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南华职业高级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江苏省无锡市南华职业高级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江苏省无锡市南华职业高级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江苏省无锡市南华职业高级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江苏省无锡市南华职业高级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无锡市南华职业高级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小巷人家李安涛①这条逼仄的巷子并不深,地面依旧是不规整的青石板铺成,中间拐个弯出去就是最繁华的闹市区。拐弯处那黄葛树枝繁叶茂、绿荫遮天。②黎明时分,巷子里的商铺早早就开门营业。几家小饭馆、几家小商店、几家水果铺显得冷冷清清。这时,来了一些卖菜的小贩,担两筐新鲜蔬菜朝地上一搁,俭朴的衣着,蓬乱得像一团钢丝球的头发,倒和这条小巷般配极了。③卖汤圆的王婆婆,每天是来得最晚的一个。她每天来,身后总跟着一个满脸胡茬、傻乎乎的壮汉。这是老人家唯一的儿子,听说,自从他的妻子跟别的男人跑了,他就得了“失心痛”变得痴痴呆呆,到后来,连生活也难得自理。快有二十年了,王婆婆就靠每天卖汤圆维持娘俩的生计。日子久了,街坊邻居都忘了她的名字,直接称她“王汤圆”。④说起王婆婆的汤圆,的确色昧俱佳。从早到晚,总会有一些男男女女围着她的三轮车,有人买过一碗品尝,立马竖起大拇指:“细腻糯滑,口味地道,齿缝生香。”这是当然,因为王婆婆每次制作汤圆时,都要精心筛选颗粒饱满、品种优良的大米,掺进糯米的比例恰到好处,然后去乡下那口老井担来清澈的水浸泡,然后用自家的石磨碾成汤圆糊,里面还要加一些炒好的花生和芝麻。⑤这还不算,关键是王婆婆的汤圆分量足,吃一碗就能够填饱肚子。如果有不够吃或还没解馋的,王婆婆就拿勺子在锅里捞两三个又白又香的汤圆为客人免费添上,嘴里还一个劲乐呵道:“早上吃饱,精神不倒。”这年头,还有花小钱管饱管味道管放心还管开心的便宜事。顾客们竞相传开,渐渐地,小巷子的王汤圆倒成了一个实诚的城市符号,一旦遇上昧良心的人,大家就拿她做比较,末了又瘪着嘴:“还不如一个老太婆!”⑥每天,王婆婆的傻儿子就坐在一旁的小凳上,从早到晚,眼神都是直愣愣的。等到王婆婆的生意稍稍淡下来,她就赶紧从锅里捞一碗圆溜溜的汤圆给儿子吃,生怕他被饿着。傻儿不说话,端起汤圆就狼吞虎咽……⑦有时,王婆婆盛一碗给他,他却头也不回地盯着巷子里那些花花绿绿的水果。这时,卖水果的大嫂就会笑着提醒王婆婆道:“呵呵,傻儿又要吃我的苹果呢。”说完就顺手捡几个送到他的面前,他一阵傻笑狂啃猛咽。王婆婆一边慈眉善目地看着一边把手放在自己的围裙上擦了擦,跑去为儿子付账。卖水果的大嫂就佯装生气的样儿回:“谁要你的钱呢,拿回去拿回去。”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小巷里时有发生,比如卖包子的想吃香蕉了,卖水果的想吃馒头了,大家都不肯收钱,就干脆拿出自己的货物送去互换,多少就没人斤斤计较了。王婆婆懂得做小本生意的艰辛,更不愿白白占人家的便宜,所以,她买了人家的东西,一向执拗着要付钱。⑧中饭过去,巷子里的各种生意就淡下来,若再碰上天气好,忙碌了半天的女人们就从家里端出一张椅子,三五几个总要靠到黄葛树下来说说笑笑,好像没有它的余荫就会失去愉悦的气氛。王婆婆不和她们坐一起,空了就坐在三轮车旁,从兜里掏出那些皱皱巴巴、花花绿绿的零钞放在并拢的两只膝盖间工工整整地理好,再小心翼翼地放回兜里,然后,在那里东张张西望望。每天,王婆婆都要等到夜幕降临的时候才肯收摊,推着她那辆叽叽嘎嘎响的三轮车摇摇晃晃地回家。这时,巷子里的人们早已吃过晚饭,有人正打算去看看外面的灯红酒绿,却发现了王婆婆的身影,跑去抢过她的三轮车.一边推着一边埋怨道:“别这么晚才收摊,早点回家歇歇吧。”⑨推过坑坑洼洼,王婆婆总是感激不尽地说完道谢的话,独自推起三轮车,同她的傻儿子一道消失在黄葛树旁的屋檐下。(节选自《散文选刊》)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营造了小巷清幽宁静的环境,交代了事件发生的背景;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B.本文记叙了王婆婆卖汤圆的故事,展现了平凡人生活中温馨的一面,文章清婉明丽的叙述深深地打动人心。C.文中的王婆婆是一个勤劳淳朴的劳动妇女,更是一个慈爱善良的母亲,她的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光辉。D.文章写到巷子里的人们帮着王婆婆推三轮车的情节,展现了小巷中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淳朴风情。5.本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分析。6.文章第5段在写人手法上有何特色?请简要赏析。参考答案:4.B

5.①结构清晰,以时间为线索构思全文。文中从“黎明时分”“中饭过后”写到“吃过晚饭”“夜幕降临”,叙述人物的生活故事;②以顺叙为主,兼用插叙手法,交代了王婆婆母子的生活情况;③首尾呼应:开头与结尾相互呼应,突出环境,结构严谨。

