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目录TOC\o"1-2"\h\u29663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 1102701.引言 1228762高校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影响 2200602.1高校网络舆情 2156502.2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特点 240173高校网络舆情形成原因 3252913.1高校网络舆情形成因素 3212083.2影响网络舆情的环境因素 4106373.3.社会环境影响 5184433.4技术环境的影响 5325594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策略 6293404.1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670934.2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7277704.3提高网络舆情政治环境管控 7213534.4提高网络信息技术管控 96802参考文献 9摘要:[目的/意义]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对师生的生活和工作影响越来越大,通过创新高校舆情管理和引导机制,可以有效解决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传播给高校舆情管理和引导所带来的巨大挑战。[方法/过程]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指明了高校网络舆情管控现存问题。并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管控和引导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结果/结论]本文为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对实践层面的舆情应对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关键词: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控与引导机制中图分类号:G4611.引言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能够迅速地发布及传播最新信息,发挥其社会舆论放大器的作用[1]。CNNIC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手机网民规模达到8.97亿,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达99.3%。其中学生是我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6.9%,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处于高位[2]。网络媒体已成为高校学生表达自身意见及观点的一个重要平台。借助于网络平台的高度开放、网络信息发布不受限制、网络信息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等特点,高校网络舆情不但极易发生,而且控制起来也更加困难[3]。微博是网络舆情传播的一种主要方式,高校通过发布官方微博的方式与学生及社会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可快速知晓校园信息动态,并且可使社会各界全面了解高校。但由于信息在产生、传播及使用的过程中都可能产生变化,从而导致舆情信息发生变化,不仅对高校的教育及管理方面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在校师生的正常工作学习带来诸多不便。因此,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原因及控制策略势在必行。2高校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影响2.1高校网络舆情“舆情”其含义是指群众的意见和态度,刘毅在其专著《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中舆情定义为“是由个人以及社会群体组成的民众,在特定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类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织的总和”[4]。曾润喜指出网络舆情是在互联网传播平台中被某些社会问题刺激产生的所有认知、情感、态度及行为的集合[5]。网民作为舆情的主体通过网络平台对社会热点事件及关系到其切实利益的公共矛盾所产生的看法、意见及情绪的总和被称为网络舆情[6]。网络舆情作为舆情的一种表现方式具备传播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影响层面大和舆情难管控等特点。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大学生比较关心的各种校园或社会事件而产生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张丽娟,曾润喜等人在研究高校群体性网络舆情时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有突发性、情绪化和影响广几个新特点。高校网络舆情仅是网络舆情的一个方面,大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强,上网时间长于其他年龄段的网民,同时大学生也是高校网络舆情产生的主要推动力量。2.2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特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主要以QQ、微博、BBS、贴吧等多种途径传播,通过网络载体舆情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广泛,并且传播速度快、反应迅速。舆情信息在网络上传播具有时效性,某些热门话题经过人们的传播转发通常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达到高峰,之后就逐渐消亡。现代社会信息量急剧增加,信息传播技术不断更新,这些复杂以及快速传播的信息远远超过了人们处理及利用信息的能力。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的知识积累也越来越丰富,因此产生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多,这些网络中流传的信息虽部分有助于人们的学习生活需要,然而更多的是垃圾信息,影响人们正常使用信息。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垃圾信息的传播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导致网民的心理恐慌,影响社会和谐进程[7]。高校网络舆情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方式。