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港市港南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广西贵港市港南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广西贵港市港南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广西贵港市港南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广西贵港市港南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秋季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八年级

语文

(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

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21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从《易经》对“天人合一”的阐述,到《诗经》对山光水色的欣赏;从孔子“乐山乐水”的山水观,

到庄子“物我合一”的审美观;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友谊,到“在乎山水之间”的山水之乐……

这些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深厚的山水情结。古往今来,山水音乐、山水园林、山水绘画和山水诗文不可胜

数,令人神往。

[-]山水•音乐

《高山流水》是古琴曲,为伯牙所作。伯牙与子期,一个达官贵人,一个是山野樵夫,即使他们之间

学识和地位堪称天窗ng()之别,但琴声将两个纯净的灵魂紧紧相连,叙说了一段人世间难得的真挚

友情。曲中描绘了“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山河”的景象。初志在高山矗立,言仁者乐山之意;后

志在乎流水潺潺,言智者乐水之意。琴韵之中,尽显天地之浩远、山水之灵秀。

1.阅读文段【一】,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1)rang()(2)潺()

2.以上两段文字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三个。

【二】山水•园林

从古到今,自然山水广受推崇。有山水者,加以利用,无地利者,常叠山引水。设计者和匠师们将

厅、堂、亭、榭等建筑与参天古木、嶙峋怪石融为一体,修建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山水园

林。门墙装饰中的匾额、对联、雕刻及绘画等文化元素,给建筑增添了古朴韵味,赋予园林以灵魂和尊

愁。山水园林如果少了文学的烘托和渲染,将索然无味。

3.解释文段【二】中加点的词语。

(1)推崇:(2)意趣:

4.根据对联的要求,从以下句子中选出两副对联反映山川秀美主题的对联,按上下联顺序填写。

①绿水无弦万古琴②白首壮志驯大海③海到无边天作岸

④山登绝顶我为峰⑤青春浩气走千山⑥青山不墨千秋画

上联:下联:

[=]山水•绘画

中国画家自古崇尚自然,重“神韵”,讲“意境”。魏晋画家宗炳认为,画山水者,眼所见,心所

画,画山水之灵气,观者心旷神怡,“畅神”也。唐诗的灿烂成果,让画家得以在诗境的品味中,获得更

多创作的主题和灵感。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不仅以人与自然的对话,把诗从玄理中解放出来,更通过对山

水和田园的审美观照和抒情表达,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

5.下面是从以上几个文段中选出来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A.古往今来,山水音乐、山水园林、山水绘画和山水诗文不可胜数,令人神往。

B.即使他们之间学识和地位堪称天rMg之别,但琴声将两个纯净的灵魂紧紧相连。

C.门墙装饰中的匾额、对联、雕刻及绘画等文化元素,给建筑增添了古朴韵味。

D.唐诗的灿烂成果,让画家得以在诗境的品味中,获得更多创作的主题和灵感。

【答案】1.①.壤②.chin

2.山光水色乐山乐水物我合一高山流水不可胜数令人神往达官贵人天壤之别

3.①.尊崇,推重崇敬②.意味和情趣

4.①.青山不墨千秋画②.绿水无弦万古琴5.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和注音。

(1)天壤之别(tianrangzhibie):指高天和平地的区别,形容差别极大。

(2)潺潺(liushuichanchan):拟声词,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积累。作答时从文段中任选三个成语即可。

山光水色: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

乐山乐水: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乐(yao):喜爱。

物我合一:将自身与外物融为一体,消除了物我之间的界限,是一种哲学和审美境界。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难遇,也比喻乐曲高妙。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胜:尽。

令人神往:使人非常向往。

达官贵人:指地位高的大官和出身侯门身价显赫的人。

天壤之别:天和地,一极在上,一极在下,比喻差别极大。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解释词语。

(1)从“自然山水广受推崇”可知,这里表达的意思是自然山水备受推重崇敬。这里的“推”有推重的

意思,“崇”有尊崇的意思,因此“推崇”可理解为尊崇,推重崇敬。

(2)从“赋予园林以灵魂和意趣”可知,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门墙装饰中的文化元素让园林变得更有意