6.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文章先正面写汤圆分量足以及王婆婆免费给客人添汤圆,表现了王婆婆实诚热情的品格,又通过顾客们对王婆婆的赞颂,从侧面体现王婆婆的厚道。正侧结合,有力地表现了平凡小人物身上淳朴的精神品格,表达了对善良人性的赞美。【4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涉及到环境描写、结构、人物、写法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本题B项,“展现了平凡人生活中温馨的一面”不全面,文章也表现王婆婆在生活困境中的坚韧顽强。“清婉明丽的叙述”表述不准确,文章风格应该是“平淡质朴”的。故答案为B。【5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只有把文章的脉络层次理清楚,作者的行文思路才容易理出来。具体解答时可抓住文中一些表示思路转换的过渡性语句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看材料安排的顺序、记叙手法、首尾特点等。本题可抓住“黎明时分”“中饭过后”“吃过晚饭”“夜幕降临”等词语分析出本文线索是时间顺序;本文第③段是插叙,由此得出写作顺序是顺叙兼插叙;开头写“拐弯处那黄葛树枝繁叶茂、绿荫遮天”,结尾写“同她的傻儿子一道消失在黄葛树旁的屋檐下”,可看出首尾呼应。【6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塑造的手法。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考虑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然后勾画文中有关的人物描写,思考表现人物什么特点或品质。本题中正面描写有“如果有不够吃或还没解馋的,王婆婆就拿勺子在锅里捞两三个又白又香的汤圆为客人免费添上,嘴里还一个劲乐呵道:‘早上吃饱,精神不倒。’”表现王婆婆实诚热情的品格。侧面描写有“一旦遇上昧良心的人,大家就拿她做比较,末了又瘪着嘴:‘还不如一个老太婆!’”,表现王婆婆的厚道。再答正侧结合的好处,表现了平凡小人物身上淳朴的精神品格,表达了对善良人性的赞美。【点睛】表达技巧有(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1、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②、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2、描写方法:

①、写景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由近到远、由低到高

②、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声音-色彩-气味-形状③、描写景物的结合技巧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正侧结合

点面(场面)结合④、人物描写: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⑤、细节描写—白描(二)、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三)、表现手法

比兴、象征、对比、衬托(反衬、映衬)、渲染烘托、想象联想、用典、欲扬先抑、寓褒于贬、以小见大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冬夜的歌谢

静太阳像一只橙黄的圆橘,渐渐地被灰蒙蒙的暮云遮去。呜呜鸣响的西北风摇撼着树木,摇撼着电线杆。狂舞的雪片碰撞在窗玻璃上,开始了它结为冰凌的再生……坐在温暖如春的屋里,靠近银白色热烘烘的暖气片,我在阅读欧·亨利的名作《最后一片叶子》。写字台上的两盆蜡梅和玉兰,给房间增添了淡淡的幽香。那圆的、扁的、方的、长的,从海滩捡回来的五彩石,点缀于花盆之间,望去完全没有冬日的景象。妻悠然地斜倚于沙发上,正在织一件米黄色的毛线衣。纤细的手指,轻盈地抖动。不知从何处,传进耳鼓一阵时断时续的悠远的喊声:“各家各户……注意啰……小心煤气……中毒……防火……防盗……”这声音由远而近,在寒风凛冽的冬夜里回响着,一种苍凉之感油然而生。读书的兴致完全被搅乱了。我刚看到“老贝尔门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六十,有一些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便就此打住,折页合书,忍不住问:“这是谁?神经病?深更半夜在街里大呼小叫的,不怕惹人烦?”“你才出差回来,不知道咱们街里出现的新鲜事儿。”妻继续织着毛线衣,没抬头,“这是一个部队离休的老干部,回来跟女儿、女婿养老的,半个月前开始,天天这么喊呐!”“嘿,干吗不住干休所?”我诧异了。“大约是怕寂寞。”妻按自己的理解说。“他女儿、女婿也够呛,父亲辛劳了一辈子,晚年应该让他在家享享清福,怎么会让老人到街上干这呢?难道是缺钱花吗?”我不满地嘟哝。“哪里话,他的钱多得花不完,给区幼儿园送了三百,国库券买了一千。”妻抬起头来辩解说,“人家夜间值班,完全是尽义务。”我呆了,有些不可思议。听那喊声越来越大,已接近我居住的楼下。“各家各户注意啦,提高警惕,防火防盗,防止煤气中毒一一!”这声音倏忽间变得顺耳起来,可以听出是走南闯北、有点儿走了调儿的中原乡音,带着其特有的悠长的拖腔,容易使人联想到草原上的牧人,在广阔的原野呼唤走失的骏马……“……喂,这是谁家的自行车?谁的车?快搬进去,天不早啦!”那绝不是民警们手中拿的那种半导体喇叭。是纸喇叭筒,还是铁皮的?我猜测,并直起身来,想看清楚这吆喝的老人的模样。窗玻璃上蒙着一层薄冰。室外是浓深的夜色和飞扬的雪花。“呀,真该死,是我的自行车忘搬了!”妻的脸上含着些微的惊慌。“我去搬!”穿上外套我飞步下楼。刚走到二楼楼梯口。见妻的那辆“风凰”车已搁在梯口的空档上。我的心热了。此后,每天傍晚至深夜,我的耳边都回响着这老人的吆喝声。渐渐地习惯了。像听风声、车声、雨声、树声一般习惯。这吆喝声,穿越深深的夜空,把人安然地带入了温暖甜美的梦乡。因为工作忙,业余时间要赶写技术论文,《最后一片叶子》一直没有读完,真有点儿对不住欧·亨利先生。也对不住妻,她读了多遍,向我介绍。不过,那吆喝声却必不可少。每当此刻,耳神经似乎变得特别敏锐灵巧。“咦,是时候了,怎么那老人没出来?”我在写字台边不安地问妻。“哦,他作为区街系统的先进代表,到市里出席劳模会去了!”妻在读《英语九百句》,乐呵呵地告诉我。“我说呢!”心,释然了。“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边,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我终于读完了《最后一片叶子》,这最后一段大约是小说的“文眼”吧。我大声地读给刚进门的妻听。妻的眼眶湿润了。肯定是为了贝尔门的献身精神。我看看表,该是老人吆喝的时间了。我凝神静听,没有。我挨近窗户,还没有,我不安起来。贝尔门的死和妻的泪给我带来了不祥的预感。我拉开门,要到阳台上去——“别等了,”妻在身后喊,声音有些哽咽,“他……在结冰的街上……滑了一跤。从夜校回来时……我……看到了……他,难站起来了……”妻变得泣不成声。这难道是真的吗?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各家各户……注意啰……防火防盗……小心煤气……中毒……”不,我分明听到了那亲切的永不消逝的喊声!像一首动听的灼人心胸的歌。(略有删改)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冬夜的歌”为题,反复描写老人的吆喝声,将之喻为“灼人心胸的歌”,起到标明线索、提示主旨的作用。B.小说中写了室内温暖如春,把盆植的幽香、点缀的五彩石等作为背景,主要目的在于渲染夫妻之间感情的融洽。C.小说通过“我”妻子之口叙述了主人公的身份与社会关系、生活与工作现状等情况,表达了她对老人不可思议的行为的不解。D.“诧异”“不满”“呆了”“心热”“释然”“不安”这些词语写出了“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主要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13.文中画横线的段落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14.小说写“我”读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这一情节有什么意图?请结合文本,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旨三个角度进行探析。参考答案:12.A

