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难点 非连续性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专练(解析版)_第1页
重点难点 非连续性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专练(解析版)_第2页
重点难点 非连续性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专练(解析版)_第3页
重点难点 非连续性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专练(解析版)_第4页
重点难点 非连续性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专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难点08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五大考点多种技巧)

命题趋势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围

绕一个事物或主题,按照一定逻辑顺序提供多维度的诸如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

凭证单、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从不同的角

度呈现事物或者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必须综合地表达意义。其特点有:

1.内容上,多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大多由多种材料组成,除了文字之外,还有数据表格、

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具

有直观、简明、醒目、信息量大、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生活实用性突出,在现代社会

中运用广泛。

2.文体上,跨文体。非连续性文本不同于议论文、说明文等一般文章体裁,它强调各种文

体的综合应用,把连续的线性思维和零散的点状、碎片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让我们在众多跳跃

的信息中感知文本内容。

3.具有时代性。材料一般都散发着时代的温热,亟需考生了解关注的问题,体现阅读与生

活日益紧密的特点。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是近年来中考语文命题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相对于由句子和段落构

成的小说、散文等连续性文本,它通常会围绕一个主题把相关的文字材料、图片、表格等相关

材料组合在一起,要求考生通过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用简洁明了的语

言表达出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和以前语文综合运用考查中的“图文分析题”“材料分析题”

等题型一脉相承,也可以说是由这种题型演变扩大而来的。可以预测,以后的中考这种考查形

式将会成为常态。

1.考查形式灵活多样。非连续性文本蕴含丰富的信息资源,其话题鲜活,信息量大,概括

性强,言语理解与表达问法新颖,题目设置机动灵便。

2.具有较强的探究性。阅读材料中明显的信息容易获取,而分辨隐含信息较为困难,考生

要善于抓住文中负载信息的关键词句,快速梳理、汲取与阅读目的相关的有效信息,并整合语

言,简洁、准确地表达。

3.注重个性阅读体验。考生阅读材料时,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转换认知能力,即必须联系

积累的知识经验及生活体验去解释文本的意义,注重提高个性思考和判断能力,并提出自己对

文本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反思与评价。

"重难诠释

考点一、辨别信息正误

【设题形式】

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都会出现。

1.根据材料内容,选出理解正确(错误)的一项是()

2.对段落内容的理解分析。

3.对不同板块内容的整合分析与判断。

4.对材料中的细部进行搜集处理。

【方法要点】

1.材料与选项对照法。把阅读材料与选择项进行对照,判断它们的正误。

2.材料整合处理法。对板块材料进行整合与理解,印证选择或判断的正误。

3.关注细节法。对材料中的细微未节进行关注,特别是容易忽略的细节。

【答题步骤】

1.查找:在文中逐一找出与各个选项内容对应的段落或相关句子。注意选项中表时间、数

量、肯(否)定、程度等性质的词语,注意概念范围的大与小,注意事件的因果关系,注意内容

的偏与全,注意语气的肯定与推测。

2.比较:将每个选项和文中的关联句仔细比对,寻找差异,辨别正误。如果找不到与选项

对应的原句,可以先弄清选项的意思,再根据原文几则材料之间的异同关联来进行对比、判断

和推测,进而得出答案。

考点二、筛选整合信息

【设题形式】

1.请概括XX材料的主要信息。

2.概括(或推断)某种问题或现象出现的原因。

3.分析材料,归纳出X条结论。

4.人们对该事件(现象)有哪些观点?请简要概括。

【方法要点】

1.速读文本,观其大略。通读各则材料,从总体上把握所有材料的主要内容,这样才不会

在做题时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

2.对照题干,定点“扫描”。阅读题干,找到命题点,以命题点为中心“扫描”材料,圈

定答题区域。有些题干本身或相关语境就暗示了信息点所在的材料范围,暗示了答题要点,所

以考生在答题前务必仔细阅读、分析题干,凡是题干语句所在的地方,均是答题要点密集的地

方;同时要适当地扩大范围,这个范围是指题干原句或原句中关键词出现的地方。

3.领悟意图,明辨信息。

(1)明辨相同或相似的信息。考生在阅读各则材料时,要注意明辨材料中表达相同或相似

意思的信息。

(2)寻找遥远的信息。在各则材料中,提出同一观点的信息可能相距较远;或者支持某一

观点的句子、例子相距较远。对于这些信息,考生在阅读时要善于寻找。

(3)发现隐蔽的信息。材料中的有些信息是比较明显的,如首括句或结尾句;有些信息则

比较隐蔽,如材料中间的文字、文中括号内的文字、注释等。对于这些比较隐蔽的信息,考生

在阅读时切不可放过。

(4)挖掘潜在的信息。潜在信息常常隐藏在文字之中,考生要善于挖掘这些信息的深层意

思。

(5)把握信息要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截取关键

词,合并归类,找全信息点。

4•分门别类,提炼整合,拟写答案。对于筛选出来的相关信息,要分门别类进行整合、归

纳和概括,同时结合题目赋分,力求全面完整。

考点三、图文信息转换

【设题形式】

1.请用简洁语言概括从数据表中得出的结论。

2.对XX图表进行比较,你能得出什么(哪些)结论?

