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物理复习之解答题:光(10题)_第1页
2025年中考物理复习之解答题:光(10题)_第2页
2025年中考物理复习之解答题:光(10题)_第3页
2025年中考物理复习之解答题:光(10题)_第4页
2025年中考物理复习之解答题:光(10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中考物理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解答题):光(10题)

—.实验探究题(共10小题)

1.(2024•惠济区校级三模)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

(2)点燃蜡烛A,眼睛应在(选填"A”或"B”)侧观察像;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直接观察光屏,在光屏上(选填“能”

或“不能”)找到A的像;

(4)如果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会观察到蜡烛A的像(选填“向上移动”“向

下移动”或“不动”)。

2.(2024•高港区校级三模)小星和小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图乙是茶色玻璃板的

示意图。实验准备了完全相同的棋子A和B、刻度尺等器材。

茶色玻璃

/

7中间位置

GJ

(1)将一张方格纸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茶色玻璃竖直放置在方格纸上,本实验用茶色玻璃板替代平

面镜。因为透过玻璃板能同时看到棋子B和棋子A的像,所以能;

(2)选用MN这条线段表示平面镜所在的位置,则应将茶色玻璃的(选填“前表面”、“后

表面”或“中间位置”)与之对齐;

(3)多次改变棋子A的位置,分别找到相应的像,并设计了如表格,用于记录数据,请在表格内的(a)

位置填入合适的项目内容:

实验序号①②③

(a)

棋子B到平面镜的距

离/cm

(4)小星同学调整器材位置观察到棋子A的像,同组的小华站在他的右侧,却没有看到像,为了能够

让小华看到像,如图甲所示,在不改变棋子A位置的前提下,采取了两个方法,方法一:将平面镜沿

着MN方向,向(选填“左”或“右”)移动,方法二:以茶色玻璃左侧边0M为轴,将平面

镜适当向(选填"前”或“后”)表面转动,上述两个方法小华所看到的像(选填

“在”或“不在”)同一位置。

3.(2024•端州区校级模拟)明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和物体的位置有什

么关系”。A、B是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M是有一面镀膜的玻璃板。镀膜玻璃也称反射玻璃,是在玻

璃表面涂镀一层合金或金属化合物薄膜,镀膜后增强了对光的反射,又能保证一定的透光性。

T

(1)用镀膜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方便确定的位置;

(2)将白纸放在水平桌面上,将玻璃板与纸面(选填“垂直”或“平行”)放置。沿着玻璃

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3)将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用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如图乙所示,在蜡烛A靠近玻璃板一侧记下物体的位置Ai,应该在蜡烛B(选填“靠近”

或“远离”)玻璃板一侧记下像的位置Bi;

(4)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实验,三次实验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将白纸沿

放置玻璃板的直线对折,发现点Bi和Ai,B2和A2,B3和A3基本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平

面镜成像时,①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②像与物连线与镜面;

(5)完成上述实验后,小明反思实验过程,提出一个质疑:实验中利用玻璃板镀膜的那一面成像,应

该在镀膜那一面下边划线,作为平面镜的位置,怎样判断玻璃板哪面镀膜呢?小组同学讨论出一种方法:

将铅笔尖分别贴在玻璃板的左右两面。观察到铅笔较清楚的像如图丁所示,由此可以判断镀膜在玻璃板

的(选填“左”或“右”)面。

4.(2024•杜集区校级二模)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其中ABCD是白色硬纸板制成的

光屏,并能沿ON折转,ON垂直于CD。

(1)实验时,将光屏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紧贴光屏射向镜面上的。点,可在光屏上看到反

射光,如图甲;将光屏右半部分向后折转任意角度,光屏上都看不到反射光,如图乙。这样的操作是为

了探究;

(2)某同学的实验数据如表,其中有一组数据测错了,这组数据错误的原因可能

是O

实验次数123456

入射角/°60504030200

反射角/°60504060200

MR

甲乙

5.(2024•南通)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为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小丽的调节场景如图甲,操作中的不当之处

