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产业机会与风险评估分析报告上_第1页
医疗产业机会与风险评估分析报告上_第2页
医疗产业机会与风险评估分析报告上_第3页
医疗产业机会与风险评估分析报告上_第4页
医疗产业机会与风险评估分析报告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疗产业机会与风险评估分析报告上)医疗产业机会与风险评估分析报告上)医疗产业机会与风险评估分析报告上)摘要我国医疗产业处于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初期。疾病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使整个行业无明显的生命周期;行业技术密集、基本技术发展缓慢;同时“以药养医”的医疗状态,频繁的医疗纠纷等行业问题也很突出。目前全国卫生机构总数为29.1万个,其中综合医院呈现减少趋势,而中医医院和专科医院却增加,一定程度反映出人们的就医取向的改变。中国医疗需求具有相当的市场。居民经济状况和医疗保障机制是影响医疗健康消费的主要原因,但目前支付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从医疗服务收费方面看,医疗费用增加主要是医疗保健服务费用的增加,而药品、器材、用品等成本基本是下降。\o"如需更多资料,请按住Ctrl键并同时点击这图标,或登录WWW.ZQZL.CN下载"我国医疗产业具备该产业的基本属性,同时很明显的中国特色成份。我国当前进行的医疗改革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行业内的问题,采用疏通产权关系和放手一部分医疗给市场的方法寻求出路。中国医疗产业仍有较大资金需求,有较强投资价值,但需要谨慎考察论证。应综合考虑投资机会,不可忽视政策和市场风险。专科医疗机构、多样化需求、高端医疗服务领域以及特需服务方面,具有高利润空间,引导行业产业化发展及行业资源的结构性调整和整合。未来行业内将呈现三大趋势:1、外部资本加快进入,医院之间竞争加剧;2、政府医院破产或被并购将提供更多的业内资源;3、医院受到的外部冲击将加大。目录第一章医疗行业概述 1第一节医疗行业概述 2一、医疗机构与医疗服务 2二、相关行业介绍 2第二节我国医疗行业的行业特征 4一、疾病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令整个行业没有明显生命周期 4二、医疗市场分布不均,产品价格弹性弱,对买方控制力强 4三、技术密集、基本技术发展缓慢、高新技术更迭 5四、我国的医疗正处在市场化和产业化过程的初期 5第三节宏观经济环境与医疗卫生产业 6一、2004年宏观经济的发展及2005年预测 6二、宏观经济发展对医疗卫生产业的影响 8第四节重要术语 9一、医疗与医疗行业 9二、医药分业 9三、医疗机构 9第五节当前我国医疗行业突出问题 10一、“以药养医”的医疗机构体制和频繁医患纠纷并存 10二、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投资医疗业门槛高 10第二章国际医疗行业比较 12第一节欧美国家医疗业改革 13一、美国 13二、英国 13三、美英医疗制度改革的启示 14第二节亚洲工业发达国家医疗制度 15一、新加坡医疗体系模式 15二、启示 15第三节各国药价政策比较 16一、定价管制 16二、比较定价 16三、参考定价 17四、利润控制 17五、强制削价 18第三章行业供给分析 19第一节行业供给总规模 20一、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略有下降 20二、医疗机构床位略有增长 21三、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数量增加 23四、医学科研势力略降,教育力量储备充足 23第二节医疗行业供给结构分析 25一、医疗行业专业供给结构 25二、按经济类型不同划分的供给结构 27三、按营利与非营利划分的供给结构 28四、行业区域布局 29五、医疗机构从业人员供给结构分析 32第四章行业需求分析 36第一节医疗行业市场需求特点分析 37一、医疗行业基本用户及其特点 37二、医疗市场利用特点分析 43第二节医疗市场需求主体支付状况分析 49一、中国居民医疗保障状况 49二、中国人口健康保健支付增长水平 50三、医院门诊和住院病人医疗费用增加 51第五章我国医疗产业政策 54第一节医疗卫生体制政策 55一、医疗机构分类管理 55二、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56三、推进药品价格管理,整顿药品市场秩序 57四、鼓励盈利性和民办非盈利性机构发展 58五、建立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 58第二节外商投资指导政策 60第三节医疗卫生区域政策 64第四节税收政策 66一、关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政策 66二、关于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政策 66三、关于疾病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等卫生机构的税收政策 67第五节监管体制 68第六章我国主要医疗机构介绍 69第一节北京协和医院 70第二节北京同仁医院 73第三节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75第四节上海瑞金医院 77第五节上海华山医院 79第六节武汉同济医院 81第七节四川华西医院 83第八章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86第九章广东省人民医院 88第十章北大深圳医院 89

附表TOC\h\z\t"表题"\c表3.1近年中国医疗机构数量变化 20表3.2近年中国医疗机构床位数量变化 22表3.3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数量变化对比 23表3.42003年不同性质医疗机构数量表 28表3.52002年各地区卫生机构数 29表3.62003年各地区医疗机构床位数 31表4.12003年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及病死率 40表4.2全国卫生部门城市医院住院病人前十位疾病构成(ICD-9) 41表4.3全国卫生部门县医院住院病人前十位疾病构成(ICD-9) 42表4.4全国医院诊疗人次和入院人数变化表 43表4.5

2003年医疗机构工作量及病床使用情况 44表4.6卫生部门综合医院医生人均每天担负工作量 45表4.72003年各地区医院诊疗人次及住院人数 46表4.82003年居民住院情况 47表4.92003年各地区非营利医院诊疗人次及住院人数 48表4.102003年居民医疗保障方式(%) 49表4.11卫生部门综合医院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 52表6.1华西医院1995年—2004年主要医疗指标 84附图TOC\h\z\t"图题"\c图1.1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弹性系数 8图3.1近年中国医疗机构数量变化趋势 21图3.2两年间中国医疗机构床位数量供给结构对比 22图3.32003年中国医疗机构供给结构 25图3.42003年中国医院供给结构 26图3.52003年中国医疗机构按经济类型不同的供给结构 27图3.62003年中国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总体供给结构 32图3.7近年中国医疗机构中高级从业人员数量变化 33图3.82003年中国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年龄构成 34图3.92003年中国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总体供给结构 34图4.1中国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37图4.2中国人口及年龄结构变化 38图4.3中国城市居民前十死因 39图4.4中国农村居民前十死因 40图4.5我国医疗保健与消费支出趋势图 50第一章医疗行业概述医疗行业是提供医疗服务的行业。医疗机构为该行业主体,行业产品为医疗服务。医疗服务的范围包括预防、保健、医疗和康复等。我国医疗行业处于仍处于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初期。疾病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使整个行业无明显的生命周期;行业技术密集、基本技术发展缓慢;同时“以药养医”的医疗状态,频繁的医疗纠纷等行业问题也很突出。第一节医疗行业概述在我国,能够提供医疗服务的行业我们统称为医疗行业。一、医疗机构与医疗服务医疗是针对健康保健提供的一种服务。医疗机构是指提供各类医疗服务的各种类型的法人机构。它是医疗行业的主体,整个行业的平台,由其提供整个医疗行业的产品,医疗服务。医疗服务的种类,质量与医疗机构的大小和优劣息息相关。我国医疗服务的范围仍然是传统的预防、保健、医疗和康复等。医疗机构包括医院、卫生院、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保健所/医务室、专科防治所/站等多种形式。根据不同的特异服务的提供又可将医疗机构分为综合医疗、专科医疗;依据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卫生改革的目标模式分为盈利医疗和非盈利医疗机构;依据医疗机构不同的知识和技能核心,分为全科医疗和专科医疗等;依据投资者的不同,还有国有医疗,合资医疗和独资医疗的区分。