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苏联模式兴衰_第1页
第三讲:苏联模式兴衰_第2页
第三讲:苏联模式兴衰_第3页
第三讲:苏联模式兴衰_第4页
第三讲:苏联模式兴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专题追问问题之一:

十月革命胜利后,各社会主义国家在自身建设实践中普遍存在“急于求纯、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问题,虽然也遭到一些人的抵制和反对,但始终未能根本扭转局面,这是为什么?而那些自觉抵制和反对这种错误倾向的人几乎无不遭遇不幸,这又是为什么?第一页,共90页。本专题追问问题之二:

社会主义国家从20世纪40年代末就陆续走上了改革道路,可为什么这种改革推行了半个世纪也没有根本解决社会主义自身存在的问题,最终苏联东欧国家都发生了剧变?制约改革深化的主要障碍何在?我们又该吸取怎样的教训?

第二页,共90页。苏(俄)苏联领导人列宁(在职7年)斯大林(29年)赫鲁晓夫(11年,政变下台)勃列日涅夫(18年),安德罗波夫(2年)契尔年科(1年)戈尔巴乔夫(6年,政变下台)第三页,共90页。1917—1991:74年社会主义建设历史

三个时期:1917—1924:列宁的东方式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1924—1953:斯大林模式(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3—1991:后斯大林时期苏联改革、困境与解体第四页,共90页。

现代化的核心: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政治——民主化、法治化

经济——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

思想文化——科学化

现代化任务苏联现代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存在哪些严重缺陷?

第五页,共90页。第三讲苏联模式的兴衰

一、列宁对东方式建设道路的探索二、斯大林模式叙评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第六页,共90页。

一、列宁对东方式建设道路的探索1、“直接过渡”(1917-1918年)强行剥夺大商业和大工业,实行国家垄断,实行计划经济,消灭小农经济和资本主义,直接实现社会主义。“赤卫队进攻资本”。第七页,共90页。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¾国土被敌人所占,工厂停工,人民挨饿

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

1918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1年)第八页,共90页。项目主要内容农业政策工业政策贸易政策分配制度劳动方面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不允许私人买卖。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贸易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按照平均分配原则实行消费品的实物配给制,城市居民的口粮按等级定量供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普遍劳动义务制,保证了劳动力的供给。第九页,共90页。余粮收集制时期的粮食征购量变化1918年

10790万普特1919年

21250万普特1920年

36700万普特(1普特=16.38千克)1920年俄国的经济状况第十页,共90页。※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评价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方面是战争环境的特殊需要,为集中人力物力、保证击败武装干涉者,赢得国内战争的胜利起了很大作用。另一方面,企图在小生产者占优势的落后基础上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行不通。战时共产主义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条道路,作为社会主义一种经济模式和政治体制来说,是不成功的。

“不劳动者不得食”!第十一页,共90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局限性:

第一,脱离了落后国家客观现实。第二,破坏了工农关系。第三,禁止商品货币流通是脱离实际的空想。1920年苏俄发生的示威游行第十二页,共90页。

面对着农民的反抗,列宁开始重新思考新的探索之路……3、“新经济政策”

(1921-1924年)第十三页,共90页。战争的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误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农民暴动企业生产低迷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俄共(布)十大通过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第十四页,共90页。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比较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内容作用农业政策工业政策贸易政策分配制度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配给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国家资本主义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按劳分配制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租借制、租让制

第十五页,共90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高度集中,行政管理。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特点管理方法、手段经济体制第十六页,共90页。

阿曼德·哈默,一位大学时代就成为百万富翁的美国商人,他曾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建立了友谊;与利比亚国王是莫逆之交;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尼克松都有密切联系;邓小平曾亲自邀请他到中国访问…

第十七页,共90页。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评价: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不仅有利于改善苏俄经济形势、巩固苏维埃政权,而且反映了列宁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新思考。第十八页,共90页。4、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思考

在落后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不是简单地摒弃资本主义,而是要善于学习、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用的东西。“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第十九页,共90页。4、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思考◆关于社会主义过渡在经历“战时共产主义”实践挫折后,他明确断定:“资本主义愈不发达,所需要的过渡时间就愈长”。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使列宁重新思考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他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反思说“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是错了。向社会主义过渡,不能直接过渡,必须走迂回曲折的道路,要经过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渡时期。第二十页,共90页。