境,充满情趣。“意”可理解为意味、意境,“趣”可理解为情趣,因此“意趣”可理解为意味和情趣。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联。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协、内容相关等。

①“绿水无弦万古琴”的结构是:两个字的名词+两字的动词+两个字的数量词+一个字的名词。这句话体

现的是绿水本无琴弦,但却像万古流传的琴,充满诗意和美感,描述了绿水的美好;

②“白首壮志驯大海”的结构是:两个字的名词+两字的名词+一个字的动词+两个字的名词。内容上主要

表达了人到老年仍有驯服大海的壮志,重点在人的志向;

③“海到无边天作岸”的结构是:一个字的名词+一个字的动词+两个字的名词+一个字的名词+一个字的动

词+一个字的名词。内容上描绘大海辽阔,一直到天边,以天为岸的宏大景象;通常形容人的胸怀宽广和

志向远大;

④“山登绝顶我为峰”的结构是:一个字的名词+一个字的动词+两个字的名词+一个字的名词+一个字的动

词+一个字的名词。内容上说登上高山绝顶,自己仿佛成为山峰,体现登山的豪迈,通常展现的是人的志

向高远;

⑤“青春浩气走千山”的结构是:两个字的名词+两字的名词+一个字的动词+两个字的名词。内容上主要

体现青春的豪迈之气走遍千山的意气风发,重点在人的气概。

⑥“青山不墨千秋画”的结构是:两个字的名词+两字的动词+两个字的数量词+一个字的名词。内容上体

现的是青山不用墨色却如千秋画卷,描绘出青山的美丽如画。

综合以上可知,符合对联的要求,且能反映山川秀美主题的是①⑥,①最后一个字“琴”是第二声,根据

仄起平收的规则可知,①应放在下联;⑥最后一个字“画”是第四声,根据仄起平收的规则可知,⑥应放

在上联。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B.“即使……但……”关联词搭配不当,“他们之间学识和地位堪称天建ng之别"和''琴声将两个纯净的

灵魂紧紧相连”之间表转折关系,因此可将“即使”改为“虽然”;

故选Bo

6.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整理诗文,按要求填写相关的内容。

作者题目批注诗文

运用对偶手法描写

①__________________,

王绩《野望》傍晚时分,遥望山

野,满目浓浓秋意

描绘奇特壮美的塞

③_____________,长河

②《使至塞上》外风光,画面开

落日圆。

阔,意境雄浑

④化静为动,表现雄⑤_____________,江入

李白

《________》浑开阔的意境大荒流。

抓住早春特点,借

《钱塘湖春莺燕的活动来传达⑥_____________,

白居易

行》春天来临的信息并

表达自己喜悦之情

⑦_____________,松柏

刘祯《赠从弟》直接描写松柏本性

有本性。

表明寄情山水之志⑧___________,望峰息

《与朱元思

吴均趣,抒发对功名利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

书》

禄之鄙弃反

【答案】①.树树皆秋色②.山山唯落晖③.王维④.大漠孤烟直⑤.渡荆门送别

⑥.山随平野尽⑦.几处早莺争暖树⑧.谁家新燕啄春泥⑨.岂不罹凝寒⑩.莺飞戾天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文学常识。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

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皆、唯、晖、直、尽、莺、啄、罹、莺、戾”等字

词容易写错。

第③空:《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

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故第③空填写:王维。

第⑤空:根据“江入大荒流”可知,这句诗出自《渡荆门送别》。该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

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表现了作者

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故第⑤空填写:渡荆门送别。

二、阅读(39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曾经,博物馆是有围墙的,展览以实物形式进行。”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说,“得益于先

进的技术,'云端'观展成为常态,展览借助科技走到不同城市,数字化让博物馆的边界变得模糊了,博

物馆真正实现了无处不在。”

