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17清朝前中期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
【考点定位】
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
1.清代前中期中心集权的加强与官员选
1.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举措及意拔、考核和监察制度。
义。2.清前中期法律与礼教、户籍制度与社
2.清朝前中期封建专制的进展及中国社会基层治理及社会救济。
会面临的危机。3.清代前中期民族政策和边疆治理与疆
域的奠定。
■整合教材夯实必备知识学什么
学问点一清军入关和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明清易代
(1)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
(2)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3)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4)1644年,清军入关,战胜李自成,迁都北京,逐步统一。
2.“康乾盛世”: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政局稳定,经济富强,
疆域开拓并巩固,史称“康乾盛世”。
3.君主专制
①特点:快速、机密
奏折
②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猎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
制度
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把握
①概况: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
设军
②职责:轮番值班,协商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机处
③特点:在皇蚕直接监督下工作
文化
制造文字狱,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把握,对文化造成严峻的摧残
专制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清朝军机大臣权力有限,主要是承旨、缮撰、传述。(J)
②奏折制度和军机处的设立是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重要措施。(/)
③清朝文字狱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体现。(J)
2.挖掘教材——学思用
《清高宗实录》卷323记载:“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
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摘自必修教材P82)史料说明白什么?
提示清朝前期君主专制进展到顶峰,皇权高度膨胀。
3.必考概念一拓视野
八股取士:指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的科举考试之法,
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此后有所承袭。它要求文章必需有四段对偶
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八股文。
学问点二清代的中心集权与国家治理
1.中心集权【链接・选择性必修1-P61
(1)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2)地方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2.国家治理
【链接・选择性必修1B2—33]
选官(1)选拔:科举考试。
制度(2)考核:实行考课制度,包括京察(京官)与大计(外省文官)
(3)监察: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
【链接•选择性必修1-P481
(1)法律: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大清律例》
法律教化(2)教化:乡约基本沿袭明朝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圣谕十六
条”和《圣谕广训》,也常引用《大清律例》。乡约具有约束力,
并与法律合流
清朝一般户籍基本沿袭明制,到实行摊丁入亩后,户籍作用减
户籍制度
弱。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链接•选择性必修IRoo】
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推行保甲制。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
基层组织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链接・选择性必
修1-Pioi]
3,疆域的奠定
(1)治理边疆
方位地区举措
①1662年,郑成功驱除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东南台湾②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
③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①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其同意进行谈判
黑龙
东北②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
江
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宽敞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①乾隆年间,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西北新疆
②1762年,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①康熙年间,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嚼尔部叛乱;1757
北方蒙古年,将准嚼尔部彻底击败
②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
①册封宗教领袖:清政府以“达赖喇嘛”尊号册封五世达赖。康
熙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尊号赐予五世班禅
②1727年,设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西藏③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
西南
和落实了中心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④设立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对边疆地区实行
因地制宜的政策
云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渐渐推行“改土归流”
(2)版图奠定: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
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
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4.危机初显
⑴消灭: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消灭由盛转衰迹象。嘉庆、道光时期衰象更
为明显。
⑵表现
①人口膨胀快速,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②政治腐败,贫富冲突积累,导致农夫起义频发。
③西方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④严格限制外商在华活动及其交往,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