◆关于社会主义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生产,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在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列宁指出:“大机器工业及其在农业中的推广,是社会主义惟一的经济基础。”他还把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具体化为一个具有先进水平的全国电气化计划,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公式。第二十一页,共90页。

◆关于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在落后国家生产力水平低下,又存在多种经济成分情况下,国家资本主义从生产力水平方面说,它和机器大生产相联系,比个体的分散的手工小生产要优越得多;从生产关系方面说,它不是社会主义的,但比起小商品经济、宗法式经济和合作社经济来,是一种更为先进的经济形式。列宁明确提出,国家资本主义是在经济上无比高于俄国现时经济,而在政治上并不包含任何使苏维埃感到可怕的东西,它可以成为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桥梁。第二十二页,共90页。

◆关于商品经济

列宁晚年认识到进入社会主义的落后国家,不可能像马恩设想的那样消灭商业,因为经济上大工业与小农经济并存,而且大工业暂时无法满足用以向农民交换的产品,所以只能让私人小工业补充向农民提供的产品。据此列宁提出“商业化原则”,认为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他多次号召革命党人要学会做生意,“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第二十三页,共90页。

◆关于苏维埃民主政治建设

“不实现民主,社会主义就不能实现。”无产阶级如果不在民主斗争中为社会主义革命做好准备,它就不能实现这个革命。胜利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它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

列宁提出了许多设想和具体措施:改革国家机关,发动群众参与国家管理;健全党内监督,防止党员蜕化变质;赋予“专家委员会”立法职能,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加强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平等。第二十四页,共90页。

◆关于党内民主与监督一是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二是独立权威的权力监督机制: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十五页,共90页。

◆关于重视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离开科学文化知识,“共产主义仍然不过是一种愿望而已”。列宁强调说,实现全国电气化,必须掌握现代化技术;就是改造小农和克服官僚主义,也与文化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二十六页,共90页。列宁的三个社会主义公式:公有制+按劳分配苏维埃政权+全国电气化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托拉斯组织和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社会主义“要论述一下社会主义,我们还办不到;达到完备形态的社会主义是个什么样子——这我们不知道,也无法知道。”

——列宁第二十七页,共90页。

列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个创造者,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者,他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总体上是正确的。列宁主义是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的宝贵思想财富。列宁的许多重要思想对当前各国社会主义建设都有借鉴作用。第二十八页,共90页。第三讲苏联模式的兴衰

一、列宁对东方式建设道路的探索二、斯大林模式叙评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第二十九页,共90页。二、斯大林模式叙评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社会主义传统模式主要是指苏联共产党领导人斯大林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模式,又称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即政治集权、经济集中、思想集控。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也存在致命不足。

第三十页,共90页。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28—1953)

随着苏联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尤其是党内斗争中斯大林个人权力的巩固,斯大林逐步抛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列宁晚年的思想。从2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斯大林逝世,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运行机制,即“斯大林模式”。第三十一页,共90页。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28—1953)(1)历史背景◆国际因素:苏联曾是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经济因素: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落后的农业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甚远。◆历史因素:革命前俄国是具有专制主义政治传统的国家,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根深蒂固。列宁多次称其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第三十二页,共90页。◆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性格、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

列宁在其遗嘱中有关斯大林的叙述:“……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但他能不能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斯大林同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的来往中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是不可容忍的了。”

“在十月革命前的革命生涯中,斯大林曾八次被捕,其中六次从流放地逃脱,又回到原地继续革命。……应当说,斯大林令人信服地展现了他非凡的意志力。……斯大林的思想,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比较看重,对客观规律则尊重不够;对该做什么比较强调,对能做什么不够重视,这恐怕是造成斯大林理论思想中主观主义过多的原由之一。”

第三十三页,共90页。

◆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性格、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斯大林在党内最高领袖地位的确立:1924-1929第一,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深信不疑,并为此终生奋斗。第二,俄国沙皇传统的专制禀性在他身上暴露无遗。第三,一位高效率的、有能力的行政管理者。

