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2023-2024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汉朝制度的高度包容和适时调整符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最终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汉朝制度的适时调整包括()①实行“上计制”②确立察举制③设立刺史④建立文书制度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汉朝(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上计制是战国、秦、汉时年终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制度,①错误;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确立察举制,②正确;汉武帝设刺史,加强了中央集权,③正确;秦朝建立文书制度,④错误;故②③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2.如图为西汉与隋朝京畿地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朝京畿地区变化有()①范围向经济发达地区扩展②减轻了西部少数民族的威胁③大运河的开通使其倍受其益④城市人口出现激增现象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西汉和隋朝(中国)。从地图可以看出隋朝京畿地区比西汉京畿地区范围更大,向东扩展,洛阳也在其中,向东扩展的地区经济发达,①正确;隋朝京畿地区相对于西汉而言,西部地区并没有明显减少,所以并不会减轻了西部少数民族的威胁,②错误;京杭大运河在隋朝时经过洛阳周边地区,连接了南北,大运河的开通使洛阳倍受其益,③正确;材料未提及人口数量变化,不能得出城市人口出现激增,④错误。①③正确,D项正确,②④错误,排除A项、B项、C项。故选D项。3.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御史大夫李承嘉曾召集御史,责备他们弹劾不禀告长官就是失礼。监察御史萧至忠则回答说,御史台无长官,御史都是君主耳目,彼此侍奉君主,各自实施弹劾,无需请示长官。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A.官僚内斗现象严重 B.社会等级秩序瓦解C.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D.监察官员权力扩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监察御史萧至忠则回答说,御史台无长官,御史都是君主耳目,彼此侍奉君主,各自实施弹劾,无需请示长官。”可知唐代监察官员可以直接奏请皇帝无需向御史大夫请示,反映唐代君主专制得到加强,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监察官员内部存在权力斗争现象,但据此说明官僚内斗现象严重,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A项;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监察制度,未体现社会等级秩序的瓦解,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监察官员具有较大独立性并不能得出监察官员权力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4.唐律规定:“诸故杀官私马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马牛者徒一年。”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敕:“累降指挥禁杀耕牛,州县或不奉行,纵令宰杀,或抬弁到官审验,因缘骚扰,仰令今后只依法勒耆保验实申官。”即发现私杀耕牛,应查验属实申报官府。这些规定()A.印证了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 B.开创了律例合编的立法方式C.折射出小农经济的重要地位 D.有利于理学教化向基层渗透〖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诸故杀官私马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马牛者徒一年。”,“即发现私杀耕牛,应查验属实申报官府”,可知,在小农经济下,牛是重要的生产资料,禁止屠牛有助于保护农业生产,C项正确;法律的严苛不是材料论述的主旨,排除A项;法律编纂中“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情况才是律例合编,材料未反映出,排除B项;保护耕牛与理学的教化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5.因长安夏季闷热,唐朝人往往采用西亚的一些方法建一个凉亭,把水引到屋顶上去,再让水从亭檐上面洒落下来;诗人白居易喜欢住在帐篷里,他在自家院子里搭了一个帐篷。这反映了()A.中外文化的交流十分频繁 B.唐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色C.唐对周边有强大的吸引力 D.唐代民族交融的新高度〖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依据材料“唐朝人往往采用西亚的一些方法建一个凉亭”可知,唐朝的一些生活习惯有西域的特色,说明其受到西域的影响,体现出唐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色,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不能反映中外文化的交流频率如何,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唐朝的文化特色,没有体现唐朝对周边的吸引力,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外交流,而非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B项。6.“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是明朝一条鞭法的继续和发展。取消人丁、地亩的双重征税标准,将税收合并为单一的土地税,标志着中国赋役史上人丁负担逐渐向土地转移的演变过程终告完成。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历代“人丁负担”的是()A.魏晋时期的“租” B.唐朝中期的“地税”C.汉朝的“口赋” D.唐朝时期的“户税”〖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780年,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地税不属于人丁负担,B项正确;魏晋时期实行均田制,农户需要缴田租,属于人丁负担,排除A项;汉朝实行人头税,属于人丁负担,排除C项;唐朝实行两税法,按人头收户税,属于人丁负担,排除D项。故选B项。7.唐代士人的隐逸与魏晋时期士人全身远祸或附庸风雅的隐逸不同,他们全无消沉颓废之情,而是在积蓄力量,巩固自我,待机而动,以求有朝一日能更好地建功立业,扬名天下。唐代士人的隐逸侧面反映了()A.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拓展 B.主流意识形态逐渐嬗变C.三教合一的思想发展趋势 D.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士人在隐逸时追求有朝一日能更好地建功立业,扬名天下,这明显受到了儒家入世观念的影响,侧面反映了唐代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力,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得到拓展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嬗变,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三教合一的思想发展趋势,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8.