②走进改造升级后的三星堆博物馆综合馆,生动、丰富的多媒体技术更全面、更深入地表达了三星堆

文化内涵。序厅里,多媒体“三星堆之眼”展现三星堆发现发掘关键节点;正厅里,L型视频墙用逼真的

三维动画呈现了三星堆古城形成过程,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观看。

③三五好友相聚,费花品茗,抚琴对弈…打开湖南省博物馆网上展厅,进入《闲来弄风雅——宋朝人

慢生活镜像》专题,伴着古琴乐曲,宋朝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徐徐展开。该展览运用AR、VR、三维影像制

作等技术,制作了360°全景线上虚拟展厅,全方位立体式呈现了80余件文物。

④去年9月,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互联网+中华文明”数字体验展,处处给人惊喜:拨动加入交互

密码的“古琴”,一曲《广陵散》在指间流淌;和着观众的动作,一袭长沙马王堆汉墓由土的“素纱衣”

翩翩起舞……一名带着孩子来观展的退休教师说:“科技与文化结合使展览寓教于乐,增强了孩子对传统

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材料二】

①近年来,许多博物馆都展开了三维数字化采集工作。数据采集过程乍看并不复杂:采用三维激光扫

描仪、高清相机等设备文物数据,再利用这些数据建起文物的三维模型。然而要还原文物的历史容貌,还

需要高精度的数据。以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神树为例,因体型庞大,技术人员将几十块残件分段扫描再拼

接,单扫描就用时一个多月,数据处理就用了半年。在虚拟复原时,高精度的数据往往能做到高度复原文

物的每一块残件乃至细节,作为文物修复的重要参考。

②再以湖南省博物馆的古琴“飞泉”为例,古琴的形制和漆色断纹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其修复需要

最小干预和有效保护。修复师运用扫描的三维数据,对缺失部分的结构进行三维重建,然后进行虚拟修

复,再修复实物,以此提高修复的精准度。

【材料三】

①如今文物展品与数字技术的关系,早在考古发掘现场就已经形成了。走进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的现代化大棚,只见围绕6个恒温恒湿的玻璃方舱,排开多个考古实验室。旁边的会议室里、占据整面墙

的大屏实时显示考古大栅内的精况。每个发掘坑都设有24小时不闻断拍摄系统,记录的敷据是后期考古

研究的珍贵资料。

②目前正在进行的三星堆遗址发掘,无论是发掘技术还是多学科研究,都站在了世界考古的前沿。在

实验室里,一件青铜器形状的白色硅胶套摆在桌上,这是为新发现的青铜尊量身定制的3D打印“防护

服”。青铜尊器型大,采取传统的石膏固定提取,容易破碎。因此,先用3D扫描仪采集数据,再在3D打

印出的模型上制作好建胶保护套,给文物穿上后再提取。3D打印技术用在考古发掘上还是第一次。

③此次考古还首次应用了高光谱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技术,来识别文物的物质构成。对发掘坑表面进行

光谱扫描,就可以预判文物的材质。比如青铜、象牙和丝织物的光谱表现就不一样,在肉眼看来只是黑色

“土块”的物质,在高光谱成像仪的扫描下能一目了燃。

(上述材料均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有课的一项是()

A.许多博物馆都展开了三维数字化采集工作,这有助于文物的修复。

B.材料一使用生动形象的文学性语言介绍网上展厅和数字体验展,增强了可读性。

C.采集数据、建立三维模型、还原文物的历史容貌,并不复杂,如青铜神树的修复。

D.三星堆遗址的发掘技术已站在世界考古的前沿,如使用3D打印、高光谱数据采集等。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化让博物馆实现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增强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B.青铜尊器型大,所以只能采取传统的石膏固定提取的方法。

C.运用高光谱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技术,可以对发掘坑表面进行光谱扫描,从而提高修复的精准度。

D.为了提高古琴“飞泉”修复的精准度,修复师要先将它整个部分的结构三维重建,然后进行虚拟修

复,再修复实物。

9.某地发现了一个宋窑遗址,其中部分珍稀瓷器已经破碎。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让这些瓷器完整地呈现在大

众面前?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

【答案】7.C8.A

9.首先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高清相机等设备收集瓷器碎片的高精度数据;接着,运用电脑处理这些数据,

