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学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学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学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学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学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学考模拟语文试题一、阅读与鉴赏(共14小题,4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前,在城市独居的青年人被称为“空巢青年”。“空巢青年”多数是80后、90后,他们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居住,面临着住所、交通、婚姻等诸多问题,部分人心理压力大、生活条件较差。但即便如此,多数“空巢青年”仍不愿离开一线城市,依然在为梦想不懈奋斗。要让“空巢青年”不“空心”,关键路径在于纠正“空巢青年”的心理偏差。面对较大的生活压力,“空巢青年”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排解自身压力,比如参加活动、聚会等。通过参加活动缓解压力,让自己内心产生愉悦感,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一些“空巢青年”往往以非理性的视角看待“空巢”现象。“空巢青年”应积极主动改变心理认知,将自己的“空巢”现状视为成长成熟的标志,将“空巢”过程中的孤单和寂寞转化成为人生财富。“空巢青年”要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活动,融入集体活动和社会组织中,比如参加兴趣小组、志愿者团队等。通过参与活动增加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在交流过程中排解自己的苦闷。此外,“空巢青年”还应以积极的态度不断学习丰富自我,要进一步获取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我素质和综合能力,以知识和技能武装自己,增加在大城市生存的“筹码”。“空巢青年”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居住环境不佳,“空巢青年”一般与周围邻居互不相识,在大城市中独自生活极易产生孤独感。因而,一些“空巢青年”认为自己得不到重视,是社会的“多余人”。因此,社区和公寓要充分保障“租售同权”,确保“空巢青年”租赁房屋能够享受到与购买房屋同等的待遇。社区的相应配套服务要一应俱全,积极为“空巢青年”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让其在出租屋内也能感受到归属感。当前,一些人给“空巢青年”贴上了负面标签,不仅将“空巢青年”视为边缘人群,更错误地认为“空巢青年”是“问题青年”“自闭青年”。如果一部分人使用“有色眼镜”看待“空巢青年”,长此以往,会导致“空巢青年”产生远离社会、排斥社会的心理。要让“空巢青年”不“空心”,就要对“空巢青年”心怀包容和用心呵护,让“空巢青年”真正感受到源自社会的关爱。(选自《人民论坛》2018年4月,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空巢青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空巢青年”多数是在北上广等大城市独居的80后、90后青年人。B.他们面临着住所、交通等诸多问题,部分人心理压力大、生活条件较差。C.多数“空巢青年”面对各方面的压力,依然在一线城市为梦想不懈奋斗。D.作为社会的“多余人”,“空巢青年”都认为自己得不到大家的重视。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空巢青年”只要以积极的态度不断学习丰富自我,就能增加在城市生存的“筹码”。B.社区应积极为“空巢青年”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例如相应配套服务要一应俱全等。C.“空巢青年”被视为边缘人群、问题青年,所以他们已经产生远离、排斥社会的心理。D.政府已针对“空巢青年”群体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答案〗1.D2.B〖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都认为自己得不到大家的重视”错误。以偏概全。由原文第三段“一些‘空巢青年’认为自己得不到重视,是社会的‘多余人’”可知,只有“一些”空巢青年认为如此。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只要……就能……”错误。过于绝对。由原文第二段“此外,‘空巢青年’还应以积极的态度不断学习丰富自我……增加在大城市生存的‘筹码’”可知,“不断学习丰富自我”只是一种条件,不一定导致必然的结果。C.“已经产生”错误。化“未然”为“已然”。由原文第四段“长此以往,会导致‘空巢青年’产生远离社会、排斥社会的心理”可知,“远离、排斥社会的心理”的产生是未来的一种可能,不是“已经产生”。D.“已……制定了相应的政策”错误。无中生有。文章只是就“空巢青年”的“就业、创业环境”提出建议,没有提到政府制定政策。故选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节选自《故都的秋》)3.选文着重描写了哪两种平凡的事物?以此突出故都之秋的什么特点?4.请举例分析选文的语言特点。〖答案〗3.着重描写了槐蕊和秋蝉。突出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4.①运用拟人手法,如“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多用白描。②用词:选文用词生活化,显得平实朴素。如“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等。③句式:多用短句、散句,长短句结合,如“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解析〗【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第一问,由“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可概括:着重描写了秋槐落蕊(槐蕊)和秋蝉。第二问,结合秋槐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可感知到“静”,“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可感知“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和秋蝉“衰弱残声”“秋蝉的嘶叫”等内容可感知“悲凉”。由此可知,这两段写秋槐落蕊(槐蕊)和秋蝉,突出了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①修辞角度:运用拟人手法,如“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把“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拟人化,比作唱歌。②描写手法:多用白描,如落蕊“像花而又不是花”“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直观地描摹落蕊的特点。③用词上:具有生活化气息,如“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清晨清扫大街留下的痕迹,又如“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介绍北平多树,这些内容都显得平实朴素。④句式上:多用短句、散句,且长短句结合,如“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增强了感染力。5.下列关于“教化权力”的解说与《乡土中国》说法不相符的一项是()A.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是教化权力衰落的根源,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决策权也随之下降。B.教化权力的有效性与否和文化是否稳定有关;如果社会变迁快,教化权力容易衰落。C.教化权力有一定的强制性,年长者对年幼者有强制教化的权力,“出则悌”就是证据。D.年长者有教化权,是因为在定型不变的生活中,年长者必定先遇到年幼者所遇到的问题。〖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A.“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是教化权力衰落的根源”错,人口老龄化与教化权力衰落无关。