3.XX图表,反映了哪些现状(现象、问题)?

4.解说示意图的内容,或揭示漫画的含义

【方法要点】

1.数据解读法:根据阅读主题,理解数据表达的内容及其与主题的关系。

2.说明示意图:对图片或示意图等,要有顺序的解读出它表达的内容。

3.揭示寓意法:对漫画等,要揭示它的深层含义透过画面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蕴。

考点四、概括探究材料内容

【设题形式】

1.你从材料中得出哪些信息?

2.一句话概括材料内容。

3.阅读几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4.仔细阅读材料,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5.概括(或推断)某种问题或现象出现的原因。

【方法要点】

1.直接提取法。按照答题要求,从阅读材料中直接提取相关词句进行回答。提取的词句要

能够概括相关的内容,或者表现出人物的态度或特点,事物的属性等。

2.归纳提炼法。有些内容散见于多则材料中,可以分别提炼,然后组合成句。

3.连缀成句法。运用材料中的词句,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组织归纳形成答案。

4.意思概括法。围绕答题要求,搜集信息,把主要意思进行归纳概括,然后运用自己的语

言进行表述。

考点五、拓展运用创新

(一)提出意见建议

【设题形式】

1.针对某一问题提出一条或几条建议。

2.给某人制定合理的规划。

3.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方法要点】

1.整体感知,观点明确。明确题干是要求对文中所涉及的某个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还是对全文的思想内容提出子节点看法和评价,看其要求从哪个方面发表建议,只有分析出问

题的症结才能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2.明确对象,突出合理性。不同对象,不同问题,应提出不同的建议,突出它的合理性与

可行性原则。

3.建议类答题时要紧扣阅读材料,提出的建议要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然后结合赋分分条

组织答案。

(二)发表看法评价

【设题形式】

L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你说说理由。

3.请简要评论文中的某一事件。

【方法要点】

1.将文中的知识点或者观点分条总结。概括分析文中信息、作者的态度观点、作者的评价。

2.从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出发,结合自身体验,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坦诚谈出自

己的看法与评价。(观点必须于文有据,合情合理。要做到客观公正,不能任意拔高或者贬低。)

3.组织答案,先表明观点(我该怎么做。根据文章内容提出建议),再进行分析与阐述,

表述时可以采用总分结构,即“我认为……,理由是……”。

(三)综合运用

【设题形式】

1.结合对材料的理解,补全对联。

2.请你根据文本内容拟定一则宣传语。

3.给自己拟一个网名,在后面跟帖。

【方法要点】

1.审清题干,分析考试范围。

2.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实际情况作答。例如网络跟贴题,往往是要求我们就日常生

活中的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感想。解答时,首先要读懂帖子的意思,然后联系自己的生

活实际写与热帖有关的事例即可,同时还要注意语言得体。对联类试题一定在符合对联的特

点。

3.答案整理。

对解决某一问题设计具体方案;根据科学原理修改指定方案。

重难通关练

(建议用时:45分钟)

(2023•北京•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2005年开始,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每年要对北京市民的公共行为文明程度

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观测。在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和论证,确定北京

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该指数能够体现市民文明素质发展状况,能够衡量一个城市文明进步

程度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成效。提升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要求市民不仅在某

一个方面提升文明素质,而且在所有的公共生活领域全面提升文明素质;不仅要求某一部分群

体提升文明素质,而且要求全体市民共同提升公共文明素质。这已经成为全体北京市民共同努

力的目标。明确的目标是提高首都公共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基础。

材料二

2005年至2022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实现了“十七连升”,2022年已提升至90.69。

九大公共生活领域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如表1所示,在各项一级指标中,排名前三的是

医疗秩序、网络空间、公共交通。

值得关注的是,o据报道,在“公共交通”的下一级指标中,“文明交通践行”

由上年的72.61提升至90.25。在“文明交通践行”各指标中,“驾车时会在斑马线前礼让行

人”数值最高,为92.43,表明驾驶员已具有良好的礼让意识。

年度数据能够对全体市民发挥激励作用,建立年度数据的激励机制已成为群众性精神文明

创建工作的方式之一。合理的工作方式是提高首都公共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策略。

表12022年九大公共生活领域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

一级医疗网络公共绿色公共公共社区文明文明

指标秩序空间交通环保卫生秩序和谐旅游观赏

文明

92.0691.5990.8990.6790.5290.4090.3589.8489.49

指数

材料三

2022年9月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北京市文明

行为促进工作发展报告》白皮书。该报告梳理了两年来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的情况,总结

了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积累的有效经验。

白皮书明确了推动文明行为促进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北京市将进一步推进文明

行为促进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努力增强“讲好文明故事”的文化底蕴,持续开展“文明旅

游”等主题活动,继续完善公共文明引导员管理办法、文明行为记录制度、道德典型人物的关

爱礼遇机制等配套制度。这些举措应能解决北京市公共生活领域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的工作