建起该瓷器的三维模型;然后,对缺失部分的结构进行三维重建;接着,在电脑上进行虚拟修复;最后,结

合虚拟修复的相关数据,再进行瓷器实物的修复。这样,就可以利用数字技术,让这些瓷器完整地呈现在大

众面前了。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并不复杂”的判断错误。根据材料二①段“然而要还原文物的历史容貌,还需要高精度的数据”“以

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神树为例,单扫描就用时一个多月,数据处理就用了半年”这些内容看知,还原历史

文物容貌是一个耗时极长并且相当复杂精细的工作,故判断错误;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B.结合材料三第②段“青铜尊器型大,采取传统的石膏固定提取,容易破殍”可知,”能采取传统的石膏

固定提取的方法”错误;

C.结合材料三第③段”此次考古还首次应用了高光谱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技术,来识别文物的物质构成”可

知,“提高修复的精准度”错误;

D.结合材料二第②段“对缺失部分的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可知,“将它整个部分的结构三维重建”错误;

故选Ao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应用。

根据题干“部分珍稀瓷器已经破碎,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让这些瓷器完整地呈现在大众面前”的提示可知,

这些文物己经发掘,现在需要利用数字技术,高精度修复这些瓷器。这样,我们就需要先在材料中找到有

关利用“数字技术修复文物”的相关资料,而后设计出该瓷器修复的过程即可。

阅读材料可知,有关利用“数字技术修复文物”的相关资料是材料三。结合材料二①段"三星堆博物馆的

青铜神树”和②段“湖南省博物馆的古琴‘飞泉’”的修复实例,阐述瓷器的修复过程即可。基本流程是

“采集高精度信息一建立三维模型一虚拟重建残缺部分一虚拟修复一实物修复”。

根据材料二第①段“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高清相机等设备采集文物数据”,对于宋窑遗址的破碎珍稀瓷

器,可以采用类似的设备收集瓷器碎片的高精度数据。”以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神树为例,因体型庞大,

技术人员将几十块残件分段扫描再拼接,单扫描就用时一个多月,数据处理就用了半年”,说明对于复杂

的文物残件,这种采集方式是可行且有效的,宋窑遗址的瓷器碎片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收集数据,为后

续修复奠定基础。

“再利用这些数据建起文物的三维模型”,收集完瓷器碎片的数据后,可以运用电脑等技术处理这些数

据,建立该瓷器的三维模型,从而在虚拟空间中呈现出瓷器的大致形态。

依据材料二第②段“修复师运用扫描的三维数据,对缺失部分的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对于宋窑遗址的破

碎瓷器,同样可以利用收集到的三维数据对缺失部分进行结构重建。

“然后进行虚拟修复”,在电脑上对重建后的瓷器模型进行虚拟修复,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使虚拟的瓷

器尽可能接近完整状态。

“再修复实物,以此提高修复的精准度”,结合虚拟修复过程中得到的数据和经验,对宋窑遗址的瓷器实

物进行修复,从而让这些破碎的珍稀瓷器能够完整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盏叫父亲的灯迟子建

①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不是寻常的灯。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

后将一瓢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再用废棉花将它擦得亮亮的。灯

的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从底座中心钉透一颗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上面,待到夜幕降临时,点燃蜡

烛,再小心翼翼地落下灯罩。我提着这盏灯,觉得自己风光无限。

②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就说做灯罩,总是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尽管如

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夜,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提着灯,怀

揣一盒火柴东家走西家串,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点燃蜡烛

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

了吧?”

