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历史的现场《第9课 屈原列传》课件_第1页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历史的现场《第9课 屈原列传》课件_第2页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历史的现场《第9课 屈原列传》课件_第3页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历史的现场《第9课 屈原列传》课件_第4页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历史的现场《第9课 屈原列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历史的现场本单元是一个文言文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历史的现场”。意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在阅读历史类散文作品时,联系历史背景,回到特定的历史文化现场,结合时代因素、作者的思想经历,客观辩证地认识作品中的人物,理解史家观念、史评立场。一、教材内容概览课

文主题视角立德树人《屈原列传》坚贞不屈九死未悔文章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展示出天下归于一统的背景下其性格和命运的悲剧性,又充分彰显了屈原睿智深刻的政治远见、坚贞不屈的高洁志向、九死未悔的爱国情怀以及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魅力。学习时既要注意把握屈原的精神品质,还要体会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身上的情感。课

文主题视角立德树人《*苏武传》内心坚定忠贞自守文章以时间顺序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因变被扣、力拒威逼利诱、苦守北海、持汉节不失的事迹,生动刻画了苏武这一个性坚强、内心坚定、忠贞自守的爱国者形象,表达了对苏武的敬佩、赞美,并给予其高度的评价。课

文主题视角立德树人《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以史为鉴资于治道这两篇文章分别对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进行总结,得出了各自的结论。《过秦论》利用六国与秦国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分析秦横扫而得天下与迅疾而失天下的原因,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意在劝诫汉朝统治者应该汲取前朝教训,与民休息,课

