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江苏省扬州市武坚中学语文高三上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江苏省扬州市武坚中学语文高三上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江苏省扬州市武坚中学语文高三上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江苏省扬州市武坚中学语文高三上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江苏省扬州市武坚中学语文高三上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江苏省扬州市武坚中学语文高三上期末调研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近些年涌现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新时代文艺▲。文化自信的底气鼓起文艺的精神风帆,在文艺作品中读者能感受到▲、奋斗进取的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感受到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与▲,感受到主旋律更加响亮。A.焕然一新自强不息鼓动B.气象一新自强不息鼓舞C.气象一新发愤图强鼓动D.焕然一新发愤图强鼓舞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马克思的文学评论中,人并非西方启蒙思想中观念的人,还是现实的人。[甲]在其所处的十九世纪资本主义时代,现实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这正是马克思高度评价十九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的原因。同时,一些批评与理论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黑格尔逻辑主义批评观的影响。评论者认为,每个文学文本中的意义都潜藏着支配一切文本意义的“普遍规律”,而且这种“普遍规律”贯穿在历史全过程中。[乙]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阶级性、人民性等也因之成为文学评论的基本观念和普遍标准,在古代文学评论中就出现了“扬杜抑李”的现象。[丙]而在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之交,我国评论界又风行以审美意义取代意识形态的批评观念,认为审美才是文学艺术的个中三昧,于是出现了“贬抑鲁迅,赞周作人”的怪现象。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还是 B.贯穿 C.风行 D.个中三昧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甲 B.乙 C.丙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18年7月下旬,塞内加尔成为非洲第一个正式加入“一带一路”的国家。2013年,我国提出了构建“一带一路”的倡议。这一跨越时空的伟大倡议,()它既传承以平等互利、包容互鉴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它不仅是一个的战略构想,也是一条和平发展的共赢之路,还是一项脚踏实地的伟大事业。此倡议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得到沿途各国的广泛支持,国内相关省市也是,其影响可见一斑。五年来,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沿途国家正编织以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大网络。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的新亚欧大陆桥、贯穿中南半岛国家的中国—新加坡经济走廊,以及连通南亚半岛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作为“一带一路”的骨干通道。沿途区域种类物流中心正在建设中,各种类型的自贸园区般出现;一张辐射“一带一路”的高标准自贸区大网络也正在编织中,最终形成经济走廊沿途的生产、流通、市场规模效应。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连接中外,承接古今,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B.连接中外,承接古今,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C.承接古今,连接中外,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D.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远见卓识大展拳脚初露雏形星罗棋布B.高瞻远瞩大展拳脚崭露头角雨后春笋C.高瞻远瞩摩拳擦掌初露雏形雨后春笋D.远见卓识摩拳擦掌崭露头角星罗棋布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将取得长足进展。B.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C.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D.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听话丛台①(唐)李远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云遮襄国②天边去,树绕漳河地里来。弦管变成山鸟哢,绮罗留作野花开。金舆玉辇无行迹,风雨惟知长绿苔。注:①丛台:在今河北邯郸市内。相传战国时赵武灵王为阅兵和歌舞而筑,赵武灵王常携宠爱的惠妃登台玩乐。②襄国:古县名,位于河北邢台西南。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借朋友游台之事,抒发自己的感慨。首联写朋友刚从赵地回来,向我介绍说他曾登上古代的丛台,交待了作诗的缘由。B.诗人站在丛台上,看到白云缭绕的襄国远在天边、绿树夹岸的漳河蜿蜒地上,既写出赵地的恢弘气象,也衬托了丛台的高峻。C.尾联将往日赵武灵王时的豪侈、繁华与当下丛台上长满绿苔任凭风吹雨打的荒芜景象作对比,极言繁华不再的落寞凄凉之感。D.诗中用白云、树木、绿苔、山鸟、野花等意象,巧妙地与丛台昔日的人、事、物相关联,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2.前人赞扬此诗说“‘变成’‘留作’四字,有稚气,有俗韵”,请结合诗句对“变成”“留作”进行赏析。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自嘲陆游少读诗书陋汉唐,暮年身世寄农桑。骑驴两脚欲到地,爱酒一樽常在旁。老去形容虽变改,醉来意气尚轩昂。太行王屋何由动,堪笑愚公不自量。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读”一句写出诗人青年时代的自信豪迈,认为汉赋唐诗皆有浅陋之处。B.“暮年”一句交待了诗人晚年寄身农桑的生活,与上一句形成了鲜明对比。C.颔联两句塑造了一个骑着毛驴、贪恋饮酒的老头形象,照应了标题“自嘲”。D.“醉来”一句说明诗人酒酣之际依然会在不经意间展现青年时代的书生意气。2.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相比,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何特点?