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级语文RJ下册全册教案_第1页
9年级语文RJ下册全册教案_第2页
9年级语文RJ下册全册教案_第3页
9年级语文RJ下册全册教案_第4页
9年级语文RJ下册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上课素材素材积累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女诗人,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龙海市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调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等。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创作于1979年4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心中压抑的激情化作对祖国新生的讴歌。教学提示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这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相似。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第四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力度,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朦胧诗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中意象的特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情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及诗歌中的意象。诵读感悟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熟读全诗,查阅有关舒婷的资料及本诗的写作背景。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979年的春天,中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年春天,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的青年诗人舒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她的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等。2.生难字词(1)字音疲惫(píbèi)干瘪(biě)胚芽(pēi)绯红(fēi)迷惘(wǎng)淤滩(yū)簇新(cù)蜗行(wō)纤绳(qiàn)隧洞(suì)(2)词义【喷薄】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伤痕累累】指物体损伤后留下的痕迹;形容人心灵或身体受过很多伤。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语速:缓慢;语调:低沉;重读对象:修饰语、中心词;方法:声音重,语速慢。2.熟读课文,归纳诗歌的层次结构。第一节:贫困、落后的祖国第二节:痛苦、追求的祖国第三节:新生、希望的祖国第四节:“我”愿为祖国献身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这首诗第一节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交流点拨】破旧的老水车:以“水车”对河的依恋象征“我”对祖国的相依相存;“破旧”表现历史之久。熏黑的矿灯:“熏黑”言其使用时间之久,“我”与祖国“在历史的隧洞里”长期“蜗行摸索”。干瘪的稻穗:“干瘪”是因土地贫瘠,尽管“干瘪”,也是赤子的一颗心啊!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驳船在淤滩上,行进很艰难,“我”靠祖国的拖曳得以前行,不致掉队,极力表现了祖国对儿女的珍惜,儿女对祖国的痛惜;看到“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我”痛惜、爱怜。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痛苦、悲哀而又充满希望和爱的感情。3.“我”指代了什么?【交流点拨】“我”既指诗人,也指整个古老的中华民族。(可以从“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和“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看出来)4.“簇新的理想”指的是什么?【交流点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实行了改革开放,正在逐步实现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希望,这一切在以前从未有过,所以叫“簇新的理想”。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为什么说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交流点拨】1979年,从十年浩劫中走过来的祖国正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焕然一新。解放后,我们国家曾走过弯路,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上处于盲目个人崇拜状态,“毛主席万岁万万岁”“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毛主席说话,一句顶一万句”“我们15年就能赶超英美”……这些都是“神话”。“四人帮”覆灭后,古老的中国从迷梦中苏醒了,从艰苦中开始奋起,所以说“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热爱祖国、歌颂祖国,不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更是民族振兴的精彩传唱。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唱得更响、更亮。2.拓展延伸赏析舒婷的诗歌,完成下列题目。思念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1)诗的第一节选用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个意象,分别抒写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情思。(2)第二节,诗中运用比喻含蓄曲折地写出“思念”的缠绵、真切,请分析下面两个比喻句各比喻什么。①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②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3)鉴赏第三节在全诗中的作用。【交流点拨】(1)挂图;代数;琴;桨橹;茫然;苦恼;惆怅;焦灼;(2)①时间缓慢;②距离遥远;(3)第三节是全诗诗眼,点出所有的痛苦、惆怅、焦灼和期待全部发自内心,是源自心灵深处的思念。3.布置作业(1)课下阅读舒婷的《致橡树》,体会其中的意象特征。(2)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通过这首爱国诗的教学,我觉得本诗感情真挚,全诗的感情由悲哀、低沉到欣喜、高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正的好诗应该是心底的歌,舒婷以儿女的身份向祖国母亲倾诉情怀,抒发对祖国的拳拳深情。祖国是我们每个人魂牵梦萦的地方,热爱祖国不仅要为祖国骄傲和自豪,还要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荣辱与共!最后,我想以艾青的两句诗作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梅岭三章上课素材历史背景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红二十四师和地方武装共遭到敌人的残酷围剿,大部损失。何叔衡、毛泽覃等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在突围中牺牲,瞿秋白和刘伯坚被俘后遇害。突围出来的少数部队会同地方武装和敌人打起了游击,项英、陈毅经过转战,于1935年2月来到了位于赣南的油山地区和梅岭,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培养爱国情感。理解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设疑法、引导法、讨论法。朗读录音及相关课件。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祖国漫长的革命历史进程中,有无数为了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儿女,在这其中,当然也有我们的开国元帅之一——陈毅。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毅同志写的“绝命诗”——《梅岭三章》。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2)背景链接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他带着伤病潜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2.生难字词(1)字音旌旗(jīng)悬(xuán)当纸钱(dàng)即为家(wéi)应有涯(yīng)遍种(zhòng)(2)词义【即为家】就,便。【应有涯】边际、止境。【取义成仁】取,选取。成,成全、实现。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2.熟读课文,归纳诗歌层次结构。