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五千年传承根与魂主题团日活动_第1页
共话五千年传承根与魂主题团日活动_第2页
共话五千年传承根与魂主题团日活动_第3页
共话五千年传承根与魂主题团日活动_第4页
共话五千年传承根与魂主题团日活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共话五千年,传承根与魂”

主题团日活动PPT制作:主讲人:目录一:齐唱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二:华夏文明与民族精神的根与魂。三: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四: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全体起立!齐唱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第一部分华夏文明与民族精神的根与魂。第二部分华夏文明与民族精神的根与魂。中华民族拥有辉煌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从商周青铜器到四大发明,从诸子百家到唐宋八大家,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无不闪耀着中华文明的光辉。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历尽沧桑却始终绵延不断、传承不绝,华夏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底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从中汲取丰厚滋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推向前进。概言之,只有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根深叶茂。反之,如果脱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割断了历史,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文化虚无主义者妄称五千多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全面充斥着守旧、落后和愚昧,是沉重的历史包袱,因此主张摈弃我国传统的文明,拥抱西方的文明,散播“全盘西化论”。这种论调旨在割断历史,抽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今天,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决驳斥这种论调,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培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根”。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上发展起来的,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切实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轨迹表明,无论是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理论主张,都不可能引导中国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及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这历史地证明,仅靠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简单“量变”或附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外壳,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升华,不可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随后中共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不断融入中华民族的文明之中。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中共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又经过70多年的艰苦奋斗,在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征程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践证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绝不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基础上的简单“量变”,而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基础上融入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想内核的复杂“质变”。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必须注入马克思主义之“魂”,才能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进而发展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反之,缺失马克思主义之“魂”,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就会陷入文化发展保守主义的泥潭而难以自拔,无法升级发展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些文化保守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简单地视为外来文化,企图将其排斥在中华文明体系之外。诚然,马克思主义最初传入我国时属于外来文化,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进程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之中,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国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绝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地视为一种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魂”,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应倍加珍视。“第二个结合”巩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体”“根”和“魂”不能彼此分离,必须融为一“体”才能精神焕发、阔步前进。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才能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体”。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到“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尽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表现形式不同,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马克思主义的“公有制”“共同富裕”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革故鼎新”思想等都具有高度的理想与价值契合性。另一方面,更要正确认识到“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不是外在糅合,而是内在融合。通过“结合”,让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华文明,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让其呈现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同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阔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特征、时代精神、时代内涵,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卓有成效地展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实践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历史性贡献。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认真厘清和正确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魂”“体”及其内在逻辑关系。我们要在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与发展培“根”铸“魂”立“体”,从而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第三部分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从敦煌莫高窟、长沙岳麓书院,到潮州古城、武夷山朱熹园,再到眉山三苏祠、安阳殷墟遗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生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今,中华大地上,传统文化正深度融入百姓现代生活。从文博考古到诗词戏曲,从汉服非遗到节日节气……中式浪漫、中式美学持续升温,彰显中国人的文化底蕴。依托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赋能,我国一批文化新业态、新场景应运而生,以科技助力文物遗产、古籍文字活起来,让人们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成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文艺创作精品

频出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舞剧《咏春》开启新一轮海外巡演,向世界展现中国青年植根传统、突破创新的文化担当;总台推出《简牍探中华》《帛书传奇》等一系列精品文化节目,创新表现样态,引发情感共鸣一年来,我国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24小时城市书房全天可享、云端文化服务永不打烊……一批符合时代审美、贴近百姓需求的“小而美”新型文化空间直达家门口,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从首届“良渚论坛”到2024北京文化论坛,一系列人文交流活动,开创世界各国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今年6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正越来越多地成为国际共识。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亿万中华儿女坚定文化自信,勇于创新创造,奋力开创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了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多样文化需求,探索公益创投等新型供给模式,推动城市书房在全市人流密集商圈全覆盖,提升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服务效能,让文化建设真正发挥浸润群众心灵、引领时代风尚的作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汉字,记载了文明、文化、民族、国家的发展。我们深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多样文明中具有的独特价值,文化交流互鉴之重要,我们要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落实文明交流互鉴工作的全过程、不断创新对外交流合作方式、内容和载体,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助力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第四部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深刻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以坚定的文化自觉、高度的文化自信、宏阔的历史视野、深远的战略考量,就中华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引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我们需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抓手、发展有路径、保护有成效,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030201

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传承有抓手发展有路径保护有成效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明铭记着中华民族诞生、发展、壮大的演进历程,是把握中国历史连续性和文明自主性的精神标识和文化根基。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抓手,是延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创新、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为此,一是要继续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政策扶持力度,把关于文化传承的重要精神和具体内容切实落到实处,完善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推动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建设格局,在整体上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二是要进一步摸清文化家底,发掘和整理优秀文化资源,继续做好已有文化传承项目的推进和新设项目的启动,以重点文化传承项目、典型文化传承工程的实施为牵引,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在全社会营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牢固共识与浓厚氛围,不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和传承能力。

传承有抓手“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大力传承和弘扬,而且还要积极探索多种路径,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创造新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厚重的历史文化根基、注入持久的发展动力。具体来说,一是要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蕴,找到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把文化实践与观念养成、文化需求与资源供给、表达形式与内容实质结合起来,主动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艺创作、开发文化产品、拉近文化距离、提升文化体验,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其传播力和感召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持续焕发勃勃生机。二是要推动传统观念革新,善加运用新科技,融通多媒体资源,拓展文化新阵地,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形式和表达载体,为其提供更多元的展示路径和更广阔的传播空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深度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方面,不仅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生活,而且也能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可持续、创新性发展提供坚实的社会支撑。

发展有路径一是要立足中国文化实际,进一步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政策支持力度和保障机制建设。二是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进一步完善保护名录和档案数据库,持续培养和扶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类项目的相关传承人,确保后继有人、传承有序、保护有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亦是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宝贵资源。要想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生活之中,就必须进行有效的挖掘、整理、整合工作,并将其转化为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内容。只有切实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保护工作,坚持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方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保护有成效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列宁认为,革命的理论、意识形态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新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定不是也不可能会自发产生,而是一定要在真正战胜旧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并通过无产阶级的“灌输”成为工人阶级强大的思想武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文化思想充分体现了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理论层面深刻把握了精神的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决定性意义和意识形态的凝聚动员功能。从时代使命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强劲有力的思想“发动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也是民族复兴的显著标志和重要成果。我们不能躺在中华文明的历史殿堂里当“啃老族”,而是要奋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时代中共不仅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也需要在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上创造新的更大辉煌,这就为我们进一步深入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明确了奋斗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中华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胸怀和中国智慧。中华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意识和实践理路。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根植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发展,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自觉,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坚持文化建设民族主体性,坚持文化建设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因此,“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自身力量,也只能依靠自身力量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既虚心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又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坚定按照中国国情发展中华民族文化,把文化建设的“根脉”和“魂脉”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