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___________,小人比而不周。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论语》)(2)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4)北冥有鱼,其名为鲲。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5)此情无计可消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一剪梅》)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秩序的一种原初想象,“天下主义”是以“天下”理念为核心,由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的世界秩序、价值规范与理想人格构成的思想体系。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之下,中国文化理念和文化战略的自觉自信体现的正是“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文化自信首先是一种“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的自信。《道德经》有云:“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天下”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尺度,是一个最宏大、最完备的分析单位,具有最广阔的容纳力。面对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虽然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比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等,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国家观世界”,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不同。中国文化的“天下”蕴含了“天下无外”的理想,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在世界内部是平等共存的;中国文化依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路,从“身-家-国”逻辑同构的角度,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与西方文化相较,“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的自信。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伦理型文化,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中国文化重视家庭生活,整个社会关系是依照家庭关系推广发挥的。“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把“自我”和“他者”看成一体共生的关系。“天下”是一个最大的家,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就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共同体的善与个体的善是统一的。文化自信最终体现为一种人格自信。无论是“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还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最终都沉淀为个体的精神品格。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君子”是一个自主自足的动态形象,通过“身-家-国-天下”的逐渐扩充延展,人格不断超越并完善。“君子”奉行的“中庸之道”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君子”在行为模式上追求理欲平衡、天人合一、忠恕包容。以“中庸之道”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中庸”不仅仅是“求同存异”地承认诸多文化存在的正当性,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共建一个互动互补的世界。总之,“天下主义”启发我们以一种新的视野去构筑文明之路,增强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旨在创建一个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体。(摘编张丽娟《“新时代”与“中国故事”的理论辩证》,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以天下为思维尺度,其文化视域不限于国家民族内部。B.“以天为一家”的价值观把“他者”融入“自我”,旨在达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C.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是世界观和价值观自信的最终体现。D.“中庸之道”可以消除文化冲突,有助于共建诸多文化并存而又互动互补的世界。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中西方文化在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上的不同。B.文章以“天下”理念为核心,阐释“天下主义”的三层内涵,层层推进,逻辑严密。C.文章第三段引用梁漱溟的言论,旨在强调家庭是中国关系性伦理文化的逻辑起点。D.文章通过分析天下主义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表达了对构建文化共同体的思考。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B.一个人如果不注重自身的修养,不建设好自己的家庭,就难以做到“心怀天下”。C.西方倾向于以斗争模式解决文化冲突问题,是因为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D.不以“天下”为立足点的文化自信是一种狭隘的自信,无益于构建良好的世界秩序。8.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审美救赎何以可能潘知常①对于审美救赎的思考,首先当然应该是审美救赎何谓。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审美救赎何为。审美救赎何谓,是对于审美救赎的本体属性的回答,审美救赎何为,则是对于审美救赎的审美功能的回答。在这回答的背后,则是对于审美与艺术的生存权、审美与艺术的尊严的回答。当然,这也与我们过去长期以来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有关。黑格尔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熟知非真知。无疑,这句话用在这里也是非常合适的。显然,对于审美救赎的审美功能的思考,其实就是对审美与艺术的本原、审美与艺术之为审美与艺术的思考。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进入美学殿堂的唯一通道。