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乡市六市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江西省萍乡市六市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江西省萍乡市六市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江西省萍乡市六市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江西省萍乡市六市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萍乡市六市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因为晋室东渡后,文人士子们迷惘、懑闷至极,寻求解脱。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时期的事。D.白居易《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2.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B.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外在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竹谱专著。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可以看得出竹的这些特点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B.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D.将“刚柔忠义”等品格赋予竹子,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已确立了牢固的地位。参考答案:1.C应该是中唐以后的事情。2D.应该是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的魏晋风度,表现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3.B爱竹源于审美趣味,文化影响等。

略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难忘那一缕生命的馨香①2010年12月31日凌晨,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消息传来时,新一轮的冷空气正席卷神州大地,瑟瑟寒风中,大片的雪花正在漫天飘飞,路旁的松树、冬青的枝叶也低垂着。②史先生是我最敬重的作家之一。读他的第一篇文章是《我与地坛》,这篇散文我读得很慢很认真,前后读过三遍,这篇文章里,史先生用平实的文字平静而低调地叙述自己的心路历程,他从自身出发,对存在的信念与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思考,文中的母子情深令人动容。在文章里,他坦承当初的颓废与迷茫,“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地坛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平静地回顾当初的心理挣扎,“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便决定活下去试试。为什么要活下去试试呢?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机会难得,不试白不试,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是不是?”他这样阐述自己最初的写作动机,“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呢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他的写作状态近乎痴迷,“中了魔了,整天都在想哪一件事可以写,哪一个人可以让你写成小说……中了魔了,那时我完全是为了写作活着。”像一位邻家大哥把真实的心迹娓娓道来,把真切的心灵感悟与千万读者分享。《我与地坛》带给我们对生命的思考与生命价值的触动,是亲切而深刻真实的。③史先生说:“左右苍茫时,总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于是他过上了“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生活,我对他的全部了解来源于他的文章。读《我的轮椅》后,我知道他身边有一位不离不弃的守候天使希米小姐,后来,略知他的生平,1951年出生于北京,16岁初中毕业,18岁响应号召去延安地区的清平湾下乡插队。21岁住进医院,从此双腿瘫痪再也没有站起来。28岁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30岁患上严重的肾病,这样一位深受病痛折磨的人,却在病榻上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等优秀作品相继面世,由于多年来病痛缠身,史铁生的文学创作从自身经历出发,直面死亡,逐渐升华出对心灵的真正探索和诘问。《活着的事》、《写作的事》、《病隙碎笔》和《我的丁一之旅》无不深具哲思。④“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于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这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对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也是对他本人及其作品最真实最恰当的评价。⑤史铁生的一生,似辛勤的蜜蜂,默默地把生活的苦难酿成生命的馨香。那些充满睿智哲思的作品,影响了无数的读者,他不屈不挠迎接命运挑战的豁达态度,深深感染了数不清的人。从他的字里行间里,我们看到了高尚灵魂的绝美舞姿,倾听到崇高心灵的歌唱。“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2010年的最后一天,他走了,带着无数读者的眷恋与景仰。他永远在我们身边,那一缕生命的馨香,将继续温暖我们的心灵。11.试分析第①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6分)答:

12.请分析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1)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地坛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答:

(2)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

答:

13.依照文本,请分条概括出第⑤自然段中“那一缕生命的馨香”的具体内涵。(4分)

答:

14.结合文本,联系现实中的具体事例,谈谈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与创作实践给你的人生启发。(8分)答:

参考答案:11.这段文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渲染了一种肃穆凝重的气氛(3分),寄托了作者的哀思。(3分)12.①

史铁生为了避开现实世界的疾病给自己带来的迷茫、绝望、苦恼等,到地坛去寻找生命的慰藉。(4分)②

史铁生通过他充满睿智的哲思的作品,照亮我们日益颓废的心灵世界,使人反省,振作。(4分)13.(4分)答①与读者分享的真切的心灵感悟。

②从自身经历出发,升华出的对心灵的真正探索与诘问。③追索人的价值和光辉。④豁达的人生态度。14.(8分)答案要点:①人生难免遇到挫折,我们要有直面挫折的勇气②我们不仅要有直面挫折的勇气,还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去点亮别人的心灵。举例要扣住这两点。

