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征胜利万岁》课堂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1《长征胜利万岁》课堂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1《长征胜利万岁》课堂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1《长征胜利万岁》课堂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1《长征胜利万岁》课堂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长征胜利万岁》课堂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高二语文选必修上册《长征胜利万岁》课堂实录

【教学设想】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要求学生结合历史背景研读作品,理解作品内涵,感受作品中洋溢的革命豪情和建设热情,获得崇高的体验;把握不同体式作品的风格特点,学习其写作技巧,欣赏富有时代特征的表达艺术。

高二学生在历史、思政课程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有关长征历史事件的背景知识,在初中阶段也对回忆性散文中常见的写人记事手法、场景描写技巧有所了解,但是对于革命回忆录这一特定时期的文学作品,阅读可能仍停留在感性层面。

学生缺乏对这类文体的形成背景、写作特性、特殊价值、历史意义等的理性思考,特别是由于时代的隔阂,对于作者如何通过语言艺术呈现革命回忆录的独特性缺乏必要的认知。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因此设定为:通过了解革命回忆录的基本特点,聚焦文本叙述视角,感受革命战士们崇高的革命情怀;梳理分析作者采用的叙述时间、叙述节奏,揣摩细节与片段,感悟“时间”赋予回忆录的启示性意义,了解长征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杨成武回忆录》的《长征胜利万岁》。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万里长征。长征中,杨成武同志所在的红四团“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忍受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终于在1935年10月18日到达北上抗日的陕北革命根据地——吴起镇,后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20世纪80年代,杨成武追述长征胜利时刻的重要事件,以“回忆录"的形式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和精神财富。

师:“回忆录”是一种叙事性文体,常用叙述、描写、资料编排等方法,追记本人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和社会活动,带有文献性质。作为回忆录中的一种,革命回忆录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前辈回忆亲身经历的革命斗争史实的纪实性文体,具有历史的真实性、文学的生动性和鲜明的革命性等特点。

师:同学们,通过阅读标题,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呢?

生:老师,这里的“长征胜利"是本文记述的中心事件,接着作者又以“万岁”这一表达欢呼的词语传达出长征胜利时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

师:是的。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文本叙事传达出红军战士们的革命豪情的。

学习任务一:聚焦叙述视角,感受革命情怀

师:一般来说,回忆录采用的是第一人称限制性视角,即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作为线索与依据。叙述视角不仅仅是艺术手法,同时也体现着特定的意图。请同学们圈画文本中作者采用的叙事人称,看看文本中的叙事人称有哪些特点。

生:我发现用了很多“我们”,比如:“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我们现在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不管在怎样艰难的日子里我们都惦念苏维埃。"

师:是的,同学们很快就能发现,与我们学过的《回忆鲁迅先生》《老王》等回忆性散文不同,文本中多次出现“我们”,那么这里的“我们"与“我”有什么区别呢?

生:老师,这里的“我们"代表着集体,“我”只是代表个人的意思。用“我们"更容易表现出一群人当时共同的反应。

师:说得很好。句中的“我们”暗示了文本的集体叙事特征,作者用“我们"的视角来重现“红军战士们”的行动心理,表达“红军战士们"在长征胜利时刻兴奋激动的集体情绪状态。其实,这种集体叙述模式贯穿于文本的多个事件中,同学们再找找看,还有哪里也有类似的叙述视角呢?

生:作者在回忆参加全军干部会议的事件时,听到毛主席对长征的总结和评价时,大家的反应是:“会场里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会场里霎时升起欢呼声。"口号声此起彼伏。”“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深深感到:胜利来之多么不易!……"大家异常兴奋,纷纷表示一定要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办。”这些句子虽然有的没有提到“我们”,但也都是一群人的行为。

师:是的,毛主席的话使红军指战员认识到共产党和红军力量的伟大,看到革命光明的前途,坚定了革命理想信念,具有鼓舞士气的作用。作者沿用集体叙事模式,为我们渲染出会议现场激昂的革命情怀。由此可见,“我们”这个集体视角的叙述者立场,使得作者在记述长征胜利这一历史事件时,试图展现红军战士们的群体记忆,既增加了历史的真实意味,也便于抒写出宏大叙事中群体共同的革命豪情,让我们始终被洋溢着的革命情怀所感染。

生:老师,我发现其实文本中也有一些是个人视角,比如描写作战前等待的过程:“我知道,现在两边山沟里,数百挺轻、重机枪都等着他们。"李英华同志壮烈牺牲后:“我怎么也忘不了他!”