是O

(2)如图乙,光屏上恰能呈现烛焰倒立、的清晰实像,此时光在光屏上发生反射;

若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置一镜片,将光屏向左移动,光屏上可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该镜片是透

镜。

(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为使图乙中光屏上的像变大,小丽的操作应是

6.(2024•南明区校级二模)随着手机用户的增多,导致近视眼逐渐增加,近视眼是由于长时间用眼,造

成用眼过度,眼睛的晶状体变厚。

【问题】

小明同学为了弄清楚是不是因为晶状体变厚造成近视眼,同时想弄清楚是不是晶状体越厚,近视眼度数

越大。

【证据】

因此利用实验室中的水凸透镜等器材进行探究实验:

(1)调整烛焰(模拟远处所视物)、水凸透镜(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其凸起程度可通过

注射器注入或吸收水量来调节)、光屏(模拟人眼视网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1所示,在光屏上

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

(2)当向水凸透镜内注入适量水来模拟近视眼,发现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靠近透

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再次得到清晰的像,说明凸透镜变厚后,凸透镜的焦距变,像距变

小。

【结论】

(3)根据所学的内容知道,近视眼成因之一是由于长时间用眼后,造成晶状体变,眼睛将

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选填“前”或"后”)。

【分析】

(4)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水透镜”后的光线如图2所示,现向“水透镜”里适当注入少许水

后夹紧夹子,请画出此时图2中这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水透镜”后的出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7.(2024•东营区校级模拟)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中,洛洛将纸板EF(可绕ON折转)垂直立

在平面镜M上如图lo

实验次数123

入射角30°45°60°

30°45°60°

(1)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AO入射到O点,坐在教室不同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纸板上的光路,光在纸

板上发生的是(选填“镜面”或“漫”)反射。

(2)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多次实验,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分析数据可得出结

论:O

(3)为了探究反射光线是否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接下来的操作

是:o在实验过程中,若有同学放置纸板时与平面镜不垂直,如图2所示,让

光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纸板EF上将(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

8.(2024•新北区校级一模)学习了凸透镜成像知识后,小明用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甲,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透镜下方平行地做上白纸,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S与对应的

白纸被烤焦的时间t,绘出图像的如图乙,则可判断该透镜的焦距f为cm;

(2)调整器材高度时,应(选填"点燃”“不点燃”)蜡烛;

(3)小金在实验过程中不断移动烛焰位置,观察到如丁图①至⑥的六种烛焰清晰的像,请按蜡烛到凸

透镜距离由远到近所得到的6个像进行排序,正确顺序为②①③;

(4)小明又自制了一个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图戊所示,小明向水透镜注水,并调整蜡

烛和光屏的位置后,在光屏上看到了倒立(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这种成像特点的应用;

(5)继续注水后,小明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这是因为注水后水透镜变得更凸,会聚能力更强

了,此时水透镜焦距变(选填“大”或“小”)。为了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可将光屏靠

近透镜;或者如图己所示,小明将自己的眼镜放在蜡烛和水透镜之间,像也变得清晰了一些,由此判断

该眼镜是(选填“近视镜”或“远视镜”)。

9.(2024•福田区校级开学)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

..........…\......................

OcmlO2030405060708090

左右

(1)当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甲时,光屏上会呈现一个等大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若将图甲中蜡烛向右移动5cm,为使光屏上仍然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选填“左”

或“右”)移动,此时光屏上会呈现一个倒立、(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正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

(3)如图乙所示,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36cHi刻度线处,则人眼按(选填“1”或

“2”)所示方式能观察到蜡烛的像。

10.(2024•凌河区校级三模)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装置如图1所示。

一玻璃板位置

DD~0B~Q

U

白纸

图1图2

(1)为了更好的完成实验,最好选用(选填“无色”或“茶色”)玻璃板,玻璃板应放

置在水平桌面上,可用(填器材名称)来检验;