②人类失落的生命,过去只能在宗教中才能够被赎回,这就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宗教救赎,然而,在宗教退出历史舞台的主导地位之后,人类失落的生命就只有在审美与艺术中才能够赎回了,当然,这就是审美救赎的登场。可是,为什么只有审美与艺术才能够赎回?审美救赎又何以可能?过去几乎所有的美学家对此大多一笔带过。之所以如此,无疑是因为他们都只关注到了审美与艺术的一般本性,并且只是从审美与艺术的一般特性入手,去对此加以说明,但是却都忽视了审美与艺术的特殊本性,也忽视了从特殊本性去对此加以说明,因此,也就未能促成这一困惑的最终解决。③换言之,对于审美与艺术,过去我们经常去询问的,是美从何处来?其实,我们还应该去询问的,却是美究竟对我们做了什么?美是如何帮助我们生存下去的?美是如何拯救我们的?过去我们经常去询问的,是人类是怎样创造了美?其实,我们还应该去询问的,却是美如何创造了我们?审美与艺术帮助我们去挖掘出真正的力量,去唤醒我们。④问题的关键,当然在于审美与艺术的特殊本性——意象呈现。⑤意象呈现是内在的自由生命借助于外在形象所进行的自我建构。正如吉尔伯特、库恩在《美学史》中断言的:“它体现了人们创造象征和符号的独特而神奇的力量。”区别于“超验表象的思”(宗教)、“纯粹的思”(哲学),黑格尔把它称之为“感性直观的思”。而且,在外在世界不再引起宗教的神秘联想之后,确实已经隐秘地进入了审美与艺术的情怀寄托。它代表着:当今生命中难以解决的东西,都首先可以在审美与艺术中得以象征性地解决,昔日宗教的神奇作用当今也已经被审美与艺术取而代之了。⑥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意象呈现并不是我们日常所常见的维系于客体、维系于现实。意象呈现维系于主体、维系于精神生活,是由客体形象与自由生命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关系,是与精神生活之间的异质同构,是意在将人类的精神生活凸显而出,也将人之为人的无限本质和内在神性凸显而出。因此,应该是一种象征呈现。劳·波林曾经说:象征,就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中国人也常感叹“形象大于思想”。事实上,就是因为它呈现的是主体内涵,是生命的对象物,而与赋予形象以意义无关,也与充当形象的注脚无关。⑦由此,不难发现,所谓意象呈现,作为象征,其实就是人类精神生命的进化的强大杠杆。人类正是通过意象呈现而拥有世界。意象呈现是生命的庆典。通过意象呈现,我们从物的世界迁徙到意义的世界,从功利的世界迁徙到虚无的境界。意象呈现即最后的救赎之物。而现在我们最大的失败也正是遗忘了这一点。语言已经被物化了、工具化了。意象呈现也因此而隐遁不见。因此,我们现在所应当去做的,就是让意象呈现超出自身而指向另外的东西,呈现出意象背后的无名的真实的东西、高于生命的东西、高于死亡的东西。借助于它,我们得以亲近自然而毋需跋山涉水,并且可以在精神上回到自然中的人的自然。⑧由此,意象呈现为什么能够达成审美救赎?应该说,也就一目了然了。由此不难发现:过去以情感来区别审美与艺术,是错误的。艺术的核心不是情感,而是意象呈现,也就是象征。(有删改)1.第①段引用黑格尔的话有何作用?2.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3.下列对“意象呈现”的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A.意象呈现与“超验表象的思”“纯粹的思”等概念借助神秘联想相互关联。B.意象呈现只是一种符合表现,传达客体内涵,是现实的异质同构甚至图解。C.意象呈现维系于主体,意在凸显人类的精神,实际上应该是一种象征呈现。D.意象呈现是替代宗教的救赎物,使得人类在精神上回到自然中的人的自然。4.对第③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运用连续的追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深入思考问题。B.两组追问形成对比,突出本文探究的主要问题,从而引出下文。C.本段追问体现了对审美与艺术一般特性与特殊本性差异的关注。D.通过连续追问总结上文内容,凸显审美与艺术唤醒我们的作用。5.第⑧段认为借助上文内容“意象呈现为什么能够达成审美救赎?应该说,也就一目了然了”,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燕子的选择秦羽墨①燕子来的时候,村庄早就忙开了,犁田翻地,一派热闹景象。谁也不知道它们具体什么时候来的,当我们注意到燕子时,它们已经布满天空。②南风和煦,春光大好,燕子成排站在电线上,交头接耳一番,而后商量好似的,突然飞起,一个个好生自在。它们飞得不像夏天那么高,而是贴着地,好像对地上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别说是它们,就连每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忍不住多看几眼这满目的新鲜。绿色铺满大地,有另一种看不见的东西,使人们内心变得丰茂而蓬勃。③我发现刚来时燕子并不急着安家,而是这里瞧瞧,那里看看,成天以野地为家,像贪玩的孩子,将足迹印遍村庄的各个角落。燕子不会随随便便把家安在哪里,它们非得绕梁三日,经过细心查看和选择,在心中衡量比对一番,看看这个家是否结实稳固,这家人是否诚实可靠,是否值得跟他们一起风雨同舟。④不知为何,所有燕子都觉得我们家不值得托付终生,我们家搬到村口好几年了,也不见有燕子来筑巢。这件事很令我想不通,怎么说新屋也比以前奶奶家的老屋结实多了,屋前的树渐渐成荫,而且又在村口,按理说它们不可能视而不见的,奶奶家的旧堂屋有三窝燕子,我们家这么多年却连一窝也没有,燕子好像把我们一家人给遗忘了。这件事不单令我烦恼,父亲也担心起来,照传统说法,燕子是否前来筑巢,与家宅的吉凶息息相关。起初他以为屋才新修,燕子们还不熟,过一两年就会来,然而五六年过去了,依然空空如也。燕子并不是没来看过,每年春天有好多成双成对的燕子在家门口飞来飞去,左右徘徊,可最后过家门而不入,只惆怅地望一眼便转身而去,有的飞了很远还忍不住不停回眸,遗憾得很的样子。⑤到底是什么让它们望而却步?又是什么让它们觉得遗憾呢?一对燕子来了,发现这里没一点前辈的痕迹,于是就以为不可靠,而后来的燕子也都人云亦云?我不相信燕子会像人一样刻薄,村里总要修新屋,每座新屋也总要有第一对新燕前来安家。哦,对了,我猜燕子一定是觉得我们家氛围不好,因为我们家总是很难和睦相处,不是夫妻吵架,就是父子相抵,难得有平静的时候,燕子可不喜欢在这种环境里过日子。父亲发脾气时如打天雷,就算不发脾气也不怒而威,他从不喜欢我带朋友来家里玩,燕子肯定看到了这些,一个连同类都容纳不了的人怎么可能容下燕子?⑥我将自己的揣测告诉父亲,他表面骂我是胡说八道,但我注意到,自那以后父亲说话时总是有意无意捏着嗓子,显得非常小心,绝不在大门口亮嗓门。架也不怎么吵了,有时就算忍不住吵,也躲在房间里尽力压低声音。⑦果然,没过两个月,就有一对燕子前来探听虚实。它们在堂屋转了一圈,觉得不合适,审度再三之后,它们决定将巢筑在门前的晒楼下。然而,问题来了,那对燕子将巢搭在松动的木板下,每次巢穴快要建好时,人在上面一走动,就会掉下很大一块。燕子因此做了很多白功,常常眼看要大功告成,最终却功亏一篑。有时燕子忙了一天,正想着休息,突然间头顶山崩地裂,燕子不知发生了什么,吓得惊慌失措,尖叫着飞了出去,直到天黑也不敢回来。好不容易才招来这对燕子,怎么能让它们因此弃家而去。这个家需要它们,我需要它们。我想到了一个办法,搬来梯子,在燕巢边安装了一块篾搭将燕巢兜住,然后再用绳子将它们和木板捆在一起,使之牢固,这样人在上面走动,波动要小得多。从此,燕子有了一个安全可靠的家,虽然偶有脱落,也无关大碍了。⑧可是,燕子的到来并没改变父亲的脾气,他很快便旧病复发,遇到一点小事就骂骂咧咧,而我也毫不示弱。真不明白,我们怎么就成了一家人。燕子看见我们吵架,受了惊扰,经常伸出长长的脖子往下看,尤其有了乳燕之后,一家老小排列得整整齐齐地围观,跟在街上看热闹似的。它们一定不明白这些人怎么一天到晚有那么多事可吵,也许心里还觉得好笑……那段时间,住在我家的燕子常常半夜被吵醒,不知丢了多少好觉。⑨现在父亲不在了,我也离开了老家,只有母亲一个人和它们生活在一起。母亲向来很有耐心,脾气也好。想来他们一定相处甚欢,日子过得舒适自在。