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七年级语文辅导讲义:月考复习2(学生版)_第1页
2024年秋季七年级语文辅导讲义:月考复习2(学生版)_第2页
2024年秋季七年级语文辅导讲义:月考复习2(学生版)_第3页
2024年秋季七年级语文辅导讲义:月考复习2(学生版)_第4页
2024年秋季七年级语文辅导讲义:月考复习2(学生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月考复习2第四单元复习

教学目标1、能默写要求背诵的古文。2、掌握课内古文知识。3、掌握课内现代文知识

温故知新

上节课回顾:

授课内容

一、《纪念白求恩》

【知识梳理】

1.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

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2.相关背景

白求恩,全名诺尔曼•白求恩(1890年3月3日〜1939年11月12日),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

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8

年来到中国参与抗日革命,1939年因病逝世。

3.主要内容

本文概述了白求恩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同志逝世的深切悼念之情,高

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

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4.中心句

每段中心句:

第一段:“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第二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

端的热忱。”

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第四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5.分段及段意

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要点是:

第一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赞扬自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例题精讲】

L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

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2)我和白求恩同志另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

2.本文在句式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课堂练习】

(一)片段阅读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

热忱。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

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

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

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

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

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1.“无不为之感动”中的“之”指代什么?

2.文中正面介绍白求恩的句子是第句,侧面介绍白求恩的句子是第句。

3.选段第⑧句话能否改为“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都佩服,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说说你的理解。

4.这段文字运用了哪种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回答。

5.文中对白求恩有三种称呼,“白求恩同志”“白求恩”“白求恩医生”想一想这三种称呼有什么分别。

(-)语段阅读。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

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

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

个纯粹的共产党员o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

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

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1.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双重否定有什么作用?(4分)

2.选文中用了“白求恩”“白求恩同志”和“白求恩医生”三种称呼,如果改用同一种称呼好不好?为什

么?(4分)

3.这段文字批评了不少人对工作不负责任的态度,与白求恩同志形成鲜明对照;批评

了不少人对同志对人民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态度,与白求恩同志形成

鲜明对照。(4分)

4.选段列举了几个反面事实进行对比,其作用是()(5分)

A.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从而有力地阐述和证明了论点。

B.突出了白求恩伟大的国际主义思想,从而有力地阐述和证明了论点。

C.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从而有力地阐述和证明了论点。

D.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地阐述和证明了论点。

5.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3分)

二、《植树的牧羊人》

【知识梳理】

1.作者名片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

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

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

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很难被人归类,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

家乡和周边地区一一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2.背景链接

《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用23年时间为我们写的震撼心灵的环保主题的故事,当这本书

送到出版商手里时,仅仅有7页是打字机打出来的,其余全部是作家一笔一笔手写的。画家弗瑞德里克•拜

克花费了5年时间以熏瞎一只眼睛为代价来完成这部作品的绘画。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

“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

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

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植树的牧羊人》是让・乔诺晚期的作品,是虚构的小说世界。虽

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作出了贡献。

3.主要内容

叙写“我”三次造访艾力泽•布菲老人,看到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选种、种树的工作,使得荒山

变成了绿洲,给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

4.主旨

《植树的牧羊人》通过讲述者“我”一段跨越四十年的回忆,讲述了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

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而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表达了牧羊人执着地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一一上帝如果赋予我

生命,我就应该去种树,而最终人定胜天的思想,赞扬了他无私和给予.的奉献精神,探寻了人类幸福的根

源以及什么才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的问题。

5.文章分段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

6.脉络梳理

时间顺序人物概况牧羊人的情况环境

初遇牧羊人在荒山上默默地牧羊,

自信、安静、忠厚、养羊种树荒地废墟,没有水

(1-12)选种、种树。

改为养蜂,继续种树,而

再见牧羊人

身体硬朗、沉默寡言、养蜂种树且种的树品种逐渐增有三块树林

(13-18)

多。

最后一次相他种树的初衷仍然没有

87岁绿洲1,一万多人居住

见(19—完)动摇,继续种树。

【例题精讲】

(一)句子含义

1.“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创造”,这句话有什么深层含义?