(2)将棋子A置于玻璃板前方,观察到A的两个像,在玻璃板后方放置棋子B,使之与棋子A较亮的

像重合。在白纸上记下棋子A和B的位置,如图2所示,此时物到镜面的距离为,像到镜

面的距离为(均选填“AC”、“AD”、“BD”或“BC”)。可沿方向(选填“MN”

或“PQ”)移动棋子A。

2025年中考物理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解答题):光(10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实验探究题(共10小题)

1.(2024•惠济区校级三模)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点燃蜡烛A,眼睛应在A(选填"A”或"B”)侧观察像;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直接观察光屏,在光屏上不能(选填“能”或

“不能”)找到A的像;

(4)如果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会观察到蜡烛A的像不动(选填“向上移动”“向下

移动”或“不动”)。

【考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选用玻璃板的原因;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观察像

的方法;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成虚像.

【专题】实验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实验基本能力.

【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A;(3)不能;(4)不动。

【分析】(1)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确定像的位置是关键。像的位置用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来

确定。实验中既能看到物体A的像,又能看到蜡烛B,要采用透明的玻璃板;

(2)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

(4)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解答】解:(1)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既能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

能观察到B蜡烛,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

(2)平面镜成的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平面镜后没有成像光线,所以人眼应在A

侧观察,才能看到蜡烛A的像;

(3)平面镜成的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虚像,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

承接,所以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的像;

(4)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由于玻璃板所处的平面没有变化,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所

以会观察到蜡烛A的像不动。

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A;(3)不能;(4)不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

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同时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通过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2.(2024•高港区校级三模)小星和小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图乙是茶色玻璃板的

示意图。实验准备了完全相同的棋子A和B、刻度尺等器材。

(1)将一张方格纸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茶色玻璃竖直放置在方格纸上,本实验用茶色玻璃板替代平

面镜。因为透过玻璃板能同时看到棋子B和棋子A的像,所以能确定像的位置,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选用MN这条线段表示平面镜所在的位置,则应将茶色玻璃的前表面(选填“前表面”、“后

表面”或“中间位置”)与之对齐;

(3)多次改变棋子A的位置,分别找到相应的像,并设计了如表格,用于记录数据,请在表格内的(a)

位置填入合适的项目内容:

实验序号①②③

(a)棋子A到平

面镜的距离/cm

棋子B到平面镜的距

离/cm

(4)小星同学调整器材位置观察到棋子A的像,同组的小华站在他的右侧,却没有看到像,为了能够

让小华看到像,如图甲所示,在不改变棋子A位置的前提下,采取了两个方法,方法一:将平面镜沿

着MN方向,向右(选填“左”或“右”)移动,方法二:以茶色玻璃左侧边OM为轴,将平面

镜适当向后(选填“前”或“后”)表面转动,上述两个方法小华所看到的像不在(选填“在”

或“不在”)同一位置。

【考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选用玻璃板的原因;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像与物

的大小以及位置关系.

【专题】实验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实验基本能力.

【答案】(1)确定像的位置,比较物像大小关系;(2)前表面;(3)棋子A到平面镜的距离/cm;(4)

右;后;不在。

【分析】(1)为了便于观察成像情况,实验茶色玻璃板替代平面镜;

(2)为了使测量像距和物距时更准确,茶色玻璃的前表面应与MN对齐;

(3)实验过程中应该记录物距和对应的像距;

(4)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解答】解:(1)透过玻璃板能同时看到蜡烛B和蜡烛A的像,所以为了便于观察成像情况,从而确

定像的位置,比较像物大小关系;

(2)为了使测量像距和物距时更准确,茶色玻璃的前表面应与MN对齐;

(3)实验过程中应该记录物距和对应的像距,所以表格内(a)位置应该填入棋子A到平面镜的距离/cm;

(4)将平面镜沿着MN方向,向右移动,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所以像仍然成在

原来的位置;若以茶色玻璃左侧边0M为轴,将平面镜适当向后表面转动,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