(3)结果: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明朝对待蒙古的政策是由武力制服走向和平交往,清朝则是联蒙制汉。(J)
②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把握,促进了边疆地区的进展。
(1)
③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J)
④中国古代民族之间战斗具有侵略与反侵略的性质。(X)
⑤明清时期的科举制仍是选官的主要途径,考核与监察制度也更趋严密。(J)
⑥清朝时中国古代社会基层管理由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
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J)
⑦清朝“十三行”是政府特许设置的代管对外贸易事务的机构。(J)
⑧清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完全断确定外贸易。(X)
2.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摘自必修教材P84)
概括这一政策实施的缘由。
提示土司具有肯定的割据性;为了强化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族的管理,加强中
心集权。
②阅读必修教材P86“史料阅读”,思考嘉庆帝下《罪己诏》说明白什么问题。
提示天理教大事给统治集团造成了巨大震惊,也深刻反映了清朝在表面稳定局
势下隐蔽着严峻危机。
③阅读“清朝的乡约仪式”图(见选择性必修1教材P48),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依据封建道德规范,对民众进行教育和约束。
④《清朝文献通考》中记载:“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责令专司查报。
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I)据此说明保甲在
社会基层中的作用。
提示不仅担当治安任务,也担当了户口登记的职责。
3.必考概念一拓视野
①理藩院:清代设立的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心机构。其体制同于六部,
地位列于工部之后,职官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主要官员由满族人和蒙
古族人担当。理藩院的职责是掌管内外蒙古及青海、新疆、西藏等地蒙、维、藏
族事务,此外掌管一部格外交事务,凡与俄罗斯交涉的事务皆归理藩院办理。理
藩院的设立有利于加强中心对少数民族事务的管理。
②金瓶掣签制度:又称为金瓶鉴别,是藏族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
童方式的制度,1792年正式设立。该制度用掣签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最
终经皇帝批准。这一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心对西藏的管辖。
③科道合一:清承明制,科道合一即连续实行监察机关集监察和审计职权于一
身的体制。清初六科自为一署,与都察院各自担负审计职责,后六科划归都察
院统一管辖。科道合一是审计官员之间相互监督,能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
正,有利于监察功能的实现。
■命题探究提升关键能力考什么
主题一盛世与危机一一清朝前中期的政治统治与国家治理
[3年3考]
|已考角度
L清初奏折制度的特点(2023•北京高考,5)
2.汉至明清社会基层治理(2022.海南高考,5)
3.清初君主专制的强化(2022.湖南高考,5)
|热考角度
视角1学者观点一清朝权力体系的调整
史料一盖本朝谕旨、诰命……然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上谕亦有二……明
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
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
审定。
■—摘编自王昶《军机处题名记》
史料二总督巡抚在明代制度下还尚好……由中心政府都察院的都御史临时派
到地方去办事,所办是巡抚、总督等事。但一到清代,总督巡抚又变成永久的……
清代在布政使上面又设有总督或巡抚,布政使成为其下属,总督、巡抚变成正式
的地方行政首脑,这种制度还是一种军事统治,可是真到军事时期,总督、巡抚
仍不能做主,还要由中心另派人,总之清代不许地方官有真正的权柄。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解读
史料一阐述了军机大臣的地位及军机处的特点
史料二阐述了明代总督巡抚制度至清代的进展演化及特点
思考(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要概括军机处的特点。
提示军机大臣无决策权,只是秉承皇帝旨意,传达皇帝命令;军机处处理政事
保密性强、快捷、效率高。
⑵依据史料二概括明清督抚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提示特点:明清督抚由临时委派到永久存在,由负责特地事务到负责地方行政,
既是行政统治也是军事统治,但权力归属中心。
影响:明清督抚制有利于加强中心对地方的管理,进一步加强中心集权,巩固了
国家的统一。
视角2史料证史——明清官员的选拔与监察
史料一中国从西周就开头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
规……唐朝时消灭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特地的行政法典——《唐六典》……宋朝
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
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
特地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史料二我国古代监察官在行使监察权力时,一般说来不仅不受同级乃至上级行
政长官的干预,也可以不受上一级监察长官的左右。隋唐时期,其独立性更加明
显,一般御史在执行监察任务时,不仅不受任何官员的约束,甚至连御史台长官
也无权过问,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且可以闻风奏事。清代还规定“御史言事,
不先自台长”。
—摘编自张立武《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的基本特点及其借鉴意义》
解读
阐述古代权力监督机制的演化及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监督法律的
史料一
进展历程
史料二主要说明中国古代监察的独立性的特点
思考(1)依据史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官员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
提示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进
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
(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作用。
提示保证监察机构的实效性;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提高了国家行政效率;有利
于吏治清明。但监察制度长期受制于皇权,沦为专制统治的工具。
视角3学术争辩——明清的社会教化与基层治理
史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
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
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
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需宣讲的《圣谕十六条》,内容包
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史料二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格外重视。秦汉时期实行郡
