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考点06 文言文阅读(考点清单)-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专题复习与模拟测试_第1页
语文考点06 文言文阅读(考点清单)-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专题复习与模拟测试_第2页
语文考点06 文言文阅读(考点清单)-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专题复习与模拟测试_第3页
语文考点06 文言文阅读(考点清单)-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专题复习与模拟测试_第4页
语文考点06 文言文阅读(考点清单)-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专题复习与模拟测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06文言文阅读停顿与断句|实词的理解|句子翻译|课文知识梳理停顿与断句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之一。古诗文的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二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一、句间停顿句间停顿的方法有多种,有人总结了利用虚词断句口诀:“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圈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之后画斜线。或断或连依句意,虚词辅助做判断。句间停顿教材上都做了处理,也不是考查的重点,我们重点注意句中的停顿。二、句中停顿(断句)(一)诗词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1.四言诗,按意义或节奏可划分为“二二”如:人生/几何,去日/苦多。2.五言诗,按意义单位可划分为“二三”如:问女/何所思。按节奏单位可划分为“二二一”如:大漠/孤烟/直或是“二一二”如:举头/望/明月。“故人具鸡黍”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故人╱具╱鸡黍。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具鸡黍。3.七言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两岸青山/相对出。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谁家新燕啄春泥”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也可以按二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二)文言文句中停顿1.主谓之间要停顿。如:一狼/洞其中。2.动词与它所带的宾语之间往往要停顿。如:顾/野有麦场。3.动词与后面状语(它的补语)间常常要停顿。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4.句中转折连词前一般要停顿。如: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5.前置状语和主语之间稍加停顿。如:俄而/雪骤。6.有些议论、推断、反问、总结等语气句子,若前面有“顾、夫、盖、其、且、至若”等词领起,在该词后面应稍加停顿。如:夫/君子之行。7.句子中间成分省略处要停顿。如:其一(狼)/犬坐于前。8.并列承接词组前后两部分之间要停顿。如:泉香/而酒洌。【方法总结】解答断句题,首先要将句子放回语境中,理解其意思,再根据古文句法进行断句。其次,依据句子结构来辅助断句。再者,依据关键字的提示来辅助断句。“矣”“乎”“者”“也”等语气词之后要断开;比如“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一句中有“大家”和“其妻”两个陈述对象,“其妻”前应断开。此外,文言文中有些地方不能断开。地名、官名等不断开,比如“端明殿学士”是官名,中间不可断开。意思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字出现时,中间一般不断开。文言实词的理解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这里重点讲文言实词的几种特殊形式一、通假字“通”就是通用,“假”就是借用(“假”即“借”)。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二、古今异义词古汉语中有一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现代汉语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很词义已发生了变化,主要有两种情况:1.词义的扩大。如:中国,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江、河,古义——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般的江河。2.词义的缩小。如: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此外还有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三、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指的是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也就是说,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的意义。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如:过中不至(读bù,没有)尊君在不(读fǒu,通“否”,表疑问)四、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如《狼》: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句中的“洞”本是个名词,表示“洞穴”,这里却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为动词,作谓语,表示“打洞”。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饭疏食饮水(“饭”为名词作动词,吃饭)2.名词作状语。如: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一样)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新:新的知识)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亲”“远”意为亲近,疏远)5.动词活用为名词。如:传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6.使动用法。如:汗马功劳。(“汗”是名词作使动词,“汗马”即“使马出汗”)闻之于宋君(使动用法,动词“闻”是“使……听说”的意思)7.意动用法。如:友人惭(“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文言文句子的翻译翻译方法保留保留——古汉语中表示时间、地点、人名、官职等专用名称的词语可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对应对应——古汉语中有大量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与另一个字组合,或直接用现代汉语的一个合成词来代替,以对应现代汉语的意义更换更换——由于时代的原因,古汉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已经发生较大变化,这就是常说的古今异义词,翻译时应注意。还有,凡是通假字,在翻译时,都要换成本字补充补充——古汉语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把这些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否则,就会出现语意不清的现象调序调序——古汉语中的倒装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调整语序,以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删除删除——古汉语中有不少虚词起凑足音节、停顿等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可以不译记忆口诀:名词要留,无义要删,省略须补,倒装要调,更多时候,用换来整。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课文知识梳理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课文朗读】《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词语梳理】《咏雪》=1\*GB4㈠重点词语1.内集:家庭聚会。内,指家人。集,聚集。即把家里人聚焦到一起。2.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3.讲论文义:谈论诗文。义,道理,意义,文义,文章的义理,即文章表达的意思。4.俄而:不久,一会儿。5.骤:急。6.欣然:高兴的样子。7.何所似:即“所似何”,宾语前置,像什么。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8.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9.未若:比不上。10.因风:乘风。因,趁、乘。11.即:是。12.无奕:谢奕,字无奕,谢安长兄。13.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聪慧有才辩。=2\*GB4㈡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文义(古义,子侄辈,泛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今义,儿子和女儿。)2.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文章的义理;今义,文章。)3.未若柳絮因风起(古义:凭借,趁,乘;今义:因为)=3\*GB4㈢一词多义俄而雪骤(与“俄”“既”等构成副词性词组,表示时间短,不久)《陈太丘与友期行》=1\*GB4㈠重点词语1.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2.期日中,日中,正午时分。3.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4.乃至:(友人)才到。乃,才。5.戏:玩耍。6.7.非人哉:简直不是人啊。哉:语气词,表示感叹。8.委,丢下、舍弃。去,离开。9.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10.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11.顾:回头看。=2\*GB4㈡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 “通假”就是“通用、假借”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3\*GB4㈢古今异义1.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3.下车引之(古义:拉,牵拉。今义:引用)4.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5.相委而去古义:舍弃;今义:委任。古今异义是指古汉语中有一些字词随着词汇发展,词义发生了变化转移。如:“去”“委”“引”。=4\*GB4㈣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名词作动词,约定。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3.友人惭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5\*GB4㈤一词多义相委而去(连词,表示顺承)=6\*GB4㈥敬辞与谦辞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特殊句式】1.判断句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也”表判断)古汉语语法中“……,……也”是常见的判断句式,还有如“……者,……也”“……,……者也”“……者,……”等形式。2.省略句(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寒雪日”前省略介词“于”,可译为“在”。(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省主语,应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3)元方时年七岁,(于)门外戏(省略介词“于”)(4)太丘舍去“舍”后省略宾语“友人”(5)(家君)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省略主语)3.倒装句(1)白雪纷纷何所似。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2)撒盐空中差可拟。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将状语置于谓语之后,处于补语的位置。【课文翻译】《咏雪》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重点难点】1.用一句话概括《咏雪》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概括:谢家子弟(谢公,兄子,兄女)在下雪日家庭聚会,比赛咏雪。2.本文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家庭,这个家庭具有怎样的家庭氛围?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时刻?融洽、和睦、欢快、轻松、文化氛围浓厚。3.说说你更欣赏谁的比喻?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示例一:“撒盐空中”更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示例二:“柳絮因风起”更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4.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这种写法?这样写,使读者在不知道她是谁的时候先领略了她的才华,已经暗示了她是一个不平凡的人。这是一种未见其人先知其才的写作技巧,使谢道韫这个人物形象和她的才华展现得尤其突出,表明作者非常赞赏她的才气。