13.(1)承上启下,由抑到扬反转。描写“我”在听了妻子关于巡夜老人的来历、背景的介绍后,对他的吆喝声的心理感觉产生了变化,由先前的厌烦、不解到顺耳,再到觉得这声音有一种粗狂、辽阔的美。(2)烘托巡夜老人的形象,突出和赞美这位部队离休老干部暮年继续发挥余热、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

14.(1)故事情节,小说叙述“我”读《最后一片叶子》这一情节,使之与巡夜老人的“冬夜歌声”形成并行推进的双线结构,丰富了故事情节,相互映衬,使结构更巧妙。(2)人物形象,《最后一片叶子》中的主人公贝尔门与本文主人公巡夜老人的形象互为映照,突出了巡夜老人可贵的无私奉献精神。(3)主旨,小说在高潮处将《最后一片叶子》中主人公贝尔门最终的献身与本文主人公巡夜老人的“摔跤”“难站起来”的悲壮结局交汇起来,表达了对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的礼赞,卒章显志、画龙点睛。1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项,“主要目的在于渲染夫妻之间感情的融洽”,应该是与室外寒风凛冽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为主人公的出场做铺垫,更好地突出人物的形象。C项,“表达了她对老人不可思议的行为的不解”错误,应该是表达对老人的钦佩与敬重之情。D项,“写出了‘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主要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有误,“我”的心理变化,不仅仅在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起到侧面衬托的作用,行文有波澜,先抑后扬,突出了主人公的高尚品质。1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画横线的段落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作答。“这声音倏忽间变得顺耳起来,可以听出是走南闯北、有点儿走了调儿的中原乡音,带着其特有的悠长的拖腔,容易使人联想到草原上的牧人,在广阔的原野呼唤走失的骏马……”,这段文字是写“我”对巡夜老人吆喝声的感受,划线句写“我”听了妻子对巡夜老人来历背景的介绍后对老人吆喝声的感受发生了变化,由上文的厌烦到此时的粗狂的感受,这段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是结构上的作用;从内容上来看,老人巡夜声给“我”的感受对老人的形象起到烘托的作用,表现出老人离休后依然发挥余热无私奉献的精神。点睛:对于句段的作用题,考生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思考,一是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二是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三是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四是掌握常见答题模式。答题方向如下: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感情,进一步写出了……(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作为开头与标题的关系——点题(照应标题),与下文的关系——为下文写……埋下伏笔(张本、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本题中,找到划线句即可发现,划线文字在文中应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因为上文写“我”对巡夜老人的吆喝声是厌烦的、反感的,但从这一段开始,“我”的感受发生了变化,由厌烦变得顺耳,凸显了人物的形象。1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写‘我’读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这一情节有什么意图”,题干已经给出了答题的角度,“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旨三个角度进行探析”。文章第二段写到“我在阅读欧?亨利的名作《最后一片叶子》”,中间又写到“因为工作忙,业余时间要赶写技术论文,《最后一片叶子》一直没有读完,真有点儿对不住欧?亨利先生”,最后又写到“我终于读完了《最后一片叶子》,这最后一段大约是小说的‘文眼’吧。我大声地读给刚进门的妻听。妻的眼眶湿润了。肯定是为了贝尔门的献身精神”,文中三处提到阅读《最后一片叶子》,这是文章的线索之一,老人的巡夜声是线索之二,二者一起构成了文章的双线结构,丰富了小说的故事情节;从形象上来看,《最后一片叶子》的主人公贝尔曼先生与老人的形象相互衬托,突出了巡夜老人可贵的无私奉献精神;文章最后写“妻的眼眶湿润了。