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论语》专题-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解析版)_第1页
名著阅读《论语》专题-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解析版)_第2页
名著阅读《论语》专题-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解析版)_第3页
名著阅读《论语》专题-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解析版)_第4页
名著阅读《论语》专题-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轮备战】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精讲精练(北京专用)

专题三:名著阅读•《论语》专题(解析版)

【名著阅读】

北京市高考语文名著阅读在2017年专题设置不固定,2018年固定此专题模

块,考查的《论语》综合专题,2019、2020和2023年考查的都是《论语》专题,

2021年考查的《论语》和《红楼梦》综和专题,2022年考查的《红楼梦》专题

综合。题型设置以分析、概括和简答为主,题量二到三题。

【《论语》专题答题方法】

(一)对每个章节的复习,要抓文字、文章和文化三个层次。

“文字”层次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目的是读懂文章,积累知识;''文

章”层次指对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目的是学习章法,培养能力;“文化”层

次指对文化传统的评价和理解,目的在于传承文化,提升思想。

«〈论语〉选读》的考查主要从文化层面切入,考查考生对《论语》内涵的评析

和探究。虽说“文字”和“文章”是基础,但也不能忽视。

(二)掌握运用三段论准确表达观点的方法。

对《论语》思想分析题的解答计应恰当运用下面的格式:

(1)提出观点。观点应该尽可能明确、不含糊。

(2)进行论证。包括正面阐述材料所蕴含的孔子的基本思想、人生态度及其意义,

反面批驳对立观点的不足之处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注意,在阐述相关思想时,

应运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相关问题,不能以现代人的“思想之履”强行去套“古人

之足”。

(3)适当联系实际,做出总结。

(三)灵活运用知识

⑴要掌握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

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

尤其要认真阅读每课后的“相关链接”,把精要之处加以圈画或摘录,弄通其中的

意义,对“仁、义、礼、智、信”五大关键词在孔子学说中的关系,以及各自在

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计要结合教材说清楚。

⑵解答探究题的格式要规范化。

要注意条理性,突出关键词,必须言简意赅,简明扼要,探究题具有拓展性,但

必须以文本为依据,不可随兴发挥。探究题具有论辩性,答题时要先总说自己的

观点,再分说理由,理由的说明要结合文本内容来阐释。

【真题连接】

[2023年北京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

②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论语•卫灵公》)

③子日:“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史记•孔子世家》)

④先生(王阳明)日:“为学大病在好名。'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

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②之意。”

(《传习录》)

【注】①去声:第四声。②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语出《孟子》。情,实情。

对于①中画线的句子有两种解读,今人杨伯峻的解读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

子引以为恨"。④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解读,与杨伯峻有所不同。

(1)说明杨、王两种解读对“称”的读音和词义的理解有何不同。

⑵用自己的话写出王阳明对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解读的大意。

⑶在杨、王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

【答案】

⑴杨伯峻认为:称:读chQng,称述、称道。

王阳明认为:称:读ch©n,适合、符合。

(2)王阳明认为君子担心自己死后,德行配不上自己的名声(名不副实,徒有其名)。

⑶示例:赞同杨伯峻的观点:

依据孔子“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可知,孔子在

这里担忧的也是自己的名声不能被称道,自己的主张就不能实行于当世,也就不能让后世了

解自己。这比较符合孔子对“道”的推行。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实词含义的能力。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杨伯峻的解读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称:读chGng,意思是,

称述、称道。

王阳明"‘称’字去声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之意"。称:读ch加,适合、符合。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

王阳明认为"称"读chen,就是适合、符合之意;疾,忧虑;没世,犹如"没身",即去

世。名:君子之名须以仁成名,才能名实相符,流传后世。

王阳明认为君子担心自己死后,德行配不上自己的名声(名不副实,徒有其名)。

(3)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

如赞同杨伯峻的观点:杨伯峻认为: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

结合"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可知,君子最担忧

的就是死后名声不被人称道。我的主张不能实行,还有什么东西能留给后人呢?孔子在这里

担忧的也确实是自己的名声不能被称道,那么自己的主张就不能实行于当世,也就不能让后

世了解自己。这比较符合孔子对“道”的推行。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君子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

②孔子说:“君子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

③孔子说:君子最担忧的就是死后名声不被人称道。我的主张不能实行,还有什么东西

能留给后人呢?