体关于镜面对称,所以像会成在原来的位置的左边;上述两个方法小华所看到的像不在同一位置。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比较物像大小关系;(2)前表面;(3)棋子A到平面镜的距离/cm;(4)

右;后;不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

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同时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通过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3.(2024•端州区校级模拟)明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和物体的位置有什

么关系”。A、B是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M是有一面镀膜的玻璃板。镀膜玻璃也称反射玻璃,是在玻

璃表面涂镀一层合金或金属化合物薄膜,镀膜后增强了对光的反射,又能保证一定的透光性。

T

(1)用镀膜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方便确定像的位置;

(2)将白纸放在水平桌面上,将玻璃板与纸面垂直(选填“垂直”或“平行”)放置。沿着玻璃

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3)将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用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如图乙所示,在蜡烛A靠近玻璃板一侧记下物体的位置A1,应该在蜡烛B靠近(选填“靠近”或

“远离”)玻璃板一侧记下像的位置Bi;

(4)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实验,三次实验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将白纸沿

放置玻璃板的直线对折,发现点Bi和Ai,B2和A2,B3和A3基本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平

面镜成像时,①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②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5)完成上述实验后,小明反思实验过程,提出一个质疑:实验中利用玻璃板镀膜的那一面成像,应

该在镀膜那一面下边划线,作为平面镜的位置,怎样判断玻璃板哪面镀膜呢?小组同学讨论出一种方法:

将铅笔尖分别贴在玻璃板的左右两面。观察到铅笔较清楚的像如图丁所示,由此可以判断镀膜在玻璃板

的左(选填“左”或“右”)面。

【考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选用玻璃板的原因;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玻璃板

垂直放置的错误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像与物的大小以及位置关系.

【专题】实验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实验基本能力.

【答案】(1)像;(2)垂直;(3)靠近;(4)相等;垂直;(5)左。

【分析】(1)用镀膜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的,可以同时看到像和物,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玻璃板与水平桌面要垂直放置,否则成的像偏高或偏低,不易确定像的位置;

(3)实验中像距等于物距;

(4)结合数学知识回答;

(5)根据图丁可知左侧为反射面,据此分析。

【解答】解:(1)用镀膜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的,可以同时看到像和物,因此目的是为了方便确

定像的位置;

(2)为了便于找到像,将白纸放在水平桌面上,将玻璃板与纸面垂直放置;

(3)由于像距等于物距,所以在蜡烛A靠近玻璃板一侧记下物体的位置Ai,应该在蜡烛B靠近玻璃

板一侧记下像的位置Bi;

(4)将白纸沿放置玻璃板的直线对折,发现点Bi和Ai,B2和A2,B3和A3基本重合,结合数学知识,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①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②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5)镀膜那一面反射效果好为反射面,将铅笔尖分别贴在玻璃板的左右两面,观察到铅笔较清楚的像

如图丁左所示,由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可知,左侧为反射面,由此可以判断镀膜在玻璃板的左面。

故答案为:(1)像;(2)垂直;(3)靠近;(4)相等;垂直;(5)左。

【点评】本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考查对器材的要求、操作过程的理解和成像规律的运用。

4.(2024•杜集区校级二模)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其中ABCD是白色硬纸板制成的

光屏,并能沿ON折转,ON垂直于CD。

(1)实验时,将光屏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紧贴光屏射向镜面上的O点,可在光屏上看到反

射光,如图甲;将光屏右半部分向后折转任意角度,光屏上都看不到反射光,如图乙。这样的操作是为

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某同学的实验数据如表,其中有一组数据测错了,这组数据错误的原因可能是反射角测量成反

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实验次数123456

入射角/°60504030200

反射角/°60504060200

甲乙

【考点】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探究光反射实验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共面;探究光反射实验中

的反射光线的误读.

【专题】实验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应用能力.

