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立意》教案_第1页
《审题立意》教案_第2页
《审题立意》教案_第3页
《审题立意》教案_第4页
《审题立意》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审题立意》教案《审题立意》教案1

标题解读

审题立意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在写作文的时候只有真正地理解题意,并根据题目的要求去构思,才能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审题立意是写作胜利的先决条件,审题不准,立意就会出现“偏题”“跑题”,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正确地审题立意。

课时支配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相识审题立意,了解审题立意的常见方法,理解其在写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2.进行作文审题立意的实践训练,让学生把握审题立意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依据文题进行审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隐含在文题字面背后的含义,精确全面地审题立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语

得作文者得语文,得立意者得作文。立意深远是中考作文得分的关键。写作文肯定要重视立意,而且要力求新奇。意高文自胜,你的立意好,自然能令阅卷老师心头为之一动。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审题立意呢?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写作训练——审题立意。

2.学习目标

(1)了解审题立意的基本含义,理解审题立意在写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2)理解怎样进行审题,从哪些方面进行审题;驾驭文章立意的主要原则和基本要求。

二、相识审题和立意

1.什么是审题?

审题就是审清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

2.什么是立意?

立意就是确立最主要的思想内容,也就是确立主题。

三、深化分析

1.如何审题?

(1)方法一:审清“限制”,确定文章范围。

在题目所给的限制条件内选材,才能使文章内容切题,重点突出。

①比如《____给我留下的回忆》这个题目,限制条件是“回忆”。“回忆”一词表明,要写的是已经发生过的,甚至是比较久远的事情,横线上无论是写何人、何事、何景、何物,都要符合“回忆”这个限制条件。

②比如《初中生活两三事》这个题目,“初中”表明,要写的是初中阶段的故事,而不是小学或者幼年时期的故事;“二三事”则表明,要选择两三件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来写,不要只记叙一件事,也不要拉拉杂杂流水账一般写若干小事。

③比如《漂亮的误会》这个题目,“误会”是生活中常见的插曲,可能引发纠纷,可能造成尴尬,而限制条件是“漂亮”,则表明要叙述的这场误会引出的应当是一段美妙的故事。

(2)方法二:审清“题眼”,确定写作重心。

审题时,要把握题目中的重点,分析探究其中的含义,而把握题目中的重点就是抓住“题眼”,比如关键词、重点句、示意语等。

①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位老人,他喜爱坐在小镇外的林荫道边,一位风尘仆仆的旅行者问他:“这个镇里住的是什么样的人?”

“你刚经过的那个镇上的人怎么样?”

“特别可爱,我在那里快乐极了。他们和善、慷慨、乐于助人。”

“那太好了,这个镇里的人也差不多。”

过了一天,另外一位旅行者经过小镇,走到老人跟前问他:“镇里住的是什么样的人?”

“你刚经过的那个镇上的人怎么样?”

“那是个可怕的地方。他们自私、苛刻,没有一个情愿帮助别人。”

“唯恐你会认为这里的人也是如此。”老人冷冷地说。

你从这个小故事中感受到了什么?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作文。

读懂材料,抓关键句。关键句经常有示意材料中心的作用。材料中的关键性词语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这则材料的关键句是“那太好了,这个镇里的人也差不多”“唯恐你会认为这里的人也是如此”。抓住老人改变的看法,品尝老人话中的两个“也”字。

②《郊外春游》。这个题目,重心要在“春游”上,它提示我们可以着力渲染郊外的景象,表达游人的心情,也可以叙述春游中发生的事,而与春游内容无关的事应当少说或者不说。

2.如何立意?

