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童坊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0F/2A/wKhkGWcH_n-ARDnrAALQ7-VSxXE934.jpg)
![福建省龙岩市童坊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0F/2A/wKhkGWcH_n-ARDnrAALQ7-VSxXE9342.jpg)
![福建省龙岩市童坊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0F/2A/wKhkGWcH_n-ARDnrAALQ7-VSxXE9343.jpg)
![福建省龙岩市童坊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0F/2A/wKhkGWcH_n-ARDnrAALQ7-VSxXE9344.jpg)
![福建省龙岩市童坊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0F/2A/wKhkGWcH_n-ARDnrAALQ7-VSxXE93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龙岩市童坊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帕斯卡尔的芦苇地赵丰①在所有的植物中,我最喜欢的是芦苇。我曾想,如果有一片芦苇地,我也许会把生命匍匐在其中。②我之所以喜欢芦苇,是源于年轻时喜欢过帕斯卡尔《思想录》的一句话: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在帕斯卡尔看来:“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用一串串精神的记录证明,他是一根最有尊严的苇草。我常常想着帕斯卡尔说出这番话的表情。幻觉里,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芦苇,它生长在临水的河边,茎杆中空,叶子翠绿,在风里歌唱,并开出美丽的芦花,帕斯卡尔在其中行走……帕斯卡尔的芦苇地。那是属于他的精神家园,由他开垦、播种、耕耘,并最终收获的芦苇地。那是人们用肉眼无法触及的芦苇地。他可以放心地、尽情地、赤裸地在其中想象,呐喊。③在一个雨后有阳光的秋日,朋友约我去钓鱼。他引领着我向沣河的上游奔去,在一片挖过沙的河滩,我见到了一片面积很小的芦苇,但足以令我喜出望外。我举着钓竿只有几分钟,就放弃了,先是坐着,后来就躺在那片芦苇中了。我感谢这个多雨的秋天,给了北方这片土地一片芦苇,让我有了一个驰骋思想的空间。④秋天的芦苇一片苍茫。灰白的芦花开始到处飘荡,翩翩若雪。握住一片芦花时,自然,我想到了帕斯卡尔,他说:“人显然是为了思想而生的。”他的思想中没有规范的体系和严谨的学说,他是个任思绪流淌而不做聚集和汇总的人,宛若一片自由的芦花。他的毫无拘束的思想火花奔放不羁,直抵生命的最深层次。⑤躺累了,我便起身站在一个高处,对这片芦苇进行俯视。视野里的芦苇,虽然很小,但是比起任何旷野的景致都要壮观。成熟的芦苇如满头华发的老人,脱去轻飘,归于凝重,静谧中有一种庄严和安详。我想芦苇如果有眼睛,也一定是充满阳光般的睿智,那是超越了一切悲喜苦痛的的旷达。⑥其实这里是一片河滩,更多的是荒草、沙子、水面,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在水面贴着滑翔的鸟。它们翅膀扇动着,发出不可一世的鸣叫。它其实是没有思想的。任何一个思想家,都会在广阔之处表现得沉默。那正是一种成熟。就像面前的芦苇,该张扬时便张扬,该安静时就安静,似乎自己智慧地把握着生命的节奏。芦苇的境界,人是不容易达到的。⑦沣河岸上的这片芦苇地,我设想它是属于帕斯卡尔的。⑧朋友在收杆,西山的晚霞送走了遥落的太阳,秋风下,金黄色的芦苇在水面荡漾,一片片云朵围拢着又散去,舞动成晚霞样的遐想。朋友钓了许多鱼。他说,我在乎的是钓鱼时的感觉,没有工作,没有应酬,没有烦恼,就只有我自己的思想。在这片属于帕斯卡尔的芦苇地里,我惊喜地发现,我的这位朋友居然拥有了帕斯卡尔般的境界。当他陷于那个小城,那间只有十几个平方米的办公室时,他是陷入思想的荒芜的。当人们热衷于建立体系和规范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从事着一件作茧自缚的工作。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帕斯卡尔那样,在广阔的芦苇地里收获灵感呢?⑨帕斯卡尔关注的是生命和生命中昂扬的激情,他呼唤:“人必须认识自己……我们对自己越是认识的深刻,就越是接近于一个真实的人。”在说出这番话后,他将自己置于芦苇地的深处,任冬日的晚风吹着。那个夜晚,帕斯卡尔的灵魂破土而出,他找到了皈依。他从此开始了修道式的生活,他收留穷人住在自己的寓所,帮助不知名的流浪少女,他效仿耶稣“我热爱贫穷是因为他热爱它……⑩1662年,他39岁,正值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上帝却领走了他。“思想,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这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永恒的嘱咐。