④王阳明说:“做学问最忌讳的是追求名声。……担心自己死后名不副实,'称‘读去

声,也就是'名声盖过了实际,君子以此为耻辱'的意思。”

【专题模拟】

一、(2023•北京海淀•清华附中校考三模)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⑴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②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③子日:“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请加以概括。

⑵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②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③子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④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⑤曾子日:“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终乎?死而后已,不亦远

乎?"

综合上述5段材料说说在传统儒家看来,作为一个优秀的人应具有哪些素养?

⑶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②太宰问于子贡日:"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日:“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目:“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

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是说“君子不应该仅仅像器具一样,只有一方面的用途。”又

说“少贱多鄙”,意思是说“我小时候因为地位低下,所以学会了很多鄙贱的技艺。”那么,

你认为“君子不器”和“少贱多鄙”这二者之间矛盾吗?

【答案】

⑴明晓义利之别;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

心中有道义,即使物质条件艰苦也无妨/困苦不忘义/无利可求时也应坚守义;君子始终坚守

道义不忘记,不因利而动摇了自己的义。

(2)应具有如下素养:坚守道义;心怀仁爱;博学多才;谦逊守礼;心胸广大;意志坚毅。

⑶①不矛盾。"君子不器"是从人(思想)的层面说的,"少贱多鄙"是从工具(技能)的层

面说的。

②"君子不器",不是说君子不去做具体的事务,而是说君子不能只局限于做某种具体

的事务。如果仅仅是个专门的技术工人,会妨碍他对道的追求。孔子倡导"君子不器"就是说,

君子应当追求仁德,追求正义,培养价值上的判断力,也就是说应该重品德、重素质、轻技

能。

③"少贱多鄙",是说他博学多才,说明磨砺成就了孔子,但拥有多项才能并不是他的

最终追求,他所追求的"君子不器”的思想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来的。

④因此,孔子追求的是仁人君子的思想、品格,而不是去追求某些技能上的特长。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相关情节、内容的能力。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说君子能知晓义之重,小人眼中只有利,所以孔子认为君

子应该要明晓义利之别;要懂得重义轻利。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吃粗粮,

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

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这说明孔子认为君子追求的财富要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不

去追求。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意思是见到利益就想到道

义,面临危难挺身而出,付出性命,长期处于穷困之中,不忘记平素的话或诺言,(这样)也

可以成为完美无缺的人了!这说明孔子认为君子要见利思义;心中有道义,即使物质条件艰

苦也无妨;无利可求时也应坚守义;君子始终坚守道义不忘记,不因利而动摇了自己的义。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相关情节、内容的能力。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意思是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而

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解释为君子以义作为根本,

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解释为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

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穿破

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终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

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当作自己的责任,

负担不也是很沉重的吗?死以以后才停止,路程不也是遥远的吗?

综合以上内容可知,一个优秀的人应坚守道义;心怀仁爱;博学多才;谦逊守礼;心

胸广大;意志坚毅。

(3)本题考查学生整体把握名著观点的能力。

首先表明观点:不矛盾。"君子不器"释义是:"君子不应该仅仅像器具一样,只有一方

面的用途。多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多才多艺。”这句话可以延伸为君子不是一般人,君子是刻

苦、努力、自觉的,所以它是从人(思想)的层面说的。"少贱多鄙"是说孔子小时候家里穷,

地位低下,为了生活,所以学会了很多鄙贱的技艺,是从工具(技能)的层面说的。

然后具体分析"君子不器"的内涵,"君子不器"不是说不要从事具体事务,而是不要囿于

一事一物,而要从万事万物中悟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

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如果仅仅是个专门的技术工人,会妨

碍他对道的追求。孔子倡导"君子不器”是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追求仁德,

追求正义,培养价值上的判断力,也就是说应该重品德、重素质、轻技能。这种思想在今天

仍有可取之处。

再分析"少贱多鄙"的含义,"少贱多鄙”是孔子在坦诚地讲述自己的苦难经历,他从小生

活困苦艰难,经历了很多磨砺,是为了生存才学会这么多技艺的,但他博学多才,这些磨砺

也成就了孔子。孔子认为君子理应学习治国安邦之道,不该去学这些才艺,拥有多项才能并

不是他的最终追求,他所追求的"君子不器"的思想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来的。

因此,孔子追求的是仁人君子的思想、品格,而不是去追求某些技能上的特长,这两者

并不矛盾。

二、(2023•北京海淀•101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②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③子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

