没有传感器就没有数字化和智能化。传感器是智能化系统的第一

关,它的水平决定了智能化系统及其仪器设备的水平。传感器技术已

经成为国际上信息高端器件领域的研究前沿,在人工智能、智慧城市、

5G通信、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等领域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

如一辆汽车会安装压力温度、位置、声音、光、电等超过100种

传感器,由车载电脑进行处理,帮助驾驶员作出判断。对数据的智能

化分析降低了驾驶汽车的难度,让汽车变得更安全、更好开。更进一

步,无人驾驶汽车通过传感器实时获取道路信息,一旦发现障碍物,

便通过智慧分析及时避让。城市中高楼大厦、桥梁、隧道等建筑,也

需要通过视频、温度、压力和烟雾等传感器实时监控安全状况,当数

据汇总到一起,智能化系统便会及时分析,凝练出少量关键信息供使

用者作出决策。甚至在未来,人类的感官也可以借助传感器变得更加

强大,构建起智能化系统。

(摘编自褚君浩《传感器:智能时代的“慧眼”》)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感器相当于“人”的感觉器官,其功能像人类的眼睛、耳朵、

皮肤等器官一样,但却比人的感官更敏锐、更强大。

B.将敏感元件与信号电路进行一体化设计的集成传感器,尺寸大、

灵敏度低、使用不方便,远不如数字化传感器。

C.召开远程会议、学习网络课程、扫码支付甚至直播带货,及由

此发展出的数字经济业态,都与传感器的发展有关。

D.一部智能手机、一辆汽车里都有上百个传感器,不同的传感器,

会感知周围环境并把数据传递给系统进行处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的内容表明,传感器已深入人们的生活,在许多方

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现代化生活方式已无法离开传感器。

B.无论是额温枪,还是“电子鼻”,都是借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即某些物质的电学特征会随环境因素变化而制备出来的。

C.我国传感器技术已经在国际信息高端器件领域占有领先地位,

传感器已深入到人工智能、智慧城市、5G通信等领域。

D.传感器大有可为、未来无可限量,甚至在未来,人类的感官也

可以借助传感器变得更加强大,构建起智能化系统。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事实论据来支撑文章最后一段观点的一

项是(3分)

A.比亚迪汽车,除了激光扫描仪用到传感器之外,摄像头、雷达、

车身位置和惯性等部件或系统也都使用了传感器技术,有超过100种

传感器。

B.传感器就是用材料经过一定的设计,做成的一个个器件,取代

耳朵、鼻子、舌头、眼睛、皮肤的功能。它能够看得见、听得见,甚

至能感受到。

C.智能传感器是具有信息处理功能的传感器,其最大的价值就是

将传感器的信号检测功能与微处理器的信号处理功能有机地融合在

一起。

D.只有数字化才能定量化、精准化、规律化、智慧化,最后促进

数字经济的发展。而这个数字哪里来的,就是靠传感器来的。

4.为什么说“没有传感器就没有数字化和智能化”请根据文本简

要概括。(4分)

5.科学论文发表时,一般会在正文前面加一段摘要,让读者迅速

了解文章关键内容。请为本文写一段摘要,简要说明文章的主要内容

和写你意图介不超过140个字。(6分)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许多岩石含有富含铁的矿物质,当含有磁性材料的火成岩形成的

时候,这些铁元素的化合物会沿着地球的磁场排列,使这些岩石形成

一个虽然弱但却永久存在的磁场。这就像一个化石磁场,记录了岩石

完全形成时所在地点的地球磁场方向。这种排列不仅在水平方向上对

应着南北走向,在不同纬度的磁场下,方向倾角也不同一一纬度越高

倾角越大,纬度越低倾角越小。倾角的角度对应岩石形成时的纬度。

20世纪50年代,当足够灵敏的磁力仪被开发出来后,人们可以测量

岩石中磁场的倾角,由此可以证明英国岩石中实际的磁倾角比英国所

在位置应该有的磁倾角要小得多。这似乎表明,在过去的2亿年里,

英国一直在向北移动。类似的研究显示,南半球的大陆(南极洲除外)

