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泉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2025学年泉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2025学年泉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2025学年泉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2025学年泉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泉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卷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08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最近译林出版社翻译出版了英国科普作家菲利普•鲍尔的《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作为一个科学

家,鲍尔书中的视角显然更专注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颜色是艺术家的一门通用语言,它甚至和音乐一样,会通过我们的感官深入我们的精神世界。受到不同

文明的历史传统、不同地域的动植物世界丰富性的影响,某种颜色从被认知被命名的那一刻起,就天然

地带上了我们今天难以琢磨的经验、信仰等元素。

不过笔者更感兴趣的是从书中找寻中西方最早对于“颜料合成”的相同实践。艺术家和我们的不同在于

他需要两套颜色体系,要将眼中所看到的色彩世界通过调色板再现于画板画布之上,因而艺术史的长河

无法脱离颜料的发明史。

颜料并非我们常以为的天然存在或调色板上的简单混合物。人类最初使用的颜色,大都是以天然矿物为

主。比如云母、红朱砂、黑石墨、绿松石、青金石、孔雀绿,等等。这些五颜六色的石块很容易从自然

界取得,不需经过复杂的处理就可使用。在一些几万年前的洞穴遗址上,我们可以看到色彩斑斓的岩画,

那时的人们就已经知道从很远的地方将矿物运来,将之粉碎、研磨然后用黏合剂搅拌后进行涂色,磨得

越细,颜料的附着力、覆盖力、着色力就越好,穿越了时间的长河依然保存着当时的色泽。

朱砂被称为红色之王,其天然形式,比如矿物辰砂,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颜料。中国利用朱砂作颜料已有

悠久的历史,两河流域和埃及并不知朱砂,绘画中作为红色颜料的是氧化铁,主要来自赤铁矿。到了中

世纪,朱砂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红色之王,在文艺复兴时期更是无处不在,成为艺术的主要色调。

非天然颜料在古代并不多见,特别是蓝紫色,堪称稀罕。迄今为止只有埃及蓝、中国紫和玛雅蓝被确认

为是出现于工业社会以前的三种人造蓝紫色。

埃及蓝,著名的古埃及玻璃料或陶釉,后来发展为颜料,用于绘制古埃及壁画。在中国,蓝色的矿物颜

料主要来自石青。近些年考古学家在中国的汉代彩绘陶俑及青铜器上发现与“埃及蓝”类似的“汉紫”,

这种紫色颜料在自然界中还未发现。之后又在秦兵马俑身上发现己经被大量使用,现在人们普遍将其称

作“中国紫”。

20世纪80、90年代开始,中外科学家开展了长达多年的研究与合作,并首次在兵马俑的彩绘中发现了

人工合成的汉紫。埃及蓝的成分主要是钙铜硅酸盐,汉紫的成分是领铜硅酸盐,没有太本质的区别。硅

酸铜领(汉紫)的制备条件较为苛刻,需要将青石绿、重晶石、硫酸领、石英等多种物质混合在一起,

在1000度左右的高温下进行反应。那时的手工业作坊对于高温的控制已有相当的经验,白陶和原始瓷也

出现在这个时期,汉紫也许就是从原始瓷釉技术演变而来的,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被人们偶然发现并作

为颜料使用。作为古代颜料中极为珍贵的一种合成颜料,汉紫在秦兵马俑的彩绘使用中却较为普遍。

作者的这本书讲了太多西方艺术史的故事。我们期待他的下一本书会是关于中国颜料发明的五彩缤纷的

故事。

(摘编自闻白《〈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不一样的颜色故事》)

材料二:

由于一些原因,我在中国却从未游历过西安,去看看秦始皇的陵墓和他的兵马俑。它们毫无疑问是我一

直想参观的。

我明白,那些纵横排列的陶土士兵,现在已无人得见其巅峰时期的辉煌。昔日装扮它们的颜料,早已从

表面纷纷剥落。如我在本书正文中写到古希腊那些神庙和雕像时所说的,它们留给今人一种印象,似乎

古代世界单调黯然。事实并非如此。在西安发掘出土的陶俑上,仍然黏附着一些色料碎片,从中能够看

出这些雕像也曾色彩鲜明.。

兵马俑身上的那些色料,有一些只有中国才有。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化学工艺相当复杂,可用来制备

多种药物及其他日常用品。在古埃及,情况同样如此。埃及人留下了一种极受推崇的颜色,今人径称为

埃及蓝,它可能是制备玻璃时衍生出来的。这是一种蓝色硅酸盐材料,其色调来自铜元素。中国在秦汉

两朝,以及时间更早的战国时期,并未使用埃及蓝,但中国也有属于自己的蓝色,今人称为汉代蓝,也

称为中国蓝。

中国古代的化学家们还发现,在制作这种蓝色色料时,可以把颜色调成紫色,两者化学成分相同,只是

配比有别。这项创新很难得,毕竟在人类的整个'‘颜料发明"史上,紫色色料都很难制备;在西方,直

到19世纪才有了好用、稳定的紫色色料。更令人惊喜的是,中国紫包含两个铜原子,由一个化学键连接,

从而成为人类已知最早的具有所谓“金属一一金属键”的合成物质,这种单元对现代化学家来说极为重

要。

我虽未亲见过兵马俑,多年前却在瑞士拜访过苏黎世大学的海因茨•贝尔克教授,海因茨慷慨地送给我

一块中国蓝的颜色样品,那是他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制成的。写本篇序言的时候,这块样品就在我的面前。

海因茨曾写道:“从工艺和化学方面来看,中国蓝和中国紫的发明是一项非凡的功绩。”

到这里,读者大概能够看出,为何我对《明亮的泥土》中文版的面世如此欣喜。一直让我引以为憾的是,

没能在书中更多地谈论西方世界以外的艺术,也许未来某天,我会决心一试。在中国,颜料的发明有着

迥异的故事。

我期待,也深信,《明亮的泥土》会在中国读者中引发广泛共鸣。

(摘编自菲利普•鲍尔《〈明亮的泥土〉中文版序》)

L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颜色是艺术家的通用语言,能够深入人的精神世界,其使用受到地域、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

响。

B.朱砂自发现以来就在中外绘画中广泛使用,由此朱砂成为红色之王,同时红色也成为艺术的主要色

调。

C.近些年考古学家先后在中国汉代彩绘陶俑及青铜器、秦兵马俑上,发现了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紫色颜

料。

D.汉紫这一紫色色料的制备,必须把多种物质混合并通过高温使其产生反应,再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配

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一篇书评,材料一没有面面俱到评述原著,而是围绕原著里中西方最早对于“颜料合成”的相

同实践展开介绍。

B.材料一第8段在介绍汉紫的发明时,用了“也许”“就”“已经”“偶然”等词语,增强了表达的

客观性和准确性。

C.作为一篇中文版的序言,材料二用较多笔墨写中国颜料的发明,这弥补了原著没有更多谈论西方以

外的艺术的遗憾。

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行文过程中都采用了中外情况对举、相互关联的方法,这可以加深读者对相关内

容的认识和理解。

3.下列材料,最不可能被鲍尔用到一部关于中国颜料发明的著作中的一项是(3分)()

A.烟盒是敦煌莫高窟使用的颜色材料之一,它是从烟囱壁分离出来的烟团,将烟盒与胶融合,便生成

墨这种颜料,由墨而出便是黑色。

B.赤红之色象征福贵,是传统牡丹画常用的颜色,明代画家徐渭画牡丹却不用此色,仅以泼墨为之,

水墨润泽又浓淡得宜,富有生气。

2

C.蓝草的叶子含有一种色素,现代的科学名称叫“蓝成”,它在水浸的条件下逐步水解,染于织物上

后,经日晒氧化就生成“蓝靛”。

D.铅白一般指碱式碳酸铅,又名铅粉、铅华,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最早、记录最丰富、品种最多样的白

色颜料,常用在中国古代绘画中。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有关“中国紫”的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有何意图?请简要分析。(4分)

5.鲍尔把一部有关颜料发明史的著作取名为“明亮的泥土”,书名含义丰富,请简要说明。(5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铜牙曾剑

十七岁这年,我报名参军。

“你为什么要当兵?”一个穿军装的人问我。

“找到我二爷。”

“你要到部队去找你二爷,他在我们部队吗?”

