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组拓展演练0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_第1页
C组拓展演练0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_第2页
C组拓展演练0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_第3页
C组拓展演练0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_第4页
C组拓展演练0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分层作业C组1+X拓展阅读主题怀念鲁迅先生文体回忆录、散文篇目《俯首甘为孺子牛》《秋夜》《活在人类的心里》《怀念鲁迅先生》《一面》第一部分课内精读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鲁迅先生生的病,刚好了一点,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大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儿,往下又说了别的。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鉴赏。于是我说:“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过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鲁迅先生就在躺椅上看着我:“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浑浊得很,所以把红色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那天鲁迅先生很有兴致,把我一双短筒靴子也略略批评一下,说我的短靴是军人穿的,因为靴子的前后都有一条线织的拉手,这拉手据鲁迅先生说是放在裤子下边的……我说:“周先生,为什么那靴子我穿了多久了而不告诉我,怎么现在才想起来呢?现在我不是不穿了吗?我穿的这不是另外的鞋吗?”“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那天下午要赴一个筵会去,我要许先生给我找一点布条或绸条束一束头发。许先生拿了来米色的绿色的还有桃红色的。经我和许先生共同选定的是米色的。为着取美,把那桃红色的,许先生举起来放在我的头发上,并且许先生很开心地说着:“好看吧!多漂亮!”我也非常得意,很规矩又顽皮地在等着鲁迅先生往这边看我们。鲁迅先生这一看,脸是严肃的,他的眼皮往下一放,向着我们这边看着:“不要那样妆饰她……”许先生有点窘了。我也安静下来。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但常常好用这种眼光看人,许先生常跟我讲,她在女师大读书时,周先生在课堂上,一生气就用眼睛往下一掠,看着他们,这种眼光是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曾自己述说过,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就会感到一个时代的全智者的催逼。我开始问:“周先生怎么也晓得女人穿衣裳的这些事情呢?”“看过书的,关于美学的。”“什么时候看的……”“大概是在日本读书的时候……”“买的书吗?”“不一定是买的,也许是从什么地方抓到就看的……”“看了有趣味吗?”“随便看看……”“周先生看这书做什么?”“……”没有回答,好像很难以答。许先生在旁说:“周先生什么书都看的。”1.作者在文中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情?【答案】文章写了鲁迅先生的五件事:鲁迅先生笑的神态;鲁迅先生走路的特征;鲁迅先生对“我”穿着的议论;鲁迅先生对“我”头饰的否定及“我”对鲁迅先生关于“女人穿衣裳”问题的提问。【解析】本题考查事件概括。筛选文中描写鲁迅的关键句子,按照“鲁迅+何事”的格式概括。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答案】文章写了鲁迅先生的五件事,前两件事是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后面的三件事主要是对鲁迅先生的语言描写。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除了具有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一面外,还有热爱生活、懂得生活、富有情趣的一面,表现了他善解人意,心细如发,富有人情味,从而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很生活化、很人性化的人。【解析】本题考查人物性格分析。抓住文中对鲁迅先生言行等的描写分析其性格特点。如从“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可知,鲁迅先生是一个心细如发、注意观察的人。3.“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但常常好用这种眼光看人,许先生常跟我讲,她在女师大读书时,周先生在课堂上,一生气就用眼睛往下一掠,看着他们,这种眼光是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曾自己述说过,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就会感到一个时代的全智者的催逼。”