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与典型案例分析》全套教学课件_第1页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与典型案例分析》全套教学课件_第2页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与典型案例分析》全套教学课件_第3页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与典型案例分析》全套教学课件_第4页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与典型案例分析》全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创新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第二章创新思维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第三章创业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第四章大学生创业素养与创办企业指引

第五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第六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指导全套可编辑PPT课件1.1创新概述

1.2创新的内涵

1.3创新的主要特征与原理

1.4创新的类型

1.5创新的原则和阶段

1.6创新意识及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1.1创新概述1.1.1创新的来源从词源上来说,“创新”是一个古老的词,意思是创立或创造新东西。“创新”一词最早出现于我国的《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据《春秋》,仲子非鲁惠公元嫡,尚得考别宫。今贵妃盖天秩之崇班,理应创新。”又《魏书》有“革弊创新”,《周书》有“创新改旧”。萧乾《一本褪色的相册》(十二) 有“在语言创新方面,享有特权的诗人理应是先驱”。在英文中,创新(Innovation)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它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即对原有的东西进行替换;第二,创造新的东西,即创造出原来没有的东西;第三,改变,即对原有的东西进行发展和改造。“创新”真正作为一种理论最初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提出的。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创新”就是“创建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企业家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以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引入生产系统以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他从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创新”的五种类型:①引入一种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特性;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这种新的方法并不一定建立在科学新发现的基础之上,它也可能指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方式;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④获取或者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不论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⑤引入一项新的制度来代替原来的制度,以适应制度对象的新情况、新特性,并推动制度对象的发展,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者打破一种垄断地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明显,熊彼特创新理论日益受到重视,并形成了创新研究的两个重要方向,即技术创新经济学和制度创新经济学。1.1.2创新的含义从本质上说,创新是创新思维蓝图的外化、物化和形式化。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者为满足社会需求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和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关于创新的标准,通常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创新是指提供独创的、前所未有的、具有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广义的创新是指提供新颖的、前所未有的产物的活动。也就是说,一个人对某问题的解决是否属于创造性的,这种创造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是否曾有別人提出过,而在于对他本人来说是不是新颖的。广义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情况。(1)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创新是人类生命体内自我更新、自我进化的自然天性。生命体内的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本质属性,生命的缓慢进化就是生命自身创新的结果。(2)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创新是人类心理特有的天性。探究未知是人类心理的自然属性,反思自我、诉求生命和考问价值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反映。(3)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创新是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向自然界索取需要,人类要发展就必须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明天。(4)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看,创新是人类与自然交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具体来说,创新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在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它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包含更新、创造新的东西以及改变,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2创新的内涵1.2.1创新的科学内涵创新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活动,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在西方语境中的创新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更新,即对原有的东西进行替换;第二层含义是创造新的东西,即创造出原来没有的东西;第三层含义是改变,即对原有的东西进行发展和改造。在汉语语境中的创新有“革弊创新”“创新改旧”等说法。从一般意义上来看,创新是指打破已有的思维模式或常规的思路和见解,利用有限的资源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探索新的方法和路径,并取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和过程。其内涵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理解:(1)创新是获取收益中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突破常规,打破传统,产生新设想和新概念,并将其发展到实际应用的阶段。(2)创新是创造和引进某种有用新事物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发现潜在的需求开始,运用知识或相关信息进行创造,并经历事物的可行性检验,直至新事物的广泛应用为止。(3)创新具有解决问题的作用。创新可以在解决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技术问题等范围内发挥广泛的作用,它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事业。(4)创新以取得的成果和成效为评价尺度。任何创新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取得一定的成果并推广应用,根据成果和成效可以分为小级别创新、突破性创新和里程碑式创新。1.2.2创新的实践内涵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行为,这种实践行为的目的是增加利益总量,需要对事物和已有的发现进行利用和再创造,特别是对物质世界矛盾的利用和再创造。人类通过对物质世界矛盾的利用和再创造,会制造出新的矛盾关系,形成新的物质形态。创新活动是个体在实践层面新颖、独特、灵活的问题解决方式,创新活动是创新思维的发展与归宿,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创新思维是没有价值的。经验性研究表明:具有创新活动能力的人常常通过实践活动经历了丰富的人生,也经受过大量实践问题的考验,他们乐于动手设计与制作,有把想法或理论变成现实的强烈愿望;不受现实的束缚,不断尝试、不断反思、不断纠正;愿意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乐于求新、求奇,乐于创造新鲜事物等。这些都是创新实践的外显行为。1.2.3创新的精神内涵创新精神是主体创新的人格特征,也是主体创新的内部态度,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意志和创新思维四大方面。1.