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宇宙中的地球(解析版)_第1页
2024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宇宙中的地球(解析版)_第2页
2024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宇宙中的地球(解析版)_第3页
2024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宇宙中的地球(解析版)_第4页
2024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宇宙中的地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2宇宙中的地球

考向一:地球的历史

(2024・北京)如图为某地野外地质剖面素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三:砂岩

W泥岩

色石灰岩

二花岗岩

安山岩

H蚀面

左断层

1.在石灰岩中发掘出完整的三叶虫化石,可推测()

A.①岩石形成于古生代海洋环境B.②处石灰岩中有被子植物化石

C.③岩石中可以发掘出恐龙化石D.①岩石形成于新生代陆地环境

点评:岩层新老关系或地质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的判断方法:一般而言,沉积岩是越向下层年龄

越老;若岩浆侵入到沉积岩内部或岩浆通过沉积岩内部后喷出地表,则岩浆岩较沉积岩新;若浆

通道附近的变质若是在岩浆活动过程中受高温作用变质而形成的,因此其形成时间晚于岩浆岩。

地壳垂直运动导致岩层断裂错位形成断层,因此出现断裂错位的岩层形成于断层之前,反之,完

整而上覆于断层之上的岩层形成于断层之后。同理,若地质构造中既有褶皱又有断层,也可依据

切断关系判断,被切断的形成较早。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三叶虫是古生代的一种重要化石,主要生活在海洋中。在石灰岩中发掘

出完整的三叶虫化石,可以推测该石灰岩(即①岩石)形成于古生代的海洋环境,A正确,D

错误;②处石灰岩与①岩石是同一地质年代,被子植物是新生代才出现并广泛分布的植物类型,

而石灰岩是古生代形成的,因此②处石灰岩中不可能有被子植物化石,B错误;恐龙是中生代

的主要生物,但③岩石为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不可能含有化石,沉积岩中才可能发现化

石,C错误。

故答案为:A。

考向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024.北京)某中学以本地红花生长与应用为主题,开展跨学科学习系列活动。图1为活动方案

略图,图2示意不同地区的景观。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红花与节气草木染——提取植物色素进行染色的方法

红花、茜草和苏木等草本和乔、灌木植物是我国

草木染传统的优质红色染料植物,其应用史有上千年"

调杳活动本地播种红花时间:4月初

寂菜施漓缸前?

活动总结

图1

图2

1.采摘红花时,临近()

A.雨水B.小满C.小暑D.处暑

2.红花生长期间,同学们可观察的现象是()

A.白昼时间先变长后变短B.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

C.日落方位先南移后北移D.正午旗杆影长逐渐变长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二十四节气

【点评】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

有规律的变化。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

大,太阳辐射最强。

1.由材料可知,本地采摘红花的时间为7月初,雨水的时间是在2月18日-20日,A错误;小

满的时间是在5.20日-22日,B错误;小暑的时间是7月6日-7月8日,C正确;处暑的时间是

8月22日-24日,D错误。

故答案为:C„

2.A、红花的生长期间是4月初到7月初,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且先向北移动(从春

分日到夏至日)后向南移动(从夏至日到秋分日),导致日落方位也相应变化。4月初到夏至日

北半球白昼时间变长,而夏至日到7月初时段内北半球白昼时间变短,因此红花的生长期间白昼

时间先变长后变短,A正确;

B、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故太阳辐射先变强后变弱,B错误;

C、日落方位先北移后南移,C错误;

D、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再减小,因此正午旗杆影长先变短后变长,D错误。

故答案为:Ao

拓展

(2024・广西)极北之城-----朗伊尔城(78°12'N,15°30'E)常住居民仅约2000人。在极夜期间,

城里居民会举办很多团体活动以应对漫长黑夜与严寒的考验。在阳光重返小城后的3月8日,当

地会迎来全年最重要的、持续一周的太阳节。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太阳节首日,当地居民看到太阳升起的方位是()

A.正南B.东南C.正东D.东北

(2024.广西)分布于皖南地区的上溪群地层,其岩石是砂岩受侵入岩浆高温的影响,在固态下发

生弱重结晶形成的,保留了原岩的部分结构。早期研究认为该地层是元古宙古老大陆的一部分;