(1)方法一:以小见大,化大为小炼主旨。

小处落笔,大处着眼,选用的都是小事物,记叙的都是小事情,描写的是细微环节,剖析的是细小现象,但是所表现的是重大主题,所阐发的是深刻道理,笔下到处是“小”,眼中时时是“大”。

①空气中传着粽香,传着米香。传递着古老味,婆婆味和浓浓的情。“哎!表姐,帮我叫个比萨,要芝士味的!”表弟的这一声喊好像把东西都打碎了,传着的东西似被断去,断的七零八落。“你这小子,有粽子呢!还吃那鬼东西。”外婆有点生气,我也有点不情愿,那以后的时间好像再也找不到从前的感觉。粽子包好了,那天晚上就我一个人。爸妈仍在忙,我却陷入了深思。万物于传递中绵延不已,而我们呼喊着我们的文化,在五月,渴求那文明传承。

家庭中的小细微环节——吃粽子,但从这件小事中表现了一个大主题——如何传承我们传统文化的问题。小事表现了大主题,以小见大。

(2)方法二:多维立意,纵向开掘求深刻

从多角度、多侧面、多空间思索,从而确定文章主旨。同一事物,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所作出的推断、所得出的主题不尽相同,要依据实际状况选择其一。

①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过去我们熟识的是信封信纸,现在熟识的是微信微博;过去熟识的是笔墨纸砚,现在熟识的是鼠标键盘;过去熟识的是书香墨宝,现在熟识的'是手机电脑。现在和过去相比,会引起我们很多联想和感慨。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题材不限;④文体特征显明。

信封信纸、笔墨纸砚、书香墨宝,代表的是传统文化;微博微信、鼠标键盘、手机电脑是现代科技,这则材料事实上引导我们如何看待两者的关系。

1.可以从“守住传统文化”的角度立意,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不能丢。

2.可以从“没有发展便没有一切”的角度立意。假如一味抓住传统文化而不知变通,势必会造成畏步不前的状况。因此,要注意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3.可以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来谈,既要注意传统文化,又要重视科技发展,两者并不是水火不容、冲突对立的。

四、归纳总结

1.留意题中的限制条件。

2.留意把握重点,分析含义。

3.立意明确,思想健康。

4.变换角度,学会求新。

五、写作训练

以《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记叙性的文章,不少于600字。

要求:

1.“记叙性文章”,表明写作时要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其他表达方式。

2.要留意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探讨其中的含义。“山”指什么?“翻过”又意味着什么?放开思路,从多个角度思索。

3.依据你对题目的不同理解,拟出多个主题,从中筛选出一个自己感受最深,且比较新奇的主题,构思成文。

其次课时

一、佳作赏析

习作1

翻过那座山

山,它那陡峭的山岩高耸在遥遥天际,乳白色的浮云漂移在它的脚下,纵深的峡谷里倾泻着一望无垠的原野山川,雄伟的山岭。在陡峻危立的绝壁上,一棵棵倔强的青松穿过乳白色的薄雾,在大风中婆娑起舞。

站在窗台上,望着那好像高不行攀的山峰,我陷入深思。

学习,不也一样吗?只有英勇无谓者,才能到达顶峰。

七上期中考试,在数学上,我没考好,主要缘由是因为自己不细心,难题又不太爱细心探究,面对这次失败,我心灰意冷,像被人在大冬天推动了雪坑里,身和心都凉飕飕的。可能是我没有这方面特长吧!我真是的。一切一切都怪我自己不细致,我是一个失败的人,不会胜利了,不会了,再也不会了……无意中我看了一本书,书上说:失败并非意味着你是一个失败的人,失败只是表明你短暂尚未胜利;失败并不意味着你始终要受到压抑,失败表明你情愿尝试;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比别人差,失败表明你或许要变换一种方法;失败并不意味着你奢侈了时间和生命,失败表明你有理由重新起先;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恒久无法胜利,失败表明你还须要一段时间。

人的一生,不行能真正一帆风顺,多多少少总会有些坎坷和波折,正所谓“人生百态,苦乐年华”嘛!人的一生,恒久不要说放弃,这是一种坚决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也是一种珍贵的自信。

看着那座山,好像比刚才小了些,对呀,只要有信念和毅力,再高的山都会变得很平坦的。我自信地笑了。因为我信任,只要战胜了自己,世界上就没有比人心更高的山峰!

其实,每个人的头上都有一片天,但有的人是光风霁月的,有的人却是乌云漫长的。要想突破,便得战胜自我!有了理论,还需付出行动,这才是通往胜利之路的基础,每一步都得扎实地踏下,这样,无论再高、再陡、再险的山峰,都能翻过去!