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个体追求新知的内部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一旦稳定化,就会成为个体的精神与文化。2.创新情感创新情感是个体追求新知的内部心理体验,这种体验的持续强化,就会转化为个体的动机与理想。3.创新意志创新意志是个体追求新知的自觉能动状态,这种状态的持久保持,就会成为个体的习惯与性格。4.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主体在理论或实践需要的驱动下,以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充分发挥能动作用,是一种不受常规思维束缚、寻求全新且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思维过程,是个体在观念层面新颖、独特、灵活的问题解决方式,是创新实践的前提与基础。1.3创新的主要特征与原理1.3.1创新的主要特征创新是对于重复、简单的劳动方式的否定,其对原有事物进行了根本性变革或综合性改造。创新既是由人、新成果、实施过程和更高效益这四个要素构成的综合过程,也是创新主体为实现某种目的所进行的创造性的活动,它具有以下五方面特征。1.创造性创新与创造发明密切相关,无论是一项创新的技术、一件创新的产品、一个创新的构思,还是一种创新的组合,都包含有创造发明的内容。创新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组织活动的方式、方法以及组织机构的制度与管理方式上,其特点是打破常规、探索规律、敢走新路和勇于探索,其本质属性是敢于进行新的尝试,包括新的设想、新的试验等。2.目的性人类的创新活动是一种有特定目的的生产实践。3.价值性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求的属性,是主体根据自身需要对客体所做出的评价。创新就是运用知识与技术获得更大的效益,创造更高的价值与满足感。创新的目的性使创新活动必然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创新活动来源于社会实践,又面向社会提供新的价值。创新从根本上说是有价值的,否则就不是创新。创新活动的成果满足主体需求的程度越大,其价值就越大,一般来说,有社会价值的成果有利于社会的进步。4.新颖性新颖性,简单理解就是“前所未有”。创新的产品或思想无一例外是在新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新的成果,是人们以往没有经历过、没有得到和使用过、没有贯彻实施过的东西。但是,用新颖性来判断劳动成果是不是创新成果时,有两种情况:一是创新主体能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成果的特点,科学史上的原创性成果,大多属于这一类,这是真正高水平的创新;二是创新主体能产生出相对于另外的创新主体来说具有新思想的特点。5.风险性由于受所掌握信息的制约和对有关客观规律的不完全了解,人们不可能完全准确地预测未来,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左右未来客观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趋势,这就使任何一项创新都具有很大的风险性。1.3.2创新的原理在创新活动中,创新的原理是运用创造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也是人们使用各种创造方法、采用各种创造手段的凭据。因此,掌握创新原理是人们能否取得创新成果的先决条件。但创新原理不是人们解决所有创新问题的唯一途径,人们还需要对其延伸出的创新方法进行掌握与应用。只有在深入学习并深刻理解创新原理的基础上,人们才有可能有效地掌握创新的方法,才有可能成功地开展创新活动。1.综合原理综合原理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将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结合和统一起来加以研究,从而在整体上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原理,并不是将事物的各要素、各部分、各方面进行简单的加和。它的基本特点和最高宗旨是根据事物各部分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全面地加以概括和总结、凝炼和提升,进而在思维中真实地再现出事物的整体。综合原理要求我们首先需要对事物进行分析,并按类别、层次、因素和成分等进行分项研究,包括优缺点、经济性、可靠性、社会性和先进性等。其次,按照客观指标进行可行性的综合处理。例如,近年来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即是一个综合过程,而综合后的产品常表现为体制上的创新,更注重宏观主体的发展和前景。2.组合原理组合原理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说、技术、产品的一部分或全部进行适当组合,用以形成新学说、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原理。组合既可以是自然组合,也可以是人工组合。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组合现象是非常普遍的。组合创新的机会是无穷的。有人统计了20世纪以来的480项重大创造发明成果,经分析发现:30~40年代是以突破型成果为主,而以组合型成果为辅;50~60年代两者大致相当;从80年代起,则是组合型成果占据主导地位。这说明组合原理已成为创新的主要方式之一。3.分离原理分离原理是把某一研究对象进行科学的分解和离散,使其主要问题从复杂现象中暴露出来,从而帮助创造者理清思路,便于抓住主要矛盾的创新原理。分离原理在创新过程中,提倡将事物打破并分解,将研究对象予以分离,创造出全新的概念和产品。4.还原原理还原原理要求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创新过程中,能回到研究对象的起点,抓住问题的原点,将研究对象最主要的逻辑功能、运转能力和维护功能等抽取出来并集中精力研究其实现的手段和方法,以取得创新的最佳成果。任何发明和革新都有其创新的原点。创新的原点是唯一的,寻根溯源,找到创新的原点,再从创新的原点出发寻找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用新的思想、新的技术、新的方法重新创造该事物,从本原上解决问题,这就是还原原理的精髓所在。5.移植原理移植原理是把一个研究对象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另一个研究对象并取得创新成果的创新原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该原理能动性的真实写照。移植原理的实质是借用已有的创新成果进行创新目标的再创造。创新活动中的“移植”根据重点不同,可以是沿着不同物质层次的“纵向移植”,也可以是在同一物质层次内不同形态间的“横向移植”,还可以是把多种物质层次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综合引入同一创新领域中的“综合移植”。新的科学创新和技术发明层出不穷,其中有许多都是运用移植原理取得的。6.换元原理换元原理是创造者在创作过程中,采用替换或代换的思想或手法,使创新活动内容不断展开、研究不断深入的创新原理。它通常指在发明创造过程中,创造者可以有目的、有意义地去寻找替代物,如果能找到性能更好、价格更廉的替代品,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7.迂回原理创新在很多情况下,会遇到许多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迂回原理鼓励人们开动脑筋、另辟蹊径,不妨将处在某个难点上的僵持状态暂停,转而进入下一步行动或进行另外的行动,带着创新活动中的这个未知数,继续探索创新问题,不钻牛角尖、走死胡同,因为有时通过解决侧面问题或外围问题,或者是后继问题,原来的未知问题很可能就会迎刃而解。8.群体原理大学生创新小组就是群体原理的一种运用。科学的发展,使创新越来越需要发挥群体智慧,才能有所建树。早期的创新多是依靠个人智慧和知识来完成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想“单枪匹马、独闯天下”去完成像宇宙飞船、太空实验室和海底实验室等大型高科技项目的开发设计工作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创造者能够摆脱专业知识范围的束缚,依靠群体智慧的力量,依靠科学技术的交叉渗透,使创新活动从个体劳动的圈子中解放出来,并焕发出更大的活力。1.4创新的类型1.4.1产品创新产品创新就是研究、开发并生产出更好的、用以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使其性能更好,外观更美,使用更便捷、更安全,总费用更低,更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因为产品是满足社会需要、参与竞争、直接体现企业价值的东西,因而这是企业产品创新的主要任务。产品创新可在以下五个层面上实现,即外观创新、结构创新、工艺创新、材料创新和原理创新。(1)外观创新。产品的外观是客户接触的第一面,功能是客户接触的第二面,性能是客户接触的第三面,如果产品的外观令客户感觉不佳,则会使其丧失购买欲望,失去消费的动机。一个好的外观设计,需要设计者的天赋和对艺术性的思考。(2)结构创新。结构创新对产品的功能、性能和成本的影响极大,尤其是对成本的影响。好的结构(一般在原有基础上优化),往往可以在产品的功能、性能、材料和加工成本等方面得到较大的益处。(3)工艺创新。突破性的工艺创新,往往可以大幅度降低产品的加工费用,关键工艺的改善,还可以大幅度提升产品的性能,确保产品在成本、性能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4)材料创新。一个产品材料的好坏往往会决定产品的功能、性能、寿命和成本。在材料创新中,发现一种新材料是最困难的,需要足够好的科研基础,需要足够长的科研实践和大量的资金投入。(5)原理创新。原理性的创新是最困难的创新,往往需要创造者拥有天才的思维和足够的天赋。产品的原理创新,不仅需要天才的思维和天赋,更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发达的社会基础。1.4.2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指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或新的原料生产产品,以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保护环境或使生产过程更加安全和省力。技术创新可在以下六个层面上实现。(1)工艺路线的创新,这是生产方式思路的改变。例如,用精密铸造、精密锻造冶金代替金属切削生产复杂的机械零件,可大大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2)材料替代和重组。