二、相关行业介绍上游供给:医疗设备与器具生产、医药制造产业(医和药本身属于两个方面,常常结合在一起使用。这里的药是指医疗服务中使用的药品,所以,这里的医药是医疗服务和药品两方面的内容)、投资资本金市场。下游需求:医疗卫生服务。保健美容服务。第三方主要以医疗保险的形式存在,一般有商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国家医疗保险和储蓄医疗保险四种模式。监管方以政府以及社会机构为主体。第二节我国医疗行业的行业特征一、疾病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令整个行业没有明显生命周期医疗行业的主要产品是医疗服务,医疗服务的种类和特点取决于疾病的种类,而疾病的变化多样以及病种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还达不到彻底消灭一切疾病,因此,医疗行业始终不同程度地处于成长期,是永远的朝阳行业同时难以体现出明显的生命周期。二、医疗市场分布不均,产品价格弹性弱,对买方控制力强我国医疗行业中机构众多,但布局并不合理,分布很不均匀,城乡差异显著。设施先进环境优越,医疗人员齐备的综合医院集中于城市中,在人口众多的乡村分散着卫生院,防疫站等低端医疗机构。农村人口的就医就诊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于是出现大量乡村医患源涌向城市的特殊现象。医疗机构提供的产品是种特殊产品,它的质量与人的健康和生命相关,它有自己独特而固定的标准。医疗服务产品虽然有差异,但差异度同工业产品相比小很多。同时,人们对医疗服务产品的需求不会因整个市场上产品的多少变化而变化巨大。从长时间看,市场上对该产品的需求是在一个固定区间范围内波动的,而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不取决于市场因素,在于人们的健康状况。因此,反映在产品的表现就是,医疗市场上价格弹性弱。需求的相对固定和价格弹性弱,价格的上升和下降与需求没有强相关性,产品在市场上必然处于相对的强势地位,表现出其价格对买方很有控制力。因为价格即使持续走高,需求也不会同比例降低,市场中存在大利润空间。三、技术密集、基本技术发展缓慢、高新技术更迭医疗行业属于技术密集的行业,我国医疗机构中基本诊断治疗技术发展相对已成熟而技术进步却比较缓慢,在一些疑难疾病的诊断治疗方面,高新技术不断应用,更迭发展。四、我国的医疗正处在市场化和产业化过程的初期随着医药分家、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医院产权制度改革医疗服务业开放、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等措施的出台,非营利性医院的涌现和企业化运作,无疑为我国医院的市场化、产业化运作带来了契机。按照产业的概念,产业就是所有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并提供同一类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群体。我国的营利性医疗机构还刚刚兴起,中国的医疗正处在市场化和产业化过程的初期。这为在寻找投资渠道的社会资本敞开了全新的产业大门,但同样是产业化的初期,政策法规并不完善。尤其缺乏政策支持,这成为产业化道路上的障碍。第三节宏观经济环境与医疗卫生产业一、2004年宏观经济的发展及2005年预测根据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数据,200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比上年增长9.5%,没有出现大的起落。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744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72387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43384亿元,增长8.3%。国内经济呈现如下特征:

(一)农业生产出现重要转机,粮食获得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4695亿公斤,比上年增产388亿公斤,增长9.0%,扭转了1999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粮食单产308公斤/亩,比上年增长6.6%。粮食单产和当年粮食增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棉花产量632万吨,比上年增长30%;油料3057万吨,增长8.8%;糖料9528万吨,下降1.2%。肉类总产量7260万吨,增长4.7%;水产品产量4855万吨,增长3.2%。(二)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企业效益继续改善。全年工业增加值62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6.7%,增速比上年略有回落。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4.2%;重工业增长18.2%,轻工业增长14.7%。分主要产品看,原煤、发电量分别增长15.0%和14.9%,生铁、粗钢和钢材分别增长24.1%、23.2%和23.5%,微型电子计算机、移动电话机、空调器等增长29.1%-42.6%,汽车产量520万辆,增长14.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8.1%。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1342亿元,增长38.1%。(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有所回落。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0073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增速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呈逐步平稳回落态势,一季度增长43%,上半年增长28.6%,1-3季度增长27.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8620亿元,增长27.6%;农村增长17.4%。投资结构有所改善。第一产业投资由上年下降19.6%转为增长20.3%;第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38.3%和21.6%,分别回落8个和0.5个百分点。部分增长过快行业的投资增速明显回落。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增速回落38.5个百分点,黑色金属采选和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速回落65.5个百分点,有色金属采选和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速回落43.5个百分点。农业、能源等行业投资力度加大。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6.1%,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增长32.9%和29.3%。(四)市场物价涨幅有所提高。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9%,涨幅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主要是受上年涨价滞后因素的影响。其中,城市上涨3.3%,农村上涨4.8%。从构成看,食品价格上涨9.9%,其中粮食价格上涨26.4%,肉禽及其制品上涨17.6%,蛋上涨20.2%。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6%,房屋销售价格上涨9.7%。(五)消费市场稳中趋活。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比上年加快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7%。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增长12.5%;餐饮业零售额增长21.6%。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中,通讯器材类比上年增长41.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3.7%,汽车类增长23.4%,石油及其制品类增长45.9%。(六)外经外贸快速发展。全年进出口总额115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其中,出口5934亿美元,增长35.4%;进口5614亿美元,增长36.0%。全年贸易顺差320亿美元,比上年扩大65亿美元。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增长13.3%。年末国家外汇储备609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067亿美元。(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1955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5929亿元。