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案】插叙。扩大作品容量(或增加行文时空跨度),使主题更加充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本段是许先生回忆鲁迅先生在北平女师大上课时的情形,所以这是插叙。插叙的运用,丰富了文章内容,扩大了作品的容量,增加了行文的时空跨度。“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就会感到一个时代的全智者的催逼”突出了鲁迅先生一贯的认真严肃,使主题更加充实,使鲁迅先生的形象更加丰满真实。第二部分类文拓展【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俯首甘为孺子牛刘诚龙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自嘲》中的诗句,是先生一生最好的写照。②画家陶元庆是鲁迅的老乡,精于书籍的封面设计。1924年,鲁迅先生不经意间看到一幅叫《苦闷》的画,甚是喜爱。两个人一见如故。后来,鲁迅译了一部《苦闷的象征》,便请陶元庆来设计封面,这个封面与鲁迅译作的精神一脉贯通,鲁迅很是满意。此后,鲁迅常请陶元庆为自己的著作设计封面。比如小说集《彷徨》的封面,陶是这样设计的:橙红色为底色,配以黑色太阳,以几何线条勾勒3个呆坐在椅子上的人,太阳歪歪斜斜,正往西山后落——写意与写实兼具,现实与象征同框。鲁迅先生特别高兴,觉得画作“非常有力,看了使人感动”。③1925年,陶元庆在北京举办画展,其时名不彰人不来。他用红纸折红封,红封做红柬,稀稀落落请来些人捧场。鲁迅先生一请即来,二次没请也来,一天之内,两次来看画展。鲁迅都去了,其他人自然也跟着去,画展因此人气爆棚。鲁迅对陶元庆不遗余力的提携,让陶很是感动。陶元庆移居杭州后,多次赴上海,不为别的,单是来拜望恩师。④天不假年,陶元庆英年早逝。临终之时,许钦文在其身边,陶枕在许的手臂上合上双眼。许公把噩耗告诉鲁迅,鲁迅很是痛心,说:“我想,既然璇卿(陶元庆字璇卿)喜欢西湖,大家的意思也主张他在西湖边留个纪念,索性就把他葬在西湖边上吧。”说着拿出钱,让许钦文为陶买块冢地。陶氏坟墓建好后,鲁迅依然挂念陶元庆,他约来许钦文,让他再在坟边种几棵苍柏。⑤鲁迅待陶无庆很暖心,对许钦文也挺热情。许当“北漂族”时,衣食不周,常常不能举火。1924年5月,许钦文饥肠辘辘,依然去旁听鲁迅先生在北大的课。下课后,鲁迅约许去中央公园今雨轩喝茶。鲁迅先生叫了满满一笼包子,他只吃了一个,然后推到许钦文面前:“这些就由你包办吃完吧。”所有的鸡汤文,或都抵不上这笼热包子。⑥鲁迅先生与许关系相当密切。在鲁迅的日记和书信集中,许钦文的名字出现过260来次。许钦文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故乡》被列入鲁迅先生主编的《乌合丛书》。这是鲁迅先生用《呐喊》的版税出版的。一个名家,将你的文章列入其丛书,已是情又深似海。谁还能给你缴出版费呢?⑦若说,以金钱搞慈善,不出奇,很多富贾也常为之,但富贾愿意把时间给你吗?⑧敬慕名家,便思名家提携。男文青与女文青只想自己的文章能早日发表,常常一封信,把书稿寄去鲁迅家。鲁迅看啊,审啊,读啊,大半夜时间都耗在这上面:增增删删,添添减减。既改错别字,又提炼主题。鲁迅夫人许广平说:“他每星期的光阴,用在写回信上大约有两天。”鲁迅给你两天,比富豪给你两万,来得贵重百倍吧。⑨文字中的鲁迅那么冷,生活中的鲁迅那么热。生活中的鲁迅是一种什么样的热?萧红曾问鲁迅:“您对我们的爱,是父性的,还是母性的?”鲁迅先生怔了一晌,很认真地回道:“是母性的。”⑩“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面对千夫指,鲁迅勇猛好斗,头上长角,直刺公敌,一刺一个准,刺得对手鲜血淋漓;而对千百众,尤其是需要帮助的青年,鲁迅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选自2020年《读者》,有删改)1.《邓稼先》以拟“小标题”的方式结构文章,提示各部分内容。阅读②⑤段,试根据各段内容拟几个有创意的小标题。②段:一见如故,倍加赏识;③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段:西湖边上的冢地苍柏;⑤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1)一个名家,将你的文章列入其丛书,已是情又深似海,谁还能给你缴出版费呢?(从修辞角度)(2)许钦文饥肠辘辘,依然去旁听鲁迅先生在北大的课。(从加着重号的词语角度)3.第⑧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4.文章结尾引用诗句有什么好处?【答案】1.①.捧场画展,师徒情深②.一笼热包子2.示例:(1)反问,加强语气,突出了鲁迅先生为学生缴纳出版费行为难能可贵,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赞美之情(意思对即可)。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鲁迅先生为学生缴纳出版费行为难能可贵,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赞美之情(意思对即可)。(2)“依然”,仍然,准确传神地写出徐钦文对鲁迅先生课的重视(或对鲁迅先生的崇拜)(意思对即可)。3.