(原文有删节)11.联系第二段,分析“我”喜欢芦苇的原因。(4分)12.在文章的第⑤段,作者为什么说“视野里的芦苇,虽然很小,但是比起任何旷野的景致都要壮观”?(4分)13.在文章第⑥段,作者是采用什么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他在芦苇地的见闻和感悟的?该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考?请简要分析。(6分)14.请结合本文以及必修五课本中《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一文的相关内容,探究在帕斯卡尔的“芦苇地”里蕴含着他本人的哪些思想。(6分)参考答案:11.帕斯卡尔《思想录》的一句话“人是会思想的芦苇”给了我一种启发:人是自然界最脆弱但是能思想有尊严的苇草(2分);芦苇地是人的一个精神家园(2分)。12.因为这片芦苇地:(1)面积虽小,但给人驰骋思想的空间很大;(2分)(2)面积虽小,但景致意蕴深厚,给人的感悟很多。(2分)(抓住句子的转折关系,推敲关键词“景致”“壮观”的表层和深层含意)13.(1)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2分,两种表达方式各1分),修辞手法:拟人、对比(2分。两种修辞各1分)。(2)思考:在生活节奏加快、物欲至上的今天,人们应该从种种虚浮、功利的欲望中解脱出来,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智慧地把握着生命的节奏,以此净化、升华我们的灵魂。(2分)14.(1)人是渺小与伟大、卑微与崇高的统一体;(2)人因为能思想而高于自然,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3)人自我认识越深刻,就越接近于真实的人。(每点2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有说好过几句话。所谓“辩士的舌锋”“三寸不烂之舌”等赞词,正是物稀为贵的证据;文人们讲究“吐属”,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并不想做辩士、说客、文人,但是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一句话的影响,有时是你料不到的,历史和小说上有的是例子。说话即使不比作文难,也决不比作文容易。有些人会说话不会作文,但也有些人会作文不会说话。说话不是作文,不能够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因而不免有疏漏散漫的地方,不如作文的谨严。但那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却决非一般文章所及,是怎样一个不易达到的境界!我们的文章哲学里虽有“用笔如舌”这样一个标准,可是古今有几个人真能“用笔如舌”呢?我国人很早就讲究说话。《左传》《国策》《世说新语》是我们的三部说话的经典。一是外交辞令,一是纵横家言,一是清谈。你看他们的话多么婉转如意,句句字字打进人心坎里;还有一部《红楼梦》,里面的对话也极轻松、漂亮;此外汉代贾君房号为“语妙天下”,可惜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一句赞词;明代柳敬亭的说书极有大名,可惜我们也无从领略;近年来的新文学,将白话文欧化,从外国文学中借用了许多活泼的、精细的表现,同时暗示我们将旧来有些表现重新咬嚼一番。这却给我们的语言一种新风味、新力量。这时期说话的艺术确有了相当的进步。论说话艺术的文字,从前著名的似乎只有韩非的《说难》,那是一篇剖析入微的文字。现在我们能够随口举出的例子就有俞平伯君的三篇《文训》和鲁迅君的《立论》,这些都是精警之作。我国人对于说话的态度,最高的是忘言,但也还免不了说话。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这三样又有分别:慎言是小心说话,小心说话自然就少说话,少说话少出错儿;寡言是说话少,是一种深沉或贞静的性格或品德;讷于言是说不出话,是一种浑厚诚实的性格或品德。这两种多半是生成的。第三是修辞或辞令。至诚的君子,人格的力量照彻一切的阴暗;他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须修饰。只知讲究修饰,嘴边天花乱坠,腹中矛戟森然,那是所谓小人;他太会修饰了,倒教人不信了。他的戏法总有让人揭穿的一日。我们是介在两者之间的平凡的人,没有那伟大的魄力,可也不至于忘掉了自己。只是不能无视世故人情,我们看时候,看地方,看人,在礼貌与趣味两个条件之下,修饰我们的说话。这儿没有力,只有机智;真正的力不是修饰所可得的。我们所能希望的只是:说得少,说得好。(选自朱自清《说话》,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说话很重要,有时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B.说话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是不易达到的境界。C.说话不是一件容易事,要讲究说话的艺术。D.国人很讲究说话艺术,也重视说话艺术的研究。2.根据文意,下列事例不属于“讲究说话”的一项是(
)A.《祝福》中,当祥林嫂追问灵魂有无时,“我”回答“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B.《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劝说秦伯时指出“焉用亡郑以倍邻?邻之厚,君之薄也”。C.《林黛玉进贾府》中,宝玉问是否读书时黛玉答复“未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D.《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向朋友谈及初学写作的动机时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普通人不同于辩士、说客和文人,说话不需要句句字字婉转如意,但人情世故不能无视,所以也要注意说话的艺术。B.《左转》是外交辞令的典范,《世说新语》是古人清谈的经典,《红楼梦》的对话非常精彩,作者对其都高度评价。C.君子至诚,不善言辞;小人虚伪,巧言令色。平凡人说话无须过于讲究修饰,但也要根据对象和场合说少,说好。D.古人对于说话的态度主要有三种:忘言;慎言,寡言,讷于言;修辞或辞令。“忘言”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境界。参考答案:1.