我摇摇头,一脸茫然。

二爷是烈士,但我们后人没有找到他的遗骸。

我二爷徐绪银,十二岁时,还是个放牛娃,那天跟红军的队伍去了军营。二爷瘦小的身影跟在红军队伍

后面奔跑,显得那么弱小。我小脚的二奶,在他身后追,队伍越行越远,二爷越来越小,最后成一个黑

点,眨眼间,二奶就看不见他了。

二爷再也没回来,直到许多年后,政府给我家送了一块牌匾,一个烈士证明,这成为我二爷的全部。

我很快知道,接兵干部叫李健一.我们要去的部队在苏北,徐州。真是巧合,我二爷就是牺牲在苏北。

新兵下连,李健一把我叫到他办公室,问我想不想到师史馆。

“你不是要到苏北来找你二爷吗?在师史馆,也许更容易找到他。”

我心里一动。新兵训练,太苦太累,我都忘记了我的二爷。

走进师史馆。那么多烈士的照片静静地挂在展板上。

我凝望着这些照片,我为他们感到自豪,但同时也替他们难过,毕竟他们太年轻了。有的烈士比我还小,

不过十五六岁。很多烈士,无名无姓。那简短的文字,记录着他们在革命路上的壮举。

有一天,李健一指着墙上的一张照片,说:“徐东亮,你看,你像这个人。”

我抬眼看,照片上是一位年轻军人,约二十五六岁。他身着新四军军装,站在一排木门前,意气风发。

细看,他方脸,眉毛很黑,大眼睛散发着坚毅的目光。的确,我像他。我说不清眼睛、鼻子、嘴角的轮

廓哪里像他,但就是感觉像,可能是神似吧。

他莫非就是我二爷?

我失望了。我二奶说,我二爷叫徐绪银,而这个人,叫徐光明。

除了参与师史馆的正常工作,我每天晚上,把自己关在史馆,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里找寻,我渴望找

到更多关于徐光明的资料。

与众多个夜晚一样,我百度“徐光明”,网页跳出一则“寻亲”新闻,网上说,红安籍烈士徐光明,一

九四。年九月在苏北一场战役中牺牲。刘北江自一九八O年起,几乎每年都要到昔日战斗过的苏北,寻

找老团长徐光明的遗体。一九八六年春天,刘北江在一具遗骨中发现了一颗黄铜假牙,他确认他就是老

团长徐光明,徐团长这颗假牙,他闭着眼就会想起。

网上这些消息让我血流加快,一连几天彻夜难眠。

我二爷也有一颗铜牙。二奶说,二爷放羊,摔断了一颗牙。不久,有乡村牙医游走到我们竹林湾。二奶

想给二爷把那颗断牙镶上。无奈那牙很贵。牙医说,用自家的材料,便会便宜些。二奶问什么材料,牙

医说,比如黄金、白银、黄铜……

爷爷拿出一块铜,有火柴盒那么大,放着金色的光。牙医从那块铜上切下一块,牙齿大小,放进二爷嘴

里,比量比量,用细铁锤捶捶打打,将那块铜安放在二爷嘴里,竟然严丝合缝。

3

好在那颗牙不是门牙,而是门牙下右第四颗牙。那牙平时是不露出来的,二爷只有特别开心快乐之时,

才露出半颗铜牙,像嘴里射出一道金色的光。

“你二爷嘴里有光。”我记得二奶向我们描述二爷时的情形,她脸上飞起少女般的配红。她低声细语,

旁若无人地吟唱道.“早起开柴门,红日往上升。今天送郎当红军,小妹喜在心……”