略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世之传神写照者(1),能稍得其形似,已得称为良工。今郭君拱辰叔瞻,乃能并与其精神意趣而尽得之,斯亦奇矣。予顷(2)见友人林择之、游诚之,称其为人,而招之不至。今岁惠然来自昭武(3),里中士夫数人,欲观其能,或一写而肖,或稍稍损益(4),卒无不似,而风神气韵,妙得其天致,有可笑者。为予作大小二像,宛然麋鹿之姿,林野之性。持以示人,计虽相闻而不相识者,亦有以知其为予也。然予方将东游雁荡,窥龙湫,登玉霄以望蓬莱,西历麻源,经玉笥,据祝融之绝顶,以临洞庭风涛之壮,北出九江,上庐阜,入虎溪,访陶翁之遗迹,然后归而思自休焉。彼当有隐君子者,世人所不得见,而予幸将见之,欲图其形以归。而郭君以岁晚思亲,不能久从予游矣。予于是有遗恨焉。因其告行(5),书以为赠。淳熙元年九月庚子晦翁书。注释:(1)传神写照:此处指人物画。(2)顷:近来。(3)惠然来自昭武:惠然来,即惠临之意。昭武,今甘肃境内县城。

(4)损益:此指修改画稿。

(5)告行:即辞行。21.第一段用普通画工和郭拱辰进行对比,其作用是(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22.“麋鹿之姿,林野之性”在文中指的是作者身上显露的____________风度(限两个字)23.下列对上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通过正、侧面描写的灵活运用,鲜明地表现了郭拱辰的高超画技。B.第三段笔锋转至对游览路线的设想,表现了朱熹浓烈真切的山水雅兴,主旨立显。C本文属于“赠序”,篇幅较短小,但剪裁得当,行文从容,语短意隽。D本文看似语浅,实则意深,谈画论艺之中,贤人在野,朝政昏庸之意,见于言外。24.第三段作者感叹“予于是又遗恨焉”,作者的“遗恨”是什么?参考答案:21.(1)反衬了郭拱辰画艺的高超(2)阐发了作者看“神似”的艺术创作观点22.隐士(或闲适、闲散)23.B24.表面上,是不能为隐士画像而遗憾;进一层看,是为郭氏的高超画技不能传扬,以及失去与郭氏这样风骨高洁之人同游的机会而遗憾。21.试题分析:本文开篇先是向读者陈述了画工,如果“能稍得其形似,已得称为良工”,而郭振辰却“乃能并与其精神意趣而尽得之”,这是拿普通的画工画艺与郭拱辰的画艺进行比较,突出了郭拱辰画艺的高超,阐发了作者看“神似”的艺术创作观点。22.试题分析:“麋鹿之姿,林野之性”是说给作者画的两张肖像,看起来“有麋鹿适得林野那样的隐士情趣”所以“麋鹿之姿,林野之性”在文中指的是作者身上显露的隐士(或闲适、闲散)风度2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B项,分析不正确,第三段转至对游览路线的设想,是为了说明自己和让郭拱辰与自己同游这些地方,寻访隐士,而郭拱辰快到年底了想念家人,不能跟我进行这番游历了。来项我告辞,我写下这番话作为赠送给他。也就是写与郭拱辰分手的原因和写这篇文章的原因。2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力。仔细阅读最后一段,根据文段中“彼当有隐君子者,世人所不得见,而予幸将见之,欲图其形以归”“郭君以岁晚思亲,不能久从予游矣。予于是有遗恨焉”,再结合前文“或一写而肖,或稍稍损益,卒无不似,而风神气韵,妙得其天致,有可笑者”,而如今他却“以岁晚思亲,不能久从予游矣”,所以作者遗憾的原因面上,是不能为隐士画像而遗憾;进一层看,是为郭氏的高超画技不能传扬,以及失去与郭氏这样风骨高洁之人同游的机会而遗憾。参考译文:世人作人物画,能够把外形画得象,已经很不容易了。如今郭拱辰(善画人物),不但能画象外形,连人物的精神意趣都能够全部表现出来,这真是奇妙呀。我此前见到友人林择之、游诚之,他们向我称赞郭君,但没能把他请来。今年他居然不请自来了,本地士大夫们,想要看一看他的本事(请他作画),他能够一画就象,或者稍稍作些修改,最后没有不象的,同时把人的风神气韵,都巧妙地表现出来,让人感到发笑。为我画了大小两张肖像,有麋鹿适得林野那样的隐士情趣。拿给人看,即使是听说过我而没有见到过我的人,也知道画的是我。然而我将要东游雁荡山,去看一看那有名的大小龙湫(瀑布),又想登上玉霄峰眺望蓬莱仙山,往西经过麻源、玉笥山,登上衡山的祝融峰顶,俯瞰洞庭湖风涛之雄壮,北出九江,上庐山,入虎溪,寻访陶渊明的遗迹,然后(此生之愿足矣),我可以回家慢慢回味这些经历,并好好休息了。我想那些地方一定会有隐士,是世人所不能见到的,而我将有幸见到,并让郭君把他们一一画下来带回。然而郭君因为快到年底了想念家人,不能跟我进行这番游历了。我于是觉得很遗憾呀。因他向我来辞行,我就写下这番话作为赠送。淳熙元年九月庚子晦翁书。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文段,完成问题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1)下列各项对文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乃幽武:禁闭B.武卧啮雪:咬,嚼C.羝乳乃得归:产奶,喂奶D.杖汉节牧羊:执,拄(2)文中划线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B.卧起操持,节旄尽落C.请毕今日之驩D.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3)下列各项中对文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单于愈益欲降之:使……投降B.廪食不至:公家发给的粮食C.自分已死久矣:料想,断定D.效死于前:立刻,马上。参考答案:(1)C(2)B(3)D(1)C