5.“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你认为他大笑的内涵有哪些?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更好?既有享受天伦之乐的愉快,也有自己中途命题获得成功的得意;有对兄子的略含贬义的笑,更有对兄女的赞许之笑。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耐人寻味。6.《陈太丘与友期》中交代“元方时年七岁”的目的是什么?交代元方年龄幼小,目的是为下文设下伏笔,从而突出他虽年幼却机智、聪慧。7.“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惭”字写出了“友人”已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尽显人物羞愧的神情。“引”字则表明了友人想对元方表示自己的友好,以示悔意。8.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言语,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这说明元方是一个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的尊严,懂得为人之道的孩子。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出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9.讨论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元方对友人的态度对错与否,人们一直存有争议。你认为“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示例一: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示例二: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10.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谈谈你从陈太丘、友人和元方身上得出哪些道理?本文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通过陈太丘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通过友人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知错就改。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信用的重要性。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课文主题】《咏雪》《咏雪》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陈太丘与友期行》文中的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聪颖机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真正的人。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文朗读】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词语梳理】=1\*GB4㈠重点词语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愠:生气,恼怒。君子:指有才德的人。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忠:竭尽自己的心力。信:诚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惑:迷惑,疑惑。从心所欲:顺从意愿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罔:迷惑。殆:疑惑。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堪:能忍受。好:喜爱,爱好。乐:以……为快乐。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善者:好的方面,优点。川上:河边。川,河流。三军:指军队。夺:改变。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笃志:坚定志向。笃,坚定。仁:仁德。=2\*GB4㈡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3\*GB4㈢古今异义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2.不亦君子乎(古义:指有才德的人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3.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4.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5.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6.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泛指平民百姓;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4\*GB4㈣一词多义1.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2.志:志于学立志博学笃志/不可夺志志向3.而: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温故而知新表顺承(承接)博学而笃志表并列三十而立表修饰4.乐:不亦乐乎快乐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乐亦在其中矣乐趣回也不改其乐乐趣5.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5\*GB4㈤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3.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4.传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5.饭疏食饮水饭:名词作动词,吃饭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6\*GB4㈥文言虚词1.之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曲肱而枕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它,它们。他,他们。(分别指代不同的对象)2.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于我如浮云(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3.其人不堪其忧(他的),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4.而①表转接:表转折(可是,但是,却)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转折,可是,但是,却)②表顺接:表承接或顺承(然后,就)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承接,然后)③表并列:并且如: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表并列)④表修饰:如:面山而居。(表修饰)【特殊句式】1.判断句贤哉,回也!2.省略句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即“可以之为师矣”)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③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固定句式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课文翻译】1.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3.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4.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5.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8.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9.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10.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11.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12.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重点难点】1.第一章一共有三个问句,每个问句分别讲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说明。明确:①句:学习方法:学后要及时复习。②句:学习交流的乐趣:和远方来的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学问是快乐的。③句:为人态度,也是学习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无怨言。2.用自己的话概括达到“仁”的方法有哪些?明确:博学(广泛地学习)、笃志(坚守自己的志向)、切问(恳切地提问)、近思(多考虑当前的事情)。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在阐明什么?明确:意在阐明加强个人修养,做一个道德高尚,胸襟豁达之人。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示了学习的三层境界:知、好、乐。这对我们的学习有何指导意义呢?明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在追求学问时刻苦钻研,孜孜以求。5.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意思,并谈谈从中获得的启示。明确:(1)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间不会为谁停留,必须只争朝夕。6.有人说,若身为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那么你心中的孔子是怎样的人呢?学完《论语》,请谈谈孔子在你心中的形象。明确: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立志于学、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安贫乐道、以学为乐、淡泊名利、谦虚好学、珍惜时间、坚守志向、追求仁德的人。7.课文所选十二章,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明确:1)一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包括第一、二、四、五章。学习方法有:复习法、反省法、学思结合法。2)二是关于学习态度的,包括第七、九、十章。学习态度包括:要以学为乐、诚实谦虚、善于取长补短、珍惜时间。3)三是关于修身做人的,包括第一、二、三、六、八、九、十一、十二章。在这几章里,孔子告诉我们修身养性的方法,那就是要宽以待人、忠实守信、顺心而为、安贫乐道、择善而从、坚守志向、博学仁德。【课文主题】本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贞操的思想品德。第16课诫子书【课文朗读】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词语梳理】=1\*GB4㈠重点词语诫:告诫、劝勉、警告,劝人警惕。书:书信。君子:品德高尚的人。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养德:培养高尚的品德。淡泊,不追求名利。致远:实现远大目标。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宁静: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须:必要、一定要。广:使……增广。才:才干。广才:增长才干。成:达成,成就,使……完成。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懒惰。励精:振奋精神。险躁:偏激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治性:陶冶性情、养成平静的性格。年:年龄。与:跟随。时:季节、时光。驰:疾行、增长。日:时间、时光、季节。意:意志。去:离开、消逝、逝去。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与外界接触,融入社会。穷庐:破房子、偏僻简陋的房屋。将复何及:(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2\*GB4㈡古今异义1.静以修身古义: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今义:安静。2.淫慢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3.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遭到不幸或发生灾难的可能。4.年与时驰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今义:(车马等或使车马等)跑得很快。5.意与日去古义:丧失;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3\*GB4㈢一词多义1.之①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②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2.以①静以修身:介词,表目的②非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3.志①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4.学①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词类活用1.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作名次,远大目标)