多么熟悉的旋律!这是一九三。年在红安传唱的《送郎当红军》,我不知道二爷走时,二奶是否已经会

唱这首歌,她的歌声,是否留在二爷的记忆里。

我立刻把这个情况告诉李健一,一刻都等不得。我说:“李干事,我二爷找到了,他就是徐光明,'徐

光明'之前,他应该叫徐绪银,这是我二爷最先的名字。”

第二年春,李健一干事代表老部队,我代表徐光明的后人,我们一同前往苏北这家烈士陵园。我们带回

了二爷的骨殖。我们把二爷安葬在竹林湾的后山坡。安葬二爷那天,天空晴朗,满山的松树青翠欲滴。

松树旁,是大片大片的油菜花。

附录:

鄂豫皖革命烈士纪念园名录之徐光明:徐光明,湖北红安(旧称黄安)人,一九一二年出生,十四岁参

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二七年,参加黄麻起义,一九三四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四方面军连长、营

长和红二十五军某团团长等职。抗日战争初期调入新四军工作。一九三九年奉命进入苏南东部,任江南

抗日义勇军第二团参谋长。一九四。年,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独立团团长。同年九月六日,在

对敌反击战中牺牲。时年二十八岁。

徐光明原名徐绪银,高桥镇竹林湾人。

名录上最后这句话,与上面字体一样,但字的色泽新鲜醒目,显然是后补上去的。

后记:

今年清明节,我回去祭拜我的二爷二奶。宋春芳听说我回了红安,过来小坐。她是我高中同学,现在在

医院工作,牙医,医学博士。她看着我手机里收藏的图片和文字,目光停在徐光明留下的那颗铜牙上。

“你二奶说你二爷那颗铜牙是右下第四颗?”宋春芳问。

我点头说是。

“这是右下第五颗牙。”她的语气不容置疑。

“也许是我二奶记错了。"我说。

“你要想弄清楚也容易。”

我不语。

“DNA。”她说。

我说:“那还得刨坟,算了,不折腾了,让逝者安息。”

“万一不是,你二奶能安息吗?”

“我想,我二奶会认同我们的做法。”

“早起开柴门,红日往上升。今天送郎当红军,小妹喜在心……”二奶的歌声在我耳畔响起。她佝偻的

身影,在我眼前渐行渐远。他们合坟那天的情景,在我脑海里呈现,那么明晰:两只金黄色蝴蝶在坟头

翩翩起舞,羽翅在阳光下闪着金光。

我相信我二奶旁边沉睡的,是我们朝思暮想的二爷,他叫徐光明,他最初的名字叫徐绪银。

愿二爷在地下安息!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写“我”和接兵干部的简单对话,引出了“二爷”这一故事人物,从而巧妙地切入对二爷参军

及牺牲故事的叙写。

B.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塑造人物、表达情感,如写二爷“瘦小的身影”奔跑,突出了二爷对革命的向往

和“我”对二爷的怀念。

4

C.小说正文以“那天”“二奶说”“我记得”等语句,提示了小说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的不同,丰富

了小说的叙事层次。

D.“后记”写合坟时蝴蝶飞舞的场景,以“羽翅在阳光下闪着金光”暗示化蝶者就是“嘴里有光”的

二爷,富有浪漫情调。

7.下列对文中二奶吟唱《送郎当红军》部分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怀疑二奶送别二爷时是否会唱这首民歌,其实是不确定二爷的参军时间。

B.文中两次写二奶吟唱的歌声,二者一实一虚,都写出二奶深情温婉的形象特征。

C.这首歌与《党费》中黄新所唱歌谣的歌名相同;内容相近,其传唱背景也类似。

D.歌词中“红日往上升”一句,与古诗“孔雀东南飞”一句手法相同,意蕴丰富。

8.小说中的“铜牙”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9.本篇小说由正文和“附录”“后记”三部分组成,这样的处理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