离开村庄十年,想必燕子们早就不认识我了吧?(选自《文苑》2018年第12期,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天初来的燕子以野地为家,慎重地选择安家地点,这既介绍了燕子的生活习性,也引出下文燕子不愿在我家筑巢的内容。B.在写燕子围观我家吵架的细节中,“一家老小排列得整整齐齐”形象地表现出燕子家的和睦幸福,以此反衬我家的不和睦。C.文末的“离开村庄十年,想必燕子们早就不认识我了吧?”一句,蕴含着作者离开村庄后淡淡的感伤和对燕子们的怀念。D.文章运用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记叙了燕子筑巢的事情,展现农家日常生活的一些片段,笔法细腻,情感真挚,引人思考。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3.本文标题为“燕子的选择”,有人认为也能以“家”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李姬者,名香。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张学士溥、夏吏部允彝亟称之。少风调皎爽不群。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①,然不轻发也。②雪苑侯生,己卯来金陵,与相识。初,皖人阮大铖者,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②,屏居金陵,为清议所斥。阳羡陈贞慧、贵池吴应箕实首其事,持之力。大铖不得已,欲侯生为解之,乃假所善王将军,日载酒食与侯生游。姬曰:“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侯生三问,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姬私语侯生曰:“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③,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侯生大呼称善,醉而卧。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不复通。③未几,侯生下第。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中郎学不补行④,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妾亦不复歌矣!”(节选自侯方域《李姬传》)(注)①琵琶词:即《琵琶记》,元末的一部南戏,讲述蔡邕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②魏忠贤:明末太监,受宠时结党专权,残害忠良,崇祯即位后,被贬,自缢。城旦:古代刑罚。③阳羡君:指陈贞慧。④中郎:董卓擅政时,蔡邕官拜中郎将。学不补行:谓学问虽富,而品行有缺陷。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⑴夏吏部允彝亟称之⑵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⑶不复通⑷此去相见未可期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今君乃亡赵走燕,B.屏居金陵,为清议所斥为除不洁者,引入C.所见岂后于贱妾耶若属皆且为所虏D.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⑴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⑵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4.侯生落榜后,李姬为什么要“歌琵琶词以送之”?5.李姬的性格“侠而慧”,请结合②、③两段作简要分析。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送陈经秀才序[宋]欧阳修①伊出陆浑①,略国南,绝山而下,东以会河。山夹水东西,北直国门,当双阙。隋炀帝初营宫洛阳,登邙山南望,曰:“此岂非龙门邪!”世因谓之“龙门”,非《禹贡》所谓导河自积石而号龙门者也。然山形中断,岩崖缺呀,若断若鑱。当禹之治水九州,披山斩木,遍行天下,凡水之破山而出之者,皆禹凿之,岂必龙门?②然伊之流最清浅,水溅溅鸣石间。刺舟随波,可为浮泛;钓鲂捉鳖,可供膳羞。山两麓浸流中,无岩崭颓怪盘绝之险,而可以登高顾望。自长夏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故人之游此者,欣然得山水之乐,而未尝有筋骸之劳,虽数至不厌也。③然洛阳西都,来此者多达官尊重,不可辄轻出。幸时一往,则驺奴从骑吏属遮道,唱呵后先,前傧旁扶,登览未周,意已怠矣。故非有激流上下、与鱼鸟相傲然徙倚之适也。然能得此者,惟卑且闲者宜之。④修为从事、子聪参军、应之主县簿、秀才陈生旅游,皆卑且闲者。□相与期于兹夜宿西峰,步月松林间,登山上方,路穷而返。明日,上香山石楼,听八节滩,晚泛舟,傍山足夷犹而下,赋诗饮酒,暮已归。后三日,陈生告予且西。予方得生,喜与之游也,又遽去,因书其所以游以赠其行。(注)①伊出陆浑:伊水发源于陆浑县。1.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先介绍伊水与龙门山的地理形势。B.然后交代“龙门”这一名称的由来。C.接着指出此龙门非《禹贡》中的龙门。D.最后想象夏禹凿开龙门山缺口的过程。2.第③段连用两个“然”字,请分析其表达效果。3.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因 B.而 C.则 D.且4.这篇赠序“独辟蹊径,意味隽永”,请对此加以赏析。1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竞技比赛,赢在起点,赢得先机,赢得成功,爱拼才会赢。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生长、成长,无所谓输赢,自然而然就好。站在基础教育即将结束的今天,一路走来,你对“教育”一词是怎么看的,说说你的理解。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1、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第一处:“气象一新”形容出现崭新的面貌,显得很光彩。“焕然一新”指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的气象。此处强调涌现新的,应选“气象一新”。第二处:“自强不息”意思是自己努力向上,不松懈。“发愤图强”中“发愤”指决心努力;图:谋求;决心奋斗,努力谋求强盛。“自强不息”强调自觉,根据语境应选“自强不息”。第三处:“鼓舞”强调某一具体事物,或品德、精神对人的积极影响。鼓舞着重于自身通过外界的事物而受到的启发,并对自身产生积极地影响。“鼓动”指以言语或行为使他人使有所行动。含贬义。应选“鼓舞”。故选B。2、1.A2.B【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词语、熟语)的能力。做此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要求选择“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A项,“还是”,表示商量或选择;根据句意“人并非西方启蒙思想中观念的人”,其后应用表示转折意味的词,所以应将“还是”替换为“而是”。B项,“贯穿”,从头至尾的穿过、连通。语境是讲这种“普遍规律”穿过、连通在历史全过程中,使用正确。C项,“风行”,流行、盛行的意思。语境是说我国评论界又流行以审美意义取代意识形态的批评观念,使用正确。D项,“个中三昧”意思是指事物的诀窍或精义。语境是说审美才是文学艺术的关键、精义,使用正确。故选A。2.