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指出,乡土社会存在“教化权力”,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形成重要的长幼原则。它具有强制性,且以稳定的文化传统为有效保证。而当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人不能总靠经验的指导,教化权力跟着缩小。因为社会变迁中,能力和年龄的关系不大,更重要的是智力和专业。故选A6.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善用谐音,使人物的名字具有隐喻性。下列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四位贾府小姐,端庄善良,富有才华,却命运坎坷。她们的名字深寓着作者“原应叹息”的叹惋。B.香菱原名英莲,生就眉心一点胭脂,后被卖入薛家,她不仅与人为善,而且灵巧好学,然而却历经劫难,命途多舛,真是“应怜”。C.开篇出场的甄士隐与冷子兴,有“真事隐,假语存”之义,也就是真事隐去,假语存留,但是读者透过表象依旧能解其中味。D.小人物的命名也别具匠心,例如:冯渊被薛蟠打死,有“逢冤”之意,娇杏“侥幸”嫁与贾雨村。人物命运一目了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的情节内容及手法的赏析的能力。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在平时的阅读中要把握小说的情节内容、人物形象、手法特色、主题思想等,要养成细读文本的好习惯,要理顺清楚文本中人物的关系,小说手法的运用及艺术特色是重点要掌握的。开篇出场的甄士隐与冷子兴,有“真事隐,假语存”之义。人物安排错误,应该是“甄士隐和贾雨村”。故〖答案〗选C。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𬴃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节选自《庖丁解牛》)7.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莫不中音中:合乎 B.技盖至此乎盖:何,怎么C.如土委地委:卸落 D.善刀而藏之善:好的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今臣之刀十九年矣A.多于南亩之农夫 B.且为之奈何C.句读之不知 D.蚓无爪牙之利9.下列文学常识或语文活动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A.《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的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作品,其中《侍坐》中的“端章甫”,是当时做小相时的礼仪服饰。B.元代戏曲作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窦娥冤》共四折,其中第三折是由正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的一套曲子,全部由女主角正旦歌唱到底。C.有同学为《庖丁解牛》中的成语制作卡片,上面写到“游刃有余——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目无全牛——形容缺乏整体观念”。D.课本剧《鸿门宴》表演中,扮演樊哙的同学持剑盾闯帐,怒视项羽;扮演项羽的同学“按剑而跽”,询问“客何为者”,一时间气氛紧张。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行为迟 B.哀吾生之须臾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小学而大遗11.文中画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我追求的东西是技术,超过天道了。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C.技经肯綮之未尝——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尝试。D.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那牛骨节间有空隙,而刀刃没有厚度。12.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篇着重描写庖丁解牛时神情之悠闲,动作之和谐,“砉然向然,奏刀𬴃然”,声形逼真。B.第二段用文惠君的感叹进一步点出庖丁解牛之“神”,为下文由叙转入论做好铺垫。C.选文将三年前庖丁用刀的情况跟族庖、良庖用刀的情况对比,衬托出庖丁的超凡技艺。D.庄子善于运用形象化说理的手段,选文采用夸张、对比、映衬、描摹等多种手法。〖答案〗7.D8.A9.C10.B11.A12.C〖解析〗【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没有不合乎音律的。B.句意:(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C.句意:就像泥土堆积在地上一样。D.善:揩拭。句意:然后把刀揩拭干净,收藏起来。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结构助词,的。句意: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A.结构助词,的。句意: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B.代词,这件事。句意:况且怎么对付这件事呢?C.宾语前置句的标志。句意:不知道句子停顿。D.定语后置句的标志。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故选A。【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理解文章内容、成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C.“目无全牛”解释有误,应该是“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故选C。【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行为: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句意:动作也因此缓慢下来。B.须臾:古今同义,片刻、瞬间。句意: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C.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招待客人的主人。句意: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D.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实施初级教育的学校。句意: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遗漏不学。故选B。【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A.“我追求的东西是技术,超过天道了”错。句意:我追求的是天道,超过技术了。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C.“选文将三年前庖丁用刀的情况跟族庖、良庖用刀的情况对比”错误,选文第三段用了两种反差鲜明的对比: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故选C参考译文: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抵住的地方,砉砉作响,进刀时发出“𬴃”的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既)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天道,超过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没有不是(完整的)牛的。