例如,从环保角度出发,以农产品做原料生产工业产品,比如用玉米生产一次性水杯、餐具和包装盒,从玉米中提取燃烧用的乙醇;从大豆中提取润滑油替代石油产品等,不仅会受到市场欢迎,政府还会给予制造商减税等政策支持。(3)工艺装备的创新。例如,用电脑绣花机代替手工绣花,用数控机床代替手动操作机床等。(4)操作方法的创新。例如,用更省力、更高效的操作方法代替过去传统的、难以适应现代技术进步的操作方法。(5)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企业系统中各成员间正式关系的调整和变革。(6)其他方面的创新。其他方面的创新包括商业模式创新、结构创新、环境创新和市场创新等。1.5创新的原则和阶段1.5.1创新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创新必须遵循科学技术原理,不得违背科学发展规律,因为任何违背科学技术原理的创新都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2.市场性原则创新设想要获得最后的成果,必须经受市场的严峻考验。创新设想能否经受住市场考验、实现商品化和市场化,要按市场评价的原则来分析。其评价通常是从市场寿命观、市场定位观、市场特色观、市场容量观、市场价格观和市场风险观等六方面入手,考察创新对象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前景。而最基本的要点则是考察该创新的使用价值是否大于它的销售价格,也就是要看它的性能是否优良、价格是否合适。3.择优性原则创新产物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在创新过程中利用创造原理和方法从而获得许多创新设想,它们各有千秋,这时就需要人们按相对较优的原则,从创新技术先进性、创新经济合理性和创新整体效果性等方面对设想进行判断与选择。4.简洁性原则在现有的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下,如不限制实现创新方式和手段的复杂性,所付出的代价可能远远超出合理程度,使得创新的设想或结果毫无使用价值。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结构复杂、功能冗余、使用繁琐已成为技术不成熟的标志。因此,在创新过程中要始终贯彻简洁性原则。1.5.2创新的阶段英国心理学家沃勒斯提出了创新的“四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创新过程应包括准备期、酝酿期、顿悟期和检验期四个阶段。1.准备期这是创新过程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主要是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检查和梳理问题,确定创造的方向和目标。在这个阶段,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和提出假设是最为重要的步骤。2.酝酿期这是创新过程的运作阶段。这一阶段是创新者对各种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消化和吸收,并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最为艰苦的阶段,也是智力和意志活动付出最大努力的阶段。为了把自己调整到创新的状态上来,创新者必须从熟悉的思考模式以及对某种固定的成见中摆脱出来,打破看问题的习惯方式。为了避免习惯的“智慧”束缚,我们可以用群策攻关法、创造“大脑图”、梦境记录等技巧来进行酝酿。3.顿悟期这是创新过程的收获阶段,顿悟是与直觉和灵感具有一定联系的思维现象。进入这一阶段,问题的解决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思维范围扩大,以往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瞬间得到破解。顿悟如果离开人们长时间的实践,离开高度集中化与紧张化的思考,是不可能产生的,它是一个人长期实践、长期思考和艰苦劳动的产物。4.检验期这是创新过程的反思阶段。只有通过验证,才有可能证实创造成果的价值。顿悟期之后,创造性思维已经获得了初步的思维成果,提出了一定的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通过灵感获得的结果未必合理,所以还要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或是实验操作对这一结果的合理性进行检验。在验证过程中,可以发现原有假设的不足和缺点,并对其进行修正、补充,使其逐步完善。也可能这一假设经受不住考验而被全盘否定,但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研究对象深入细致的分析与思考,可为新思路的提出奠定坚实的基础。1.6创新意识及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1.6.1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观念或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创新意识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创造动机是创造活动的动力因素,它能推动和激励人们发动和维持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创造兴趣能促进创造活动的成功,是促使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心理倾向。创造情感是引起、推进乃至完成创造的心理因素,只有具有正确的创造情感才能使创造成功。创造意志是在创造中克服困难、冲破阻碍的心理因素,创造意志具有目的性、顽强性和自制性。1.6.2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核心,而要想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意识是对新时代大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破除禁锢创新思维的枷锁禁锢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枷锁大致有五种:从众型思维枷锁、权威型思维枷锁、经验型思维枷锁、书本型思维枷锁和自我贬低型思维枷锁。对于大学生来说,思维的枷锁就像一座监狱,只有将守旧观念丢掉,勇于冲破思维枷锁,才能走进创新的世界。2.充分激发创新思维潜能创新绝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唯有打牢基础知识,创新才有可能。因此,大学生应在精通所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大学生还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精通理论,才可能去改进实践,只有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可能产生新的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想与做”的差距,创新理念才能变为现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此外,大学生还应具备“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富有怀疑精神,努力深入探究各种事物的本源及其实质。2.1创新思维概述

2.2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2.1创新思维概述2.1.1创新思维的概念1.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思维过程是人们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来源于客观世界,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性和规律性联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时刻都离不开思维,如学习知识、解决问题,辨别真伪、识别美丑,探索新知、创造未来。思维具有以下三种特征:(1)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其中,概括是人形成概念的前提,是思维活动能迅速迁移的基础。同时,概括会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事实上,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事物的概括水平也会有所提高。(2)间接性。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的间接认识。例如,在阅读中,即使读者没有体验过作者的经历,也可以在其头脑中进行加工,以此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喜怒哀乐。正因为如此,思维的间接性能使人们超越感知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们感官的事物及其属性。(3)思维是对经验、信息的再加工。思维活动往往与场景密不可分,经常由具体的情境引起,人的大脑通过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建、改组和更新,试图解决当下情境所面临的问题。2.创新思维的概念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与其相对应的是常规思维。广义的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切对创新成果起作用的思维活动。狭义的创新思维是指人在创新活动中直接形成创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常常是非逻辑思维的一种形式。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已有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形式,它既是发散性思维与复合性思维的结合,同时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一个人如果具有创新思维,那么他就能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同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超强的感知力和预测能力,从而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和变通性。对于人类而言,创新思维是可以通过学习与刻意练习来改变与提高的。