师:是的,在大量集体视角中穿插的个人视角叙述,或是为了表达高度个人化的动作、情感,或是受到特定场合的限制,只能以“我"的个人化的视角呈现。

生:老师,我发现有一段文字作者似乎突然转换了叙述人称,作者这样写道:“你们——党的领导人,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党的事业,为了红军的胜利,不知疲倦地操劳着,全都消瘦了,花去了多少心血啊!你们在这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运筹帷幄,把我们从一个胜利引向一个新的胜利,是多么不易啊!要说辛苦,你们最辛苦了!想到这里,我的心情和同志们一样,十分激动。”这是为什么呢?

师:这位同学非常善于发现,其实改换人称的写法多用在抒情浓厚的诗文中,特别是作者的感情激动到不可遏制时,往往不自觉地抛开读者,直接转向所追怀的人或物。让我们先来看以下文本

(投影):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

师:朱自清的《绿》,采用第一人称直接抒发“我"对梅雨潭的绿的喜爱,仍觉得难以满足,于是便改换为更易于直抒胸臆的第二人称,直接对“她”倾吐内心的挚爱。由此可见,在叙事过程中,作者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为了抒发内心喷薄而出的对党的领导人的赞美之情,以内心独白的方式,通过第二人称直接呼告,极大地增强了情绪感染力。

学习任务二:关注叙事时间,体会写作意图

师:革命回忆录作为叙事文体的一种,有别于重视虚构的小说,或强调时效性的新闻通讯,它以回忆的真实性为基础,往往用质朴平实的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或生动的故事情节再现革命岁月,展现革命前辈们的革命精神。文本中既有显性的故事发生的时间词,也有隐藏其中的叙述时间,还有回忆录的写作时间。请同学们梳理文本,根据故事发生时的时间词语,概括文本记叙的具体事件。

(投影展示成果。)

故事发生时间具体事件10月18日红军到达吴起镇10月的一天早晨歼灭“二马"骑兵团10月30日向陕北甘泉前进11月6日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吴起镇战斗后有一天参加全军干部会议

生:作者以时间为线索,主要叙述了红军到达陕北在吴起镇伏击歼灭敌军并召开全军干部会议等事件。

师:是的,作者把各种相关的情节组合串联为一个时间序列,增强了革命回忆录叙述的历史真实感。

师:除了故事发生的过程所需的时间,我们还需要关注文本涉及的叙述时间。所谓叙述时间,指的是我们在阅读文本时所需的时间,这需要根据文本的字数多少确定,根据作者的叙述时间与故事实际延续时间的关系,又可以推断出叙事的节奏。

师:让我们一起来重新审视作者回忆事件的叙述时间和叙述节奏。先请同学们比较阅读《聂荣臻回忆录》和《杨成武回忆录》中关于红军到达吴起镇这件事的不同表述

(投影):

(1)十月十八日部队到达吴旗镇附近,十月十九日我们正式进了吴旗镇。……我们初进吴旗镇,看到在一间窑洞的门口挂着工农民主政府的牌子。我们到了陕北根据地了!从此,我一方面军正式结束了长征。___(《聂荣臻回忆录》)

(2)10月18日这一天,进吴起镇之前,我们刚翻过一个山坡,带路的同志指着前面的一个村庄,说那就是吴起镇时,队伍中顿时沸腾起来了!……我们在蓝盈盈的天空下,列队进入了这个镇子。……苏维埃!多么亲切的名字啊……(共8个自然段)

(《杨成武回忆录》)

生:通过比较,我发现《杨成武回忆录》侧重于对红军战士们内心情感的抒发,而《聂荣臻回忆录》的叙事就很简略,没有使用很多表现情感的词语。

师:是的,杨成武在这篇课文中用了8个自然段,借助于场面描写、环境渲染或直抒胸臆,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红军战士们到达吴起镇的激动喜悦之情,节奏比较舒缓。

师:同学们,让我们继续用比较的方法去分析红军歼灭战的全过程,你能发现作者在叙述“长征中的最后一仗”时的叙述时间和节奏吗?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是如何表达出红军战士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