③“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还真顾家啊。”父亲笑着说,

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

④父亲说过年要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高高挂起的是红

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刷刷响。低处的是冰灯,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

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因为有

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

妖娩迷人了。

⑤我一年一年地长大了,父亲不再送灯给我灯,我已经不是那个提着灯串来串去的小孩子了。我开始

在灯下想心事。但每逢除夕,院子里照例要在高处挂起红灯,在低处摆上冰灯。

⑥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那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里灯火辉煌,我

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

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爸爸,回家的路这么难找吗?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提着灯的

福气了。

⑦一进腊月,家里就忙年了。姐姐会来信说年忙到什么地步了,比如说被子已经拆洗完了,年馍已经

蒸完了,各种吃食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然后催我早点回家过年。所以不管我身在哈尔滨、西安、还是北

京,总是千里迢迢地冒着严寒往家奔,当然今年也不例外。腊月二廿六我赶回家,母亲知道这个日子我会

回来的,因为腊月廿七那天,我们姐弟要“请”父亲回家过年。

⑧我们去看父亲了。给他献过烟和酒,又烧了些纸钱,已经成家立业的弟弟叩头对父亲说:“爸爸,

我有自己的家了,今年过年去儿子家吧,我家住在……”弟弟把他家的住址门牌号重复了几遍,怕父亲记

不住。我补充说:“离综合商场很近。”父亲生前喜欢到综合商场买皮蛋来下酒,那地方想必他是不会忘

的。

⑨正月十五到了,多年前的这一天,在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那时天将要黑了,窗外还没有

挂灯,父亲便送我一个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父亲送我的那盏灯了。

⑩走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着

“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

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

丽醒目,凄切动人。

⑪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10.请依次写出父亲给我做灯的过程?

捡罐头瓶一一一

11.作者在第①段说“那不是寻常的灯”,过年我得到的这盏灯对我来说有哪些“不寻常”?

12.根据文意,按要求回答问题。

(1)第③段中“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

理?

(2)第⑨段中“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父亲送我的那盏灯了。”表现了“我”怎样

的情感?

1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章标题的的含义。

【答案】10.①.做灯罩②.做底座③.固定红烛

11.①父亲给“我”做的灯很费功夫但特别精致漂亮,灯凝聚着浓浓的父爱;②“我”提着灯走东家串西家,

受人夸赞,使“我”风光无限;③使年妖烧迷人。

12.(1)父亲看到女儿提着灯的样子,内心感到幸福,心满意足。

(2)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和深深的爱,对父亲的不舍之情。

13.①父亲给幼时的“我”做的灯;②“我”送到父亲墓前的灯;③指浓浓父爱和“我”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梳理与概括。

第①段具体描写了父亲为“我”做灯的过程。首先是捡罐头瓶;

接着是“将一瓢开水倒进瓶里,啪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可概括为:做灯罩;

接着是“灯底座是木制的”,即:做底座;

最后是“从底座中心钉透一颗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上面”,可概括为:固定红烛。据此填空即可。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章开头“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不是寻常的灯”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作者之

所以说“那不是寻常的灯”,从全文内容来看,重点写灯的不寻常。

根据第②段“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可知父亲做灯,很费功夫,想法设法满足女儿的愿

望,灯凝聚着父亲对“我”浓浓的“不寻常”的爱。

根据第②段“我提着灯,怀揣一盒火柴东家走西家串,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有多好,

然后再心满意足地点燃蜡烛去另一家”可知,“我”提着灯“走东家串西家”,处处受人夸赞,这种风光

的感觉是“不寻常的”。

根据第④段“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姨迷人了”可

知,父亲做的灯使年妖烧迷人,因此在“我”心里是“不寻常”的。

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心理和情感的分析。

(1)“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一束蓬勃芬芳的光。”“蓬勃”原指繁荣、旺盛。这里

表面写烛光“蓬勃”,烛光明亮;其深层意思是,在父亲眼中,他看到的是孩子的健康、快乐,看到的是

家人平安幸福充满希望的蓬勃生活,此时父亲的心理是幸福、快乐、满足的。

(2)结合⑥段“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那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里灯

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路了。我多想提着父

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等内容可知,“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父亲送我的那

盏灯了。”此时,父亲因病早逝,“我”再也得不到父亲做的灯,见不到父亲了,“迎不来父亲送我的那

盏灯”,借物抒情,写出了“我”对父亲的无限思念,表达了“我”对父亲永远难以忘怀的爱和深情。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理解文章标题,主要从风格、特点、作用三个方面来考虑。标题的风格大致有四