④宰我问日:“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

⑤子日:“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日:“夫

子自道也。”(《宪问》)

⑴对于第①则的“里”,有人认为其意为“居住”,有人认为其意为“居住在……的地方”。

请根据这两种不同理解,分别解释“里仁为美”的意思。

⑵请简要分析第④则中“仁者”的表现。

⑶请根据第①②③⑤四则,概括孔子对仁者和知者的看法。

【答案】⑴①以仁为人心的安居之地是好事。

②居住在有仁厚之风的地方是好事。

⑵要点:

①仁者有爱心,因为他听说井中有人后,会前去了解情况;如果井中真的有人需要援

救,他会尽力去救。

②仁者有智慧,因为他听说井中有人后,会受到欺骗,但能辨别真伪,不会糊里糊涂

地让自己被陷害。

⑶要点:

①仁者以仁德为立身的根本,知者以仁德为立身的选择。

②仁者因具备仁德而安心,知者因追求仁德而得利。

③仁者像山,厚重而宽容,沉稳而宁静,其美德长留于人心;知者像水,通达事理,

敏捷灵活,常有安乐的心态。

④仁者关爱他人,不会为私利而忧虑不安;知者通晓道义,不会被迷惑。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里仁为美"中,如果认为"里"是"居住"的意思,那么"仁"就作"里"的宾语,直译就是居

住在"仁"里是好事。意译为:以仁为人心的安居之地是好事。

如果认为"里"是"居住在......的地方”的意思,那么"仁"作定语,直译为:居住在仁的地方

是美好的。意译为:居住在有仁厚之风的地方是好事。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第④则语录的意思是:宰我询问孔子:"有仁德的人,告诉他说:‘井里有人。’他会跟

着跳到井里吗?"孔子说:"为什么他要这样呢?君子可以前往救人,不会自己跳到井里;君

子可以被人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欺骗,但是不会糊里糊涂地让自己被陷害。"这则语录通过宰

我的问题和孔子的回答解答了君子对于"仁”的表现。孔子认为,听到有人说井里掉进了人,

君子并不愚蠢地跳进井里去,而是会积极地对落井人施以援救。这说明仁者有爱心,因为他

听说井中有人后,会前去了解情况;如果井中真的有人需要援救,他会尽力去救。同时,孔

子又说,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也就是君子是有智慧的,不是盲目地采取行动,他听说

井中有人后,会受到欺骗,但能辨别真伪,不会糊里糊涂地让自己被陷害。所以,通过这则

语录可以看出,君子既有爱心,又有智慧。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第一则"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强调了人心中要充满仁,无论是仁者还是知者,

都应该以仁德为立身的选择和根本。

从第二则中,,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可知,仁者因以仁为立身的根本,所以具备仁德之心,

而正是因为心中有了"仁”,其有了立身的根本而安心;知者能够看到"仁”所带来的好处,会

因追求仁德而得利。

第三则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将知者类比为水,

将仁者类比为山。仁者像山,“仁者静”是说仁者厚重而宽容,沉稳而宁静,"仁者寿"是说仁

者美德长留于人心;知者像水,"知者动"表明知者通达事理,敏捷灵活,"知者乐"表明知者

常有安乐的心态。

第五则中"仁者不忧,知者不惑"表明,仁者因为胸怀世人,关爱世人,他的追求已经超

越了自己的私利,所以不会为自己的私利而忧虑;而知者则因为拥有智慧,已经了解道义的

真谛,所以不会被迷惑。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以仁为人心的安居之地是好事,不选择以仁为内心的安居之地,怎么能说

有智慧!”(《里仁》)

②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将不能长时间处于穷困之中,不能长时间处于逸乐之中。

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德,有智慧的人缘于仁德而获利。”(《里仁》)

③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有智慧的人灵动,有仁德的人沉

静。有智慧的人会拥有安乐的心态,有仁德的人其美德长留于人心。”(《雍也》)

④宰我询问孔子:“有仁德的人,告诉他说:'井里有人。'他会跟着跳到井里吗?”