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接受外界事物与适应变化的能力要高于普通群体,他们完全可以通过坚持不断的学习和刻意练习来提升其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将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提升至理性层面并进行探索,以此实现创新活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飞跃。2.1.2创新思维的特征1.概括性概括性是创新思维最显著的特征,是人们形成或掌握概念的前提,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出发点。2.问题性创新思维在概念的形成与问题的解决中产生,指向于解决任务或问题,通常由四部分构成,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3.新颖性创新思维不受传统习惯和先例的禁锢,超出常规。拥有创新思维的人通常会在学习过程中对已知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策略等提出自己的个性化观点、想法,甚至是质疑。4.联想性当人们在面临某一种情境时,思维可立即向纵深方向发展;当人们在觉察某一现象后,思维可立即设想出它的反面。这实质上是思维的连贯性和发散性的表现,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5.灵活性在学习过程中,拥有创新思维的人往往会突破“定向”“系统”“规范”“模式”的束缚,不局限于老师所教以及常规模式,遇到具体问题应懂得灵活运用。6.综合性创新思维具有调节局部和整体、直接和间接、简单和复杂三种逻辑关系的作用,大脑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概括、整理、组合和再加工,然后把抽象内容具体化、繁杂内容简单化,形成较完善的逻辑关系网络,最终通过思维凝炼与实践形成系统的经验。2.1.3创新思维的类型创新思维给人类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和意义的成果,是一个人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产物。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活动密不可分,是多种思维的统一。创新思维有很多种类型,以下是常见的十二种。1.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放射性思维或扩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储存的信息,由此产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思维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呈现出多维发散状。这种思维的主要功能是求异。发散思维作为一种创新方法,被广泛用于科学研究、科技发明以及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事实上,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最主要特征,同时也是评价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发散思维是典型的、艺术化的思维,能提高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激情,是兴趣的乐园,智慧的发源地。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和多感官性等特点。2.平面思维平面一般包括点、线、面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平面思维是指人的各种思维线条在平面上聚散交错,其核心是联系和想象,它是线性思维向着纵、横两个方向扩张的结果,更具有调动性和广阔性。3.立体思维立体思维是指跳出点、线、面的限制,从空间网络、时间网络和事物联系的网络以至于整个立体思维空间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立体思维具有纵向垂直、横向水平、交叉重叠的组合优势,可以扩大思维活动范围,拓展和提高思维的各种可能性。4.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叫反向思维、反转思维,是指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运用逆向思维思考和处理问题,实际上就是以“出奇”达到“制胜”。逆向思维具有普遍性、批判性和新颖性等特点。常见的逆向思维方法有怀疑法、对立互补法、悖论法、批判法和反事实法五种。5.横向思维横向思维是指突破问题的结构范围,从其他领域的事物、事实中得到启示而产生新设想的一种思维方式。横向思维不一定是有序的,同时也不能预测。横向思维是通过明显的、不合逻辑的方式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是作为传统的批判和分析性思维方式的补充,具有激发新观念、完善构思、保持思维开放状态以及进行改造等作用。横向思维的特征是寻找更多答案、更多方案等,但有时欠缺一定的深度。6.纵向思维纵向思维是指在一种结构范围内,按照有序的、可预测的、程式化的方向进行的思维方式,它是符合事物发展方向和人类认知习惯的一种思维方式。纵向思维遵循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始到终的发展过程。事物发展的过程性是纵向思维得以形成的客观基础,纵向思维在事物的萌芽、成长、壮大、发展和衰亡过程中可捕捉到事物的规律性,即反映事物发展的过程。纵向思维具有由轴线贯穿的思维进程,清晰的等级、层次和阶级性,良好的稳定性,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以及强烈的风格化特点。7.组合思维组合思维又称连接思维或合向思维,是指把多项看起来不相关的事物通过想象加以连接,从而使之变成不可分割的新整体的一种思维方式。组合思维具有创新性、广泛性、时代性和继承性等特点。常见的组合思维的形式有同类组合、异类组合、共享与补代组合、概念组合和综合等五种组合形式。8.集中思维集中思维又称收敛思维、求同思维或聚合思维,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方式。集中思维方式与发散思维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形成完整的、缜密的思维体系和程序,从多种不同角度、不同信息源中引出一种结论,有助于对思维对象的把握和思维层次的发掘。9.联想思维联想思维是指在人脑记忆表象系统活动下的由一种事物切换到另一种事物,并在回忆、推理和创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思维方式。事实上,联想思维是以事物的普遍联系为基础的,其主要的思维形式包括幻想、空想和玄想。联想思维具有连续性、形象性和概括性的特征,其突出特征是悖逆性、挑战性和批判性。联想思维可以让人们扩展思路,升华认识,把握规律。常见的联想思维的类型有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和接近联想四种。10.综合思维综合思维又称复合性思维,是把某一事物的某些要素分离出来,组建到另一事物或事物的某些要素上,并且具有创造性的一种思维方式。综合思维掌握系统、整体及其结构层次的综合,有着高层次的、全局的认识水平。综合思维中的分析是综合的分析,是以综合为认识起点并以综合为认识归宿的,是“分离—综合—综合分析—新的综合”的思维过程。11.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指符合某种人为制定的思维规则和思维形式的一种思维方式。逻辑思维是确定的、前后一致的、有条理和根据的,不是自相矛盾的。逻辑思维一般会用到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而掌握和运用相关思维形式与方法的程度形成了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具有规范、严密、确定和可重复等特点。常见的逻辑思维的类型有经验型和理论型两种。12.灵感思维灵感思维是指人们在事物的接触及思考中,因受到某种启发而产生的创新思维方式,是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中经常出现和运用的一种创新思维方式。灵感思维是灵感的产生过程,不是一种简单的逻辑思维或非逻辑思维的活动,而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统一的理性思维过程。灵感思维具有转瞬即逝的偶发性、突发性和模糊性等特点,因此人们需要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思维以促成新事物的产生或疑难问题的解决。常见的灵感思维的类型有自发灵感、诱发灵感、触发灵感和迸发灵感四种。2.2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2.2.1影响创新思维的因素创新思维环境与一般环境不同,影响人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过程的一切外部条件都会影响创新思维。另外,创新思维环境还包括进行创新活动的人相对外部环境的自我创新环境。从客观上看,影响创新思维的因素有惯性思维、线性思维、惰性思维和群体思维四种。1.惯性思维惯性思维又称思维定式,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思维定式一般与个人的世界观形成过程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思维定式具有社会性、阶段性以及知识经验的局限性,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能够指导个人行为方式的一种固有模式。然而,当时代需要变革创新或处于新旧交替时又会成为其发展的主要障碍。消极的思维定式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从思维过程的大脑皮层活动情况看,思维定式的影响是一种习惯性的神经联系,即前次的思维活动对后次的思维活动有指引性的影响。所以,当两次思维活动属于同类性质时,前次思维活动会对后次思维活动起正确的引导作用;当两次思维活动属于异类性质时,前次思维活动会对后次思维活动形成错误的引导作用。2.线性思维线性思维把认识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的抽象而不是本质的抽象上,并以这样的抽象为认识出发点,是一种直线的、单向的、单维的、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非线性思维则是相互连接的、非平面、立体化、无中心、无边缘的思维结构。线性思维必须以时空和逻辑顺序进行。