豪放纵逸的李白在其许多作品中融入了道教思想的元素;沉郁顿挫的杜诗,则以儒家学说的积极方面为其创作基础;而王维、储光羲等人的田园山水诗,又常常流露出佛教“静”“空”思想的痕迹。这一现象()A.表明儒家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得益于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C.凸显了诗歌创作世俗化倾向 D.反映了唐朝国内政局的变动〖答案〗B〖解析〗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意可知,代诗人的作品中既有儒家,也有道家乃至佛教文化的影响,这体现出当时的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的特征,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在于思想的包容互鉴,而非儒家思想的地位变动,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的是唐朝诗歌受儒、佛、道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反映了唐朝国内政局的变动”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9.在《中国古代职官》一书中有这样的总结,两宋时期50%以上的进士出身平民;而在新旧《唐书》中记载的830名进士中、出身望族和公卿子弟者最多,高达71%,小姓为13.1%,寒素子弟仅占15.9%。据此可知,宋代科举制()A.维护了儒学主导地位 B.消除了阶层流动限制C.推动了文官政治发展 D.录取人数大幅度增加〖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材料中介绍了唐宋进士的出身构成的情况,宋代相较于唐代进士中平民占比大幅增加,科举制度作为重要的选官制度,使士人阶层更多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门阀贵族子弟等特权阶级对国家政治干预减少,有利于文官政治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宋代科举制发展对于以才取士的影响,而非对儒学的影响,排除A项;“消除了”一词表述过于绝对,与历史事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是宋代科举制发展对于以才取士的影响,没有涉及进士的录取人数,排除D项。故选C项。10.宋朝建立后,统治者限制宗室权势,“有宋一代宗室在朝者少,与唐代名臣多出宗室明显不同”。宋代皇位继承虽生波折,但始终没有酿成大乱。宋代理学家程颐将“无内乱”列为“本朝有超越古今者五事”之首。宋统治者限制宗室旨在()A.确保皇帝独尊地位 B.稳定文人士大夫阶层C.防止出现分裂割据 D.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宋统治者采取种种措施限制宗室的权力,是为了防止宗室地主干预政事,甚至威胁皇权,A项正确;本题主要涉及“宋朝宗室”,没有涉及文人士大夫阶层,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维持皇权的稳定,“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1.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随后由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挑卫京师,镇守地方,并且定期更换驻地。这些举措意在()A.分散中枢机构权力 B.实施崇文抑武方针C.节约地方财政开支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随后由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挑卫京师,镇守地方,并且定期更换驻地”可知,北宋建立后,采取多种措施分化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这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地方权力的分散,非中枢机构,排除A项;重文轻武方针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且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北宋分化地方权力,增加财政支出,排除C项。故选D项。12.辽朝中央官制有“北面”“南面”之分,北面官以契丹制度治理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用汉制治理汉人。在地方上,契丹等草原民族居住地实行部族制,按地域分成十部,设节度使管理;汉人和渤海人居住地设置州县。这一治理举措()A.强化了兵农合一的制度 B.拓展了农耕文明的范围C.巩固了政权的社会基础 D.推动了羁縻政策的完善〖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辽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辽代建立了“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治理体系,在中枢官制上分为北面官和南面官两套系统;在地方官制上,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用部族制,汉人区域则采取唐朝时的州县制。由此可见,辽朝统治者考虑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差异,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从而维护辽的统治,C项正确;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属于强化兵农合一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农耕文明的范围得到拓展的结论,排除B项;“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3.史载,耶律阿保机建国不久,就围绕国家祭祀对象展开廷议,众臣下“皆以佛对”。耶律阿保机说“佛非中国教”,而孔子是“万世所尊”,于是,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耶律阿保机此举()①意图树立本朝法统地位②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转型③体现了华夏认同意识④促进了北方地区儒学的复兴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辽朝(中国)。据材料“于是,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可知,通过建立孔庙,意图树立本朝法统地位,同时向中原文化学习,也体现了华夏认同的意识,①③正确,A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辽朝,应是契丹族,并不是女真族;仅从建立孔庙,并不能促进北方儒学的复兴,②和④错误,排除B、C、D项。故本题选A项。14.美国学者梅天穆把蒙古的西征称为“成吉思汗大交换”,认为蒙古西征对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可以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媲美。经此过程之后,世界已经与蒙古帝国之前的时代有了“巨大的差异”。下列对蒙古西征的评价,与该学者观点相近的是()①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②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③促使西方文化中心向东转移④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元朝(世界)。