C(其他选项均不全面)2.
D(A“我”回答“有”或“无”皆不合适,故回答“说不清”。B烛之武为说服秦伯退兵,站在对方立场,貌似秦国考虑,容易打动对方。C黛玉的这一回答与前面回答贾母的问话矛盾,正反映了她“步步小心、处处留意”的特点。黛玉从贾母的回答中看出她并不赞成女孩子读书,故在回答宝玉这样说,这是“讲究说话”。)3.
C(“不善言辞”表述不当,君子“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须修饰”,并非不善言辞)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九旬叶嘉莹: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叶嘉莹,1924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着,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读初中二年级时,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叶嘉莹整年吃不到白米白面,只能吃一种混合面。酸酸臭臭的,很干很粗糙的渣滓,老舍《四世同堂》里,祁老先生的曾孙女宁愿饿死也不吃。但是叶嘉莹没有怨言,拌上最咸的酱吃下去。
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
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她在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读书时,她对顾先生的一字一句都舍不得错过,记下了厚厚的8本听课笔记。叶嘉莹还保存着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信是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
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让念书,也就念了。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
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婚后不久,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方,1948年又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1949年年末,他们的大女儿才4个月,台湾的白色恐怖弥漫开来,丈夫因被怀疑是“匪谍”抓了起来。3年后丈夫出狱,却性情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本来,生活的重担已把叶嘉莹压得透不过气,丈夫又加重了她的身心负担。她经常噩梦连连,近乎窒息,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
后来,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诗是这样写的:“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世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她默默要求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自己却从未真正恋爱过。她的小女儿说,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
1966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温哥华定居下来。在拿到学校的终身聘书后,叶嘉莹以为自此就能安稳度日了,不料却再生变故。1976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她强忍着悲痛为女儿女婿料理完后事,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接触外面的一切。在这期间,她写下了10首哭女诗。
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悲痛,更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1977年,她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在火车上看到有年轻人捧读《唐诗三百首》,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经劫难,但诗歌的灵魂未死。叶嘉莹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决心回国。