文主题视角立德树人《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以史为鉴资于治道安民养民。《五代史伶官传序》叙述后唐庄宗前期横扫诸国、意气扬扬,很快却众叛亲离、死于乱箭之下的史实,借助前后对比,指出其灭国亡身实出于人事,印证“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对北宋王朝的统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二、单元研习任务阅读任务研习史传作品,领略人物风采,理解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把握作者观点,理解文中反映的历史观念;研习史论作品,把握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学习和借鉴他们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鉴赏作品的叙事艺术和说理艺术。续表表达任务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的差异与联系;学习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学写人物短评或驳论文。主题任务了解历史,尊重历史,以史为鉴;领会作品中反映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三、主题时文阅读以跳出历史周期率为战略目标——准确把握推进自我革命“九个以”的实践要求刘靖北如何成功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毛泽东同志当年给出“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的第一个答案基础上,给出了第二个答案,那就是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明确了推进自我革命“以跳出历史周期率为战略目标”。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一实践要求的重大意义,始终坚持目标导向,奋力开创党的自我革命新局面,不断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古人说:“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的自省精神。《左传》讲:“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这就是说,检视自身、常思己过,才能蓬勃兴旺;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只从别人身上找原因,就会迅速败亡。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就是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基础上给出的第二个答案。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完善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机制,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以敢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勇气,一次次拿起手术刀来革除自身的病症,一次次靠自己解决了自身问题。作为现代化事业的引领和推动力量,政党的价值理念、领导水平、治理能力、精神风貌、意志品质直接关系国家现代化的前途命运。我们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领导核心。跳出历史周期率,就是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实现党长期执政。只有解决好这个战略性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才能顺利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以“不管党、不抓党就有可能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的强烈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不断深化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外靠发展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内靠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并把人民监督和自我革命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积累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丰富经验。我们党要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就要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把党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我们决不能因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而骄傲自满,决不能因党的自我革命不断向纵深发展而沾沾自喜。我们党对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探索,已经取得来之不易的成就,但还远未到大功告成的时候。要时刻保持对反腐败斗争新情况新动向的清醒认识,对腐败问题产生土壤和条件的清醒认识,始终锚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战略目标来谋划自我革命、推进自我革命。要在不敢腐上持续加压,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在不能腐上深化拓展,进一步健全反腐败法规制度;在不想腐上巩固提升,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通过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自我革命,确保我们党成为永远打不倒、压不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保障。(2024年2月1日《人民日报》)/赏析/以跳出历史周期率为战略目标,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不仅是历史的昭示、时代的需要、人民的呼唤,更体现出“我们党”对严峻复杂考验的清醒认识、对初心使命的执着坚守。严肃认真地对待自身建设,高度自觉地以科学的态度、体系化的方式推进自我革命,“这是我们党的显著优势,也是引领时代的制胜之道”。屈原列传第9课四层学习内容1——落实必备知识四层学习内容2——强化关键能力四层学习内容3·4——浸润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课后素养评价目录落实必备知识四层学习内容1一、文意疏通课文助读与拓展二、作者简介作者生平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续表主要作品代表作《史记》。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文章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人物颂歌]伟大,从外面看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从里面看,则是一种无比智慧的稳健。你曾为李陵说了一句话而遭到极刑,痛不欲生。你在《报任安书》中列举了各项刑罚,八个“其次”已令人毛骨悚然,一个“最下”更是说得人魂飞魄散。然而就是这个“最下”,你遭受的正是这个“最下”!我以为,你会玉与石俱焚,血与火共熔;我以为,你最后留下的文字会是“名与节同在”“士可杀不可辱”。可是你的伟大却是超越了世间的荣与辱,情与志,义与愤,生与死。你甚至冷静而坦荡地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的,你就是那泰山顶上的一匹凌云驰骋的骏马,拨开乌云,任历史的阳光穿透自己的心灵,然后唤来一道闪电,以感天动地的巨响与你一起嘶喊出了《史记》!这是怎样的一颗对先人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生负责,对历史负责的灼灼之心啊!于是《史记》成就了一种伟大,你成就了一种伟大。伟大,见胜于空间,是气势;见胜于时间,是韵味。“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你颇显疲惫的心灵仍在高及仙境的地域流连,它牵系着万古众今。你不忍使《史记》夭折,不忍让历史凝滞。你可知道,你用你唯一的不忍打赢了这场人生之赌。你可知道,你这唯一不忍比任何东西都来得值得,来得壮烈。你与《史记》的情缘,终于使你找到了通往人生至境的秘笈。你与历史的牵手,自然而然地沁出了霜笼月罩的气韵。三、背景链接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先秦文献中没有提及屈原,这篇传记第一次记载了有关屈原的资料。屈原是战国时期的人,贾谊是西汉初期的人,司马迁为什么要把这两个人编在一起呢?这是因为两人的遭遇非常相似。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一再被楚怀王疏斥,又被顷襄王流放,最终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贾谊是汉初最有才气、最有作为的政治家之一,但终未被重用,才能无从施展,终生郁郁不得志。司马迁品格高尚,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宫刑。所以司马迁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之块垒。一、辨识通假,疏通障碍1.“离骚”者,犹离忧也