线性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将多元问题转变为一元问题,再用一维直线思维处理一元问题,最终获得非此即彼的答案。3.惰性思维惰性思维是人类思维深处存在的一种保守的力量,人们总是习惯用老眼光来看新问题,用曾经被反复证明有效的旧概念解释世界变化的新现象。惰性思维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惰性思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缺少积极主动的思维意识,另一种是缺少积极主动的思维心态。无论是提出一个好的创意,或是发现问题都需要有创新的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心态。思维的、思想的惰性要远比肉体的懒惰更可怕。当今社会,人们应克服惰性思维,积极应对社会的巨大变化。4.群体思维群体思维是指高内聚力的群体认为他们的决策一定没有错误,为了维持群体表面上的一致性,所有成员都必须坚定不移地支持该群体的决定,与此不一致的信息则被忽视,即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群体思维是群体决策中的一种现象,是群体决策研究中一个非常普遍的概念。当人们寻求一致的需要超过了合理评价备选方案、个人观点和想法时,最容易产生群体思维。事实上,群体思维有时会严重损害群体的利益。当一个组织过分注重整体性,而不能持一种批评的态度来评价其决策及假设时,群体思维就会产生。预防或减少群体思维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群体决策时,指定一位成员专门对其他人的论点提出质疑,对其他人的主张提出挑战,并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批评意见。这种方法保证了群体决策时决策的参加人员能保持理性、全面、客观和清晰的思路。2.2.2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1.逆向思维训练逆向思维是从事物的反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其特点是改变惯常思维方式,从反方面来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由于这种思维突破了人们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因而往往能够获得惯常思维所不能取得的成效。这种方法常常使问题获得创造性的解决。常用的逆向思维训练方法有结构逆向、功能逆向、状态逆向、原理逆向、序位逆向和方法逆向。2.批判性思维训练批判性思维是通过一定的标准来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它既是一项思维技能,也是一种思维倾向。批判性思维一方面能体现人的思维水平,另外一方面也能凸显出现代人文精神。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培养批判性和独立态度”视为高等教育、培训和从事研究的使命之一。常见的批判性思维训练方法有:①发现和质疑基础假设;②检查事实的准确性和逻辑一致性;③关注特殊背景和具体情况;④寻找其他可能性。批判性思维常见的应用方法有:①忒修斯之船——理解论证所涉及的论题、关键概念、立场和观点;②庄子“辩无胜”——辨别和分析论证的论点、主要理由及其逻辑关系,图解论证结构;③美诺悖论——能否定义论证中的关键词,澄清主要论题的精确含义;④斯多亚派推理——评估前提和理由的真实性或可接受性;⑤苏格拉底劝男人结婚——评价推理关系,审视它们的相关性和有效性;⑥粒子玩笑——挖掘隐含假设,挖掘和拷问论证中隐含的前提、假设、含义和后果;⑦帕斯卡打赌论——反驳无效的论证及其谬误,追寻真理,构建替代论证,得出一个更全面和更合适的结论。3.正向思维训练正向思维沿袭某些常规来分析问题,按事物发展的进程进行思考、推测,是一种由已知到未知,通过已知来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是一种从因到果的思考方式,是依据事物都是一个过程这一客观事实而建立的,一次仅限于对某一事物的思考。人的大脑在收集了大量“因果逻辑”后,会运用归因和预测两种方法来调用这些“因果逻辑”,从而进行正向的思维训练。在正向思维训练中,回溯过去就是归因,期待未来就是预测。正向思维训练的常见方法有:①做一个“因果逻辑收集者”;②多读侦探小说和科幻小说。4.全局之眼的思维训练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是以一种叫作“系统”的方式存在着。要素是系统中人看得见的东西,关系是系统中人看不见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人们除了要看到要素,还要看到要素之间的关系,更要看到这些关系背后存在的规律,就叫作“全局之眼”。大学生要从“系统论”的角度,学习用关联的、整体的和动态的方法看待问题,提升从全局看问题的能力。5.分析列举式思维训练1)系统设问法系统设问法是根据提问中带有“假如”“如果”“是否”等促使想象的词汇提出创新性的技法。系统设问法针对事物的某个方面,系统地列举出问题,然后逐一研究讨论,进行多方面的扩展,促使人们萌生出多种新的设想;具体训练方法有转化、借用、改变、放大、缩小、代替、调整、颠倒和组合等。2)形态分析法形态分析法是一种系统搜索和程序化求解的创新技法。因素和形态是形态分析法中的两个基本概念。所谓因素,是指构成某种事物的特性因子。所谓形态,是指事物存在的样貌或表现形式。形态分析法是对创造对象进行因素分解和形态综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因素分解就是确定研究对象的基本构成因素。3)列举法常见的列举法有属性列举法、缺点列举法和希望点列举法。属性列举法也称特征列举法,是一种通过列举与分析特征,应用类比、移植、替代和抽象的方法变换特征,从而获得发明目标的方法。缺点列举法是一种通过列举缺点、揭示问题来进行创新的方法,是直接从人们的需求出发,强调问题,从而激励人们去革新和创造。希望点列举法是通过列举研究对象被希望拥有的特征而进行创新;列举的希望点应该与人们的需求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关,并且符合时长的需求。6.思维导图训练思维导图是有效表达发射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也是一种利用图像思考的辅助工具。思维导图是使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思维表现,是一种通过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他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思维导图通过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和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发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因此,思维导图具有训练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此外,思维导图也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3.1创业的科学内涵

3.2创业的特点与类型

3.3创业的原则与过程

3.4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3.5创业精神的内涵与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

3.6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3.1创业的科学内涵3.1.1创业的定义“创业”一词的“创”,即开始、创造、开创和设立;《现代汉语词典》对“业”的解释是指学业、事业、功业、家业、产业、职业和行业等。在英文中,“创业”有两种表述方式:一是“venture”,二是“entrepreneurship”。综合以上对于“创业”一词的理解,我们认为,创业是指发现市场商业机会,将拥有的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创建企业或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将商业机会转化为盈利模式,从而创造出更多财富和价值的过程。创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业是指创业者的各项创业实践活动;狭义的创业是指创业者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是开创个体和家庭的小企业。从以上关于创业的定义可以看出,创业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1)创业的潜在价值需要通过市场来体现,即市场是实现财富的渠道。(2)创业的本质在于对商业价值的发掘与利用,即要创造或认识到事物的商业用途。(3)创业的目的是创造财富、实现人生价值。创业者进入市场,创建实业,是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转折。3.1.2创业的基本要素创业主要有以下五个基本要素:(1)企业家。企业家是创业活动中的关键要素,没有企业家就不会有创业。(2)创新。创新包括变化、改革、改造以及新方法的引进。(3)组织创建。为了寻求已感知到的创新机遇,为了创造价值,就必须努力和有组织地行动,必须有人采取行动,让创业型企业建立并运行起来。(4)成长。创业型企业区别于其他小型企业主要的一点是创业型企业侧重于企业的成长。创业不是静止不前,它包含着成长。(5)过程。创业是一系列进行中的决策和行动,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包括从创业伊始到企业后期的经营管理,甚至到某一时间点退出的整个过程中的所有决策和行动。3.2创业的特点与类型3.2.1创业的特点1.一般创业的特点一般创业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1)创业是主动进行的创造活动。(2)创业是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是对社会资源的重新组合、配置和利用,是创造出更多价值和新事物的过程。(3)创业有一定的风险。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都会给创业带来一定的风险,导致创业的失败。2.大学生创业的特点大学生创业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点:(1)具有激情。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年轻有活力,勇于拼搏,无太重负担,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信心较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会有激情去体验。