后来有地质学者在该地层中发现了寒武一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为认识该地层的构造

演化提供了新证据。下图为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

111

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寒武纪性陶纪k留纪卜尼盆纪1石炭纪二叠纪

2.根据所发现的古生物化石,推测上溪群地层区()

A.属于太古宙时期形成的古老大陆

B.由寒武纪早期板块碰撞隆升而成

C.属于元古宙时期形成的古老大陆

D.由古生代中晚期板块碰撞隆升而成

(2024.安徽)潮差是指潮水的一次涨落过程中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之差。如图为2024年4月上

海堡镇、苏州浒浦、南通天生港三地的月平均潮差。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天生港4月11日(农历三月初三)潮差为该月最大。该日的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关系可

(2024•山东)小明暑假乘船到F岛旅游。下船后,小明发现太阳当空,周围的人却“没有”影子,

他记录了当时的时间为北京时间8月21日00:04„当地时间下午,小明从F岛乘船去往某岛屿

观光,途中发现游船甲板中心处旗杆的影子多数时间指向船行进的方向。如图示意F岛及其周边

区域。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N

°匕岛

甲岛乙句

4岛

,丙岛

丁岛

4.F岛的位置可能是()

A.12°N,61°WB.12°N,121°W

C.20°N,61°WD.20°N,121°W

5.当地时间下午,小明去往的岛屿最可能是()

A.甲岛B.乙岛C.丙岛D.丁岛

(2024•福建)每天的日照时长受太阳高度角,建筑物遮挡,树木遮挡影响极大。福建学者小明在

美国波士顿访问,6月25日,垂直天空中心拍下来这张照片,虚线表示春分日的太阳移动轨迹。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A.①B.②C.③D.④

18.6月25日,最有可能在哪个时间段(地方时)看到太阳()

A.8:00-9:00B.10:30-11:00

C.13:00-13:30D.15:00-15:30

19.图中行道树为地方树种,在晴朗无云的天气里,哪个日期看到的日照时期最长()

A.5月30日B.7月1日

C.9月1日D.11月30日

(2024・广东)距今约3000年前的金沙道址(3(F41N,104O01E)是古蜀国时期的一处大型聚落遗址。

在演遗址祀区的东部,有一处九柱建筑基址,其9个柱洞呈“田”字形分布。研究发现,这些柱洞

分布具有一定的天文属性。图左为九柱建筑的复原示意图;图右示意该建筑柱洞平面分布及当时

冬至日的日出方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如果当时祭祀人员站在图右中的D5处,他在夏至日看到的日出方位位于()

A.D5—D6连线方向B.D6和D9之间

C.D5—D9连线方向D.D8和D9之间

21.已知3000年前的黄赤交角比现今大,与现在遗址地居民相比,则当时金沙先民在()

A.春分日看到日出时间更早B.夏至日经历更长的夜长

C.秋分日看到日落时间更晚D.冬至日经历更短的昼长

(2024.浙江1月)我国K、Q两地中学生进行日出方位观测,下图为同学们测得的两地日出时直

立杆影年变化图,阴影部分为杆影变化的范围,张角两边分别为甲、乙日的杆影(测量时间为北

京时间)。完成下面小题。

22.K地位于Q地的(

A.东北B.东南C.西南D.西北

23.K、Q两地相比()

A.甲日日落地方时,K地比Q地大

B.甲日晨线与经线夹角,K地比Q地大

C.乙日白昼的时间,K地比Q地长

D.乙日正午太阳高度角,K地比Q地小K、Q两地相比()

二'综合题

13.(2024・上海)“聚宝盆”的再开发

柴达木盆地是随青藏高原隆升而逐渐形成的一个高原盆地,在其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形

成了丰富的油气和盐类等矿产资源,被誉为“聚宝盆”。近年来,当地加强能源建设,积极开发太

阳能。太阳能清洁、可再生,但不稳定。目前格尔木地区采取水(能)光(能)互补,保障绿电

稳定供应。

图例

■煤矿・水电站

A石油

沙淮

①相转矿

国石制~铁路

A律苗—公路

qit湖。城市

?可千米

图1

地表

第四纪(页岩)

新近纪(砂岩)

(1)柴达木盆地年降水不足100毫米,造成其气候干旱的原因有(不定项选择)

A.沙漠广布B.地处中纬C.高山环抱D.深居内陆

(2)柴达木盆地本是湿润的陆地地理环境,下列哪些化石可以提供证据(不定项选

择)

A.珊瑚B.常绿阔叶林C.大象和犀牛D.沙葱

(3)柴达木盆地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石油出现在(单项选择:A岩浆岩;B.变质

岩;C.沉积岩)岩层内,在图2中大型油田可能储存在(单项选择:A.甲;B.乙;C.