从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词。当时“文革”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学习古典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很多教授还在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而叶嘉莹却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叶嘉莹用讲学把生命填得满满的,她记着老师顾随先生说过的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也有学生问过叶嘉莹:“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她这样回答:“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对叶嘉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讲课时,她一定尽己所能,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对她来说,这不仅是对不对得起学生,更是对不对得起“杜甫”“辛弃疾”的事情。
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在她看来,“人生总有一天会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将这有限的生命之火点燃其它木柴而使之继续燃烧,这火种就会长久地流传下去,所以古人常说‘薪尽火传’。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大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这难题,她早已解开。【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接受采访时说:“古典诗词里蕴含的,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当年古人的修养、学问和品格。现在的青年一般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因为它的语言是古典的,里面又有很多典故,有很多历史背景,他们自己看是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的,难免对它们冷淡隔膜,这是很大的损失。所以我要把这些好处讲出来,希望能够传达给他们,让他们能够理解,只要有人愿意听,只要我的能力还可以讲,我都愿意一直讲下去。”
②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诗词给叶嘉莹力量,作为一个承习新知识、旧道德家教的女子,叶嘉莹借它度过忧患,获得疗愈。在诗词这样一种古老而含蓄的文学形式中,叶嘉莹有所躲藏又有所释放。(1)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叶嘉莹从小接受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她认为圣贤之书,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B.现在的青年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叶嘉莹认为是古典诗词里面有很多典故、很多历史背景,使得青年们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
C.叶嘉莹能够走向古典文学研究之路,与家庭的熏陶、伯父的引导、恩师的鼓励分不开。
D.在叶嘉莹的生活中,诗词不仅帮助她排解悲痛,而且给予她走出生死劫难的力量,更使她想到要将古典诗词推广给每一个青年。
E.对叶嘉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她对学生的提问循循善诱,告诉他们,学习古诗词对我们的实际生活是有帮助的。(2)叶嘉莹借古典文学度过哪些忧患?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3)作为一位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在传承古典文化方面有哪些突出表现?(6分)(4)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她早已解开这难题。试结合文本探究叶嘉莹找到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她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对你有什么启示?(8分)参考答案:(1)选C得3分,选A得2分,选B得1分。(B项“现在的青年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错。D项“更使她想到要将古典诗词推广给每一个青年”错,E项“告诉他们,学习古诗词对我们的实际生活是有帮助的”错。)(5分)
(2)①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只能吃一种混合面的人生困厄降临时,圣贤之书让她多了应对的力量,她没有怨言,最终挺过难关。②婚后生活的重担和性情大变的丈夫使得叶嘉莹经常噩梦连连,甚至想要轻生,正是诗歌教会她宽容忍让并度过忧患。③大女儿和女婿双双遭遇车祸亡故,她强忍着悲痛为他们料理后事,正是诗歌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每点2分,共6分)
