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作文技法:考场作文立意升格技法_第1页
2025年高考作文技法:考场作文立意升格技法_第2页
2025年高考作文技法:考场作文立意升格技法_第3页
2025年高考作文技法:考场作文立意升格技法_第4页
2025年高考作文技法:考场作文立意升格技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技法10:考场作文立意升格技法

立意升格招术之一高屋建新法

所谓“高屋建令瓦法”,就是指作文要“大气”,有高远的立意,也就是要有才识。有了才识,就具备

了发展创新的意识和气量,就从思想上有了把握全局与选择目标的能力;有了才识,就能形成独立之见,

就有了超越平庸的气概和胆略;有了才识,就有了创造的自信和能力,面对机遇和挑战,全面充分地展示

自我。才识是高考作文的制高点,它决定了文章品位的高低。一些同学立意不远的主要原因,是囿于自我

的狭小天地,他们只停留在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喜怒哀乐,荣辱得失上,因而文章流于平淡,流于“小

气”。那么文章怎样才能写得立意深远而有才识呢?

一、不断超越,抛弃小我为大家。深刻高远的立意总是与“自我”无缘的,所以,必须超越自我

局限,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情感。必须把现实生活融入到作文中,不要就事论事,尽量用大的眼光去

看,要用世界的、长远的、人生的目光去审视生活、生命和人生。在超越中,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到深的

大致顺序是:自我一家庭一集体、阶级一民族、国家一人类宇宙。如“习惯”,多数考生就习惯写习惯,

或生活习惯,或学习习惯,或性格习惯等,自甘平庸,流于一般。若能从宗教谈到哲学,从理性高度对习

惯加以思考,从科学谈到政治,从历史发展的层面对习惯进行反思,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对习惯发出

挑战,这就不再是生活中一人一事的习惯了。这种习惯自然超越了一般,显示了非凡的才识。

二、运用发散思维,古今中外纵横。针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寻求答案,由一点向

四周辐射的开放性思考,便是发散思维。发散思考的实质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展开多角度思维。“纵”

就是纵向思考,按时间顺序,古往今来地联想。它由过去、现时、未来三部分组成。“横”就是横向思考,

按空间顺序四面八方地联想。由“水”想到长江、黄河、黑龙江,塔里木河……想到外国的江河湖海,都

属横向思考,它能使认识向四周延伸拓展。

正如每一条大道总有许多岔路,每个人在一生总会遇见不少抉择的关口。是啊,许多事物需要选

择。形而上者,如鲁迅为改造国民性而弃医从文;形而下者,如张爱玲所说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之选。

一条道路固然单调,但有时候,太多或太难的选择未尝不是一种痛若。这种痛苦,是心灵的痛苦。

【典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

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

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个人做

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

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

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

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解析】这是一道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的话题作文,引出话题和帮助理解话题的材料是一则登山

者救人的故事。这是一篇话题作文的题目,所供材料是一段故事,故事本身存在着一段心灵选择的过程,

透过这一心灵过程,考生在审题思路上可以展开广泛联想,联想到自己有关心灵选择的事情,联想到他人

心灵选择的事情,从而进一步扩大本文的思维空间。人的一生,几乎每年每月每日都要面临着并进行着大

大小小的种种色色的选择。该作文话题的范围,可以理解为两个圈,外圈是“选择”,内圈是“心灵”。

正如上面所说,选择是普遍存在并经常进行的,考生的作文进入话题范围的这个外圈并不难,社会的、学

校的、个人的、集体的、阅读听闻的、亲身经历的、写实的、想象的,各色各样的材料都可以写。但不是

所有的选择都是属于“心灵”方面的。作文必须写出心灵方面的选择,才算进入了话题范围的内圈,才算

完全符合题意。进入了心灵的选择,才更显示出这个选择的稳定和深刻,才更显示出这个进行选择的人的

成长和成熟。引出“心灵的选择”话题的材料是一则故事。这则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但显示了震撼人心