二、宏观经济发展对医疗卫生产业的影响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图1.1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弹性系数中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呈波动增加,基本与国民经济发展成同步增长的态势。具体看,1993、1994年的弹性系数表明卫生发展严重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自1995年以后弹性系数大于1,卫生总费用的增长速度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表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速度快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很超前。虽然1999年以后的卫生总费用增长速度减缓,但是仍然表现为较高的增长态势。医疗卫生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反映。长远看,医疗行业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和整个社会发展同步,不能过多地争夺社会经济其它部门增长的资源,不能超过社会经济大体系的承担能力;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要适宜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增长,适宜于增长和变化了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第四节重要术语一、医疗与医疗行业医疗是针对健康保健提供的一种服务。医疗行业泛指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行业。二、医药分业医和药本身属于两个方面,常常结合在一起使用。这里的药是指医疗服务中使用的药品,所以,这里的医药是医疗服务和药品两方面的内容。医药分业,就是把医疗服务和药品销售作为两个领域,改变药品销售作为医疗服务收入一部分的状况。三、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是指提供各类医疗服务的各种类型的法人机构。第五节当前我国医疗行业突出问题一、“以药养医”的医疗机构体制和频繁医患纠纷并存我国医疗机构的行为主体,医疗机构。他们主要是事业化运营为主的国有组织。由于国家预算投入不足,医疗费用控制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医护人员的名义收入的低度刚性化,医院药品收入实际成为弥补医疗机构成本的主要手段,医疗机构大型现代化诊疗设备的竞争性投资也成为弥补其收入不足的又一个手段。从而形成医疗机构依赖“以药养医”的生存机制。我国医疗机构中,政事合一的管理体制、扭曲的收入机制、不充分的竞争压力和日益增长的庞大的医疗需求,使主要以准入许可和评级为手段的质量管制难以达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目的。过度的需求诱导和服务不足同时存在,导致大量严重的医患纠纷和医疗服务质量普遍不高。二、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投资医疗业门槛高城镇和农村卫生环境差异极大,医疗资源的分配极为不均衡;民间投资医疗的潜力和积极性很大,但由于税制落后和政事不分,国家对民间医疗机构进入设立了很高门槛。背景原因: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医疗卫生领域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市场机制的形成都不到位。医疗保障部门缺乏竞争、商业医疗保险市场很小、保险方对医院控制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几乎没有任何监督力量存在。医院之间也没有形成有效竞争格局。而社会资本办医在医生执业资格、职称、社保定点、项目审批等限制和税收安排等方面一直受到较多限制,发展缓慢。政府在医疗建设中忽视农村医疗卫生的建造,直接导致现在城乡的巨大差异。第二章国际医疗行业比较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不断进行医疗改革的探索,寻求能够确保医疗的平等与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医疗体系的医疗效率的医疗制度。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的医疗制度非常接近(美国与其他国家差别较大),但都有不同程度问题,一直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努力寻求医疗服务市场上的市场机制与非市场机制的平衡点。第一节欧美国家医疗业改革一、美国美国政府一直强调私立医院的发展,对公立的公益性医院的重视不够,这导致医疗总支出的增长速度很快,甚至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而用于公共卫生的支出只占总支出的3%。在单纯强调医疗产业的市场化后,美国的基本医疗保障受到影响,医疗卫生机构为了追求利润,忽视了大多数人的基本医疗需求。高昂的医疗费用和基本医疗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矛盾渐渐加深,政府为调解矛盾而逐步介入医疗服务市场,加大公益性医院和基本医疗保障的资金注入。随着情况的好转,矛盾的缓和,政府渐渐退出管理,再次让位于市场。因此,美国医疗制度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完全市场机制作用——政府与第三方逐渐介入医疗服务市场——重新强调加大市场机制的作用转变。二、英国在英国,原有的国家卫生保健服务体制均为国营的医疗体制。其医疗卫生与美国相反,政府提供了所有医疗福利。医生属于国家公务员,收入采取薪金制,没有形成促使医疗效率提高的经济激励机制;通常医生把自己本可治疗的病人过多地介绍到其他医院。政府明显感觉到了巨额医疗投入带来的财政压力。1994年,英国实施医疗制度改革。把市场机制有效的运用到医疗领域。转变医院的国有经营身份为独立核算的公营企业机构。英国的医疗制度改革的目标是逐渐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三、美英医疗制度改革的启示医疗卫生既是服务业,又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由于患者和医院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医疗行业不能完全市场化。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可能以市场机制解决全部问题。改革就是要探索如何将市场机制与非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医疗服务的支付来源和方式,以及政府的角色转换成为核心问题。医生既是病人的专家顾问,又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双重角色决定了要处理好医生在医疗服务链中的重要位置。因此处理好医生在医疗服务链条中形成的种种关系已成为改革关注的又一个重点。尽可能地利用市场机制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否则再好的医疗体制都会难以维持,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第二节亚洲工业发达国家医疗制度一、新加坡医疗体系模式新加坡医疗机构分两种,一种是个人出资兴办的营利性综合全科医院,一种是政府、慈善机构建立的非营利性医院,另外还有大量的私人医生为居民服务。政府财政投入已经建立起完善的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社区的医疗服务可以覆盖100%的居民。每个居民都有自己的医疗保险账号,政府、个人和企业三者共同交纳保险,居民可以用保险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或者直接用于医疗消费。新加坡规定严格的病人就诊逐级转院制度,病人先到社区医院就诊,如果社区医院没有能力治疗,再转到大型的综合医院。这样的规定,可以保证宝贵的医疗资源用于重要的环节,从而克服国内某些大医院、专业医生看“小病”等医疗资源浪费的问题,避免了医疗支出的高昂。二、启示对照英美两国医疗改革路径以及新加坡医疗体制,医疗可以成为产业,但不可以做成企业,因为它的服务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医疗机构的改革不能走完全市场化的道路,也不能完全照搬照抄企业改革的做法和模式。政府不能完全放任医疗产业自行市场化调节,也不能全部封闭不进行市场化。第三节各国药价政策比较药品的价格管制是国家医药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医疗机构和整个医药产业的影响都很大。就目前发达国家来说,价格管制的形式主要有定价管制、比较定价、参考定价、利润控制与强制削价。由于不同形式定价的自由度是不同的,反映了各国政府对药品价格的不同管制强度。一、定价管制法国、瑞典、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采用严厉的药品价格管制政策,对新药的定价以及上市药品价格的上涨均采取严格的管制。由于采用严格的药品价格管制政策,这些国家的药品价格水平低于欧共体的平均价格,造成这些国家与邻近国家对药品成本补偿水平的差异,刺激了药品的进口与再销售,最终影响了药品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另一方面药品的低价格打击了制药公司从事研究开发的积极性、并由此影响了药品出口。