用许广平的话侧面表现(或衬托)鲁迅对青年学生稿件的认真、重视,表现鲁迅甘于奉献(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4.①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②表达对迅先生精神的高度赞扬之情;③突出主旨;④呼应题目、开头,使结构严谨。【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的梳理与概括,注意筛选相关内容,抓住关键信息概括作答。空一:根据第③段“鲁迅先生一请即来,二次没请也来,一天之内,两次来看画展。”鲁迅特意参观画展,“陶元庆移居杭州后,多次赴上海,不为别的,单是来拜望恩师”许钦文拜望恩师,可概括为:捧场画展,师徒情深;空二:根据第⑤段“鲁迅先生叫了满满一笼包子,他只吃了一个,然后推到许钦文面前:‘这些就由你包办吃完吧。’所有的鸡汤文,或都抵不上这笼热包子”,关心学生的鲁迅为饿肚子的陶元庆特意点上一笼包子,可概括为:一笼热包子。【2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按照要求的角度作答。(1)“谁还能给你缴出版费呢”运用反问的修辞,意为没有人会给别人缴出版费,鲁迅却将许钦文的文章列入其丛书,省去了许钦文的出版费,使他的文章得以发表,反问修辞加强了语气,体现了鲁迅关爱学生,照顾学生的善良热情,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赞美之情。(2)“依然”意思是仍然,表现的是许钦文即使贫困到饭都吃不上了,仍然要去北大听鲁迅先生的课,表现了许钦文对鲁迅先生课的喜爱,许钦文的好学,侧面体现了鲁迅先生的课富有魅力。【3题详解】第⑧段划线句引用鲁迅夫人许广平的话,介绍了鲁迅每星期会花两天时间给年轻文青回信,对他们的稿件非常重视,从侧面体现了鲁迅对年轻文青的关爱和支持、鼓励。表现了鲁迅甘为人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4题详解】本题考查结尾的作用,注意联系全文多角度分析。1、引用鲁迅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并详细解析内涵,“面对千夫指,鲁迅勇猛好斗”,“对千百众,尤其是需要帮助的青年,鲁迅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对鲁迅精神的详细解读,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2、引用鲁迅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指的是:“面对千夫指,鲁迅勇猛好斗”,“对千百众,尤其是需要帮助的青年,鲁迅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赞美了鲁迅先生对待敌人勇敢犀利,对民众无私奉献,表达对鲁迅先生精神的高度赞扬;3、突出了本文对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的主旨;4、引用鲁迅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呼应题目、开头,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严谨。秋夜巴金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里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问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到先生站在面前。仍旧是矮小的身体,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他在房里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躺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来爽朗的笑声……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不管窗外天空漆黑,只要他抬起眼睛,整个房间就马上亮起来,他的眼光仿佛会看透你的心,你在他面前想撒谎也不可能。不管院子里暴雨下个不停,只要他一开口,你就觉得他的每个字都很清楚地进到你的心底。他从不教训人,他鼓励你,安慰你,慢慢地使你的眼睛睁大,牵着你的手徐徐朝前走去,倘使有绊脚石,他会替你踢开。他一点也没有改变。他还是那么安静,那么恳切,那么热心,那么慈祥。他坐在椅子上,好像从他身上散出来一股一股的热气。我觉得屋子里越来越温暖了。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颗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①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他站起来,走到窗前,②发光的心仍然在他的胸膛里,跟着他到了窗前。我记起了,多少年来这颗心就一直在燃烧,一直在给人们指路。他走到哪里,他的心就在哪里发光,生热。我知道多少年轻人带着创伤向他要求帮助,他细心地治好他们的伤,让他们恢复了精力和勇气,继续走向光明的前途。“不要离开我们!”我又一次听见了这个要求,这是许多人的声音,尤其是许多年轻人的声音。我听见一声响亮的回答:“我决不离开你们!”这是多年来听惯了的声音。我看见他在窗前,向窗外挥一下手,好像他又在向谁吐出这一句说过多少次的话。雨住了,风也消逝了。天空不知在什么时候露出一点点灰色。夜很静。