第一章:集中抒发视死如归、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第二章:表达对战友的勉励;第三章:主要表现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以诗明志的行为,表现了诗人革命到底的决心。2.找出诗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交流点拨】借代: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如“旌旗十万斩阎罗”中的“旌旗”代替“军士”。借喻: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如“人间遍种自由花”中的“自由花”比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3.“断头今日意如何”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有何表达效果?【交流点拨】设问,在全诗中起总领全篇的作用。开头一问,恰似晴空中的一声惊雷,把一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情景呈现在读者面前,给整首诗奠定了苍茫悲壮的感情基调。4.“下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比直接说一定要革命到底好在什么地方?【交流点拨】(1)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2)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恶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3)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诗意,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5.这三首诗饱含着怎样的感情?【交流点拨】饱含着诗人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这三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交流点拨】(1)用词准确、形象。如“旌旗十万斩阎罗”,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沉着痛快,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用“杀”,褒贬不分;用“伐”,太过书面化;用“打”,与诗意不合。(2)写实与想象相结合。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前句写实,后句想象。再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借助迷信说法,抒写情怀、反映生活、表达理想,不排斥天国地狱等虚幻境地和牛鬼蛇神之类的怪异现象。(3)善用修辞。如借代、借喻等(见步骤三第2题)。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这三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无限热爱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现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在写作特色上,写实与想象相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上运用借代、借喻、用典等手法,使语言形象、精练。2.拓展延伸我们学过的哪些诗歌也体现了视死如归的气概?请写出连续的两句。【交流点拨】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3.布置作业(1)背诵本课三首诗。(2)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梅岭三章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梅岭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它的格律是和谐的,意境是苍茫悲壮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诗形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故学生通过对这组诗的学习,既能学到诗歌方面的知识,又能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陈毅是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之一,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诗篇,感受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爱国情怀。不同的时期都会涌现出不同的英雄人物,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国,愿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生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让我们以英雄为榜样,从小立下鸿鹄之志,并为之去努力拼搏。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新时代的英雄人物。3*短诗五首上课素材素材积累萧红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令人无限惋惜的是,就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而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壮志未酬,英年早逝。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埋葬”。(杜宣:《忆望舒》,《文学报》1983年8月18日)浅水湾一带原来山明水秀,筑有不少别墅,萧红临死前曾在拍纸簿上向身旁友人写过这样的话:“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骆宾基:《萧红小传》)可是到后来浅水湾的沙滩上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的木签。一抷黄土,四个大字,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死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自读诗歌,形成自读方式,体会短诗短小精悍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意境,借助写作背景理解并分析诗歌主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诗歌意境。朗读法、想象法。朗读录音及相关课件。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前面两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一首现代诗歌和三首格律诗,这一课,我们来学习几首现代短诗,体会一下几种诗体不同的写作特点。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经历》,合集《汉园集》等。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现代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聂鲁达(1904—1973),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2.生难字词(1)字音漫漫(mànmàn)装饰(zhuāngshì)舵手(duò)谎言(huǎng)(2)词义【霜风】既指凛冽的寒风又指严明的风纪,在诗中指刺骨寒风。【漫漫】(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的样子。【舵手】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谎言】骗人的话;假话。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朗读指导。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月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交流点拨】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即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2.《萧红墓畔口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交流点拨】这首伤逝之作,饱含着诗人对好友盛年而逝的惋惜和悲痛,对亡友真挚的情感与怀念,对命运多舛的感慨与反思。3.《萧红墓畔口占》中诗人写“红山茶”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红山茶”的隐喻,表达了对萧红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红山茶之花性花品,所蕴含的意义正是萧红一生品性风采的写照——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屈、执着奔放。采摘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戴望舒这样一位情深意笃的诗人心目中对亡友最好的缅怀与祭奠,放置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花写花的诗人最好的告慰与祭奠。4.《断章》一诗有什么样的哲学深思?【交流点拨】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5.《风雨吟》一诗中的动与静是怎样结合的?【交流点拨】从动、静关系上看,第一节两行是动,是“卷”“奔”;第二节是静,是两个“如”。