解。(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天下之祸,不患其有可睹之迹。有迹之可睹,虽甚愚怯,必加所警备。而发于近者,其毒常浅。故周公

朝诸侯于明堂四国之君立于四门之外而隐寓其羁縻勿纵之义甚深远也后世之君幸其衰敝而乐其向服也因

内徙而亲之。其事肇于汉之孝宣。夫既去其侮而又役其力,可谓世主之大欲,国家之盛福矣。不知积之

既久而大祸之所伏,一旦汹然若决坊水,莫之能遏。晋为不幸而适当之。昔者孝宣乘武帝攘击匈奴之威,

始纳呼韩邪之朝。魏武复大徙武都之氐,以实关畿,用御蜀寇。于晋之兴,种族日蕃,其居处饮食皆趋

华美。虽然,彼之内徙而听役也,亦迫于制服之威,而其情米尝不怀土而思返。自魏而上,其间非无明

智之主,足以察究微渐,为子孙后世之虑。然皆安其内附,或乐用其力,惟恐其不能鸠合而收役之。虽

有失为祸之形,皆不为之深思远虑。由晋而下,自武帝之平一吴会,遍抚天下。苟于此时有能探其所伏

之祸,因其怀返之情,加之恩意以导其行,为之假建名号而縻资之,使各以其种族而返之旧土,彼将乐

引轻去。彼晋武自平一吴会,方以侈欲形于天下,其能有及于此邪?虽郭钦抗疏,其言反复切至,皆恬

不为省。为天下者,无恃其为平日之福,而忽所隐之祸也哉!

(节选自何去非《何博士备论•晋论下》)

文本二:

怀生之物有不浸润于泽者,贤君耻之。今封疆之内,咸获嘉祉,靡有阈遗矣。而夷狄殊俗之国,政教未

加。博恩广施,使疏逖不闭,以偃甲兵于此,而息诛伐于彼。遐迩一体,中外裾福,不亦康乎?且夫王

事固未有不始于忧勤,而终于佚乐者也。

(节选自司马相如《难蜀父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四国之君立于四门之外/而隐寓其羁縻勿纵之/义甚深远也/后世之君幸其衰敝而

乐/其向服也/因内徙而亲之。

B.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四国之君立于四门之外/而隐寓其羁縻勿纵之义/甚深远也/后世之君幸其衰敝/而

乐其向服也/因内徙而亲之。

C.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四国之君立于四门/之外而隐寓其羁縻/勿纵之义甚深远也/后世之君幸其衰敝/而

乐其向服也/因内徙而亲之。

D.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四国之君立于四门/之外而隐/寓其羁縻勿纵之义甚深远也/后世之君幸其衰敝而

乐/其向服也/因内徙而亲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适,指恰好、正巧,与《孔雀东南飞》“始适还家门”中的“适”含义不同。

B.“以实关畿”与《陈涉世家》“令辱之,以激怒其众”中的“以”用法相同。

5

C.抗疏,是一种较委婉的进谏方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谏”相同。

D.“而夷狄殊俗之国”与《过秦论》“余威震于殊俗”中的“殊俗”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去非认为晋朝时激化的民族纠纷,是从汉宣帝接受呼韩邪单于的归附时开始出现的,到了晋朝兴

起的时候,民族纷争已经无可避免了。

B.何去非认为处理民族关系不能急功近利,但曹魏之前的君主都只沉浸于少数民族内迁后所带来的好

处,即便觉察到隐患也不做长远考虑。

C.司马相如认为贤明的君主应开阔胸襟,对不同民族的百姓一视同仁;何去非也指出对于想归返故土

的各族人民应该善加引导,保障需求。

D.司马相如认为良好的民族政策应该起到使民族开化、战争平息的作用;何去非也指出中原王朝不应

该强迫其他民族内迁并进行控制役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有迹之可睹,虽甚愚怯,必加所警备。