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蒙古三次西征,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把当时更为先进的中华文明带到了西方,①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符合材料所叙述的史实;蒙古西征,带来了世界古代历史上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双向流动与迁徙,②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也是蒙古西征的影响且符合蒙古西征对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作用这个主旨;蒙古西征并没有引发西方文化中心向东转移,③促使西方文化中心向东转移并不是蒙古西征的影响;蒙古西征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是④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与材料主旨不相符。①②符合材料主旨,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15.周、汉、隋、唐等朝代推行过两都制,即一个为政治中心,一个为经济中心。而元朝的两都则都是政治中心,上都是连接漠北的咽喉,大都则是遥控中原之要地,元朝皇帝常巡幸于两都之间。据此可知,元代两都制()A.继承了中原王朝的政治传统 B.缘于经济发展落后于前朝C.意在巩固大一统政治格局 D.保留了浓厚的草原民族习俗〖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元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蒙古族兴起于蒙古草原,而后灭亡南宋,建立了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元朝皇帝常巡幸于两都之间,是为了同时加强对草原故地和中原地区的控制,巩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C项正确;元代两都制具有不同于前代汉族王朝的特点,材料不是强调继承而是强调有所改变,排除A项;元代的两都制是由元朝政府面临的统治环境决定的,元朝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并非没有经济中心,排除B项;元代两都制与之前的朝代不同,原因是元朝时期的国情不同,并非草原习俗决定的,排除D项。故选C项。16.下列图示为一位同学对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相关史实所做的整理笔记,共有四组。其中有误的一组是()A.第①组 B.第②组 C.第③组 D.第④组〖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中国)。根据“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发行”等信息可知,与这些笔记内容相关的朝代是元朝,医学教学模型针灸铜人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所以第②组有误,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①③④组都是正确的,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17.有学者认为,明清中国官僚政治较少出现失控状态,处于中国历史上发展较为成熟的阶段,在手工业领域江南则已经出现“早期工业化”现象,同时中国学术思想领域出现经世致用思潮,构成了中国社会内部学术与政治互动的长久动力。材料旨在说明()A.明清统治政权岌岌可危 B.社会转型得以长足发展C.明清中国蕴含内在活力 D.明清经济发展领先世界〖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据材料“明清中国官僚政治较少出现失控状态”“在手工业领域江南则已经出现‘早期工业化’现象”“中国学术思想领域出现经世致用思潮”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都有积极因素,“构成了中国社会内部学术与政治互动的长久动力”,可得出明清中国蕴含内在活力,C项正确;材料侧重强调明清中国蕴含内在活力,而不是危机,排除A项;明清未实现社会转型,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中外经济对比,无法得出明清经济发展是否领先世界,排除D项。故选C项。18.郑和下西洋时期,明朝与亚非诸国的交往包含着麒麟(长颈鹿)等动物交流,郑和下西洋的“寻宝”和亚非诸国“献宝”共同构成了明朝“麒麟外交的基础。明朝的“麒麟外交”‘旨在()A.推动新旧大陆间的物种交流 B.巩固朝贡体系和宣扬国威C.促进亚非国际经贸体系建立 D.开放海禁以宣扬天朝文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郑和下西洋的‘寻宝’和亚非诸国‘献宝’共同构成了明朝‘麒麟外交’的基础”及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属于朝贡贸易的范畴,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政治上宣扬国威,郑和下西洋的“寻宝”和亚非诸国“献宝”构成了其他国家与明朝的朝贡贸易体系,所以明朝的“麒麟外交”是为了巩固朝贡体系和政治上宣扬国威,B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时期,美洲尚未被发现,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亚非之间的交流,但没有形成亚非国际经贸体系,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属于官方贸易,海禁主要禁止私人贸易,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并非开放海禁,排除D项。故选B项。19.下表《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摘编自葛剑雄《疆域与人口》。据表可得出,中国古代人口()公元年代世界人口中国人口估计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最高估计数最低估计数700
1100
1400
1600
1700
18003.27亿
2.07亿
3.20亿
3.74亿
5.79亿
6.79亿
11.24亿1.70亿
3.01亿
3.50亿
5.45亿
6.10亿
8.14亿0.60亿
0.58亿
1.00亿
0.75亿
2.00亿
1.50亿
3.40亿18.35%—35.29%
27.05%
31.25%—33.22%
20.05%—21.43%
34.54%—36.70%
22.09%—24.59%
30.25%—41.77%A.估计达1亿是因为元朝统治疆域的扩大 B.估计达2亿是因为经济中心南移的完成C.估计超3亿是因为高产农作物推广种植 D.总体持续迅速增长,数量稳居世界前列〖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人口高速增长,尤其是估计超过3亿的主要原因是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种植推广,C项正确;元朝统治时间是1271年至136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实在南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迅速持续增长的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中的数据是有升有降,排除D项。故选C项。20.北宋白银不是主要流通货币,但1610年容与堂刊行的百回本《水浒传》中多次出现使用白银的情节,如林冲和洪教头比武,柴进拿出一锭25两的银子,作为胜者的奖励;戴宗请萧让写碑文,承诺给50两银子;史进给师傅王进100两银子,作为谢师费;等等。这种反差()A.说明《水浒传》脱离社会现实 B.折射出明朝白银流通已经普遍C.证实小说不具备任何史料价值 D.加重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后期(中国)。