的人格力量。登山者是继续赶路自己求生,还是冒险停下来援救一个陌生人?这确实是对人的最大的考验。

顺从人的生理本能,也许会选择继续赶路自己求生,而恶劣的天气和荒无人烟的环境更是强化了这种选择。

但是登山者内心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同类的生命,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登山者毅然停下来向一

个陌生人伸出援救之手。这是崇高品德的选择,这是伟大精神的选择。登山者的故事的第二个启发是,登

山者在救人中自救,两个人合作走出了困境。古今中外有一派思想家始终认为:人不能独自生存和发展,

人不能独自使自己幸福。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为了使自己幸福,你必须得到别人的帮助,同时你也必须

帮助别人。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

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

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

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

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

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考生可以从登山者的行为以及结果的角度分析“选择”的

意义和价值。

范文:

心灵的选择

心灵是一个人的根,人们的观念在心灵深处徘徊而升华;心灵是一个人的灵魂,人们的举动因为

心灵这个灵魂辗转而改变。

面对人生的一次次选择,我们应始终保持一种纯洁高尚的心灵、一种炽热温暖的心灵、一种坚毅

不屈的心灵,我们要像那位登山者一样,伸出援助之手,用身心去温暖他人,做出正确的选择。

面对鸦片泛滥,长此下去,全中国将无御敌之兵且无充饷之银的危难境况,林则徐毅然挺身而出,

虎门销烟壮举威慑中外;面对元人的种种威逼利诱,文天祥决然赴义,“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

休。”至今读到这震撼人心的诗句,仍让人激动不已。从古至今,有多少豪杰,多少壮士为了心中的高尚

情操,为了祖国的尊严,面对生与死的激烈碰撞,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蹈死不顾,至死不悔。这不悔正

是他们心中做出的正确的选择,他们的豪言壮语、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代成长中的青年,他们的选择已在

我们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他们的举动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夭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在几千年前的孟子面对

心灵的选择,毅然发出了舍身取义的呐喊,是心灵的选择激发出了先哲的思想火花,这将是一条亘古不变

的古训。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三国鼎立的年代,诸葛亮辅佐刘备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了兴复汉室,诸葛亮婵精竭虑,在躬耕于南阳与兴复汉室中,诸葛亮选择了后者,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

。我们的总理朱镕基在答记者问时不也引用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么?这是人的心灵深处的大义

,是为国奋斗而义无反顾的大义。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从古人心灵深处的选择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大义所在。是心灵

的选择促成了他们的最终的美,是心灵的选择让他们至今仍闪耀着光彩夺目的光芒。

舍弃自私,选择高尚;舍弃奸诈,选择诚信;舍弃小我而完成大我……

这才是人们从心灵、从灵魂的大无畏的选择。

【点评】这是一篇大气之作。作者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对历史和现实进行了对照。首先在平日阅读、

感悟、思辨的基础上,将目光聚焦于历史空间,从艰难的选择中凸现仁人志士的风骨,接着又由他们的选

择联想到新时期,学习古人是为了更好的成就自己。文章切中时代脉搏,表现出难得的大气。

立意升格招术之二多角立体法

作文如何选择角度,对于其成败,常常是至关重要的。苏轼《题西林壁》诗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恰可说明这个问题。角度是指作者站在什么位置,以什么样的视角,以及以什么样的思

维方式来观察、审视、认识客观事物,从而描写景物、叙述事件、说明事物、评论问题等。角度不同,思

路不同,立意也不同。尽管高考话题作文的主题是唯一的,不能反其意而为之,但是只要巧妙转换立意角

度来表现,会令人眼前一亮。如变一般性的歌颂为思考,寄以远虑;或从人文角度来批判,表达忧思;或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纵论价值;或从生物科学的角度表述,推因析果。总之,转换立意角度、进行

立体思维的方法很多,只要将其中一两种运用熟练,便能在考场上出奇制胜。常用立意法有以下三种:

一、顺向立意法,即根据材料的中心,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是对

原材料中心的具体化。如2003年高考作文,依据《智子疑邻》的故事,提出自己的主张:不能凭感情亲疏

远近认知事物,感情阻碍人对事物的认知。

二、逆向立意法,即以原材料的中心为对立面,提出与其相反的观点。如2003年高考作文,也可

这样立意:感情是促进人正确认知事物的催化剂,正是人有了感情亲疏,才能加深和促进对事物的认知。

三、辩证立意法,即换一种眼光,变换一个角度看原材料。这是一种辩证思维。它提醒我们多从事物

的不同侧面来思考和分析,进行多角度的审视。如论述学习“苦与乐”,一般同学会说学习是苦的,只有

先吃苦然后才会快乐。“换一种眼光”呢?对“苦与乐”的认识是因人而异的,有人认为苦的事,有人却

乐此不疲;有人认为乐的事,有人却认为苦不堪言。吃不着苦的苦比吃着苦的苦还苦,是心灵之苦。这样

认识立意就会比前一种观点更高一筹。

【典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位学者出了一道题:四个图形

符号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有人说圆形,因为圆形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也有人说三角形,它是惟

一由直线构成的;又有人说半圆形也正确,它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最后有人说,第四个图形也可以,

因为它是惟一非对称性的图形。看来,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这四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的确,

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

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请以“答案

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范文】

世界因多彩而精彩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世界因万物而多彩,因多彩而精彩。在这个多元又多极

的世界中,每一天都有新鲜事物产生。很多问题本来就没有一定的答案,如果有,也只有高下之分,而无

对错之分。何必去穷究根底,追求统一呢?还记得历史课上那个教完古代史后的必答题:你最喜欢哪个朝

代?答案是无奇不有,让老师眼花缭乱。谁也没有想去评出一个大众化的“最爱”,那本身就是无益之举。

何必要统一呢?“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呀!战国时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秦时的明月汉时的

雄关,三国的鼎足之势,西晋竹林七贤的隐逸,还有唐的风华与宋的儒雅,元的四海归一及明清的肃穆庄

严。无一不美,无一不留下千古的传奇。

所以我说:历史因多彩而精彩。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吟咏徐志摩的佳句,我也轻轻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

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

所以我说:文学因多彩而精彩。

你可以在梅雨潭边感受朱自清描述的绿色的陶醉,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答;你

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长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

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赏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

绮丽的风光给世界增添一抹耀眼的亮色。

所以我说:自然因多彩而精彩。

何必再去争论红楼中的花魁呢?不正是有了宝钗的端庄,黛玉的优雅,湘云的开朗,妙玉的清高,

熙凤的泼辣,晴雯的俏丽,紫鹃的聪慧,平儿的细致,大观园才得以流光,《红楼梦》才得以溢彩吗?不

正是因为有了各种个性迥异的人,才构成了这么丰富的社会吗?

所以我说:人类因多彩而精彩。

是的,太多了。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就借我一双慧眼吧!用它,去领

略春华、秋实、夏炎与冬寒;用它,去笑对阴晴圆缺、云来雾往。

只因我相信,只有万花齐放,才是春满人间,那又何必追求一枝独秀呢?

因为世界因多彩而精彩!

【点评】这篇美文联想丰富。采用立体思维,对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展开了多角度,多侧面联

想:“历史因多彩而精彩”、“文学因多彩而精彩”、“自然因多彩而精彩”、“人类因多彩而精彩”、

“世界因多彩而精彩”。视角的广阔,使本文闪现出夺人眼目的亮色。

立意升格招术之三大题小作法

所谓大,指的是题目可写范围比较广,时间跨度比较长,空间距离也比较大,可写的人、事、物、理,

很多很多。一方面,这类题目为考生提供了张扬个性、驰骋笔墨的广阔天地。另一方面,这类题也使考生

难于把握,落笔时不易集中,好比脱缰的野马,失去方向,无法驾驭。大题小作就是把内容宽泛的话题具

体为自己要写的小事件、小文章,为大题目、宽题、虚题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从小处着手,以小题材反