三年以后,未曾看到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体的自然结构,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之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尝试,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割断筋肉;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那牛的骨节有空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分宽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了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戒惧地提高警惕,眼睛因为筋骨交错聚结之处而凝视不动,动作也因此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謋的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堆积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四处张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揩拭干净,收藏起来。”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句是()A.首联精选风、渚、天、沙等意象,多角度写出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营造氛围。B.颔联“萧萧”“滚滚”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形象,想象空间更广阔。C.颈联作者点明诗旨,全诗前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后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D.全诗每联对仗,用字精确;起承转合,句法谨严,沉郁顿挫,富有节奏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前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后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错,应该是前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后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故选C。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2题,如全选,则取前2题)(1)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登岳阳楼》一诗中,诗人登楼远眺,百感交集,身在洞庭,心在长安,表现其忧国忧民,关心时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离别是人之常情,但古诗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并未停滞于依依惜别的悲愁,而是赋予其更深远的意义。〖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二、表达与交流(共6小题,5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cuò/cuó),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尚/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jīn/jīng)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15.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锉(cuò)上筋(jīn)B.锉(cuó)尚筋(jīng)C.锉(cuó)上筋(jīn)D.锉(cuò)尚筋(jīng)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脱节而且深居简出B.脱节而是离群索居C.脱离而是深居简出D.脱离而且离群索居17.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②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③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A.①③②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②③①〖答案〗15.A16.B17.D〖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锉”应读cuò;“质量至上”:“至上”指最高,居于首位。“强筋健骨”的“筋”应读jīn。故选A。【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脱节”指原来连接的物体互相分开,不衔接;失掉联系。“脱离”是指离开某种环境或情况;断绝彼此联系。根据预计“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填入“脱节”。“不是……而是”表并列关系。“不仅……而且”表递进关系。此处否定前者,肯定后者,是并列关系,选择“而是”。“离群索居”指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深居简出”原指野兽藏在深密的地方,很少出现,后指常呆在家里,很少出门。根据语境“也不是鼓励”,填入“离群索居”。故选B。【1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从逻辑来看,“不仅”“更”这是一组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先②后③,排除AC;从范围来看,后面两句也应先为“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后为“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排除B。故选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由曾点言志,只提沐浴吹风歌咏,似有不学无术之嫌,而孔子居然对他的话表示赞许,这就很耐人寻味了。而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可见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想法。那么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儒中有道,道中也必有儒,儒道互补是人性的使然。儒道两家在作为学术流派产生之前,甚至在产生之始,就开始了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局面。带着这个假设来看老子,也就能理解他说的“爱民治国”这些话了。而庄子虽然总是批评儒家,但也同意“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如果老庄真的弃尘绝世,就应该如《论语》里提到的几位隐士——接舆、长沮、桀溺等——连姓名都不屑于留,更不用谈著书立说、设帐授徒了。可见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社会责任感这一方面,老庄与孔孟一样。18.下列选项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B.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C.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D.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儒道两家在作为学术流派产生之始,甚至在产生之前,就开创了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局面。B.儒道两家在作为学术流派产生之前,甚至在产生之始,就开创了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局面。C.儒道两家在作为学术流派产生之始,甚至在产生之前,就开始了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局面。D.儒道两家在作为学术流派产生之前,甚至在产生之始,就开始了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局面。〖答案〗18.C19.A〖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转换话题。B.表示转换话题。C.表示解释说明

D.表语气断断续续。故选C。【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不合逻辑),“学术流派产生之前,甚至在产生之始”语序不当,应是“学术流派产生之始,甚至在产生之前”。二是搭配不当,“开始……局面”动宾搭配不当,可改为“开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