(2)今封疆之内,咸获嘉祉,靡有阙遗矣。

14.何去非与司马相如在文末对统治者都提出了各自的忠告,分别与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

告诫一致,请简要说明。(4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咏雪①辛弃疾

书窗夜生白,城角晓增悲。

未奏蔡州捷,且歌梁苑诗。②

餐毡怀雁使,无酒羡羔儿。③

农事勤忧国。明年喜可知。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罢官闲居带湖(今江西上饶)时。②蔡州捷:用唐将李想雪夜入蔡州平叛事。梁

苑诗:指文人宴集赏雪赋诗。③“餐毡”句:用苏武牧羊事。羔儿:美酒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句的“角”声,与姜夔《扬州慢》“清角吹寒”类似,都有以声衬情的作用。

B.第二联“未奏”“且歌”对举,表达了诗人既然不受重用,不妨暂且逍遥的豁达。

C.尾联由下雪联想到来年农业的丰收,既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也丰富了诗人的形象。

D.这首诗虽以“咏雪”为题,但不以咏物写景取胜,而是重在由雪生发,言志抒怀。

16.“餐毡怀雁使”一句借苏武故事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苏武传》的相关内容对此作简要

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报任安书》中,司马迁选择忍辱苟活,在“,”的反问中,坚定了自

己通过发愤著书来洗却耻辱的决心。

(2)《短歌行》中,曹操虽然忧叹人生“,",但依然愿意在有限的生命里

献出真心,招揽人才,以建功立业。

(3)同是朋友宴饮,李白在《将进酒》中反客为主,豪言换得佳酿后“”;杜甫在《客至》

中则主客相宜,直言“",一同喝完杯中酒。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某年路过一家县城的中药铺,看到一副字体烫金的对联:

6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乃摘星汉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为济生郎

“启明”“长庚”“南箕”“北斗”是神话的四方星宿;“牡丹”“芍药”“菊花”“梅花”是中国的

四季名花。这样的联句挂在中药铺里,上联中的“摘星汉”应该是指医师,下联中的“济生郎”应该是

指草药。

我深为所动:一家县城中药铺有这样高远的专业追求,让人刮目相看。

很多年后,偶翻闲书,见到一则逸闻:1789年清廷殿试后,皇上见高中探花的考生一只眼大一只眼小,

龙心不悦,当场出对子难为他: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该考生当即应对:春牡丹夏芍药秋

菊冬梅臣为探花郎。

皇上以四方星宿入题,以“摘星手”自称,显摆的是所谓“帝王气象”;而该考生以四时名花应对,“探

花郎”一语不失为“妙对”。

不过,谁都不会想到,多少年后,这副堂而皇之的对联会被一个小县城的中药铺借用,而且用得真是地

方:医生是白衣天使,以星宿称之,恰如其分;()。

18.下列句子中的“难为”与文中加点的“难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似这般许多行李,难为老猪一个逐日家担着走。(吴承恩《西游记》)

B、这么冷天,我的儿,难为你想着来!快上炕来坐着罢。(曹雪芹《红楼梦》)

C.难为你亲自端来,不吃太对不起你了。(巴金《春》)

D.欧阳雪:于科长,佟小姐,干吗这样难为他呢?(老舍《面子问题》)

19.文中为什么说“‘探花郎’一语不失为‘妙对'”?请简要说明。(4分)

20.请仿照画横线部分的句式,在文中括号内补写三个恰当的语句,以完成对中药铺对联的评价。(3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通常来说,台风登陆后最终的宿命是逐渐减弱消亡。A,一方面,陆面相较海面更加粗糙且有很多

障碍物,掠过陆面的摩擦力会消耗掉台风的能量;另一方面,海面上有充足的水汽不断B,而登

陆后水汽等能量来源迅速减少。然而台风未必总是如此“潦草收场”。

台风登陆后,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的气流引导下,可以继续北上,但如果途

中遇到特定的大气环流形势,它的残余环流可能长时间被拦截滞留在某地,以至形成极端降水。例如2023

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C,副高与西部另一个高压脊互相连通,形成一道“高压坝”横亘于北