类:准确鲜明、新颖生动、简洁凝练、含蓄隽永;标题的特点要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标题的作用主要

有:吸引读者;点明文章主旨;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文章的线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等。

结合第①段“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第②段“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

夫”可知,在父亲在世的时候,每逢过年父亲都会花费很多工夫为“我”做一盏灯。由此可知,文题“那

盏叫父亲的灯”指的是父亲给幼时的“我”做的灯;

结合第⑩段“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

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可知,文题“那盏叫父亲的灯”也指“我”送到父亲墓前的灯。

结合第②段“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

的灯”可知,父亲给幼时女儿做灯,他总是想方设法满足女儿小小的愿望,灯表达的是浓浓的父爱,他的

慈爱照亮了女儿的心;

结合第⑥段“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那年我们没有点灯”,第⑧段“我们去看父

亲了。给他献过烟和酒,又烧了些纸钱,已经成家立业的弟弟叩头对父亲说”,第⑩段“我立刻想到了父

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

可知,后来父亲去世了,“我”给父亲买灯、送灯祭奠父亲,表达“我”对父亲的深深的怀念之情;结合

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可以看出“那盏叫父亲的灯”暗指浓浓父爱和“我”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5分)

阅读下面的诗作,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崔颖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可谓起笔高远。一个“空”字,似有无限的感慨。

B.颔联是首联的延伸,这两联是对实景的描绘,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的叹息。

C.颈联转写登楼所见明丽之景,对仗工整,上下句各用一个叠词,声音铿锵,富于音乐美。

D.本诗题为《黄鹤楼》,处处写楼,写楼的历史悠久、耸入云端、位置独特、景物多变。

15.一个“愁”字点出了诗人的情感,请从写作手法和意象两个角度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情

感的?

【答案】14.B15.本联借景抒情或者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诗人用“日暮”“烟波”将满怀的情绪形象

化,表达了挥之不去的思乡愁绪。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

B.有误,“这两联是对实景的描绘”错误,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是作者的想象,

“昔人”和“黄鹤”是虚景的描绘,“黄鹤楼”是实景的描绘;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驾鹤离去后,

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飘飘荡荡,“黄鹤”是虚写,而“白云”是实景;

故选Bo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从写作手法角度来看,尾联运用设问手法。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采用设问的方

式,先提出“乡关何处”的疑问,引发读者思考,然后以“烟波江上使人愁”给出答案,强调了诗人的

乡愁之重。这种写作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让读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迷茫与惆怅。止匕外,尾

联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诗人在尾联以“烟波江上”的景象作结。夕阳西下,暮色苍茫,浩渺的江面上烟

波笼罩,营造出一种迷茫、朦胧的氛围。这种以景结情的方式,将诗人的乡愁融入到特定的景物之中,使

情感更加含蓄深沉,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从意象角度来看,“日暮”这个时间意象,往往给人一种时光流逝、归宿难寻的感觉。在这首诗中,“日

暮”暗示了诗人漂泊在外的时间之久,同时也增添了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夕阳西下,倦鸟归巢,而诗

人却不知自己的归乡之路在何方,从而引发了强烈的乡愁。“烟波江上”的“烟波”意象,描绘了江面

上烟雾缭绕、水汽弥漫的景象。这种朦胧的景象既象征着诗人前途的迷茫,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哀愁。烟

波浩渺,无边无际,就像诗人的乡愁一样,没有尽头,无法排遣。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期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

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口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

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游石首绣林山记

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约结不舒。至西陵以下,北岸多沙泥,当之辄靡,水始得遂其剽

悍之性。如此者凡数百里,皆不敢与之争。而至此忽与石遇,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垮崂力抵其锋,

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以水战石,则汗汗田田,澎,彪沛沛,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

虎兜,石若不能无少让者。以水战石,壁立雄峙,怒狞健鹫,随其洗磨,簸荡之来,而朗返涛回,触而徐

迈,如负如此。

【注】①约结:束缚、受控。②愕嵋(e):锐利的样子。③汗汗田田:水势广大无际的样子。④潇澎

(biao)科科(han)淅:水流迅疾的样子。⑤怒狞健鹫(zhi):向凶猛的大鸟愤怒地站着。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水战石以刀劈狼首B.皆不敢与之争何陋之有