这些后果促使部分国家步改变药品的定价体制,如西班牙转向实施英国模式的药品利润控制,意大利转变为比较定价法,瑞典则转变为参考定价体系。二、比较定价在爱尔兰,制药公司与政府签订的协议要求药品价格与英国的药品价格相联系、最近爱尔兰政府采用新的药品比较定价法,用五个北欧国家的药品价格加权平均来决定本国的药品。1984年以前葡萄牙规定药品价格不得超过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等五个国家的平均价格,1984年以后,规定药品价格不得超过这五个国家中的最低者。因此在欧共体国家中葡萄牙的药品价格水平是较低的。意大利新的药品定价体系是与英国、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的平均价格水平相联系的。三、参考定价参考定价体系是保险机构为一组疗效相同或相近的药品设定一个参考价格。制药公司可以自主决定药品的上市价格及其涨跌。保险公司只为病人支付每种药品的参考价格,病人配药时需要支付药品实际价格高于参考价格的部分。实行参考定价的国家主要有德国、荷兰、新西兰和瑞典(1993年以后)等。各国制定参考价格的方法是不同的,德国和荷兰是以同组药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参考价格。新西兰是以同组药品的最低价格作为参考价格。而瑞典则以同组药品的最低价格加10%作为其参考价格。新上市的创新药品不属于参考价体系。四、利润控制英国和西班牙是欧洲两个控制制药公司利润率的国家。西班牙采用药品成本加成定价法的同时,进一步限制制药公司的利润率为12%一18%。英国则以利润控制代替药品价格的管制,允许制药公司自行制定药品价格,只要求制药公司销售给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药品利润率(投资回报率)保持在17%一2l%之间。五、强制削价发达国家也常采取全国强制削价的政策来控制药品费用,如法国、德国、英国和日本。法国有一套与药品消费量相联系的价格削减方案,当价格昂贵的药品在财务上威胁到药品的全面补偿时,药品的预算价格就被削减,削减幅度在30%.从价格管制政策的结果看,采取直接控制国家的药品价格法比采取间接控制国家的药品价格法药品价格水平为低,如法国、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药品价格水平低于欧共体的平均水平,而荷兰、英国、爱尔兰和德国的药品价格水平相对较高。总体上欧共体国家药品价格永平比采取市场定价的美国为低。第三章行业供给分析2003年卫生机构总数减少。全国卫生机构总数29.1万个,比上年减少1.5万个。综合医院持续了减少趋势,但中医医院和专科医院却增加,一定程度反映出人们的就医取向的改变。政府的医疗服务提供是本着非营利性、广覆盖的原则。其他所有制医院以营利为目的提供差异化服务。第一节行业供给总规模一、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略有下降2003年末,全国卫生机构总数29.1万个,比上年减少1.5万个。全国登记注册的医疗机构(不含村卫生室)28.3万个。从医疗机构分类看,,除中医医院和专科医院总体数量略有上升外,其他机构数量较2002年都有下降。在整个医疗机构中无论总体数量还是实力始终处于关键地位的综合医院总数略有下降。见表3.1中医医院和专科医院数量的上升主要原因是需求拉动。综合医院虽然规模大,就诊人数多,相应资本金投入高,这很大程度限制民营资本的进入。同时由于病发率高的病种集中,人们对专科门诊的需求增加,专科医院投入成本相对小,表现出专科医院数量近年持续上升。我国一直致力发展中医门诊和中医药的发展,2003年非典令人们再次认识到中医的重要性,拉动对专门中医医院的需求。表3.1近年中国医疗机构数量变化1999机构数2000机构数2001机构数2002机构数2003机构数医院16318161971784417764综合医院1079311872118341271612599中医医院24492591261724922518专科医院15311543157622372271卫生院4814949777486434601445204街道卫生院5105485531022925乡镇卫生院4774949229480904499244279疗养院491471461365305门诊部189322240934248061219907204468妇幼保健院30482598313230673033专科疾病防治院17811839178318391749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6163741381335803584医学科研机构374405397298284其他8783882781241312414932图3.1近年中国医疗机构数量变化趋势二、医疗机构床位略有增长2003年,全国医疗机构床位314.4万张。与上年比较,医院床位增加4.8万张,卫生院床位增加255张。2003年每千人口医院和卫生院床位2.34张。在床位规模上,总床位数增加。其中大型医院和小型医院增加,中型医院减少。到2003年,8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180家,增长最明显的是小于100张以下床位的医院,目前为10544家,其次是200-499张床位的医院,目前为2860家。100-199张床位的医院和500-799张床位的医院减少,目前分别为3606家和654家,其中100-199张床位医院的部分减少明显。从不同类别医疗机构角度观察,床位数量也较前一年略有增加。中医医院和专科疾病防治院的床位增加幅度最明显。见表3.2

表3.2近年中国医疗机构床位数量变化20003177000200132012482002313611020033164022床位总数医院2166739218817022217532269505综合医院1640885164770616837961713438中医医院259253267504246747260213专科医院262730268634262141267181卫生院741224746499685400685655街道卫生院641764391410512914乡镇卫生院734807740060671295672741疗养院96884945106860048285门诊部25231248581306312645妇幼保健院71153739917977480924专科疾病防治院28377269803181233802其他47392462403570833206图3.2两年间中国医疗机构床位数量供给结构对比三、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数量增加全国卫生人员总数527.5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30.6万人,其他技术人员19.9万人,管理人员31.93万人,工勤人员45.0万人。与上年比较,卫生人员增加3.7万人,卫生技术人员增加3.7万人,其他技术人员增加数与管理和工勤人员减少数基本相等。2003年末,全国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86.8万人(其中:执业医师148.6万人),注册护士126.6万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3.42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48人、注册护士1.00人。见表3.3表3.3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数量变化对比20022003总计52747865238079卫生技术人员43064714269779执业(助理)医师18679571843995其中:执业医师14860291463573注册护士12659591246545药剂人员357378357659检验人员209616209144其他605561612436其他技术人员199331179962管理人员318692332628工勤人员450292455710数据来源:卫生部四、医学科研势力略降,教育力量储备充足2003年医学科研机构284个,科技人员1608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638人,其它技术人员4240人。与上年比较,医学科研机构减少14个,科技人员减少2537人。2003年全国高等院校医药专业招生25.77万人,比上年增加4.98万人;在校生81.47万人,增加15.82万人;毕业生11.14万人,增加3.19万人。全国中等学校(包括普通中专和调整后中职全日制学校)医药专业招生27.85万人,在校生82.59万人,毕业生19.93万人。医学科研机构由于整合从而相对减少,科技人员数量虽然略有下降,但通过教育有不断增加的后备队伍。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在供给上有着雄厚储备力量。第二节医疗行业供给结构分析一、医疗行业专业供给结构1、医疗机构总体供给结构数据来源:卫生部图3.32003年中国医疗机构供给结构医疗机构中,医院1776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0万个,卫生院4.5万个,门诊部6152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9.8万个,妇幼保健院(所、站)3033个。与上年比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急救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四类机构增加,医院、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及专科疾病防治机构等减少。2、按专业划分的医院供给结构数据来源:卫生部图3.42003年中国医院供给结构在医院中,综合医院最多,共有12599家;其次是中医医院,共2518;专科医院2271;疗养院最少,只有305家。从这里可以看出,综合医院现在我国仍占到绝大多数,具备自身特色的中医医院和专科医院无论从绝对数额还是比例来看都很小。这体现出我国医院供给结构比例失衡。这和长期以来我国医院建设主要为政府投资,而政府的指导思想是建设起综合性强的医院,因此表现出我国医院中综合医院的比例高。二、按经济类型不同划分的供给结构数据来源:卫生部图3.52003年中国医疗机构按经济类型不同的供给结构医疗机构按经济类型分类:国有8.5万个,集体4.9万个,联营2419个,私营13.6万个,其他类型1.1万个。我国私营性质的医疗机构已经占据半壁江山,他们以营利为目的,但规模普遍较小。国有和集体性质的医疗机构基本是由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质的医疗机构,虽然比重不大,但多为大型综合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和医疗保健机构。所处地位和作用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至关重要。