③连他那颗心“哗哗剥剥”地燃烧的声音也听得见。④他拿一只手慢慢地压在胸前,我觉得他的身子似乎微微地在颤动,我听见他激动地、带感情地说:“忘记我。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畏怯?在暴力面前低头?“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敢叫?“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叫,敢说,敢做,敢追求!“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从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烧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影,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我连忙跑到窗前。⑤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的心。我第一眼就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仔细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多么快乐!真是⑥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他笑了,我也衷心愉快地笑了。我知道鲁迅先生并没有死,而且也永不会死!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阖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着的心。【注】①选自《世界美文观止》。选文作于1956年9月。1936年11月19日,鲁迅在上海去世,22日出殡,巴金等作家扶柩上了灵车,缓缓前往万国公墓。1.文章写“秋夜的梦”,突出了鲁迅先生哪些性格特点?2.伴随“我”的梦境,鲁迅先生那颗燃烧的心发生了哪些变化?透过这颗心,“我”感受到了(听到了、看到了)什么?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表格横线上填写文字。鲁迅先生那颗燃烧的心所发生的变化“我”所感受到(听到、看到)的通红的心一直在燃烧①②听见鲁迅一声响亮的回答,看见他向窗外挥手③④⑤⑥3.梦境中,鲁迅先生激动的、带感情的一席话,表明了他对活着的人怎样的期望?4.为什么梦醒后“我”会在书上看到鲁迅先生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5.简要分析文章的构思特点,并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突出了鲁迅先生慈祥、开朗、平易近人、安静、恳切、热心、勇敢的性格特点。2.①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②心仍在他胸膛里燃烧,发光。③心在“哗哗剥剥”地燃烧。④听见他激动、带感情的声音,看见他手压在胸前。⑤燃烧的心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然后又变成先生的慈祥的脸庞。⑥看见先生衷心愉快的笑脸。3.鲁迅先生期望活着的人:(1)勇敢追求真理(2)不要在暴力面前低头(3)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4.“我”领悟到了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温暖了“我”、鼓励了“我”,让“我”找到勇气、获得力量。5.文章构思奇特,通过梦境回忆鲁迅先生的言行,体现了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解析】1.要深入文本,筛选相关信息,概括鲁迅的形象特点。其关键是找到相应的语句和关键词。例如:“他一点也没有改变。他还是那么安静,那么恳切,那么热心,那么慈祥。”就可以概括多个特点。2.要筛选相关信息,根据题意进行概括。题干要求,一个是“鲁迅的心”的变化,一个是我内心的感受。二者是相对应的关系,所以在筛选信息的时候,要注意这个对应关系,可以事半功倍。3.要准确理解相关语句的含意。首先找到相关语句,其次概括关键词语,理解关键词语的含意。如:“在暴力面前低头”、“追求真理”、“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等等。4.要概括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需要深刻理解作品形象的特点,能联系文章的情感和主旨,加以概括。5.试题分析:要概括文章的思想感情,需要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主旨,并抓住关键语句加以概括和归纳。活在人类的心里王鲁彦在千万个悲伤的面孔和哀痛的心灵的围绕中,鲁迅先生安静地躺下了,——正当黄昏朦胧地掩上大地,新月投着凄凄的光的时候。我们听见了人类的有声或无声的欷歔(xīxū,有惊讶感叹之意),看见了有形和无形的眼泪。没有谁的死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哀伤;而同时,也没有谁活的时候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欢笑。只有鲁迅先生。