肯定是为了贝尔门的献身精神”,紧跟着又提到巡夜老人的“摔跤”“难站起来”,两者交汇,“不,我分明听到了那亲切的永不消逝的喊声!像一首动听的灼人心胸的歌”,卒章显志,表达了对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的礼赞。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馅饼记俗①在北方,馅饼是一种家常小吃。那年我从南方初到北方,是馅饼留给我关于北方最初的印象。腊月凝冰,冷冽的风无孔不入,夜间街边行走,不免惶乱。恰好路旁一家小馆,灯火依稀,掀开沉重的棉布帘,扑面而来的是冒着油烟的一股热气。但见平底锅里满是热腾腾的冒着油星的馅饼。牛肉大葱,韭菜鸡蛋,皮薄多汁,厚如门钉。外面是天寒地冻,屋里却是春风暖意。刚出锅的馅饼几乎飞溅着油星被端上小桌,就着吃的,可能是一碗炒肝或是一小碗二锅头,呼噜呼噜地几口下去,满身冒汗,寒意顿消,一身暖洋洋。这经历,是我在南方所不曾有的一平易,寻常,有点儿粗放,却展示着一种随意和散淡,充盈着人情味。②我在京城定居数十年,一个地道的南方人慢慢地适应了北方的饮食习惯。北京人津津乐道的那些名小吃,灌肠、炒肝、卤煮、大烧饼,以及茄丁打卤面,乃至砂锅居的招牌菜砂锅白肉等等,总带着一股大大咧咧的“做派”。至于许多人引为“经典”的艾窝窝、驴打滚等,也无不带着胡同深处的民间土气。在北方市井,吃食是和劳作后的恢复体能相关的,几乎与所谓的优雅无关。我这里说到的馅饼,是京城引车卖浆者流的日常,是一道充满世俗情调的民间风景。③开头我说了馅饼给我热腾腾的民间暖意,是寒冷的北方留给我的美好记忆。记得也是好久以前,一位来自天津的朋友来看我,我俩一时高兴,决心从北大骑车去十三陵,午后出发,来到昌平城,天黑下来,找不到路,又累又饿,也是路边的一家馅饼店“救”了我们。类似的记忆还有卤煮。那年在天桥看演出,也是夜晩,从西郊乘有轨电车赶到剧场,还早,肚子饿了,昏黄的电石灯下,厚达一尺有余的墩板,摊主从冒着热气的汤锅里捞出大肠和肺头,咔嚓几刀下去,加汤汁,垫底的是几块浸润的火烧。寒风中囫囵吞下,那飘忽的火苗,那冒着热气的汤碗,竟有种难言的温暖。④时过境迁,京城一天天地变高变大,变得越来越时尚了。它甚至让初到的美国人惊呼:这不就是纽约吗?北京周边不断“摊大饼”,连我这样的老北京也找不到北了。别说是我馋的想吃盘北京地道的焦溜肉片无处可寻,就连当年夜间路边摊子上冒着油星的馅饼,也是茫然不见!⑤前些年牛汉先生住进了小汤山的太阳城公寓,朋友们去拜望他。老爷子请大家到老年食堂用餐,点的是城里难得一见的馅饼。馅饼端上桌时,大家都齐声叫妤。在如今的北京,这道普通的小吃已是罕见之物,众人不免有如对故人之感。再则,这里的馅饼的确做得好。五花肉馅,肥瘦适当;大葱粗如萝卜,来自山东寿光;大馅薄皮,外焦里润,足有近寸厚度。牛汉先生的饭局,只是简单的几样莱,主食就是一盘刚出锅的馅饼,外加一道北京传统的酸辣汤,均是价廉物美之物。⑥这里的馅饼引诱了我们,我们有点沉迷。我带领几位博士生开始频繁地光顾。更多的时候不是为看老诗人,而是专访这里的馅饼。久而久之,到太阳城吃馅饼成了一种不定期的师生聚会缘由,我们谑称之为“太阳城馅饼会”。⑦面对着京城里的滔滔红尘,遍地风雅,人们的餐桌从胡同深处纷纷转移到摩天高楼,转移的结果是北京原先的风味顿然消失在时尚之中。那些豪华的食肆,标榜的是什么满汉全席,“红楼宴”,“三国宴”。商家们竞相炫奇出招,一会儿是香辣蟹,一会儿是红焖羊肉,变着花样招引食客。中关村一带白领们的味蕾,被这些追逐时髦的商家弄坏了,他们逐渐远离了来自乡土的本色吃食。面对如此世风,我们突发奇想,决定把事情做大——举行定期的“馅饼大赛”,以正“颓风”。⑧当然,大赛的参与者都是我们这个小小的圈子中人,他们大都与北大或中关村有关,属于学界中人,教授或者博士等等,亦即大体属于“中关村白领”阶层的人。大赛是一件盛事,女士们此日都是盛装出席,件长款旗袍,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男士为了参赛,也都敬畏规矩嗜酒者不敢再沾点滴。⑨一年一场的赛事,接连举行了七八届,声名远播,闻风报名者不乏北大前校长之类的学界俊彦。燕园、中关村一带,大学及研究院所林立,也是所谓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高端去所,妤奇者未免疑惑,如此大雅之地,怎容得俗人俗事这般撒野!答案是,为了“正风俗,知得失”,为了让味觉回到民间的正常,这岂非大雅之举?⑩写作此文,胸间不时浮现《论语》侍坐章的情景,忆及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不觉神往。夫子的赞辞鼓舞了我。学人志趣心事,有事关天下兴亡的,也有这样浪漫潇洒的,他的赞辞建立于人生的彻悟中,是深不可究的。写成此文,沉吟甚久,篇名拟为“馅饼记雅”,询之杂家”高远东。远东不假思索,决然曰:还是“俗”好,更切本意。文遂成。(取材于谢冕的同名散文)13.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带着一股大大咧咧的“做派”