(3)①叶嘉莹讲解诗歌与众不同。她不是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讲解诗歌,而是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②叶嘉莹让学生明白了学习古典诗词的意义。她认为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等,诵读有生命的古典诗词,可以让人的心灵不死。③叶嘉莹讲课非常认真。讲课时,她一定尽其所能,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既对得起学生,也对得起作者。④把传承古典文化为己任,早年每年自费回国,在各高校讲解诗词,晚年的叶嘉莹年纪大了,仍然坚持多教课,并且愿意将自己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每点2分,共6分。答出3点即可)
(4)叶嘉莹找到的人生意义和价值:①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用诗词帮助自己排除悲痛,用生命的坚忍克服人生的苦难。②用教书育人来报国。自费回国,用讲学把生命填得满满的,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③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诲人不倦,度人无数,并且愿意将生命结束在讲台上。(每点2分,共6分)
启示:①人生的价值更多的在于精神的满足,要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路上的艰难和痛苦。(综合上面的①②两点得出)②献身自己热爱的事业,并终生为之奋斗。(从上面的第③点得出)(每点1分,共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1.2)材料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3.3)材料三: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礼记·曲礼上》)21.根据材料三,用自己的话概括“礼”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分析“礼”与“仁”的关系。参考答案:21.让自己谦逊地对待他人,让地位高贵者不骄奢,让地位低下者获得自信。
22.①从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可知“礼”是实践仁的手段,它们是手段与目的关系;②材料二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就不可能认真对待“礼”,可见“仁”是“礼”的基础、内核,它们是表里关系。【2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应该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根据对文本内容理解和分析,概括得出答案。本题中根据材料三,用自己的话概括“礼”的作用:让自己谦逊地对待他人,让地位高贵者不骄奢,让地位低下者获得自信。【22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应该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根据对文本内容理解和分析,概括得出答案。本题中,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分析“礼”与“仁”的关系。根据材料一二可概括为:①从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可知“礼”是实践仁的手段,它们是手段与目的关系;②材料二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就不可能认真对待“礼”,可见“仁”是“礼”的基础、内核,它们是表里关系。【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应该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根据对文本内容理解和分析,概括得出答案。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奚康生,河南阳翟人也。本姓达奚,其先居代,世为部落大人。祖真,柔玄镇将、内外三都大官,赐爵长进侯。卒,赠幽州刺史,谥曰简。康生少骁武,弯弓十石,矢异常箭,为当时所服。太和初,蠕蠕频寇,康生为前驱军主,壮气有闻,由是为宗子队主。从驾征钟离,驾旋济淮,五将未度,齐将据渚断津路。孝文募破中渚贼者,以为直阁将军。康生应募,缚筏积柴,因风放火,烧其船舰,依烟直过,飞刀乱斫,投河溺死者甚众。乃假康生直阁将军。后以勋除太子三校、西台直后。吐京胡反,自号辛支王,康生为军主,从章武王彬讨之。分为五军,四军俱败,康生军独全。率精骑一千追胡至车突谷,诈为坠马,胡皆谓死,争欲取之。康生腾骑奋矛,杀伤数十人,射杀辛支。齐置义阳,招诱边人,康生复为统军,从王肃讨之。齐将张伏护自升楼城楼,言辞不逊。肃令康生射之,望楼射窗,扉开即入,应箭而毙。