孔子说:“为什么他要这样呢?君子可以前往救人,不会自己跳到井里;君子可以被人用冠

冕堂皇的理由欺骗,但是不会糊里糊涂地让自己被陷害。”(《雍也》)

⑤孔子说:“君子有三项道德修养,我没能做到。有仁德的人关爱他人,不会为私利而

忧虑不安;有智慧的人通晓道义,不会被迷惑;勇敢的人依道而行,不会畏惧。”子贡目:

“这是夫子在勉励自己啊!”(《宪问》

三、(2023•北京海淀•人大附中校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日:“夫子

自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已忧,舜以不得离、率陶为已忧。

(《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o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的说法。

(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

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⑶材料一中孔子关于“君子三道”的理解,对今天的我们仍有启发意义。请从中任选其一,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你的启发。

【答案】

⑴先生在说自己自谦

(2)①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

②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

⑶示例一:君子"不忧"指内心没有忧愁。这是仁者爱人、心怀大志的精神追求,即便生活清

苦困顿也自得其乐。现代社会物欲横流、诱惑众多,我们修炼自己的内心,不去计较个人得

失,用一种仁义的胸怀去抵挡外界带给自己的各种影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示例二:君子"不惧"指内心不害怕。这是勇者处变不惊、舍身取义的精神情怀,即便处

境险恶也绝不贪生怕死。现实中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当各种风险挫折来临,

拥有一颗勇敢的心,保持心灵的镇定,不卑不亢,人生总会充满阳光。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经典文本含义、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夫子自道"中,"道"意为"说","自"做"道"宾语,属于宾语前置句,这句话翻译为“夫子

在说自己"。孔子说自己做不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而子贡却认为"仁、知、

勇、"正是孔子具有的品格,一句"夫子自道”表达出了孔子在自己学生心目中谦虚的形象,

所以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自谦的说法。

(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读懂选文,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孔子、孟子的思想,抓住人物

的语言来概括即可。孔子之言的意思是: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

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毅的人不畏惧。所说的"君子道"指的是君子所具有的品格,作为君

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便是"不忧、不惑、不惧”三个方面,这是君子的终极追求,因而

孔子说君子应该做到"不忧"。而孟子那句话的意思是: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

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他认为能为天下找到贤能之人来治理国家的国君,才叫仁

君,所以尧舜是为天下而"忧"。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名著的现实意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立足文本,简析君子"不忧""不惧"或"不惧"的内涵,"仁者不忧",君

子"不忧"指内心没有忧愁。这是仁者爱人、心怀大志的精神追求,即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

其乐。"知者不惑",指内心没有疑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勇者不惧",指内心不害怕。这

是勇者处变不惊、舍身取义的精神情怀,即便处境险恶也绝不贪生怕死。针对文本结合现实

生活提出对自己的启示,对此可先明确自己的观点,比如针对"不忧"说我们不能仅仅为一己

之私、一时之得失而忧惧,而要将眼光放开阔、放长远等;针对"不惑",指出我们应该找到

自己的人生方向,针对"不惧"指出要有勇敢克服困难的勇气等等。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

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

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

四、(2023•北京朝阳•统考二模)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⑴下面这则语录中“愤”“性”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本则语录所蕴含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

分别是什么?

子日:“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2)上述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是如何体现的?从下列语录中任选一条加

以阐述。

①子夏[1]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

事后素。”日:“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份》)

②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

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日:“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日:“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论语•颜渊》)

注释:【1】子夏:名商。

【答案】

⑴参考答案:①"愤小徘”是指学习者迫切想要弄明白一件事,但尚未懂得或还不能有效表

达的状态。

②教育方式:启发式教育

学习方法:主动思考、举一反三

⑵答案示例一:①子夏学习《诗》时产生困惑,处于"愤""琲"的状态,向老师求教,孔子

即以绘画的道理启发他思考,解决了这个问题,体现了孔子善于适时引导启发的教育方式。

②子夏学《诗》时主动思考,发现了"素以为绚"难以理解之处,在孔子"绘事后素”的

启发下明白了这句话的内涵,并由此及彼领悟了"礼"后于"仁”的道理,体现了主动思考、举

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答案示例二:①樊迟在理解"仁"和"知"时产生困惑,处于"愤""俳"的状态,向老师求教,孔

