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意见征求稿)主编单位:广西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
TOC\o"1-3"\h\u1.总则 前言为了推进广西壮族自治区海绵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全区海绵城市建设的通知》(桂政办发〔2016〕60号)的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了本导则。本导则的编制,是以服务《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所提出的“两个建成”为总目标,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根据广西各城市的发展定位与目标,结合各地区的降水、地表径流和黑臭水体等的实际情况,总结近年来广西各城市在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以及黑臭水体整治的设计和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研究成果,对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中有关的标准、计算方法、设计要点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和指引,并在广泛征求有关规划、设计、管理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导则。本导则共分八章,内容包括:1.总则;2.名词术语;3.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目标;4.海绵城市规划指引;5.海绵城市设计指引;6.径流计算;7.海绵城市设施技术资料;8.附件。总则1.1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海绵城市理念,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水生态环境现状,有效改善广西壮族自治区城市水生态环境,加强城市雨水径流源头控制和城市降雨面源污染控制,合理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指标。针对自治区内14个地级市,因地制宜的从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管理等各方面规范城市海绵城市雨水系统工程。推动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落实海绵城市工程建设内容,特制定本导则。1.2适用范围本导则主要适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指导广西14个地级市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海绵城市规划的编制及管控;二是指导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配套建设海绵城市雨水系统的设计、维护;三是指导城市规划、排水、道路交通、园林等有关部门指导和监督海绵城市建设有关工作。1.3编制依据1.3.1相关政策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4月25日);《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决定》(建城[2015]130号);《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2016年,住建部)《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宁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暂定办法的通知》(南府办[2015]11号);1.3.2相关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3.3规范性引用文件除上述文件之外,本导则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部分条款。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导则。《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南宁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试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2013);《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坡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69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建筑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技术规程》(CJJ142-201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82);《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1.3.4其他相关标准规范本导则在编制过程中,参考了以下城市的地方标准规范:《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北京市地方标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13);深圳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技术规范》;《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嘉兴市低影响开发规划设计导则》;《武汉市排水防涝系统规划设计标准》;1.4编制原则1.4.1规划引领城市各层级、各相关专业规划以及后续的建设程序中,应落实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先规划后建设,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领作用。1.4.2生态优先城市规划中应科学划定蓝线和绿线。城市开发建设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海绵城市设施,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1.4.3因地制宜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水资源禀赋状况、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合理确定海绵城市控制目标与指标,选用适用于本地的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多功能调蓄等海绵城市设施及其组合系统。1.4.4安全为重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安全为出发点,综合采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高海绵城市设施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消除安全隐患,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城市水安全。1.4.5统筹建设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在各类建设项目中严格落实各层级相关规划中确定的海绵城市控制目标、指标和技术要求,统筹建设。海绵城市设施应与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1.5与其他标准的一致性广西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各地市现行相关规定。名词术语2.1海绵城市spongecity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下垫面能够有效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又可经适当的迁移和转化作用,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其本质是要科学的考虑城市生态需求并改善城市的水循环过程,让水在城市的迁移、转化和转换等过程中更加“自然”。2.2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基于模拟自然水文条件原理,采用源头控制和延缓冲击负荷的理念,通过构建微型分散式生态处理技术实现雨水径流总量和污染控制、开发后的水文特性与开发前基本一致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模式。2.3低影响开发设施lowimpactdevelopmentfacilities依据低影响开发原则设计的“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工程设施的统称,包括透水铺装、渗井、渗渠、入渗池、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下沉式绿地、屋顶绿化、干塘、湿塘、人工湿地、雨水罐、调蓄池、植被缓冲带、砂滤系统等。2.4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captureratioofannualrainfall雨水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2.5年径流污染削减率annualrunoffpollutionremovalrate雨水经过预处理措施和海绵城市设施物理沉淀、生物净化等作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径流污染物总量占全年雨水径流污染物总量的比例。