举措是提高首都公共文明建设水平的有力保障。

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行自文意的一项是()

A.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能衡量城市文明进步程度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成

效。

B.提高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要求全体市民在所有的公共生活领域提升文明素

质。

C.”驾驶员已具有良好的礼让意识”能说明2022年“文明交通践行”指数的提升。

D.2022年发布的白皮书提出了解决北京市公共生活领域突出问题的多项重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的文字内容和表1的信息,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下列选项恰当的一

项是()

A.医疗服务领域文明指数位列第一B.公共交通领域文明指数排名第三

C.两个一级指标的文明指数将近90D.九大公共生活领域文明指数均有提升

3.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提高首都公共文明建设水平需要从、、三

个方面系统设计,整体推进。

【答案】LC2.B3.明确的目标合理的工作方式有针对性的工作举措

【解析】L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C.结合材料二"在‘文明交通践行'各指标中,'驾车时会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数值最

高,为92.43,表明驾驶员已具有良好的礼让意识”可知,“文明交通践行”有着各项指标,

单就“这里“驾车时会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这一指标并不能说明2022年“文明交通践行”

指数的提升,因此这里驾驶员已具有良好的礼让意识'能说明2022年'文明交通践行'

指数的提升”表述不正确;

故选Co

2.本题考查补写句子。

结合材料二”据报道,在‘公共交通’的下一级指标中,'文明交通践行'由上年的72.61

提升至90.25。在‘文明交通践行'各指标中,'驾车时会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数值最高,

为92.43,表明驾驶员已具有良好的礼让意识”可知,这里主要讲述了公共交通领域文明指数

的提升事例,结合材料二的表1可知,在一级指标中,“医疗秩序、网络空间、公共交通”的

文明指数分别排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三名,综合以上以及结合选项可知,这里应补充的内容是

“公共交通领域文明指数排名第三”;

故选Bo

3.本题考查材料的提炼和概括。

结合材料一最后一句话“明确的目标是提高首都公共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基础”,材料二

最后一句话“合理的工作方式是提高首都公共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策略”,材料三最后一句话

“有针对性的工作举措是提高首都公共文明建设水平的有力保障”可知,提高首都公共文明建

设水平需要从明确的目标、合理的工作方式和有针对性的工作举措三个方面系统设计,整体推

进。

(2023•广东广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班级开展“低碳行动”主题学习活动,小文收集了一些材料。

材料一: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就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一样,既能让太阳光

透过,又能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向外散失,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适度的温室效应

是维持地球上生命生存环境的必要保证。然而现代工业大量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了更多的二

氧化碳;另外,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削弱了植物因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消耗,从而导致温室

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使人类生存环境遭受严重威胁,例如将可能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

淹没部分沿海城市。同时也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隐患,例如由于气温升高,脱水现象将会增多,

研究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新增泌尿系统结石患者220万人。

(整理自《光明日报》等报刊)

材料二: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指将二氧化碳从工业或其他碳排放源中捕集,运到特定地点

加以利用或封存的技术,被形象地称为“碳捕手”。2022年8月,我国最大的CCUS全产业链

示范基地、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正式注气运行。

该项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相当于植树约900万棵。

森林碳汇,主栗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实现固碳、降碳的过程、

活动或机制。2020年底,全国森林面积2.2亿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23.04%。2022年全国森

林覆盖率达24.02%,林木植被碳储量107.23亿吨,固碳、降碳作用明显。

(整理自《人民日报》等报刊)

材料三:

我国能源低碳转型持续深入,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物的能源)

生产较快增长,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不断提升。我国严格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

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努力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2年,因内生声总值(GDP)超121万亿元,万元因内生产总值二我化碳排数比上年下

降0.8%,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排放二氧化碳约1吨,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万元国内生产总

值排放二氧化碳约12吨。2022年,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

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5.9%;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17.5%o与2021年

相比,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增长情况如下:

表1

指标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总量清洁能源消费量非化石能源消费量

增速3%2.9%0.4%0.8%

“十三五”时期,广东省给广州市下达的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速目标任务是不超过2.1虬

下表是广州市“十三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的基本情况:表2

指标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总量天然气消费量煤炭消费量

年均增速6%1.7%12.1%-6.5%

(整理自《人民日报》《广州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

材料四:

低碳生活方式是个体在环境责任意识下的生活方式选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栗组成部

分,有利于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美丽中国。低碳生活方式意味着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大大

减少,这有利于化解温室效应造成的生态危机,有利于消除全球变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隐

患,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环境长期和谐共存。低碳生活方式还有利于人们走出

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迷途,把更多生命能量用于道德、情感、审美、求知等精神层面的体验和

探索,为心灵寻找真正的幸福归宿。

宣传包括生态学、生态伦理学、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灾难问题等知识,有利于人们形成

低碳生活方式的行为动机。如果邀请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推广低碳生活方式,为大众树立榜

样,有利于大众接受低碳生活方式。建立相应的奖惩和约束机制,对低难生活方式践行者给予

荣誉和奖励,对违背低碳生活方式理念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惩罚,也有利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推广。