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3.屈平既绌 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语言建构与运用“离”“罹”遭受“指”“旨”意旨“绌”“黜”指被罢免官职4.齐与楚从亲 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5.乃令张仪详去秦 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6.厚币委质事楚 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7.亡走赵,赵不内 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从”“纵”合纵,联合抗秦“详”“佯”假装“质”“贽”见面礼“内”“纳”收留名词,志向名词,记名词,意愿名词,疾病动词,痛心形容词,劲疾形容词,正直形容词,与“横”相对名词,同“值”,价值形容词,有理动词,疏远动词,分条陈述,用奏章写形容词,稀疏的名词,一种文体动词,希望形容词,幸亏、幸运动词,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动词,撰写动词,接连动词,嘱托名词,类动词,列举动词,推荐、推举形容词,尽动词,被攻占、被占领连词,表因果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代词,他的指示代词,这代词,他,他的;代词,他的文辞名词用作动词,通婚名词用作动词,效法、继承名词作状语,像蝉脱壳那样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名词作状语,向上名词作状语,向下名词作状语,用丰厚的礼物名词作状语,在内名词作状语,在外形容词用作名词,端方正直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君王的眼睛形容词用作名词,品行不正的小人形容词用作名词,国家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臣形容词用作名词,忠臣形容词用作动词,诋毁使动用法,使……离开使动用法,使……亡使动用法,使……破意动用法,以……为患、担心使动用法,使……正使动用法,使……直动词用作名词,听觉、听力第二年,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假话面容外貌,模样委婉得体五、文言句式,辨清译准1.判断句(1)“离骚”者,犹离忧也。(“……者,……也”表判断)翻译:(2)秦,虎狼之国。(无判断词的判断句)翻译:“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2.被动句(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见”“被”表被动)翻译:(2)为天下笑。(“为”表被动)翻译:诚实不欺却被怀疑,忠心耿耿反而被诽谤。被天下人耻笑。(3)方正之不容也。(无判断标志的被动句)翻译:(4)不凝滞于物。(“于”表被动)翻译: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不为外物所拘束。3.宾语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自”为宾语,置于动词“为”“佐”之后,正常语序为“为自”“佐自”)翻译:没有人不想任用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4.状语后置句(1)被发行吟泽畔。(省略介词“于”,“于泽畔”作“行吟”的状语,后置)翻译:披散着头发,(在)江边一边走一边吟叹。(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于辞令”作“娴”的状语,后置)翻译:对于治理国家(的道理)很明白,对于应对的言辞也很娴熟。[此句通常意译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5.定语后置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察察”“汶汶”分别作“身”和“物”的定语,后置)翻译:一个高尚的人,谁又能让自己高洁的品格,去蒙受世俗的污辱?六、积累常识,丰富文化(一)文化常识1.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来的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2.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3.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宰相。4.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一般用以记述皇帝以外的人物事迹,也有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5.三闾大夫: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二)文体知识1.纪传体通史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经,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并且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2.《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鲁迅评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强化关键能力四层学习内容2一、理清行文脉络文本整体把握二、把握主旨大意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记述了屈原的生平及其从被信任到被疏远,从被免官到被流放而最终自沉汨罗的若干事迹,介绍、评价了屈原的高洁志向和对楚国的赤诚之心,说明了屈原的一生与楚国的兴亡休戚相关,赞美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洁情操。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悼屈原、感自身的深切叹惋之情和抑郁不平之气。逐段赏析(一)

阅读第1~3段,完成下面题目。

[语句翻译]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译文:

参考答案:在国内就跟楚王一起商议国事,发布号令;对外就接见外国宾客,应对各国诸侯。重点任务突破2.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译文:

参考答案:楚怀王让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撰写的草稿还没有定下来,上官大夫看了就想强取为己有,屈原没有给他。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译文:

参考答案:屈原痛心于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楚怀王,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4.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译文:

参考答案: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所以人每当劳苦疲惫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有了病痛和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喊父母的。5.《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译文:

参考答案:《国风》好描写男女恋情但不失分寸,《小雅》怨愤发牢骚但不坏乱礼法。而《离骚》,则兼有二者的优点。6.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译文:

参考答案:(作者通过它)阐明了广博的道理,赞颂了崇高的品德,陈述了一整套治国的见解,无不完全显现出来。7.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译文:

参考答案:他自动地远离污浊,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的境地,始终超脱于尘世之外,不为尘世的污垢所辱,是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洁品德的人。[文意把握]8.下列对第1~2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首先介绍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B.“王甚任之”的原因,一是屈原是楚之同姓;二是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具有杰出的才能。C.“王怒而疏屈平”的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根本原因在于上官大夫“谗之”。D.“王怒而疏屈平”与上文的“王甚任之”形成强烈对比,一“任”一“疏”表现楚怀王的反复无常,昏聩无能。解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根本原因在于上官大夫‘谗之’”错误,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本原因在于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9.下列对第3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评论屈原的作品《离骚》和屈原的高尚品质。首句运用排比句,写出屈原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B.因为当时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苦闷,作了《离骚》。C.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帝喾,称道齐桓公,称述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讽刺楚国当世没有贤君。D.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这些都表现在他的《离骚》当中,文如其人,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基础。解析:“目的是讽刺楚国当世没有贤君”错,目的是让楚怀王醒悟,使其励精图治。√10.司马迁是怎样评价《离骚》的?参考答案:①以“诗兼风雅”的评语极度肯定了《离骚》的思想内容;②从《离骚》内容的称引之广远、写作目的之明确来具体介绍其特点;③从《离骚》给读者收益之大的角度评论其思想内容。逐段赏析(二)