彼人见箭,皆以为狂弩。齐将裴叔业率众围涡阳,欲解义阳之急,诏遣高聪、元衍等援之,并败退。帝乃遣康生驰往,一战大破之。及寿春来降,遣康生领羽林千人,给龙厩马两匹,驰赴之。破走其将桓和、陈伯之。以功除征虏将军,封安武县男。出为南青州刺史。后梁郁州遣军主徐济寇边,康生破禽之。时梁闻康生能引强弓故特作大弓两张长八尺把中围尺有二寸箭粗殆如今之长笛送与康生。康生便集文武,用之平射,犹有余力。观者以为绝伦。弓即表送,置之武库。后梁遣都督临川王萧宏勒甲十万规寇徐州,诏授康生武卫将军,一战败之。还京,召见宴会,赏帛千匹,赐骅骝御胡马一匹。出为华州刺史,颇有声绩。(选自《北史》)10.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A.时梁闻康生能引强弓/故特作大弓/两张长八尺/把中围尺有二寸箭/粗殆如今之长笛/送与康生B.时梁闻康生能引强弓/故特作大弓/两张长八尺把/中围尺有二寸/箭粗殆如今之长笛/送与康生C.时梁闻康生能引强弓/故特作大弓两张/长八尺把/中围尺有二寸箭/粗殆如今之长笛/送与康生D.时梁闻康生能引强弓/故特作大弓两张/长八尺/把中围尺有二寸/箭粗殆如今之长笛/送与康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赐爵,即赐予爵位,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B.谥,即谥号,帝王及其后妃、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品德而给予他一个中肯的称号,如文中的“简”。C.卒,“死”之义,中国古代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身份地位严加区别,《礼记》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死。”D.胡,指胡人,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及西域各民族的称呼。历史上的胡人主要包括匈奴、鲜卑、氐、羌、吐蕃、蒙古、契丹、女真等民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奚康生出身北方少数民族。奚康生的祖先世世代代都是部落的首领,他的祖父奚真担任过柔玄镇将、内外三都大官。B.奚康生作战勇敢。南齐的将士截断渡口,使得皇帝的车驾不能渡过淮河,奚康生顺风点火,杀入敌阵,使敌人投河淹死的很多。C.奚康生箭法超群。南齐的将领张伏护出言不逊,奚康生奉王肃之命,在城下用强弓一箭就射杀了站在城楼内的张伏护。D.奚康生功勋卓著。奚康生一生征战无数,不仅立下了无数战功,自己也多次受到封赏,而且治理地方也很有声誉政绩。13.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1)康生少骁武,弯弓十石,矢异常箭,为当时所服。(2)率精骑一千追胡至车突谷,诈为坠马,胡皆谓死,争欲取之。参考答案:10.D
11.C
12.B13.(1)康生年轻时就勇猛威武,能拉开十石的弓,所用的箭和普通的箭不同,被当时的人们佩服。(得分点为“骁武”“定语后置‘弯弓十石’”“省略句‘矢异(于)常箭’”。)(2)(奚康生)率领一千精锐骑兵追击胡人到达车突谷,假装落马,胡人都认为奚康生已死了,争先恐后来取他的人头。(得分点为“诈”“谓”“争”)1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注意“长”“围尺”等,结合句意断句。句意:当时梁听说康生能拉开硬弓,所以特地做了两张大弓,每张八尺长,把手的中围一尺二寸,箭的粗细和现在的长笛差不多,送给康生。1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C项士曰不禄,庶人曰死。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皇帝的车驾已经渡过了淮河。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1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骁武”译为勇猛威武,“定语后置‘弯弓十石’”,“省略句‘矢异(于)常箭’”。(2)“诈”译为假装,“谓”译为认为,“争”译为争先恐后。参考译文:奚康生,是河南阳翟人,本来姓达奚,他的祖先居住在代郡,世世代代都是部落头人。祖父奚真,任柔玄镇将、内外三都大官,赐给他爵位长进侯。去世,追赠幽州刺史,谥号为简。康生少年时骁勇有力,能拉开十石的弓,箭和普通的箭不同,被当时的人们佩服。太和初年,蠕蠕经常来侵犯,康生为前锋部队的首领,他的勇气早已为人所知,因此担任宗子队首领。随从皇帝出征钟离,皇帝的车驾很快渡过淮水,各路大将还没有渡淮河。南齐的将士占据江边的小洲想截断渡口。孝文帝招募打败洲上齐军的勇士,取胜的为直阁将军。康生应召前往,捆绑木筏堆上柴草,借助风势点燃大火,烧着了南齐的船舰,靠烟雾直冲过去,举起刀乱砍,敌人投河淹死的很多。于是让康生代理直阁将军。后来因为功勋任命为太子三校、西台直后。吐京胡谋反,自称辛支王,康生担任军主,随章武王元彬前往讨伐。魏军分为五支,四支军队都被打败了,只有康生的那支军队得以保全。他率领一千精兵追赶吐京胡到达车突谷,假装落马,吐京胡人都认为他已死了,争着来取他的人头。康生突然跃上战马,举起长矛,杀伤数十名敌人,射死了辛支王。南齐设置义阳郡,招诱北魏的边民,康生又任统军,跟随王肃前往征讨。南齐的将领张伏护自己登上城楼,出言不逊。