映大主题,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思想。大题小作,有题材上的,也有立意和联想上的。题材

上的化大为小,指从写作题材纷繁复杂的结构组成中,精选出被一般人忽视、看似平凡微末的事物作为角

度,通过对这些“小”的扩写,来展示整体事物的万千气象之“大”。在这里,这些“小”要能体现原整

体事物的神髓。立意上的化大为小,指从一个大主题中找出一个他人所轻的“小”意思来作为切入点,表

现大主题。联想上的化大为小,指从联想中取其与此联想神晤的一端,拓展联想的空间。这里的“小”大

多指细节性的。无论哪种类别上的化大为小都是以“小”为角度写其“大”。大题小作的要领如下:

一、先应判定哪种题目是大题。所谓大题多为统率的内容,头绪多,不便归类,或概念抽象,题

目是一个词,或不好驾驭,难以将众多而庞杂的内容统一在一篇文章之中。如《父辈》、《面向大海》等。

二、限制定向,宽题窄作。一般限制的方法是在标题前面加修饰语,也可在后面加中心词,还可

前后都加。如“父辈”可写成艰难的父辈、父辈的辉煌、父辈的遗憾、父辈一一执著的一代、对待父辈即

对待传统……,这样一限制,文章的范围就缩小了。

三、大胆取舍,见微知著。作文不求面面俱到,但要力求用八百字的篇幅将属于这一题范围内的

某一点、某一侧面、某一感人片段写得深刻一些,充实一些,生动一些。如檐大笔,不一定篇篇都是妙文

华章,倒是一些日常凡人小事,能让人领略生活的况味。

【典例】

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使康”、“美貌”、“诚

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

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

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

水里。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

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

【范文】

诚信

那个青年在危急中权衡再三,自私的想拥有一切的他最终选择了抛弃“诚信”,我不敢苟同。

我认为,诚信是去掉一切外在的美丽,举止的优雅,谈吐的从容后,剩下的心灵纯净。诚信是金。

我•朋友

俗话:知己难求,难就难在“真诚”上。偶尔的饭局,放任的玩乐,带来的只是玩伴。挚友一定

是那以诚待己的人。

曾经我有一个三年的挚友。然而在一次出于自私的欺骗后,我失去了她。在怅然、悲伤后,我反

躬自问,发现自己缺少诚信。然而时间的闸门说关就永远关了,我和她再也恢复不到从前的清澈感觉了。

总有一点污油荡在我的心中,无法散去。

别人•别人

我开始观察身边的人,发现他们待人或而真诚,或而虚伪,或而守信,或而易变。但真正快乐的

人总是那些注重诚信的人,因为他们心中坦荡荡,没有隐瞒、遮掩,少了扮饰自己的费心思量与担忧,而

那些乐于虚假、变化的人笑起来总会有一丝的苍白,是内心的苍白。

企业•消费者

在市场秩序混乱成为突出问题的今天,企业对消费者的诚信就显得尤为重要。假烟、假酒甚至假

文凭都横行的今天,消费者四处寻找着“真”,于是就有了海尔的承诺“真诚到永远”,企业的诚信是它

的一种无形资产,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效益,更重要的是“诚信”代表着一种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以德

治国”不也正是用诚信来治理国家吗?

国家•国家

美国的霸权是出了名的,它的不守信也是“众国皆知”。从对中美两个《联合公报》,对台湾问

题的几次反复,到现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拒签《京都议定书》,号称有着世界上最高文明程度的美国是否

该想想自己缺了一点儿什么?

中国•WTO

中国“入世”已成为定局,这次“入世”可谓几经波折,但最终中国还是凭诚信折服了世界。中

国对世界许下了承诺:将以最安定,最优雅的环境来迎接各国商客。全新的中国,更足的信心,更全面的

开放,不变的诚信!

以诚为本,信能化金!