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试着赏析“郊原如海,房舍如舟”。【交流点拨】作者连用了两个极富画面感的比喻,“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至此,这些意象已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飘摇、波动、不定,甚至是些许的恐惧。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正所谓“诗无达诂”(“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趣味,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2.拓展延伸补充余光中《连环》一诗,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诗无达诂”的个性化解读特点。连环——仿卞之琳诗意余光中你站在桥头看落日/落日却回顾/回顾着远楼/有人在楼头正念你你站在桥头看明月/明月却俯望/俯望着远窗/有人在窗口正梦你3.布置作业(1)背诵本课五首诗。(2)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五首中外短诗都是经典诗作,诗的韵味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可明白,因此我没有详细讲解。当然《断章》《统一》这两首诗还是应该多品读一番的。因此我引导学生进入这两首诗的情境之中,让学生细品诗作,很快学生就明白了诗作的精妙之处。另外,我还找出余光中的诗作《连环》来作为《断章》的诗意补充,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断章》一诗。其次,我重在“短”字上下功夫,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短”只要“短”得有内容,有思想,同样也是好文章,好诗篇。在课堂上我为同学们举了一些例子:车轮——圆滑只是表象,坚硬才是实质;竹子——每攀登一步,都做一次小结;谷穗——低头不语,绝对不是为了认错。这些例子对同学们很有启发,同学们也纷纷拿起笔来要写一写自己身边的事物。4海燕上课素材教学方法指导1.指名朗读。方法:找出意思相近的文段分段朗读,探讨重音、停顿、语速的处理。2.听录音带朗读。(1)静听感受;(2)随录音朗读;(3)模仿朗读。方法:指名读一文段,同学评价后再听该段录音(放映相应画面),让学生在听读、模仿朗读、相互评价、观看画面的过程中增强感受,正确朗读。3.齐声朗读。掌握好停顿、语速,读出感情,读出散文诗的韵味。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海上景象。2.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课文,品味语言,通过意象对比理解海燕的形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培养乐观勇敢、坚强不屈的精神。品味语言,理解海燕的形象,体悟海燕的豪情。诵读感悟法、讨论点拨法、对比阅读法。搜集高尔基的有关资料,教师准备朗读录音及相关课件。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搏击狂风巨浪;当鸟儿们都躲避风雨的时候,它却高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就是海燕。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2)背景链接本文写于我国1905年革命前文最黑暗的时期,高尔基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著名散文诗。2.生难字词(1)字音高傲(ào)呻吟(yín)翡翠(fěi)掠起(lüè)困乏(fá)蜿蜒(wānyán)(2)词义【高傲】原指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贬义词,课文中贬词褒用,指清高、自负、不卑躬屈膝。【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翡翠】一种珍贵的玉石,颜色多样,以绿色最为常见。文中比喻海浪。【掠起】轻轻擦过或拂起。【震怒】异常愤怒,大怒。【困乏】疲乏。【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让学生在听读、模仿朗读、相互评价、观看画面的过程中增强感受,正确朗读。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第一个画面(1~6):写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第二个画面(7~11):写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以必胜的信心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个画面(12~16):写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热情呼唤着暴风雨。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交流点拨】海燕是一个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有献身精神的形象。2.本文以时间为序,着重刻画了几个场面?在不同的场面中海燕都有些什么样的表现?【交流点拨】略。(见步骤二第2点)3.文章是为了表现海燕的战斗精神,却写了海燕之外的形象,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海鸥的“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的“呻吟、吓坏”、企鹅的“胆怯、躲藏”与文中海燕的“高傲地飞翔、欢乐地叫喊”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之美;写大海,写风、云、雷、电,是渲染一种激烈的斗争环境,烘托出海燕形象的高大之美。4.体会文中形象的象征意义。【交流点拨】“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赏析下列句子。1.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交流点拨】运用拟人的手法,“抓住”“熄灭”突出了大海巨大的声势和强大的力量。2.——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交流点拨】运用反复的手法,以强烈的感情表现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呼唤,强调了革命暴风雨已近在眼前,历史潮流已不可逆转。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人们常说:温室里长不出擎天大树,暴雨里才显出雄鹰的羽翼。是啊,生活中有和煦的爱的阳光,但更多的是狂风暴雨,惊涛骇浪的考验,而生活的暴风雨,只能将我们摔打得更结实、更睿智、更坚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2.拓展延伸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结合自身实际,说说《海燕》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有益的启示。【交流点拨】面对“暴风雨”,海燕不是畏惧,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它勇猛坚强,乐观自信,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心搏击“暴风雨”。它是“胜利的预言家”。那么当我们面对“暴风雨”考验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像海燕那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充满自信,坚强勇敢地和困难作斗争,这样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3.布置作业(1)反复朗读课文,熟读成诵。(2)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海燕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本节课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时,还注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我们在朗读录音的引导下,在美的享受中解读了作品,感受到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领悟到海燕穿越暴风雨的壮美。写作学习扩写1.学会在原文基础之上扩写的方法。(重点)2.找准扩写点。(重点)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我们平时的习作常要求内容充实,感情丰富,要做到这个,扩写就是一项基本功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扩写。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板块一理解定义,找准扩点1.什么是扩写?“扩写”是把一段话,或一篇较短,内容较概括的文章,扩展生发成篇幅较长、内容丰满、生动形象的文章。“扩写”练习提供的材料是一段文字,要对这段文字进行扩写,则必须先看懂这段文字的意思,然后围绕中心,抓住重点,展开想象,进行作文。2.如何扩写?扩展议论文和记叙文,要围绕中心思想进行;议论文的论据,记叙文的情节、对话和场面描写,都有较大的扩展和发挥余地。扩展说明文,则要围绕事物的特征或者事理进行,应当在充实材料、加强说明方面下功夫,而不用发挥想象或运用夸张手法。最常见的扩写方法有两种:第一,展开情节,充实原文内容;第二,描绘形象,使文章具体生动。知识板块二结合例文,技法指导。例文赏析。材料原文今年4月18日中午,禄劝县转龙区发生了强烈地震。某村电管员正在村前托土基。这时,他72岁的父亲和3岁的儿子还在家,他心急如焚。但他却飞快地跑到离家400来米远的配电室拉闸断电,而后飞跑回家。然而,家中房屋已经倒塌,老父被砸伤,儿子被压在墙土中已昏迷不醒。