王肃命令康生射张伏护,他望着楼向窗户射去,窗户开处箭矢飞入,张伏护应箭而死。南齐的将士看到箭,都认为是强弩所射。南齐的将领裴叔业率领士兵围攻涡阳,想通过围魏救赵的办法解救义阳之急,朝廷下诏派高聪、元衍等人援救,敌军都失败撤走。皇帝就派康生飞奔前往,一战就把南齐军打得大败。等到寿春的齐军来投降,朝廷派遣康生带领一千羽林军,并给他两匹御厩马,飞驰寿春。打败并赶走了南齐的大将桓和、陈伯之。因为军功被任命为征虏将军,封爵号安武县男。外任南青州刺史。后来梁的郁州派军事首领徐济侵犯边界,康生打败活捉了他。当时梁听说康生能拉开硬弓,所以特地做了两张大弓,每张八尺长,把手的中围一尺二寸,箭的粗细和现在的长笛差不多,送给康生。康生就召集身边的文武臣僚,用大弓平射,拉开还绰绰有余。看的人都不由叫绝。弓箭很快被表奏送往朝廷,存放在武器库里。后来梁派都督临川王萧宏指挥十万大军侵犯徐州,朝廷下诏任命康生为武卫将军,一交战就将萧宏打败。回到京城,被召见参加宴会,赏给他帛一千匹,赐给他骅骝御胡马一匹。出京任华州刺史,很有声誉政绩。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吕琦,字辉山,幽州安次人也。父兖,为横海军节度判官。节度使刘守文与其弟守光以兵相攻,守文败死,其吏民立其子延祚而事之,以兖为谋主。已而延祚又为守光所败,兖见杀。守光怒兖,并族其家。琦年十五,见执,将就刑,兖故客赵玉绐其监者曰:“此吾弟也。”监者信之,纵琦去。玉与琦得俱走,琦足弱不能行,玉负之而行,逾数百里,变姓名,乞食于道,以免。琦为人美风仪,重节概,少丧其家,游学汾、晋之间。唐庄宗镇太原,以为代州军事推官。后为横海赵德钧节度推官,入为殿中侍御史。明宗时,为驾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河阳主藏吏盗所监物,狱吏尹训纳赂反其狱,其冤家诉于朝,下御史台按验,得训赃状,奏摄训赴台。训为安重诲所庇,不与,琦请不已,训惧自杀,狱乃辨,蒙活者甚众。岁馀,迁礼部郎中、史馆修撰。长兴中,废帝失守河中,罢居清化坊,与琦同巷,琦数往过之。后废帝入立,待琦甚厚,拜知制诰、给事中、枢密院直学士、端明殿学士。是时,晋高祖镇河东,有二志,废帝患之,琦与李崧俱备顾问,多所裨画。琦言:“太原之患,必引契丹为助,不如先事制之。”自明宗时王都反定州,契丹遣秃馁、荝剌等助都,而为赵德钧、王晏球所败,秃馁见杀,荝剌等皆送京师。其后契丹数遣使者求荝剌等,其辞甚卑恭,明宗辄斩其使者不报。而东丹王又亡入中国,契丹由此数欲求和。琦因言:“方今之势,不如与契丹通和,如汉故事,岁给金帛,妻之以女,使强藩大镇无所引援,可弭其乱心。”崧以琦语语三司使张延朗,延朗欣然曰:“苟能纾国患,岁费县官十数万缗,责吾取足可也!”因共建其事。废帝大喜。他日以琦等语问枢密直学士薛文遇,文遇大以为非,因诵戎昱“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之诗,以诮琦等。废帝大怒,急召崧、琦等问和戎计如何。琦等察帝色怒,亟曰:“臣等为国计,非与契丹求利于中国也。”帝即发怒曰:“卿等佐朕欲致太平而若是邪?朕一女尚幼,欲弃之夷狄,金帛所以养士而捍国也,输以资虏,可乎?”琦、崧等惶恐拜谢,拜无数,琦足力乏不能拜而先止。帝曰:“吕琦强项,肯以人主视我邪!”琦曰:“臣素病羸,拜多而乏,容臣少息。”顷之喘定,奏曰:“陛下以臣等言非,罪之可也,虽拜何益?”帝意稍解,曰:“勿拜。”赐酒一卮而遣之,其议遂寝。因迁琦御史中丞,居数月,复为端明殿学士。其后晋高祖起太原,果引契丹为助,遂以亡唐。琦事晋为秘书监,累迁兵部侍郎。天福八年卒。
赵玉仕至职方员外郎,琦事之如父,玉疾,亲尝药扶侍,及卒,为其家主办丧葬。玉子文度幼孤,琦教以学,如己子,后举进士及第云。琦有子馀庆、端。
(节选自《新五代史.杂传第四十四》)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吕琦性格刚直,唐庄宗时担任殿中待御史等要职时,就惩办了奸恶尹训。赵玉背着他才逃了命。B.吕琦被抓时只有十五岁,临刑前,赵玉欺骗监斩官说,吕琦是他弟弟,救下了吕琦。吕琦腿不好,C.枢密直学士薛文遇诮讽吕琦是妇人之见:“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废帝也大怒起来,吕琦、李崧等人惶恐不安跪地谢罪D.后唐废帝李从珂因失守河中,被罢职居在京城清化坊,与吕琦同巷。吕琦多次去拜访他。后来废帝当了皇帝,格外厚待吕琦。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兖故客赵玉绐其监者 (2)狱乃辨 (3)可弭其乱心
(4)其议遂寝 11.用三个短语概括吕琦的主要品质。(3分)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已而延祚又为守光所败,兖见杀。守光怒兖,并族其家。(3分)
(2)如汉故事,岁给金帛,妻之以女。(3分)
(3)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3分)(《钴鉧潭西小丘记》)
参考答案:9.(2分)A(时间有误,担任殿中待御史等要职,惩办了奸恶尹训是在明宗时。)10.(4分)绐:欺骗
狱:案件
弭:消除