(整理自孟禹言《低碳生活方式的本质意义与影响因素》)

4.为介绍低碳行动知识,小文对材料做了整理。其中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人们把这种现象叫作温室效应。

B.捕集二氧化碳并运送到特定地点加以利用或封存的技术,被称为“碳捕手”。

C.森林碳汇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实现固碳、降碳的过程。

D.清洁能源指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物的能源,如天然气等。

5.为总结低碳转型成绩,小文对材料做了分析。其中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A.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排放二氧化碳量有明显下降。

B.表1显示,2022年国内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速略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

C.“十三五”时期,广州完成了广东下达的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速目标任务。

D.表2显示,广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6圾煤炭消费量低于天然气消费量。

6.为讲明低碳生活意义,小文对材料做了归纳。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A.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有利于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现代化美丽中国。

B.化解温室效应造成的生态危机,从而有利于在203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C.有利于消除全球变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隐患,例如避免结石病的发生。

D.有利于人们走出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迷途,成为形象完美、影响广泛的人。

7.小文的“低碳行动”主题学习活动过程很有借鉴意义。请结合小文的资料及研究,向

打算开展其他主题学习活动的同学提一些研究建议。

【答案】4.C5.D6.A7.①围绕学习主题,广泛收集资料。

②整理收集的材料,疏通概念术语,筛选有用信息。

③对材料中的数据及其他有用信息进行分析。

④归纳意义,增强对学习主题的理解,运用学习成果。

【解析】4.此题考查信息筛选与辨析。

C.有误,由材料二中“森林碳汇,主要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

实现固碳、降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可知,森林碳汇不仅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

恢复等实现固碳、降碳的过程,还指“活动或机制”。

故选Co

5.此题考查信息筛选与辨析。

D.有误,表2显示,广州市“十三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6%,能源消费总量

年均增速为1.7%,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速为12.1%,煤炭消费量年均增速为-6.5%,即负增长,

并不是指“煤炭消费量低于天然气消费量”。

故选Do

6.此题考查信息筛选与辨析。

B.由材料三“我国严格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

努力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可知,此项“在203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有误。

C.由材料一中“全球变暖……也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隐患,例如由于气温升高,脱水现象

将会增多,研究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新增泌尿系统结石患者220万人”可知,全球变暖可

能会新增泌尿系统结石患者,而低碳生活可以降低这些隐患的发生,结石病的发生有很多原因,

并不是低碳生活就可以避免的,“避免结石病的发生”的说法有误。

D.由材料四“低碳生活方式还有利于人们走出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迷途,把更多生命能量

用于道德、情感、审美、求知等精神层面的体验和探索,为心灵寻找真正的幸福归宿”可知,

此项“成为形象完美、影响广泛的人”说法有误。

故选Ao

7.此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由每则材料的出处可知,小文为了开展“低碳行动”主题学习活动,从《光明日报》《人

民日报》等报刊和权威文章搜集了许多材料,可以建议打算开展其他主题学习活动的同学围绕

主题多搜集资料;

材料一解释了“温室效应”及全球变暖的危害,材料二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以及森林碳汇

等专业术语进行了说明,材料三用具体的数据进行分析,形象直观,材料四从孟禹言的文章中

整理出了低碳生活的本质意义与影响因素,据此可以建议打算开展其他主题学习活动的同学对

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出有用信息,对一些专业术语要解释清楚,对材料中的数据等信息

要做有效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小文为了讲明低碳生活的意义,对材料做了归纳,增强了大家对主题的理解。可以建议打

算开展其他主题学习活动的同学设置总结环节,把活动中的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使活动变得

更有意义。据此回答即可。

(2023•山东青岛•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2009年,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开始海试的时候,杨申申还是

一名正在熟悉深海装备的年轻人。到2017年“深海勇士”号投用时,他已先后攻克了深海锂

电池技术、液压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难关,助力了我国深海技术发展和关键设备的自主可控。

2020年,“奋斗者”号前往试验海区的航行途中,杨申申带领团队解决了遇到的困难,为其

下潜顺利开展做出了贡献。

②如今已成为我国载人潜水器机电一体化领域学科带头人的杨申申,正在与团队成员研制

“全通透载人潜水器”,预计今年年底前就会制造出模拟球,2025年投入使用。杨申申说,

自己的梦想在深海,科研方向能够跟国之重器连接在一起,感到非常幸运,自己也将为之奋斗

一生。

③从载人潜水器实现零的突破的“蛟龙”号,到由集成创新迈向自主创新的“深海勇士”

号,再到关键部件国产化率超过96.5%的“奋斗者”号,以及应用场景更为广阔的下一代“全

通透载人潜水器”,我国一代代的载人潜水器经历了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过程,也见证着一

代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断成长。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2日,姚雪青报道)

材料二:

①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号科考船完成西太平洋科考任务返回青岛母港。

本航次是第13个“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实验研究”航次。在系列航次支撑下,我国科研人员在

西太平洋画出了五条“观测线”,为开展西太平洋科学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②从科考地图上来看,这五条“观测线”长短不一。科研人员介绍,这五条“观测线”并

不是一次画出来的。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共享航次计划“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实

验研究”航次正式实施。最开始,主要使用“科学一号”考察船,对一条线开展观测。2012

年,“科学”号在青岛正式交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运行管理,我国海洋科考真正具备了走

向深海大洋的能力。2015年以来,“科学”号代替“科学一号”开展系列航次科考,”观测

线”逐渐增加到五条。

③“科学”号作为我国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被誉为最先进的“海上移动实验室”。

“科学”号使我国海洋科学研究从近海迈向远海,从浅海迈向深海.