扩写:地震中的电管员洁白的病房。洁白的墙壁。洁白的床。床上,躺着一个脸色苍白的小男孩。他醒来了,默默地看着天花板,默默地想着。他知道,趁他熟睡的当儿,爸爸“溜”到爷爷病房里去了。他不晓得自己是怎么住进来的,但是,他却清楚地记得那令人触目惊心的一幕。那天中午,他趴在爷爷的膝盖上听“华山抢险”的故事。虽然在他稚嫩的意识里,华山只是比他玩的那些小沙丘高一点,但那些大学生能够去救别人,多么了不起啊!他对爷爷说:“我以后也当大学生,也去救人!”就在那一瞬间,房子摇起来,晃晃悠悠地倒了……把他埋在泥土堆里。他想爬出来,当大学生救爷爷,然而他昏迷了……他埋怨爷爷,为什么不把自己拉出来救人,却把他送到这白色的世界中?他知道,爸爸就在村前托土基,完全可能跑回来拉他一把……他像大人似的叹了口气,合上眼睛睡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在朦胧中听见爸爸熟悉的声音,还有许多叔叔阿姨在问些什么。他侧过头屏息倾听着他们的谈话。“电管员同志,多亏了您呀,要不,后果不堪设想!请您谈谈当时的想法好吗?”这是一位阿姨的声音。“我正在托土基,忽然感到天旋地转。不好,地震了!我转身往家里跑。家里有72岁的父亲和3岁的独子,怎能不让我心焦?可是,我转念一想,如果电线杆倒了,电线断在地上,会使逃出来的人触电,那么死亡的人会更多,给社会造成更大的灾难。所以,我先跑到离家400米的配电室拉闸断电。等我回家时,父亲受伤了,孩子昏迷不醒,我心里一阵难过,但想到救了更多人的生命,又觉得很坦然……”那些叔叔阿姨走了。他睁开眼睛凝望着洁白的病房,忽然觉得爸爸的心也是洁白的。他不禁疑惑了:难道爸爸也是大学生吗?几天后,禄劝县广播电台播送了一则报道:“4月18日中午,我县转龙区发生强烈地震。电管员××同志,在保护家庭和人民之间毅然选择了后者,这是为什么呢?……”他躺在病床上,谛听着,似乎也在思索着……【名师点评】学生根据扩写的要求,在不改变原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展开合理想象,扩展情节,补充细节,对内容进行增添和充实。比如写地震前男孩趴在爷爷膝上听“华山抢险”的故事,这个虚构的情节和本文所要表现的主题相一致;地震之后,描写他想当大学生救爷爷、埋怨爷爷不把自己拉出来救人的心理,这些描写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显得真实可信。文章的结尾写男孩的沉思,也给读者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三、交流展示生成新知评讲作文:1.限时批改2.佳作推荐3.美文共赏4.小结四、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这节课我学会了:2.还存在的疑惑是:第二单元5孔乙己上课素材朗读法反复朗读,仔细揣摩含蓄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了解人物形象,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质疑探究法: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学习课文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比较阅读法:将本文与《范进中举》比较阅读,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所和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点明时令地点、表现人物关系、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及时代背景,增加故事的真实性;深化作品主题。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作者对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揭露和批判。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指导法、谈论法、质疑探究法、比较阅读法。相关课件。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范进中举》,认识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摧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思考这位被科举荼毒的书生悲剧的一生,到底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背景链接孔乙己生活在清朝末年,鲁迅创作这篇小说是在孔乙己生活年代的20年之后,当时,科举制度已废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鲁迅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中,写出了小说《孔乙己》这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并揭示那个社会芸芸众生的昏沉、麻木病态。2.字音阔绰(chuò)羼(chàn)绽出(zhàn)拭(shì)蘸酒(zhàn)荤菜(hūn)门槛(kǎn)舀酒(yǎo)颓唐(tuí)茴香(huí)咸亨(xiánhēnɡ)附和(fùhè)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交流展示:这篇小说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1~3):介绍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第二部分(4~6):写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孔乙己的思想性格在嘲笑声中得到鲜明的表现。第三部分(7~8):写孔乙己和孩子,表现孔乙己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孤寂。第四部分(9~11):写孔乙己无以聊生的惨状,表明当时的社会里,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令人窒息的地步。第五部分(12~13):写孔乙己的结局。用猜想作结尾,留给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更有无穷的悲剧意味。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段话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交流点拨】这段话写了孔乙己故意在文字上兜圈子,为自己开脱,以摆脱尴尬,挽回一点面子,表现出他的迂腐不堪、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的性格。2.“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这句话是什么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交流点拨】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为孔乙己的最后一次出场作铺垫,暗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3.课文中写了多次笑声,说明了什么?【交流点拨】说明了众人的冷漠无情。4.“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大约”“的确”二词应怎样理解?【交流点拨】二十多年无人知其生死,只能用“大约”来推测;根据最后一次见面时孔乙己的惨状分析,肯定他是必死无疑了,因此用“的确死了”。5.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交流点拨】从孔乙己的角度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的角度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6.四人一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投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的人。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的人。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______的人。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的人。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______的人。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的人。孔乙己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______的人。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______的人。【交流点拨】穿长衫;好喝懒做;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偶有偷窃;从不拖欠酒钱;屡遭冷遇;想和人交流;无人关心、可有可无。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品味下面句子的妙处。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交流点拨】孔乙己“不回答”表明他对短衣帮的嘲笑不以为意,而“排”的动作又体现了他的卖弄。这两句话集中体现了孔乙己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和自命清高的性格。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孔乙己,他是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被封建教育毒害之深,至死不悟,我们不能做新时代的孔乙己,要做自食其力之人。2.拓展延伸孔乙己在封建社会生活得很不幸,若能穿越时空,请你和孔乙己对话。仿照句式:孔乙己,我想对你说……【交流点拨】孔乙己,我想对你说:虽然你身穿长衫,在短衣帮中鹤立鸡群,但是那长衫却是浑身补丁。