明后期,这时小说中多次出现使用白银的情节折射出明朝白银已经普遍流通,B项正确;《水浒传》作为小说作品,来源于社会现实又超越现实,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AC项;题干作了不同时期货币使用的对比,没有区域经济的对比,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共3题,21题14分,22题12分,23题14分,共40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户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摘编自《后汉书》材料二中国百姓,天下本根;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摘编自《旧唐书》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番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到达),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法令)。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摘编自《新唐书》材料三(雍正十一年四月乙卯)夷之字样,不过方域之名。夫满汉名色,犹直省之各有籍贯,并非中外之分别也。我朝肇基东海之滨,统一诸国,君临天下,所承之统,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摘编自《清世宗实录》(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归纳汉、唐对民族地区的治理方式。(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则材料在民族关系理念上的发展,并阐述清朝在该理念下维护疆域统一的措施。〖答案〗(1)汉:在西南地区设郡县。唐:武力与怀柔并用;重用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政策。(2)发展:材料二认为华夷有别,华为根本。材料三认为华夷一统。措施:设置西藏大臣,册封达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统治;设置伊犁将军,对新疆进行有效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和政治上的融合。〖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唐时期的中国。汉:根据材料“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可知,在西南地区设郡县。唐:根据材料“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番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可得出武力与怀柔并用;根据材料“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皆得世袭”可得出重用少数民族首领;根据材料“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可得出实行羁縻政策。【小问2】发展: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清朝的中国。据材料二“中国百姓,天下本根;四夷之人,犹于枝叶”可得出华夷有别,华为根本。据材料三“夷之字样,不过方域之名”“并非中外之分别也”“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可得出华夷一统。措施: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清朝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维护疆域统一的措施包括设置西藏大臣,册封达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统治;设置伊犁将军,对新疆进行有效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和政治上的融合等等。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回溯历史,来自北、西两个方向的其他民族陆陆续续进入中原,与中原的原住民——华夏族交往、通婚,为华夏文明注入新鲜精悍的血液,丰富了中国人的生物学基因,也丰富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根据材料,围绕“文化基因”,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观点,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答案〗观点:少数民族为华夏民族注入新的文化基因。论述:从10世纪到14世纪,先是契丹在北方建立了广阔的草原帝国,统治区域扩大到长城以南;此后女真人建立金朝,统一中国北方。之后蒙古崛起,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长城南北的大统一。在战争与和平的变奏中,首先是契丹、女真与北方汉人深度交融,成为新的汉人;然后是大批色目人,包括西夏人,中亚、西亚各族人跟随蒙古大军进入中国,其中包括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穆斯林,他们与当地汉人通婚,成为回族的祖先。他们相互吸收彼此文化的优点和长处,如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金朝的金世宗改革,以及元朝对中原政权智慧的吸收。综上所述,少数民族陆续进入中原,不仅促进了民族交融,也为华夏文明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推进了华夏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这一题所涉及的最大范围的时空是古代(中国)。观点:据材料“来自北、西两个方向的其他民族陆陆续续进入中原,与中原的原住民——华夏族交往、通婚,……丰富了中国人的生物学基因,也丰富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并结合题目要求“围绕‘文化基因’”,可概括出观点为“少数民族为华夏民族注入新的文化基因。”论述:首先论述少数民族的一些基本活动和如何进入中原的,据材料“来自北、西两个方向的其他民族陆陆续续进入中原”可得出,如,从10世纪到14世纪,先是契丹在北方建立了广阔的草原帝国,统治区域扩大到长城以南;此后女真人建立金朝,统一中国北方。之后蒙古崛起,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长城南北的大统一。然后论述少数民族如何丰富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据材料“注入新鲜精悍的血液,丰富了中国人的生物学基因,也丰富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在战争与和平的变奏中,首先是契丹、女真与北方汉人深度交融,成为新的汉人;然后是大批色目人,包括西夏人,中亚、西亚各族人跟随蒙古大军进入中国,其中包括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穆斯林,他们与当地汉人通婚,成为回族的祖先。接着论述各民族的交往对中华民族文明的推动作用。结合所学可得出,他们相互吸收彼此文化的优点和长处,如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金朝的金世宗改革,以及元朝对中原政权智慧的吸收。最后归纳总结,升华主题,完成表述,如综上所述,少数民族陆续进入中原,不仅促进了民族交融,也为华夏文明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推进了华夏文明的进一步发展。23.中国古代文学从宋代伊始呈现出多维度新风貌。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朝代作者社会身份代表作品东汉曹操魏国创立者《龟虽寿》东晋陶渊明彭泽县令《归园田居》唐朝李白李唐皇室宗亲《望庐山瀑布》唐朝杜甫唐代小吏《闻官兵收河南河北》宋代无名氏说书人《大宋宣和遗事》宋代李清照家庭女性《易安词》元朝关汉卿医生《窦娥冤》明朝施耐庵钱塘县尹《水浒传》明朝罗贯中商人作家《三国演义》材料二……(宋)从原来的诗和文,扩大到词、曲、小说,包括后来的南戏等,都是和市井有密切关系的。‥‥‥从过去的士族文人,扩大到了庶族文人,就是平民身份的文人,进而扩大到了市井文人。