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连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教室里主宰着极大的喧闹。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下呼吸的声音。他站住在讲桌边,用着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常穿着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躺在高出的眉棱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朝下垂着,浓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阔的上唇,——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说起话来,声音是严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没有表情的姿势,帮助着他的语言。他叙述着极平常的中国小说史实,用极平常的语句,既不赞誉,也不贬毁。然而,教室里却突然爆发笑声了。他的每句极平常的话几乎都须被迫地停顿下来,中断下来。每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每一件事态的甚至是人心的重重叠叠的外套都给他连根撕掉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来。笑声里混杂着欢乐与悲哀,爱恋与憎恨,羞惭与愤怒……于是大家的眼前浮露任来了一盏光耀的明灯,灯光下映出了一条宽阔无边的大道……大家抬起头来,见到鲁迅先生苍白冷静的脸上始终不曾流露出过一丝的微笑。他沉着地继续着他的工作,直至他不得不安静地休息的时候。还没有见过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全人类,做着刺穿现实的黑暗和显示未来光明的伟大的工作,使那广大的群众欢笑,又使那广大的群众哀伤。只有鲁迅先生。他将永远活在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类的心灵里。1.文章第一段破折号后面的语句传达出哪些方面的信息?2.第二段画横线句应如何理解?3.在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填空回答问题。①第四段对鲁迅先生的和北大教室听课学子的反应进行了描写,这些描写既突出了鲁迅先生的,为中国的文学事业所做的贡献以及高质量的讲课水平,也写出了北大莘莘学子和作者对鲁迅先生的。②第五、六段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讲课声音及语调、语言进行了描写,突出了“”这一特点。作者这样写意在用的写法,表现鲁迅性格,思想敏锐深邃,话语平常却富于透彻的剖析力、幽默感及强大的感染力的特点,突出鲁迅所做的工作是对青年具有巨大的激励、引导作用的伟大工作。【答案】1。交代了鲁迅逝世的时间;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写出鲁迅的逝世不仅使干万人从心灵深处感到哀痛,也使天地为之动容。2.鲁迅的逝世引起了无比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哀伤,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着对鲁迅的沉痛悼念。鲁迅的逝世是全人类的损失。3.①神态外貌、沉静敏锐、敬仰与热爱;②极平常、反衬、沉稳【解析】1.本题考查句子分析。“黄昏”“新月”交代了鲁迅逝世的时间;“朦胧”“凄凄的光”暗写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也写出鲁迅的逝世不仅使干万人从心灵深处感到哀痛,也使天地为之动容。2.本题考查句子理解。联系上文“没有谁的死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哀伤;而同时,也没有谁活的时候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欢笑。只有鲁迅先生”和下文对鲁迅先生的回忆,可知鲁迅的逝世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哀伤,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着对鲁迅的沉痛悼念。由此可见鲁迅的逝世是全人类的损失。3.本题考查句子分析。①结合“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可知第一空为:神态外貌;结合“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下呼吸的声音。他站住在讲桌边,用着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可知第二空为:沉静敏锐;结合“连门边连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可知第四空为:敬仰与热爱。