大大咧咧:不拘小节,不精致B.北京周边不断“摊大饼”

摊大饼:比喻围绕核心向周边扩展C.那些豪华的食肆,标榜的是什么满汉全席

标榜:自我吹嘘,夸耀,宣扬D.如此大雅之地怎容得俗人俗事这般撒野

撒野:粗野,放肆,蛮横胡闹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就着馅饼吃的食物通常是炒肝、二锅头、酸辣汤等,表明了馅饼平民化的“身份”。B.初到北方时和旅途劳累中的两次“吃馅饼”的经历都给作者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C.京城越来越时尚,商家在菜品上花样频出,一些人逐渐远离了来自乡土的本色吃食。D.“馅饼大赛”声名远播,报名者络绎不绝,已实现“让味觉回到民间正常”的目标。15.文学创作有“闲笔不闲”之说。“闲笔”即主题或情节之外,看似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一笔。文章第②段中哪些内容属于闲笔?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16.文章第⑩段作者忆及孔子对曾晳之志的赞叹,认为“夫子的赞辞鼓舞了我”。①请将《论语》侍坐章中的曾皙之志补充完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②作者说“夫子赞辞鼓舞了我”,请具体说说你如何理解这句话。17.作者一开始为什么把本文拟名为“馅饼记雅”?后来又为什么听从建议改为“馅饼记俗”?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3.D

14.D

15.①第二段中写灌肠、炒肝、卤煮、大烧饼、茄丁打卤面、砂锅白肉、艾窝窝、驴打滚等北京名小吃的内容属于“闲笔”。②文章主线是写“馅饼”及我与其的缘分,这些内容看似与此无关,属于“闲笔”,但它们与样是不精致、带着“民间土气”的,把“馅饼”放在北京小吃文化的背景中,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寻常、世俗的特点,同时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厚度。

16.①浴乎沂风乎舞雩。②夫子赞赏曾皙之“志”,因为其体现了“浪漫潇洒”的学人志趣心事(“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或是描绘了太平治世的和谐图景,或是描绘了“上已祓除”“雩祭”等外在规矩与人的内心追求和谐统一的状态,作者感觉到与自己主张举行“馅饼大赛”,追求“让味觉回到民间的正常”有类似之处也是从日常俗物中寻找雅趣/与生活息息相关,而孔子是圣人,他的赞辞建立于人生的彻悟中,与圣人追求相同是对作者的莫大肯定。