丙)区域,该地油气生成在质地更密的(单项选择:A.泥岩;B.砂岩)。

(4)图2中缺失侏罗纪与古近纪之间的白垩纪地层,分析其地质原因。

(5)2023年8月19日,柴达木盆地格尔木市南山口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建成后主要服

务当地可再生能源基地开发,并兼顾青海电网的调峰、调频、调相和紧急事故备用等任务。分析

气候变化对该水电站抽水蓄能的影响。

(6)柴达木盆地太阳能丰富,但是不稳定,分析其原因,并说明水光互补的必要性。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昼夜长短变化一抓“移动方向”

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

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南、北)移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就昼

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所示:

太阳直射点北移过程,北半球各纬度昼变长,夜变短

।=>

冬至日春分日夏至日

冬至日秋分日夏至日

V=

太阳直射点南移过程,南半球各纬度昼变长,夜变短

据材料可知,太阳节时,当地(78°12'N,15°30'E)结束了极夜现象,说明3月8日当地处于极

夜与非极夜区的分界线上,该地位于北半球寒带地区,该地该日太阳最高时是0。,即太阳升起、

同时也是落下的地方在该地正南方。A正确。

故答案为:A。

2.据材料可知,在皖南地区的上溪群地层中发现了寒武一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说

明该地地层可能在奥陶纪时为海洋环境,现在该地为陆地(高山),故可以判断在古生代中晚期

发生了板块碰撞隆升。D正确。

故答案为:D。

3.本题主要考查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关系对潮汐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日点位于

1月初,而4月11日应在地球公转的近日点之后,AB位于近日点之前,排除AB;农历三月初

三,太阳和月球位于地球的同侧,且三者几乎排成一条直线,此时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在同

一直线上,并且方向相同,因此引力叠加,潮汐作用加强,形成大潮,C正确,D错误。

故答案为:C„

4.A5.C

【知识点】地球仪与经纬网;地球公转及其特征;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

【解析】【点评】(1)纬网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全球性覆盖:经纬网覆盖了整个地球表面,通过经纬度坐标系统可以定位地球上的任何一点。

网格化:经纬网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许多小的网格,每个网格的交叉点都有一个唯一的经纬度坐标。

方向性:在经纬网中,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提供了一个全球统一的方向参考。

距离和面积的测量:经纬度坐标可以用来测量地球上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大圆距离)以及区域

的面积。

定位功能:通过经纬度坐标,可以精确地确定地球上任何位置的地理位置。

导航和制图:经纬网是地图制作和导航的基础,无论是传统的纸质地图还是现代的电子地图,都

依赖于经纬度坐标系统。

(2)日出和日落的方位受季节和地理位置(纬度)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规律:

春分和秋分:在春分和秋分这两天,太阳从正东方向升起,正西方向落下。全球各地(除了极地)

的日出和日落方位大致相同。

夏至:在北半球的夏至日(约6月21日),太阳的升起和落下点会偏离正东和正西,向北方偏

移。这是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约23.5ON)。在南半球则相反,太阳在南回归线上。

冬至:在北半球的冬至日(约12月21日),太阳的升起和落下点会向南方偏移,因为太阳直射

点在南回归线上。在南半球则相反,太阳在北回归线上。

纬度影响:纬度越高,日出和日落点的偏移角度越大。在赤道附近,日出和日落点的偏移角度较

小,而在高纬度地区,如接近极圈的地方,偏移角度较大。

4.A.12°N,61°W-这个位置在赤道以北,但远离北回归线(约23.5°N),8月21日太阳直射

点大致位于12°N,A选项正;

B.12°N,121°W-这个位置同样在赤道以北,但经度位置,在8点钟左右,时间不读符合,B

选项错误;

C.20°N,61。亚-这个位置更接近北回归线,C选项错误;