西方学者评价:正因为斯大林是从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困苦中站起来,而且遇到太多阴险狡诈和卑鄙龌龊、寡廉鲜耻和残酷无情的人,以及由于他的精神、道德和社会方面的孤独,斯大林为了共同的事业,从不怜惜自己,也不许自己怜惜别人。第三十四页,共90页。(2)三大运动促进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第一次论战论战双方:托洛茨基VS斯大林、布哈林论战内容:苏联一个能否建成社会主义问题

托洛茨基认为,苏联经济是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而且苏联经济技术还相当落后,“不顾世界经济的统一性,要想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只能是空想。”他认为苏联要建成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依靠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所以,他主张“不断革命”,直至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取得全面胜利,才能在苏联最终建成社会主义。

第三十五页,共90页。斯大林则认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在一国最终胜利”是两个问題,在社会主义在全世界最终取得胜利之前,可以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虽然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是不正确的,但他认识到世界经济的统一性,特别是认为苏联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的观点,则是正确的。争论结果是托洛茨基宣告失败。1926年托洛茨基被开除出党,并被专政机关流放,1929年被驱逐出苏联。(2)三大运动促进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第三十六页,共90页。第二次论战

论战双方:布哈林VS斯大林论战内容:(1)社会主义工业化(2)农业集体化(3)经济发展动力

(2)三大运动促进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第三十七页,共90页。第一,关于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

斯大林认为,必须全力发展工业,特别是重点发展重工业,以重工业带动其他经济的发展,并将重工业化当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根本区别之一。布哈林认为,工业化重要的问题是工农结合,工业化必须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反对过分强调重工业化的政策,主张注重经济上宏观平衡。第三十八页,共90页。第二,关于如何改造社会主义农业问题布哈林认为,解决粮食问題,固然要通过日益增长的集体化,将个体生产变为集体化大生产,但解决集体化问題,必须按列宁的合作化政策,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所以,他反对实行一步全面集体化,改变所有制形式。斯大林认为,要尽快开展农村农业集体化运动,主张农业实行一步全面集体化,尽快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一步跨入社会主义,并可以保证国家所需的商品粮。第三十九页,共90页。第三,关于经济发展动力问题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切成就都是阶级斗争的结果,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动力。布哈林认为,人民群众消费的增长才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主张以消费增长拉动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增长。争论结果是布哈林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38年被秘密处决。第四十页,共90页。

这场争论的影响:第一,使社会主义建设偏离了新经济政策的轨道,为斯大林模式形成准备了政治条件。第二,助长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左”倾错误,把斯大林模式固定化。第三,破坏了党内正常民主生活,把党内不同意见的争论无限上纲。第四,在党内形成了斯大林个人专权、个人崇拜的局面。第四十一页,共90页。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进程:1925-1927年执行列宁工业化思想1928-1937年执行斯大林工业化思想主要特点: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1928年39.5%;1932年53.4%)第二,高速度(1929-1940年16.8%;1929-1932年19.2%)第三,行政命令手段(2)三大运动促进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第四十二页,共90页。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现进程基本进程:

1926-1929年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

1929-1935年全盘集体化主要特点:第一,时间短第二,行政命令开路第三,消灭富农(2)三大运动促进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第四十三页,共90页。大清洗时间范围:主要在1934年1月-1938年秋(1927年已始)理论基础: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运作过程:脱离党的领导,严密控制司法机关和司法程序,采取逼供和诱供方式打击对象:党政军高级干部和知识精英(2)三大运动促进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第四十四页,共90页。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1925年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1926年,苏联农业政策由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1928年,新经济政策终止。1928年起连续实行三个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1932-1937年,农村出现集体化浪潮,农业集体化完成。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第四十五页,共90页。2、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

斯大林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的产物,是苏联共产党人在没有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产物。第四十六页,共90页。

2、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1)经济上:高度集中

第一,优先、高速发展重工业

第二,两种公有制形式,排斥非公有制经济存在

第三,严格限制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范围

第四,国家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经济,指令性计划体制第五,行政色彩浓厚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第四十七页,共90页。