2.非志无以成学(使动用法,使……成功)(四)重要虚词1.夫君子之行(助词,的)2.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特殊句式】1.倒装句: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宾语前置句,正常句式应为“将复及何”)2.判断句:夫学须静也(“……也”表判断)【课文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屏除杂念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要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飞逝,意志随岁月消失,最终年老志衰,大多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守着穷困的陋室,此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重点难点】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并要注意珍惜时光,勉励他刻苦学习,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什么作用?这句话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3.诸葛亮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自己的观点的?论述又是怎样展开的?诸葛亮是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先从正面进行阐述,他认为:无论做人还是学习,要注重的都是一个“静”字,修身需要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进而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达到了论证的目的。4.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成才必须具备哪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之间是什么关系?①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③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5.读完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①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缺少了持久力,做事就会半途而废。学习先要立志,不愿意刻苦学习,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就不能增加自己的才干。②人在少年时期就应该珍惜时间,发愤读书,因为时光飞逝,意志力也会随着时间消磨,少年不努力,就会一事无成。第20课狼【课文朗读】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占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词语梳理】(一)重点词语止:仅,只。缀:连接、紧跟。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从:跟从。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窘:处境困迫,为难。受其敌:遭受它的攻击。顾:看,视。积薪:堆积柴草。苫蔽:覆盖、遮盖。弛:解除,卸下。眈眈:注视的样子。少时:一会儿。径去:径直离开。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久之:时间长了。瞑:闭上眼睛。意:神情、态度。暇:从容、悠闲。暴:突然。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尻:屁股。久之:假装睡觉。假寐:闭上眼睛。意:神情、态度。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黠:狡猾。顷刻:一会儿。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耳:罢了。(二)古今异义1.去(一狼径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某—地方