2.6土壤渗透系数permeabilitycoefficientofsoil单位水力坡度下水的稳定渗透速度。2.7流量径流系数dischargerunoffcoefficient形成峰值流量的历时内产生的径流量与降雨量之比。2.8雨量径流系数pluviometricrunoffcoefficient设定时间内降雨产生的径流总量与总雨量之比。2.9径流深度runoffdepth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上指定断面径流量除以断面以上流域面积所得值。2.10孔隙率voidratio土壤或砾石等材料中可存水部分体积与总体积之比。2.11下垫面underlyingsurface降雨受水面的总称。包括屋面、路面、绿地、水面等。2.12汇流时间concentrationtime雨水从相应汇水面积的最远点地面径流到雨水管渠入口的时间。2.13入渗设施infiltrationpractices使雨水分散并被渗透到地下的人工设施。包括渗透井管、渗透洼地、渗透沟等。2.14滞留(流)设施retention&detentionpractices通过滞留或滞流雨水、沉淀等方式达到海绵城市目标的设施。2.15水质预处理设施pretreatmentpractices为满足海绵城市设施进水要求,用于初步处理雨水径流的设施。2.16过滤设施filtrationpractices采用沙、土壤或泥炭等介质过滤雨水达到海绵城市目标的设施。2.17雨水收集回用rainharvesting利用一定的集雨面收集雨水作为水源,经过适宜的处理并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后,通过管道输送或现场使用方式予以利用的全过程。2.18合流制溢流combinedseweroverflow(CSO)合流制排水系统降雨时,超过截流能力的水排入水体的情况。2.19面源污染non-pointsourcespollution溶解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地点,在降水或融雪的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并造成受纳水体污染的过程。2.20初期雨水径流firstflush一场降雨初期产生的一定厚度的降雨径流。2.21雨水滞留rainwaterretention将雨水存储下来予以入渗、蒸发、蒸腾的过程。2.22下沉式绿地depressedgreenspace低于周边地面标高、可积蓄、下渗自身和周边雨水径流的绿地。2.23蓄水模块rainwaterstoragemodule以聚丙烯为主要材料,采用注塑工艺加工成型,并能承受一定外力的矩形镂空箱体。2.24不透水地面impervioussurface通过人工行为使自然地面硬化形成的不透水或弱透水路面。2.25透水铺装permeablepavement可渗透、滞留雨水的地面铺装结构。包括透水砖、透水水泥混凝土和透水沥青混凝土。2.26绿色屋顶greenroof表面铺装一定厚度滞留介质,并种植植物,底部设有排水通道的屋面。根据种植基质深度和景观复杂程度,绿色屋顶又分为简单式和花园式。2.27植草沟grassedswale一种收集雨水、处理雨水径流污染、排水并入渗雨水的植被型草沟。包括排水型和入渗型两种类型。2.28渗井infiltrationwell雨水通过侧壁和井底进行入渗的设施。2.29人工湿地constructedwetland通过模拟天然湿地的结构,以雨水沉淀、过滤、净化和调蓄以及生态景观功能为主,人为建造的由饱和基质、挺水和沉水植被、动物和水体组成的复合体。2.30暗渠underdrain为疏导入渗的雨水,在生物滞留设施、透水铺装等具有雨水下渗功能的海绵城市设施底部设置穿孔管或开槽管将雨水排向下游。2.31雨水断接disconnection通过切断硬化面或建筑雨落管的径流路径,将径流合理连接到绿地等透水区域,通过渗透、调蓄及净化等方式控制雨水径流的方法。2.32前池forebay设置在海绵城市设施前,对雨水径流的水位和流量起到调节作用的构筑物。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目标3.1一般规定3.1.1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目标为:通过土地开发和雨水管理手段,维持城市水环境的自然循环,最大限度发挥雨水利用效率,降低暴雨径流,净化水质,提升生态效益与景观功能,保障公共安全和创造舒适生活环境。3.1.2基于海绵城市的相关理论,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系统的破坏,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3.1.3海绵城市雨水系统构建的理念和内容应在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各相关规划中贯彻落实。3.1.4海绵城市雨水控制设施建设完成后明确管理维护责任单位,落实具体管理人员,确保设施的正常运作。3.2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将海绵城市理念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城市水系、排水防涝、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等相关专项规划中,通过海绵城市设施减少城市内涝灾害,控制径流污染、实现防治内涝、防治黑臭水体、合理利用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以及营造多功能景观等目标。3.3海绵城市规划控制指标3.3.1径流总量控制率一般采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控制目标。各市、县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水文特征、土壤性质、江湖水系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土地利用情况,选取当地至少近30年(反映长期的降雨规律和近年气候的变化)降雨资料,分析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关系,制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资料缺乏的城市可参照与其长期降雨规律相近城市或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中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图”选择合理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3.3.2径流污染削减率采用SS作为径流污染物控制指标,海绵城市雨水系统的年SS总量去除率不低于50%。3.3.3径流峰值控制目标县城及以上城市(含县城)在海绵城市设施的建设区域,城市雨水管渠和泵站的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应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中相关标准执行。3.3.4单位不透水面积调蓄容积调蓄设施容积计算应满足以下要求:(1)雨水调蓄设施包括具有调蓄空间的景观水体、降雨前能及时排空的雨水收集池、雨水桶、雨水调蓄池等,但不包括下沉式绿地。(2)雨水调蓄设施计入总调蓄容积的大小不应大于对应年平均径流总量控制率下该设施收水范围内实际降雨径流量。(3)不透水面积为建设用地面积扣除水体、绿地面积(包含绿化的屋顶)和透水铺装用地面积后剩余的面积。3.3.5雨水利用水质标准雨水利用水质标准根据实际用途确定,CODCr和SS指标应满足《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JB50400-2006)要求,其余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的相关标准规定。雨水同时用于多种用途时,其水质应执行最高水质标准。3.3.6其他标准下沉式绿地率:既有居住区改造,下沉式绿地率不宜低于30%;新建居住区下沉式绿地率不宜低于50%。透水铺装率:既有居住区改造,除机动车道以外的硬化地面,透水铺装率不宜低于30%;新建居住区,除机动车道以外的硬化地面,透水铺装率不宜低于75%。改建道路人行道透水铺装率不宜低于40%,新建道路人行道透水铺装率不宜低于60%。绿色屋顶率:新建区建筑绿色屋顶绿化率不宜低于20%。雨水管渠设计标准:应以暴雨重现期作为雨水管渠的设计标准,根据城镇类型、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气候特征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确定雨水管渠对应的暴雨重现期。表3-1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年)城区类型城镇类型中心城区非中心城区中心城区的重要地区中心城区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广场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3~52~35~1030~50大城市2~52~35~1020~30中等城市和小城市2~32~33~510~20注:引自《室外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内涝防治设计标准:应以暴雨重现期作为内涝防治设计标准,根据城镇类型、内涝集水影响程度和内河水位变化、技术经济等因素确定内涝防治设计标准,对于功能重要的地区,应计算确定地面集水时间。表3-2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城镇类型重现期(年)地面集水设计标准超大城市100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层不进水。道路中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过15cm。特大城市50~100大城市30~50中等城市和小城市20~30注:引自《室外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标准:屋面一般取2mm,小区路面取3~5mm,市政路面取4~8mm。水生态敏感地区,应取上限值。