子以"爱人""知人"回答他,但樊迟没有完全理解,孔子又以正直和不正直的人的关系来启发

他思考,体现了孔子的启发式教育。

②樊迟主动思考,发现了"仁"和"知"难以理解之处,在孔子"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的启发下没有明白了这句话的内涵,就去请教子夏,而子夏却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领悟了

"知"的道理,也明白了"仁者"和"不仁者"的道理,体现了主动思考、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

①"愤",思考问题时有疑难想不通;"俳",想表达却说不出来。因此,"愤""俳"是指学

习者迫切想要弄明白一件事,但尚未懂得或还不能有效表达的状态。

②教育方式:"启""发"意思是:启发。"不愤不启,不俳不发"意思是不到他冥思苦想仍

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说明孔子运用

的是启发式教育。

学习方法:"愤",思考问题时有疑难想不通;"俳",想表达却说不出来。说明孔子希望

学生能主动思考;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

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说明孔子运用的是举一反三的方法。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

答案示例一:

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中"何谓也"说明子夏学习《诗》时

产生困惑,处于"愤""俳"的状态,向老师求教,孔子说"绘事后素"意思是先有白色底子,然

后在上面画画,即以绘画的道理启发他思考,解决了这个问题,子夏理明辞达,领悟力很高,

马上受到启发,因论诗而知学,体现了孔子善于适时引导启发的教育方式。

②子夏学《诗》时"何谓也"体现他的主动思考,发现了"素以为绚"难以理解之处,在孔

子"绘事后素”的启发下明白了这句话的内涵,并由此及彼提出"礼后乎",意思是这么说礼仪

是在有了仁德之心之后才产生的了,“礼后乎〃三个字说明他领悟了"礼"后于"仁"的道理,是

善于学习的表现,体现了主动思考、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答案示例二:

①樊迟在理解"仁"和"知"时产生困惑,处于"愤""俳"的状态,向老师求教,孔子以"爱

人""善于知人"回答他,但樊迟没有完全理解,孔子又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

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就能使不正直的人变正直”来启发他思考,体现了孔子的启发式教育。

②樊迟主动思考,发现了"仁"和"知"难以理解之处,在孔子"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的启发下没有明白了这句话的内涵,就去请教子夏,而子夏说"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

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意思是"这是涵义多

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提拔了起来,不仁的人就远远地离

开了。汤得了天下,也从众人中选拔人才,把伊尹提拔起来,那些不仁的人就远远离开了",

说明子夏能举一反三,深刻理解孔子的话的含义,想到舜、汤远离不仁的人的方法,由此及

彼领悟了"知"、"仁者"和"不仁者"的道理,体现了主动思考、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参考译文:

(1)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

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

面,就不再教他了。”

(2)①子夏问道:“'轻盈的笑脸多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多媚呀,好像在洁白的质

地上画着美丽的图案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在上

面画画。”子夏说:“这么说礼仪是在有了仁德之心之后才产生的了?”孔子说:“能够发

挥我的思想的是卜商啊!可以开始和你谈论《诗经》了。”

②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知人。”

樊迟没有完全理解。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就

能使不正直的人变正直。”樊迟退了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去见老师,问他什么是

智,他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这是什么意思?”

子夏说道:”这是涵义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提拔了起

来,不仁的人就远远地离开了。汤得了天下,也从众人中选拔人才,把伊尹提拔起来,那些

不仁的人就远远离开了。”

五、(2023•北京门头沟•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②哀公问目:“何为则民服?”孔子对目:“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

不服。(《论语•为政》)

③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目:“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

语•八伶》)

④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

何先?”目:“去兵。”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日:“去食。自古皆

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⑤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目:“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

渊》)

⑥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目:“无倦。”(《论语•子路》)

(1)翻译选段中的划线句子。

①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

②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2)请结合以上选段,简要概括孔子"德政”思想的内涵。

【答案】

⑴①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政事,而又恪守信用。

②您用行正道做表率,谁敢不走正道呢?