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归汉.乳:生子.(2)B

A“去”通“弆”C“驩”通“欢”D“霑”通“沾”;“衿”通“襟”;“决”通“诀”.(3)D

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效:献出.参考译文: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让他与外界隔绝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天不死.匈奴认为他是神,就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李陵与苏武一起喝了几天酒,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劝告.”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很久了!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汉如此忠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的罪恶,上能达天!”说着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欲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1)以下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虽生,何面目以归汉B.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C.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D.伺者因此觉知因厚赂单于(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善属文”,作《二京赋》;“善机巧,作浑天仪地动仪”;善术学,著《灵宪》《算罔论》;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敢;这些都能表现张衡“才高于世”。B.张衡“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累召不应”,说明他具有不慕荣利、超尘拔俗的高洁品格。C.《思玄赋》的由来,再现张衡心思缜密、小心谨慎;出任河间相并与奸党斗争,表现了他的政治智慧,“上下肃然,称其致理”则表现他政绩卓然。D.本文语言凝练平实,作者写作时以记叙为主,尽量抓住史实,描绘时惜墨如金,绝少使用形容词,这就不能充分突出张衡在科学方面的成就。(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B.《两都赋》的作者是张衡,《二京赋》的作者是班固。二都与两京都指长安和洛阳。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前四史”。(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译文:②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译文:参考答案:(1)C(2)D(3)D(4)①永元年间,举为孝廉,没有去(应荐),多次被公府征召,也没有去就任.②虽然一条龙启动机关,但其他七条龙不会动,寻找那龙吐铜珠的方向,就知道地震发生的方位.(1)C

A.虽然/即使;B.代词/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连词,表转折,却;D.介词,通过,凭借/于是,就.(2)D

“这就不能充分突出张衡在科学方面的成就”错,文章通过对史实的描写,就充分反映了张衡在科学方面的成就.(3)D

A.“五经”中不包括《左传》,应该是《春秋》;B.《两都赋》的作者是班固,《二京赋》的作者是张衡;C.“拜”是授予官职,不一定是调动官职.(4)①行:去;连:接连,多次;辟:征召;就:就任.句子翻译为:永元年间,举为孝廉,没有去(应荐),多次被公府征召,也没有去就任.②虽:虽然;发:启动;而:但是;方面:方向.句子翻译为:虽然一条龙启动机关,但其他七条龙不会动,寻找那龙吐铜珠的方向,就知道地震发生的方位.参考译文: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他)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汉)顺帝初年,(张衡)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豪门大户他们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chi]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6.二、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3题。(19分)牡丹说袁枚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非其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选自《袁枚诗文译》)注:①韡(w?i):繁盛。1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蕊丛丛以百数