寝:搁置11.(3分)吕琦恪尽职守(或正直刚正)、有远见卓识、知恩必报。12.(1)(3分)不久,刘延祚又被刘守光打败,吕衮被杀。刘守光痛恨吕衮,诛灭吕衮一族。(两个被动句、“族”各1分)(2)(3分)就按照汉朝旧例,每年送与他些金帛,把公主嫁给契丹(首领)。(“故事”1分,“妻”1分,语句通顺1分)(3)(3分)不满十天(我)就得到了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个地方吧。(“匝”,1分,“旬”1分,语句通顺1分)【参考译文】吕琦,字辉山,是幽州安次人。父亲吕衮,担任横海军节度判官。节度使刘守文和自己弟弟刘守光领兵互相攻打。刘守文战败被杀,他手下拥立他的儿子刘延祚并辅佐他,让吕兖作谋士。不久,刘延祚又被刘守光打败,吕衮被杀。刘守光痛恨吕衮,诛灭吕衮一族。吕琦只有十五岁,被抓获,临刑前,吕衮原来的门客赵玉欺骗监斩官说:“这是我弟弟。”监斩官相信了他,放了吕琦。赵玉和吕琦才能一起逃跑。吕琦腿不好,不能行走,赵玉背着逃跑,超过几百里。吕琦隐名改姓,在路上讨饭,才免于一死。吕琦长得俊美丰仪,注重气节气度。年少家亡之后,在汾、晋一带游学。唐庄宗镇守太原时,任命他做代州军事推官。后来担任横海赵德钧节度推官,入朝担任殿中侍御史。明宗时,做了驾部员外郎,兼任侍御史知杂事。河阳担任仓库管理的小吏偷窃自己监管的财物,管理监狱的官吏尹训接受了贿赂为他的案件平反,那些被冤枉的人到朝廷告状,案件下达到御史台审查,吕琦获得尹训受贿的情况,就上奏要求尹训到御史台受审。尹训受到安重诲庇护,不去御史台,琦不停敦促,尹训畏惧自杀,案件才判定,这样使许多人活了下来。过了一年多,升为礼部郎中、史馆修撰。长兴年间,后唐废帝(李从珂)因失守河中,罢职居在京城清化坊,与吕琦同巷。吕琦多次前往拜访他。后来废帝当了皇帝,格外厚待吕琦,任命吕琦为知制诰、给事中、枢密院直学士、端明殿学士。这时,晋高祖(石敬瑭)镇守河东,有二心,废帝担忧这件事,吕琦、李崧一起接受他的询问,两人经常出谋划策。吕琦说:“太原(石敬瑭)要造反,一定请契丹帮助他,不如先采取措施制止。”自从明宗时王都在定州反叛,契丹派遣秃馁、荝剌等人帮助王都,却被赵德钧、王晏球打败,秃馁被杀,荝剌等都被押送京师。之后契丹多次派遣使者索要荝剌等人,言辞很卑恭,明宗就斩杀使者不回复。后来东丹王又逃到中原,契丹因此多次求和。吕琦于是说:“如今的形势,不如与契丹通好,就按照汉朝旧例,每年送与他些金帛,把公主嫁给契丹(首领),使强大的藩镇没有外援可引,就可以消除他的反叛之心。”李崧把吕琦的话告诉三司使张延朗,张延朗高兴地说:“如果能解除国家的危难,每年花费县里十数万缗,责令我去凑足也是可以的!”于是一起去建议这样做。废帝很高兴。过些天,将李琦等人的话问枢密直学士薛文遇,薛文遇认为这样做很错,于是背诵戎昱“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的诗,来诮讽吕琦等人。废帝非常生气,立刻召见李崧、吕琦等人问怎么和契丹交好。吕琦等人观察皇帝脸有怒气,急忙说:“我等等为国家谋划,不是帮助契丹在中原牟利。”皇帝于是发怒说:“你们几个是这样帮助我获得太平的吗?我只有一女,年龄还小,想把她抛弃到异族去,财物是用来养兵保卫国家的,送去资助敌人,可以吗?”李崧等人惶恐不安跪地谢罪,拜了许多下,吕琦因腿力疲乏不能再拜先停止立身起来了。皇帝说:“吕琦你昂着头,(不)肯把我当做君主看待吗?”吕琦说:“我一向身体就有病,拜多了受不了,等我歇一会再跪拜谢罪吧。”过了一会儿,喘息才定,上奏说:“陛下认为臣等说的不对,判我们罪就可以了,跪拜又有什么益处?”废帝气有些消了说:“不拜了。”赏赐了一杯酒让他们回去了,那个建议于是搁置了。于是降吕琦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校学校合作协议书范本
- 企业场地租赁合同范本
- 乡镇卫生院聘用合同范本
-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和中外交通听课评课记录
-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5.1 法不可违 》听课评课记录
- 吉林省八年级数学下册16分式复习听评课记录2新版华东师大版
-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听评课记录:5.1 总体平均数与方差的估计
-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6课《中古的西欧庄园与城市》听课评课记录
- 2025年度国际农产品贸易合作合同
- 鲁人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12课第2框《沟通增进师生情》听课评课记录
- Starter Unit 1 Hello!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2025年初中语文:春晚观后感三篇
- Unit 7 第3课时 Section A (Grammar Focus -4c)(导学案)-【上好课】2022-2023学年八年级英语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新目标Go For It!)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解读讲座
- 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机构入围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与相关事故案例培训课件
- 2024年度节后复工建筑施工安全培训交底
- 中国作家协会入会申请表
- 电缆桥架重量表
- 荧光绿送货单样本excel模板
- 施耐德机房空调控制器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