(2)政治上:过(高)度集权问题:社会主义民主的应然与实然?第一,多数人(人民)当家作主,制定宪法第二,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第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健全

第四,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领导职务终身制第五,软弱而低效的权力监督机制

第四十八页,共90页。

(3)文化上:过度集中第一,集体主义价值观,注重文化事业发展第二,以斯大林理论观点作为判断是非和衡量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三,把学术论争等同于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以大批判、大斗争的方法推动学术文化的发展第四,以文化艺术的单一性取代其多样性

第四十九页,共90页。(4)社会:低水平的权利保障第一,教育权第二,劳动权第三,免费医疗第五十页,共90页。(5)外交:推广苏联模式第一,大党主义第二,大国沙文主义第三,两个平行市场第五十一页,共90页。

3、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1)历史功绩第一,大大增强了苏联的国际地位(超级大国)。第二,初步显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其它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榜样和支持。

第三,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四,为资本主义的改良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第五十二页,共90页。苏联的五年计划名称时间主要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第三个五年计划1928年-1932年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1933年-1937年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五十三页,共90页。

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第五十四页,共90页。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原先怀疑的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

……有些国家(指资本主义国家)甚至开始了持续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危机。

——《全球通史》[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第五十五页,共90页。

短短几十年间,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先后建立了横跨欧亚、拉丁美洲的15个社会主义国家,占世界人口的1/3,领土的1/4。多国实践:凯歌行进第五十六页,共90页。材料: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2)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第五十七页,共90页。1956年11月,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中写道:“……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是为了自己。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

——《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第五十八页,共90页。

僵硬的计划经济害苦了国家,也耗尽了体制的活力。全国实行调配,从原料到成品,全部由国家计委安排。而匪夷所思的是,苏式计划经济规定,企业领到原料,到期上缴产品。至于各企业上缴的产品是否有销路与生产企业无关,一律由计委安排销路,全国价格一律由计委制定。利润有无,与生产和销售企业无关,与职工工资不挂钩。—《参考消息第五十九页,共90页。(2)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①经济结构不合理,比例严重失调。②单一的所有制形式,不适应经济落后的国家生产力水平低并且发展不平衡的状况。③管得过多,统得过死,不利于调动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④忽视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作用,使经济建设缺乏活力。第六十页,共90页。

(3)斯大林模式的国际影响:

苏联模式不仅影响了苏联国内建设,也影响了几乎所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最终导致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都走了一段很大的弯路,其失误的性质和形式几乎都是相同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从而给人们造成了一种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错觉。实践证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不仅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选择,更不是一种好的选择。第六十一页,共90页。评价斯大林模式的一种新视角

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前者走的是轻工业先行,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政府不直接组织经济活动,只对社会生活进行监督;后者走的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

——沈宗武所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第六十二页,共90页。评价斯大林模式的一种新视角在20世纪大半部时间内,至少在八个方面展示了比资本主义文明更高的文明新曙光:

一是进行了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的伟大尝试;二是进行了超越私有制、在全社会建立公有制的创造实践,使生产不再仅为“资本的增殖”而是为满足绝大多数人需要而服务的活动,从而在使社会财富增加由全社会人民共享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三是进行了计划经济的初次尝试,第一次把计划作为管理经济活动的手段引入国民经济管理;四实现了国民收入和绝大多数人生活水平在较长时间的持续改善;第六十三页,共90页。评价斯大林模式的一种新视角

五是创造出一个全民福利、充分就业和从未有过的安定的社会;六是建设起世界上最广泛、最发达的普及教育,第一次把教育特别是接受中、高等教育由少数富有阶级的专有特权,变为全社会绝大多数人的权利和义务;七是超越了由金钱控制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第一次实现了在经济平等基础上的人民普遍的政治平等权利和前所未有的较高程度的男女平等;八是形成了新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互助友爱的新社会风尚,从而超越了资本主义制度无法抵消的个体自然人倾向于强调短期效应的社会规范。第六十四页,共90页。评价斯大林模式的一种新视角