【点评】

本文以“诚信是金”为轴心,多角度、多方位地表达主题,作者分别从“我与朋友”、“别人与别

人”、“企业与消费者”、“国家与国家”、“中国与WTO”等方面论述诚信为本,化诚为“金”的道理。

选材思路由小到大,由个人到集体到国家,由此说明在社会生活中,对各种大大小小的关系的处理,都要

做到以“诚信为本”。

立意升格招术之四小题大作法

有的话题作文,角度狭窄,涉及范围较小,要想使作文变得内蕴丰富、思想深刻,就要借助联想,跳

出小圈子,扩大视野,挖掘思想的深度。小题大作,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

来似乎很平常,但却包含深刻的意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把小题材放到广阔的社会及历史背景

前面展开,并深入开拓,就能收到“一滴水反映出太阳光辉”的艺术效果。

“大”和“小”是对立统一的。“小”是“大”的一部分,“大”必须通过无数的“小”才能体现其

本质特征。当然,写作选材时,也并非随意捡来一件小事便可以表明一个大道理。这里还有一个深入开掘

和精心加工的问题,即要从本质上把握住“小事”与整个时代、社会和生活的内在联系。这就要求在写作

中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虽然处处描写“小”,却要时时表现“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大中选小,

小中见大”,按照这条原则去做,我们的作文就可取得一斑而窥全豹,见一叶而知秋的效果。

那么,小题怎样大作?

首先要判定哪些题目是小题。一般而言,小题的取材多局限在狭小的天地,依题撰文,难以写出份量

和厚度。如《“七•一”记事》、《劝君莫酗酒》等便是。单记“七•一”这天的活动和事件,容易停在

一个平面上,有嫌单薄;单议酗酒对人体的危害,似乎囿于个人的圈子,缺少些社会性。其次,要善于扩

大。遇到这类题目,要尽可能开发“材源”,串起那些相关内容,丰富文章的容量。

例如,在日常的凡人小事、常见情景中,切入重大而严肃的主题。《妈妈只洗了一只鞋》的文意是够

小的,但却可以切入“家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的大问题;再如还可把具体事物的某些特征同某种哲理、

风格、精神品质联系起来,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借文题中具体的人事景物来表达人类普遍的感情和抽象

的道理。

同时,还可把题材放入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时代高度,使文章跃动时代脉博,传递时代信息,表现时代

精神。

【策略解读】1.切割话题。写作时将“大话题”进行切割,使之变成若干“小话题”,然后从中进行

筛选,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最得心应手的一个去写。比如“尊重”可以切割为以下小话题:尊重自己,尊

重他人,才会有尊严;神圣的尊严在捍卫正义的斗争中得到升华;科学的尊严不容侵犯;尊严不仅是个人

价值的象征,更是民族、国家的立身之本;产生尊严的是理性一一对正义的执著,而不是冲动一一对虚荣

的追求,等等。这样,就使缩小后的题目更贴近生活,更贴近考生,从而使话题作文的内容既不显得空泛

又不失之单薄。

2.限制定向。话题的限制越少,留给考生思维的空间就越大;话题的字越少,词语的外延也就越大。

写作时,必须加以限制,宽题窄作,切口过大,中心就不集中。限制的方法很多,可在前面加修饰语,可

在后面加中心词,也可前后都加,甚至在中间加。如“父辈”话题可限定为艰辛的父辈、父辈的遗憾、父

辈的辉煌、父辈一一执着的一代、对待父辈即对待传统,等等。再如“面对缺陷”这一话题,可以在中间

加以限制:面对生理的缺陷、面对个性的缺陷、面对文化品位的缺陷、面对艺术品的缺陷、面对劳动产品

的缺陷、面对人类自身的缺陷,等等。这样一限制,文章的范围就缩小了,内容也基本确定了,立意就不

会有偏离题意的危险。

3.以问领写。面对宽泛的话题,可以以问领写,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此打开思路,缩小写作范围。如