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一是要对各标点符号表示的作用要清楚地了解,二是要养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具体而言:(1)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1)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正确的书写位置;(2)注意标号与点号连用时的规范。题干要求选择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B项,表示估计的约数之间不用顿号,即“五、六十”应为“五六十”。故选B。【点睛】要全面地掌握一个词语,应从读音、字形、意义、运用四个大的方面去把握。要尽量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词语的运用,在阅读课内和课外的文章中去体会词语。抓住整个句子,由整体到局部,准确把握词语的含义。要弄懂成语的意义,可以了解成语的来源,掌握成语之间词义的差别、使用对象的不同、感情色彩的区别、词义的轻重、是否符合语境等,考查是否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褒贬失当、不合逻辑、表意重复等。3、1.D2.C3.B【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注意前后句的暗示与限制,前面的句子中“跨越时空”暗示应该先讲时间“承接古今”,再说空间“连接中外”,排除选项AB,括号后面的句子先说“古丝绸之路”后说“时代潮流”,这暗示应该是“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排除选项B。故选D。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第一空处,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远见卓识:有远大的眼光和高明的见解。二者都是有远见的意思,但侧重点和用法有差别。“高瞻远瞩”侧重强调看问题的高度,常做状语和定语;“远见卓识”侧重看问题的深度,常做主语、宾语。此处的语境是指一个眼光远大的战略构想,做定语,故选“高瞻远瞩”。第二空处,摩拳擦掌:形容做事之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大展拳脚:充分显露自己的本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摩拳擦掌将来时,侧重事前振奋状态;大展拳脚进行时,侧重事中发挥才智。比较语境,这里是形容那种振奋的状态,故选“摩拳擦掌”;第三空处,初露雏形:事物刚刚显露出初步的规模或模型,还未定型。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露出才能和本领(多指青少年)。根据使用对象,这里是说它们显露出雏形,不是形容人,故选“初露雏形”;第四空处,雨后春笋:春雨之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生事物大量地涌现出来。常作状语、宾语。褒义词。星罗棋布:像天上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一样散布着。形容数量多,分布广。常作谓语、定语。中性词。根据语境含义,侧重好的,故选“雨后春笋”故选C。3.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例句有两种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在……下”与“使……”的结构组合,导致句子缺少主语;二是不合逻辑,前面的“五年来”是过去完成时,而画线句子“将使……”是将来时,时态矛盾。A项,结构混乱,前面句子没结束,缺谓语和宾语,后面又是一个句子;且将来时态与前后文时态不符。B项,正确。C项,将来时态与前后文时态不符。D项,成分残缺,“在……下”与“使……”的结构组合,导致句子缺少主语。故选B。【点睛】成语意义具有整体性,而且意思是约定俗称的。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就会导致理解不确切,由此而造成的运用错误,就属于望文生义。有些成语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已经附带上一定的感情色彩,或褒义,或中性,或贬义。成语运用是否正确,主要看它是否符合语境,和整个句子的氛围吻合,和人称相应,和句意一致,使用就是正确的,忽视语境,就会导致用词不当。4、1.B2.①“变成”“留作”都是平常字眼,看似普通,但两个词语,运用比喻手法,把丛台由盛转衰缓慢的过程,形象地加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②使昔日的弦歌齐鸣、舞袖翩翩的繁华热闹场面与今日山鸟乱啼、野花丛开的荒芜败落的画面,对比更加鲜明,把丛台之荒凉,写得有声有色。【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作者站在丛台上”理解错误。诗中所写景象,都是作者通过友人的描述,想象出来的景象,而不是“作者站在丛台上”所看到的景象。故选B。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颈联中“变成”“留作”是动词,弦管指管弦乐器,代指音乐;绮罗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这里写音乐变成了山鸟叫声;五颜六色的丝绸衣饰变成开放的野花。这两个词使诗句构成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丛台上,山鸟啼鸣,野花盛开,绿苔遍地,一片荒芜。当年丛台上弦管齐奏,歌声婉转,舞袖翩翩;众多美貌妃嫔和绝色宫女,身着绮罗,环绕台前,那是多么欢乐。如今早已飞流云散,只剩得山鸟乱啼,野花怒开,古今形成鲜明对比,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昔日繁华如今落魄的更迭现象,使得缓慢的历史变迁直观鲜明地通过这两个词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表达有着很强的抒情效果,且用语清新,耐人寻味,写景如画,富有景致。考生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点睛】诗歌炼字题答题步骤:(1)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书法,如拟人、通感等。(2)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解释诗歌句意)。(3)点作用。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5、1.A2.(1)《书愤》语言典雅,气势雄浑,以沉痛的笔调抒写诗人的悲愤之情;(2)本诗用语较通俗浅近,风趣幽默,将壮志难伸的落寞以自我调笑的方式展现出来。【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项,“认为汉赋唐诗皆有浅陋之处”错误。少年时候读诗书,连汉唐的武功也不放在眼里。“陋”的对象应该是汉唐的功业,而非汉赋唐诗。故选A。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相比,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何特点”,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解题需要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本诗,首句用对比手法,将少年发奋苦读和暮年从事农桑活动进行对比。颔联,骑在驴身上两脚快要到地,喜爱喝酒,酒杯常在身旁。颈联,老去以后容貌虽然变改,醉了以后意气仍然轩昂。