三、按营利与非营利划分的供给结构表3.42003年不同性质医疗机构数量表合计非营利性营利性政府办企业办医院1776415677202696945032综合医院1259911418113757814893中医医院25182334182229014专科医院227116106461348104中西结合医院1931464712015民族医院1571498148护理医院2620676卫生院45204445405224398393街道卫生院9259022186812乡镇卫生院44279436385014311581疗养院305284816164门诊部6152393321191105681妇幼保健院3033285413295341专科疾病防治院1749157923159751数据来源:卫生部从上表的数据很明显的看出,各类型医疗机构中非营利和政府办医院的数量远远高于营利性和企业办医院。尤其是综合医院上的数量对比相差最悬殊。两者间最大差别是投资者的区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投资方为政府,资金来源自财政收入,而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资金几乎来自民间资本。历史角度看,医院中优质大型的综合医院均为老资格非营利性,政府办医院,竞争力强劲。这都决定了营利性医疗机构要量力而行,短期内不可盲目扩大数量,尤其在综合医院这样原始投资高昂的项目上要慎重。但小型的门诊部和专科医院上,无论资金还是政策限制上都较宽松,因此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表现活跃。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几年发展,我国医疗机构的市场开放度有所提高。营利性医疗机构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在整个医疗机构中所占比例已大幅度上升。但现阶段,我国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资产规模,人员素质和经营状况远不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四、行业区域布局1.中国医疗行业区域分布状况表3.52002年各地区卫生机构数地区合计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妇科保健站专科疾病防治院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其他总计2913231776445204101012044683033174935848384582北京50734581873642041930291892天津71322732123476183221725350河北90187703227259431318612194651山西1296083316502799804133161501580内蒙古403645013682217281175714620128辽宁1253391210961551805711711912926526吉林76955958361073477572627518189黑龙江846983197912559271501472022088上海7500219126130857122320222149江苏8870898160717654921106913567316浙江621647425092192286883210393457安徽156886152147607118721176513313119福建8525338979343649291479416125江西33484981548537631101211123140山东48551042186473111614915317517266河南13621110220435999308165361806182湖北94985991189747136921771093389湖南145397172628739983913210116727189广东132138671532293976812716613158271广西661044413055443741037610511138海南1947019231121218604254031451重庆373036313181818644415462933四川167561157604847481381987220854407贵州131783901465261107199313997068云南3006557149431442151411518059西藏5166976727541845318103陕西143698131861337109241151112827153甘肃803738214781325684981010329121青海9559131406608824190544421宁夏8990122279125837225628528新疆961862584014675648917239593数据来源:卫生部从医院的地区分布上看,中国东北、东部、中部各地区的医疗机构和医院的密度较高,西部各地区相对较少。在总体数量上,中国医疗机构和医院最多的都是四川,医疗机构总数上,其次是河北、福建、山东、广东。而医院总数上其次是河南、山东、辽宁、江苏。2.中国医疗行业区域发展特点这同经济发达程度和人口密集度都息息相关。医疗机构服务的群体就是人群。华东,华北地区人口为我国最密集的区域,需求量高,医疗机构的数量自然要较西部各区多。从医疗机构的结构分配上看,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医院卫生院的数量和所占医疗机构比例都要高,因为医院的建设和当地政府收入以及民营资本投入相关。这也不难理解从上表体现出我国各地区医疗机构数量分布的不均匀性。但是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方面,四川则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32。而在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方面领先的地区是京津地区、长三角、东三省。相对于1998年的平均千人口床位保有以西部、西南部最高,全国平均:2.4,的情况,中国最近两年京津地区、长三角、东三省的医疗业进一步发展。全国看,床位资源平均保有情况却有所下划。可见,中国医疗行业的区域发展特点是:西南、中南和东南属于低水平广覆盖型,大型医院和或人均资源较少。而大型医疗机构和或医院主要分布在京津地区、长三角、东三省,人均资源相对较多。表3.62003年各地区医疗机构床位数地区床位总数(张)医院卫生院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总计314423529551602.34北京74134708236.14天津40095380704.08河北1579201495872.21山西103368985913.02内蒙古64898605302.58辽宁1706361582153.80吉林85828808103.04黑龙江1155941090732.93上海83360747315.57江苏1761011692472.36浙江1263631176442.58安徽1188821124241.75福建78309699912.09江西82394770231.79山东2161162018272.22河南2023341927201.97湖北1360021279992.13湖南1436311337722.03广东1868651725492.23广西88081822061.70海15重庆62696597941.91四川1854231766162.07贵州59118561991.48云南95844896772.15西藏621258592.26陕西101963957122.63甘肃60439569462.21青05宁55新疆72658696813.69五、医疗机构从业人员供给结构分析1、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总体供给结构数据来源:卫生部图3.62003年中国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总体供给结构医疗机构卫生人员495.6万人,其中:技术人员407.9万人,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74.0万人、注册护士124.9万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卫生人员20.8万人。从这里可以看出,卫生技术人员和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占整个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80%,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占56%。