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标准:合流制排水系统年均溢流频率不超过20%。改建的截流式合流制管网的截留倍数不小于2倍。城市防洪标准:应以暴雨重现期作为城市防洪标准,根据防洪保护对象受洪潮水威胁程度,结合防洪保护对象的所在地的经济、政治、环境、防护的需要等因素确定防洪标准。城镇规划设计中常见的防洪保护对象为城市防护区和乡村防护区,其他防洪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应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2014相关规定确定。表3-3城市防护区的防护等级和防洪标准防护等级重要性常驻人口(万人)当量经济规模(万人)防洪标准[重现期(年)]I特别重要≥150≥300≥200II重要<150,≥50<300,≥100200~300III比较重要<50,≥20<100,≥40100~50IV一般<20<4050~20注:引自《防洪标准》GB50201-2014表3-4乡村防护区的防护等级和防洪标准防护等级人口(万人)耕地面积(万亩)防洪标准[重现期(年)]I≥150≥300100~50II<150,≥50<300,≥10050~30III<50,≥20<100,≥4030~20IV<20<3020~10注:引自《防洪标准》GB50201-2014海绵城市规划指引4.1一般规定4.1.1自治区地方人民政府应落实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责任主体,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水文等职能部门,在各相关规划编制过程中落实海绵城市雨水系统的建设内容。4.1.2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规划要求和相关措施应贯穿于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的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各市可单独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应加强相关专项(专业)规划对总体规划的有力支撑作用,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策略、原则、目标要求等内容;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应确定各地块的控制指标,满足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专业)规划对规划地段的控制目标要求;在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应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具体控制指标条件下,确定建筑、道路交通、绿地等工程中海绵城市设施的类型、空间布局及规模等内容。规划层次主要内容分解规划内容规划步骤规划层次主要内容分解规划内容规划步骤前期调研建立基础数据库,研究历史和现状水系统\前期调研建立基础数据库,研究历史和现状水系统\自然气候条件\城市建设等总体规划层面海绵城市建设的前期调研明确问题明确海绵城市规划的重点,识别海绵城市建设可解决(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明确问题明确海绵城市规划的重点,识别海绵城市建设可解决(或无法解决)的问题规划定位在城市发展定位和总体原则中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理念和重点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策略、原则与要求规划定位在城市发展定位和总体原则中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理念和重点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策略、原则与要求确定总体规划层面海绵城市建设的控制与指标城市总体规划从“源头、中途、末端”,组化实现海绵城市的控制和目标确定总体规划层面海绵城市建设的控制与指标城市总体规划从“源头、中途、末端”,组化实现海绵城市的控制和目标目标建构目标建构优化生态敏感保护区和修复区、蓝线等,建立指标体系规定海绵城市建设分区井明确各分区的控制指标布局优化优化生态敏感保护区和修复区、蓝线等,建立指标体系规定海绵城市建设分区井明确各分区的控制指标布局优化在总规的专项规划中明确与海绵城市空间布局、控制目标和指标相关的内容专项优化相关专项(专业)规划的协调与落实(水系、防洪排涝、道路、绿地)在总规的专项规划中明确与海绵城市空间布局、控制目标和指标相关的内容专项优化相关专项(专业)规划的协调与落实(水系、防洪排涝、道路、绿地)综合各方面措施,明确重大设施、建设时序、规划管控、近期实施计划等措施整合提出用地布局及相关要求,确定海绵城市设施重点建设区域及建设要求细化分区落实和细化海绵城市相关设施类型和布局要求场地勘探和分析场地优化场地优化项目评估场地设计竖向建筑道路交通绿地水体排水防涝防洪确定各地块控制目标分解落实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目标与指标综合各方面措施,明确重大设施、建设时序、规划管控、近期实施计划等措施整合提出用地布局及相关要求,确定海绵城市设施重点建设区域及建设要求细化分区落实和细化海绵城市相关设施类型和布局要求场地勘探和分析场地优化场地优化项目评估场地设计竖向建筑道路交通绿地水体排水防涝防洪确定各地块控制目标分解落实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目标与指标根据根据地表竖向、水系、管网、用地性质、开发强度等因素综合划定分区,明确各分区的低影响开发原则、目标和策略等优化用地布局、蓝线、水系统、交通、绿地,特殊地区等规划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确定各地块控制指标空间布局优化将控制目标和指标落实到分解图图则,体现在规划条件之中,用于规划管理确定防涝,防洪设计重现期标准控制性详细规划优化用地布局、蓝线、水系统、交通、绿地,特殊地区等规划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确定各地块控制指标空间布局优化将控制目标和指标落实到分解图图则,体现在规划条件之中,用于规划管理确定防涝,防洪设计重现期标准控制性详细规划综合指标综合指标地块控制指标分解单项指标(单位项或组合)采用水文计算与模型评估或其他方法分解指标,明确强制性和指导指标设计地块控制指标分解单项指标(单位项或组合)采用水文计算与模型评估或其他方法分解指标,明确强制性和指导指标设计规划条件优化规划条件优化对降雨,排水分区,河湖水系、地形地貌、土壤、地下水位、用水供需情况、水环境状况、现状竖向、绿地、管网等建设情况等进行全方位勘探和详细分析对降雨,排水分区,河湖水系、地形地貌、土壤、地下水位、用水供需情况、水环境状况、现状竖向、绿地、管网等建设情况等进行全方位勘探和详细分析落实和细化控规中海绵城市建设的控制指标修建性详细规划落实和细化控规中海绵城市建设的控制指标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径流路径,落实上位规划中低影响开发的指标,优化平面布局和景观格局设计径流路径,落实上位规划中低影响开发的指标,优化平面布局和景观格局合理利用场地内现有的排水设施,选择并设计低影响开发设施、管渠、调蓄池等设施,明确位置关系合理利用场地内现有的排水设施,选择并设计低影响开发设施、管渠、调蓄池等设施,明确位置关系综合评估低影响开发的空间布局和设施组合的可行性、经济性、时效性等,初步估算投资综合评估低影响开发的空间布局和设施组合的可行性、经济性、时效性等,初步估算投资图4-1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总规、控规、修规各层面)技术路线图,来自:《海绵城市建设使用手册》4.2海绵城市专项规划4.2.1编制要求综述广西各地市应加快编制海绵城市专线规划,规划应与城市总规、控详规、防涝规划、水系规划、绿地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及排水规划相结合,提出需要保护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明确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目标并将其分解,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4.2.2编制的技术要点因地制宜的分析评价不同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分析城市区位、自然地理、经济社会现状和降雨、土壤、地下水、下垫面、排水系统、城市开发前的水文状况等基本特征,识别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具体指标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分为: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显示度六个方面。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依据海绵城市建设目标,针对现状问题,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等问题;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以目标为导向,优先保护自然生态本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指引。结合城市自然地理、城市水环境质量状况、雨涝灾害风险、建设标准及改造条件等实际情况,对规划建设用地范围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明确保护及修复要求,提出建设指引。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管控要求。通过评估、分析雨水径流量和径流污染对城市水生态和水环境的贡献率,根据城市水环境与城市水生态的要求,确定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将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进行分解,同时,明确径流污染控制方式并合理选择海绵设施。