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5342-2018 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铁塔组立施工工艺导则_第1页
DL∕T 5342-2018 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铁塔组立施工工艺导则_第2页
DL∕T 5342-2018 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铁塔组立施工工艺导则_第3页
DL∕T 5342-2018 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铁塔组立施工工艺导则_第4页
DL∕T 5342-2018 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铁塔组立施工工艺导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onstructiontechnologyguidancefortheassemblinofthesteeltowersof110kV~750kVoverheadtransmissionline施行日期:2018年7月1日I(试行)>及实施细则的通知》(国能局科技(2009)52号)有关2018年4月3日行业标准目录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代替标准采标号批准日283号)的要求,编写组在认真总结我国110kV~750kV架空输双平臂抱杆分解组塔”和第11章“流动式起重机分解——将原第5章“内悬浮抱杆分解组塔”分解为第4章“内杆分解组塔”,原第8章“落地摇臂抱杆分解组塔”分解为第8章“座地双摇臂抱杆分解组塔”和第9章“座——将原第7章“内悬浮摇臂抱杆分解组塔”调整为“内悬——将受力计算单独列为附录A~F。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电气工程施工及调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华北电力试验研究院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熊织明田晓张尔乐徐国庆于天刚杨兴儒王文义周永利周竹军葛占雨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 12基本规定 2 44内悬浮外拉线抱杆分解组塔 54.1一般规定 54.2现场布置 54.3工艺流程 74.4主要工艺 5内悬浮内拉线抱杆分解组塔 5.1一般规定 5.2现场布置 215.4主要工艺 226倒落式抱杆整体组塔 236.1一般规定 236.2现场布置 236.3工艺流程 6.4主要工艺 28 307内悬浮双摇臂抱杆分解组塔 317.1一般规定 317.2现场布置 317.3工艺流程 33V 8座地双摇臂抱杆分解组塔 418.1一般规定 8.4主要工艺 44 9座地四摇臂抱杆分解组塔 549.4主要工艺 10座地双平臂抱杆分解组塔 61 6511流动式起重机分解组塔 7512质量要求 13安全措施 14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要求 附录A内悬浮外拉线抱杆分解组塔主要工器具受力计算 附录B内悬浮内拉线抱杆分解组塔主要工器具受力计算 附录C倒落式抱杆整体组塔的施工计算 附录D内悬浮双摇臂抱杆分解组塔主要工器具受力计算 附录E座地双摇臂抱杆分解组塔主要工器具受力计算 附录F座地四摇臂抱杆分解组塔主要工器具受力计算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1 2 4 5 5 5 7 8 byinnersuspension 20 21 21 226Integralerectionoftowerwith 23 28 307Assemblyanderectionoftowerwithginpsupportedbyinnersuspensionanddo 31 33 347.5Stresscalcu typedouble-rockerholdingpole 