C.自非亭午夜分大江自三峡来D.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7.下面对《三峡》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

A.文章先写三峡概貌,再具体描绘了三峡四季不同景象,突出了三峡险恶、令人畏惧的特点。

B.第三段从仰视到俯视的视角,描绘了三峡春冬季节景色的清幽美,动静相生,山水相配。

C.结尾引用渔者的歌谣,运用正面描写,突出了三峡山高峡长的特点,渲染了三峡秋季肃杀、悲凄的氛

围。

D.文章句式灵活多变,整饬华美,音韵和谐中,又有参差变化,读起来给人抑扬顿挫之感。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如此者凡数百里,皆不敢与之争。

19.李明查资料发现,《三峡》是郦道元为《水经注•江水》作的部分注释,他认为文章第一段写山,与水

无关,可以删去。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20.以上两篇文章极尽描写之妙,展示了水的各种情态,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16.A17.D

18.(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像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共几百里,江岸都不敢与江水相争。

19.不可以。文章第一段勾勒全貌,突出山的连绵众多、高峻雄伟。山高谷狭的地势是夏水峻急雄壮的重要

原因,前后文脉贯通。山水连为一体,让三峡的特色更为突出,所以不能删去。

20.甲文使用侧面描写了夏水的湍急、浩大的特点,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春冬两个季节的水和缓、

清澈、美丽的特点;乙文通过细节刻画,突出了水浩荡有力的情态(或正面描写水势的凶猛)。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以:意思用法相同,介词,用;

B.之:代词,他/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C.自:连词,如果/介词,从;

D.素:形容词,白色的/形容词,朴素的,无修饰的;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突出了三峡险恶、令人畏惧的特点”有误,应是写出了三峡的高峻,湍急的特点;

B.“从仰视到俯视的视角”有误,先看“素湍绿潭”再看“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应该是“从俯视

至U仰视”;

C.“正面描写”理解错误,引用渔者的歌谣应该是“侧面描写”;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

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月:日月。

(2)如,像;此,这样;皆:全,都。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首先表态,不能删掉;再分析原因。第一段“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

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该句勾勒出了三峡的全貌,先写山是为了突出山的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

特点,山高水低,水的落差就大,水流自然湍急;结合“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句

可知,同时为下文写长江的水势和江水给两岸带来的四季景色作了铺垫。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作者按照自然时令,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第二段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

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

比、夸张等手法,通过写船的快,从侧面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之迅疾;

第三段写春冬三峡之景,突出春冬两个季节的水和缓、清澈、美丽的特点。“素湍”“绿潭”,两种色

彩、两种情态,和“回清倒影”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

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

乙文则运用了细节描写,生动地描写了水与石相遇时激烈交战的场景。一方面,描绘了水的汹涌之态。

“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展现出水势的强大和迅猛,仿佛具有强大的冲击力。“汗汗田田,澎澎科

济”则进一步通过细腻的笔触,形容水势浩大、浩荡的样子。另一方面,刻画了石的顽强抵抗。“石峭崎

力抵其锋”,写出石头坚硬、屹立不倒,奋力抵挡水的冲击。“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兄”,把石头在与

水的战斗中被想象成剑戟、虎兜等,突出石头形态的变化多端,暗示石头虽处于被动但也并非轻易屈服。

整体上,通过对水与石交战的细节描写,突出了水浩荡有力的情态。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

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

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

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

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

趣味。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

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

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大江从三峡流出,沿途所遇到的无非就是石头,水势常常因此而盘曲不能舒展。到了西陵峡以下,