【答案】(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反射角测量成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分析】(1)根据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进行分析,使光屏不在一个平面内,观察现象,得

出结论。

(2)由光的反射定律知,反射角应等于入射角,故他所测量的角不是反射角,而是反射光线与镜面的

夹角。

【解答】解:(1)将光屏右半部分向后折转任意角度,光屏上都看不到反射光,如图乙,说明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是反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是入射线与法线的夹

角,其中有一组数据测错了,这组数据是第4次实验的,原因可能是将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当成反

射角。

故答案为:(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反射角测量成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通过分析实例考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5.(2024•南通)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为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小丽的调节场景如图甲,操作中的不当之处是调节三者的高度时

没有点燃蜡烛。

(2)如图乙,光屏上恰能呈现烛焰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此时光在光屏上发生漫反射:若

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置一镜片,将光屏向左移动,光屏上可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该镜片是凸透镜。

(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为使图乙中光屏上的像变大,小丽的操作应是将蜡烛靠近凸透镜一些,

同时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

图甲

图乙

【考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仪器的摆放原则;由v,u,f判断成像的性质.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实验基本能力.

【答案】(1)调节三者的高度时没有点燃蜡烛;(2)缩小;漫;凸;(3)将蜡烛靠近凸透镜一些,同时

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

【分析】(1)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使像呈现在光屏的中央;

(2)当物距u大于像距v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该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同;平行光射到凹

凸不平的物体表面上时,其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此时发生的反射是漫反射;

由题知,放置镜片后,光屏向左移动才能呈现清晰的像(即像距变小),则该镜片对光有会聚作用,根

据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判断该镜片是什么透镜;

(3)凸透镜成实像时的动态变化规律为“物近像远像变大”,据此分析小丽应进行的操作。

【解答】解:(1)为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应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进行此

操作时需要点燃蜡烛,则图甲中操作不当之处是调节三者的高度时没有点燃蜡烛;

(2)如图乙,此时物距u大于像距v,则光屏上呈现烛焰倒立、缩小的实像;

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光屏上的实像,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

由题可知,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置一镜片,将光屏向左移动,光屏上可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说明放置镜

片后像距变小,则该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该镜片是凸透镜;

(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为使图乙中光屏上的像变大,由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可知,应减小物距,

并适当增大像距,则小丽的操作应是将蜡烛靠近凸透镜一些(或将蜡烛适当向右移动),同时光屏适当

远离凸透镜。

故答案为:(1)调节三者的高度时没有点燃蜡烛;(2)缩小;漫;凸;(3)将蜡烛靠近凸透镜一些,同

时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

【点评】本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考查了实验操作、漫反射现象、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

应用。

6.(2024•南明区校级二模)随着手机用户的增多,导致近视眼逐渐增加,近视眼是由于长时间用眼,造

成用眼过度,眼睛的晶状体变厚。

【问题】

小明同学为了弄清楚是不是因为晶状体变厚造成近视眼,同时想弄清楚是不是晶状体越厚,近视眼度数

越大。

【证据】

因此利用实验室中的水凸透镜等器材进行探究实验:

(1)调整烛焰(模拟远处所视物)、水凸透镜(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其凸起程度可通过

注射器注入或吸收水量来调节)、光屏(模拟人眼视网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1所示,在光屏上

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向水凸透镜内注入适量水来模拟近视眼,发现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靠近透

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再次得到清晰的像,说明凸透镜变厚后,凸透镜的焦距变小,像距变

小。

【结论】

(3)根据所学的内容知道,近视眼成因之一是由于长时间用眼后,造成晶状体变厚,眼睛将远

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选填"前”或"后”)。

【分析】

(4)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水透镜”后的光线如图2所示,现向“水透镜”里适当注入少许水

后夹紧夹子,请画出此时图2中这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水透镜”后的出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考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专题】实验题;透镜及其应用;实验基本能力.