明确近期建设重点。明确近期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区域,提出分期建设要求。提出规划保障措施和实施建议。4.3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海绵城市规划4.3.1编制要求综述城市总体规划应从战略高度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与方向,结合城市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将海绵城市的规划内容系统地融入到规划的定位、目标、指标、空间布局以及城市排水工程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等相关内容中,增加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4.3.2编制技术要点城市定位。各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中应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将生态、绿色等相关内容纳入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中,将海绵城市的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予以明确。四区划定。切实落实保护优先的原则,科学划定城市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已经建设区。在城市用地选择中,要切实落实保护优先的原则,科学分析城市规划区内的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资源,尤其是要注意识别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并纳入城市非建设用地(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范围。分析识别城市局部低洼地区、潜在湿地建设区、内涝高风险地区,并尽可能划定为城市限制建设区。已经确定为城市建设发展用地的适宜建设区内,需根据海绵城市的相关控制指标,合理确定开发模式和开发强度。(3)规划指标体系构建应根据城市水文地质条件,城市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及近远期发展目标,科学的构建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并根据城市发展目标,分别提出各类指标近、中、远期的目标值。明确重点建设区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4)用地空间布局在城市用地空间布局中,要切实落实保护优先的原则,从用地选择的源头确保城市开发建设对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原有水文过程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划定为禁止建设区的,不得布置城市建设用地。划定为限制建设区的,应在明确限制因素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开发量。水敏感区域应以保护为主,确需建设的,优先布置为绿地、广场等用地。根据城市地形标高和河流水系,识别城市排水通道,并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和城市排水防涝规划进行有效衔接。(5)保护水生态敏感区应将河流、湿地、湖泊等水生态敏感区纳入城市规划区中的非建设用地(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范围,划定城市蓝线,保护城市水生态敏感区。并与海绵城市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灌渠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6)在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安排中充分考虑城市面源污染治理的需求。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计算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规模时应充分考虑初期雨水污染治理和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治理的需求,并在污水处理厂的用地需求中予以落实。(7)在城市污染治理中充分考虑黑臭水体治理的需求。黑臭水体的治理需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与生态城市、海绵城市建设以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相融合,避免新增黑臭水体形成。通过查询《全国黑臭水体清单》、《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明确规划区内是否存在黑臭水体。如果存在,应在图中标出黑臭水体的位置、分析水体黑臭的汇水区域、污染来源、点位、总量等信息,并针对水体黑臭问题、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原则制定措施,进行相关工程规划;如果不存在,应对规划区内的地表水系的水环境质量进行分析,确定污染情况和成因。4.4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海绵城市规划4.4.1编制要求综述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阶段应分解和细化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规划中海绵城市控制和要求,并将指标落实到基本地块,确保整个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单元满足控制指标要求。具体内容包括:确定海绵城市建设控制目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确定海绵城市控制指标等内容。4.4.2编制技术要点(1)落实上层次规划确定的水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和细化水体、湿地、洼地、自然径流通道、洪泛区等水生态敏感区,通过保护水系统的关键空间格局来维护水文过程的完整性,并结合用地功能和布局,明确蓝线及绿线控制范围,给出界址、规模。(2)海绵城市控制指标在上层次规划及相关规划的指导下,明确海绵城市相关的强制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1)强制性指标在总体规划确定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城市用地分类和特点进行分类分解,制定具体的分区、分类用地降雨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针对规划区内的河流、水景、湿地、湖泊等水域的水质标准,明确提出水体不黑臭的要求,根据《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的技术路线具体实施。2)指导性指标结合建筑密度、绿地率、容积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控制指标,提出地块的下沉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等指标,通过设施优化组合,确保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控制率满足要求。并将上述指标纳入地块规划设计要点,并作为土地开发建设的指导性指标,指导下层次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建筑设计。(3)用地布局结合海绵城市总体规划及排水防涝(雨水)综合规划等相关规划,通过地表竖向分析及排水分区研究,结合区域排水分区,GIS等数据分析,进一步明确低洼易涝高风险区域,对规划控制单元内地块的用地性质、开发强度、竖向等方面进行调整优化,综合采用降低城市建设开发可能面临的风险。(4)竖向规划竖向规划应保护原有的地形地貌,尊重自然排水方向,保护和修复自然径流通道,统筹协调开发场地、城市道路、绿地、水系的布局和竖向,使场地及道路径流有组织地汇入周边绿地和水系。(5)地下空间地下空间开发应考虑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在满足地下空间功能所需面积的前提下,对于采用雨水径流入渗的海绵城市设施所需的地下空间应予保留。(6)易涝风险区治理在用地布局、竖向规划优化调整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措施减少城市内涝灾害发生频率,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有条件情况下,还可开展地形GIS分析,结合地势低区设置超标地表雨水漫流的行洪通道,使超标雨水安全、快速排出。(7)其他相关要求1)严格保护禁止建设区,并对区内的裸地、荒草地、闲置土地进行综合整治,减少自然灾害和水土流失,增强水保能力。2)位于山体周边的城市建设区,应布局山体截洪系统,降低汛期山洪对城市建设区的危险性。3)城市建设区内的生态廊道和绿地,应结合场地竖向,增强其雨水入渗、滞蓄能力,并可作为城市建设区雨水径流调蓄、排放的辅助通道。4)对于城市水系,应统筹考虑流域、竖向、水资源、河流水体功能、水环境容量等因素,结合河道沿线绿地、蓝线、滞洪区,优先落实植被缓冲带、人工湿地、生物浮岛、生态型雨水排放口等海绵城市设施,提出水系断面形式。5)结合道路建设特点及本地道路雨水径流水质,在确保道路安全的前提下,明确适宜各地市的海绵城市道路断面形式。城市道路系统宜利用侧分带,建设植草沟和生物滞留设施,并通过合理的竖向设计确保雨水径流有组织汇入。6)基于绿地系统的竖向、建设形态、功能要求,结合城市设计与城市景观,在保障绿地景观和公共空间功能的基础上,增强绿地雨水的渗、滞、蓄、净、用等复合功能,消纳、净化自身径流,并考虑周边地块雨水径流。