②结合“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常穿着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说起话来,声音是严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没有表情的姿势,帮助着他的语言”,“他叙述着极平常的中国小说史实,用极平常的语句,既不赞誉,也不贬毁”,“他的每句极平常的话几乎都须被迫地停顿下来,中断下来”,可知第一空为:极平常;这种写法是反衬;结合“说起话来,声音是严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见到鲁迅先生苍白冷静的脸上始终不曾流露出过一丝的微笑”,“他沉着地继续着他的工作”,可知第三空为:沉稳。怀念鲁迅先生巴金①四十五年了,一个声音始终留在我的耳边:“忘记我。”声音那样温和,那样恳切,那样熟悉,但它常常又是那样严厉。我不知对自己说了多少次:“我决不忘记先生。”可是四十五年中间我究竟记住一些什么事情?②四十五年前一个秋天的夜晚和一个秋天的清晨,在万国殡仪馆的灵堂里,我静静地站在先生灵柩前,透过半截玻璃棺盖,望着先生的慈祥的面颜、紧闭的双眼、浓黑的唇髭,先生好像在安睡。四周都是用鲜花扎的花圈和花篮,没有一点干扰,先生睡在香花丛中。两次我都注视了四五分钟,我的眼睛模糊了,我仿佛看见先生在微笑。我想,要是先生睁开眼睛坐起来又怎么样呢?我多么希望先生活起来啊!③我想的还是从前的事情,一些很小、很小的事情。④我当时不过是一个青年作家。我第一次编辑一套《文学丛刊》,向先生约稿,他一口答应,过两天就叫人带来口信,让我把他正在写作的短篇集《故事新编》收进去。《丛刊》第一集编成,出版社刊登广告介绍内容,最后附带一句:全书在春节前出齐。先生很快把稿子送来了,他对人说:他们要赶时间,我不能耽误他们(大意)。其实那只是草写广告的人的一句空话,连我也不曾注意到。这说明先生对任何工作都很认真负责。我不能不想到自己工作的草率和粗心,我下决心要向先生学习,才发现不论是看一份校样,包封一本书刊,校阅一部文稿,编印一本画册,事无大小,不管是自己的事或者别人的事,先生一律认真对待,一丝不苟。他印书送人,自己设计封面,自己包封投邮,每一个过程都有他的心血。⑤我开始写作的时候,拿起笔并不感到它有多么重,我写只是为了倾吐个人的爱憎。⑥可是走上这个工作岗位,我才逐渐明白:用笔作战不是简单的事情。鲁迅先生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我勉励自己讲真话,卢梭是我的第一个老师,但是几十年中间用自己燃烧的心给我照亮道路的还是鲁迅先生。我看得很清楚:在他,写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开的。他写的全是讲真话的书。他勇于解剖社会,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人们说他的笔像刀一样锋利,但是他对年轻人却怀着无限的好心。一位朋友在先生指导下编辑一份刊物,有一个时期遇到了困难,先生对他说:“看见你瘦下去,我很难过。”⑦“忘记我!”这个熟悉的声音又在我的耳边响起来,我又想起四十五年前的那个夜晚和那个清晨,还有自己说了多少遍的表示决心的一句话。说是“决不忘记”,事实上我早已忘得干干净净了。但在静寂的灵堂上对着先生的遗体表示的决心却是抹不掉的。我有时感觉到声音温和,仿佛自己受到了鼓励;我有时又感觉到声音严厉,那就是我借用先生的解剖刀来解剖自己的灵魂了。⑧“忘记我!”经过四十五年的风风雨雨,我又回到了万国殡仪馆的灵堂。正因为我又记起先生,我才有勇气活下去;正因为我过去忘记了先生,我才遭遇了那些年的种种的不幸。我会牢牢记住这个教训。⑨若干年来我听见人们在议论:假如鲁迅先生还活着……当然我们都希望先生活起来。每个人都希望先生成为他心目中的那样。但是先生始终是先生。⑩如果先生活着,他决不会放下他的“金不换”。他是一位作家,一位人民所爱戴的伟大的作家。(有删改)1.第②段“望着先生的慈祥的面颜、紧闭的双眼、浓黑的唇髭,先生好像在安睡”一句描写鲁迅病逝的遗容,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这一句的表达效果。2.“我”究竟记住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3.文章反复写四十五年前送别先生的情形,有什么作用?【答案】1.运用肖像描写,描画了鲁迅先生的遗容,传神地勾勒出鲁迅先生宁静而安详的样貌。2.①在万国殡仪馆为先生送行的情形;②“我”初次向先生约稿时,先生对“我”的支持和积极付出;③走上工作岗位后,先生及其作品对“我”的影响。3.①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②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悼念之情;③突出了鲁迅先生一直以来对作者的影响,也深化了本文的主旨:追念先生,永远敬爱先生。【解答】1.本题考查从描写的角度赏析语句。这个句子是作者凝视到的鲁迅先生的遗容,从“面颜”“双眼”“唇髭”可以判断运用了肖像描写,写出了先生宁静而安详的面貌。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文中叙述的“我”记住的关于鲁迅先生的事情,主要有:第②段“四十五年前一个秋天的夜晚和一个秋天的清晨,在万国殡仪馆的灵堂里”,可概括为在万国殡仪馆为先生送行的情形;第④段“我第一次编辑一套《文学丛刊》,向先生约稿……”可概括为“我”初次向先生约稿时,先生对“我”的支持和积极付出;第⑥段中“可是走上这个工作岗位,我才逐渐明白:用笔作战不是简单的事情。鲁迅先生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可概括为走上工作岗位后,先生及其作品对“我”的影响。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作用。