两岸大多都是沙石泥土,挡在水的面前就显得没有多大用处,水自此才得以显出其剽悍的性情。像这样的

情况持续了数百里,都不敢和它进行争夺。但是在这个地方忽然遇到了石头,水势汹涌而下,激射到石头

上,山崖高峻,努力阻挡住它的锋芒,水和石就好像开始打相持仗。以水来战石,则水广大无际,流速迅

急,(水)把石头劈开,使之像树林一样;把石头侵蚀得千疮百孔,形成一个个洞穴;磨砺石头,使它们

像剑戟一样锋利;把石头磨得圆滑,好像虎牙的形状。石头就像不能稍微作出让步的样子。如果以石战

水,石壁雄伟的伫立在那里,凶猛刚健,任水洗刷磨砺。(水)浩荡而来,而浪涛却折返而回,碰触到山

崖水势就变得缓慢,就好像背着东西一样。

三、综合(10分)

21.“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的故事比山水更动人。班级组织主题为“聚焦山水场域赏读经典名

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李明在阅读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和《西游记》时,发现此名著把“山水”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

便以此为脉络梳理文本内容,制作“山水•人物•事件”名著研读任务单,请你帮她把下列表格补充完

整。

“山水•人物•事件”名著研读任务单

与山水有关

名著相应文本内容批注

的人或事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

等闲。颈联反映出红军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长征中的重要战

《红星照

跋山涉水泥丸。役:

耀中国》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①_______;

索寒。②______。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

开颜。

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海

请写出此瀑布的

《西游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冷气

瀑布壮观所在地

记》分青嶂。潺^名瀑布,真是挂

③__________

帘帷。

(2)山水诗往往蕴含深刻的哲理,适用于给小说人物作批注。小语尝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

又一村”评价孙悟空,请你说说这样的评价是否合理。

(3)“五一”黄金周期间,全国部分地区因地制宜举办实景演出活动。李明认为这种演出投入过多,形

式繁琐,意义不大。请你结合【链接材料】,针对李明的观点进行反驳,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80字

以内。

链接材料】

实景演出是一种以真山真水为演出舞台,以当地文化、民俗为主要内容的演出模式,如开封《林教头

风雪山神庙》、重庆《烽烟三国。桃园结义》、抚州《寻梦牡丹亭》、桂林《印象。刘三姐》等。据不完全

统计,“五一”期间,各地实景演出市场已经恢复至以前,充分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

【答案】(1)①.巧渡金沙江②.强渡大渡河③.花果山水帘洞

(2)评价是合理的。这两句诗很有哲理性,说明人只有经历磨难后,才能看到希望。孙悟空经历了许多磨

难,如被如来镇压在五行山下整整五百年,跟随唐僧取经后,取经路上经历许多磨难,甚至被逐回花果山,

但孙悟空始终坚持信念,勇于开拓,最终修成正果,从花果山的“妖猴”蜕变为斗战胜佛。

(3)实景演出对地方经济与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它能够促进“内循环”;利好旅游业,能提供真实的体

验,有助于传承优秀文化。我们应支持各地发展实景演出。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第一、二空。这首诗是毛泽东对长征的回忆与歌颂。“金沙水拍云崖暖”反映出红军长征中的重要战役是

“巧渡金沙江”。“大渡桥横铁索寒”反映出红军长征途中重要战役“强渡大渡河”。

第三空。这个段落是《西游记》第一回中,石猴在花果山出世后,和群猴玩耍时,顺着河流找到了一道瀑

布,瀑布后就是水帘洞,因此瀑布所在地为:花果山水帘洞。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理解、名著知识的掌握。解答时,要先表态,然后点明诗句蕴含的哲理。“山重水复疑无

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在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的希望。然后围绕哲理,结合名著情节进行分析即

可。

示例:评价是合理的,这句诗哲理:无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孙悟空被太上老君丢进炼丹炉中受尽烈火煎熬、被如来镇压在五指山

下整整五百年,跟随唐僧取经后,无论取经路上经历了多少磨难,他始终坚定信念,积极应对,最终修成

正果,从“妖猴”修炼成佛。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解答此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结合“这种演出投入过多,形式烦琐,意义不

大”可知,观点应为:这种演出非常有意义。然后结合【链接材料】言简意赅地阐述理由。言之成理即

可。要注意字数80字以内的字数要求。

示例:实景演出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