(摘编自《青岛日报》2023年5月24日,李勋祥报道)

材料三:

①4月16日清晨,在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养殖工船的尾部起重臂旋转,将

一根吸鱼泵递出,伸进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网箱内部,刹那间,一条条活蹦

乱跳的大西洋鞋被“吸”上了工船。

②大西洋鱼圭是三文鱼的一种,主要分布在高纬度的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域。受气候等因

素影响,我国大西洋鱼圭长期依赖进口。2018年7月,作为山东“海上粮仓”重点建设项目,

“深蓝1号”正式启用,目前已实现大西洋鱼圭低纬度深海规模化养殖。

③“深蓝1号”直径60米,重约1400吨,养殖水体达5万立方米,该装备突破了沉浮控

制、鲨鱼防护等多项关键技术,同时配备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打造了智慧化的养殖集控管

理系统。

④此次“深蓝1号”获得丰收,标志着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由试验阶段迈入生

产阶段。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3年4月25日,李蕊报道)

8.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琥的一项是()

A.“蛟龙”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载人潜水器,实现了我国载人潜水器零的突破。

B.“深海勇士”号投用时,杨申申的研究助力了我国深海技术发展和关键设备的自主

可控。

C.应用场景更为广阔的“全通透载人潜水器”是我国目前已投入使用的载人潜水器。

D.在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努力下,我国载人潜水器经历了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过程。

9.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醺的一项是()

A.“科学”号是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深蓝1号”是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

备。

B.“科学”号被誉为“海上移动实验室”,〃深蓝1号”是山东“海上粮仓”重点建

设项目。

C.我国科研人员在西太平洋画出的五条“观测线”,长短不一,并不是一次画出来的。

D.“深蓝1号”获得丰收,标志着大西洋鞋低纬度深海规模化养殖已经进入试验阶段。

10.学校计划举办“海洋科普节”,要用以上三则材料制作展板。请你补写展板主题和材

料三的标题。

展板主题①要求:根据三则材料,提炼主题。

科研人员筑梦深海,与大国重器同

材料一标题

发展

要求:体现相应材料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标题中国在西太平洋画出五条“观测线”

材料三标题②

【答案】8.C9.D10.①示例:中国海洋科考及综合开发利用迈向新时代。

②示例:“深蓝1号”突破技术,青岛深海养殖试验区迈向生产阶段。

【解析】8.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筛选与辨析。

根据材料一第②段“如今已成为我国载人潜水器机电一体化领域学科带头人的杨申申,正

在与团队成员研制“全通透载人潜水器”,预计今年年底前就会制造出模拟球,2025年投入

使用”可知,“全通透载人潜水器”2025年才会投入使用,而此篇报道发表时间为2023年,

C选项表述错误。

故选Co

9.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筛选与辨析。

根据材料三第④段“此次'深蓝1号’获得丰收,标志着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

由试验阶段迈入生产阶段”可知强调养殖试验区由试验阶段进入生产阶段。D选项“标志着大

西洋鞋低纬度深海规模化养殖已经进入试验阶段”与原文不符。

故选Do

10.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分析与概括。

①认真阅读材料可知,材料一主要描述了我国在载人潜水器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以及杨

申申作为其中一员的贡献。从2009年的第一代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开始海试,到2017年的

“深海勇士”号投用,再到2020年的“奋斗者”号,我国的载人潜水器从跟跑到领跑,实现

了零的突破、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的转变。杨申申作为学科带头人,在攻克多项关键技术难关

和推动设备自主可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和团队目前正在研制下一代“全通透载人潜水

器”,预计今年年底前制造出模拟球,并计划手2025年投入使用。这些进展不仅代表着我国

深海技术的发展,也见证了科技工作者的不断成长和奋斗的精神。

材料二讲的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号科考船完成了西太平洋科考任务,通过

绘制五条“观测线”并提供数据支撑,为西太平洋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科学”号作为我国

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在近年来逐渐展开了更广泛的海洋科考任务,使我国海洋科学研

究从近海拓展至深海。

材料三讲的是在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通过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

号”,成功实现了大西洋鞋低纬度深海规模化养殖。这一装备突破了沉浮控制和鲨鱼防护等关

键技术,并配备了智慧化的养殖集控管理系统。“深蓝1号”的成功应用标志着青岛国家深远

海绿色养殖试验区从试验阶段迈入生产阶段。这对我国自主发展深海渔业养殖技术具有重要的

意义。综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三则材料的主题是:中国海洋科考及综合开发利用迈向新时代。