点评:开头写眼前所见之山,为下文引出“学习上的大山”做铺垫。“婆娑起舞”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松的姿态。以自己真实的学习经验为素材,贴近生活,更简单引起读者共鸣。排比句式,增加语势,使情感表达更加剧烈。面对“学习上的大山”由一起先的懊丧、垂头丧气,到最终的重拾信念,最终胜利翻越“大山”,结构严谨,思路清楚,首尾照应,点明中心,升华主旨。

习作2

翻过那座山

我们在山顶相遇,但我们的踪迹已经翻越了这座山。

——题记

这该是怎样的一座山呢?陡直的坡面,遍布荆棘,面容苍白而又残酷冷淡,将两颗平常形影不离的心分隔两地。这座耸立在你我之间的山就那么高不行攀?

只因一句淡淡的玩笑话,却在我们背离时偷偷地筑成了一座大山。山那边的你是否依旧天真地认为自己长不大?山那边的你是否依旧固执地听着一首好歌?山那边的你是否依旧拥有绚丽的笑容?

花开花落,冬去春来,时间悄然无息地消逝着。那棵撒下我们欢乐的大树如今已粗大挺立,但却愈来愈苍老,记忆的碎片随河水东逝。或许我已化为一丝尘埃,轻轻落在了你内心不起眼的角落。

大山照旧,我呆望着,一次又一次想起另一边的你。当那颗无趣的心被时间铸上成熟的面具时,我才洞察出当年的我们——无趣,天真!一句玩笑何以至此。我想起那些童年生活,无忧无虑,率直纯真,那些泛着金色光线的记忆一次次刺伤我的双眸,直至被泪水所遮挡。

于是在那个朝气盎然的春天,我毅然确定翻越这座山。谁知多年的时间已让我风雪载途,前方一片迷茫。我也曾想过要放弃,可是为了到达你的空间,我还是坚持往上爬,当我到山顶的那一刻,我惊然地发觉你也在这里。突然的相遇让我不知所措,面对日夜思念的你,此时我无言以对。原来你也在攀爬这高耸的大山!在山的顶峰,我们相遇了!心灵的碰撞击出友情的火花,这座大山已不再单调。你告知我山那边有欢乐,但也有泪水。我忽然明白这座山隔开的不是人,而是心!

重逢让我们的心灵彼此相融,我感受到你一路走来的艰辛;因为重逢,我用一半的路程就翻过了这座山。

点评:题记简明扼要,引出文章中心。开头设疑,这座“山”究竟是什么?吸引读者。心理描写特别细致,思念,懊悔,哀痛多种心情相互交织。语言美丽,如“风雪载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重回友情之路的艰辛。翻越大山,山顶相逢,友情之路重新相连,隔断心灵的“大山”最终消逝不见,立意新奇。

习作3

翻过那座山

夜,死一般的宁静,唯有间或吹来的秋风带来些苍凉。一个人翻箱倒柜,不知道自己要找什么。没有目标,茫茫然然……只剩下无助的叹息。

我要找到它。假如没有它,我将有如行尸走肉游离在这斑斓也灰白的世界,生不如死。于是打点好简洁的行囊,在这风高月夜中启程……

一、错觉——是误会

独自由坎坷的路上前行,虽然茫然,却有一种找寻的快感,好像自己即将找到目标时一样。天亮了,路过一片一片果树林,那金黄的橘子灯笼般水灵灵地挂在树上,好像在向我招手。我一阵窃喜,以为这成片的果林就是我的目标,我狂奔过去,伸手摘下那看起来最大的一个,可一吃到嘴里,却发觉它又酸又涩,抓紧吐了出来。路旁的小草萎靡不振地望着我,露出一丝轻视的笑。我一气之下扔掉橘子,愤愤地说:“这不是我的目标吗?为什么会这样?”“不,那不是你的目标,目标是你自己的,别人种下的目标长不出你的目标和果实。”山中隐隐传来这样的回音,而后消逝不见了。我释然,一场错觉,一个误会,但它终不是我的目标,接着前进吧!