(2)①爱民养民;②举贤任能;③治国以礼;④取信于民;⑤率先垂范;⑥勤勉不倦。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道",治理;"千乘之国",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敬事",严谨认真地办理政事;"信",

恪守信用。

②"帅",做表率;"帅以正",用行正道做表率;"孰",谁;"正",走正道。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根据"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概括:孔子"德政”思想的内涵之

一是爱民养民。

根据"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概括:孔子"德政"思想的内涵之一

是举贤任能。

根据"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概括:孔子"德政"思想的内涵之一是治国以礼。

根据"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民无信不立"概括:孔子"德政”思想的内涵之一是取信于

民。

根据"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概括:孔子"德政”思想的内涵之一是率先垂范。

根据"先之,劳之""无倦"概括:孔子"德政”思想的内涵之一是勤勉不倦。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是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

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②鲁哀公问道:“怎样才能使老百姓服从?”孔子说:“举荐正直的人把他安置在邪曲

的之上,百姓就从;举荐邪曲的人把他安置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服从。”

③鲁定公问道:“君主役使臣子,臣子侍奉国君,怎么样对待这件事呢?”孔子说:“国

君用礼节役使臣子,臣子用忠诚侍奉国君。”

④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

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

食。自古以来,人都要死,但如果没有百姓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⑤季康子向孔子问政治。孔子答道:“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带头端正,谁敢不

端正呢?”

⑥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子路请求多讲

一点。孔子说:“不要懈怠。”

六、(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日:“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泰伯》)

子贡日:“有美玉于斯,温楼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

待贾者也。”(《子罕》)

(1)请结合上面的材料,概述孔子对出仕的看法。

⑵请结合孔子对出仕的看法,谈谈下面材料中漆雕开表示对出仕没有信心,为什么孔子却

感到高兴。

子使漆雕开仕。对目:“吾斯之未能信。”子说。(《公冶长》)

【答案】

⑴孔子期待被赏识,对出仕抱有积极态度。他认为要发愁的不应该是没有职位,而是没有

胜任的本领,出仕应该首先努力提高自己的从政素质。他认为学有所成还不念及做官,难能

可贵,反对以做官为学习目的。.

(2)示例L漆雕开表示没有信心,是对出仕能力没有信心。孔子认为做官最应该担心的是自

己没有足以胜任职务的能力,他因漆雕开对自身从政的素质高要求和严于律己感到高兴。

示例2:漆雕开表示没有信心,是委婉地表示不急于出仕。孔子认为学业有成却不急于

出仕做官,难能可贵,他为漆雕开以修身为要和笃志求学的精神感到高兴。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根据"子贡曰:‘有美玉于斯,温楼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

我待贾者也"分析,这个美玉是代表孔夫子自己的道德学识。子贡问孔子,如果你有道德学

问,你是自己藏起来独善其身,还是说要入世找一个认识你的人,识货的人来用你。孔子连

说了两句,“沽之哉,沽之哉”,意为:我要卖,我要卖。他的意思是不是到处求人去卖,而

是等待,等待那个识货的商人来买。可见,孔子期待被赏识,对出仕抱有积极态度。

根据"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可知,他认为要发愁的不应该是

没有职位,而是没有胜任的本领,出仕应该首先努力提高自己的从政素质。

根据“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可知,他认为学有所成还不念及做官,难能可贵,

反对以做官为学习目的。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分析能力。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句意:孔子要漆雕开(姓漆雕,名开,

孔子弟子)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还不能有信心。”孔子很高兴。

根据"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分析,孔子认为做官最应该担心

的是自己没有足以胜任职务的能力。而漆雕开对出仕能力没有信心。孔子因漆雕开对自身从

政的素质高要求和严于律己感到高兴。

根据"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可知,孔子认为学业有成却不急于出仕做官,难能

可贵。而漆雕"吾斯之未能信"可以理解为委婉地表示不急于出仕。孔子为漆雕开以修身为要

和笃志求学的精神感到高兴。

参考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

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里仁》)