比如出现在明代的《三国演义》,实际诗由《三国志》演化而来,宋代许多人在市井说书,“说三分”,三国故事不断演化,后来就形成了《三国演义》这样的小说……文学不仅服务于上层,服务于士人,也服务于当时的市民和更广泛的社会大众。——摘自邓小南《中国通史大师课》(1)分析材料一二,指出宋以后文学新风貌的表现。(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新风貌之成因。〖答案〗(1)表现:文学创作主体扩大(作家趋向平民化);文学体裁多样化;文学受众大众化(文学的服务对象下移);文学内容从以雅为主向雅俗共赏的方向发展(文学作品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白话文的运用);文艺作品内涵逐步丰富生动;文学价值观念多元化(市民价值观念渐浓)。(2)成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民众身份趋于平;印刷事业的发展;理学兴起,伦理道德教化普及。〖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以后(中国)。表现:根据材料二“从过去的士族文人,扩大到了庶族文人,就是平民身份的文人,进而扩大到了市井文人”可知文学创作主体扩大(作家趋向平民化);根据材料二“从原来的诗和文,扩大到词、曲、小说,包括后来的南戏等”可知文学体裁多样化;根据材料二“服务于当时的市民和更广泛的社会大众”可知文学受众大众化;根据材料二“文学不仅服务于上层,服务于士人,也服务于当时的市民和更广泛的社会大众”可知文学内容从以雅为主向雅俗共赏的方向发展(文学作品内容世俗化);根据材料二“宋代许多人在市井说书,‘说三分’,三国故事不断演化,后来就形成了《三国演义》这样的小说”可知文艺作品语言通俗化(白话文的运用),语言相对自由化,内涵逐步丰富生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学内容不再局限于士大夫的高雅文学,更多的描写社会生活与现实,体现普通人的价值追求,文学价值观念多元化(市民价值观念渐浓)。【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以后(中国)。成因:在宋朝时期,由于“重农抑商”政策相对比较宽松,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弃农从商现象,市民阶层队伍壮大;宋朝时期士族没落,科举制改革使得更多的人以平民的身份进入政坛,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民众身份趋于平,人相对于前朝而言更加自由,很少受到雇佣关系之外的约束;印刷事业的发展,活字印刷的发明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理学兴起,伦理道德教化世俗化,教化受众的范围更广。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2023-2024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汉朝制度的高度包容和适时调整符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最终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汉朝制度的适时调整包括()①实行“上计制”②确立察举制③设立刺史④建立文书制度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汉朝(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上计制是战国、秦、汉时年终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制度,①错误;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确立察举制,②正确;汉武帝设刺史,加强了中央集权,③正确;秦朝建立文书制度,④错误;故②③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2.如图为西汉与隋朝京畿地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朝京畿地区变化有()①范围向经济发达地区扩展②减轻了西部少数民族的威胁③大运河的开通使其倍受其益④城市人口出现激增现象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西汉和隋朝(中国)。从地图可以看出隋朝京畿地区比西汉京畿地区范围更大,向东扩展,洛阳也在其中,向东扩展的地区经济发达,①正确;隋朝京畿地区相对于西汉而言,西部地区并没有明显减少,所以并不会减轻了西部少数民族的威胁,②错误;京杭大运河在隋朝时经过洛阳周边地区,连接了南北,大运河的开通使洛阳倍受其益,③正确;材料未提及人口数量变化,不能得出城市人口出现激增,④错误。①③正确,D项正确,②④错误,排除A项、B项、C项。故选D项。3.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御史大夫李承嘉曾召集御史,责备他们弹劾不禀告长官就是失礼。监察御史萧至忠则回答说,御史台无长官,御史都是君主耳目,彼此侍奉君主,各自实施弹劾,无需请示长官。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A.官僚内斗现象严重 B.社会等级秩序瓦解C.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D.监察官员权力扩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监察御史萧至忠则回答说,御史台无长官,御史都是君主耳目,彼此侍奉君主,各自实施弹劾,无需请示长官。”可知唐代监察官员可以直接奏请皇帝无需向御史大夫请示,反映唐代君主专制得到加强,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监察官员内部存在权力斗争现象,但据此说明官僚内斗现象严重,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A项;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监察制度,未体现社会等级秩序的瓦解,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监察官员具有较大独立性并不能得出监察官员权力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4.唐律规定:“诸故杀官私马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马牛者徒一年。”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敕:“累降指挥禁杀耕牛,州县或不奉行,纵令宰杀,或抬弁到官审验,因缘骚扰,仰令今后只依法勒耆保验实申官。”即发现私杀耕牛,应查验属实申报官府。这些规定()A.印证了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 B.开创了律例合编的立法方式C.折射出小农经济的重要地位 D.有利于理学教化向基层渗透〖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诸故杀官私马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马牛者徒一年。”,“即发现私杀耕牛,应查验属实申报官府”,可知,在小农经济下,牛是重要的生产资料,禁止屠牛有助于保护农业生产,C项正确;法律的严苛不是材料论述的主旨,排除A项;法律编纂中“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情况才是律例合编,材料未反映出,排除B项;保护耕牛与理学的教化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5.因长安夏季闷热,唐朝人往往采用西亚的一些方法建一个凉亭,把水引到屋顶上去,再让水从亭檐上面洒落下来;诗人白居易喜欢住在帐篷里,他在自家院子里搭了一个帐篷。这反映了()A.中外文化的交流十分频繁 B.唐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色C.唐对周边有强大的吸引力 D.