7)结合公园、街头绿地和广场的改造建设,增加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人工湿地、透水铺装等海绵城市技术措施。8)结合易涝区分析、排水管网竖向规划和雨水回用需求,进行雨水调蓄规划布点及规模设置,并协调好各市政设施的地下空间使用。4.5修建性详细规划中的海绵城市规划4.5.1一般规定应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约束条件,细化、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海绵城市控制指标,并与城市道路、园林景观、内涝防治、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相协调。采取有利于促进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案,通过对场地的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采用水文、水力计算或模型模拟等技术手段,落实和细化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海绵城市建设的开发控制指标。4.5.2编制技术要点(1)建设条件分析通过对自然气候、水文及水资源、地形地貌、排水分区、河湖水系、水环境现状和用水供需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场地现状,识别竖向、市政管网、园林绿地等方面的主要问题。(2)平面布局与设计在考虑地形地貌、景观、现状建设情况等因素的基础上,对不透水面进行合理分割,结合屋顶绿化、渗水道路、绿地、水系等,合理组织径流路径,布局相关设施,并计算和校核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的海绵城市控制目标和指标。(3)依据不同的绿地类型、规模、土壤渗透能力以及地下水位,选择不同的绿地布局模式。有条件的地方应将绿地设计为植草沟和生物滞留设施。(4)宜采用绿色屋顶滞蓄、净化雨水。(5)综合考虑地域特点、植物特性、环境景观等方面的因素,选择合适的植物配置,优化场地的绿地系统。(6)布局海绵城市设施时,应控制积水时间,避免产生蚊蝇滋生等环境问题。(7)海绵城市设施设计1)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湿地、坑塘、沟渠等。2)通过水文、水力计算或模型模拟,确定建筑、道路、绿地等工程中海绵城市设施的类型、空间布局及规模等,落实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海绵城市开发建设的总指标以及各分项指标。3)景观水体设计时,在满足水体基本景观功能的基础上,应考虑雨水调蓄功能,根据降雨规律、水面蒸发量、雨水回用量等因素确定景观水体规模。进入景观水体的雨水,宜采用植被过滤带进行净化。4)应采用非硬质池底及生态驳岸,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或生长条件。可通过水生动植物对水体进行净化,或采取人工土壤渗滤等辅助手段对水体进行循环净化。(8)道路设计在满足道路功能与安全、景观要求的前提下,应充分考虑面源污染控制和地表径流削减,宜采用雨水渗滞、净化、调蓄等措施。(9)竖向设计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尽量依靠自然排水。建筑、道路、绿地等竖向设计应有利于径流汇入海绵城市设施。4.6城市水系规划中的海绵城市规划4.6.1.一般规定城市水系规划应在水系保护、水系利用、水系新建、涉水工程协调等方面落实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相关要求。4.6.2编制技术要点(1)基础研究与评价分析水系在流域、城市、生态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明确水面率、水系连通、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等方面的现状及问题。(2)水系保护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的水面率目标,明确受保护水域的面积和基本形态。保护水体完整性,进行蓝线划定,并提出控制要求。(3)水系利用统筹水体、岸线和滨水区之间的功能,在促进城市水系多功能复合利用的同时,尽量保护与强化其对雨水径流的自然渗透、净化与调蓄功能,优化城市海岸、河道、湖泊和湿地等水体的布局,并与其他相关规划相协调。岸线利用应体现保护优先的原则,划定生态岸线,并对受破坏的岸线进行生态修复。在生产性、生活性岸线周边,应结合地块开发功能及建设形态,合理布局植被缓冲带,优先采用自然岸线。(4)规划新建水系新增水体应兼顾城市排水防涝及景观功能,并考虑周边地块的雨水径流控制要求。(5)涉水工程协调应与给水、排水、防洪排涝、水污染治理、再生水利用、道路等工程进行综合协调,以促进城市水系的保护和提高城市水系的利用效率,减少各类涉水工程设施的布局矛盾。4.7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海绵规划4.7.1一般规定城市绿地应明确海绵城市控制目标,在满足生态和景观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竖向设计,优化布局海绵城市设施,实现复合生态功能。4.7.2编制技术要点(1)提出不同类型绿地的海绵城市控制目标和指标。根据绿地的类型和特点,明确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等各类绿地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目标、控制指标(如下沉式绿地率及其下沉深度等)和适用的海绵城市设施类型。(2)合理确定城市绿地系统海绵城市设施的规模和布局。应统筹水生态敏感区、生态空间和绿地空间布局,落实海绵城市设施的规模和布局,充分发挥绿地的渗滞、调蓄和净化功能。(3)城市绿地应与周边汇水区域有效衔接。在明确周边汇水区域汇入水量,提出预处理、溢流衔接等保障措施的基础上,通过平面布局、竖向控制、土壤改良等多种方式,将海绵城市设施融入到绿地规划设计中,尽量考虑接纳周边雨水。(4)应符合园林植物种植及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要求。可通过合理设置绿地下沉深度和溢流口、局部换土或改良增强土壤渗透性能、选择适宜乡土植物和耐淹植物等方法,避免植物受到长时间浸泡而影响正常生长,影响景观效果。(5)合理设置预处理设施。径流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可采用初期雨水弃流、沉淀、截污等预处理措施,在雨水径流进入绿地前将部分污染物进行截流净化。(6)充分利用多功能调蓄设施调控雨水径流。有条件地区可布局湿塘、雨水湿地等大型海绵城市设施,对超标降雨进行调蓄。4.8城市排水防涝规划中的海绵规划4.8.1一般规定城市排水防涝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应在满足《城市排水工程规划》GB50318-2017、《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等相关要求的前提下,明确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4.8.2编制技术要点(1)通过对排水系统总体评估、内涝风险评估等,明确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中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并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进行衔接。(2)应根据水资源条件及雨水回用需求,确定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总量、用途、方式和设施。(3)源头海绵设施应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或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衔接,共同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源头径流减排雨水系统对雨水径流的渗透、调蓄、净化等作用。(4)应利用城市绿地、广场、道路等公开开放空间,在满足各类用地主导功能的基础上合理布局海绵设施。(5)结合易涝点分析、排水管网竖向规划和雨水回用,进行雨水调蓄规划布点及规模设置,并协调好各市政设施的地下空间使用。(6)对于规划区内的内涝易发片区、地质灾害严重地区、文物故居密集区、内涝经济损失大的地区、山洪和泥石流高发地区、重要的生命线工程等特殊地区,应规划范围、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和措施体系。1)内涝易发片区对于城市内涝易发片区,应根据影响范围单独规划边界,提出径流总量和径流峰值控制目标,并与周边用地协调,构建源头径流控制系统,改造提升雨水管渠系统,结合河流、坑塘等条件提出超标雨水径流的排放出路。2)文物古迹密集区对于易受内涝影响的城市紫线范围内及周边建设控制区应单独制定内涝防治措施,保证现有水系面会出现负增长,紫线范围内保护文物而不能实现径流控制目标的,应与周边控制区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进行径流控制,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3)山洪、泥石流高发地区可针对有历时记录的山洪高发区,通过模型模拟、监测等多种手段进行详细分析计算,确定山洪、泥石流高发区雨水系统改造的主要内容、时序和重点。通过源头控制设施的建设、现况雨水管渠改造、蓄排系统组合、不同防洪设施等一系列工程手段控制疏导山洪、泥石流灾害。