(2)具有知识性。大学生通过在学校的专业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及专业知识,这可以作为创业的基础。(3)具有创新性。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较快,创意新,点子多。(4)缺乏经验。大学生难免经验不足,缺乏对市场的了解,对风险和困难的抵抗力较为薄弱。3.2.2创业的类型创业类型的划分有许多方式,比较常见的是按照创业的动机、创业的起点、创业项目类型、创业方向或风险以及创新内容进行划分。1.按创业的动机划分按创业的动机划分,创业可分为机会型创业与就业型创业。机会型创业是指创业的出发点并非谋生,而是为了抓住和利用市场机遇;就业型创业是指创业者为了谋生而自觉或被迫地走上创业之路。2.按创业的起点划分按创业的起点划分,创业可分为创建新企业和企业内创业。创建新企业是指创业者个人或团队从无到有地创建出全新的企业组织,这个过程充满挑战和刺激,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可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但风险和难度也很大,创业者往往缺乏足够的资源、经验和支持;企业内创业是指在现有企业内的有目的的创新过程。3.按创业项目类型划分按创业项目类型划分,创业可分为传统技能型创业、高新技术型创业和知识服务型创业。传统技能型创业是指使用传统技术、工艺的创业项目;高新技术型创业是指开发知识密集度高,带有前沿性和研究开发性质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创业项目;知识服务型创业是指为人们提供知识、信息的创业项目。4.按创业方向或风险划分按创业方向或风险划分,创业可分为依附型创业、尾随型创业、独创型创业和对抗型创业。依附型创业是指依附于大企业或产业链而生存,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或者使用特许经营权;尾随型创业是指模仿他人创业;独创型创业是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够填补市场空白;对抗型创业是指进入其他企业已形成垄断地位的某个市场,与之对抗较量。5.按创新内容划分按创新内容划分,创业可分为基于产品创新的创业、基于营销模式创新的创业和基于组织管理体系创新的创业。基于产品创新的创业是指基于技术创新或工艺创新等产生了新的消费群体,从而导致创业行为的发生;基于营销模式创新的创业是指采取有别于其他厂商的市场营销模式,因而有可能给消费者带来更高的满足度;基于组织管理体系创新的创业是指采取有别于其他厂商的企业组织管理体系,因而能够更高效地实现产品的商业化和产业化。3.3创业的原则与过程3.3.1创业的原则创业应遵循以下五个基本原则。1.适应性原则创业初期,创业者不适宜选择不切实际的大型项目,要选择感兴趣、熟悉的项目进行,至少在做项目之前已经跟别人学习过,或者已做过长时间的调研分析,对项目已有清晰的认知,尤其是对风险的认知。2.市场性原则对于创业者来说,创意很重要,但是,产品的市场和销售往往比创意更重要。往往有很多创业者认为自己发现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但在实际操作中会发现,如果没有销售渠道,再好的创意也没法变现。所以,在创业的初始阶段,相对于好的创意,怎样把产品或服务卖出去更为重要。3.资金可控性原则现金流是一个项目的血液,能够给创业者和团队带来持续发展的激情,无论现金流是来自真实的收入还是投资,企业都要尽早实现现金流入,避免创业过程中由于现金流中断而带来的亏损问题。同时,创业者要有止损底线,要敢于下决心喊停。4.实践性原则创业者一定要对自己的事业有掌控力,但凡能做出一番成绩的创业者,在创业初期一定是亲力亲为的舵手,不仅要把握方向,还要渗透到项目细节、客户关系维系和具体运营之中。5.目标性原则创业初期,创业者的目标一定要简单清晰,要了解目标,聚集战略,将资源、资金、人力和精力集中于某一项主业上,避免“系统化”“整合”等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和目标。3.3.2创业的过程创业的过程包括从产生创业动机到创建新企业,并获取回报的整个过程,通常可分为以下六个主要环节。1.产生创业动机创业动机是创业的原动力,它推动创业者发现和识别市场机会。创业活动的主体是创业者,创业活动首先取决于个人是否希望成为创业者。创业动机不仅是打算创业的一时冲动,更是对创业目标与预期收益的深思熟虑。2.识别创业机会识别创业机会是对可能成为创业机会的诸多事件的分析和对创业预期结果的判断。创业机会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意外发现的;一种是经过深思熟虑发现的。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新技术的出现、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变化、流行时尚等都可能形成创业机会。创业者应该具有敏锐的嗅觉,能够及时、准确地识别创业机会,将知识、经验、技能和其他市场所需的资源进行整合。3.整合有效资源资源是创业的基础性条件,整合资源是创业者开发机会的重要手段。强调整合资源,是因为创业者可以直接控制的可用资源往往很少,许多成功的创业者都是白手起家。创业者需要整合的资源包括基本信息(有关市场、环境和法律问题)、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等。4.创建新企业创建新企业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其中创业计划、创业融资和注册登记尤为关键。创业能否变成行动,关键看其能否形成一个周密的创业计划。资金往往是创业企业的“瓶颈”,所以创业融资在企业的创建过程中至关重要。当创业者完成创业计划并获得融资之后,就可以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注册登记,包括确定企业的组织形式、设计企业名称、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出企业登记注册申请、领取营业执照等。5.实现价值创业者整合资源、创建新企业的目的是实现价值,并通过实现价值来实现创业目标。6.获得创业回报获得创业回报是创业活动的目的,有助于创业者对创业的坚持。3.4创新与创业的关系3.4.1创新与创业的区别1.定义不同从定义上来看,创新是在市场中应用一种新发明,而创业是创造新的商业;创业可能涉及创新,创新也可能涉及创业。创新泛指“创新成果被商业化的价值实现过程”,创业则特指“创建企业的过程”;前者完全可以在已有的企业组织框架内实现,不一定涉及企业组织制度的建设,后者则需要涉及企业组织制度的建设。2.内涵不同从内涵上来讲,创新主要是从经济与技术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技术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而创业是一个新的非生命市场参与者的创造过程。创新是对现有生产要素包括生产力、科学技术、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及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的重新建立等,而创业强调的是“企业从何而来”“人们为什么创建新的企业”“企业是如何被创造的”等。3.研究侧重点不同创新作为创业的手段,是独有的东西,它是思想的表达,是为社会增添新的理论、技术或产品,偏重于理论的分析。创业偏重于实践的过程,即个体建立一份自己的事业,追求自己想要的成功。3.4.2创新与创业的联系1.创新是创业的源泉创新是创业的源泉,是创业的本质,创业通过创新拓宽商业视野,获取市场机遇,整合独特资源,促进企业成长。创业者要进行创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创新能力、技术、资金、创业团队、知识和社会关系等都是重要的创业资本,其中的创新能力是最重要的创业资本。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具有持续旺盛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需要独特、活跃、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样才可能产生富有创意的想法或方案,才可能不断寻求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模式和新的出路,最终获得创业的成功。2.创新的价值在于创业从某种程度上讲,创新的价值就在于将潜在的知识、技术和市场机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社会财富增长,造福社会,否则创新也就失去了意义,而实现这种转化的根本途径就是创业。创业可实现创新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将创新的价值转化为具体、现实的社会财富。创业者可能不是创新者或发明家,但必须具有能发现潜在商业机会并敢于冒险的特质;创新者也并不一定是创业者或企业家,但科技创新成果必须经由创业者推向市场,使其潜在价值市场化,这样创新成果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3.创业必然蕴含着创新很多创业者依靠创新的理念、产品或服务而创业,并努力将创新的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创造财富,造福社会。从这点看,创业实际上是一种不断挑战自我的创新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创业有时也是一个理念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的理念、产品或服务被确认、被推敲、被创造与更新,最后开发成产品并创造财富。4.创业推动并深化创新创业可以推动新发明、新产品或新服务的不断涌现,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创新。5.创新与创业的主体一致性和时序一致性(1)主体一致性。首先,实施主体是一致的,创业者在进行创业时,重要的创业资本是核心技术、创业知识、运作资金、创业团队和创新能力等,其中创新能力是最重要的。其次,价值主体是一致的,创新的价值在于创业,创业蕴含着价值创新;创新的价值在于将潜在的知识、技术和市场机会转化为产品与服务,能够创造财富,实现企业再创业,通过将创新成果进行商品化和产业化,实现社会财富的增值。(2)时序一致性。从创新的时效性看,在创新初期,企业的创新活动主要是产品创新,一旦产品被市场接受,企业将把注意力集中在过程创新上,其目的就是降低生产成本,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率。