2.“他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作者这样有怎样的言外之意?

(-)人物形象

1.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

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

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2.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

的。

3.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4.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

5.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6.他停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地埋上土。

7.“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这几句话表达

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8.课文的4至7段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方式来描写牧羊人?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9.第五自然段中对老人进行了怎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语言赏析

1.在我眼里,他就像是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2.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3.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4.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5.“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

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6.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7.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课堂练习】

植树的牧羊人

(法)让・乔诺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

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那是在1913年,我长途跋涉走进法国普洛旺斯高原,来到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

千二三百米,放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一棵树也没有。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

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一座尖塔倾圮的教堂,显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但是现在却毫无生命的迹象。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由于我的水在两天前就喝光了,所以急需找到饮用水。我原

本以为村子里应该有水井,找到时才发现,它早已干涸。

我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心想:要找到水,恐怕是没指望了。就在我爬

上一个山坡时,忽然看见远处山谷似乎有人影,开始我还以为是棵枯树,但不论怎样我还是走了过去。原

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一群绵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牧羊人让我喝了他水壶里的水,又带

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汲水给我,井水甜丝丝的。他很少说话,独自生活的人都这样。但

可以感觉得出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坚强的人。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头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的石

头房子,屋顶很严实,风吹过屋顶的瓦片,发出仿佛浪花冲到岸边拍打海岸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洁,

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刚上过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汤。他的胡子刚刚刮过,

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补丁针脚细密,几乎看不出来。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递上烟草袋,

他说他不抽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不一会儿,他拿出一个小袋子,倒出

一堆橡实,然后一颗一颗仔细地拣着。我好奇地问:“你在做什么?”他回答:“我要选一百颗种子,明

天种。”他极其认真地把饱满、无裂缝、个头大的橡树种子挑拣出来,十颗一堆的放好,全部弄好后,我

们就去睡了。

第二天清早,我请求他让我在这里再住一个晚上,其实再待一天并非必要,我只是受了好奇心的驱使,

想要了解他更多一点儿,他痛快地答应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够扰乱他的生活,他要赶着羊儿去吃草了。

出发前,他把昨夜精挑细选的橡实,连同袋子,浸到一桶水中,背着那桶水离开屋子。我发现他带了一根

铁棒,大概像拇指那么粗,一米半长。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拿起铁棒向

下戳了一个坑,轻轻放入一颗橡实,再仔细覆盖上泥土。他一颗一颗耐心地种下橡实。我好奇地问:“这

个山坡是你的吗”“不是。”“那么你晓得这是谁的土地吗”“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他一心一意

把一百颗橡树都种了下去。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

样一个人种着树,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树。这其中只有两万颗发了芽,长成树苗;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之中,

又只有一半能逃过干旱的气候和野鼠的啃食,存活下来。他今年五十五岁,名叫艾尔则阿•布非耶,以前

在平地有一个自己的农庄,不幸的是他先失去儿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决定搬到高地。“为什么要辛

辛苦苦地种树呢?"我问。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就显得没有生机。反正他没重要的事情做,那就

种树吧,好给大地上带来些生气。

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第二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年的军旅生涯使我差不多忘记了“种

树的牧羊人”。大战结束后,我再度踏上那条通往高原的道路。这一带乍看景象大致如昔,只是在没有人

烟的村庄尽头,看到了一片薄薄的雾气,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我不由得想起他。我想,那一万颗橡

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在五年的战乱里,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怎么生活?

