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往事依依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_第1页
第10课 往事依依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_第2页
第10课 往事依依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_第3页
第10课 往事依依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_第4页
第10课 往事依依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课往事依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第10课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简要了解作者,积累“徜徉、历历在目、眼花缭乱"等常考词语。

2.默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及内容,结合关键句把握文章中心。(重点)

3.品味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难点)

4.认识文学作品对人成长的意义,培养主动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任务:

任务一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任务二走进记忆长廊

任务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任务四答疑解惑,合作探究

【新课导入】

百草园是鲁迅童年的乐园,他以花草为伴,虫儿为伍,玩得不亦乐乎。后来他来到三味书屋读书,遇到了方正质朴、学识渊博的寿镜吾老师……你童年时的学习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有没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往事呢?与同学、老师交流一下吧!今天,我们共同跟随于漪老师的脚步,聆听那闪闪发光的往事。

往事依依

“依依”有两个意思:

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如“杨柳依依"。

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如“依依不舍”。

题目中的“依依"应是第②个意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任务一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并能运用到写作和日常生活中

【作者简介】

于漪(yī)于漪,1929年2月7日出生于江苏镇江,“人民教育家"获得者。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78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

【创作背景】

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编辑部一再邀请,她撰写了《往事依依》一文,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本文选自《于漪全集》第20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略有改动。

【字音字形】

多音字

【理解词语】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身历其境:亲身到了那个境地。也作“身临其境"。

历历在目:十分清楚地出现在眼前。历历,(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

油然而生:形容兴味特别浓厚。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

乐在其中:指所做的事情很有乐趣。多形容自得其乐。

津津有味:形容兴味特别浓厚。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成语运用】

选填词语:搜索枯肠、身历其境、历历在目、油然而生、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在创作文章的过程中,我搜索枯肠,试图用最贴切的词句描绘出那令人难忘的景象。记忆如同潮水般涌来,那些细节历历在目,仿佛我又一次身历其境,回到了那个色彩斑斓的春日午后。漫步在花海中,各色花朵争奇斗艳,让人眼花缭乱,每一朵都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美不胜收。此情此景,一股对生命美好的无限感慨顿时油然而生,仿佛所有的烦恼都随着这绚烂的色彩烟消云散了。

任务二走进记忆长廊(完成学习任务单)

1.默读全文,找一找作者回忆了哪些往事,用“方块形”标出关键词语,

2.说说它们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和影响。

3.梳理这两位老师上课的异同点。

事件典型是回忆性散文的特点之一。默读全文,找一找作者回忆了哪些往事,用“"标出关键词语,说说它们又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和影响,完成下表。

山水画《评注图像水浒传》《千家诗》讲课教导

为什么这几件事“仍历历在目”?

【答题框架】

审读题干

注意“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等提示词,明确答题要求

定范围

根据题干信息回归原文,确定答题范围

找关键

找关键语句或词语,从主旨、主题等角度,揣摩人物行为的意图,分析其原因

整理作答

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注意语言简洁

为什么这几件事“仍历历在目"?

这些往事都与“读书”有关,不仅在当时带给“我"很多乐趣,而且对于“我”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读书,不仅启发了“我"的形象思维,也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还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课文第5段写了两位国文老师入情入理讲课的情形。试结合文章内容,梳理这两位老师上课的异同点。这样安排是否重复?有何作用?

不重复。

虽然都是写两位国文老师入情入理讲课的情形,但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情状也不同,对同学们及“我”的影响更不一样。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学生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任务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文章中的哪些词语、句段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

(提示:从多角度如精美的语言、形象的描绘、修辞手法、大量引用诗句增强形象性等去思考讨论)

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搜索枯肠"一词表明许多事情竭力思索都想不起来,与“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形成鲜明对比,强烈的反差,衬托文中写的这几件事留给作者的印象非常深刻。

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

“凝视"与“徜徉”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画的痴迷,作者自己乐在其中,书画给自己带来生活的乐趣。

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渺,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

“雄伟险峻"烟波浩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梁山和水泊的特点。插图的景物描写,将山、水细致地刻画出来,展现出了山的雄伟和水的广阔,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比作“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把读书的益智作用,形象地描绘成“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表达了作者对书的喜爱之情。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

作者用优美的语句把变化多端的自然景观概括地描写出来,交代了孕育了《千家诗》中那些美妙的咏物诗的源头活水,赞美了祖国和家乡的自然美,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平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

引用的春夏秋冬的诗词,很美,“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突出了诗歌的意境,增添了文章的文采和美感。

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左右摇摆”这一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老师读书时的沉浸、陶醉的情状。

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凝注"形象准确地描绘出老师在朗诵时那激动的心情、专注的神态。“传染”生动地写出了老师朗诵时的感情影响了我们,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任务四答疑解惑,合作探究

1.“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2.说一说你从这篇课文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吗?(可以从读书意义、读书方法等角度来谈。)

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往事依依:点题

金色的回忆:呼应开头的“记忆犹新”,简短有力收束全文,点明文章中心。

“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深深的留恋之情。

这些往事对“我”的成长意义重大,也在今后不断催“我"奋进,是“我”十分珍贵的记忆。因而,“金色的回忆"一语也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的珍视之情。

本文语言质朴,写的也都是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却能给我们的成长以不小的启示。你能说一说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吗?可以从读书意义、读书方法等角度来谈。

学生1:读书,能给我们带来许多乐趣,能开阔我们的眼界,开启我们的心智,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自觉、认真、主动地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学生2:本文谈到了一些读书方法,如作者看《评注图像水浒传》插图和读《千家诗》时运用的图文结合法、联想想象法,国文老师教的诵读法,都值得我们在读书时借鉴运用。

【板书设计】

【课文主旨】

本文作者回忆了她初中时代的几件往事,回顾了自己对文学的用心,抒写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并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要热爱文学。

【拓展延伸】

审美创造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

——习近平

文化自信

钱锺书:博览

我国著名的学者、作家钱锺书,从启学之时,就博览群书。中学时,他就读了《天演论》等英文原版著作,还啃下了《古文辞类纂》《骈体文钞》《十八家诗钞》等,至于他喜爱的小说杂志更是爱不释手,披阅不倦。考入清华后,他的第一个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终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