文章反复写四十五年前送别先生的情形,表现了“怀念鲁迅先生”的主题,深化了对鲁迅先生的追念与崇敬之情,这是文章的主旨;这一内容贯穿全文,又是文章的线索,并表现了鲁迅先生对作者的深远影响。一面阿累①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卖票的。一天中午,我去接班,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离接班的时间还有半个钟头。我心想:到内山书店去吧,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店里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后面柜台旁边的两个人在谈笑。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我站在书架前,开始翻书。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②。《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我先看后记,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书没有切边。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③老板走了过来。“先生,这本书多少钱?”对于同情中国的内山老板,我总是带着儿分敬意叫“先生”的。他殷勤地点头,接过书翻了翻底页:“一块四。”我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摸摸里衫上的衣袋,袋里只剩一块多钱,那是我和一个同住的失业工友那几天的饭费。我有些懊悔自己的莽撞了,红了脸说:“贵了。”他没有注意到我的窘相,用粗短的手指捻着那张灰绿色厚布纹纸的封面:“哪里贵?你看这纸……”厚实的纸张,清晰的字迹,相当厚的一大本书,拿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你买一本吧,这书是很好的。”我真踌躇起来了: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买一本放在床头,交班回来,带着那种软绵绵的疲倦躺着看这么几十页,该多好!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放下,不说买,也不说不买。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语,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了。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是的。”我低低地说。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字:铁流④。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他是谁?对我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进行那样诚恳的劝告?我一进门的时候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明:“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寒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这样我就更加坚强起来。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1936年10月(选自《鲁迅回忆录》,有删改)【注解】①阿累(19091987),原名朱一苇,1932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曾因参加工人罢工,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②《毁灭》的作者是法捷耶夫,翻译者是鲁迅,并且是自费印刷出版。《毁灭》描写的是苏联内战时期一支由工人、农民和革命知识分子组成的游击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同反革命匪帮进行战斗的故事。在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时候,这部宣传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文学作品,对于我们浴血奋战的革命战士,真好比“雪中送炭”。③内山完造(18851959),日本冈山人,鲁迅与内山结交约在1927年底,两人友谊甚深。内山书店曾经是鲁迅躲避国民党反动派通缉的秘密住所。④《铁流》的作者是绥拉菲摩维奇,翻译者是曹靖华。它和《毁灭》两部小说都是反映苏联国内革命战争的作品。1.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一面”,你认为“一面”是什么意思?文章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二部分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请你写出第一部分的最后一个句子。2.文章写鲁迅的外貌浓墨重彩,给人“一面”胜似数面之感。请你从“我”观察的角度入手,说说对这些外貌描写的材料,“我”作了怎样的安排。3.“‘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