许多西方学者认为十月革命开创的社会主义实践价值体现在平等、公平、自由、自治、社会公正和充分就业等。布热津斯基:“苏联制度是国家计划和国家指导的社会革新的最典型的样板”。罗马教皇肯定十月革命开始的共产主义在20世纪成就“是对某种野蛮资本主义的反抗”,“在社会主义的计划中,也有‘真理的种子’。这些种子当然既不能摧毁也不能丧失。今天必然准确、客观、有区别地予以评价”。第六十五页,共90页。第三讲苏联模式的兴衰

一、列宁对东方式建设道路的探索二、斯大林模式叙评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第六十六页,共90页。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第六十七页,共90页。1、苏联改革背景

(1)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2)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的相对落后工业领域的问题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3)斯大林的逝世(1953年)第六十八页,共90页。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1894年~1971年)

从1953年9月至1964年10月,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1964年);美苏核对抗,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苏共20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行为,引起震惊。1971年9月11日,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赫鲁晓夫在沉寂中病逝。

2、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第六十九页,共90页。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报告对斯大林的批判:(1)斯大林破坏法制。(2)斯大林搞个人崇拜。(3)斯大林肃反扩大化,性格暴躁,杀人如麻。(4)斯大林对战争毫无准备,靠地球仪指挥战争。(5)斯大林对农民剥夺过多。(6)斯大林在南斯拉夫问题上有错误。2、赫鲁晓夫改革第七十页,共90页。赫鲁晓夫改革内容经济政治农业发展国营农庄和大农庄削减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垦荒和种植玉米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实行物质利益原则批评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改变管理体制,扩大自主权大力培养农业技术人员外交:“三和”第七十一页,共90页。

农业改革成果明显:1950-1960年间,农业人口减少了1100多万,而农业产量有所增加,谷物产量1953年为8250万吨,到1964年为15210万吨,增加了84%,农产品价格1964年比1952年增加了2.5%。农机化水平大大提高,1964和1953年相比,拖拉机从74万台增加到154万台,卡车从42万辆增加到95万辆,谷物收割机从32万台增加到51万台。国家对农庄的长期贷款从5.8亿卢布增加到12.5亿卢布,农庄庄员的平均收入1955年为25卢布,1965年达51.3卢布。赫鲁晓夫唯意志论瞎指挥错误给农业带来重大损失。

第七十二页,共90页。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工业仍有发展。1953年至1964年间钢产量从3810万吨发展到8500万吨,煤产量由3.2亿吨到5.5亿吨,石油从5280万吨到2,23亿吨,电力由134亿度增加倒590亿度;1957年10月4日,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12日人类历史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红号又成功地绕地球飞行并安全地返回地面,从而表明了苏联在宇航高科技领域领先于美国。第七十三页,共90页。

积极: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同时增强了苏联的国力。

消极: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片面性和盲目性。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对赫鲁晓夫改革的总评价

第七十四页,共90页。

俄罗斯《20世纪祖国史》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对他在促进政治生活民主化和经济民主化、努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所做的工作,人们都是肯定的。但他在农业、工业和外交方面鲁莽的、不彻底的改革,往往把国家引入死胡同。”第七十五页,共90页。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年-1982年)1960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1964年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任苏共第一书记。在他统治下,苏联的军事、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他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最高苏维埃主席。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政策,1977年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曾被中国斥责为“苏联修正主义叛徒集团”首脑。3.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第七十六页,共90页。

勃列日涅夫改革遵循下列原则:①市场由国家计划来调节,国家计划无所不包。②国家所有制是今后唯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集体所有制应向国家所有制过渡,不能独立发展个体所有制,限制存在私有制经济。③管理方法以行政方法为主,经济方法为辅,企业自主权限于国家指令性范围内。④生产资料原则上不是商品。

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第七十七页,共90页。

第一,改变工业管理的组织结构,重新按部门建立专业部;第二,改进计划工作,实行以销售额、利润和赢利率为核心的新指标体系;第三,扩大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自主权,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第四,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杠杆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第五,调整国家、企业和个人利益关系,加强对企业和职工个人的经济刺激,尽量实现三者利益的结合。“新经济体制”——收缩性的有限改革方案第七十八页,共90页。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的三十年改革影响:

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以行政管理经济为主的,有限利用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个时期里苏联经济有所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