唐代民族交融的新高度〖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依据材料“唐朝人往往采用西亚的一些方法建一个凉亭”可知,唐朝的一些生活习惯有西域的特色,说明其受到西域的影响,体现出唐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色,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不能反映中外文化的交流频率如何,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唐朝的文化特色,没有体现唐朝对周边的吸引力,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外交流,而非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B项。6.“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是明朝一条鞭法的继续和发展。取消人丁、地亩的双重征税标准,将税收合并为单一的土地税,标志着中国赋役史上人丁负担逐渐向土地转移的演变过程终告完成。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历代“人丁负担”的是()A.魏晋时期的“租” B.唐朝中期的“地税”C.汉朝的“口赋” D.唐朝时期的“户税”〖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780年,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地税不属于人丁负担,B项正确;魏晋时期实行均田制,农户需要缴田租,属于人丁负担,排除A项;汉朝实行人头税,属于人丁负担,排除C项;唐朝实行两税法,按人头收户税,属于人丁负担,排除D项。故选B项。7.唐代士人的隐逸与魏晋时期士人全身远祸或附庸风雅的隐逸不同,他们全无消沉颓废之情,而是在积蓄力量,巩固自我,待机而动,以求有朝一日能更好地建功立业,扬名天下。唐代士人的隐逸侧面反映了()A.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拓展 B.主流意识形态逐渐嬗变C.三教合一的思想发展趋势 D.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士人在隐逸时追求有朝一日能更好地建功立业,扬名天下,这明显受到了儒家入世观念的影响,侧面反映了唐代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力,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得到拓展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嬗变,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三教合一的思想发展趋势,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8.豪放纵逸的李白在其许多作品中融入了道教思想的元素;沉郁顿挫的杜诗,则以儒家学说的积极方面为其创作基础;而王维、储光羲等人的田园山水诗,又常常流露出佛教“静”“空”思想的痕迹。这一现象()A.表明儒家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得益于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C.凸显了诗歌创作世俗化倾向 D.反映了唐朝国内政局的变动〖答案〗B〖解析〗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意可知,代诗人的作品中既有儒家,也有道家乃至佛教文化的影响,这体现出当时的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的特征,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在于思想的包容互鉴,而非儒家思想的地位变动,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的是唐朝诗歌受儒、佛、道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反映了唐朝国内政局的变动”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9.在《中国古代职官》一书中有这样的总结,两宋时期50%以上的进士出身平民;而在新旧《唐书》中记载的830名进士中、出身望族和公卿子弟者最多,高达71%,小姓为13.1%,寒素子弟仅占15.9%。据此可知,宋代科举制()A.维护了儒学主导地位 B.消除了阶层流动限制C.推动了文官政治发展 D.录取人数大幅度增加〖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材料中介绍了唐宋进士的出身构成的情况,宋代相较于唐代进士中平民占比大幅增加,科举制度作为重要的选官制度,使士人阶层更多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门阀贵族子弟等特权阶级对国家政治干预减少,有利于文官政治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宋代科举制发展对于以才取士的影响,而非对儒学的影响,排除A项;“消除了”一词表述过于绝对,与历史事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是宋代科举制发展对于以才取士的影响,没有涉及进士的录取人数,排除D项。故选C项。10.宋朝建立后,统治者限制宗室权势,“有宋一代宗室在朝者少,与唐代名臣多出宗室明显不同”。宋代皇位继承虽生波折,但始终没有酿成大乱。宋代理学家程颐将“无内乱”列为“本朝有超越古今者五事”之首。宋统治者限制宗室旨在()A.确保皇帝独尊地位 B.稳定文人士大夫阶层C.防止出现分裂割据 D.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宋统治者采取种种措施限制宗室的权力,是为了防止宗室地主干预政事,甚至威胁皇权,A项正确;本题主要涉及“宋朝宗室”,没有涉及文人士大夫阶层,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维持皇权的稳定,“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1.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随后由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挑卫京师,镇守地方,并且定期更换驻地。这些举措意在()A.分散中枢机构权力 B.实施崇文抑武方针C.节约地方财政开支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随后由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挑卫京师,镇守地方,并且定期更换驻地”可知,北宋建立后,采取多种措施分化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这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地方权力的分散,非中枢机构,排除A项;重文轻武方针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且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北宋分化地方权力,增加财政支出,排除C项。故选D项。12.辽朝中央官制有“北面”“南面”之分,北面官以契丹制度治理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用汉制治理汉人。在地方上,契丹等草原民族居住地实行部族制,按地域分成十部,设节度使管理;汉人和渤海人居住地设置州县。这一治理举措()A.强化了兵农合一的制度 B.拓展了农耕文明的范围C.巩固了政权的社会基础 D.推动了羁縻政策的完善〖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辽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辽代建立了“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治理体系,在中枢官制上分为北面官和南面官两套系统;在地方官制上,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用部族制,汉人区域则采取唐朝时的州县制。