当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进行到一定程度时,企业的注意力会逐渐转移到市场营销创新上,目的是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这些时序上,还会伴随着必要的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3.5创业精神的内涵与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3.5.1创业精神的内涵创业精神的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创业精神的灵魂是创新创业精神是人们的创业思想、创业观念和创业意志的心理基础,是多种精神如创新精神、拼搏进取精神和合作精神的综合,具有整体性和先进性,还因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鲜明的时代标记。创新是创业精神的核心,缺乏创新,就不会有新企业的诞生和小企业的发展壮大。2.创业精神的天性是冒险没有敢冒风险和承担风险的勇气,就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创业者。中外无数成功的创业者虽然成长环境、成长背景和创业机缘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都是在条件极不成熟和外部环境极不明晰的情况下,敢为人先,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3.创业精神的精髓是合作在当今社会,行业分工越来越细,真正的创业者都是善于合作的,而且还能将这种合作精神扩展到企业的每个员工身上。当企业面临困境时,团队成员才能团结一心,共克时艰。4.创业精神的本色是执着创业的道路是坎坷的,选择了创业就是选择了面对更多困难、迎接更多挑战,而创业精神就体现在战胜困难与挑战的过程中。因此,创业者必须坚持不懈,只有在战胜困难中学会成长,才能抓住真正的成功机会。3.5.2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1.树立“广谱式”创业精神培育观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其中明确指出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基本原则,并明确了“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因此,高校要从在校大学生开始,广泛而持久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2.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1)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大学生要善于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办法,从而解决新问题。(2)大学生要勇敢面对挫折,具有坚定的创业意志。(3)要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大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要抵制奢侈浪费、见利忘义、拜金主义和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等不良社会风气,并消除其带来的不利影响。(4)大学生要培养危机意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缺乏危机意识,离成功的机会也就越来越远。大学生可以通过创业竞赛、创业实践等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危机意识。(5)大学生要不断充实创业知识。创业知识是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的基础。大学生要认真学习创业知识,努力做好创业准备,以便在实践中能从容应对挑战。3.大学生要在课外活动中培育创业精神课外活动又被称为“第二课堂”,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课外活动中的专业社团活动、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创新创业工作坊活动等,均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育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一方面要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创业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从中发现商机;另一方面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积极利用大学生创业园等创业实践平台,亲身实践,体会创业的艰辛,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3.6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3.6.1创业者的概念与类型1.创业者的概念1755年,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首次将“创业者”一词引入经济学。创业者是指开拓性地将商业机会转变为经济实体,并扮演经济实体中组织、管理、控制和协调等关键角色的个人。狭义的创业者是指参与创业活动的核心人员,广义的创业者是指参与创业活动的全部人员。2.创业者的类型创业是复杂的社会活动和职业行为,从不同角度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最常见的是按照创业者创业目标不同进行的划分。此外,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麦纳根据创业者的特质的不同,又将创业者分为四种类型:成就上瘾型、推销高手型、超级主管型和创意无限型。3.6.2大学生创业动机的驱动因素创业动机是个体创业行为的驱动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动机的产生受有机体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创业动机常常决定着创业者的行业选择、目标定位等具体价值取向。它内源于个体的心智与教育成长环境,是个体在综合自我、环境、价值、目标和期望等诸多因素之后所形成的内在的、个人的初始动力,是创业的开始和最基本的驱动力。大学生创业动机的驱动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社会诱因。大学生创业者所面临的社会诱因主要包括不利境况触发创业活动、创业的拉动效应、创业的推动效应、创业环境和创业政策激励创业。(2)个体诱因。大学生创业者所面临的个体诱因主要包括个体差异和心理诱因。3.6.3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分类根据ErkkoAutio等人的研究结果,创业动机大体上可以归为对成就的需要、对独立性的偏好、控制的欲望、改变家庭和个人的经济状况四种类型。大学生的创业是适宜的创业环境与做好创业准备相结合的产物。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可归纳为生存需要、积累需要、自我实现和就业需要四种类型。3.6.4大学生可选择的创业模式创业是复杂而灵活的,大学生创业者必备的基本素质就是把握创业的机遇,既能承担风险,又要具有创造性。当前环境下,大学生创业者可选择的常见创业模式有以下四种。1.网络创业网络创业是指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创业。网络创业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网上开店,即在网络商城注册成立网络商店;二是网上加盟,以某个电子商务网站门店的形式进行经营,采用母体网站的货源和销售渠道。2.兼职创业兼职创业是指在学习或工作之余再创业。如大学生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选择作为兼职培训顾问、兼职产品销售,可以开设工作室,还可以从事自由撰稿、代理记账和理财、兼职口译和笔译、兼职法律顾问、兼职广告公关咨询工作等。3.团队创业团队创业是指具有互补性或者有共同兴趣的成员组成团队进行创业。当前环境下,大学生选择团队创业成功的概率要远高于个人独自创业。一个由研发、技术和市场融资等各方面组成的优势互补的创业团队,是创业成功的法宝。4.大赛创业大赛创业是指利用各种商业创业大赛,获得资金和平台。大赛创业也被形象地称为“创业孵化器”。常见的大学生创业大赛有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3.6.5大学生创业风险的识别与规避1.创业风险概述1)创业风险的定义创业风险是指在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即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和实力的有限性等,都会导致创业活动结果的不确定性。2)创业风险的特征创业风险种类繁多,贯穿并交织于整个创业过程当中,但是这些风险具有共同的特征:客观性、不确定性、双重性、可变性、可识别性和相关性。3)创业风险的类型创业风险的类型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按创业风险来源的主客观性,分为主观创业风险和客观创业风险;按创业风险产生的内容,分为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政治风险、管理风险、生产风险和经济风险;按创业风险对所投入资金即创业投资的影响程度,分为安全性风险、收益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按创业过程,分为机会的识别与评估风险、准备与撰写创业计划风险、确定并获取创业资源风险、新创企业管理风险。2.创业风险的识别创业风险是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因此就需要大学生创业者直面风险并规避风险。风险识别是应对一切风险的基础,只有识别了风险,才有可能规避风险。大学生创业者必须运用各种方法加以判断、归类并鉴定风险性质,且必须掌握风险识别的能力,并不断提高这种能力。1)树立风险识别的基本意识2)掌握风险识别的基本途径3)了解识别风险的方法和步骤4)实施中要注意的问题3.创业各阶段的主要风险与防范1)创业前期的主要风险与防范创业前期是指在打算创业到创业初期的这个阶段。万事开头难,对于一个大学生创业者来说,低估创业前期的风险,可能会使创业计划和事业夭折。创业前期的主要风险有临渊羡鱼、无米之炊、匹夫之勇、自暴自弃和计划不明等。2)大学生创业风险防范策略在创业过程中,大学生创业者要树立风险意识,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尽可能地预防风险、降低风险和规避风险,要做到分析、评估、预防和转嫁风险。