②认真阅读材料三可知,材料三讲的是在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通过全潜式深

海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成功实现了大西洋鞋低纬度深海规模化养殖。这一装备突破了

沉浮控制和鲨鱼防护等关键技术,并配备了智慧化的养殖集控管理系统。“深蓝1号”的成功

应用标志着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从试验阶段迈入生产阶段。据此可拟写标题为:“深

蓝1号”突破技术,青岛深海养殖试验区迈向生产阶段。

(2023•重庆•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世界各国、地区或国际组织提出的21世纪人才核心素养框架中,几乎无一例外把沟通

与合作能力放在非常重要甚至最重要的位置。有研究报告指出:沟通与合作素养位列各个国际

组织和经济体高度关注的七大核心素养之首。

人们经常把“沟通”和“说话”画上等号,仿佛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就是沟通,其实不然。

沟通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的互换,双方基于收到的信息,在各自理解的基础上达成目标。沟通

的形式非常丰富,包括说话、写字、表情等多种因素(详见下图)。一个沟通素养良好的个体,

能够综合运用语言与非语言的媒介,有效地与他人或群体进行交流。

设备

有效沟通是一种人际交流过程,需要沟通双方最终达成共同协议。为了最终达成沟通协议,

需栗注意三个策略:首先是沟通者要“深度理解”对方传递的信息、隐含的意图、情绪、情感

态度价值观等。其次需要“有效表达”,沟通者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语言及非语言等多种形

式,清楚地传达信息,表达思想和观点。第三,沟通者还需具有''同理心”。同理心,是个体

在人际交往中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处理问题,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

感受。同理心比同情心包含更多的认知因素,而同情心比同理心包含更多的情感因素。有研究

表明,同理心的基本动机是利他,同情心的基本动机是利已。利他动机,最终达到的目标是帮

助他人减少痛苦而不期待奖励;利已动机,则想减轻自己的压力,或者避免不利的感受,或者

期待奖励。

(改编自康翠萍等多人撰写的《沟通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四》)

【材料二】

沟通漏斗,是指工作、学习、生活中沟通效率逐渐下降的一种现象。如果一个人心里想着

100%的东西,当你在众人面前、公开的场合用语言表达心里所想的100%的东西时,这些信息

已经漏掉了20%,那么你说出来的信息就只剩下80%了。而当这80%的东西进入别人的耳朵时,

由于听众文化水平、知识背景等原因,信息量只存活了60虬实际上,真正被别人理解并消化

了的信息大概只有40%。三天过后,等听众遵照领悟的40%的信息开始行动时,信息量最终变

成了20%。三个月后,信息衰减得可能只剩下最初的5%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掌握一些沟通技

巧,争取让这个“漏斗”漏得越来越少。

(改编自中国知网《沟通漏斗》)

【材料三】

有效沟通,需栗围绕设定的目标,在个人或群体间相互传递信息、思想和情感。有效沟通

大纲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沟通的思路,提供不同维度的思考方向和支架,它是帮助我们刻意练习,

以达到自如沟通的工具。

有效沟通大纲

姓名:_______________基本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沟通对象

主要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策略具体内容

第一步明确沟通目标对方需要作出的决策:_________________

对方需要知道、感到:_________________

沟通过程

第二步研究沟通对象对方在乎的具体因素:_________________

如何让对方内心认可: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作出最终决策根据沟通反馈,“我”决定:____________

(改编自罗颖、桑国元、石玉娟编著的《50个工具玩转项目式学习》)

11.根据三则材料,下列相关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际沟通非常重要,其本质在于个人信息的单向输出。

B.同理心比同情心包含更多的认知因素,同理心的基本动机是利己。

C.只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就能完全避免“沟通漏斗”现象。

D.借助有效沟通大纲,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沟通的思路,明确沟通的策略。

12.根据材料一、三的相关内容,解释什么是“有效沟通”。

13.相较文字表达,图示更为清晰直观。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完善下面的“沟通漏斗图”,

需根据数据间的相互关系,呈现数据及数据名称。

沟通漏斗图

14.下面是小渝和妈妈的一段对话。请你根据这段对话,结合材料一、三的内容,联系生

活实际,给小渝提出三条建议,以帮助小渝更好地与妈妈沟通。

妈妈:上了高中,你不能再参加绘画培训了。

小渝:我要参加,我喜欢绘画!

妈妈:绘画培训会影响学习!

小渝:不,你不能干涉我的自由!