【答案】(1)倒立、缩小的实;(2)小;(3)厚;前;(4)如图所示。

【分析】(1)根据像距与物距的大小关系判断成像的特点;

(2)凸透镜越厚,会聚能力越强;

(3)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太强引起的;近视眼的像成在视网膜之前,需佩戴具有发散

作用的凹透镜进行矫正;

(4)从“水透镜”里适当注入少许水后,凸透镜变厚,凸透镜偏折能力变强,凸透镜的焦距变小,据

此作图。

【解答】解:(1)由图知,像距小于物距,此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向水凸透镜内注入适量水,此时凸透镜变厚,将光屏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才能再

次得到清晰的像,说明其会聚作用增强,也就是焦距变小,像距变小;

(3)如果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就会使晶状体变厚,使得远处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故能看清

近处的物体,但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

(4)从“水透镜”里适当注入少许水后,凸透镜变厚,凸透镜对光线的偏折能力变强,凸透镜的焦距

变小,作图如下:

注射器

故答案为:(1)倒立、缩小的实;(2)小;(3)厚;前;(4)如图所示。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要熟练掌握成像特点与物距、像距的关系,对于焦

距的概念、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及近视眼与远视眼的矫正经常与成像规律结合出题。

7.(2024•东营区校级模拟)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中,洛洛将纸板EF(可绕ON折转)垂直立

在平面镜M上如图1»

实验次数123

入射角30°45°60°

30°45°60°

(1)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AO入射到。点,坐在教室不同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纸板上的光路,光在纸

板上发生的是漫(选填“镜面”或“漫”)反射。

(2)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多次实验,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分析数据可得出结论:在反射现象中,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为了探究反射光线是否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接下来的操作是:把纸板B沿着ON

向后折,在纸板上观察反射光是不是在纸板上。在实验过程中,若有同学放置纸板时与平面镜不垂直,

如图2所示,让光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纸板EF上将不能(选填“能”或“不能”)

看到反射光。

【考点】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专题】实验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应用能力.

【答案】(1)漫;(2)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把纸板B沿着ON向后折,在纸板上

观察反射光是不是在纸板上;不能。

【分析】(1)在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而进入我们的眼里;

(2)分析实验中表格数据可知发生反射时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

(3)根据光的反射规律:三线共面(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可做出解答。

【解答】解:(1)在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光在粗糙的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

(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若要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让纸板A与纸板B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所以,

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把纸板B沿着ON向后折,观察反射光是不是在纸板上;

在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倾斜(即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如图2所示,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

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由于法线不在纸板平面内,则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

光线。

故答案为:(1)漫;(2)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把纸板B沿着ON向后折,在纸板

上观察反射光是不是在纸板上;不能。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内容应用,通过图示判断出实验的目的和实

验器材的用途,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所在。

(1)如图甲,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透镜下方平行地做上白纸,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s与对应的

白纸被烤焦的时间t,绘出图像的如图乙,则可判断该透镜的焦距f为12cm;

(2)调整器材高度时,应点燃(选填“点燃”“不点燃”)蜡烛;

(3)小金在实验过程中不断移动烛焰位置,观察到如丁图①至⑥的六种烛焰清晰的像,请按蜡烛到凸

透镜距离由远到近所得到的6个像进行排序,正确顺序为②①③⑤⑥④;

(4)小明又自制了一个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图戊所示,小明向水透镜注水,并调整蜡

烛和光屏的位置后,在光屏上看到了倒立缩小(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照

相机(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这种成像特点的应用;

(5)继续注水后,小明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这是因为注水后水透镜变得更凸,会聚能力更强

了,此时水透镜焦距变小(选填“大”或“小”)。为了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可将光屏靠

近透镜;或者如图己所示,小明将自己的眼镜放在蜡烛和水透镜之间,像也变得清晰了一些,由此判断

该眼镜是近视镜(选填“近视镜”或“远视镜”)。

【考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加装眼镜片;由v,u,f判断成像的性质;主光轴、光心、焦点、焦

距.

【专题】实验题;透镜及其应用;实验基本能力.