你也曾经是喝墨水之人,如今却贪图那杯中之物。曾经辛辛苦苦为自己脸上贴金,后来却因为偷盗把自己脸上的金条一块一块地扯下来。你曾经双手浸染墨迹,如今却满手泥土,而你就用这双手慢慢地走远。我真为你感到可惜啊,你明明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却因为自己的坏毛病而走向了死亡,可惜啊!你走了,但是你那永远脱不下的长衫却久久地在我心中飘荡。3.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2)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孔乙己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小说开头便描述咸亨酒店,为典型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环境。以“我”——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组接生活画面,选取孔乙己在酒店的几个生活片段展开情节,使人物性格脉络清楚。故事情节安排严谨完整。以“笑”贯穿全文,让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这样的安排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和冷漠的封建社会的无情鞭挞。根据以上特点,我在教学设计时注意了小说的三要素。遗憾的是没有让学生当堂演有关孔乙己精彩片段的课本剧,以加深学生对孔乙己的形象认识。6变色龙上课素材素材积累《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作者主要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了一个溜须拍马、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奥楚蔑洛夫的形象。选取社会生活片断,表现尖锐重大社会问题,以小见大,是契诃夫短篇独特之处。这篇小说通过对奥楚蔑洛夫这个沙俄统治代表人物的描绘,无情的揭露和讥讽了腐朽黑暗的沙俄专制统治。19世纪80年代,沙俄强化警察制度以图加强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而造成人民苦难重重,社会萧条残败,这正是作于1884年的《变色龙》这篇小说所要反映和揭露的社会现实。教读本文,应抓住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理解小说深刻的社会意义。抓住“变”这个文眼,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完成课堂教学。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思维的概括性和发散性,对人物分析有一个更感性、更全面的认识。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及本文的写作背景。2.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体会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诚实正直、表里如一的意识。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诵读法、指导法、激疑探究法、分析法、归纳法。多媒体、课件。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多媒体展示蜥蜴图片)同学们,说起眼下很多人热捧的个性宠物——蜥蜴,很多人的感觉是丑陋、可怕,有一种蜥蜴叫变色龙,它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变的技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小说,去了解所发生的故事。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末具有世界声誉的俄国短篇小说大师,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革新家。契诃夫一生写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主要作品有小说《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2)背景链接《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生难字词(1)字音魁梧(kuíwu)荒唐(huāngtáng)洋溢(yángyì)伶俐(línglì)恐吓(hè)盛满(chéng)乞丐(qǐgài)醋栗(lì)戳(chuō)无赖(lài)(2)词义【无精打采】没精打采。【魁梧】(身体)强壮高大。【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伶俐】聪明;灵活。【恐吓】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吓唬。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分角色朗读,尽量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尤其注意省略号的停顿。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第一部分(1~5):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广场巡逻时发现了一桩案子——“狗咬人”案件。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6~27):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这是案件的发展和高潮。第三部分(28~29):案件处理结果:小狗被人带走,受伤者反遭到恐吓。这是故事的结局。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文章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交流点拨】小说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这一案件的经过。主要人物是奥楚蔑洛夫。主要运用对话描写刻画奥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特点。2.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态度五次变化,那么其中有没有始终不变的地方?【交流点拨】在五次变色中,奥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始终不变,充分暴露了他的卑鄙心理。3.师生共同归纳奥楚蔑洛夫的形象。【交流点拨】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溜须拍马、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沙皇专治统治的忠实走狗形象。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交流点拨】小说通过对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请揣摩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1.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交流点拨】“门无精打采地敞着”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环境,反映了当时市面萧条。“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暗示了俄国人民饥饿贫困的生活。整个社会死气沉沉,作者用寥寥几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2.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交流点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市民赫留金把被咬的手指头当作物证向人炫耀,以图捞一把赔偿金。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同学们,契诃夫用漫画式的写法塑造了鲜活的变色龙形象,让我们惊叹作者笔法的精妙。精短的篇幅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艺术内涵。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反观现实,类似善变的后果则是人际交往的荒漠,所以真诚友善才应是我们处事待人的追求。让我们工整地写就“人”字的一撇一捺。2.拓展延伸有位教育家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要说:“语文就是生活。”所以说,学好语文、学好小说对我们的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那怎样才能学好小说呢?【交流点拨】读小说,理情节,知内容;抓人物,看言行,知性格;联背景,析环境,认社会。3.布置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编演小品。(2)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变色龙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日常教研中见得较多的小说教学是这样设计的:梳理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归纳主题思想。这似乎就是小说教学的所有,而且俨然成了一种恒定的基本模式。每每此刻,我就想,任何小说都可以教成这样,小说教学还有没有针对性?用一成不变的方式去教小说,学生究竟对小说还有多少热情?小说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小说。一要引导学生爱上小说,小说应该是中学生最喜爱的文学作品。