也在向北漂移。然而,对这方面的证据,科学家最初谨慎以对,因为

这些技术还很新,而且难以实施。针对海床的磁学研究改变了很多人

的观点。

这完全是偶然发生的。1955年,美国海军出资对北美西海岸的

部分海底进行了一项非常精确的调研,对一艘科学考察船投放了一系

列在平行轨迹上的探测器,同时还在做回声探测。参与这项调研的科

学家们被告知,在进行这项烦琐而重要的任务时,他们可以做其他任

何实验,只要不影响这项调研本身。他们能想到的唯一符合该条件的

实验就是磁力测量。科学家们使用了一种鱼雷里面的磁力仪,拖在船

的后面。这个仪器实际上测量的是地球的磁场,非常精确。在一些地

方,岩石的磁场方向和地球的磁场方向是一致的,测量的结果就是磁

场强度会大一点;在另一些地方,岩石的磁场方向和地球的磁场方向

相反,测量的结果就是磁场强度会小一点。科学家们并没有特意去寻

找什么东西,只是其中的磁场异常表明,海底可能存在一些有趣的东

西。

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系列或多或少彼此平行的磁场带。沿着一条磁

场带,岩石的磁场都排列成一个方向;下一条磁场带,岩石的磁场方

向都是相反的;再下一条磁场带,又与第一条磁场带排列一样,以此

类推。这些磁场带在洋中脊附近还都是平行排列的。这个研究结果于

1958年公布,引发了更多关于海床磁场的研究,但是还没有人知道

其中的缘由。

答案来自对陆地上岩石的研究。除了前面提到的磁倾角的微妙变

化,还有其他一些现象表明英国所在的大陆在过去几亿年存在向北漂

移的运动。地球上还有一些地方岩石中磁场的方向,与今天地球磁场

下形成的岩石的磁场方向完全相反。最自然的解释就是,当地球磁场

发生了反转时,两极交换了位置,从而形成了具有反磁性的地层。这

种说法是合理的,因为地球磁场是由地核内旋转的液态铁产生的,所

以液态铁流动方向的改变可以改变磁场的方向,而不需要地球在空间

中真的上下反转。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把放射性测定年龄的技术

应用到了全世界不同磁场的岩石上,于是这个想法被证实了。结果显

示,整个地球的磁场的确每隔几百万年就会反转一次。具有决定意义

的是,这是一个真正的全球现象,它适用于同一时间内全世界的任何

一个地方。

剑桥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弗雷德、•瓦因和德拉蒙德、•马修斯,结

合哈里•赫斯的假说和新的关于磁场的证据,进一步提出了关于海底

扩张的证据。他们认为,熔岩从位于海底洋中脊的裂缝里喷涌而出,

在两侧均匀地扩散开来。当它们落下时,岩石获得了与地球磁场一致

的微量磁性。一段时间之后,地球磁场反转,形成的新岩石磁场也跟

着地球磁场一起反转,但这不会影响那些已经定型的岩石。如果这些

想法是正确的,那么在洋中脊两侧的磁场带应该形成一致的模式,因

为两侧相对应的磁场带和地球磁场的反转相匹配。20世纪60年代中

期,美国科学考察船“天龙号”进行了一项调研,完成了对太平洋洋

中脊两侧直到复活节岛以南海底的磁场反转的测量。这次测量共包含

4000千米的范围一一洋中脊两侧各2000千米,结果呈现出了一个完

全匹配的镜像。将“天龙号”调查的磁场带绘制在一张图表上后,我

们可以把这张纸沿着洋中脊的位置折叠,之后会看到两边的图案恰好

吻合。这已经没有什么怀疑的余地了,海底扩张是真实存在的,它也

的确解释了大陆的漂移。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额外收获。由于在陆地上磁场反转的图案被

精确地测定了日期,所以海底的磁场带就像一个条形码一样,我们可

以通过它知道每一条磁场带的岩石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从最新的洋

中脊上的岩石到大洋盆地边缘的海床上的岩石都可测量。这些图案比

以往的估计都更加精确地证实,最古老的海床的历史也没有超过2亿

年。

1964年,在剑桥大学工作的爱德华•“泰迪”•布拉德让这一理

论锦上添花。布拉德使用计算机得出了如果将大西洋拿走,大西洋两

岸的大陆的最佳契合度。这个像拼图游戏一样的拟合并没有使用今天

的海岸线,因为那将取决于海平面的高度。布拉德使用了大陆架的边

缘,这是大陆真实的轮廓。事实上,如果你按照大陆的形状做一些剪

纸,然后在桌面上把它们拼起来,效果也并不比电脑拟合差多少。但

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计算机对人们来说还是非常新鲜的事物(对

科学家来说也是如此),这项模拟明显的客观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此外,随着支持海底扩张的证据不断积累,布拉德的地图成了

一个标志性的图像,证明了大陆漂移的真实性。

(摘编自约翰•格里宾《人人都该懂的地球科学》,尔欣中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含有铁元素化合物的火成岩形成过程中,这些化合物会沿着

地球磁场排列,从而形成一个永久存在的磁场。

B.英国岩石中的实际磁倾角比英国所在位置应该有的磁倾角小,

通过研究最终证明,在过去2亿年里,英国一直在向北移动。

C.科学家研究北美西海岸的部分海底时偶然发现,海底存在着彼

此平行的磁场带,且相邻的两条磁场带排列方向相反。

D.从海底洋中脊喷涌出的熔岩形成的新岩石磁场随地球磁场一

起反转,但已定型的岩石不受影响。可见海底扩张的确存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位于北纬36度到40度之间的帕米尔高原的磁场倾角要大于位

于北纬3度左右的立地暗沙倾角。

B.岩石磁场和地球磁场的方向并不全都是一致的,其原因是已经

被证实了的反磁性地层的存在。

C.估计各条磁场带岩石的形成时间时,只能测量最新的洋中脊上

的岩石,得到的结果才最精确。

D.布拉德得出大西洋两岸的大陆的最佳契合度是运用计算机模

拟,这是人们对其印象深刻的原因。

3.下列关于磁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同一条磁场带中,岩石的磁场方向是相同的。

B.同一地方的岩石磁场方向会发生规律性的反转。

C.生活中液态铁流动方向的改变会改变地球磁场的方向。

D.通过海底磁场带可确定磁场带岩石的形成时间。

4.科学家证明“英国一直向北漂移”这一结论的过程是怎样的?

(4分)

5.文中的科学家体现了哪些科学素养?请简要分析。(6分)

1.D【解析】D项,“可见海底扩张的确存在"错误,能证明“海

底扩张的确存在”的是美国科学考察船“天龙号”的调研结果,“从海

底洋中脊喷涌出的熔岩形成的新岩石磁场随地球磁场一起反转,但已

定型的岩石不受影响”只是剑桥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提出的设想,“天

龙号”的调研结果才证实了这一假说的正确性。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