17.①“馅饼”虽是寻常的世俗食物,但作者和他的学生、朋友在大学及研究院所林立的燕园、中关村这样的“雅地”举行“馅饼大赛”,参与者大多是文雅的学界中之人,他们“盛装出席”、敬畏规矩,颇有雅兴,大赛寄托着“正风俗,知得失”的大雅追求。②“俗”与馅饼本身家常/世俗/民间的特点相符:“俗”更切本意,作者“正风俗”的目的是“让味觉回到民间的正常”。【13题详解】本题考核理解现代汉语常见词语含义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理解词语的基本含义,然后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放在语境中是否合适一般采用排除法。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D项,“如此大雅之地,怎容得俗人俗事这般撒野”中“撒野”解释有误,语境中是反语,这里是郑重其事举办的意思。故选D。【14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D项,“已实现“让味觉回到民间正常”的目标”无中生有,结合原文“接连举行了七八届,声名远播”,只是说馅饼大赛影响力很大了。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散文辅助材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了解辅助材料在散文中的一般作用,即一为主体材料作铺垫,二衬托主体材料;三丰富充实写作内容,丰富主体材料的意蕴,深化主题。具体说要关注整体,考虑与全文的关系;考虑局部,从文章结构安排方面考虑;考虑本部分内容在文章内容方面及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作用,常见说法有:铺垫作用;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使文章内容不单调;考虑本部分内容对于文章主旨的作用。本题说文学创作有“闲笔不闲”之说。“闲笔”即主题或情节之外,看似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一笔。文章第②段中哪些内容属于闲笔?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其实是找出并分析文中辅助材料的作用。散文主要写的是“馅饼”,因此第二段中中写灌肠、炒肝、卤煮、大烧饼、茄丁打卤面、砂锅白肉、艾窝窝、驴打滚等北京名小吃的内容属于“闲笔”作者所写的这些内容,看似与主线“馅饼”无关,但是他们也“也无不带着胡同深处的民间土气”,“与所谓的优雅无关”,这样把“馅饼”就放在了北京小吃文化的背景下,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北京小“平易,寻常,有点儿粗放,却展示着一种随意和散淡,充盈着人情味”的特点;同时写了这些“闲笔”,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厚度。【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和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内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是《论语》侍坐章中的内容,比较简单,需要注意“舞雩”的写法。第二问作者说“夫子的赞辞鼓舞了我”,要求具体说说如何理解这句话。首先要理解孔子的赞辞的意思,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的意思是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一个风清俗美、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展现了隐士的生活景象,也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淡泊宁静的心态。说“夫子的赞辞鼓舞了我”,是因为作者感到自己主张举行“馅饼大赛”,追求“让味觉回到民间的正常”,与生活息息相关,这是从日常俗物中寻找雅趣,,虽然出发点不同,作者这种建立在人生的彻悟中的感触与圣人追求相同,作者感到莫大的肯定。【17题详解】本题考査学生对散文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必须对全文有整体的把握,把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抓住本质,进行概括。要求既要重视细节和局部,有高度的审读能力和概括能力,从分析散文类型入手,不同散文表达中心的方法不同,借此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叙事散文应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咏物散文最鲜明的就是托物言志,主要分析所托之物被赋予了哪些象征意义。也可以从文章关键点入手,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等,抓住这些关键点不失为概括中心意思的有效途径;文章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所写对象的看法,同时又揭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的中心;适当借助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也可尽可能多地了解事物、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本题要求,简要分析作者一开始为什么把本文拟名为“馅饼记雅”,后来又为什么听从建议改为“馅饼记俗”。从“馅饼记雅”角度理解,主要是“馅饼”虽是寻常的世俗食物,但一方面参与人员雅,作者和他的学生、朋友大都是“中关村白领”阶层的人,参与者大多是文雅的学界中之人;二是地方雅,是在在大学及研究院所林立的燕园、中关村这样的“雅地”举行;三是兴致雅,他们“盛装出席”、敬畏规矩,颇有雅兴;四是主旨雅,大赛寄托着“正风俗,知得失”的大雅追求。从“馅饼记俗”的角度理解,一个是与“馅饼”的特点有关,馅饼本身就是家常的、世俗的、民间的食物;从写作意图上,“俗”更切本意,作者“正风俗”的目的是“让味觉回到民间的正常”。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李贤,字原德,邓人。宣德八年成进士。景泰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帝善之,命翰林写置左右,备省览。寻又陈车战火器之利,帝颇采纳。因陈边备废弛状,于谦请下其章厉诸将。转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曰《鉴古录》,上之。英宗复位,进尚书。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徐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帝忧军官支俸多,岁入不给。贤请汰老弱于外,则费省而人不觉,帝深纳焉。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七年二月,空中有声,帝欲禳之。贤言君不恤民,天下怨叛,厥有鼓妖。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曹钦之反也,击贤东朝房,逼草奏释己罪。赖王翱救,乃免。贤密疏请擒贼党。得疏,帝大喜。裹伤入见,慰劳之。贤因言,贼既诛,急宜诏天下停不急务,而求直言以通闭塞。帝从之。门达方用事,锦衣官校恣横为剧患。贤累请禁止,帝召达诫谕之。达怙宠益骄,贤乘间复具陈达罪,帝复召戒达。达衔次骨,因袁彬狱陷贤,贤几不免。帝不豫,卧文华殿。会有间东宫于帝者,帝颇惑之,密告贤。贤顿首伏地曰:“此大事,愿陛下三思。”帝曰:“然则必传位太子乎?”贤又顿首曰:“宗社幸甚。”帝起,立召太子至,谗竟不行。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是年春,日黯无光,贤言:“天时未和,由阴气太盛。自宣德至天顺间,选宫人太多,浣衣局没官妇女愁怨尤甚,宜放还其家。”帝从之,中外欣悦。五月大雨雹,大风飘瓦,拔郊坛树。贤言:“天威可畏,陛下当凛然加省,无狎左右近幸,崇信老成,共图国是。”成化二年冬卒,年五十九。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四》6.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