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集中于大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内,而卫生技术人员相对分散于各类型医疗机构中。图3.7近年中国医疗机构中高级从业人员数量变化数据来源:卫生部从图中看出,主任和副主任医师的数量持续上升,主治医师数量在2002年有所下降。整体来看,我国的中高级医疗技术人员的数量是处于增加趋势的。主任医师一般为所处领域内的专家,资历与诊疗技术相比较最为优秀,因此数量最少,最稀缺。主治医师的构成大型综合医院内医生的主体,多为中青年,他们是医疗行业的骨干人才。虽然中高级医疗从业人员的绝对数量攀升,但在整体医疗行业内来看,所占比例仍然很小。2、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年龄构成图3.82003年中国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年龄构成全国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年龄构成:25岁以下占14.1%,25-34岁占39.0%,45以上占20.0%。从图3.6能明显看出从业人员以中青年为主,其中最具生命力的25-34岁人员占近40%。从年龄构成上看,医疗机构行业的行为主体正处在生命力最旺盛的阶段。这为一个行业的发展提供源动力。3、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学历构成图3.92003年中国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总体供给结构大学本科及以上占14.3%,大专26.7%,中专46.6%,高中及以下占12.5%。从图3.7看出行业内从业人员的学历整体水平不高,本科及以上人员只有14.3%,其中硕士0.9%,博士占0.2%.医疗机构内从业人员有不同分工,并没有对整体从业者的学历和教育背景有很高要求。但目前高中,中专学历者居多的状态显然对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而言并不理想。第四章行业需求分析中国医疗需求具有相当的市场。居民经济状况和医疗保障机制是影响医疗健康消费的主要原因,但目前支付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从医疗服务收费方面看,医疗费用增加主要是医疗保健服务费用的增加,而药品、器材、用品等成本基本是下降。医疗市场价格体系不断完善,供给主体正在改变依靠药品、器材加价运营转而依靠服务和技术增加收益。第一节医疗行业市场需求特点分析一、医疗行业基本用户及其特点医疗行业是为人提供医疗产品服务,“人”则是该行业的目标群体。了解我国人群结构和特征,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对医疗产品的需求是分析医疗机构行业市场需求的切入点。1.人口增长与结构变化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图4.1中国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从图4.1中的趋势看出,出生率和死亡率自1987年起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的下降与我国自改革开放来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息息相关,在城市内推行独生子女政策和乡村中普及计划生育令人口出生率直线下降。由于医疗卫生条件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也自1987年开始迅速下降。因此表现出人口自然增长率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这表现出从人口数量角度看,人们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是相对稳定的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图4.2中国人口及年龄结构变化从图4.2可看出中国人口总数量依旧不断增长,但通过0-14岁人群数量的下降可以看出在我国出生率是得到控制。更重要的一点,15-64岁人口数量上升迅速,这部分人中又以45-64岁人群占主流。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将进入65岁以上年龄阶段,因此说中国的老龄化趋势已日渐明显。而老年人由于自身身体原因,通常是医疗服务的主要需求者,这一切都为医疗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需求空间。2.中国居民死亡及发病状况2003年30个市和78个县(县级市)死因统计,城市居民前十位死因为:①恶性肿瘤134.5/10万,②脑血管病105.4/10万,③呼吸系病77.3/10万,④心脏病76.210万,⑤损伤和中毒32.6/10万,⑥消化系病19.3/10万,⑦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4.1/10万,⑧泌尿生殖系病7.1/10万,⑨神经系病4.8/10万,⑩卫生期病162.1/10万活产,前十位死因合计占死亡总数的89.1%。图4.3中国城市居民前十死因数据来源:卫生部农村居民前十位死因为:①恶性肿瘤95.7/10万,②脑血管病89.9/10万,③呼吸系病70.9/10万,④心脏病45.5/10万,⑤损伤和中毒21.5/10万,⑥内分泌、营养及代谢疾病14.5/10万,⑦消化系病10.5/10万,⑧泌尿生殖系病7.2/10万,⑨围生期病372.2/10万活产,⑩肺结核4.2/10万。前十位死因合计占死亡总数的92.9%。图4.4中国农村居民前十死因数据来源:卫生部表4.12003年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及病死率顺序疾病名称发病率(1/10万)疾病名称病死率200226种传染病总计180.1426种传染病总计0.20200327种传染病总计192.1827种传染病总计0.251病毒性肝炎68.55狂犬病97.202肺结核52.36白喉33.333痢疾34.52艾滋病33.104淋病14.09新生儿破伤风14.515麻疹5.55霍乱7.696梅毒4.50流脑5.487伤寒副伤寒4.17乙脑4.668疟疾3.00钩端螺旋体病3.339出血热1.68炭疽1.6610猩红热0.75出血热0.76数据来源:卫生部表4.1反映了2003年中国居民传染病的报告发病率和死亡率。从病种和发病人数来看,2003年均比2002年略有增长。具体病种高低排序有所不同,但2003年排名前十的传染病发病率要高于2002年。卫生防疫部门的工作不够到位和无法预期的突发事件是最主要的原因。依旧上升的传染病发病率也能看出我国的卫生环境和居民抗御传染病的能力和防范意识并没得到明显改善。(2)常见住院治疗的疾病及变化表4.2全国卫生部门城市医院住院病人前十位疾病构成(ICD-9)顺序19871995200020012002疾病种类疫病构成(%)疫病种类疾病构成(%)疾病种类疫病构成(%)疾病种类疫病构成(%)疾病种类疫病构成(%)1消化系病19.89消化系病16.06损伤及中毒14.81损伤及中毒14.81呼吸系病11.232呼吸系病16.58呼吸系病15.53消化系病14.15消化系病14.36消化系病11.003妊娠病产褥期疾病10.59损伤及中毒14.02呼吸系病14呼吸系病14妊娠病产褥期疾病10.684损伤及中毒8.5妊娠病产褥期疾病7.42妊娠病产褥期疾病8.05妊娠病产褥期疾病7.84损伤,中毒和外因9.135传染病和寄生虫病6.25泌尿和生殖系病6.39泌尿和生殖系病6.23泌尿和生殖系病6.1恶性肿瘤6.366泌尿和生殖系病6.23传染病和寄生虫病5.86恶性肿瘤5.63恶性肿瘤5.63泌尿生殖系病5.777恶性肿瘤4.67恶性肿瘤5.12心脏病5.49心脏病5.51脑血管病4.888心脏病4.08心脏病4.85脑血管病4.94脑血管病5.12缺血性心脏病4.149良性肿瘤3.52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疾病4.55传染病和寄生虫病4.47传染病和寄生虫病4.55传染病和寄生虫病3.2510眼病2.89脑血管病3.98骨折4.4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疾病4.28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3.19十种疾病合计83.2十种疾病合计83.78十种疾病合计82.17十种疾病合计82.2十种疾病合计69.63数据来源:卫生部