【答案】ILD12.有效沟通是指个人或群体间相互传递信息、思想和情感,双方基

于收到的信息,在各自理解的基础上达成目标的信息的互换。13.在漏斗图上由上至下分

别写上:在众人面前、公开的场合用语言表达心里所想的东西时,说出来的信息剩下80%;

由于听众文化水平、知识背景等原因,80%的东西进入别人的耳朵时,信息量存活60%;三天

后听众遵照领悟的40%的信息开始行动时,信息量存活20%;三个月后,信息量剩余5虬

14.会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进行绘画培训,兼顾学习与绘画;通过说话的方式,可以拥抱妈

妈,表情要诚恳,还可以展现自己的绘画作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妈妈不让自己学绘画是为

了让自己专心学习,提高成绩,所以可以做好学习计划。

【解析】1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辨析。

A.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沟通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的互换,双方基于收到的信息,在各自理

解的基础上达成目标”可知,本项对人际沟通的本质表述有误;

B.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同理心的基本动机是利他,同情心的基本动机是利己”可知,本项

“同理心的基本动机是利己”;

C.根据材料二“我们一定要掌握一些沟通技巧,争取让这个‘漏斗'漏得越来越少”可知,

“就能完全避免‘沟通漏斗’现象”过于绝对,有误;

故选Do

12.本题考查下定义。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多采用判断单

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XXX(种概念)是(判断词)XXX(本质特征)的XXX(属概

念)”。本题要求给“有效沟通”下定义,“有效沟通”即为“种概念”;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沟通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的互换,双方基于收到的信息,在各自理解

的基础上达成目标”可知,属概念是“信息的互换”,本质特征有:双方基于收到的信息,在

各自理解的基础上达成目标;根据材料三“有效沟通,需要围绕设定的目标,在个人或群体间

相互传递信息、思想和情感”可知,本质特征有:在个人或群体间相互传递信息、思想和情感;

据此可概括为:有效沟通是指个人或群体间相互传递信息、思想和情感,双方基于收到的

信息,在各自理解的基础上达成目标的信息的互换。

13.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材料二“沟通漏斗,是指工作、学习、生活中沟通效率逐渐下降的一种现象”解释了“沟

通漏斗”的含义;根据“如果一个人心里想着100%的东西,当你在众人面前、公开的场合用

语言表达心里所想的100%的东西时,这些信息已经漏掉了20%,那么你说出来的信息就只剩下

80%了”可知,在众人面前、公开的场合用语言表达心里所想的东西时,这些信息已经漏掉了

20%,剩下的80%相对还是较多的,所以应该填写在“沟通漏斗图”中“漏斗”的最上方,写

上:在众人面前、公开的场合用语言表达心里所想的东西时,说出来的信息剩下80%;

根据”而当这80%的东西进入别人的耳朵时,由于听众文化水平、知识背景等原因,信息

量只存活了60犷'可知,接下来写:由于听众文化水平、知识背景等原因,80%的东西进入别

人的耳朵时,信息量存活60%;

根据“三天过后,等听众遵照领悟的40%的信息开始行动时,信息量最终变成了20%”可

知,接下来写:三天后听众遵照领悟的40%的信息开始行动时,信息量存活20%;

根据“三个月后,信息衰减得可能只剩下最初的5%了”可知,接下来写:三个月后,信

息量剩余5%o

14.本题考查提建议。

根据材料一第三段“首先是沟通者要‘深度理解'对方传递的信息、隐含的意图、情绪、

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联系妈妈的话“上了高中,你不能再参加绘画培训了”“绘画培训会影

响学习”可知,妈妈是担心小渝参加画画培训会影响学习;所以可提建议:会在完成学业的基

础上,进行绘画培训,兼顾学习与绘画;

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其次需要'有效表达',沟通者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语言及非语言

等多种形式,清楚地传达信息,表达思想和观点”及沟通方式的图,联系材料三“有效沟通,

需要围绕设定的目标,在个人或群体间相互传递信息、思想和情感”可提建议:通过说话的方

式,可以拥抱妈妈,表情要诚恳,还可以展现自己的绘画作品;

根据材料一第三段“沟通者还需具有‘同理心'。同理心,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站在他人

角度思考、处理问题,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材料三“有效

沟通大纲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沟通的思路,提供不同维度的思考方向和支架”可提建议:要有“同

理心”,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妈妈不让自己学绘画是为了让自己专心学习,提高成绩,所以可

以做好学习计划。

(2023•浙江台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锦囊: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我们可以从

标题、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新闻阅读;还可以确定主题,选择对象,拟制提纲,进行新闻采

访。

(一)

大学生兴起“特种兵式旅游”:一天8个景点、晚上只睡3小时

近日,红星新闻记者发现,“特种兵式旅游”“军训式旅游”等词条成为热门话题。

大学生朱玳莹分享了自己已规划好的五一长沙之行。她告诉记者,目前已经独自前往9个

城市,累计打卡景点破百,“最强的一次,应该是寒假八天跨越浙赣皖三个省份,打卡了几十

个景点。”她还分享了去四川广元的一日军训式旅游体验,上午九点多到达广元,当天打卡了

8个地点,包括皇泽寺、明月峡、千佛崖、凤凰山公园等,晚上23点左右才回到学校。

(根据“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官方账号”2023.4.5整理)

(二)

“特种兵式旅游”火了!专家解析火爆背后原因

记者:”特种兵式旅游”为何爆火?