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将给整个高校都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1)高校网络舆情对校园的影响: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各方面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首先,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具有不良影响,大学生求知欲强烈极易接受新鲜事物。上网时被大量新奇的信息有趣的视频吸引,使得一些自控能力不强的大学生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干扰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状态。第二,高校网络舆情影响了大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互联网为大学生带来了信息共享,自由选择信息,使其只在需要信息时进行机械的输入查找,就能够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长时间将对大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产生不良影响,致使其整体思维能力减弱、创新能力下降。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需要通过网络了解时事、查找学习资料、联络朋友、传递信息等,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长时间无节制的上网也为学生及校园环境造成影响。高校网络舆情影响校园和谐发展及校园人际关系,大学生信息处理能力较弱,在有害信息泛滥的环境下大学生无法正确判断正确信息和有效信息,把更多的时间浪费在过滤虚假信息中,造成大量浪费,影响校园网络环境和谐发展。当大学生参与网络讨论、网络聊天时,其所处的环境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在网络空间,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言比较大胆开放,容易脱离社会道德的限制;并且,在网络中人们的沟通交流更倾向于符号化、数字化,使大学生容易忘记自身身份,摆脱社会监督,脱离现实,为所欲为,这些因素致使大学生习惯于网络社会而脱离现实社会,在现实的校园社会环境中无法正常与他人沟通,形成人际关系淡化。(2)高校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危害:互联网是当今最为直接有效的社会舆论传播载体。当一些敏感事件或社会焦点问题发生时,作为社会舆论的一部分,高校网络舆情以其敢于揭露事件真像、言辞犀利,逐渐受到更多网民的关注。然而,大学生涉世未深,相对于社会主流舆论,其言论过于偏激,较为情绪化,具有攻击性,不易被人们接受,危害社会网络环境的稳定[10]。另一方面,大学生舆情信息在公共网络平台发布后,由于其他网民选取转载传播评论,易使不了解事件真相的网民对原本的信息产生误解,使人们对舆情的讨论偏离正常轨道,影响社会网络和谐发展。此外,高校网络舆情具有很强的群体性特征,一旦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言行产生偏差,就会很快带动其他学生产生共鸣,这不单单会影响校园环境的稳定,更会造成社会网络环境的混乱,危害社会的稳定发展。3高校网络舆情形成原因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重点是分析其形成原因,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3.1高校网络舆情形成因素网民在社会舆论中发挥着监督作用,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得出学生是我国网民中最大群体,数量远超其他职业的网民群体。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心理失衡、信息素养不足都会导致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大学生年龄普遍在18到22岁左右,处于此年龄段的青年人在身体发育方面已经基本或者完全成熟,但他们的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并不同步,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在智力、自我意识、社会认知、情感等方面都趋于走向成熟的过渡期[10]。处于这一过渡阶段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并且思维活跃头脑灵活,能够快速接受新鲜事物。大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关心国内及国际大事,但阅历有限,对某些社会现象认识不够全面,言行举止易偏激。当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时,由于多种因素激起大学生的好奇心及探究心理等,大学生网民纷纷对舆情事件进行探讨、评论、转发。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大学生收集信息时往往存在信息越多越好,不能合理进行筛选。当代大学生具有相似的家庭环境及教育背景,在面对同一舆情事件时具有共鸣性,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交往机会多、相互影响大。在这样一个群体中,成员的一言一行都与群体内其他成员相互联系、相互刺激,群体中某一成员产生一种情绪时,群体中其他成员也会产生同样的情绪。因而,当某一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时,舆情信息就会在群内快速传播。大学生处于人生转折期,这期间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比较大,部分学生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会产生心理畸形,导致其思维方式发生改变,产生偏激思想。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使其抵御能力降低,这些不良思想会在大学生心里积压,在面对舆情事件时大学生极易将其自身的负面情绪带入其中产生偏激的言论。由于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匿名性,使大学生不易被现实社会中的法律规范所约束,而且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好奇心重,因此使得他们在网络上肆无忌惮的发表言论,形成负面高校网络舆情。在网络上表达不满情绪的时候,大学生往往言辞偏激、情绪激动,易于同他人形成共鸣,造成网络舆情等后果。在网络信息活动中,除去新闻媒体等官方信息发布平台,其他网民也可以发布信息,大学生的信息活动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接受信息,他们已成为发布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的重要群体,这为信息的增长提供了便利条件。