尾联,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怎么被移动的?可笑我自己就像愚公一样不自量。用语较通俗浅近,风趣幽默,全诗老来豪气不减之情。《书愤》,全诗除了巧用典故,还巧作对比,一处是理想与现实作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自己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愿望无法实现;二处是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三处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这些诗句皆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语言典雅,气势雄浑。6、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喻于义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解析】【分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劫、苇、凌、鲲。【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7、1.A2.B3.C【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由文中““天下”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尺度,是一个最宏大、最完备的分析单位,具有最广阔的容纳力。面对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虽然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比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等,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国家观世界”,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不同”知A项正确。B项由文中““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把“自我”和“他者”看成一体共生的关系”知强调的是一种关系,并不是“旨在达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C项,文中“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君子”是一个自主自足的动态形象,通过“身-家-国-天下”的逐渐扩充延展,人格不断超越并完善”知人格与精神气质是动态变化的,并不能说明“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D项文中“以“中庸之道”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中庸”不仅仅是“求同存异”地承认诸多文化存在的正当性,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共建一个互动互补的世界”知“中庸之道”可以解决并不能消除文化冲突。故选A项。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文中“‘天下主义’是以‘天下’理念为核心”知,以“天下”为理念的是“天下主义”,不能由此判断“文章以‘天下’理念为核心”,概念混淆,故选B项。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由文中“面对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虽然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比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等,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国家观世界”,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不同”与“与西方文化相较,“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可知“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是不准确的,故选C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8、1.黑格尔的话表明熟知的事物并不一定真正知道。正如对审美与艺术我们是熟悉,但并没有很好地思考过,故而无法深入地把握其价值意义。引用这一名言,更加明晰地阐述出对“审美救赎何以可能”尚未解决的情况。为下文阐述未解决的原因等内容铺垫。2.“审美救赎何以可能”这一问题未能解决的原因分析。3.C4.D5.参考示例1:作者对“意象呈现”做了概念界定,并探究其本质为“象征呈现”,具有与宗教相似的作用,让人类拥有世界,拥有意义的世界、虚无的境界。之后推进一层,从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实现审美救赎角度论述。由此,较为充分地论证了审美与艺术的特殊本性——意向呈现的审美救赎价值。因此,我认为论证充分。参考示例2:文章尽管对“意象呈现”的概念做了界定,分析了其作为象征呈现的本质,但是,这些属性以及本质如何达成审美救赎,并未进一步分析。同时,文章仅仅停留在单纯的事理分析,缺乏典型的论据支撑观点。因此,我认为并未充分论证。【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第①段引用黑格尔的话有何作用,需要概括黑格尔的话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语境内容分析作用。“熟知非真知”,表明熟知的事物并不一定真正知道。结合文本内容“对于审美救赎的审美功能的思考,其实就是对审美与艺术的本原、审美与艺术之为审美与艺术的思考。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进入美学殿堂的唯一通道”分析,黑格尔的话正如对审美与艺术我们是熟悉,但并没有很好地思考过,故而无法深入地把握其价值意义。结合后面内容“对于审美救赎的审美功能的思考,其实就是对审美与艺术的本原、审美与艺术之为审美与艺术的思考。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进入美学殿堂的唯一通道”分析,引用这一名言,更加明晰地阐述出对“审美救赎何以可能”尚未解决的情况。为下文阐述未解决的原因等内容铺垫。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概括。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概括文意作答。立足文本第二节内容,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概括。结合“为什么只有审美与艺术才能够赎回?审美救赎又何以可能?过去几乎所有的美学家对此大多一笔带过。之所以如此,无疑是因为”分析可知,“审美救赎何以可能”这一问题未能解决的原因分析。3.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对“意象呈现”的理解,A项,结合文本内容“区别于‘超验表象的思’(宗教)、‘纯粹的思’(哲学),黑格尔把它称之为‘感性直观的思’”分析,“相互关联”不当。B项,结合“这里的意象呈现并不是我们日常所常见的维系于客体、维系于现实。