2.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

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3.耳(止增笑耳)

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耳朵。

4.股(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大腿

今义:大腿,自胯至膝盖的部分;屁股

5.盖(盖以诱敌)

古义:原来是

今义:遮蔽、覆盖

6.弛(弛担持刀)

古义:卸下

今义:放松、松弛

7.薪(场主积薪其中)

古义:柴草

今义:工资

8.暴(屠暴起)

古义:突然

今义:强大(三)一词多义1.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意暇甚神情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2.敌:恐前后受其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盖以诱敌敌方3.前:狼不敢前向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

4.止:止有剩骨。通“只”一狼得骨止停止5.积薪:场主积薪其中堆积柴草转视积薪后堆积在那里的柴草(四)词的活用1.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2.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3.苫蔽成丘:名词作状语,用苫4.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5.恐前后受其敌:名词做动词,攻击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7.止增笑耳:动词作名词,笑料(五)虚词用法1.之代词,它,指狼。例句:又数刀毙之。助词,的。例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例句:久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代词,代狼。例句:复投之。2.以介词,把。例句:投以骨。

介词,用。例句:以刀劈狼首。

介词,来。例句: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介词,用来。例句:盖以诱敌。3.其

1.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2.场主积薪其中。(指麦场)

3.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4.一狼洞其中。(指柴草堆)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6.屠自后断其股。(指狼)4.乃

1.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2.乃悟前狼假寐:才。5.之

1.久之:调节音节,无意义。

2.亦毙之:代词,指它。

3.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特殊句式】1.省略句①一狼仍从:“从”后省略了代指屠户的宾语“之”,应为“一狼仍从之”②顾野有麦场:省略主语“屠”,应为“屠顾野有麦场”③一狼洞其中:洞后省略了介词“于”,应为“一狼洞于其中”2.倒装句投以骨:介词结构后置兼省略宾语“之”,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课文翻译】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重点难点】1.屠夫和狼的搏斗有一个过程,按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来看,可以怎样概括?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恰好是事物发生、发展,并走向结局的全过程。2.《狼》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