二、跌倒——是必定

走过数里路,穿梭了树林,我不再兴奋,一个人在这荒山野地踽踽独行。起先觉得有些恐惊,觉得孤寂。但此时我别无选择,只得硬着头皮走下去。倘如回头,我无法面对别人的讥讽,更无法面对自己将如行尸走肉般的游离,也担当不起一生的失败……所以只有前行。

在寒风凛冽中,我跌跌撞撞,如受伤的小鹿般不知所措。最终,我跌倒了,跌倒在深深的山谷底,动弹不得。我却制不住内心的恐慌和这么久以来心中所受的委屈,嚎啕大哭:“我要回家!”“知道吗,只要翻过这座山,你就能找到你的目标,在这之前,悲观、委屈、跌倒都是必定。坚持下去吧!”一样的声音,来自不同的方向,或许一路以来,都有人与我同行。于是我挣扎着站起来,在山谷中找寻另一条出路。因为我信任,找到目标的路不只一条……

三、目标——是起先

拖着受伤的腿,淌过小河,站在小山脚下,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我知道,目标就在山后,找到它,我将重生,我将天经地义地傲然于人群,天经地义地华蜜地活着。我迫不及待地登上山,眼前的一切令我惊愕:没有鲜花,没有绿草,没有鸟儿,也没有河流――什么都没有。除了一片荒地,我悲观极了,本以为翻过这座山,我将可以得到我所要的一切,然而……失魂落魄地来到荒地,却见旁边的石碑上写着几行字:你已经完成了你的目标,就是来到这里,你也已找到完成启示的钥匙――自己的目标,用坚持和才智催它发芽、开花,那时,你的生命的花园里将繁花紧簇,硕果累累。

后话:其实找到目标很简单,但要一心一意地去完成它却很难,坚持吧,它会让你的春天更加漂亮。

点评:文章开头环境描写,渲染氛围,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它”是什么,吸引读者接着读下去。巧用修辞,生动形象,锦上添花。在找寻的过程中,恐惊、孤寂、恐慌、不知所措、委屈,到最终的坚持,接着前行,一系列心理改变描写得生动细致,情感真挚,让人感同身受。巧用三个小标题,简明扼要,使文章层次清晰,让读者一目了然。通过自己的一系列找寻之旅,最终翻越大山,找到“它”——自己的目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

二、课堂小结

1.审题要看清,明确题目要求。

2.立意要新奇,多角度立意。

3.情感要真挚,要有真情实感。

《审题立意》教案2

学问与技能

1.了解审题立意的常见方法。

2.让学生学会依据所给的文题审题。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示例,讲解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

2.进行作文审题立意的实践训练,让学生把握审题立意的方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通过审题立意的写作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对人生的品尝和思索实力。

重点

让学生学会依据文题进行审题的方法。

难点

体会隐含在文题字面背后的含义,精确全面地审题立意。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审题立意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学生在作文中只有正确理解了题意,并根据题目的要求去构思,才有可能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来。审题正确,是写作胜利的先决条件。审题不准,立意就会“偏题”“跑题”。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审题立意呢?今日我们一起学习写作训练——审题立意。

二、审题精讲

1.什么是审题?

所谓审题,就是了解题目的意义,明确题目的要求。审题的过程就是确定文章的体裁、题材、中心和写法的过程。

2.常见的审题方法。

学生探讨、沟通,老师适时点拨,结合示例进行归纳总结。

(1)析词法。将题目以词语为单位进行划分,然后每个词逐一分析。例如,“做了一回最好的我”,分析时关注“一回”“最好”两个词,才能精确把握题目。

(2)扩缩法。这种方法常见的有两种状况,其一是将字数较少的题目加上适当的限制性词语,使之变得详细易写。例如,“追逐”,审题时可加入词语,追逐XX,添加的词语可以是表示人、事、物的。其二是将字数较多的题目压缩,抽出主干词或关键词。例如,“共享,为成长添一抹亮色”,审题时可提取主要词语“共享”“成长”“亮色”,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题目,构思作文。

(3)寻“睛”法。找寻作文题的“题眼”,即题目中的关键词。如“让路”中“让”是题眼,重点应紧扣“让”这个字。

(4)变通法。一些带有比方或象征义的题目,写作时须要变通。假如题目给出的是比方性的喻体,写作时就配上本体去写。假如题目给出的是象征性的事物,就配上它所象征的事物去写。如“你是我的太阳”题目运用了比方的修辞,写作时要明确喻体“太阳”的本体,可以为“暖和”“光明”“希望”“力气”等正能量。

3.材料作文如何审题?