并且大学生捕捉舆情信息的能力有限,对舆情信息的判断能力不足,使大学生在未捕捉到正确信息时就急于做结论,盲目轻率,对正常的信息活动造成负面影响。3.2影响网络舆情的环境因素(1)政府监管手段滞后:我国网络舆情应急管理缺乏技术创新,相较于先进国家,我国针对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信息处理技术都存在较大缺陷,在舆情发生时不能有效的加以制止。其次,在相关的政府监督体系方面不够健全,对相关网络服务行业的监管不够完善,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部分。最后,我国政府在监督管理网络舆情时,未能建立各级政府与民众合作制度,使国家治理没有团结民众,治理效率低,效果一般。(2)法律法规不完善:现阶段我国政府对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方面的言论监管存在一定缺陷。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政府明令禁止未向公安机关申请并许可的游行示威活动,受到国家刑法、宪法等法律的制约,大学生不敢为所欲为,然而对于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来说,政府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限制。大学生虽然接受高等教育,拥有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优秀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但由于其正处于青春期,具有潜在的叛逆心理易冲动,在网络环境匿名性的保护下,大学生认为可以在网络上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将内心的叛逆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但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威胁到校园网络环境的健康。对于高校来说,缺乏国家法律法规的监督,高校对大学生错误的、消极的舆情言论并不严加控制、放任自流,从而导致高校网络舆情的发生。一些互联网企业抵挡不住金钱诱惑,违背行业道德,自己发布或默许他人发布传播淫秽、色情、暴力、恐怖信息,导致不良信息泛滥。在不良信息泛滥发生后,也不及时予以整顿、治理,而是任其自然发展,影响网络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3.3.社会环境影响(1)校园教育环境:高科技为大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学习及生活条件,大学生购物通过网络、缴费通过网络,大学生完成课程作业同样需要搜集网络信息,而其课余时间基本也是在网络上度过,这导致大学生离不开网络环境而使其脱离社会群体。大学生多为住校生,年龄相仿的年轻人生活在一起,遇到问题大家一般会进行集体讨论。同时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时,大学生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传播,又由于大学生半夜依然活跃在网络上,如若这一时间段发生舆情,不能及时对其进行控制,也影响正常校园网络环境。我国大学生是通过考试层层选拔考入大学。当他们进入大学后,面临着完全不同的独立学习方式、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现实问题,使他们热心关注高校校园以及自身关心的社会事件。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快,高校招生数量逐年增长,并且由于各个高校能力水平不同教育资源分布也不尽相同,一些高校的教育、保障体系存在不足,使大学生的期望落空,影响大学生的情绪稳定。大学生经常在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发布意见,在网络事件发生时,大学生焦躁的情绪使其在网络平台发布的言论具有攻击性,形成网络舆情。(2)国内外社会环境:我国现阶段国家的管理及法规不到位。信息发布者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会冒险发布虚假、失实信息,影响社会网络环境健康发展。其次,我国社会道德水平良莠不齐,国家网络监管水平有限,使网络社会伦理道德更加不足,影响社会网络风气。在缺乏信息伦理的环境下,人们对网络舆情事件的探讨容易出现偏差。再次,我国社会上存在部分不良团体意在危害社会稳定,发布不良信息、误导民众的讨论,危害网络舆情信息安全[7]。当今国际社会互联网的发展及普及,为网络舆情的产生及发展提供条件。国际网络的互通,是各个国家的信息可以相互传递,各国网民均可以在网络上讨论国际社会问题,不受制约,产生国际化的网络舆情。其次,国际社会存在一些非法集团,其专业技术人员破坏其他国家网络系统安全,窃取他国机密文件,影响国际社会信息安全。3.4技术环境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形成高校网络舆情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特性及其技术优势为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使大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盲目崇拜,认为信息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就会具有强大优势。在这种盲目的信息崇拜心里驱使下,大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变得越来越强,大学生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手机等网络技术终端设备,一旦离开网络,大学生心里就会产生与世隔绝的偏差心里,远离正常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大学生网民成为网络舆情信息的生产者及发布者,有些网络舆情信息可能会对社会产生正面影响,为社会带来正能量。但多数这种未经正规渠道筛选、未经严格审核的大学生网民自己发布的舆情信息往往存在消极情绪,影响其他大学生网民的信息健康及心理健康,形成的网络暴力将为高校网络环境乃至社会网络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其次,信息传播路径不安全也会导致网络舆情的产生。传统的信息传播载体为报纸、广播及电视,但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主要依靠互联网,因此人们已由舆情信息接受方转变为舆情信息发布者和促进舆情演化的参与者,原本单向传播的网络舆情已经逐渐转换为双向传播。微博、BBS等是大部分原创舆情信息产生的平台,舆情信息本身的影响力比较弱小,但由于网络作为舆情放大器的作用,使得舆情信息扩散面增大,部分舆情信息比较受网民关注,进行集中探讨评论,逐渐形成舆论热点。因此,由于大学生对关注的同一舆情信息进行大量的评论转发,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生产者和传播者,这样就造成了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泛滥,影响其他网民的信息检索效率。