4.9防洪工程规划中的海绵规划4.9.1一般规定防洪规划的制定应按照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遵循局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近期与远景、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在具体方案研究中,还要充分考虑洪涝规律和上下游、左右岸的要求,处理好蓄与泄、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并注意与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4.9.1编制技术要点(1)对城市防洪风险,以及主要高风险区和薄弱区域的分布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对城市主要的排水防涝和防洪设施的规划设计标准及分布,以及城市历史洪水和内涝灾害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对超标雨水排放系统的水位、流量、流速、水量、洪水淹没界线等水文资料进行调研;了解掌握河流流域范围、流域布局等现状情况;对现有的超标雨水径流系统的设施位置、规模、设计标准、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分析。(2)根据城市的等级和人口规模,合理确定城市防洪系统的设计洪水或潮水重现期和内涝防治系统的设计暴雨重现期。(3)梳理城市现有自然水系,优化城市河湖水系布局,保持城市水系结构的完整性,实现雨水的有序排放,净化与调蓄;将受破坏水系逐步恢复至原有自然生态状态;在用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地势低洼的区域可适当扩大水域面积。4.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中的海绵规划4.10.1一般规定城市道路是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在城市道路交通专项规划中要保障交通安全和通行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通过合理的横、纵断面设计,结合道路绿化分隔带,充分滞蓄和净化雨水径流。4.10.2编制技术要点(1)确定各等级道路海绵城市控制目标。充分利用城市道路自身及周边绿地空间落实海绵城市设施,结合道路横断面和排水方向,利用不同等级道路的中分带、侧分带、人行道和停车场建设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和透水铺装等海绵城市设施,通过渗滞、调蓄和净化等方式,实现道路海绵城市控制目标。城市道路中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步行街、停车场可采用透水铺装。市区路段道路、郊区公路应利用道路隔离带、周边绿地,建设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等设施。下穿式道路应利用周边场地,结合汇水区建设调蓄池等设施。(2)协调道路与周边场地竖向关系,充分考虑道路红线内外雨水汇入的要求,通过建设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海绵城市设施,提高道路径流污染及总量等控制能力。(3)提出各等级道路海绵城市设施类别、基本选型及布局等内容,合理确定海绵城市雨水系统与城市道路设施空间衔接关系。海绵城市设计指引5.1一般规定5.1.1设计阶段海绵城市的设计一般分为场地评估,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三个阶段。场地评估阶段主要是评估场地的土壤、坡度、地下水位等自然特性。初步设计阶段主要是根据场地特征和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结合场地内建筑、道路、绿地和水系的布局,选择海绵城市设施类型,并初步选定设施的位置。详细设计阶段主要是对各类设施进行布局,划分汇水区,并进行规模计算和校核,并且对设施的类型、布局和规模进行优化组合。5.1.2设计原则海绵城市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海绵城市技术的规划设计应确保场地或设施的安全(2)水敏感性地区保护优先(3)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结合自然(4)生态型的设施优先(5)高效、经济、结合景观(6)小型、分散的设施优先,尽可能就地处理;(7)低成本、易于维护的设施优先(8)尽可能减小不透水面积(9)使用海绵城市的相关技术对不透水地面进行分割。5.2设计程序5.2.1新建地区的一般设计程序场地评估(1)明确需求与外边界条件明确场地在总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用地性质、控制性详细规划给出的控制指标、土地出让条件、规划设计条件及相关管理规定;确定海绵城市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场地进行海绵城市设计时面临的限制和制约因素,场地内部基础设施的情况以及场地外部河流水系、绿地广场、道路和排水设施等相关信息。(2)场地调查重点调查土壤类型、土壤层深度、密度、粒度分布、阳离子交换容量(Cationexchangecapacity,CEC)、pH、土壤的营养物含量、土壤初始渗透能力、饱和渗透能力、基岩深度、地下水位和地下水水质等要素。(3)保护水敏感区域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相关规划,识别场地中的蓝线和绿线范围,明确场地中需要被保护或者修复的区域。初步设计(1)分析场地的竖向条件对场地的竖向进行分析,明确汇水通道和低洼地区,对于局部竖向不利于海绵城市建设和海绵城市设施布局的,提出竖向调整建议。(2)初步选择海绵城市设施的类型根据场地内建筑、道路、绿地和水系的分布情况,初步选择海绵城市设施类型,并利用将不透水地面分割断开的办法,布局海绵城市设施。详细设计(1)划定排水分区根据场地竖向,对场地内拟布局的海绵城市设施的收水范围进行划定和测量。(2)确定各海绵城市设施的规模根据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要求,结合可利用的空间,计算各海绵城市设施的规模和径流控制量。(3)核算场地内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控制指标对各单项设施的控制量进行加和,计算场地内多年平均径流控制总量,并核算是否达到要求。对于不能达到要求的,调整设施类型、布局和规模,直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控制率满足要求为止。(4)设施优化组合对选择的海绵城市设施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综合考虑经济和环境等要求,对场地内的海绵城市设施进行优化组合。(5)最终设计将海绵城市设计与传统雨水设施有效融合,并进行设施的安全性检查。5.2.2改建地区的设计程序对于改建地区,宜在现有绿地广场内布局海绵城市设施,并重点考虑经济性和可实施性。相关设计和计算参考新建地区的设计程序。5.3建筑与小区建筑与小区包括民用建筑(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项目,以及这些建筑项目所在建设用地的红线范围。5.3.1一般规定(1)建筑与小区的规划设计标准应满足海绵城市相关规划所规定的指标要求。(2)建筑与小区的海绵城市系统应结合建筑与小区的地形、地质情况、规划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相邻市政设施、河湖水系和绿地广场等要素统一规划设计。(3)建筑与小区的径流总量控制无法满足要求,或项目有雨水回用要求时,应按照《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设置雨水回用系统。(4)大型屋面(5000m2以上)宜设雨水收集回用系统,收集屋面雨水回用于绿地浇灌、场地清洗及渗入地下等;(5)新建建筑和小区的地下室顶板覆土不宜小于1.2m。(6)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优先利用低洼地设置生物滞留设施、渗渠等设施减少外排雨量。(7)设置在小区道路、广场及建筑物周边的绿地宜优先采用下沉式做法,并采取措施将雨水引至绿地。(8)建筑宜采用措施将屋面排水引入周边海绵城市设施,或通过植草沟、雨水管渠将雨水引入场地内的集中调蓄设施。(9)以雨水收集利用为目的的设施,应设置初期雨水弃流装置或设施。(10)在紫线范围内项目,应在保持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合理确定海绵城市设施规模,不宜采用雨水径流下渗型设施。5.3.2技术设施(1)建筑与小区的雨水处理系统建设一般采用的系统流程如下,宜优先采用以下两种模式:1)雨水汇集→滞蓄及径流污染控制设施→入渗→排放→处理利用2)雨水汇集→入渗→调蓄→排放→处理利用(2)可采用的海绵城市技术设施主要有:1)渗滞设施:包括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2)储存设施:包括储水池、雨水桶等;3)调节设施:包括调节塘(池)等;4)转输设施:包括转输型植草沟、渗管(渠)等;5)净化设施:包括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和人工湿地等;5.3.3安全要求(1)建筑与小区的海绵城市设施建设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不应对人身安全、建筑安全、地质安全、地下水水质、环境卫生等造成不利影响。(2)雨水入渗系统不得对建筑基础、道路路基等的安全性构成影响。下列场所不得采用雨水入渗系统:1)雨水入渗可能导致陡坡坍塌、滑坡灾害的危险场所;2)雨水入渗对居住环境以及自然环境构成危害的场所;3)自重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和高含盐等特殊土壤地质场所。(3)有雨水入渗系统的区域,应适当加强建筑墙体、地下室顶板等的防渗措施。(4)建筑与小区内下沉式绿地、人工湿地等附近应有相应的警示标识。(5)建筑与小区的景观水体、调蓄池等水体深度应满足有关规范要求,一般不应大于0.5m,当水体深度大于0.5m时必须设置防护措施。(6)海绵城市设施所选植被的根系不得对防水层、基础构造层的安全稳定性构成不利影响。(7)对于化工、石油、重金属冶炼企业,需建设初期雨水弃流等设施,对初期雨水进行收集和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5.4城市道路(1)城市道路应在满足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达到相关规划提出的海绵城市控制目标与指标要求。为保障城市交通安全,在海绵城市设施的建设路段,城市雨水管渠和泵站的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仍应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6)中的相关标准执行。