数:计算B.宜黜汝旧

黜:除掉C.性果而识暗也

暗:隐蔽D.请具砚削牍

具:准备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怒而移之山

不自怒而怒花

B.牡丹之来也

均之二策

C.记之以自警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D.其无花哉

吾令人望其云气1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的主人重金买来牡丹,对其倍加珍视,引以为傲,可花开后却大失所望,于是怒而迁之。

B.善相花者明白,花各有其适合的生长环境,如果移植要选择适宜的季节,这样它才能更好地生长。C.文中的主人种植牡丹以失败收场,启示我们如果不顾自然规律,一味主观武断地行事,必然造成恶果。D.文中的主人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仅凭一己喜怒决定花的命运,这是新花旧花同时枯死的根本原因。1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3分)▲

(2)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3分)▲(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4分)

参考答案:11.

C(缺乏,短浅)

12.

C(A表修饰,表转折却;B助词主谓之间,这;C来;D大概,代词他)

13.D14.(1)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几株牡丹。(2)您急急忙忙,既不懂生物的习性,又不清楚土壤适宜与否。(3)略参考译文:

冬天,山中有位老翁挑了一株牡丹,

(牡丹)有一人多高,枝条繁茂,花苞簇簇数以百计。主人对它另眼相看,出高价买了下来。怕栽在别处和这株牡丹不相称,庭院中原有几株牡丹,特地移到别处,把地方让出来。上面用锦帐遮护。晚上点上烛火,客人来时(主人)常指着它感到自豪。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几株牡丹,于是主人愤愤地将它移到山上,再移到墙边,牡丹很快枯死了。主人感到对不起原有的那几株牡丹,并且嫌庭院太空,便将原来的牡丹移回原处,没过几天,也枯死了。

来访的客人责备主人道:“您没有见过善于种花的人吗?适宜在山上长的就栽在山上,适宜在庭院长的就栽在庭院,如果迁移它,应该在冬天而不是春天。所以人和花常能两全其美。您已根据外貌认为那牡丹是良种,一见不如原来想的那样,立即摧残损害它,移栽不按时节,牡丹花含怨而死理所当然。天底下荆棘、藜刺之类的东西比牡丹低下百倍,您没有办法。因为生气而统统把它们迁走。这牡丹来时,并不曾自己说:‘应该看重我的身价,应该把我栽在庭院中,应除掉你原有的旧花,(把地方)让给我这新来的。’一个月中,忽而珍视它,忽而贬抑它,都是您一个人所为。不怪自己却怪花,这就错了!庭中旧有的牡丹花,未必一定名贵,你仍然把它们移回原处,以为它们比新买的好。(如果)当初新的牡丹虽然买来,旧的牡丹先不移走,比较它们开的花哪个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会枯死。即使移栽了,只要不急着把移走的花栽回原处,那么一株枯死,另一株可以不死。您急急忙忙,既不懂生物的习性,又不清楚土壤适宜与否,高兴了就抬举它,生气了就摧残它,主人如此喜怒无常,花的命也就送掉了。那么,您的毛病在于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性情专断而缺乏见识,自以为是而不和人商量。以后您的庭院中,大概不会有花木了。”

主人听了无以对答,于是准备下笔墨纸砚,记下这件事来提醒自己。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时代的进步,特别是网络的发展,某些词语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比如说“雷”,本指闪电时发出的响声,但新兴的“雷人消息”“表现雷人”等词中的“雷”和本义相比,已是旧貌换新颜;再如“晒”,本指在太阳下曝干东西或取暖,但时下有种全新的网民叫“晒客”,其中的“晒”和阳光已毫无关系。(4分)先解释“雷”或者“晒”的含义:

然后另举出一个新词语并解释含义:

参考答案:雷:被惊吓、被吓到了或被震撼;嗮:展示(展现)、与人分享、任人评说。(4分)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各地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加大隐患排查力度,督促企业落实好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坚决遏制类似事故不再发生。B.目前我国的农产品保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