D.20°N,121°W-这个位置虽然纬度上接近北回归线,经度上位于西经,纬度为主距离折射点

较远,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5.A.甲岛位于F岛的北侧,当地时间为下午,太阳位于西北方位,影子朝向东南,A选项错误;

B.乙岛区位于F到的东北侧,当地下午的时候,影子方位与乙到不在一个方位,B选项错误;

C.丙岛位于F岛的东南方位,当地下午的时候,影子方位指向东南,与船行驶的方向一致,C选

项正确;

D.丁岛位于F岛的西南方位,与影子的朝向不在一个方位,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o

【答案】6.B

7.C

8.B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太阳一天的位置和方向:太阳直射赤道上,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太阳直

射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偏北)。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除

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偏南)。

6.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对于波士顿(北半球)来说,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从西北

方向落下。题目中给出的春分日太阳移动轨迹为虚线,春分日太阳从正东方向升起,正西方向落

下。夏至日相比春分日,太阳升起时更偏北,因此,夏至日最有可能日出的位置是②,即比春

分日更偏北的东北方向正确;选项A,①位置偏东,且更接近南方,不符合夏至日日出时太阳

位于东北方向的特点,故排除。选项C,③位置偏东,且更接近南方,同样不符合夏至日日出

时太阳的位置,故排除。选项D,④位置偏南,明显不符合夏至日日出时太阳的位置,故排除。

故答案为:Bo

7.A、在春分日,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太阳的高度角适中。而到了6月25日,太阳直

射点已经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附近,波士顿作为北半球的城市,太阳的高度角会比春分日更高,

太阳在天空中停留的时间也会更长。8:00-9:00,这个时间段太阳刚升起不久,高度角还较低,

不符合6月25日太阳高度角较高的特点,故A错误。

B、10:30-11:00,此时太阳的高度角虽然有所上升,但还未达到一天中的最高点,故B错误;

C、13:00-13:30,这个时间段接近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符合6月25日太阳高度角较高

的特点,故C正确;

D、15:00-15:30,此时太阳已经开始西下,高度角逐渐降低,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8.题干要求分析在晴朗无云的天气里,哪个日期看到的日照时期最长。日照时长受太阳高度角

影响极大,太阳高度角越大,日照时间越长。而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有关,

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角越大。A、C、D选项,分别为5月30日、9月1日和11月30日,

这三个日期太阳直射点都位于北半球,但都不在夏至日(6月22日左右),因此太阳高度角都

不如夏至日大,日照时间也相应较短。B选项,7月1日接近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点接近北回

归线,波士顿的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因此日照时间也最长。

故答案为:Bo

【答案】9.B10.D

【知识点】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到导致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直射点不断移动。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太阳直射点做回归运动的范围。也决定了发生极昼极夜地区的范围。

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回归线的度数,并与极圈的度数互余,即二者之和为90。。如果黄赤交角变

大,热带、寒带变大,温带变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9.根据地球的公转运动规律可知,春、秋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日出正东方,冬至

日时,日出方位是东南方向,夏至日时,日出方位是东南方向。结合图中的方位信息,该地冬至

日的日出方位应该在东南方向,夏至日的日出方位应该在东北方向,且从D5看日出的方位,冬

至日的日出方位与正东方向的夹角应该和夏至日日出方位与正东方向的夹角相等,且两天日出方

位线分居在正东方向的两侧,故该地夏至日日出方位应该是图中所示的红线。

东南方向

结合图中的信息看,B正确。

故答案为:B„

10.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增大,极圈的度数变小,极昼极夜区(寒带)变大,但赤

道上仍是昼夜等长,春分、秋分日出时间仍是地方时6:00,日落时间仍是地方时18:00,由于

极昼极夜范围增大,因此非极昼极夜区的昼长年变化增大,即夏半年昼长变大,冬半年昼长变小。

因此该地夏至日经历更长的昼长,冬至日经历更短的昼长。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11.C12.C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直射点位置日出方位日落方位昼夜长短

东北(北半球早于6时日西北(北半球晚于18时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

北半球

出)落)夜长

赤道正东(6时日出)正西(18时日落)昼夜等长

东南(北半球晚于6时日西南(北半球早于18时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

南半球

出)落)夜短

11.由所学太阳视运动知识可知,夏至日,日出东北,且最偏北,影子朝向西南;冬至日,日出

东南,且最偏南,影子朝向西北;其余日期的日出方位和影子均位于夏至日和冬至日之间;故张

角两边的甲、乙分别为夏至日或冬至日;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乙两日K地日出变化时间为1