二要教给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变色龙》中“变”字便是首选。“选点突破,‘变’中说‘不变’”是本课设计的主体思想,也是体现与其他小说不同之处。7*溜索上课素材素材积累工具概述溜索是怒江大峡谷各少数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他们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他们不畏艰险、勇猛顽强性格的写照。近几年,溜索已经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发展为表现各民族顽强意志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过溜有单人、双人、男女混双、人与物、人与畜等多种项目。成为怒江大峡谷一大惊险景观。绳索有牦牛毛绳、藤编绳及钢丝绳等多种。过渡者将竹、木制作的溜板或特制座位,吊在绳索上,借助于绳索的倾斜度,溜向彼岸。过去生活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一带的藏、傈僳、怒、独龙等民族,多使用溜索过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事业的发展,大部分溜索已为桥梁所取代,只有极少数边远地区仍在使用溜索。在国外,秘鲁安第斯山的印第安人也运用溜索作为渡河工具。溜索原理碗口粗竹缆系两岸石柱上,渡者以皮带或绳索系腰间,绳上挂以木制滑轮,俗称“溜壳子”,借倾斜之势滑越渡河。河上也可设两根溜索,一高一低,过河时由高处滑向低处。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以及对平庸、畏难的厌弃。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朗读法、指导法、谈论法。准备相关课件。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主要靠“溜索”桥。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惊心动魄的过江方式。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阿城,原名钟阿城,生于北京,原籍重庆江津,中国内地作家、编剧。处女作《棋王》。2.生难字词(1)字音锱铢(zīzhū)滇西(diān)盘桓(huán)顷刻(qǐng)千钧之力(jūn)绞(jiǎo)跺(duò)呕(ǒu)战战兢兢(zhànzhànjīngjīng)(2)词义【锱铢】锱和铢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迟疑】拿不定主意;犹豫。【俯身】弯腰向前向下,有时同时弯膝;呈曲身状态的动作,尤指礼节或表示服从的姿势。【顷刻】极短的时间。【千钧之力】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探视】看望;察看。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反复朗读、默读,读准字音,体会人物心理。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开端:马帮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发展: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高潮: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结局: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交流点拨】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2.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交流点拨】①“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首领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②“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③“(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总结: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3.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①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②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4.文中描写了峡谷的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交流点拨】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跳读课文,分析语句的表达作用。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交流点拨】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怒江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多感官多角度描写,又有对比烘托,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环境的险恶,又表现出了马帮汉子们的从容不迫、沉着稳重。2.拓展延伸平常走的路很多,你有过文中溜索这样害怕的感觉吗?【交流点拨】有。我有一次过玻璃栈桥时吓得双腿发软,直接坐在了地上,旁边的好友见状,不停地鼓舞我不要怕,让我站起来。好友见劝说无效,试图上前拉起我,可是这时,惧怕的我硬是赖在地上不敢前进,无奈之下,好友直接把我扛了起来,背我走过了玻璃栈桥。这一幕也让在场的人忍俊不禁。3.布置作业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溜索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篇课文的教学进度比较合理,虽说没有详细解读,但是重点突出。我引导学生们在把握文章内容、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环境描写的作用和表现手法做了一定的了解。但其他比较深层的意蕴,如鹰、马、牛三种动物形象的隐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没有展开深入研究。8*蒲柳人家上课素材素材积累这篇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小说,就像一幅幅风俗画,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展现在读者面前。无论是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还是一丈青大娘专门为他准备的大红肚兜、长命锁;无论洗三、百家衣,还是何大学问的走西口,都别具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的兴趣。可以说,大量的乡土风俗已经成为这部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浓郁的地方色彩又增加了作品的民族气息。五四以后,鲁迅一代引进了外国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创立了全新的小说模式,中国小说也开始呈现出与古典小说截然不同的面貌。但与此同时,古典文学的传统也以其强大的生命力继续存在和发展着。如20世纪40年代的赵树理就以其“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而到了新时期,又涌现出了一批以刘绍棠为代表的,继承和发扬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并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家。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小说运用精彩的肖像、动作、语言描写塑造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概括欣赏人物形象,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之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自己良好的审美趣味。诵读课文,把握人物性格,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艺术,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诵读法、研讨探究法。相关课件。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通县(今北京通州区)人。主要作品有《蒲柳人家》《京门脸子》《运河的桨声》《蛾眉》等。2.生难字词(1)字音擀(gǎn)剜(wān)腌臜(āzɑ)烟囱(cōnɡ)捯气(dáo)呼哨(hū)咔吧(kā)嘬(zuō)荣膺(yīng)戏谑(xuè)驾驭(yù)腻歪(nì)呱呱坠地(gū)如坐针毡(zhān)(2)词义【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术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一气呵成】形容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形容完成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荣膺】光荣地接受或承当。【望眼欲穿】快把眼睛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咬文嚼字】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如坐针毡】像坐在有针的毡子上一样,形容心神不宁。【芒刺在背】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坐立不安。