多媒体出示材料作文,学生分组探讨,老师点拨明确。

审读材料须要驾驭以下原则:

(1)抓关键词句,把握主旨。争论性材料抓显示观点的词句,记叙性材料抓争论句或抒情句,多则材料抓具有共同特征的词句。

(2)提炼或概括,提取主旨。在整体把握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其大意,将其浓缩为一句话或一个词语。

(3)多角度提炼,选好角度。有些材料蕴含的观点并不唯一,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要学会从多角度谛视材料。留意选择能够发挥自身写作特长的角度写作。

三、立意精讲

1.什么是立意?

所谓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意”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里的集中体现。

2.文章立意的要求是什么?

(1)正确:主题健康,主动向上,能给人以教化和启发。

(2)明确:一篇文章的中心要明确。

(3)新奇:不落俗套,有新的观念、新的见解、新的思索角度。

(4)深刻:挖掘事物的本质,体现自己对事物的认知程度。

3.文章立意常见的技法。

(1)以小见大法。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似很平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只要擅长透过现象发觉本质,把小题材放到广袤的社会及历史背景前面绽开,并深化开拓,就能收到“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的艺术效果。

(2)实题虚写法。首先要立足本意,把握特点,理解其基本含义,然后再联想拓展,给予其现实意义。例如,半命题作文《一段____的旅程》”,可以从“实”立意,写一段真实的旅程,表达自己从中获得的感动、收获;也可以从“虚”立意,写成长的旅程、想象的旅程等。

(3)变换角度法。即文章变换一种切入角度。角度一新,立意也会为之一新。例如,《不期而遇的暖和》,考生一反从生活小事入手来表现“不期而遇的暖和”,而是从两位耳熟能详的诗人陶潜和杜甫穿越时空的相遇入手来表现,并且将历史史实和想象结合起来,赞颂两位宏大诗人光耀史册的才华和功绩,其立意角度令人拍案叫绝。

(4)逆向立意法。即从事物发展或已有观点的相反方向进行作文立意。其核心是逆向思索,打破思维定式,独树一帜。例如,“东施效颦”可褒扬东施勤于学习、努力进取的精神,“滥竽充数”可褒扬南郭有知耻之心。

四、写作实践

请以《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少于600字。

1.留意审题,看清晰题目中的限制条件。“记叙性文章”,表明写作时要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其他表达方式。

2.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探究其中的含义。“山”不仅指山峰,也可以指人生中遇到的坎坷、挫折,思想障碍,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等。“翻过”又意味着战胜困难、挫折,战胜自我,消退狭隘的思想障碍,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等。

3.依据你对题目含义的不同理解,拟出多个主题,从中筛选出自己感受最深且比较新奇的主题,构思成文。

翻过那座山

翻过那座山,我才真真实切地望见了她对我的深深的爱。

——题记

青春像是一条奔流而来的小溪,它带走了我儿时的稚气,却也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叛逆与任性。

与父母闹冲突也不只是一两次了。不知是什么时候,我又和母亲闹起了别扭。年少气盛的我心里有万分的委屈与不甘,不情愿理睬母亲。我们之间就似乎是隔了一座大山,抬头仰视,却是一眼望不到顶。那时,我以为这座山会始终扎根在我们之间,恒久也不会消逝了。

冷战持续了一个上午。在一顿静得让人恐慌的午饭过后,我要去上培训班了。因为去青少年宫的路上有许多车辆来往,所以母亲就陪着我一起去。

外面下着雨,豆大的雨点落在我们仅带的一把雨伞上,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我和母亲蜷缩在这一把小小的雨伞下,姑且得到了短暂的安静。母亲下意识地把我往雨伞中心拢了拢。这时的我还在和母亲赌着气,心里非常怨恨母亲,自然就不想和她靠得太近。眼前是瓢泼大雨,我却浑然不顾,一把推开母亲的手,冲进了雨里。