以“压力”为话题写作时,就可以进行如下的思考:什么可以构成压力?有没有压力?压力来自何方?压

力带来什么?怎样对待压力?然后自己回答这些问题,再从这些回答中选择一二方面来写文章。

此外,还必须善于扩大。①在日常的凡人小事、常见情景中,切入重大的主题,把题材放入广阔的社

会背景和时代高度,使文章跃动时代脉搏,传递时代信息,表现时代精神。②把具体事物的某些特征同某

种哲理、精神品质联系起来,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借文题中具体的人、事、景、物来表达人类普遍的感

情和抽象的道理。

当然,小题大作应有个限度,不能任意拔高和扩大,这也应注意。

【典例】

以“包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包容”有宽容、大度、不计较、有气量的意思,也有一并容纳、接受不同意见的意思。本题若只

从其中一个方面写,也可以。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范文】

包容

自然可以包容天地与川流,音乐可以包容怜爱与怨恨,人心可以包容幸福与痛苦一一这是千百年来生

生不息的诺言与恒久不变的真理。然而你是否想到,世间除了以广博包容微小之外,微小也能包容广博呢?

买糖果的时候,看货架上五彩缤纷的“花花公子”们在用他们美丽的外表招揽每一位过客,“乱花渐

欲迷人眼”的诗句漫涌上心头,把我的心也深埋其中了。正当我犹豫不决应选择哪一种时,一个被挤在角

落里的身影吸引了我的目光:那深棕色的朴素外衣上分明画着一对简笔青梅图,旁边仅仅写着三个素雅的

字''话梅糖”。好熟悉的身影!曾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常用攒下的零用钱,去换取几块这种朴素的糖果来满

足贪馋的小嘴。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当我与话梅糖重逢的时候,却惊奇地发现它的包装竟丝毫没有改

变,让我在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认出了老朋友。而小时候那些其他的糖果却早已在这个花花世界的裹挟

中变得认不出了,心中不免有些感动:这个世界从我儿时的简单朴素到今天的复杂丰富,创造了多少新事

物,却也毁去了多少曾经的纯真和原有的美丽?一颗小小的话梅糖竟能以它的不变,从容应对世间万变,

以自己的朴素包容世界的纷繁,也包容纷繁世界中人们的忘却与冷漠。

小时候吃糖只是为了打发时光,而如今我已然成年,再次品尝时,亦应有所感悟吧。小的时候,妈妈

常常给南方的外婆寄去这种朴素而又别致的话梅糖,说外婆和外公就爱吃这种糖。多少年过去了,这小小

话梅糖特有的滋味丝毫未变:在一阵梅香清溢的同时,酸伴着甜,甜裹着酸,二者总像一对恋人一样,你

不多我不少,守护着一份适中的、保持温度的爱情。话梅糖的口味既清淡又凝重,说清淡,是因为它不同

于别类糖果那种浓烈的甜;说凝重是因为它的味道醇厚,令人久久回味。而这又恰使我想到了中国南北方

的格调。北方的气候较之南方更加“硬朗”,风霜雨雪的洗礼使北方人更加大气、豪爽;而南方则更加温

柔,和风细雨使他们具有细腻柔美之性格。如果说中国是一棵大树,北方人是粗大的树干树枝,而南方人

则是枝上簇簇绿叶繁花。二者的完美结合,使大树生机勃勃。

而眼前的这方小小的话梅糖,它的凝重与清淡则是包容了沉稳与清秀的最佳境界,带给我一一一个生

在北方的“南方人”一份特殊的韵味和一种别样的情怀。

如此说来,你是否了解、是否喜爱这小小的话梅糖呢?其实它都无所谓,它会以一种平静的心态等

待着你去品尝和玩味,它会包容人们对它的各种态度。

有时想想,时光流逝,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包容。现代人整天疲于奔命,难得坐下来