法:仿效 B.虑中饱而不贷

贷:给予C.贤乘间复具陈达罪

具:提供 D.达衔次骨,因袁彬狱陷贤

衔:怀恨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贤忠诚耿直的一组是①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②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③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④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⑤贤累请禁止,帝召达诫谕之⑥天时未和,由阴气太盛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贤忠诚能干,很受皇帝信任。景泰年间上书言事,颇被采纳;英宗复位以后,也很听从他的意见;宪宗即位后,他照样得到了重用。B.李贤善于进谏,他常借天象劝谏皇帝改正错误。天空发声而皇帝想禳灾时,日黯无光时,五月大雹大风时,他都借机指出皇帝的错误。C.李贤富有同情心。山东发生饥荒时,他反对徐有贞的说法,坚决请求放赈;他同情宫女疾苦,请求皇帝放回浣衣局中那些没官妇女。D.李贤曾两次遭遇危险。曹钦谋反时,李贤被逼迫起草了赦免曹钦的奏章;门达因李贤进谏而借袁彬的案件陷害他,贤几乎不免于难。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帝难之。(2)陛下当凛然加省,无狎左右近幸,崇信老成,共图国是。参考答案:6.C7.C8.D9.(1)趁机请求施行宽容和怜惜百姓的政策,又请求停止江南织造的事务,清理锦衣卫的案件,皇帝对此感到为难。(2)陛下应当感到恐惧而加以反省,不要亲近左右侍从和受宠幸的人,要尊重信任老成的人,共同谋划国家大计(国事)。6.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实词的含义。通过分析可知,“贤乘间复具陈达罪”意思是李贤乘着某个时机详细地陈述了门达的罪过。其中“具”应解释为“详细地”,故本题应选C。7.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一分析各组句子,并结合文意进行判断。通过分析可知,①是对李贤才干的评价。③是皇帝的作为及这样做的结果。故本题应选C。8.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李贤被逼迫起草了赦免曹钦的奏章”这一分析与原文有误,根据文意可知文中只是逼迫李贤起草,并无结果。故本题应选D。9.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应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做到字字落实,适当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尤其要译出关键词,因为关键词就是得分点。(1)关键词:“因”、“恤”、“狱”、“难”;(2)关键词:“省”、“狎”、“图”、“国是”。附参考译文:李贤字原德,是邓县人。宣德八年考中进士。景泰二年二月呈上端正国家根本的十条策略,皇帝认为很好,命令翰林写好后,放在自己身边,以备审阅。不久又陈述车战和火器的好处,皇帝很是采纳。就又陈述边疆防务松弛废弃的现状,于谦请求把这奏章下发到各位将领,借以勉励他们。转到吏部任职,采编古代二十二位君主值得学习的事迹,命名为《鉴古录》,呈给皇帝。英宗重新即位后,晋升他担任尚书。李贤气度不凡,端庄凝重。上奏与回答皇帝问话都合乎实际,皇帝深深器重他。山东发生饥荒,拿出国库钱财赈济贫穷,皇帝召见徐有贞和李贤商议这件事,有贞认为颁发救济款会发生很多中饱私囊的事。李贤说:“担心有人中饱私囊就不赈施抚恤,坐看百姓死亡,这是因噎废食啊。”于是皇帝命令增加救灾银两。皇帝忧虑军官支取的俸禄太多,每年的收入不够支出,李贤请求把那些老弱军官从军队中淘汰出去,那么,费用节省了,人们却不会感觉到什么。皇帝深为采纳。当时每年都有边防警报,天下发生水涝灾害,江南江北尤其严重。李贤对外筹画边疆防务,对内请求宽待百姓,停止一切征收活动。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天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七年二月,天空中发出声音,皇上想要借祈祷消除灾殃,李贤说,人君不怜惜百姓,天下人怨恨,反叛,这才有了发出怪声的不祥之兆。李贤趁机请求施行宽容和怜惜百姓的政治,又请求停止江南织造的事务,清理锦衣卫的案件,皇帝感到为难。李贤再三再四地与皇帝争执,同朝官员都害怕了。李贤退朝后说:“大臣应该知无不言,难道可以卷起舌头不说话,尸位素餐吗?”曹钦谋反的时候,在东朝房殴打李贤,逼他草拟诏书赦免自己的罪过。依靠了王翱的营救,才免于祸患。李贤秘密写奏章请求擒拿贼党。得到奏章,皇帝非常高兴。李贤裹了伤口进见皇帝,皇帝安慰他。李贤趁机说道:贼人被诛杀以后,应该紧急下诏天下,停止一切不急的事情,求取直言来打通闭塞的言路。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门达正掌握着朝政大权,锦衣官校恣意妄为,横行霸道,为祸甚大。李贤多次请求予以制止,皇帝召来门达进行告诫。门达依仗着皇上的恩宠更加骄横,李贤乘着某个时机详细地陈述了门达的罪过,皇帝又一次召见门达告诫,门达对李贤恨之入骨,借袁彬的案子陷害李贤,李贤几乎不免于祸。皇帝身体不舒服,卧病于文华殿。恰逢有人在皇帝门面说东宫太子的坏话,皇帝感到很疑惑,秘密告诉李贤。李贤伏在地上叩头说:“这是大事,希望陛下您三思。”皇帝说:“既然这样,一定要传位给太子吗?”李贤又叩头说:“这样做,宗庙社稷幸甚。”皇帝起来,立刻召太子到来。谗言最终未能被采纳。宪宗即位,提升李贤为少保、华盖殿大学士。这一年春天,太阳黯淡无光,李贤说:“自然运行的时序不和谐,是由于阴气太盛。从宣德年间到天顺年间,选进的宫人太多,浣衣局中被没为官奴的妇女的忧愁怨怒尤其严重,应该放她们回家。”皇帝听从了。天下人都非常高兴。五月,下了大雹子,大风把瓦都刮飞了,把郊坛的树都拔了起来。李贤说:“上天的威怒是值得害怕的,陛下应当感到恐惧而加以反省,不要亲近左右那些被你宠幸的人,要尊崇信任老成的人,共同谋划国家大事。”成化二年冬去世,享年五十九岁。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徐贞明,字孺东,贵溪人。举隆庆五年进士。知浙江山阴县,敏而有惠。万历三年,征为工科给事中。会御史傅应祯获罪,贞明入狱调护,坐贬太平府知事。十三年,累迁尚宝司丞。初,贞明为给事中,上水利、军班二议,谓:“北人未习水利,惟苦水害,不知水害未除,正由水利未兴也。盖水聚之则为害,散之则为利。今诚于上流疏渠浚沟引之灌田以杀水势下流多开支河以泄横流其淀之最下者留以潴水稍高者皆如南人筑圩之制则水利兴水患亦除矣”其议军班则言:“东南民素柔脆,莫任远戍。今数千里勾军,离其骨肉。而军非土著,志不久安,辄赂卫官求归。宜仿匠班例,军户应出军者,岁征其钱,而召募土著以足之便。”及贞明被谪,至潞河,终以前议可行,乃著《潞水客谈》以毕其说。及是贞明还朝,御史苏瓒力言其说可行,帝乃进贞明少卿,赐之敕,令往会抚按诸巨勘议。贞明乃躬历京东州县,相原隰,度土宜,周览水泉分合,条列事宜以上。其年九月,遂命贞明兼监察御史领垦田使,有司挠者劾治。贞明先诣永平,又遍历诸河,穷源竟委,将大行疏浚。而奄人、勋戚之占闲田为业者,恐水田兴而己失其利也,争言不便,为蜚语闻于帝。帝惑之。御史王之栋,畿辅人也,遂言水田必不可行。帝乃召见时行等,谕令停役。时行等请罢开河,专事垦田。帝卒罢之,而欲追罪建议者,用阁臣言而止。寻乞假归。十八年卒。贞明识敏才练,慨然有经世志。京东水田实百世利,事初兴而即为浮议所挠,论者惜之。