孔子说:“读书三年,没想到去做官得俸禄,这是难得的。"(《泰伯》)

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

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子罕》)

七、(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日:”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③子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④子日:“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路》)

⑤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1)对①中“是知也”的“知”,有读一声和四声两种处理。请根据语境,就两种不同的处理

分别解释“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

(2)如果用“学习”话题来统率上面各句,这些文字论及了关于“学习”的哪些方面?请作

简要概括,并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论语》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①"知"读一声时,句意:这是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啊。(这是真正的知道啊)

②"知"读四声(读"知"为"智")时,句意:这是聪明智慧啊。(这是智慧啊)

(2)第一问:论及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意义(价值)、学习目标等方面。

第二问:"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了学习的方法,要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

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和句意的理解能力。

“知"读一声,是知道的意思,"是知也”意思是这是真正的知道啊。

"知"读四声,为通假字,通"智",智慧的意思,"是知也"意思是这是智慧啊。

孔子在本章中阐明了对待学习时应当持有的态度,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映

出了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求知态度。他觉得,对待任何事情都应谦虚诚恳,知道的就说知道,

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

第一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及学习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及学习方法;

“不如丘之好学也"论及学习态度;

"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论及学习意义;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及学习目标。

第二问:首先选择以上材料论及的一个方面,并结合《论语》来谈自己的看法。

比如选择学习态度来谈,《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孔子认为,一个人不可能具备所有的知识和才能,应该保持谦逊谨慎的态度向别

人学习。

比如选择学习方法来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

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说明人们的新知识、

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道理。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

是真正的智慧!”

②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

③孔子说:“就是在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又忠心又守信的人,只是

赶不上我这样好学罢了。”

④孔子说:“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务,他却搞不懂;派他出使到四方各国,

又不能独立应对外交。虽然读书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⑤孔子说:“古代学者学习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装饰给别人

看。”

八、(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论语•尧日》)

(1)翻译划横线句子。

(2)这三段文字是孔子对三代以来美德善政的高度概括,也是《论语》全书中治国思想的总

结。请结合三段文字,分析孔子理想中的“美德善政”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答案】

⑴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恳守信就会得到民众的信任,勤敏就能取得功绩,公正大

家就心悦诚服。

⑵①"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有法可依,社会才有秩

序可言,才能实现"四方之政行焉"。②"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是对已有传统的继承,颠

覆前代的同时,还要有继承,有发展。③"所重四者"是围绕百姓生活的四个方面来说的,

是民本思想的体现。④"宽、信、敏、公”都是帝王治理天下所必须的人格品质,目的就是

获得百姓信服、拥护。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宽",宽厚;"信",诚恳守信;"任",信任;"敏",勤敏;"功",功绩;"公",公正;"说",

通"悦",高兴。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意为"检验并审定度量衡,修复已废弃的

机关工作,全国的政令就都会通行了"。"权量"代表制度;"法度"代表法律。这是要建立一

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有法可依,社会才有秩序可言,才能实现"四方之政行焉"。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意思是"恢复被灭亡的国家,承续接继

已经断绝了的世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的百姓就都会心悦诚服了"。注意"兴""继""举",

这样做的目的是对已有传统的继承,颠覆前代的同时,还要有继承,有发展。

"所重:民、食、丧、祭",所重视的有:百姓、粮食、丧事、祭祀。百姓、粮食、丧事、

祭祀都是围绕百姓生活等方面来说的,是民本思想的体现。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恳守信就

会得到民众的信任,勤敏就能取得功绩,公正大家就心悦诚服。"宽、信、敏、公”都是帝王

治理天下所必须的人格品质,目的就是获得百姓信服、拥护。

参考译文:

检验并审定度量衡,修复已废弃的机关工作,全国的政令就都会通行了。恢复被灭亡的

国家,承续接继已经断绝了的世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的百姓就都会心悦诚服了。

所重视的有:百姓、粮食、丧事、祭祀。

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恳守信就会得到民众的信任,勤敏就能取得功绩,公正大

家就心悦诚服。

九、(2023•北京丰台•统考二模)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

②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③子日:“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④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⑴对第①则中的“已”有两种解释,一是句末语气词,无义;二是停止之意。你认可哪一