意象呈现维系于主体、维系于精神生活,是由客体形象与自由生命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关系,是与精神生活之间的异质同构”分析,“传达客体内涵”错误。D项,结合“在外在世界不再引起宗教的神秘联想之后,确实已经隐秘地进入了审美与艺术的情怀寄托。它代表着:当今生命中难以解决的东西,都首先可以在审美与艺术中得以象征性地解决,昔日宗教的神奇作用当今也已经被审美与艺术取而代之了”分析,“替代宗教的救赎物”分析不当。故选C。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项,结合“审美与艺术帮助我们去挖掘出真正的力量,去唤醒我们”分析可知,“凸显审美与艺术唤醒”分析错误,原文为“审美与艺术帮助我们”。故选D。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需要明确观点,结合文本内容“意象呈现是内在的自由生命借助于外在形象所进行的自我建构”“应该是一种象征呈现”“所谓意象呈现,作为象征,其实就是人类精神生命的进化的强大杠杆。人类正是通过意象呈现而拥有世界”等分析可知,较为充分地论证了审美与艺术的特殊本性——意向呈现的审美救赎价值。也可以认为没有充分论证,言之有理即可。9、1.B2.新屋需要燕子,因为再传统说法中,燕子与家宅的吉凶息息相关,燕子能在我家筑巢,意味着吉祥;我希望燕子的到来能让父亲的脾气有所改变,改变我家的氛围,让家人能和睦相处。3.认可“燕子的选择”。理由:燕子选择和睦的家庭来筑巢,这其实就是“我”渴望的家庭氛围,以此为标题能突出文章主题,也显得含蓄内敛,能激发读者兴趣,引起读者的思考;文章内容围绕“燕子的选择”展开,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认可“家”。理由:“家”是文章的主题所在,作者渴望温暖和谐、和睦共处的家;以“家”为标题,一语双关,既可指燕子的家,也可指作者的家,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小说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原文,再逐项分析。本题B项,“‘一家老小排列得整整齐齐’形象地表现出燕子家的和睦幸福”不合文意,原文表述为“燕子看见我们吵架,受了惊扰,经常伸出长长的脖子往下看,尤其有了乳燕之后,一家老小排列得整整齐齐地围观,跟在街上看热闹似的”,这一细节表现的是燕子们看热闹的情景,不能体现幸福。故选B。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首先要抓住关键词,理解这句话的字面含义和深层含义。“这个家需要它们,我需要它们”,“它们”指“燕子”。这句话字面含义即“燕子对这个家,对我很重要”;结合上文,“家需要燕子”是因为“照传统说法,燕子是否前来筑巢,与家宅的吉凶息息相关”;文中第5段写道“我猜燕子一定是觉得我们家氛围不好,因为我们家总是很难和睦相处”,以及第6段“我将自己的揣测告诉父亲,他表面骂我是胡说八道,但我注意到,自那以后父亲说话时总是有意无意捏着嗓子,显得非常小心,绝不在大门口亮嗓门。架也不怎么吵了.有时就算忍不住吵,也躲在房间里尽力压低声音”这些情节表明“我需要燕子”的最根本原因是,想要改变家庭氛围,渴望一家人和睦相处。3.本题考查探究标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答题的严密性要联系文章的主旨,首先要亮出观点,然后根据文章内容阐述理由可以从中心、语言特点、技巧、结构等角度来作答。本题我认为“燕子的选择”更好。从情节上,春天燕子选家——不来我家筑巢——来我家筑巢——我维护燕巢——回想老家,牵挂燕子等情节,都与“燕子”有关,“燕子”是主要写作对象,是核心词语;从主旨上,以“燕子的选择”来寄托我期盼一家人和和睦睦的幸福生活的愿望,含蓄内敛,能引起读者深思。10、1.⑴屡次⑵判罪⑶相来往⑷约定2.D3.⑴(她)特别擅长唱《琵琶记》,然而不轻易唱给别人听。⑵王将军家境清贫,不是广交朋友的人,你何不问一问他呢?4.表达对侯生的真挚情意,规劝侯生不要因科场失意,玷污自己的品行,要始终保持高洁的操守。5.“侠”指坚守大义,“慧”指见识过人;第②段李姬能识破阮的意图,劝说侯与之终止往来,第③段认为蔡邕文采不能掩盖他品行上的污点,并因此不再唱琵琶词,都既体现其明辨是非的一面,又体现其注重节操的一面。【解析】1.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⑴夏吏部允彝亟称之:夏允彝都屡次称赞她;亟,屡次。⑵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因奉承依附阉党魏忠贤而被判罪;论,判罪。⑶不复通:不再同侯公子来往;通,往来。⑷此去相见未可期:从此一别,相会之期实难预料;期,约定。2.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所给句子的含义,然后对应相关虚词的用法准确辨析。A、第一个“乃”为“于是”;第二个“乃”为“竟然”。B、第一个“为”表被动;第二个“为”是实义动词“装扮成”。C、第一个“所”和“见”组成所子结构;第二个“所”和“为”一起表被动。D、两个“因”都是连词“于是”。故选D。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工,擅长;然,然而;发,弹唱;此处引申为唱给别人听。(2)贫,清贫;非……者,不是……的人;盍,何不;叩,问。4.本题考查理解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熟读文本,理解文意,结合语境按要求答题。“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这是在夸赞和安慰落地的侯生,可见对侯生的深挚感情;“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又失意,愿终自爱”,这是在警示侯生不要象蔡邕一样没有品行,要保持高洁的情操。5.本题考查欣赏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按要求答题。“侠”,侠义,指坚守大义;“慧”,聪慧,指见识过人。第②段“阳羡君,其人有高义……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等语言,表明李姬能识破阮的意图,劝说侯与之终止往来;第③段“中郎学不补行……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妾亦不复歌矣”,李姬认为蔡邕文采不能掩盖他品行上的污点,并因此不再唱琵琶词,既体现其智慧,又体现其注侠义,注重节操。【点睛】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的途径,一是多朗诵,形成语感;二是多阅读,开阔视野,在大量接触文本的基础上积累文言知识;三是多做题,就是要通过做题落实各项文言知识。三者综合起来,效果更显著。参考译文:名妓姓李名香,性格也很豪爽,而且聪明伶俐,略读点书,能辨别那些当官的是否正直贤明,张溥、夏允彝都非常称赞她。李香年少时风度爽朗美好,韵致超群。十三岁那年,跟苏州艺人周如松学唱汤显祖四大传奇,而且能将曲调音节的细微变化尽情地表达出来。她特别擅长《琵琶记》,然而不轻易唱给别人听。商丘侯生,于崇祯十二年来到金陵,认识了李香。她曾邀请侯生题诗,然后自己唱曲给他听作为酬谢。当初安徽人阮大铖因奉承依附阉党魏忠贤而被判罪,削职后退居金陵,遭到正直言论的抨击。实际上首先发难的是宜兴陈贞慧、贵池吴应箕,他们坚持得很有力。阮大铖不得已,想让侯生从中斡旋,于是假手干好友王将军,每日送来美酒佳肴,陪同侯生一道游玩。李香生疑道:“王将军家境清贫,不是广交朋友的人,你何不问一问他呢?”经侯生再三诘问,王将军于是屏退左右,转述了阮大铖的用意。李香私下告诉侯生说:“我从小跟随养母与宜兴陈贞慧君相识,他品德高尚,还听说吴应箕君更是铁骨铮铮。而今他们跟你都十分友好,你怎能为了阮大铖而背弃这些亲朋密友呢!况且公子你出身于世家,颇负名望,怎能去结交阮大铖呢!公子读遍万卷诗书,你的见识难道会比不上我这样的妇道人家吗?”侯公子听后大声叫好,从此便故意借醉酒而卧床不见,王将军心里颇不高兴,只得辞别而去,不再同侯公子来往。过了不久,侯生赴考名落孙山。