有所思悟,不如抽点时间,品尝一块小小的话梅糖,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解剖】

小作者面对“包容”这一蕴含丰富的题目,没有华丽的语言,矫饰的情节,却把目光聚焦在一方小小

的话梅糖上,视角可谓小;文中借话梅糖“以它的不变,从容应对世间万变,以自己的朴素包容世界的纷

繁,也包容纷繁世界中人们的忘却与冷漠”让人们感悟到微小对广博的包容,静止对流动的包容,沉默对

喧嚣的包容,正如人们所言“一粒沙中窥见世界,一朵花中望见天国”,反映的主题可谓大矣。

立意升格招术之五避实就虚法

所谓“实”,指提供的题目,材料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和情理。实写,重在刻画事物

的形像,或正面描写,或直接记叙,它总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具体的描写。

“虚”指抽象地写。虚写,重在调动读者的想象,或侧面烘托,或间接垫衬,多为抽象的表现,它能

跳出现实的束缚,通过创设情境,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

由真实的脚印联想到人生的足迹,由脚下的道路联想到成长的历程,由房屋的窗户联想到对外的开放,

由山涧的桥梁联想到感情的沟通,由竹之有节联想到人的节操,由叶落归根的景象联想到思乡的情怀,由

登高望远联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这种由眼前的实在事物、景象或具体的事情写

起,水到渠成的揭示其寓意的手法,就叫避实就虚法。

虚写与实写,是相反相成、相辅相生的。在这种辩证关系中,虚因实而更见其抽象,能启发读者用想

像的驰骋而获得更高的艺术美的感受;同时,实因虚更见其具体,能使直接的描写更显得气氛浓烈、背景

开阔、包孕丰富。

为此,写景可借助过去的景、将来的景和心中的景,来反映眼前实景;写人可借助杂取合成的、虚拟

创造的非真实人物来表现真实的人生;记事可借助假设的、梦幻的、虚构的非现实中的事来反映真情实事。

当然,虚写要以实写为基础,如果只是孤立地虚写,则必然流为空虚飘渺,使文章空泛贫乏,失去表

现力。

【典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也许你曾到过海边,也许你在荧屏、银幕上见过大海……请以"面对大海”为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

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范文】

面对大海

清代张潮《幽梦影》中有言:“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于猷为知己。”当面对着海,

面对着这片蔚蓝,我不禁想到:海以何人为知己呢?

海与大河不同。河流缓缓流淌,如老聃的“清静微妙,守玄抱一”;而大海变化万千,如庄周的“洞

达而放逸”。海水的磅礴之势,海水的傲视天下,海水的宁静微澜一一面对这样的海,我听到的是曹操的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看到的是李白的“孤帆一片日边来。”我想到的是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海在历史的进程中闪耀着文学的光芒,并且这片光不仅在亮度上耀眼,色彩更是炫目-

因为海的多变。但当面对这片蓝色时,我们又如何能够只专注于它的磅礴、它的孤傲、它的宁静呢?曹操的

壮志,李白的才华,张九龄的妙句不是更应得到我们的关注、我们的肯定和我们的继承?大海成为古典文学

众多意象中的闪亮一点,它的价值又岂止是它的多变?古人为我们留下海一般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灿烂文

化,作为拥有悠久历史与丰富传统的民族的子孙,我们的目光不该仅停留在海水表面。

海的能量不仅蕴藏于中国古典文学,它于全人类的艺术领域都有巨大贡献。当莫奈怀着对自然的

膜拜与对光的独特认识画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日出之海,当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澎湃海洋做着殊死搏斗,当

贝多芬聆听内心汹涌的潮声谱出震撼人心的命运之曲……艺术家面对大海的时候,它们看到的不只是海水,

还有宇宙万物,他们听到的不只是浪涛声,还有心潮起伏。他们用独特的心去感悟海,去感悟人类世界,

于是他们为人类留下的艺术珍宝又如何能用海水去度量?无论是印象画派,还是《老人与海》,抑或《命运

交响曲》,这些诞生于海又比海更为广阔更为丰富的文化,值得全人类去传承发扬。

文学与艺术在海的渗透中格外鲜活,而我又由此想到了人类更本质的东西一一那便是人性。也许

雨果那句“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心。”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但在现代科技高速发