(节选自《明史·徐贞明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诚于上流疏渠浚沟/引之灌田/以杀水势/下流多开支河/以泄横流/其淀之最下者/留以潴水/稍高者/皆如南人筑圩之/制则水利兴/水患亦除矣B.今诚于上流疏渠浚沟/引之灌田/以杀水势/下流多开支河/以泄横流/其淀之最下者/留以潴水/稍高者/皆如南人筑圩之制/则水利兴/水患亦除矣C.今诫于上流疏渠/浚沟引之灌田/以杀水势/下流多开支河/以泄横流/其淀之最下者/留以潴水/稍高者/皆如南人筑圩之/制则水利兴/水患亦除矣D.今诚于上流疏渠/浚沟引之灌田/以杀水势/下流多开支河/以泄横流/其淀之最下者/留以潴水/稍高者/皆如南人筑圩之制/则水利兴/水患亦除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历”是明神宗的年号,明朝时多为一帝一号,故可以用年号来称呼皇帝。B.“水利”指水能给人带来的好处,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减少和防止灾害等事宜。C.“垦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农业生产形式,开垦荒地,取得饷粮,兼顾戍边。D.“畿辅”是我国古代对地理位置的一种指称,专指京城周围附近的地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贞明仕宦未久,因同情言官遭贬。他进士出身,先做县令,后来到工部任职,对军政、水利问题发表议论,因入狱探望罪官傅应桢,遭到贬职。B.徐贞明建言力行,为治水操劳一生。他提出的治理方案是以疏通河道为主,并且亲自考察相关的地理环境,其建议一度得到了皇帝和一些大臣的支持。C.徐贞明关心国事,欲改革征兵制度。他认为征调东南一带的人到北方当兵不妥,因为南方人体质较差,加之远离故乡、亲人,大都无心在北方戍边。D.徐贞明胸怀大志,受阻挠一世遗憾。他聪敏干练,欲兴水利除水患获千秋万代之利,却因宦官、贵戚等利益集团的流言中伤,而被罢官免职,徒留遗憾。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宜仿匠班例,军户应出军者,岁征其钱,而召募土著以足之使。

(2)帝卒罢之,而欲追罪建议者,用阁臣言而止。参考答案:10.B

11.C

12.D

13.(1)应该仿效工匠服役的例子,每年征收应当出人当兵的军户们的钱,而(用这部分钱)招募边地人来补充士兵(更)为便利。(2)皇帝最后停止了这件事,还想追究提建议的人的罪责,由于大臣进言才作罢。选自《明史·徐贞明传》

作者:张廷玉

朝代:清1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断句。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13.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1)“宜”“岁”“以”;(2)“罢”“用”。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参考译文:徐贞明,字孺东,是贵溪人。考中隆庆五年的进士。任浙江山阴县知县时明敏而有仁爱。万历三年被征召为工科给事中。遇上御史傅应祯被治罪,徐贞明到监狱中照料看护他,被降职为太平府的知事。十三年升任为尚宝司丞。起初,徐贞明担任给事中时,就水利和军班两事上奏,称:“北方人不熟谙水带来的好处,只是苦于水带来的祸患,不知道水的祸患没有清除,正是因为没有兴修水利设施。水聚积了就是祸害,分散了就是利事。现在如果真在上游疏通渠道和沟壑,引水灌溉农田,减弱水势,在下游多开挖支河,排泄横溢四方的水,最低洼的地方,留作储蓄水之用,稍高的地方,都像南方人筑堤坝,那么水利兴起,水患也解除了。”他关于军政的奏章称:“东南地区的百姓一向柔弱,不能担负边远地方的防卫。现在远隔数千里征兵,使他们骨肉分离。而这支军队不是当地人组成的队伍,没有长期安定的志向,动辄贿赂卫所的长官请求回乡。应该仿效工匠服役的例子,每年征收应当出人当兵的军户们的钱,而(这部分钱)招募当地人来补充士兵为便利。”等到徐贞明被贬职,到了潞河,始终认为先前的提议可以实施,就撰写了《潞水客谈》完备了他的观点。等到徐贞明返回朝廷,御史苏瓒极力称道此法可以推行,皇帝才晋升徐贞明为少卿,赏赐他敕令,命令他与抚按大臣们核查、商议。徐贞明亲自到京东的州县,审察高原和低地,揣度土壤的适宜情况,详细巡视河水的分合态势,上奏逐条陈述事宜。当年九月皇帝就命令徐贞明担当监察御史兼任垦田使,对阻挠的有关部门弹劾、惩治。徐贞明先到永平,又遍巡各条河流,探究源流,搞清下游,准备大规模疏浚河道。但是太监、外戚中占据闲田的人,担心兴修了水田使自己失去了利益,争相称此举不好。散播流言蜚语给皇帝听。皇帝疑惑了。御史王之栋,是京城一带的人,就进言说水田一定不能推行。皇帝于是召见申时行等人,下令停止工程。申时行等人请求罢除开河之举,专门从事垦田。皇帝最后停止了这件事,还想追究提建议的人的罪责,由于大臣进言才中止。不久徐贞明请假回乡。万历十八年去世。徐贞明才思敏捷,办事干练,颇有治理世务的抱负。京东的水田实为百世的好事,事情刚刚兴起就被虚浮的议论阻挠,舆论对此都很惋惜。6.《逍遥游》《论毅力》

1①怒________而飞,其翼若垂________天之云。②《齐谐》者,志________怪者也。③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________则胶________。④故九万里,则风斯________在下矣,而后乃今培________风。⑤我决起而飞,枪________榆枋而止,时________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⑥适________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________。⑦而彭祖乃今以久特________闻,众人匹________之,不亦悲乎?

⑧穷________发________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________。⑨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________者。⑩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________云气,负青天。2.①此小大之辩________也。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