县制,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至宋朝时期处于由乡里
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官方的把握与统治逐步增加。从王
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保甲对乡里的把握更加严密,乡村自
治的颜色越来越弱。
—摘编自唐鸣等《中国古代乡村
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解读
史料一主要阐述了宋至明清乡约制度演化的历程及教化的特点
主要阐述了秦汉至明清时期社会基层组织、基层治理的演化
史料二
及特点
思考(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
明乡约制度的乐观作用。
提示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
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乐观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进展生产;促进了
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2)依据史料二,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缘由。
提示趋势: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把握逐步加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缘由:国家统一;封建专制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史论归纳
L历史解释——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
(1)考核内容较全面:既考察显性的经济和社会指标,也留意对官吏道德才能的评
判。
(2)考核对象合理分类:不仅中心朝廷的官吏要接受考核,而且对地方官和京官接
受了不同的考核体系。
(3)考核机构专业化:唐代消灭最早的特地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宋代设审官
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明代由吏部尚书和御史台都御史会
同有关部门行使京察和外察之职。
(4)考核过程留意公开公正:宋代对京官的考核叫磨勘,意为检查复核,以防止申
报不实或奖惩升降不妥。
2.历史解释——中国古代教化的特点
(1)理念德性化:德教为先与道德至上。“德教为先与道德至上”的核心理念贯穿
中国古代教化思想。
(2)途径系统化:层级教化与立体网络。传统教化系统既包括各级各类组织化的学
校系统,也包括乡约、族法、家规、祭祀礼仪、蒙学等自发的社会教化系统。
(3)手段多样化:典范塑造与制度规约。典范塑造、榜样作用成为古代教化的重要
方法。制度规约是传统教化活动的又一方法。
(4)内容综合化:儒学经典教育与通俗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我国古代传统教
化的显著特征是以儒学经典教育为主,并以通俗教育帮助之。
主题二疆域奠定一一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3年4
考】
|已考角度
1.清朝的边疆治理政策(2023・辽宁高考,5)
2.明清对东北地区治理的影响(2022.辽宁高考,6)
3.康熙帝的治国策略(2022.全国甲卷,27)
4.清代对东北地区的治理(2021.重庆高考,5)
|热考角度
视角1学者观点——清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在东北地区,中心派将军分驻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管理军政与民政。
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区,清朝则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地区,清政府在伊犁设
立将军府,由中心派驻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1884年,设新疆行省。在西藏地
区,清政府设驻藏大臣。在西南地区,清初仍袭明朝,实行土司制度。到雍正年
间,清政府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
——摘编自马汝珀、马大正主编《清代的边疆政策》
思考依据史料归纳清王朝的边疆治理政策和措施有何特点?据史料并结合所
学学问,简要概括明清边疆政策的历史意义。
提示特点:继承并创新、加强中心管理、因俗而治、因地而治。历史意义:加
强了中心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转变了当地落后的面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
济文化沟通;巩固了边疆统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进展。
视角2学者观点一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史料一乾隆盛世不过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大总结和大重复。不
幸的是,这个盛世消灭在不应当消灭的时候。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史料二传统中国的结构就像一个浩大的“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一块面包称
为官僚阶级,下面一块面包称为农夫,一个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
当的农夫集团,主要的治理手段是以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代替法律的支撑。
“间架性结构”之下,“几百万小自耕农,一经产生而固定化”,他们无法大规
模地调整生产。明清时期,中国始终没有迈入近代社会,主要是由于明清时中国
没有同英国一样实现“数目字管理”,即“经济组织上的分工合作”“法律体系上
的权利义务分割”“道德观念上的私人财产不行侵害”。
——摘编自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思考(1)请结合史料一及所学学问,谈谈你对史料一这一论断的理解。
提示康乾盛世时期,西方国家已经开头崛起;盛世中清朝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高度集权、思想僵化,妄自尊大、故步自封;人地冲突突出、吏治腐败,贫富悬
殊,阶级冲突、社会冲突尖锐,农夫起义不断,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明清盛世之下社会危机的表现,并说明其缘
由。
提示表现:官僚阶层管理僵化;小农经济的顽固落后;民主法治观念淡薄。
缘由:缺少社会分工的推动;缺乏上层建筑的保障;儒家传统观念的制约。
史论归纳
1.家国情怀——清前期地方(边疆)治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作用
⑴中华民族共同体进一步稳固进展。由满族建立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
后,又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由于满族统治者实行了很多重大措施稳
定边疆,并对汉文化和各少数民族文化实行了更为宽容、开放的态度和政策,使
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得到更进一步的进展,从而加强了各民族的认同感。
⑵体现强大的民族分散力。清朝前期以强盛国力奠定和巩固的中国疆域,促进了
民族分散力的不断增加,在晚清时期受到外国侵略时,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皆为了
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而对列强作出抗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分散
力。
⑶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展,清代中叶,祖国宽广的版图基本奠定。
2.历史解释——清朝前中期面临的统治危机