由此可见,辽朝统治者考虑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差异,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从而维护辽的统治,C项正确;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属于强化兵农合一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农耕文明的范围得到拓展的结论,排除B项;“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3.史载,耶律阿保机建国不久,就围绕国家祭祀对象展开廷议,众臣下“皆以佛对”。耶律阿保机说“佛非中国教”,而孔子是“万世所尊”,于是,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耶律阿保机此举()①意图树立本朝法统地位②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转型③体现了华夏认同意识④促进了北方地区儒学的复兴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辽朝(中国)。据材料“于是,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可知,通过建立孔庙,意图树立本朝法统地位,同时向中原文化学习,也体现了华夏认同的意识,①③正确,A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辽朝,应是契丹族,并不是女真族;仅从建立孔庙,并不能促进北方儒学的复兴,②和④错误,排除B、C、D项。故本题选A项。14.美国学者梅天穆把蒙古的西征称为“成吉思汗大交换”,认为蒙古西征对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可以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媲美。经此过程之后,世界已经与蒙古帝国之前的时代有了“巨大的差异”。下列对蒙古西征的评价,与该学者观点相近的是()①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②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③促使西方文化中心向东转移④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元朝(世界)。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蒙古三次西征,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把当时更为先进的中华文明带到了西方,①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符合材料所叙述的史实;蒙古西征,带来了世界古代历史上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双向流动与迁徙,②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也是蒙古西征的影响且符合蒙古西征对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作用这个主旨;蒙古西征并没有引发西方文化中心向东转移,③促使西方文化中心向东转移并不是蒙古西征的影响;蒙古西征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是④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与材料主旨不相符。①②符合材料主旨,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15.周、汉、隋、唐等朝代推行过两都制,即一个为政治中心,一个为经济中心。而元朝的两都则都是政治中心,上都是连接漠北的咽喉,大都则是遥控中原之要地,元朝皇帝常巡幸于两都之间。据此可知,元代两都制()A.继承了中原王朝的政治传统 B.缘于经济发展落后于前朝C.意在巩固大一统政治格局 D.保留了浓厚的草原民族习俗〖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元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蒙古族兴起于蒙古草原,而后灭亡南宋,建立了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元朝皇帝常巡幸于两都之间,是为了同时加强对草原故地和中原地区的控制,巩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C项正确;元代两都制具有不同于前代汉族王朝的特点,材料不是强调继承而是强调有所改变,排除A项;元代的两都制是由元朝政府面临的统治环境决定的,元朝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并非没有经济中心,排除B项;元代两都制与之前的朝代不同,原因是元朝时期的国情不同,并非草原习俗决定的,排除D项。故选C项。16.下列图示为一位同学对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相关史实所做的整理笔记,共有四组。其中有误的一组是()A.第①组 B.第②组 C.第③组 D.第④组〖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中国)。根据“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发行”等信息可知,与这些笔记内容相关的朝代是元朝,医学教学模型针灸铜人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所以第②组有误,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①③④组都是正确的,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17.有学者认为,明清中国官僚政治较少出现失控状态,处于中国历史上发展较为成熟的阶段,在手工业领域江南则已经出现“早期工业化”现象,同时中国学术思想领域出现经世致用思潮,构成了中国社会内部学术与政治互动的长久动力。材料旨在说明()A.明清统治政权岌岌可危 B.社会转型得以长足发展C.明清中国蕴含内在活力 D.明清经济发展领先世界〖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据材料“明清中国官僚政治较少出现失控状态”“在手工业领域江南则已经出现‘早期工业化’现象”“中国学术思想领域出现经世致用思潮”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都有积极因素,“构成了中国社会内部学术与政治互动的长久动力”,可得出明清中国蕴含内在活力,C项正确;材料侧重强调明清中国蕴含内在活力,而不是危机,排除A项;明清未实现社会转型,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中外经济对比,无法得出明清经济发展是否领先世界,排除D项。故选C项。18.郑和下西洋时期,明朝与亚非诸国的交往包含着麒麟(长颈鹿)等动物交流,郑和下西洋的“寻宝”和亚非诸国“献宝”共同构成了明朝“麒麟外交的基础。明朝的“麒麟外交”‘旨在()A.推动新旧大陆间的物种交流 B.巩固朝贡体系和宣扬国威C.促进亚非国际经贸体系建立 D.开放海禁以宣扬天朝文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郑和下西洋的‘寻宝’和亚非诸国‘献宝’共同构成了明朝‘麒麟外交’的基础”及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属于朝贡贸易的范畴,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政治上宣扬国威,郑和下西洋的“寻宝”和亚非诸国“献宝”构成了其他国家与明朝的朝贡贸易体系,所以明朝的“麒麟外交”是为了巩固朝贡体系和政治上宣扬国威,B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时期,美洲尚未被发现,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亚非之间的交流,但没有形成亚非国际经贸体系,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属于官方贸易,海禁主要禁止私人贸易,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并非开放海禁,排除D项。故选B项。19.下表《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摘编自葛剑雄《疆域与人口》。据表可得出,中国古代人口()公元年代世界人口中国人口估计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最高估计数最低估计数700