其主要防范策略有:学会分析风险、善于评估风险、积极预防风险和设法转嫁风险等。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预防风险很重要,但规避风险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以变制胜,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快制胜;后发制人;集中优势重点突破;趋利避害,扬长避短;迂回取胜;积少成多,积微制胜;以廉制胜,薄利多销等。3.6.6大学生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创业是一项非常富有实践性、专业性的复杂活动,它对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有极高的要求。总的来说,大学生作为创业者,需要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素质。1.身体素质创业是一项繁重而复杂的工作,大学生创业者对健康风险要有充分的准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选择创业就是选择了艰辛之路,一般创业者都要承受超常的工作负荷和心理压力。经营企业如履薄冰,大学生创业者身体素质的好坏决定了企业能够走多远。面对长时间的高压力工作,如果大学生创业者的身体不健康,必然导致力不从心,难以承担创业的重任。因此,大学生创业者应以乐观的心态保持身体的健康,加强锻炼,力争做到身体健康、体力充沛、精力旺盛、思路敏捷,为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2.心理素质创业者的心理素质包括自我意识、性格、气质和情感等心理构成要素。成功的创业者大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对成功和胜利时不沾沾自喜、得意忘形,碰到困难和失败时也不灰心丧气、消极悲观。稳定、良好的心态,是个人平时修炼的结果,也是创业者必备的素养。大学生创业者应该自信、执着,拥有强烈的成功欲望以及较高的情商和德商。3.文化素质文化素质主要指创业者的知识储备。创业者的知识储备对创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创业者所需的文化素质主要包括:深厚的专业知识、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政策与法律知识和其他综合知识等。3.6.7大学生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它总是与具体实践相联系。离开了具体实践,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大学生创业者在面对风云变幻的创业环境时,所能控制的创业资源十分有限,要想运筹帷幄,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六大基本能力。1.战略管理能力在经济学领域,战略是企业或组织为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对内外部环境做出的有效反应,是企业在其竞争领域占据优势地位的必然要素,所以战略是企业的生命线,也是企业腾飞的起跳板。战略管理是指对一个企业或组织在一定时期内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做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有效的战略管理是企业破茧成蝶,由小变大,由平凡到伟大的最初推动力。战略管理能力包括战略思维、战略规划和战略设计,它是一个创业者的核心领导力。2.决策学习能力正确决策是保证创业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无论是面对商机,还是面对创业过程中的各种竞争与挑战,都需要大学生创业者具有正确决策的能力。大学生创业者要做到正确决策,就要拥有较强的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以及集思广益和不断反思再学习的能力。3.经营管理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是指实现人员、资金以及企业内部良好运营的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综合能力,是运筹性能力,包括市场开拓能力、生产组织能力、团队组建管理能力、企业文化建设能力和综合应变能力等。4.资源整合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是指通过组织和协调,把企业内部彼此相关但又彼此分离的职能,把企业外部既参与共同的使命又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合作伙伴,整合成一个为客户服务的系统的能力。大学生创业者要妥善处理与外界的关系,尤其是要争取政府部门以及工商税务部门的支持。此外,大学生创业者还要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不断拓展人脉、扩大社交圈,通过人脉圈掌握更多信息,以便聚集更多资源。5.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的生命源泉。一个新的管理理念或是新的产品理念往往会给创业者带来惊人的回报。创业本身就是一项创新活动,大学生创业者要不断反思,在技术、管理和营销上不断创新。6.学习能力创业者的专业技术能力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学习能力则关系到创业者的学习速度能否跟上外界专业知识的迅猛增长,以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因此,强大的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创业者必备的能力,其学习能力也关系到企业的成长速度。4.1大学生创业素养与创业基本要求

4.2创业计划书撰写与展示

4.3大学生创办企业指引4.1大学生创业素养与创业基本要求4.1.1创业意识与创业素养1.正确认识创业,树立创业意识大学生创业者应该认识到创业需要时机和条件,更需要创业意识和激情。大学生创业教育,重在唤醒大学生内在的自我创业意识,激发自我发展的动力,这也是日后识别创业机遇、抓住创业机遇的前提。所谓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活动中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包括对创业价值的认同、创业理想的树立和创业情感的激发,其中树立创业理想是核心。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就是要进行创业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主动创业,将自主创业作为人生的追求,将自己的知识、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将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理想同社会需要相结合,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了解创业环境,培养创业精神一般来讲,创业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要素市场和市场需求。要素市场受社会发展水平因素和政府的支持因素的影响。市场需求因素包括价格、消费者偏好、收入、商品价格和消费者预期。要素市场的发展水平主要包括劳动力、技术和资金获取的难易程度等。政府的支持因素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水平、税收和租金的水平、创业扶持措施以及对行业准入、市场准入的管理等。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当今经济社会的特征与发展趋势,明确创业活动推动社会发展和创造未来的重大作用,引导大学生创业要把握大势,搜寻创业机会,顺势而为,通过大学生创业环境分析,帮助大学生结合自身优势,探索创业方向,确定创业领域,学会适应并善用外部环境,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精神是创业成功的基本条件和内在动力,创业精神不仅是完善人格的构成要素,也是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条件;创业精神是个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建功立业、实现其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保证。培养创业精神的实质就是让大学生“敢于创新创业、勇于创新创业”,其关键是创业品质的培育。3.探索创业禀赋,提升创业素养大学生创业者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创业素养。创业素养是一种包括知识、能力和人格在内的复杂的素质结构,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较高层次的素质。创业素养的形成需要长期培养、熏陶和积淀,是人的精神细胞被浓厚的创业文化激发后所产生的良性裂变,是一种规律使然。创业素养是创业素质与修养的内在统一,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创业的基本素养分为四个部分: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社会知识结构。4.掌握创业知识,做好创业准备创业知识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基本要素。大学生创业至少需要三类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实践结果表明:一个有利于创业的知识结构,不仅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更要求学生具备现代科学、文学、艺术、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法学等综合性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准备得越充分,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就越高。创业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创业的道路充满艰难曲折,要求大学生创业者充分做好各方面的准备。5.学习创业理论,掌握创业规律不同行业、不同资源、不同地域、不同时间,创新创业的过程各不相同。但在这些创新创业活动的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