表4.3全国卫生部门县医院住院病人前十位疾病构成(ICD-9)顺序19871995200020012002疾病种类疫病构成(%)疫病种类疾病构成(%)疾病种类疫病构成(%)疾病种类疫病构成(%)疾病种类疫病构成(%)1消化系病23.9损伤及中毒18.82损伤及中毒21.05损伤及中毒20.83损伤及中毒18.502呼吸系病21.2消化系病18.71消化系病16.8消化系病16.71呼吸系病15.673损伤及中毒10.74呼吸系病17.78呼吸系病16.28呼吸系病15.57妊娠病产褥期疾病15.114传染病和寄生虫病10.43传染病和寄生虫8.2妊娠病产褥期疾病8.51妊娠病产褥期疾病8.18消化系病14.005妊娠病产褥期疾病9.03妊娠病产褥期疾病7.66传染病和寄生虫5.89传染病和寄生虫5.71脑血管病5.146泌尿和生殖系病6.1泌尿和生殖系病5.6泌尿和生殖系病5.32泌尿和生殖系病5.28传染病和寄生虫病4.217心脏病2.89心脏病3.65心脏病4.27恶性肿瘤4.83泌尿生殖系病4.168恶性肿瘤1.63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疾病3.12脑血管病3.87心脏病4.44缺血性心脏病2.499皮肤和皮下组织病1.47脑血管病2.59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疾病3.04脑血管病4.28卫生期病2.4810良性肿瘤1.19恶性肿瘤2.06恶性肿瘤2.3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疾病3.14恶性肿瘤2.01十种疾病合计88.58十种疾病合计88.19十种疾病合计88.19十种疾病合计88.97十种疾病合计83.77数据来源:卫生部注:2002年首次采用ICD-10编码统计,本表数字仅供参考。二、医疗市场利用特点分析1.中国居民医疗服务需求解析(1)医院人数增加2003年全国医疗机构入院人数6092万人,其中:非营利性医疗机构5921万人,占97.2%;营利性医疗机构150万人,占2.5%。非营利性医院、卫生院占总入院人数的92.3%。医疗机构入院人数中:医院4159万人,占68.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万人,占0.2%;卫生院1626万人,占26.7%;妇幼保健院(所、站)259万人,占4.3%。与上年比较,医院入院人数增加162万人,卫生院入院人数减少28万人。2003年全国居民每万人口入院483人。表4.4全国医院诊疗人次和入院人数变化表年份诊疗人次(亿次)总计医院卫生院入院人数(万人)总计医院卫生院198025.5310.5322472247198524.1113.1111.00433125601771199025.5914.9410.65514031821958199126.1415.3210.82529232762016199225.6915.3510.34522232621960199322.0513.078.98492130661855199422.4212.699.73499230791913199521.912.529.38503330731960199622.3912.819.58502331001923199721.5712.279.3504431211923199821.2512.398.86499532381759199920.8212.318.51507333791694200021.2312.868.37529735841713200120.8712.508.37546437591705200221.4512.437.30599139971654200320.9612.137.10609241591626从上表看出,近年来在医院内诊疗人次下降,但入院人数上升。从总体看,人们对医疗的需求还是持续走高。由于专业门诊部的增多和医院内就诊困难的双方面原因分流了门诊需求人数,表现出诊疗人次下降。却并不说明人们对健康的忽视和需求减少。入院治疗的人数连年上升足以说明人们对无论治疗还是保健的要求提高,对自身健康标准度要求提升,这反映出对整体医疗的需求仍很高。(2)医院病床使用率上升,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延长2003年,全国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为58.7%,其中:医院65.3%,卫生院36.2%。医疗机构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9.0日,其中:医院11.0日,卫生院4.2日。与上年比较,医院病床使用率提高0.7个百分点、卫生院提高1.4个百分点;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延长0.1日,卫生院延长0.2日。病床使用率较高的医院为:部属综合医院(90.6%),省属综合医院(85.3%)和中医医院(80.6%),肿瘤医院(87.5%),血液病医院(81.3%),精神病医院(81.2%),其它各类医院病床使用率均低于80%。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59.0%)及平均住院日(9.0日)均高于营利性医疗机构(分别为47.7%、6.4日)。表4.5

2003年医疗机构工作量及病床使用情况诊疗人次数(亿次)入院人数(万人)病床使用率(%)出院者平均住院日总计20.96609258.79.0医院12.13415965.311.0综合医院9.31337965.310.4中医医院1.9046259.010.6专科医院0.7627571.919.9疗养院0.01339.118.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0.381067.123.8卫生院7.10162636.24.2街道卫生院0.191934.16.0乡镇卫生院6.91160836.24.2门诊部0.391137.32.9妇幼保健院(所站)0.7825957.65.4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0.172255.216.3注:诊疗人次总数不含诊所(卫生所、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数字。

(3)医生人均工作量略有减少2003年,卫生部门综合医院医生人均每天担负诊疗人次为5.0次,比上年减少0.2次;医生人均每天担负住院床日为1.5日,比上年增加0.1次。但是医院级别越高,医生工作负荷越大。除大病和疑难杂症需要去级别高的综合型就诊外,中国居民习惯以医院级别论优劣,即使小病也去级别高的医院就诊。因此直接影响到不同类别医院内医生的负荷量。表4.6卫生部门综合医院医生人均每天担负工作量

医生人均每天担负诊疗人次医生人均每天担负住院日2002200320022003合计5.25.01.41.5卫生部属1.9省属6.66.01.92.0省辖市属1.7地辖市属1.3县属1.3

(4)区域需求从医院的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数看区域需求。同区域供给类似,华东,华北和东北地区的需求居前列,西部地区的需求仍较少。广东,江苏,浙江的诊疗人次居首;山东,广东,浙江住院人次居全国前三位。首要原因仍是人群数量的多寡。另外,对于医疗的需求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度和经济承受力最为相关。经济发达地区,人们更注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健康保健,经济条件相对优越能够负担起医疗费用。以广东,浙江两省为例,在人群总数虽然在全国相比居多但并非人口大省,经济地位和发达程度在全国遥遥领先,人们对健康更为看重,诊疗和住院人数,对医疗的需求因此居前列。表4.72003年各地区医院诊疗人次及住院人数地区诊疗人次(万次)住院人数(万人)总计121273.44158.9北京4614.676.9天津2225.645.1河北4524.7207.0山西2739.7106.3内蒙古1741.468.8辽宁4916.4192.1吉林2734.6110.7黑龙江3064.7142.8上海5385.896.8江苏7812.2234.7浙江7454.0246.8安徽3468.9141.4福建3397.9114.6江西2738.1108.8山东7322.4331.8河南6892.9268.1湖北4524.2169.1湖南3445.1179.4广东15286.5304.0广西3857.7125.6海南703.823.0重庆2445.677.6四川6514.3234.6贵州1501.978.1云南2988.5124.6西藏201.14.6陕西2865.6113.9甘肃2094.566.0青海520.020.1宁夏720.123.8新疆2570.6121.8

(5)以性别和地区区分看需求在这里,我们同样选用住院率这一指标来分析城市和农村;男性和女性对医疗的需求。城市高于农村,女性高于男性。城市内,医疗机构众多医疗环境优秀,这都是农村无法比拟的。农村人群患病通常选择在城市内择院就医。更重要的是收入差别导致对医疗费用负担能力区别,从而引致对医疗产品需求的分别。女性由于身体素质弱于男性和身体构造等天然原因,因此更易患病而入院治疗。尤其当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女性整体更注重自身保健,这更加大女性群体对医疗服务和医疗产品的需求。表4.82003年居民住院情况合计城市农村住院率(‰)36.042.433.8男性31.741.128.6女性40.443.639.3平均住院天数12.618.110.2数据来源:卫生部

(6)对区域性非营利医院的需求分析下表为2003年各地区非营利医院诊疗人次及住院人数的统计图,从这里我们能得出与区域需求相类似的结论。东部高于西部,经济发达省份高于经济落后省份。广东,浙江,江苏三省依旧居前三甲之位。将两表对比更能看出在我国无论任何区域,对医疗的需求依旧集中于非营利性医院,人们对于营利性医院和医疗机构的认可程度还有待提高。