李香在桃叶渡设宴饯行,还特地唱了一曲《琵琶记》送他上路,说:“公子的才华名声与文章词采都很美好,和蔡邕中郎不相上下。蔡邕学问虽然不差,但难以弥补他品行上的缺陷。如今《琵琶记》里所描写的故事固然虚妄,但蔡邕曾经亲附董卓,却是不可抹杀掉的。公子秉性豪爽不受约束,再加上科场失意,从此一别,相会之期实难预料,但愿你能始终自爱,别忘了我为你唱的《琵琶记》!从今以后我也再不唱它了。”11、1.D2.第一个“然”由上文伊洛胜景令人数至不厌转入达官之游的无趣,第二个“然”由此再转入惟卑微闲适者能得山水真趣。连用两个“然”字转折过渡,文气纾徐,曲折有致,使两者游山结果的对比更为突出,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富贵庸俗者的不屑,对闲雅适意之游的自得。3.A4.作为一篇赠序,本文没有直接赠言表达惜别劝勉之意,而是用大半篇幅浓墨重彩地描写伊洛山水胜景和偕友游赏的惬意,以达官游山的热闹无趣映衬出自己和陈经等友人游山时的闲适之乐,和淡泊自守、闲静高雅的知己俯仰天地间的愉悦跃然纸上,暗含人格道德上的期勉。文末淡笔点染与陈经之间情意相投、自然融洽的友情,含蓄婉转地表达临别留恋之意,独出机杼,余味绵长。【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层次脉络,利用关键词语,归纳内容要点,把选项表述和原文相对照,得出正确选项。“伊出陆浑,略国南,绝山而下,东以会河。山夹水东西,北直国门,当双阙”是介绍伊水与龙门山的地理形势;“隋炀帝初营宫洛阳,登邙山南望,曰:‘此岂非龙门邪!’世因谓之‘龙门”’,非《禹贡》所谓导河自积石而号龙门者也”是交代“龙门”这一名称的由来。“然山形中断,岩崖缺呀,若断若鑱。当禹之治水九州,披山斩木,遍行天下,凡水之破山而出之者,皆禹凿之,岂必龙门”指出此龙门非《禹贡》中的龙门。D项,无中生有。“最后想象夏禹凿开龙门山缺口的过程”于文无据。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涉及一词多义。解答时,要结合上下文,对该词语语意和用法进行分析,体会其在句段中的表达效果。第③段连用两个“然”字,“然洛阳西都,来此者多达官尊重,不可辄轻出”意思是“但是洛阳是西京,到这里来的大多是达官贵人,他们不可能随随便便地轻易出游”,“然”,表转折,承上启下,由上文伊洛胜景令人数至不厌转入达官之游的无趣。“然能得此者,惟卑且闲者宜之”意思是“然而,能够领略这种游览乐趣的,只有地位低下而又有闲暇的人才适宜”。“然”字表转折,由此再转入惟卑微闲适者能得山水真趣。一个段首,一个段尾,使两者游山结果的对比更为突出,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富贵庸俗者的不屑,对闲雅适意之游的自得。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平时积累,掌握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然后结合语境,利用词语结构分析作答。“修为从事、子聪参军、应之主县簿、秀才陈生旅游,皆卑且闲者”,意思是“我为西京留守推官、杨子聪为河南府户曹参军、张应之为河南县主簿,秀才陈经游学到这里,都是地位低下而又有闲暇的人”。“相与期于兹夜宿西峰,步月松林间,登山上方,路穷而返”,意思是“彼此约定在这一夜住宿龙门山西峰广化寺,月色下漫步松林之间,攀登菩提峰的上方阁,直到山路尽头才返回寺庙休息”。前后句子是承接关系。A项,“因”连接句子时,可有副词,“于是、就”的意思。B项,“而”连接句子时,可表转折、并列或递进关系。C项,“则”连接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便”“那么”,一般用在后一分句。D项,“且”连接句子,大多表递进关系。综合看,“因”更适合于语境需要。故选A。4.本题考查赏析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时,要通读全文,利用关键句,理解文章内容,从语言、句式和风格等方面去分析。题干说,这篇赠序“独辟蹊径,意味隽永”,“独辟蹊径”是指构思的特点,“意味隽永”是思想内涵和语言风格的特点。要求对此加以赏析,要结合体裁和内容看。本文是一篇赠序,用大半篇幅浓墨重彩地描写伊洛山水胜景和偕友游赏的惬意,以达官游山的热闹无趣映衬出自己和陈经等友人游山时的闲适之乐,和淡泊自守、闲静高雅的知己俯仰天地间的愉悦跃然纸上,暗含人格道德上的期勉,没有直接赠言表达惜别劝勉之意,这是独辟蹊径所在。文末淡笔点染与陈经之间情意相投、自然融洽的友情,含蓄婉转地表达临别留恋之意,独出机杼,余味绵长,这体现了意味隽永。【点睛】参考译文:伊水发源于陆浑县,流过洛阳南面,越过伊山而下,向东汇合于黄河。东西两山夹持着伊水,北面对洛阳城门,正处在两个阙楼的位置。隋炀帝初时在洛阳造宫殿时,登上北邙山南望说:“这岂不是龙门吗!”所以世称伊阙为“龙门”,但它不是《尚书•禹贡》所记载的大禹“导河积石”的龙门。然而山在这里截断,高大的山崖张开一个缺口,像是自然断裂又像人工开凿。当年大禹在九州治水,辟山斩棘,足迹踏遍全国,凡是河水破山而出的,都是大禹所开凿,哪里仅是开凿龙门呢?然而伊水的流水最为清澈见底,河水发出潺潺之声在山石问飞溅。撑着小船在水面随波逐流,可以泛舟游览;在河中钓鲂鱼,刺龟鳖,可作为佐餐的佳肴。两山的山脚都沉浸在水中,没有危崖峭壁和曲折难行的险境,因而可以登高四处眺望。在漫长的夏日来游览,只有十八里路程,可以清晨出游傍晚归来。所以游览龙门的人能够尽情地享受山水的乐趣,却不会感到身体的疲劳,即使多次游览也不会觉得厌倦。但是洛阳是西京,到这里来的大多是达官贵人,他们不可能随随便便地轻易出游。倘若前往游龙门,就会有牵马的士兵、骑马的随从、衙门的僚属挤满了道路,前呼后喝而行,先导的侍从不离左右。登山游览还没有走遍,兴致已经消失殆尽。所以没有在伊水激流中泛舟往来,和游鱼飞鸟一般放纵的舒适。然而,能够领略这种游览乐趣的,只有地位低下而又有闲暇的人才适宜。我为西京留守推官、杨子聪为河南府户曹参军、张应之为河南县主簿,秀才陈经游学到这里,都是地位低下而又有闲暇的人。于是彼此约定在这一夜住宿龙门山西峰广化寺,月色下漫步松林之间,攀登菩提峰的上方阁,直到山路尽头才返回寺庙休息。第二天,登上香山石楼,静听八节滩激流的水声,傍晚坐船游览伊水,沿着山脚从容自得顺流而下,吟诗饮酒,到天黑才回城。过了三天,陈秀才告诉我将要西往长安。我正为结识陈秀才得以和他一起游览而高兴,而他又急于要走了,于是就写下这次游历的经过,作为赠别的礼物。12、例文:“吃苦”与“快乐”哪种才是好教育“头悬梁,锥刺股”我国自古的“吃苦”教育名言,从孔子教育来说一直都是提倡“吃苦”教育,我国的传统教育一直都是: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是,社会教育发展的迅速,包括中国越来越发现西方教育更人性化、更加的能够使学生爱上学习。所以现在很多人都提出了,对学生的教育是“吃苦”教育好还是“快乐”教育好?钱文忠先生一篇关于抨击“快乐教育”的演讲文章,戳中了很多家长的心扉。中国孩子诚然有很多言行、教养方面的问题,但关于“学不好”这一项,真的是教育本身“没让孩子吃苦”的原因么?对此,南桥提出和钱文忠先生颇不相同的意见,认为让孩子一味吃苦的“逼迫教育”,实际上是脱离孩子本身与实际的、因循守旧的教育方法。钱文忠先生曾在一篇名为《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文中质问:“凭什么教育是快乐的?我实在想不通,教育怎么一定是快乐的?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钱先生在抨击这个粗线条概念的时候,犯了和很多家长一样的错误:思维比较二元化,非此即彼,缺乏应有的精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他才会“实在想不通”。至少在美国,并不存在一个“快乐教育”的概念,也不存在“快乐”还是“吃苦”的必然对立。教育界常提的概念是“激励”。有激励的教育和“快乐教育”大为不同。换言之,“吃苦”,或者说“接受挑战”,可以同时让人产生深层愉悦。这种愉悦不是打鸡血式的快乐与亢奋,而是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