方,受陆地摩擦影响已经“元气大伤”的“杜苏芮”,无力冲破这一阻拦,只得在华北地区放慢脚步。

同时在“杜苏芮”残余环流及其东北侧的副高之间形成一条急流,将水汽源源不断地从海上输送到华北

地区,为持续降水提供充足的“原材料”;①而急流遇到太行山、燕山等被迫抬升,②水汽凝结,③为

强降水助一臂之力,④最终在京津冀地区出现了一场持久的暴雨。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6分)

22.文中第2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2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对于学习而言,知道自己不会什么,比知道自己会什么更重要。对于人的成长而言,是否也是这样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7

参考答案

1.(3分)A

2.(3分)C

3.(3分)B

4.(4分)

①突出“中国紫”的发明在“颜料合成”实践上具有典型性,彰显古代中国在工艺和化学方面的非凡功

绩。

②突出“中国紫”是中国独有的色料,激发中国读者对原著的阅读兴趣。

答对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5分)

①表明人类最初使用的颜料主要来源于天然矿物这一事实。

②突显由天然矿物制成的颜料具有色泽明亮、不易褪色的特点。

③暗含着由天然矿物加工而成的颜料与泥土在物质形态上具有相似性。

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5分。

意思答对即可。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3分)D

7.(3分)C

8.(6分)

①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铜牙是确认徐光明和找到二爷的关键,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铜牙展开。

②使情节出现新的波折。“后记”中所述的铜牙位置与正文并不相同,这使故事出现了出人意料的新波

澜。

③使故事有余味。铜牙的位置不能确定,徐光明是否是二爷也最终成谜,故事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答对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

①“附录”的人物介绍和“后记”的补叙,与正文情节交错关联,使小说故事曲折丰富。

②“附录”“后记”的记述,使徐光明、二爷与所有革命烈士形象融合在一起,揭示了英烈形象的普遍

意义。

③“附录”“后记”具有的纪实笔调,能增强小说的现实意义。

④小说这一结构形式新颖独特,能带给读者新鲜的审美体验。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意思答对即可。

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分析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10.(3分)B

11.(3分)C

12.(3分)A

13.(8分)

(1)(4分)有迹象可以觉察到,即使是十分愚蠢怯懦的人,也一定会加以警戒防备。

(2)(4分)现在国境之内,都获得了幸福,没有缺漏。

14.(4分)

8

①何去非与欧阳修都告诫统治者应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②司马相如与欧阳修都告诫统治者应励精图治,戒骄戒惰。

答对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天下的祸难,不怕它有可以觉察到的迹象。有迹象可以觉察到,即使是十分愚蠢怯懦的人,也一定会加

以警戒防备。祸难发现得早,它造成的危害常常很小。所以周公在明堂朝见诸侯,四方诸侯都要站立在

四门之外,其中隐含着约束而不放纵他们的含义,其用意是十分深远的。后来的君主庆幸这些边远地区

少数民族的衰落,并对他们的臣服感到十分高兴,因此把他们迁徙到内地同他们表示亲近。这种做法开

始于汉宣帝。既免除了他们侵侮的威胁,又可以驱使他们为己效力,这可以说是满足了君主的理想,也

是国家的莫大幸福了。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样做下来久而久之,就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一旦突然爆发就

如同决了堤坝的洪水一样汹涌澎湃,谁也没法阻止了。晋朝实在是不幸而凑巧遭遇了这种祸难。过去汉

宣帝乘着武帝反击匈奴获得巨大胜利的余威,开始接纳呼韩邪单于的臣服朝见。曹操时又从武都迁徙大

量的氐人,用来充实关中和京畿,用他们来抵御蜀汉的进犯。到了晋朝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