(2)对于城市外围高速、城市快环以及城市内部公路,在满足交通功能的条件下,应充分考虑海绵城市建设需求,通过防护绿地的合理设计,将道路雨水径流引入,并进行渗滞和净化。具有城市截洪屏障功能的外围高速可采取设置透水铺装及导洪设施实现排水目标。(3)对于城市主次干道、支路等道路,在满足同等道路功能的前提下,道路横断面设计应充分考虑海绵城市设施建设需求,优先选用含绿化带的横断面形式。(4)城市道路的海绵城市设施应优先布置在道路侧分带、宽度大于2米的道路中分带以及道路外侧市政绿地。在道路侧分带能够布局海绵城市设施,并且设施的规模可以满足相关要求时,应优先考虑利用道路侧分带布局海绵城市设施。城市道路的海绵城市设计应结合道路功能、道路竖向和景观要求,合理组合,优化布局。道路人行道可采用透水铺装,新建区轻荷载的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可采用透水沥青路面或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透水铺装设计应满足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道路红线内的中央分隔带或机非分隔带宜建设为植草沟和生物滞留设施;道路周边绿地宜建设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雨水塘和人工湿地;行道树树池宜设计成为生态树池,人行道部分雨水可引入树池内。路面雨水宜首先汇入道路红线内绿化(中分带不建议接纳客水),当红线内绿地空间不足时,可由政府主管部门协调,将道路雨水引入道路红线外城市绿地内的海绵城市设施进行处理。当红线内绿地空间充足时,也可利用红线内海绵城市设施处理道路红线外空间的雨水径流。道路横断面设计应优化道路横坡坡向、坡度,充分考虑路面与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便于雨水径流汇入。道路海绵城市设施应通过溢流排放系统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相衔接,保证上下游排水系统的顺畅。城市道路绿化带内海绵城市设施应采取必要的侧向防渗措施,防止雨水径流下渗对道路路面及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破坏。对于底部不适宜下渗的路段,还应采取底部防渗措施。易积水路段可利用道路周边洼地与公共用地的地下空间建设调蓄设施,雨水调蓄设施应与市政工程管线设计相协调。规划为超标雨水径流行泄通道的城市道路,其断面及竖向设计应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并与区域整体内涝防治系统相衔接。下凹桥区的排水形式应采用泵站排水与调蓄相结合的方式,雨水调蓄设施宜结合雨水泵站的前池进行建设。城市道路穿越水源保护区或其他对水质要求较高的水域时,宜结合道路竖向及断面形式,布置初期雨水弃流设施或对雨水径流污染具有较强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设施。城市道路雨水口和雨水连接管流量应为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计算流量的1.5~3倍。雨水口宜设置成综合型收集口,从水平和侧向方向进行收集,满足雨水垂直及侧流要求,达到雨水收集或导流的最优化。5.5城市绿地广场城市绿地与广场应在满足自身功能条件下,充分利用大面积的绿地与景观水体,设置以雨水渗滞、调蓄、净化为主要功能的海绵城市设施,消纳自身及周边区域雨水径流,达到相关规划提出的控制目标与指标要求。广场与停车场规划设计时宜配套布局绿化用地,形成适当的分隔,以便于将雨水引入绿地进行综合处置。条件允许时,城市广场可设计为下沉式广场,作为超标降雨的调蓄空间。城市广场和地面公共停车场的硬化地面应优先选用透水铺装,并配建蓄水模块等蓄水设施,对经过分隔绿带和透水铺装等海绵城市设施过滤、净化后的雨水进行收集,并用于洗车、广场冲洗和绿地浇洒。在符合景观要求和微地形设计的基础上,城市绿地宜做成下沉式,以削减峰值流量,延缓峰值时间,净化雨水径流。城市绿地中的景观水体、草坪绿地和低洼地的建设宜和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相衔接,设计为集雨水调蓄、净化和生态景观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设施。城市绿地与广场的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湿地和植被缓冲带等海绵城市设施对雨水径流进行净化。在场地条件允许的地块,可将绿地周边道路和地块的雨水径流引入绿地进行处理和调蓄,其收水区范围应结合绿地的面积、场地竖向和周边的河流水系等要素进行划定。周边区域雨水径流进入城市绿地内的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湿地前,应利用沉淀池、前置塘、植草沟和植被过滤带等设施对雨水径流进行预处理。下沉式广场、湿塘、雨水湿地和蓄水池等以调蓄为主要功能的设施,应设置溢流排放系统,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湿塘、雨水湿地、景观湖和下沉式广场等调蓄设施应建设预警标识和预警系统,保障暴雨期间人员的安全撤离,避免事故发生。5.6城市水系根据蓝线规划,保护现状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城市自然水体。对于硬质护岸和河床的河道,在满足防洪安全及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安全的前提下,应结合城市用地布局,进行生态修复和恢复。对城市内河进行海绵化改造规划设计时,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应优先采用生态岸线,原则上不得使用对现状沟渠采用加盖的方式,对确需加盖的,应增加同等面积水面。根据城市水系的功能定位、水环境功能区划、岸线及滨水区利用情况,充分利用滨河绿带、护岸、景观水体对雨水进行调蓄、净化和安全排放,达到相关规划提出的控制目标及指标要求。雨污分流地区的湖泊应承担雨水调蓄功能,雨污合流地区的湖泊不宜承担管网设计标准内调蓄功能,但可作为超管网设计标准时降雨的调蓄空间。河道护岸宜优先采用生态型护岸,设置滨河植被缓冲带;结合滨水公共绿地宜设置生物滞留设施等具有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设施。城市水源保护区(除水利设施外)内水系,应采用生态岸线,提高岸线的雨水渗滞、调蓄、净化功能。雨水排出口附近应设置雨水前池、格栅和除砂装置,并因地制宜地选用雨水湿地、生物浮岛等生态储存和净化设施。滨河道路与绿带,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可通过合理的竖向设计,使得城市雨水径流以地表潜流的方式排入河道。城市水系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中的相关要求。滨河、滨湖的调蓄空间应建设预警标识和预警系统,保障暴雨期间的人员安全,避免事故发生。5.7外围生态绿地对于外围生态绿地,应严格保护原有生态基底,构建“山水林田湖”的整体生态网络。外围生态绿地在满足自身功能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大面积的绿地与水体,设置雨水渗滞、调蓄、净化为主要功能的海绵城市设施,消纳自身及周边区域雨水径流。径流计算建设海绵城市应对径流进行量化,估算一定降雨历时下的雨水径流量峰值和径流体积,为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和设施建设提供参数,避免基础设施建设过大或过小及水量不平衡,需注意的是,水文分析和计算所得数据为实际径流计算的近似值,因此,径流计算之前应先选择可靠的计算方法。《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6)推荐的推理公式法和美国环保署开发的暴雨管理模型(SWMM)是目前径流计算常用的两种方法。6.1推理公式法推理公式法适合在形状简单、面积小于2km2的汇水区域使用,推理公式法假设降雨历时的各时刻为等雨强,其降雨过程线为平均降雨强度,因其公式简单,使用方便,计算的径流量为峰值流量,能够满足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已被作为一种快速估算径流量的方法。当汇水面积大于2km2时,应考虑空间不均匀性和管网汇流过程。(1)推理公式Q=qyFQ:设计径流峰值,L/s;y:流量径流系数,汇水区域包含多个地面类型时应采用综合流量径流系数;q:设计降雨暴雨强度,L/(s·hm2);F:汇水面积,hm2;当有允许排入雨水管道的生产废水排入雨水管道时,应将其水量计算在内。(2)雨水降雨历时t=t1+t2式中:t:降雨历时,min;t1:地面集水时间,min,应根据汇水距离、地形坡度和地面种类计算确定,一般采用5min~15min;t2: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3)地面集水时间1)地面集水时间t1可以采用以下公式计算:t1:地面集水时间,min。Cp:流量径流系数,例如,C5为5年一遇流量径流系数,径流系数的计算详“(4)综合径流系数”。L:地面径流长度,m。So:地面平均坡度,%。2)管渠水流时间式中:t2:管渠水流时间,min。Lt:管渠长度,m。So:管渠坡度,%。Vt:管渠流速,m/s。K:转输系数,见表6-1。表6-1管渠转输系数表地面种类转输系数K地面种类转输系数K野外杂草地2.5裸地10耕地、田地5种草排水道、草沟15矮草地,牧草地7铺砌地面、低洼铺砌洼地203)集水区最远点地面汇流时间当t小于设计暴雨强度公式中的降雨历时,可采用以下公式计算t:集水区最远点地面最小汇流时间,min。Lt:管渠长度,m。i:不透水率%,0-1,可参考表6-2取值。So:水流坡度,%。表6-2不透水率推荐值地面种类不透水率i(%)地面种类不透水率i(%)商业区郊区95工业区空旷区域80中心城区75密集区域90居住区公园,墓地10独立建筑>2.5hm212运动场250.75-2.5hm220学校550.25-0.75hm230铁路交通区域50<0.25hm245市区公共商品房75地面类型铺砌地面100未开发区域砾石铺装地面40地表径流经过区域2车行道和人行道90防护绿地,林业、农业区域2屋面90空地45草坪、砂质土壤2草坪、黏质土壤2注:以上数据参照NRCS不透水地面类型推荐值。(4)综合径流系数1)基于土壤类型和暴雨重现期计算综合径流系数表6-3土壤类型-暴雨重现期综合径流系数表土壤类型暴雨重现期2年重现期5年重现期10年重现期25年重现期50年重现期100年重现期ACA=0.89iCA=0.93iCA=0.94iCA=0.944iCA=0.95iCA=0.81i+0.154BCB=0.89iCB=0.93iCB=0.81i+0.125CB=0.70i