展的今日社会,人性似乎又重新回到一个需要被讨论与审视的高度。曾有人提出所谓“鱼的哲学”一一能

够随波转向便是适者一一适者生存。但大海给予我们更坚定更值得钦佩的礁石。礁石任由海水冲刷,我自

岩然不动,当潮水逐渐退去,显露的才是真我本色。每个人的心均是片汪洋大海,做鱼还是做礁石是处世

哲学的选择,而勿庸置疑的是,礁石比鱼更长久。

其实大海给予我们的远不止文艺哲学,或者说文艺哲学中包含的远不止大海。但面对大海,马尔

克斯的冷峻、富恩特斯的磅礴、鲁尔弗的神秘、柯塔萨尔的细腻,都一一浮现,我们可以听见来自先人们

的呼唤,以及内心真我的自白。

【解剖】

“面对大海”可以写实,写大海的碧波万顷、海天一色,写自己在海上的经历和感受。但若采用虚写

的联想,更能使文章富有新意。本文正是采用此法,由大海想到了道家在这里“论剑”,中国古典文字之

星在这里“试锋”,国际文艺大师在这里“竞技”。作者引领我们,由文学而艺术而哲学而人性,处处都

不离大海。

立意升格招术之六由虚入实法

高考作文时经常会有这样的苦恼:一些题目看起来颇为抽象甚或“空洞”,如“尝试”、“诚信”、“感

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识”、“时间啊,时间”,有些描写议论的对象难以直接表现,如“独到的感觉”等。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硬着头皮直接从正面去写,其效果恐怕不会好,这就需要用由虚入实法。这里的“虚”

“实”我们将其通俗理解为: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

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以李贺诗《将发》来说明:“东床卷席罢,

护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月满门前路。”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那么前路如何,诗

人心中又在想什么,这层意思没有直接说,诗人只是写了眼前的景。秋色空旷辽远,弥天漫地;月光如水,

洒满路途,似乎没有尽头。这就是虚笔。它需要你把虚拟的东西写得真实、可信,把隐寓的道理说得看得

见、摸得着,把看起来很空洞的论说表达得具体形象、文采斐然。

古语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正是对这种表现技巧的

形象化说明。199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要求把圆想像成一个具体物体,写出一个画面、镜头或场景。这就

要用化虚为实的手法,把圆想像成旭日、夕阳、瓷盘、足球、露珠、车轮……运用这种技法要注意以下两

点:

一、理解题目的隐含意义。题目除字面上的意义外,还有丰富、深刻的隐含意义。这就需要我们

对重点词语,进行反复推敲,理解蕴意,从中找到立意的突破口。如“诚信”包括诚实、有信用,抓住这

两个方面才能真正做到切题。若把诚信理解为真诚、诚意等显然不十分切合本意。

二、先发散,后聚合。在准确审清原意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展开丰富的联想。化抽

象为具体,由物想到人,由自然现象想到社会现象,由虚拟事物想到现实事物,由个别想到一般等。在联

想中应特别注意两者的相似点或相通点。如上海高考作文”时间啊,时间”,有考生这样写“是什么使稻

米变成香醇的佳酿?是时间。是什么使咿呀学语的孩童变成沉默的老人?还是时间。是什么使我们一穷二

白的祖国变成今天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大国?也还是时间。时间,是一个多么伟大的魔术师啊!”作者在

议论说理时,采用“虚则实之”的方法,避免了千篇一律的干巴枯燥的说教,把“虚”的概念阐述得真切

可感。

【典例】

亲情是无形的,没有人能够说请楚它是什么样子;亲情是无偿的,没有人会让你为此付出钱物;亲情

是无价的,没有什么事物的价格比得上它,亲情是无私的,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它更能牺牲自己……

关于亲情,你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请以“感受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范文】

我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