表4.92003年各地区非营利医院诊疗人次及住院人数地区诊疗人次(万次)住院人数(万人)总计117488.44020.6北京4532.875.3天津2167.744.9河北4373.8200.7山西2611.898.7内蒙古1677.766.6辽宁4734.1182.2吉林2626.0106.7黑龙江3037.9141.5上海5358.196.6江苏7460.4226.6浙江7238.6229.7安徽3352.0137.7福建3284.9111.5江西2677.3107.2山东7069.1319.2河南6685.2260.1湖北4463.9168.5湖南3410.2178.7广东14792.8293.8广西3821.2125.0海南679.522.5重庆2390.676.4四川6194.0224.9贵州1393.469.7云南2896.0121.2西藏201.14.6陕西2677.9106.7甘肃2043.965.4青海509.019.5宁夏678.422.6新疆2448.8116.2第二节医疗市场需求主体支付状况分析一、中国居民医疗保障状况国务院于1998年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截至到2003年6月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已达1.0094亿。全国大部分地区(98%)都启动了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统一的医疗保障管理系统基本建立;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基本平稳;医疗保险的保障机制基本得到发挥。一亿参保人员中,65%是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它促进了参保人员的就医方式和医疗消费观的转变,参保人员比过去有了更多的就医选择权,推进了医疗服务和药品服务市场的竞争和健康发展,抑制了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势头。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以及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等管理措施加强了对医疗服务供方的约束,促使其提供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服务。表4.102003年居民医疗保障方式(%)单位:%合计城市农村合作医疗8.930.41.5基本医疗大病医保1.24.00.2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其他社保纯商保自费70.344.879.0目前,医疗保险仍有很大缺陷。从总量上看,医疗保险覆盖面只相当于城镇就业人口(2001年)的42%,在三大社会保险中是参保率最低的。从结构上看,基本医疗保险主要覆盖的是国有企业和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还包括部分集体企业的职工。大量的其他类型企业的职工,非正式就业(灵活就业)人员,城市弱势群体(低收入或下岗、失业职工,残疾人和孤寡老人,进城的农民工,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等),以及农民均没有被覆盖在制度内。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还是相当有限的,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还没有制度上的医疗保障。200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已经达到4700多亿元,其中居民个人支出近2900亿元占其61%,能够享受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还是少数人。中国居民的医疗保障状况不容乐观。二、中国人口健康保健支付增长水平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图4.5我国医疗保健与消费支出趋势图2002年人均医疗保健支出430元,占年人均消费性支出7.13%的比重,为历史最高水平。但是从环比增长率来看,无论是年人均消费性支出还是年人均医疗保健支出都是波动下降中攀升,2002年年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的环比增长率上升趋势明显。根据1995-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年平均增长率为23%。无论对于城市居民还是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增加最多的都是次均门诊医疗药品费用,其次是次均门诊其他费用;增加最少的都是次均住院其他费用。其中对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增加幅度最接近的是次均门诊医疗药品费用。而城市居民的次均门诊其他费用增加幅度比农村居民的大得多。农村居民的次均住院医疗药品费用和次均住院其他费用的增加幅度比城市大。三、医院门诊和住院病人医疗费用增加2003年,卫生部门综合医院门急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108.2元,比上年增加8.6元,增长8.6%;出院病人人均住院医疗费用3910.7元,比上年增加313.0元,增长8.7%。与上年比较,门诊医疗费用增长幅度上升2.2个百分点,住院医疗费增长幅度下降2.2个百分点。医院级别越高,病人医疗费用越高。门诊病人药费比重下降,住院病人检查治疗费比重下降。2003年,卫生部门综合医院门诊病人医疗费中,药费占54.7%,检查治疗费占28.4%;与上年比较,药费比重下降0.7个百分点,检查治疗费比重上升0.4个百分点。住院病人医疗费用中,药费占44.7%,检查治疗费(含手术费)占36.1%;与上年比较,药费比重上升0.3个百分点,检查治疗费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

表4.11卫生部门综合医院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人均医疗费用(元)药费检查治疗费占医疗费用%药费检查治疗费合计200085.850.316.858.619.6200299.655.227.955.428.02003108.259.230.854.728.5卫生部属2000140.986.324.961.317.72002221.1128.555.558.125.12003223.2128.653.357.623.9省属2000134.584.22662.619.3200215387.239.257.025.62003164.292.54456.326.8省辖市属200092.254.917.659.519.12002103.758.129.556.028.42003116.964.733.455.428.6地辖市属200068.938.412.755.818.4200283.445.323.954.328.7200390.348.526.553.729.3县属200054.929.312.753.423.1200263.933.219.452.030.4200368.635.121.351.231.0图4.6卫生部门综合医院门诊和出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第五章我国医疗产业政策本章详细介绍了医疗机构产业的各项相关产业政策,包括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行业的外商投资指导政策、区域卫生政策、税收政策和监管政策。第一节医疗卫生体制政策为解决中国医疗卫生体制中的不良因素,从1999年开始,国家开始推行“三项改革”,即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管理体制、药品价格管理和药品市场秩序整顿”,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医药卫生体制与服务体系。具体涉及实行卫生工作全行业管理、建立新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卫生资源配置宏观管理、改革预防保健体系、转变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规范财政补助范围和方式、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药品生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整顿药品流通秩序、加强药品执法监督管理、调整药品价格和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主要行政部门的具体三个组织结构模块是: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保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部——城镇医疗机构配套改革医疗机构改革将对医疗市场的久远,其中对医疗市场影响较大的方面主要是:一、医疗机构分类管理主要是将医疗机构分为盈利性与非盈利性两类,实行不同的价格和税收政策。政府主办的非盈利性医疗机构接受财政补助,按照扣除财政补助和药品差价收入后的成本制定医疗服务价格,其他非盈利性医疗机构不享受政府补助,并执行政府指导价;盈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非盈利性医疗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免征各项税收。不按国家规定价格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和从事非医疗服务取得的收入不享受这项政策。盈利性医疗机构取得的收入,按规定征收各项税收,但收入中直接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可以给予3年时间的免收营业税等优惠。医院分类管理,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使医疗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形成有效竞争,满足不同需求的同时达到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二、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卫生资源已经供大于求的地区,国家不再兴建或扩建医疗机构;减少过多的床位,一部分要转向护理和康复工作;医疗服务量长期不足的医疗机构,引导其向老年护理、社区服务等方向进行调整,或者通过兼并、撤消等方式进行调整;严格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