冰冷的雨水落在我的身上,使我醒悟了很多。

“唉,快回来,别感冒了!”母亲着急的声音出现在了我的身后。头上的雨水没有接着落在我的头上。我抬头,映入眼帘的是那把红色的、小小的雨伞。“别犯傻了,乖乖在这里待着,不要淋雨去。”不知道为什么,我竟没有力气去推开母亲再冲进雨里。或许不是没有力气,而是自己心里不想再这样做了。因为那时,我的心里的委屈与不甘已渐渐淡去,暖和慢慢充盈着我的心。

最终到了,这条短短的路竟然这么漫长,走完它就似乎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母亲轻轻地把伞收了起来。这时,我清清晰楚地望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晰楚地记得,母亲身上离我远的那一边湿了一大片。干、湿两边的颜色形成了分明的对比,是那么明显,又那么刺眼。

心里狠狠地刺痛了一下,对母亲的不满早已烟消云散。霎时间,我发觉,我已经翻过了那座山。那座一眼望不到顶的大山,竟是如此的渺小,如此的脆弱,如此的……不堪一击。

翻过了那座山,我看清晰了母亲对我的真真实切的爱。我沐浴在这爱里,让自己蜕去了叛逆与任性……

《审题立意》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步骤和方法,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教案)。

(2)娴熟运用审题立意步骤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多角度、多方面地分析材料。

2.驾驭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步骤和方法。

三、教学支配: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问答法、探讨法、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日我们来共同探讨、学习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方法。

1.何谓"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也叫后话题作文、题意作文、命意作文),指的是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不限文体,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的作文,它不同于以往依据材料写争论文的材料作文,也有别于有明确话题的话题作文,是介于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形式。

新材料作文的这些特点,使新材料作文比话题作文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慧才智,展示自己的才华。但同时也增加了作文的审题难度。

2.那么,新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探讨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和步骤。

(二)高考回顾:

1.上海高考作文题:钓鱼

依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经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行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2.湖北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孙悟空的筋斗云,哪吒的风火轮,都是奇妙想象的产物,寄寓了人类渴求飞速先进的美妙愿望。谁能想到,晚清幻想小说《新中国》预言百余年后在上海陆家嘴一带举办万国博览会,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的幻想"从地球到月球",在今日会成为现实?幻想源自人类的求知本能,呈现了人类非凡的想象力。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欢乐的源泉…

请依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写一篇作文。

3.陕西高考作文题:成才环境

高考陕西选用材料作文形式,共给出三则材料,大意分别是:

1、把一条热带鱼放在一个小鱼缸里,它只能长到3寸大小;把它放进大鱼池里,它才有可能长的很大;

2、狼之所以威猛矫捷,是因为它长期生活在野外环境里;

3、一位心理学家选择了10个人,并告知他们都是有天赋的人,后来这10个人都获得了胜利,但心理学家最终坦言,他们当时其实只是一般人,教案《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教案)》。

题目要求考生结合以上三段材料,自主命题,撰写800字作文。

[转自铁血社区h以"高考上海卷作文"为例,如何对新材料作文进行多角度立意。

(三)课堂训练:

(1)阅读下面文字。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年轻人待树苗成活以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它浇水,而老人一等到树苗成活以后,就来得很少;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扶,不浇一点水。转瞬几年过去了,胡杨树都长得很粗了。突然有一天刮起了沙尘暴,其次天风停后,两人惊异地发觉,年轻人种的胡杨几乎全被风刮倒了,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而老人种的树,只是被风吹折了一些树枝,吹掉了一些树叶。年轻人很惊诧,问起缘由,老人道:"你常常给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如把树载活以后就不去理睬它,逼得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始终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这些树怎能轻易被风刮倒?"

阅读这则材料,思索:

(1)这则材料有哪几个描写的对象?

(2)这些描写对象有哪些行为?

(3)这些行为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4)从不同的行为和结果中,你确定了什么立意?请将你的立意写在卷子上。

立意:

老人在子女的教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