41 44 50typefour-rockerholdingpole 51 52 54 60 61 72 72 72 75 &waterconservation AppendixAStresscalculation AppendixBStresscalculationintheassemblyanderectionoftowerwith oftowerwithinvertedholdingpole AppendixDStresscalculationsupportedbyinnersuspensionandd AppendixESttypedouble-rockerholdingpole typefour-rockerholdingpole Explanationofwordsinthisstandard Listofquotedstand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12全工作规程第2部分电力线路》DL5009.2、《输电线路施工345678抱杆吊装是是有无否9扎在曲臂的K节点处或构件重心上方1m~2m处,如图4.4.51—外拉线;2—起吊滑车组;3—吊点绳:4-控制绳;5—抱杆;6—承托绳;7—临时拉线3上导线横担或地线横担吊装完成后,可对其采取补强措(a)上横担或地线支架吊装(b)中横担或下横担吊装5.1.2内悬浮内拉线抱杆两内拉线平面与抱杆的夹角不应小于5.2.4承托绳应固定在铁塔主材的节点上,且承托绳应等长,并5.3.1内悬浮外拉线抱杆分解组塔工艺流程应按本导则第4.3.16.1.1倒落式抱杆整体组塔适用于平地或丘陵地区的110kV~1—人字抱杆;2—吊点绳;3一总牵引滑车组;4-总牵引绳;5一制动绳;1—人字抱杆;2—吊点绳;3—总牵引滑车组(双牵引滑车组方式)4—总牵引绳;5—制动绳;6—后方拉线;7—两侧向铁塔中心线的反方向保持在同一铅锤面上(即四点一线),如图1铁塔地面组装前应对组装现场及准备情况进行全面检1起立前,应对平面布置及各个系统绳套绑扎等进行全8抱杆失效脱帽时,应将后侧临时拉线穿入地锚进行控6一腰环;7—抱杆拉线;8—承托绳是否直接采用抱杆吊装是是是否否1—吊件位置1;2—吊件位置2;3—吊件位置3:4—对应吊件1摇臂位置;34km78图7.4.3滑车组牵引法提升抱杆示意图2抱杆提升前,应合理设置腰环数量及间距,腰环不应3抱杆提升过程中,应同步松出内拉线,并应保持抱杆3动力平台、材料和机具场地应平整,并满足施工作业是否直接采是否否是是否2提升滑车组的定滑车应始终布置在铁塔某一合适高度的A6抱杆提升过程中,应根据其性能要求,合理设置腰环数1)采用分片吊装方式时,应将中横担、边横担及顶架包括进场运输道路、作业场地、材料和机具场地、施工辅助道路、起吊设备动力平台、指挥控制室、地锚设置等。场地平面布3动力牵引平台、材料和机具场地应平整,并应满足施工4施工辅助道路应满足动力设备进场和起吊牵引绳布置等10.2.3座地双平臂抱杆作业高度和作业半径应满足构件垂直起吊和就位要求,并应水平覆盖整个吊装范围,且应采用两10.2.6抱杆动力设备可设在塔身构件副吊侧及非横担整体吊装侧,与铁塔中心的距离不应小于塔全高的1/2且不应小于40m。是否否是是4抱杆组立过程中,应根据其组装要求及时设置临时拉5抱杆升高后,应用经纬仪在顺线路及横线路两个方向上监测抱杆的竖直状态,应在抱杆调直后再收紧并固定各层2)应利用抱杆先吊装边横担,再吊装顶架横担。如图2对于羊字型、干字型铁塔的吊装,应根据抱杆承载能装、分段、分片或相互组合的方式对称同步吊装。吊装横担如图1杆身采用标准节的抱杆,应先将两吊臂收拢并与桅杆固2抱杆降到一定高度后,可采用流动式起重机或在塔身上挂0文文7是否主要工器具受力计算A.0.2分片或分段吊装时,绑扎吊件处的控制绳应采用左右各一根绳索,两根绳索对地的夹角宜为30°~45°,以保证塔片平稳提升。单根控制绳静张力按公式(A.0.2)计算:式中:Fa——单根控制绳的静张力(kN);w¹——两控制绳间夹角(°);β——起吊滑车组轴线与铅垂线间的夹角();w——控制绳对地夹角(°);G——被吊构件的重力(kN)。A.0.3如图A.0.1(a)、(b)所示,起吊绳(起吊滑车组、吊点绳)的合力按公式(A.0.3)计算:式中:T——起吊绳(起吊滑车组、吊点绳)的合力(kN)。A.0.4牵引绳的静张力按公式(A.0.4)计算:1牵引绳穿过朝天滑车及转向滑车后引至地面时,抱杆受力分析如图A.0.5所示。