【答案】(1)12;(2)点燃;(3)⑤⑥④;(4)缩小;照相机;(5)小;近视镜。

【分析】(1)根据图乙找出白纸被烤焦的最短时间,所对应的透镜与白纸间距即为焦距;

(2)要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要求,首先必须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

只有先将蜡烛点燃,才可以确定烛焰的中心;

(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相反,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小于焦

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4)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5)凸透镜凸度越大,对光的会聚能力越强,焦距越小;近视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

用。

【解答】解:(1)当透镜与白纸间距s=12cm时,白纸被烤焦的时间t=4min,所用的时间最短,说明

太阳光经过凸透镜会聚后该点的温度最高,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则测出透镜与白纸距离即为焦距

f=12cm;

(2)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实验的要求,必须让烛焰、凸透镜和光屏这三者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使

其成像在光屏的中心,所以只有先将蜡烛点燃,才可以确定烛焰的中心,故点燃蜡烛应在调整高度之前;

(3)凸透镜成实像时,像是倒立的,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

立放大的虚像,此时物距减小,像距也减小,像变小;所以,蜡烛到凸透镜距离由远到近时,其成像情

况的正确顺序为②①③⑤⑥④;

(4)由图戊可知,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应用于照相机;

(5)继续注水后,水凸透镜凸度变大,对光的会聚能力变强,焦距变小,会将光线提前会聚成像,使

像成在光屏的前方;小明将自己的眼镜放在蜡烛和水透镜之间,像也变得清晰了一些,说明小明的眼镜

是近视镜,近视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会将光线推迟会聚成像。

故答案为:(1)12;(2)点燃;(3)⑤⑥④;(4)缩小;照相机;(5)小;近视镜。

【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及应用,关键是熟记成像规律的内容,并做到灵活运用。

9.(2024•福田区校级开学)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iiii|iiii|iiii|iiii|iiii|iiiTpiii|iiii|iiii|iiii|illi|iiil|liii|liii|llli|iiii|Hii|iiii|ii

OcmlO2030405060708090

左右

(1)当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甲时,光屏上会呈现一个等大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

(2)若将图甲中蜡烛向右移动5cm,为使光屏上仍然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左(选填“左”

或“右”)移动,此时光屏上会呈现一个倒立、缩小(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照相机(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正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

(3)如图乙所示,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36cm刻度线处,则人眼按1(选填“1”或"2”)

所示方式能观察到蜡烛的像。

【考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烛焰、光屏的移动;由成像性质判断v,u,f;由v,u,f判断成像

的性质.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科学探究能力.

【答案】⑴15.0;(2)左;缩小;照相机;(3)lo

【分析】(1)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像,物距等于像距,且等于2倍焦距,计算凸透镜的焦距;

(2)物距大于2倍焦距,像距应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照相机根据这个原理制成;

(3)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蜡烛通过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成像,且虚像与物

在同侧。

【解答】解:(1)如图甲所示,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像,此时物距等于像距,物距为u=50.0cm-30.0cm

=20.0cm等于2倍焦距,故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

(2)若将图甲中蜡烛向右移动5cm,物距为25.0cm大于2倍焦距,像距应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

应向左移动光屏,光屏上会呈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3)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36cm刻度线处时,u=36cm-30cm=6cm<f,此时成正立、放大的

虚像,像与物在同侧,则人眼在1处能观察到蜡烛的像。

故答案为:(1)15.0;(2)左;缩小;照相机;(3)lo

【点评】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计算凸透镜的焦距;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10.(2024•凌河区校级三模)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装置如图1所示。

图1图2

(1)为了更好的完成实验,最好选用茶色(选填“无色”或“茶色”)玻璃板,玻璃板应竖直

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可用直角三角板(填器材名称)来检验;

(2)将棋子A置于玻璃板前方,观察到A的两个像,在玻璃板后方放置棋子B,使之与棋子A较亮的

像重合。在白纸上记下棋子A和B的位置,如图2所示,此时物到镜面的距离为AC,像到镜面

的距离为BC(均选填“AC”、“AD”、“BD”或“BC”)。可沿方向PQ(选填“MN”或“PQ”)

移动棋子A。

【考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选用玻璃板的原因;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观察像

的方法.

【专题】探究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实验基本能力.