种解释?请解释第①则的意思。

⑵第②④则中,孔子认为对与自己思想不同的人应持怎样的态度,请简要概括。并从

②一一④则中任选一则,联系现实谈谈孔子的这种态度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

⑴示例一:更认可"已"为停止之意。

已:止,停止。攻:攻击。批判。孔子说:"批判异端(过或不及),祸害就消灭了。"

或者:已:止,停止。攻:研究。孔子说:"研究异端,祸害就消灭了。”

事例二:更认可"已"为句末语气词,无义。

己:语气词。攻:攻击,批判。孔子说:"批判异端,那就是祸害啊!"

或者:己:语气词。攻:研究,学习。孔子说:"学习歪理邪说,那就是祸害啊!"

或者:已:语气词。攻:从事,做。孔子说:“做事情过或不及,都是祸害啊!"

⑵第②则孔子认为对不同思想的人应持尊重与包容的态度。

第③则孔子认为对待与己思想不同的人,应互不干扰,各走各道。

第④则孔子认为应以宽容、平等、客观、理性、开放的眼光去看待与自己思想不同的

人。

如第④则给我们的启示:所有关于事物的判断,都要有所依据。这样,就必须认真调

查研究,是负责任的态度;事情总是在变,而且是时时刻刻在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

的,所以有些事情并不像预期的那样会是"必然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好的设想或计划,但并

非没有像你想的那样取得成功,很可能在人生的途中会遇到挫折、打击;一个人固然应该有

自信,但是过于自信,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也不好,这样,就会听不到别人的意见;人不

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只是为了私利而考虑。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更认可"已”为句末语气词,无义。也可更认可"已"为停止之意。只要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句意:孔子说:"做事情过或不及,都是祸害啊!"

本篇孔子强调学习研究当走正道,而不要走异端。异端:不符合正统思想,指中庸的两

端,指"过"和"不及"。孔子讲究中庸,主张执两端而用其中,亦即不要偏执一端。孔子认为

对于异端不要闭目塞听,也不要盲目听信。可以去研究它,了解它的弊端在哪儿,从而提高

自己的认知与辨识能力,但不能当成正统。

第①则的意思可有如下解释:

①已:语气词。攻:攻击,批判。孔子说:"批判异端,那就是祸害啊!"

或已:语气词。攻:研究,学习。孔子说:"学习歪理邪说,那就是祸害啊!"

己:语气词。攻:从事,做。孔子说:“做事情过或不及,都是祸害啊!"

②已:止,停止。攻:攻击。批判。孔子说:"批判异端(过或不及),祸害就消灭了。"

或己:止,停止。攻:研究。孔子说:"研究异端,祸害就消灭了。"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第②则,"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

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

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

全一致,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

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认为对不同思想的人

应持尊重与包容的态度。

第③则,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孔子认为对待与己思想不同的人,应

互不干扰,各走各道。

第④则,"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以此修身。我们在提高道德修养的同时,

也要避免一些缺点,也就是说,要尽量做到不主观臆测、不专断独行、不固执己见,不狭隘

自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己逐渐走向完美。孔子认为应以宽容、平等、客观、理性、

开放的眼光去看待与自己思想不同的人。

启示:

联系生活实际说这一则启示我们应怎么对待与自己思想不同的人。

如:第④则给我们的启示:所有关于事物的判断,都要有所依据。这样,就必须认真

调查研究,是负责任的态度;事情总是在变,而且是时时刻刻在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

对的,所以有些事情并不像预期的那样会是"必然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好的设想或计划,但

并非没有像你想的那样取得成功,很可能在人生的途中会遇到挫折、打击;一个人固然应该

有自信,但是过于自信,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也不好,这样,就会听不到别人的意见;人

不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只是为了私利而考虑。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做事情过或不及,都是祸害啊!”(《论语•为政》)

②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论

语•子路》)

③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论语•卫灵公》)

④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

有自私之心。(《论语•子罕》)

十、(2023春•北京海淀•高三统考期中)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季康子⑴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贝:敬;孝慈,则

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为政》)

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目:“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③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日:“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目:“子为政,焉用

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颜渊》)

⑤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日:“夫如是,奚而不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