(1)十月二十一日,二纵队在左翼,一纵队在正面,向正迂回吴旗镇西北部的敌三十五师骑兵团的两千多骑兵出击,果然,我们出击不久,敌人就垮了。这次作战,我们不幸牺牲了第二大队队长李士华同志。随后,我们在杨城子以西,在齐桥、李新庄间,分别阻击敌三十二师和三十六师的两个骑兵团,又将敌人击溃。敌人骑兵这次垮了以后,一段时间再没有敢来侵犯。(《聂荣臻回忆录》)

(2)8时整,我们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埋伏得都有些急了……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

霎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杨成武回忆录》)

生:老师,我们的课文中作者对战争的过程叙述得更为详细,不仅描写了战士们当时的心态,还有神情,但是我总感觉战争好像不应该是“轻轻松松”的,作者为什么觉得很轻松呢?

师:你非常敏锐地发现了作者的用词是“轻轻松松”,与我们对战争的理解似乎有所不同。的确,作者在叙事过程中,先是不断渲染渴望投身战斗中的急切情绪。从早晨的时间点开始,作者有意放慢了叙事节奏,将战士们等待战斗时的内心情感通过表情、动作、心理刻画出来。但是,就在我们跟随作者期待激烈作战过程的详细叙述、战士们英勇冲锋的场景描写时,作者却将话语时间大幅度缩短:实际的战争过程所需要的故事时间应该比较长,整个作战的过程却浓缩在短短几句话中。同学们想想看,这是为什么呢?

生:我感觉作者是因为打了很多次仗,是久经沙场的指战员,所以对于战争已经司空见惯了。

生:也许是作者在回忆时,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结果的胜利,当时喜悦激动的情绪是最令人难忘的,因此回忆的时候也不免急于表达当时的心情。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故事所需时间与文本叙述时间的巨大反差就造成了叙述层面的“矛盾”:前文不断渲染、铺垫紧张情绪,但战斗却是如此“轻轻松松"。再联系前文作者所叙述的“经过甘南急行数百里的红军部队,减员不少,给养困难,又初到天气寒冷的西北地区,极需休整”,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跃然纸上。正是这样的叙事时间和节奏的变化,使得生动的文字中始终洋溢着战争胜利者的喜悦自豪之情。

师:除了叙述时间,我们还会发现回忆录这种文体,都是作者晚年对过往历史的真诚回忆与书写,写作时间与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还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回忆录也正因为经过时间沉淀而具有了一种历史深度和思想高度,如巴金的《随想录》,不仅留存了历史史料,也表现出对过去的反思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师:同学们,纵观全文,杨成武同志在这篇回忆录中希望传达给我们哪些信息呢?

生:老师,我读到了红军长征路途的艰辛与不易,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长征胜利时刻的喜悦。

生:我读出了杨成武同志对共产党的赞美与感激,从毛主席的话中领悟到了长征的伟大意义。

生:读完这篇回忆录,我也感受到长征胜利这一重大事件是多么激动人心,而长征精神对我们后代的影响也是很深刻的,获得了一种激励与鼓舞。

师:是的,回忆录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不只在于为历史填补细节,为文献提供佐证,更是作者努力用形象化的叙事、质朴平实的抒情去再现抽象化的历史观念。但老师还想提醒大家的是:作为革命历史的回顾者,作者借助文字的细节还试图传达出某种历史的必然规律。按照这个逻辑,看似游离于长征胜利事件以外的细节,其实都在表达着某种意义……

生:老师,我发现“邓小平"首长与“我们”之间的攀谈,固然是参加全军干部会议前的事情,但作者详细描写对话场景,也体现出红军首长对普通士兵的关心体恤,展现出红军长征途中的革命温情。

师:是的。在这样的视野下,作者写道:“军委警卫连、工兵连在左权参谋长的率领下,也拔掉了陕北最反动的地主豪绅安在千佛山的一根钉子。……附近各县的乡邻全都拍手称快,他们欢天喜地,抬着猪、羊来慰问红军,红军的威信更加高了。"你能从中读出多年以后作者回忆过往时的经验总结吗?

生:老师,我觉得作者试图总结长征胜利是有必然的原因的,比如这段文字就告诉我们红军长征是为了解救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是正义之举;消灭敌人的最后一仗,是在共产党的正确决策、领导人的亲自指挥下,军民团结一致、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