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同学们可以反复诵读,仔细体会,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还可背诵,使自己能深入领悟小说语言运用的妙处。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第一部分:写何满子的奶奶一丈青大娘(开头到“一点儿也没有写字的兴致”);第二部分:写何满子的爷爷何大学问(“何满子的爷爷,名讳已不可考”到结尾)。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文章写了哪些人物?【交流点拨】何满子,何满子的奶奶——一丈青大娘,何满子的爷爷——何大学问,纤夫和船老板,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何满子的父亲、母亲,书铺掌柜(姥爷),老秀才,在通州潞河中学念书的周檎。2.何满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交流点拨】何满子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作者通过一个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孩子的眼睛,串起整个故事。3.“一交立夏就光屁股”,对此有同学说:真不文明!你是怎么看的?【交流点拨】真实地写出了那个时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小朋友的特点,极富乡土特色和生活气息。4.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被称为“一丈青大娘”?【交流点拨】奶奶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与《水浒传》中的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5.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交流点拨】这篇小说以六岁小孩何满子为线索展开情节,透过一幅幅风俗画,热情地赞颂了那些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热诚正直的感情,以及那种肝胆相照、扶危济困、赤诚相见的美好品格和高尚情操。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文中充满乡土气息的句子有哪些?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①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②何满子在奶奶身边长大,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长到四五岁,就像野鸟不入笼,一天不着家,整日在河滩野跑。奶奶八样不放心,怕让狗咬了,怕让鹰抓了,怕掉在土井子里,怕给拍花子的拐走。两种色彩的语言有机结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色彩。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文中三个主要人物的成功塑造,倾注了作者深厚的感情,正是作者真挚朴实的情感,以及对故乡的父老乡亲的无限深情使得这三个人物得以成功塑造。2.拓展延伸写一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的片段。示例:记得那是一个冬天下午,阴沉沉的,冻得我直打哆嗦。四点十分我们放学了。我知道妈妈要来接我,一抬头,果然看见妈妈。我看见妈妈担心的样子,心里很不好受。我到车前妈妈连忙脱下外套给我穿,我上了车子,妈妈才开始调转车头。一路上妈妈吃力地骑着车子,风太大,夹着雪片直往妈妈身上扑过来。这么多年了,我真后悔没有好好学习。到现在我都忘不了那风雪中的情景。3.布置作业(1)课后阅读《蒲柳人家》全文。(2)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蒲柳人家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得最好的一个方面是课堂问题的设计给学生留下的空间很大,学生能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比如我设计第一个问题时,考虑较多的是学生会关注小说人物这一方面,但是当我听到学生的答案时相当惊讶,学生的答案涉及的范围已经超出了我开始的设想,所以我觉得,多提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另一个方面是学生通过概括人物性格锻炼了提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从阅读中学到了写作经验。写作审题立意1.指导学生准确审题。(重点)2.指导学生多角度立意。(重点)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写作文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写好一篇作文有哪些步骤呢?最重要的步骤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开始的两个步骤——审题和立意。二、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审题技巧,立意指导。我们拿到一个作文题目,首先要审题,即了解题目要求,领会题意。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思考,精心选择,最终确定文章的主题,这就是立意。审题和立意密不可分,共同组成了作文构思的起始环节。1.审题。审题,就是为明确作文的要求对作文题(包括题目、材料以及写作要求)进行审读,以求理解其含义。审题时要注意题目对文体、内容、感情色彩等的具体要求,确保不在这方面出错。不过,审题的关键还在于把握题意,也就是分析题目的含义和意图。首先,要善于从限制中发现“自由的空间”。其次,要认真对待多重限制条件。限制条件有两个以上,就要仔细分析。最后,要注意把握题目中的重点,作细致而深入的思考,努力探究它的含义。2.立意。立意,就是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把题意变成文章主题的过程,即确立文章的灵魂,是文章成败的关键。首先,确立文章的写作中心。有的可确立、表现多个中心,试比较哪个更有新意、更有深意、更适合自己写作。其次,确立议论文的论点。只有确立有价值、有意义、有真情、有独特见解的论点,写出来的文章才能中心明确、思想健康,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最后,立意要力求巧妙、新颖。有时立意甚至可以从反面入手,突破成说、“定论”,凸显自己的个性。知识板块二结合例文,技法指导1.文题展示。以“和为贵”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600字左右。2.例文赏析。为“和”辛苦为“和”甜《孟子》里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们早已熟诵,《史记》中的“将相和”故事我们也是耳熟能详。知道“和为贵”的道理,我们又是真的知道怎么去做吗?是不是只要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到最后“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就行了?听说喝咖啡时所加入的咖啡伴侣其颜色为鲜白,可是一旦倒入咖啡之中搅拌充分,就只见咖啡不见伴侣了。然而,这咖啡的味道却改变了,不会像之前那么苦涩,却多了一丝香甜与润滑。正如咖啡伴侣一样,为了与咖啡的相融,它甘愿舍弃自己原本鲜明的颜色。为了我们心中所向往的和谐,我们有时也需要做出改变,为“和”辛苦为“和”为甜。在那个著名的“将相和”故事中,如果没有蔺相如的宽容忍让,没有廉颇甘愿以大将军之身负荆请罪,就不会有日后的将相同心、各展所长的千古美谈。同样是共事一国,古往今来,从宋朝的秦桧陷害忠良到近代国民革命时期的“府院之争”,多少人为了名利拼个你死我活,面对外敌入侵和人民百姓的水深火热毫不动容,不懂相让不懂“和”,影响的又何止一事一人。又想起一个游戏,有一株白菜,一只吃菜的羊,一只吃羊的狼,一个人和一条只能乘载一人加一物的船,怎样把东西全部带到对岸?答案挺费心思的,但其实说穿了,也就是只要这个人辛苦一点,多跑几趟就行了。有时,我们要求的“和谐”是很难的,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棱角,不免磕磕碰碰。但只要我们有为“和”辛苦的思想,相互理解,将心比心,彼此忍让宽容,和谐的局面就会到来。有人说,两个人之间的相处合作不是“1+1=2”,而是“0.5+0.5=1”。在和谐的环境中,我们相互合作可以事半功倍,我们相互支持可以共渡难关,只是需要将自己减去一点,为“和”辛苦为“和”甜。【名师点评】在“和谐”的众多关系中,作者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切入,并用咖啡伴侣的例子说明为了和谐,我们“需要将自己减去一点”,做出改变,提出了“为‘和’辛苦为‘和’甜”的观点。作者所选取的实例很有生活味,实在而又恰到好处,这种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化大为小的写法,使文章显得具体而又不空泛。生动贴切的引用,给文章增色不少。三、交流展示生成新知评讲作文:1.限时批改2.佳作推荐3.美文共赏4.小结四、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这节课我学会了:2.还存在的疑惑是:综合性学习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1.在活动中培养、锻炼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感情和意愿的能力。(重点)2.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集体的温馨、同学间的友情及真挚祝福。(难点)3.通过活动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生活,培养健康的个性和积极的人生观。