小时56分,Q地日出变化时间为3小时14分,Q地昼长年变化幅度大于K地,说明Q纬度位

置更高,两地都位于北半球,说明Q更靠北,K更靠南。甲日日出早,为夏至日;乙日日出晚,

为冬至日。冬至日和夏至日日出时间关于地方时6时对称。由图中可计算出,K地冬至日和夏至

日日出关于北京时间(12CFE经线地方时)6时18分对称,可计算K地经度为115.5。£;Q地冬

至日和夏至日日出关于北京时间5时33分对称,可计算Q地经度约为127°E;可知K位于Q地

的西侧。综合上述分析可知,K地位于Q地的西南,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o

12.图示为日出杆影年变化,甲日日出地方时更早,两地都位于我国,所以甲日应为夏至日,根

据上题分析可知,Q纬度位置更高,所以甲日的日落地方时Q地更大;同一日期的晨线与经线

夹角相同,乙日为冬至日,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位置越高,昼越短,Q纬度位置更高,昼

长更短;乙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两地都位于北半球,纬度位置更低的K地太

阳高度角更大。C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C„

13.

【答案】(1)C;D

(2)B;C

(3)C;B;A

(4)该地在白垩纪之前,在内力作用下,地壳下沉,各地质年代的沉积物依次沉积于此;后随

青藏高原隆升,在风力、流水等侵蚀作用下,地表白垩纪期间形成的沉积物被剥蚀殆尽;但该地

于古近纪开始,在内力作用下,地壳又发生下沉运动,后续各地质年代依次沉积,形成现有的地

层分布。

(5)该水电站的水,主要来自昆仑山冰雪融水,随着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速,带来水量

的增加,从而可能在短期内提升发电量;但从长期来看,随着冰川体积进一步减少,来水量减少,

水电站可能面临无水发电的状况。

(6)柴达木盆地海拔高,大气稀薄,气候干旱、多晴天,光照强,因此太阳能丰富。但受天气

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影响,太阳能不稳定。水能相对于太阳能而言,比较稳定,水光互补,不仅可

以保障绿电稳定供应,还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的电力供应体系。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解析】【分析】(1)柴达木盆地由于气候干旱,造成沙漠广布,A选项错误;地处中纬度地

区与气候干旱没有直接关系,B选项错误;柴达木盆地四周高山环抱,水汽难以进入,降水少,

气候干旱,C选项正确;柴达木盆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

D选项正确;

(2)珊瑚化石体现曾经为海域环境,A选项错误;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雨热同期的亚热带季

风气候区,是较为湿润的地理环境,B选项正确;大象和犀牛主要为大型食草动物,主要生活在

较为湿润,多植被的地区,C选项正确;沙葱,又较叫做蒙古韭,为多年汉生草本植物,D选项

错误;

(3)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沉积岩的岩层中;石油、天然气主要储存在背斜构造

内。向斜和断层主要为储水构造,泥岩地质更密,利于石油、天然气的储存;

(4)地壳下沉:这通常是指地壳在内力作用下发生垂直移动,向地下深处移动。这种运动可能

是由于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挤压或拉张造成的。沉积物沉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地质年代的

沉积物会在地壳下沉的地区沉积下来,形成地层。这些沉积物可能包括岩石碎屑、生物残骸、化

学沉积物等。青藏高原隆升: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

亚板块的碰撞和挤压。隆升过程中,高原地区的地壳会向上抬升。侵蚀作用:包括风力和流水等

自然力量,它们会剥蚀地表的岩石和沉积物,改变地表的形态。古近纪下沉运动:古近纪是地质

时代中的一个时期,大约从6600万年前到230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该地区的地壳再次发生下

沉,导致新的沉积物沉积,形成新的地层。现有地层分布:经过上述地质过程,该地区形成了现

有的地层结构,这些地层记录了地质历史中的不同事件和环境变化;

(5)昆仑山是中国西部的一座重要山脉,拥有大量的冰川。这些冰川在夏季融化时,为河流提

供了大量的水源。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面温度的长期上升趋势,主要由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引起。