+0.23CB=0.59i+0.364CB=0.49i+0.454C/DCC/D=0.89iCC/D=0.87i
+0.052CC/D=0.74i
+0.2CC/D=0.64i
+0.31CC/D=0.54i
+0.418CC/D=0.45i+0.508i=不透水率百分比%,0-1。A、B、C和D为NRCS基于渗透系数对土壤的分类,分类标准见表“2)土壤特性”。CA、CB、CC和CC/D为对应土壤的综合径流系数。2)土壤特性土壤渗透系数和孔隙率应以实测数据为准,在无实测资料时,可参考表6-4取值。因不同土壤的岩性存在差异,使得土壤表现出不同的参透系数和孔隙率,因此进行工程规划设计时,需明确场地的土壤类型。当项目场地范围较小时,可通过查阅经过审批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在图纸上画出场地内分布的各底层的土壤结构特征信息,并根据岩性的差异取合适的渗透系数。当项目场地范围较大时,可查询《中国土壤科学数据库》(/)及相关链接平台确定项目场地的土壤的特性。土壤数据查询的方式详附件8.3“广西土壤数据查询方式”表6-4各种土壤层的渗透系数土壤层土壤类型土壤渗透系数(m/s)土壤孔隙率砂土A>5.83×10-50.43壤质砂土A1.70×10-5~5.83×10-50.44砂质壤土A7.20×10-6~1.70×10-50.45壤土B3.70×10-6~7.20×10-60.47粉质壤土B1.90×10-6~3.70×10-60.5砂质黏壤土C1.20×10-6~1.90×10-60.4粘壤土D6.35×10-7~1.20×10-60.46粉质粘壤土D4.23×10-7~6.35×10-70.47~0.51砂质粘土D3.53×10-7~4.23×10-70.43粉质粘土D1.41×10-7~3.53×10-70.47粘土D3.00×10-8~1.41×10-70.32注:1、土壤类型依据产生径流的大小划分为A、B、C、D四种类型,分类方法参考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局(NRCS)“小流域城镇水文”。2、土壤渗透系数和土壤孔隙率参考相关文献3)基于汇水区域地面类型流量径流系数计算综合流量径流系数根据汇水区域地面类型相应的流量径流系数,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汇水区域的综合流量径流系数。综合流量径流系数计算公式::综合流量径流系数。地面类型:汇水区域地面类型流量径流系数F地面类型:汇水区域面积。汇水区域地面类型的径流系数参考值详表6-5。表6-5汇水区域地面类型径流系数汇水区域地面类型雨量径流系数β流量径流系数绿化屋面(绿色屋顶,基质层厚度≥300mm)0.30-0.400.40硬屋面、未铺石子的平屋面、沥青屋面0.80-0.900.85-0.95铺石子的平屋面0.60-0.700.80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及广场0.80-0.900.85-0.95大块石等铺砌路面及广场0.50-0.600.55-0.65沥青表面处理的碎石路面及广场0.45-0.550.55-0.65级配碎石路面及广场0.400.40-0.50干砌砖或碎石路面及广场0.400.35-0.40非铺砌的土路面0.300.25-0.35绿地0.150.10-0.20水面1.001.00地下建筑覆土绿地(覆土厚度≥500mm)0.150.25地下建筑覆土绿地(覆土厚度<500mm)0.30-0.400.40透水铺装地面0.08-0.450.08-0.45下沉广场(50年及以上一遇)0.85-1.00注:以上数据参照《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6.2容积法径流总量控制率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规划目标,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强制性指标,径流总量控制率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地块和工程项目来承担。《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中推荐采用容积法计算一段时间内降雨产生的径流总量,核心方法是通过加权平均计算得到地块的综合径流雨量径流系数,根据总调蓄量容积公式计算地块的径流总量即调蓄容积。容积法公式:V=10hFβ其中:V:设计调蓄容积,m³。h:设计降雨量,mm.β:综合雨量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m2。6.3水量平衡法主要用于湿塘、雨水湿地等设施储存容积的计算。设施储存容积应首先按照“容积法”进行计算,同时为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如保持设计常水位),再通过水量平衡法计算设施每月雨水补水水量、外排水量、水量差、水位变化等相关参数,最后通过经济分析确定设施设计容积的合理性并进行调整。表6-6水量平衡计算表项目汇流雨水量补水量蒸发量用水量渗漏量水量差水体水
深剩余调
蓄高度外排水量额外补
水量单位m3/月m3/月m3/月m3/月m3/月m3/月mmm3/月m3/月编号[1][2][3][4][5][6][7][8][9][10]1月2月……11月12月合计6.4设计降雨量根据设计目标及评估需要,可采用4种降雨作为设计评估的降雨数据,分别为:设计日降雨量、短历时设计降雨量、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于设计降雨量、多年连续降雨数据。各重现期下的24h设计日降雨量和2h-6h短历时设计降雨量可查找《广西水文集》中项目所在地的暴雨雨量(实际观测数据),也可以通过暴雨强度公式计算出的相同历时下的总雨量(理论公式推算数据),一般来说实际观测数据和理论公式推算数据是不一样的,往往前者比较小,后者比较大,两者数据不统一的主要原因是,时间连续并不表示降雨连续,而推理公式假设的是连续降雨。研究表明,连续降雨的机会和造成洪灾危害比断续降雨的大。本导则推荐的方法是通过重现期和实际观测降雨量反算出等效暴雨强度公式降雨历时,在降雨量集中连续的时间内,既符合推理公式的假设,又考虑了径流峰值的最不利情况。(1)设计日降雨量设计日降雨量主要用于评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通过上述方法确定降雨量,根据当地降雨雨峰特征(r=0.4~0.5),将设计日降雨量分配为30min~180min时降雨量,作为数学模型的输入数据,评估海绵城市设计方案。自治区各市24小时不同重现期的降雨量常用典型频率降雨量表,缺乏资料时可参照取值。表6-7常用典型频率降雨量表地区不同降雨重现期对应的设计日降雨量(mm\24h)2年一遇3年一遇5年一遇10年一遇20年一遇30年一遇50年一遇南宁市133.2143.7156.9174.8192.7203.2216.4柳州市219.4238.9263.4296.8330.1349.6374.2桂林市89.895.3102.4112.1121.8127.5134.6梧州市108.17115.9125.7139.0152.3160.1167.5北海市251.2268.3289.8319.1348.3365.4386.9防城港市265.6286.1311.9346.9382.0402.5426.3钦州市265.6286.1311.9346.9382.0402.5426.3贵港市214.35233.0256.5288.4320.3339.0362.5玉林市170.0182.6198.5220.1241.8254.4270.3百色市122.5132.6145.4162.7180.1190.2203.0贺州市143.6156.8173.5196.1218.7231.9248.5河池市117.5128.0141.2159.1177.1187.5200.7来宾市190.9213.2241.3279.4317.5339.8367.9崇左市103.1112.6124.6140.8157.0166.5178.5注:数据由各市最新编制的暴雨强度公式计算得到。(2)短历时设计降雨量短历时设计降雨量主要评估峰值流量控制效应,适合作为数学模型的输入数据。根据当地暴雨强度公式,采用芝加哥雨型推求方法进行分配,得到不同降雨重现期下,2h~6h的短降雨历时设计暴雨雨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重型自动焊接操作机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西方人物雕像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年版:综合管件采购合同样本
- 提供绿化劳务合同范例
- 个人短租房合同范例
-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聚合物科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非标垫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地块变换合同范例
- 2024年解吸除氧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劳动教育合同范例
- 配网规划建设汇报
-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天津六年级英语期末模拟卷1
- 餐饮行业智能点餐与外卖系统开发方案
- 2024-2025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考试卷
- 水利工程特点、重点、难点及应对措施
- 物业经理转正述职
- 24秋国家开放大学《企业信息管理》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2024年共青团团课培训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年共青团入团考试测试题库及答案
- 工程项目管理-001-国开机考复习资料
- 2022年全国应急普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大全-下(判断题库-共4部分-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