【答案】(1)茶色;竖直;直角三角板;(2)AC;BC;PQo

【分析】(1)为了便于观察成像情况,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或者选用深色玻璃;像与物关于镜

面对称,玻璃板的摆放角度要能够使后面的棋子与前面棋子的像完全重合;

(2)物到镜面的距离叫做物距;像到镜面的距离叫做像距;根据“在玻璃板后方放置棋子B,使之与

棋子A较亮的像重合”可知,玻璃板的反射面是C面,据此分析物距和像距;为了寻找普遍规律,应

改变物距多次实验。

【解答】解:(1)为了更好的完成实验,应选用茶色透明玻璃,这样玻璃成的像比较清晰;

如果玻璃板不垂直于水平桌面,后面的棋子与前面棋子的像不在同一高度上,怎样操作都不会重合的,

也就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因此玻璃板应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可用直角三角板进行检验;

(2)物到镜面的距离叫做物距,由“在玻璃板后方放置棋子B,使之与棋子A较亮的像重合”可知,

玻璃板的反射面是C面,由图可知,因此物体到镜面的距离为AC;

像到镜面的距离叫做像距,由图可知,因此像到镜面的距离为BC;

为了寻找普遍规律,应改变物距多次实验,因此应沿PQ方向移动棋子A多次实验,寻找普遍规律。

故答案为:(1)茶色;竖直;直角三角板;(2)AC;BC;PQ0

【点评】本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考查器材的选择、实验操作、归纳法的应用,根据题意正确判断出

反射面是解题的关键。

考点卡片

1.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知识点的认识】

实验目的: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EN

试验器材:平面镜1个。激光笔1个,带刻度的硬纸光屏1个,水槽一个,支架1对,夹子1个。

实验步骤:①按要求组装器材。将平面镜水平放置,然后把一块标有刻度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

上;

②用激光笔射出一束激光,用笔记下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并在刻度光屏上读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

度数,记录在表格中。

③重复实验两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多测几组入射角和发射角,并将有关数据填入下表。

④将光屏向前或向后折,观察反射光线。

⑤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

1、在反射现象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命题方向】

考查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的实验,包括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方法,数据分析,注意事项

等内容。

例:“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标有刻度(图中未画出)的

白色纸板ABCD能绕垂直于CD的ON轴翻转,在纸板上安装一支可在纸板平面内自由移动的激光笔。

(1)实验前,应将纸板垂直放置平面镜上;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绕入射点0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可

观察到反射光束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2)移动激光笔,使入射角为45。,测得反射角也为45。,由此就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的结论你认为有何不妥之处?一次实验得到的结论具有偶然性;

(3)如图乙所示,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此现象说

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在图甲中,若将纸板(连同激光笔)绕CD向后倾斜,此时反射光束C。

A.仍在纸板上呈现

B.被纸板挡住

分析:(1)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关系进行分析;

(2)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应多做几次试验,然后才可以得出结论;

(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析:解:(1)如图甲,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绕入射点0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则入射角增大,反射角

也增大,则反射光线会远离法线,即反射光线将会顺时针转动;

(2)因为一次实验具有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不能只由一组数据就得出结论,应改变入射角的度数进行

多次实验。

(3)如图乙所示,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此现象说

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在图甲中,若将纸板(连同激光笔)绕CD向后倾斜,而法线始终垂直于平面镜,则反射光线、入射

光线、法线所在的平面也垂直于平面镜,所以可知反射光束在纸板前方,故应选C。

故答案为:(1)顺;(2)一次实验得到的结论具有偶然性;(3)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Co

点评:实验题是中考中必不可少的题目,要加强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解题方法点拨】

1.本实验应选择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2.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的目的:显示光传播的路径;

3.验证光路可逆的方法:将激光笔逆着反射光线射出,观察光的传播路径是否重合;

4.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进行测量的目的: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2.探究光反射实验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共面

【知识点的认识】

实验目的: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试验器材:平面镜1个。激光笔1个,带刻度的硬纸光屏1个,水槽一个,支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