事实上艾尔则阿•布非耶不但活着,身体甚至比以前更健朗了。现在他不再放羊,因为羊群会啃掉他

种的树苗。战争没有干扰他的生活,他一直在心无旁鹫地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棒,还种白桦树。1910年

种的橡树现在已经十岁,长得比我都高,看起来壮观极了。我实在说不出话,而他也还是沉默寡言。我们

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森林中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全长十一公里,最宽的地

方有三公里。这是从这个男人的双手及心灵中创造出来的,没有任何外界技术的支援。我明白了,人类除

了毁灭,还可以象上帝一样创造。

牧羊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棒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的肩膀这么

高了。那大片的橡树也非常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他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把

桦树苗全种到他认为地表湿润的山谷,结果证实他是正确的,这些桦树棵棵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蔚然成林。当我们回头往村庄走时,途中一条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水流淙淙。这是种树的连锁

效应,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怀疑或动摇,只是在执着

不懈地种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八十七岁了。当我坐车进入高地踏上这条通往

荒原的路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泉水又冒了出来,河水汩

汩地流入池塘,池塘边还种了菩提树。原先的废墟上已修复成崭新的房舍,周围的菜圃与花园,井然混栽

着各式各样的白菜、玫瑰、韭葱、金鱼草和秋牡丹。这里重新充满了生机,变得富饶了。现在这里的人们

生活得幸福、舒适。一路上,我见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乡村聚会上飘荡。整个

高地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这一切都得归功于艾尔则阿•布非耶。

每当我想到这位种树的老人,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

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普通的牧羊人油

然升起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1.认真阅读选文,指出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2.根据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句段,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1)“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有怎样的寓意

(2)选文中作者用哪些话赞美牧羊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

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

5.(1)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2)第九段中说“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句中“这”指什么?“奇迹”指什么?

6.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任选一个)。

(1)“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薄薄的雾气,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2)“这些白桦树棵棵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

三、《诫子书》

【知识梳理】

诫子书

选自《诸葛亮集》卷一(中华书局2009年版)。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

瞻。书,书信。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周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国君子之行,圄回修身,俭以养德。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非快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达到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增长才干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振奋精神。励,振奋轻薄浮躁与“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

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悲守叵回,|将复何及"

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又怎么来得及。

1.文学常识

(1)诸葛亮(181〜234),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坊郡阳都人。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

家,他出生于时代官宦家庭,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2)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

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

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

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

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

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

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3)本文论述了多层关系: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

(4)出自本文的成语: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5)学习的最佳境界:淡泊宁静

(6)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文义周密深刻

2.按要求背默:

(1)文中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的句子:o

(2)文中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是:。

(3)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

(4)反映诸葛亮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和冷静处世的思想及其心态的句子:o

(5)文中常被人们引做“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非。

3.与诸葛亮有关的诗句或对联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鹉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赞颂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对联: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

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这副对联仅用了短短的十个字,赞颂了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一生功绩。所谓“两

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蜀汉大业所作的前、后两个《出师表》;还“一对”是指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

的《隆中对》,在文中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精辟分析。

【例题精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2)俭以养德()

⑶非宁静无以线匹()⑷淫慢则不能励精()

⑸险躁则不能泡性()⑹多不谈母()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⑵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用课文原句填空。

⑴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o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课堂练习】

(甲)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日:“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

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

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

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乙)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o夫学须静

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非学无以广才()

悲守穷官()又相天子()

2.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吾于天下亦不轻矣()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

夫君子之行()险躁则不能冶性()

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

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5.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6.《诫子书》,作者在文中对儿子提出了怎样的告诫?

7.谈谈你对“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句话的理解。

8.你从这篇短文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课后作业】

(-)《纪念白求恩》选段(共14分)

(1)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

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

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

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

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2)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

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

好的教训。

(3)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

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

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

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

人。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几段文字的内容。(4分)

2.联系选段,说说“纯粹的共产党员”具有怎样的特点。(3分)

3.选文中的第一段和第二段都谈到了白求恩同志的工作,是否重复,为什么?(4分)

4.毛泽东为什么说“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请结合选

文,简单说明理由。(3分)

(二)(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

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②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洛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

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他。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

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以前一天晚上起,

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

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

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

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我打消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③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

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

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款着一锅热腾膀的汤。看得出,

他刚刚制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④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道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

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⑤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颖仔细挑选起来。他要把好

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

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

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