抱杆受力按公式(δ——抱杆轴线与铅垂线间的夹角(抱杆倾斜角)(°);图A.0.5-1抱杆受力分析图(一)只考虑两根主要拉线受力。两根主要拉线合力按公式(A.0.5-3)式中:R——主要受力拉线的合力(kN)。3当抱杆向受力侧倾斜,牵引绳穿过抱杆顶边滑车后垂直引至地面时,抱杆受力分析如图A.0.5-2所示。抱杆受力按公式δ-抱杆轴线与铅垂线间的夹角(抱杆倾斜角)(°);a-主要受力拉线的合力与抱杆轴线的夹角()。只考虑两根主要拉线受力。两根主要拉线合力按公式(A.0.5-5)1当抱杆拉线沿基础对角方向布置,吊装塔片时,考虑两根主要外拉线受力。由于布置上的误差,两根拉线考虑1.3的不平衡系数,主要受力单根拉线的静张力按公式(A.0.6-1)计算:式中:P——主要受力拉线的静张力(kN);2当抱杆拉线沿基础对角方向布置,吊装单根主材时,考虑单根拉线受力。其静张力按公式(A.0.6-2)计算:A.0.7承托绳的受力既要承担抱杆的外荷载,又要承担抱杆及1当抱杆处于竖直状态时,考虑1.2的不平衡系数,单根承托绳的静张力按公式(A.0.7-1)计算:S₁——两条承托绳的合力(kN),其表达式为:S₁=附录B(b)牵引绳穿过抱杆顶边滑车同侧经转向滑车向下后引至地面时,抱杆受力分析如图B.0.2-1所示(不计滑车摩阻系数影响)。抱杆受力按公式(B.0.2-1)计算:引至地面时抱杆轴向压力(kN)。2当抱杆向受力侧倾斜,牵引绳穿过朝天滑车及转向滑车3当抱杆处于竖直状态,牵引绳穿过抱杆顶边滑车后垂直4当抱杆向受力侧倾斜,牵引绳穿过抱杆顶边滑车后垂直引至地面时,抱杆受力分析如图B.0.2-4所示。抱杆受力可按公图B.0.2-4抱杆受力分析图(四)B.0.3内悬浮抱杆的内拉线有4根,且对称布置,在起吊构件时,仅有2根为受力拉线。受力拉线的合力针对不同情况有不同1当抱杆处于竖直状态,牵引绳穿过朝天滑车及转向滑车公式(B.0.3-1)计算:2当抱杆向受力侧倾斜,牵引绳穿过朝天滑车及转向滑车公式(B.0.3-2)计算:3当抱杆处于竖直状态,牵引绳穿过抱杆顶边滑车后竖直4当抱杆向受力侧倾斜,起吊绳穿过抱杆顶边滑车后竖直附录C2)对于变截面塔材,每个桁架平面之辅助材均为对称布置,塔段结构的重心、其轮廓面积形心视为重H₀——铁塔重心至支点O的距离(简称重心高度)G、G₂、…、G₅——各塔段的重量(kN);H₁、H₂、…、H₅——各塔段的重心高度(m)。有效高度(h)、初始角(a₀)、抱杆座落点至塔根支点间距离(a)及总牵引地锚位置(s)等四个布置参数推荐值为:2铁塔吊点钢绳的合力点高度H₁一般取值为1.2H₀~1.4Ho。吊点数目及位置应根据经验和塔身强度验算确定。一般的经验值一般情况下,上吊点应在横担与塔身的连接点处,下吊点应在塔h——抱杆的有效高度,即MI(m);ao——抱杆初始角(°)。2)计算AI线段长度。为寻求各个角随立杆角变化的函数关系,应作一条补助线,连接AI。设A△OAI中,由余弦定理得出公式(C.0.5-2):3)计算抱杆与地面间的塔根方向夹角∠ZIM。设∠ZIMw=∠OIA-∠MIA5)计算抱杆顶M至总牵引地锚Z点间的距离。设MZ为u=√(s+a)²+h²-2h(s+a)cosw式中:s——总牵引地锚出土点Z与铁塔根支点O间的水平距离6)计算总牵引绳对地夹角φ,在△ZMI中,由正弦定理7)计算吊点绳与抱杆轴线间的夹角∠AMI为β,在△MAI8)计算吊点绳与铁塔轴线间的夹角∠MAO,设∠MAOδ=Y+w-β(C.0.5-7)2抱杆失效角的判定yk≥φ+δ3主要索具的受力计算1)吊点绳的静张力T。按静力平衡原理,ZMo=0,则:2)抱杆的静压力N。在力三角形△AMI中,由正弦定理得出公式(C.0.5-10):3)总牵引的静张力P。在力三角形△AMI中,由正弦定理得出公式(C.0.5-11):4)制动绳的静张力F。对于铁塔根置于地面的铁塔,制动绳张力为F₁。附录DD.0.2抱杆摇臂受力分析如图D.0.2所示。抱杆迎风侧1#摇臂受1起吊绳(起吊滑车组、吊点绳)合力可按公式(D.0.2-1)式中:Q₁——起吊绳合力(kN);G₁——起升载荷,包括吊件重量、吊具重量、50%的起升高度起升钢丝绳重量(kN);y₁——控制绳对地夹角(°);k₁——起升载荷动载系数。