并且,大学生在评论并转发信息的同时,一般都会在评论时掺杂自己的主观思想,一些言语过激、消极负面的评论可能会造成信息污染。4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策略4.1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心理因素是由于大学生的认知曲解、思想偏激所导致。健康的心理是具有完美的性格、正确的认知、适当的情感、恰当的行为、积极的态度。具有健康的心理就会减少由心理因素导致的网络舆情。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就是要疏通大学生内心抑郁情绪,减少大学生心理困惑,改变大学生人格心理弱点,培养其健康良好的人格。心理疏导就是加深大学生对信息的认知,解决大学生在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在认知过程产生偏差导致的信息依赖,首先,应通过培养大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其感知能力。其次,培养大学生灵活性、批判性及敏捷性思维。这就要求大学生拓宽知识面,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具有独立性,不依赖他人独立思考;做事不拖沓,快速高效完成各项事情。最后,提高大学生想象力,一方面需要培养大学生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感、愉快的心情都会使人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另一方面,需要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课余时间大学生不应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应多参加科技、文艺等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开阔视野、展开想象。高校应开设信息伦理课程,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并掌握社会道德标准。其次,加强大学生对信息的科学认知,在大学生面对困惑时,教师应对其进行指引和解答,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这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理智感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在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活动中容易被黄、赌、毒信息的干扰。因此,培养大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尤为重要。首先,通过素养教育加强大学生的自觉性。其次,引导大学生加强法律意识、学习法律知识,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在规范内自觉约束、控制自身言行举止。再次,应培养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不依赖、不盲目跟从信息,应根据不同的社会背景、文化观念对信息做出正确的辨别,保持沉着冷静、当机立断。4.2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人一般都会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有效的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传递。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使一种提高其综合素质的一种方式,可以有效控制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第一,强化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大学生应对信息有明确的认识,了解信息的本质,在检索信息之前,明确自身的信息需求,信息需求越明确其信息效率就会越高。其次要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思维能力,包括对信息的敏感度、想象力等。为此大学生应多参加课外活动,拓宽思维及知识面。第二,拓展大学生的信息知识。现代大学生仅关注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其他专业知识的认识比较少,导致大学生不能全面的看待问题。因此,鼓励大学生加大阅读量,在图书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拓展视野。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包括信息检索技术、信息分析技术等,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从而达到提高信息素养控制网络舆情的目的。第三,增强大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主要是信息的获取及利用能力。网络时代信息获取的主要方式就是信息检索,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信息的检索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也是信息检索平台不断创新,如果不能有效利用检索平台,大学生就不能及时得到具有价值的信息。首先,大学生应有意识自主学习信息检索技术,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大学生应明确信息分类,了解多种信息检索系统,并对其进行恰当检索。其次,大学图书馆应发挥其教育职能作用,开办信息检索、信息分析等相关课程,鼓励大学生加强对此方面能力的培养。第四,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高校应在正常专业教学的同时,开设信息教育课程,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网络信息教育。网络信息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其有能力对信息资源进行正确的判断与评价,在舆情信息爆发时,合理利用信息,抵御不良信息侵害。信息技术促进了信息数量的暴增,对杂乱无章的信息进行整合可以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中图法是我国目前通用的类分图书工具,将中图法运用到信息整合中,把网络信息根据信息的主题进行分类整理,可以为用户提供很大的便利。可以方便大学生的信息检索获取,提高网络信息的利用率,减少大学生信息需求等问题;其次,可以将分散于各个网站、无序的信息进行整序,方便大学生获取全面完整的信息。信息分析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能力,要提高大学生对信息综合分析能力,首先应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对信息的正确认识及使用能力;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培养其信息分析处理能力。