这导致极地和高山地区的冰川加速融化。随着全球温度的上升,冰川融化速度加快,这在短期内

可能会增加河流的水量。冰川融化加速会导致河流水量的短期增加,这可能会提升水电站的发电

量,因为水电站的发电量与水流的流量和落差有关。然而,从长远来看,如果冰川持续融化并最

终消失,水电站将面临水量减少的问题。冰川是河流的重要水源,一旦冰川消失,河流的水量将

大幅减少,可能导致水电站无法正常发电。如果水量减少到无法满足水电站运行的最低要求,水

电站将面临严重的运营问题,甚至可能完全停止发电。

(6)柴达木盆地海拔较高,大气压力较低,空气稀薄,这有助于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

散射,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增加。干旱的气候和晴朗的天气条件有利于太阳能的收集,

因为云层较少,太阳辐射能够更直接地照射到地面。由于上述因素,柴达木盆地的光照强度较高,

为太阳能发电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尽管光照条件良好,但太阳能的产量仍然受到天气变化(如

云层覆盖)和季节变化(如日照时间的变化)的影响,导致太阳能发电的不稳定性。与太阳能相

比,水能发电通常更为稳定,因为水电站的发电量主要取决于水库的蓄水量和水头,这些因素相

对容易控制和预测。结合水能和太阳能发电,可以形成互补的能源系统。在太阳能发电不足时,

水能发电可以补充;反之,在水电站蓄水不足时,太阳能发电可以提供支持。通过水光互补,可

以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这种互补系统可以更高

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浪费。长期来看,水光互补有助于构建一个可持续的电力供应体系,

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支持。

故答案为:(1)C、D;(2)B、C;(3)C、B、A;(4)该地在白垩纪之前,在内力作用

下,地壳下沉,各地质年代的沉积物依次沉积于此;后随青藏高原隆升,在风力、流水等侵蚀作

用下,地表白垩纪期间形成的沉积物被剥蚀殆尽;但该地于古近纪开始,在内力作用下,地壳又

发生下沉运动,后续各地质年代依次沉积,形成现有的地层分布。(5)该水电站的水,主要

来自昆仑山冰雪融水,随着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速,带来水量的增加,从而可能在短期内

提升发电量;但从长期来看,随着冰川体积进一步减少,来水量减少,水电站可能面临无水发电

的状况。(6)柴达木盆地海拔高,大气稀薄,气候干旱、多晴天,光照强,因此太阳能丰富。

但受天气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影响,太阳能不稳定。水能相对于太阳能而言,比较稳定,水光互补,

不仅可以保障绿电稳定供应,还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的电力供应体系。

【点评】(1)柴达木盆地位于中国青海省西北部,是一个高原内陆盆地,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

特征,其干旱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地理位置:柴达木盆地被高山环绕,远离海洋,这限制了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进入盆地,导致降

水量少。

地形影响:盆地的地形使得其内部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进一步减少了降水的机会。

蒸发量大:由于盆地海拔高,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大,导致蒸发量非常大,使得水分难以

在地表积累。

风力强盛:柴达木盆地风力强盛,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可达25-75天,强风会加速水分的蒸发,

进一步加剧干旱。

气候变化:全球变冷是控制柴达木盆地干旱气候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同时青藏高原晚期

持续阶段性的强烈隆起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2)柴达木盆地的古地理环境曾经是湿润的,这一点有多项研究和证据支持:

古生物证据:根据,约3000万年前,柴达木盆地气候凉爽、湿度适中,被温带落叶阔叶林覆盖,

与现在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有很大不同。当时的年降水量很可能超过1000毫米,夏季干燥、冬

季湿润。

古湖泊存在:和提到,在距今八百五十万至七百万年间,柴达木盆地存在一个古湖,这表明当时

的气候显著变湿,与现代干旱的气候截然不同。

季风影响:和中提到,气候变湿归因于青藏高原隆升引发的东亚夏季风降水带的向西北移动,这

表明柴达木盆地曾经受到季风的影响,导致气候湿润。

抱粉记录:中提到,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大红沟地区始新世一上新世抱粉记录的研究,可以反映出

当时的气候和环境条件,这可能为古湿润环境提供间接证据。

地质构造变化:提到柴达木盆地在第四纪期间经历了构造增强,这可能与古气候变化有关,进一

步表明该地区曾经存在不同的气候条件。

(3)沉积岩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岩石类型之一,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