2控制绳受力可按公式(D.0.2-2)计算:3起吊滑车组牵引绳张力可按公式(D.0.2-3)计算:直方向)的分力(kN);制绳风载(kN);W₁——变幅滑车组风载(kN);W₁——摇臂正面风载(kN);Rx=W₁+W₁+W₁/2+S₁cosa₁+Tx-Qsinθ(D.0.2Ry=k₂G,+k₂G,/2+S₁sina₁+QcNA₁=Tcos(a₁+β1)+k₂G,sina₁/2+Qsin(α₁-NB₁=NA₁+k₂G,sina₁/2M₁=(k₂G,cosa₁-W,sinL——摇臂长度(m)。D.0.4抱杆上部(桅杆及回转体)受力分析如图D.0.4所示。抱No=Ty+T₂y+S,+S₂,+k₂GMo——桅杆顶部正面弯矩(kN·m);Tx、Tzx——1号、2号变幅滑车组对桅杆在X方向(水平方向)的作用力(kN);S,、S₂₁——1号、2号变幅滑车组牵引绳张力(kN);Wa、Wn—-1号、2号变幅滑车组风载(kN);eid—变幅滑车组在桅杆上的挂点至抱杆中心线距离(m);e₂d——变幅滑车组牵引绳转向滑车中心至抱杆中心线距NE=No+k₂G₆G₀——桅杆自重(kN);(D.0.4-5)3回转体F点(内拉线点)受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Mp=Mg+(R₂y-R₁y)e₁+[S₂(1-sinα₂)-S₁(1-Np=Ne+R₁,+R₂,+S₁(1-sinaRix、R₂x——1号、2号摇臂对回转体R1y、R₂y——1号、2号摇臂对回转体在Y方向(垂直方向)的Ge——回转体自重(kN);Wh——回转体风载(kN);B=w,L³/24(D.0.5-2)M₃=-Mp(D.0.5-5)D.0.6抱杆采用四组内拉线形式时,内拉线受力可按下列方法2受力侧单根内拉线拉力可按公式(D.0.6-2)计算:式中:P*——受力侧单根内拉线拉力(kδ——受力侧单根内拉线与两根内拉线合力线间的夹角NF——抱杆回转体轴向压力(kN);G₂——抱杆回转体以下部分自重(kN);p*——受力侧单根内拉线拉力(kN);5——单根内拉线与抱杆轴线间的夹角(°);2单根承托绳受力可按公式(D.0.7-2)计算:附录EE.0.3抱杆上部(桅杆及回转体)受力可按本导则第D.0.4条的附录F图F.0.2抱杆摇臂受力分析图直方向)的分力(kN);W₁——变幅滑车组风载(kN);Rx=Tx-S₁cosa₁-W₁-W₁-WRy=k₂G,+k₂G,/2-Ssina₁+Q₁cosθ₁-Ty(F.0.2-9)直方向)的支反力(kN)。NA₁=T₁cos(a₁+β1)+k₂G,sina₁+Qsin(a₁-θ₁)+S₁-Wcosa₁NB₁=NAi+k₂G,sina₁/2-W,cosa₁L——摇臂长度(m)。Nc₁=Rycosa₁+R,sinaMc₁——摇臂端部正面弯矩(kN·m)。E.0.3抱杆平衡侧2号摇臂及稳定侧3号、4号摇臂受力可按下1平衡侧2号摇臂受力计算时,宜取α₂=a₁=0°、Q₂=(1.3~2稳定侧3号、4号摇臂受力计算时,宜取α₃=a₄、Q₃=Q₄=3平衡侧2号摇臂及稳定侧3号、4号摇臂受力可按本导则F.0.4抱杆上部(桅杆、回转体及第一道腰环附着以上部Np=Ty+T2y+Ty+Ty+S,+S₂+S₃+S₄+2k₂G,(FE.0.4式中:△Tp——桅杆顶部X方向水平力(kN);Np——桅杆顶部轴向压力(kN);Mp——桅杆顶部正面弯矩(kN·m);Tix、T₂x——1号、2号摇臂变幅滑车组对桅杆在X方向(水平方向)的作用力(kN);S₁、S₂N、S₃、S₄——1号、2号、3号、4号摇臂变幅滑车组牵引绳张力(kN);W₁、Wa、W₃、W4——1号、2号、3号、4号摇臂变幅滑车组风载(kN);e1a——变幅滑车组在桅杆上的挂点至抱杆中心线距离(m);e₂d——变幅滑车组牵引绳转向滑车中心至抱杆Ng₁=No+k₂G₆G₀——桅杆自重(kN);H₃——桅杆高度(m)。M=(Wy₃/2+W₃+W₁₃/2)(Lsina₃+H₂)Tm=(W₃/2+W₃+W₃/2)Lcosa₃+(M₁2=(Wy₄/2+W₄+W₁₄/2)(Lsina₄+H₂)(T₂=(W₄/2+W₄+W₄/2)Lcosa₄+(W平方向)的作用力(kN);Tn、Ts——3号、4号摇臂风载对回转体作用的扭矩W、W₄——3号、4号摇臂顶承受的风载,取50%起吊滑车组风载(kN);W₃、W₁₄——3号、4号变幅滑车组风载(kN);W3、Wy₄——3号、4号摇臂侧面风载(kN);a₃、a₄——3号、4号摇臂与地面夹角(°);e₁——摇臂根部铰接点至抱杆中心线距离(m);4回转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