加强对网络信息平台的监控,改进监控手段,实时监控信息内容,一旦发现虚假信息、色情信息、失实信息、过时信息及时进行删除,确保信息的可用性。4.3提高网络舆情政治环境管控(1)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管控措施对控制网络舆情的形成及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完善政府监管手段,从源头上控制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发展。首先应该加强监管的技术手段。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时利用网络媒体对事件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并进行记录。对记录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整理出话题重点等重要信息。对处理后的舆情信息进行评估,并对其传播结果进行预判,从根源上消除可能引起的网络舆情。其次应加强对网络服务行业的监管,建立相关政策及法律促进网络服务行业对自身网站舆情信息的自我管理。领导并监督网络服务行业自律公约的建立及实施。加强网络服务业的自我监督、审核制度,对达不到要求的进行必要的处罚。最后在实施其监管职能的同时应及时与民众进行沟通,广纳群众意见,对监管不足之处应及时加以改正。(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对网络环境进行法制化管理,将大大提高网络信息的安全系数。近几年,我国相继出台了一些有关加强互联网监管类的法律、法规、条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突发事件应对法》等,这些国家法规、条例的出台使得网络服务企业和网民的行为更加规范化,为控制、管理网络谣言的发布提供了强力有效的规范依据及法律准绳,为减少舆情的产生、构建健康健全的网络环境提供有力法律保障。然而,主要针对于网民的舆情监管法规不是很完善,容易使人钻法律的空子,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煽动不良风气。为此建立详细全面的法律更有助与网络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互联网服务行业的道德自律对控制高校网络舆情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从源头上抑制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倡导互联网行业自律,完善互联网行业自律体系。在信息服务方面,不制作传播危害国家、社会稳定的淫秽有害信息,并对网络信息进行监控,及时清理有害信息,确保网络环境健康。(3)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控:根据校院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阔大学生视野,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及创新精神。当高校网络舆情发生时,大学生网民对网络舆情能够迅速反应,但其没有被正确引导,语言容易偏激形成高校网络舆情,高校应当重视培育高校网络舆情意见领袖。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的意见领袖可以起到引导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传递和大学生舆论的发展方向的作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增强了高校网络舆情意见领袖的作用。只有公正的评论才会得到大学生的信任,因此不被利益驱使的意见领袖所做的评论更具说服力。并且由于高校网络舆情意见领袖主要由学校信息素养高的老师或学生干部担任,他们的身份及经历与大学生相近或相同,使他们更易受到大学生的信任,言论更具有说服力。高校网络舆情意见领袖应保证每天长时间在线,时刻关注高校社交网络平台的舆情信息,并时刻保持理性的头脑、准确的判断、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轻易被他人言论左右,通过自己的判断和思考对信息进行接收与评价。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发生时,高校网络舆情意见领袖应当做出及时、准确、积极的响应,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言论方向,防止信息犯罪的发生。由于网络的隐密性、匿名性等特点,大学生能够在网络平台中任意发布信息、转载信息。高校管理部门应对高校网络进行强化管理,实施实名制上网制度,通过网络实名认证从而达到优化高校网络环境的效果。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缺陷,改善高校教育保障体系,满足在校大学生对教育的期望可以有效控制大学网络舆情。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可以掌握并推算出高校网络舆情的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项目合同法律问题咨询与指导3篇
- 采购合同的国际合作
- 酒店管理专员聘用合同
- 旅游顾问合同结束通知书3篇
- 2025年度外墙涂料包清工与施工团队培训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房地产增值税专用发票转让及抵扣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外墙涂料供应、施工与维护劳务包合同3篇
- 2024医院医务人员突发事件医疗救援聘用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泵站水质监测与处理承包管理协议书3篇
- 团支书工作计划5篇
- 高中体育足球教案
- 2025届内蒙古赤峰市、呼和浩特市高考考前模拟物理试题含解析
- 三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附答案
-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标准
- 临床医学内科学消化系统疾病教案脂肪性肝病教案
- 2024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英语试卷(含答案解析)
- 期末练习(试题)-2024-2025学年译林版(三起)(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成人中心静脉导管(CVC)堵塞风险评估及预防-2024团体标准
- DL∕T 5342-2018 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铁塔组立施工工艺导则
- 安全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及重大事故隐患会议纪要(完整版)
-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必考点集训-文言文专练(2)(含参考译文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