(难点)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播放Twins歌曲《我们的纪念册》)同学们,听着这熟悉的旋律,大家一定会回忆起三年初中生活的点点滴滴。一眨眼,三年时光悄然逝去,我们也站在了分离的路口。今天的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是我们初中三年语文学习的最后一次活动,这既是对三年初中时光的一次愉快回顾,也是对即将展开的新生活的美好憧憬。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回眸三年一起欢笑共同奋斗的难忘岁月,重温那份永存于心的旧日温馨吧。二、自学互研生成能力(一)活动准备活动要求全体师生参加,学生自由组织。(二)活动策划1.难忘的岁月——故事讲述2.集体的记忆——班史编写3.如歌的青春——毕业晚会4.永远的祝福——临别赠言(三)活动展示1.难忘的岁月——故事讲述一人主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自由发言,回忆三年相处时光中印象最深刻、内心最受触动的事情,可配以情景再现。本次活动可作为班史编写的素材。2.集体的记忆——班史编写学生自由分组完成素材收集与整理、图片采集与处理、文字撰写、版面设计等工作。班史编写完成后,可打印出来,每人发一份,作为初中生活的纪念。3.如歌的青春——毕业晚会全体师生参与。在充分的前期准备后,将想表达的感情寄托在节目中。这既是一次愉快的相聚,又将成为最美好的回忆。4.永远的祝福——临别赠言师生、同学之间互留赠言,寄托对对方的感激和祝福。在此活动中要关心学生情绪,特别是后进生和性格内向、孤僻的学生,要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帮助他们解决烦恼。(四)布置作业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三、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在活动中我学会了:2.我还存在的疑惑是:第三单元9鱼我所欲也上课素材教学方法指导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如“至于”“夫”“若夫”等;3.句首关联词语后面要停顿。如“若”“而”“然则”“故”“是故”等;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即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官名等后面要停顿。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死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疏通文意。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掌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类比说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明辨是非。指导法、分析法、积累法、质疑法、鉴赏法。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孟子》一书,语言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比喻、类比来说理,辨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政治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行王道”“性本善”;主张和平,反对战争。2.生难字词(1)字音死亦我所恶(wù)乡为身死而不受(xiàng)一箪食(dānshí)一豆羹(gēng)蹴尔(cù)(2)词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是有人却不用它。【如使】假如,假使。【本心】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先听录音正音、划分节奏;接着默读理解文意;再大声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1)鱼与熊掌——舍鱼取熊掌(通过类比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生与义──舍生而取义所欲有甚于生而不苟得生(假设逻辑推理)所恶有甚于死而不辟患(正面论述)(2)“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即“义”)(举例论证)(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之——见利忘义(即“不义”)(反面论述)(对比论述)(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丧失人的本心。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来的?【交流点拨】明确论点是“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类比引出来的。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交流点拨】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文的论点。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3.在论证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交流点拨】(1)类比论证。运用鱼和熊掌与生和义的类比,论证要舍生取义。(2)事实论证。用贫贱不受嗟来之食和受厚禄也要讲礼义的事实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得兼时就会舍生取义。(3)道理论证。“如使人之所欲……是故所欲有甚至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4)对比论证。把“不食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对比,论证了舍生取义的可贵,见利忘义的可耻。4.概括文章主旨。【交流点拨】本文运用事实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应该以“义”为重,不要失去“本 心”。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在说理的过程中,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交流点拨】(1)类比。舍鱼而取熊掌的类比,恰当地说明了人们在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2)对比。将“生”和“义”对比,“死”与“不义”对比等。(3)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正确对待“鱼肉”“熊掌”。当两者不可兼得时,别抵制不了“鱼肉”的诱惑,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2.拓展延伸请举一个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例子。【交流点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2)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批注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整节课以各种形式的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在阅读中纵深拓展,注重了思维训练。10*唐雎不辱使命上课素材教学方法指导1.本文除了用对话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外,文中还体现出哪些艺术特色?(1)鲜明的对比手法:①秦王的前倨后恭的态度对比:使人易地——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②唐雎的先柔后刚的态度对比:临危受命——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③秦王与安陵君的性格对比:秦王(狡诈狂妄、盛气凌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头脑清醒、不卑不亢)愿终守之,弗敢易(2)衬托手法的使用:用秦王的狡诈骄横衬托唐雎的果敢与胆识。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按三步走:(1)不看注释根据自己文言积累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2)结合课文下方注释再译课文。(3)借助参考书规范译文。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本文的文言字词。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朗读法、指导法、比较法。相关教具。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2)作品简介《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编辑的国别体史书,共33篇。2.生难字词(1)字音弗(fú)雎(jū)怫(fú)跣(xiǎn)抢(qiāng)傀(guī)祲(jìn)缟(gǎo)挠(náo)谕(yù)(2)词义①通假字故不错意也(“错”同“措”,放置,安放)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青色)②一词多义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徒:免冠徒跣(裸露)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夫:此庸夫之怒也(……的人)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开端:秦王以易地为诱惑,遭拒绝,秦王不悦,安陵君派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