马世罕(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经历了疫情三年的相对封闭,不少大

学生的出行计划都被搁置了。如今,“终于放开了,赶紧出去玩”的心理被放大,很多人对于

旅游都抱有一种“补偿心理”,对于旅游的渴望和急迫感成为了“特种兵式旅游”迅速发酵的

推手。

其次,“特种兵式旅游”爆火的一大原因是依托于社交媒体平台的宣传和放大效益。“挑

战24小时狂吃”“主打的就是一个极限”各类极具吸引力的标题,为这类短视频和帖子带来

上亿的播放量,也引发了中国各地大学生的效仿。

最后,“特种兵式旅游”反映出当代年轻人对于旅游消费“性价比”的渴望与追求。很多

大学生可能会选择通宵火车或者红眼航班,以降低旅游成本。

(根据“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官方账号”2023.5.6整理)

(三)

“特种兵式旅游”致受伤,旅游应遵循自己的节奏

5月5日,一则新闻迅速冲上了热榜,引发关注。青年小胡在一天时间内打卡杭州7个热

门景点,总共行进三万多步,最终导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无法走路。有网友留言:再也不敢

“特种兵式旅游”了。

“特种兵式旅游”指的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游览数量尽可能多的景点,具有时间紧,花费

少,游览景点多的特点。笔者认为,它并非适合所有人,旅游出行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旅

游的目的选择适合个人节奏的旅游方式。

(根据“腾讯网”2023.5.5整理)

【关注标题】

15.从以上三个新闻标题中任选其一,分析这个标题的特点。

【设计提纲】

16.如果你是记者,要采访新闻(一)中的大学生朱玳莹或新闻(三)中的青年小胡,请

设计采访提纲。

采访对象:_______________

采访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访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观点】

17.对于“特种兵式旅游”,你是否赞同?请写一则短评,要求100字左右,观点明确,

理由充分,表达合理。

【答案】15.示例1:第一则标题既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一一大学生兴起“特种兵式旅

游”,又连用“一天”“8个景点”“3个小时”等词语,冲击眼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2:第二则标题既概括了新闻访谈的主要内容一一“特种兵式旅游”火爆的原因,又

通过“火了”及感叹号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16.示例1:采访对象:朱玳莹

采访目的:了解“特种兵式旅游”的利弊

采访问题:经历了这么多次的“特种兵式旅游”,你有哪些收获?

例2:采访对象:朱玳莹

采访目的:了解“特种兵式旅游”的特点

采访问题:与传统旅游相比,“特种兵式旅游”有什么不同?

示例3:采访对象:青年小胡

采访目的:了解“特种兵式旅游”的利弊

采访问题:痊愈后,你还会进行“特种兵式旅游”吗?17.示例1:我赞成“特种兵

式旅游”。第一,“特种兵式旅游”做为不一样的旅游方式,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游览数量

尽可能多的景点,具有新鲜感;第二,这样可以降低旅游成本,性价比高;第三,"特种兵式

旅游”是年轻人的旅游新方式,符合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还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示例2:我不赞成“特种兵式旅游”。第一,“特种兵式旅游”是在短时间内游览尽可能

多的景点,走马观花,行程紧张,与放松身心这一旅行目的相违背;第二,这样的旅游时间紧,

强度大,对身体素质要求高,可能会有损健康,甚至存在一定的风险;第三,像博物馆,纪念

馆等景点需要沉浸式的体验,不适合“特种兵式旅游”。

【解析】15.考查标题的赏析。解答时,结合材料内容,可从句式、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不唯一。

示例:第三则标题“'特种兵式旅游'致受伤,旅游应遵循自己的节奏”既概括了引发关

注的新闻事件一一“特种兵式旅游”致受伤,又一目了然地亮出观点一一旅游应遵循自己的节

奏。

16.考查采访提纲的设计。解答时,结合材料内容,抓住人物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

示例1:采访对象:朱玳莹

采访目的:了解“特种兵式旅游”的注意事项

采访问题:经历了这么多次的“特种兵式旅游”,你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示例2:采访对象:青年小胡

采访目的:了解“特种兵式旅游”的注意事项

采访问题:你觉得在进行“特种兵式旅游”时,应注意些什么?

17.考查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首先表明观点,结合材料内容,合理表述自己的理由,

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我认为“特种兵式旅游”要因人而异,旅游时间短,资金有限,身体素质较好的人

可以选择“特种兵式旅游”,这样既可以在短时间内游览数量较多的景点,又可以降低成本,

性价比高。旅游时间和资金充足,身体素质差,喜欢沉浸式旅游的人不适合选择“特种兵式旅

游”。

(2023•山东枣庄•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

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

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

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

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

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

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节选自《苏州园林》)

材料二:

清代文学家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批评苏州园林说:“吾苏虎丘之胜,余取后山之千顷云

一处,次则剑池而已。余皆半藉人工,且为脂粉所污,已失山林本相。……其在城中最著名之

狮子林,虽石质玲珑,中多古木,然以大势观之,竟同乱堆煤渣,积以苔葬,穿以蚁穴,全无

山林气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