1100
1400
1600
1700
18003.27亿
2.07亿
3.20亿
3.74亿
5.79亿
6.79亿
11.24亿1.70亿
3.01亿
3.50亿
5.45亿
6.10亿
8.14亿0.60亿
0.58亿
1.00亿
0.75亿
2.00亿
1.50亿
3.40亿18.35%—35.29%
27.05%
31.25%—33.22%
20.05%—21.43%
34.54%—36.70%
22.09%—24.59%
30.25%—41.77%A.估计达1亿是因为元朝统治疆域的扩大 B.估计达2亿是因为经济中心南移的完成C.估计超3亿是因为高产农作物推广种植 D.总体持续迅速增长,数量稳居世界前列〖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人口高速增长,尤其是估计超过3亿的主要原因是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种植推广,C项正确;元朝统治时间是1271年至136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实在南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迅速持续增长的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中的数据是有升有降,排除D项。故选C项。20.北宋白银不是主要流通货币,但1610年容与堂刊行的百回本《水浒传》中多次出现使用白银的情节,如林冲和洪教头比武,柴进拿出一锭25两的银子,作为胜者的奖励;戴宗请萧让写碑文,承诺给50两银子;史进给师傅王进100两银子,作为谢师费;等等。这种反差()A.说明《水浒传》脱离社会现实 B.折射出明朝白银流通已经普遍C.证实小说不具备任何史料价值 D.加重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后期(中国)。明后期,这时小说中多次出现使用白银的情节折射出明朝白银已经普遍流通,B项正确;《水浒传》作为小说作品,来源于社会现实又超越现实,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AC项;题干作了不同时期货币使用的对比,没有区域经济的对比,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共3题,21题14分,22题12分,23题14分,共40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户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摘编自《后汉书》材料二中国百姓,天下本根;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摘编自《旧唐书》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番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到达),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法令)。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摘编自《新唐书》材料三(雍正十一年四月乙卯)夷之字样,不过方域之名。夫满汉名色,犹直省之各有籍贯,并非中外之分别也。我朝肇基东海之滨,统一诸国,君临天下,所承之统,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摘编自《清世宗实录》(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归纳汉、唐对民族地区的治理方式。(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则材料在民族关系理念上的发展,并阐述清朝在该理念下维护疆域统一的措施。〖答案〗(1)汉:在西南地区设郡县。唐:武力与怀柔并用;重用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政策。(2)发展:材料二认为华夷有别,华为根本。材料三认为华夷一统。措施:设置西藏大臣,册封达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统治;设置伊犁将军,对新疆进行有效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和政治上的融合。〖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唐时期的中国。汉:根据材料“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可知,在西南地区设郡县。唐:根据材料“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番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可得出武力与怀柔并用;根据材料“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皆得世袭”可得出重用少数民族首领;根据材料“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可得出实行羁縻政策。【小问2】发展: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清朝的中国。据材料二“中国百姓,天下本根;四夷之人,犹于枝叶”可得出华夷有别,华为根本。据材料三“夷之字样,不过方域之名”“并非中外之分别也”“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可得出华夷一统。措施: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清朝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维护疆域统一的措施包括设置西藏大臣,册封达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统治;设置伊犁将军,对新疆进行有效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和政治上的融合等等。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回溯历史,来自北、西两个方向的其他民族陆陆续续进入中原,与中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展览馆合同范例
- 加盟门店开店合同范例
- 活体动物销售合同范例
- 2025市场门面买卖合同
- 服装委托验收合同范例
- 接工程合同范例
- 南川食品运输合同范例
- 瓷砖简易购销合同范例
- 兼职版合同范例
- 完整版100以内加减法混合运算4000道77
- 成人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临床规范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 《外伤性颅内积气》课件
- 感染性休克指南解读
- 老年大学教学工作计划
- 2025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摸底检测英语试卷
- 国家开放大学22379丨网络技术基础(统设课)期末终考题库
-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 十四五养老规划政策解读
-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 南京审计大学《中级财务会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道路设计计算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