(1)人口激增带来严峻的资源压力:社会经济的进展促进了人口的爆炸式增长,人
地冲突日渐突出,争夺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的社会冲突也趋于尖锐,人口成为
清朝统治的沉重压力。
(2)阶级冲突日益激化:由于土地兼并严峻,农夫阶级失去土地的现象日渐增多,
农夫起义不断,严峻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秩序。
⑶面对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压力越来越大:清朝中后期,中国的传统农耕经济连续
进展,西方却进入工业化时代,英、法、美等工业化国家已经遥遥领先于中国,
中国的外部压力增大。
(4)统治者闭关自守和闭目塞听:面对世界资本主义进展潮流,清政府不能适应
历史形势的变化,制定了闭关自守政策,满足于想象的“盛世”中,脱离了历
史进展的潮流。
■随堂演练热考命题对接练什么
【练・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82“教材学问”改编)据《康熙起居注》记载,1718年,年
过六旬的康熙皇帝在与大臣的谈话中说:“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痫,
不能拽载,仍加鞭策”。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缘由是()
A.当时君臣关系发生突变
B.国家疆域扩大事务繁多
C.皇帝大权独揽政务繁忙
D.官僚队伍政治素养低下
答案C
解析材料“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痛,不能拽载,仍加鞭策”是对皇
帝政务缠身的描述,说明的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皇帝大权独揽,事必躬亲,
C项正确;材料与君臣关系发生突变的说法无关,排解A项;材料与疆域扩大无
关,排解B项;官僚队伍政治素养低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解D项。故选C
项。
2.(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49“学思之窗”改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
最重要的内容,地方官吏也在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康熙九年,政府颁布了乡约组
织必需宣讲的“圣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
等。这说明乡约制度()
A.推动了农业生产力量的提升
B.成为地方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C.是中心减弱地方的重要手段
D.以提升村民的道德素养为目标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内容可知,明清时期,“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并且在康
熙九年,政府规定“乡约组织必需宣讲“圣谕十六条”,据此可知,乡约制度成
为地方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B项;虽然在“圣谕十六条”内容中包含“重
农桑以足衣食”等相关内容,但这仅仅是一项规定,意在鼓舞人们重视农业生产
以满足温饱问题,但是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其结果如何,排解A项;乡约制
度能够加强政府对地方的治理,与“减弱地方”没有关系,排解C项;统治者之
所以重视乡约制度,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维护其统治,而不是“提升村民的道德
素养”,排解D项。
3.(据中外历史纲栗上P84“历史纵横”改编)自雍正时起,政府在西南各民族聚居
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由中心政府选派流官取代土著首领,直接管理西南
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务。这一举措()
A.消退了地方割据势力
B.加强了中心对地方的管辖
C.解决了边疆治理隐患
D.阻隔了民族间的交往沟通
答案B
解析清朝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由中心政府选派流官
取代土著首领管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务,加强了中心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
管辖,加强了中心集权,B项正确。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85''教材学问"改编)从乾隆后期起,农夫起义屡屡爆发,
大部分是由民间隐秘宗教白莲教领导的。四川、湖北、陕西等省爆发的白莲教大
起义持续了十年。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发动的一次起义,还攻入了北京
皇宫。这表明,当时清王朝()
A.吏治腐败加剧B.政治危机显现
C.中心权威式微D.民族冲突激化
答案B
解析从乾隆后期起,农夫起义屡屡爆发,表明当时清王朝政治危机显现,B项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清王朝吏治腐败、中心权威式微,排解A、C项;农夫起义
屡屡爆发,反映出阶级冲突尖锐,排解D项,故选B项。
【练•高考真题〃明考向】
命题点1清代奏折制度
1.(2023•北京高考,5)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
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
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推断()
A.奏折最早消灭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答案C
解析据题干材料中乾隆帝强调日常公事使用文书,经内阁呈送即可;只有“案
关重大,决不待时者”即军国要务和紧急事务才可用奏折直接传递给皇帝;所以
答案选择C项。奏折制度最早消灭于康熙时期,雍正年间已普遍使用,排解A
项;奏折制度是皇帝加强对中心和地方把握的制度设计,排解B项;奏折由官员
直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人教A新版七年级物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1语文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度绿色生态公园内外装修与景观设计合同4篇
- 个性化教育服务合同2024年版版B版
- 二零二五版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供应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出租车行业信息化建设合同1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出租车经营权转让与市场拓展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出租车行业股权投资与业务整合合同3篇
- 2025年度露天采矿安全生产责任承包合同3篇
- 消防产品目录(2025年修订本)
- 地方性分异规律下的植被演替课件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 光伏项目风险控制与安全方案
- 9.2提高防护能力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催收培训制度
- ISO 22003-1:2022《食品安全-第 1 部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审核与认证机构要求》中文版(机翻)
- 2024年广东省高考地理真题(解析版)
- 2024高考物理广东卷押题模拟含解析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简便计算大全600题及答案
- GB/T 15945-1995电能质量电力系统频率允许偏差
- GB 32311-2015水电解制氢系统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