阅读第4~9段,完成下面题目。[语句翻译]1.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译文:

参考答案:秦惠王畏惧齐楚两个大国联合,就令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进献给楚国,表示愿意侍奉楚王。2.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译文:

参考答案:楚怀王又征调全国所有的军队,冒险进军攻击秦国,在蓝田跟秦军交战。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译文:

参考答案:到了楚国,张仪又趁机送丰厚的礼物给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楚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假话。4.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译文:

参考答案:(后来楚怀王设法)逃到赵国,赵国不肯收留他。又(被秦国人捉住)回到秦国,最终死在秦国,后来才把尸体运回楚国安葬。5.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译文:

参考答案:他思念君王,希望振兴国家,想要扭转危局,使楚国重新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在《离骚》中再三表达自己的这种愿望。6.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译文:

参考答案:(结果)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去了六个郡,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文意把握]7.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B.“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寥寥数语,生动刻画出楚怀王贪婪而昏庸的形象。C.屈原劝楚怀王“毋行”,子兰却说“奈何绝秦欢”,鲜明的对比,表现出屈原的政治远见。√D.作者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不知人”,点明屈原悲剧产生的根源。解析:“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错,应为“为进攻齐国扫清障碍”。8.本文是为屈原作传,但作者在这部分中却用大量笔墨写了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参考答案:①课文自“屈平既绌”以后,历述了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的一系列失败。②作者反复写楚国命运,其用意是想强调这些失败都是排斥屈原造成的,可见屈原对楚国存亡的重要作用。这样,作者便把屈原个人的命运同楚国的命运连在一起,把屈原“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连在一起,具体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逐段赏析(三)

阅读第10~12段,完成下面题目。

[语句翻译]1.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译文:

参考答案:屈原说:“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只有我是清白的,众人都喝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因此被放逐。”2.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宁愿跳进江水葬身鱼腹之中,又怎么能让纯洁的品德,蒙受世俗的玷污呢?3.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削弱,几十年后,终究被秦国消灭了。4.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等到看了贾生悼念屈原的赋,又诧异屈原凭着他那样的才能,游走诸侯国的话,哪个国家不欢迎他,但他自己却选择了这样的道路![文意把握]5.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来说明人不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或人不应与浊世同流合污。B.对于“屈原至于江滨……形容枯槁”的原因,屈原认为是“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渔父则认为是凝滞于物而不能与世推移。C.宋玉等人效法屈原的“从容辞令”,却“终莫敢直谏”,鲜明的对比,主要为了体现宋玉等人的软弱无能。D.司马迁“悲其志”,既是对屈原的人格和政治追求的肯定,也是对腐朽政治和黑暗社会的鞭笞。解析:“主要为了体现宋玉等人的软弱无能”错,应是为了突出屈原精神之可贵。√6.这部分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文中有何作用?参考答案:感情: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的同情惋惜之情。作用:①二人的对话,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品格操守、政治取向。一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一种是矢志不渝,以死明志。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质。②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顷襄王怒而迁之”,为后面屈原投江自尽埋下伏笔。浸润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四层学习内容3·4语言建构与运用——古今异义词的规律[源于课堂]这篇课文中有一些词语,形式上与现代汉语合成词相同,意义却不同,如“明年”“诡辩”“颜色”“形容”等。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类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避免以今义理解古义。学科素养统率下的探究活动[拓向课外]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同形)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等。类型解读典例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一般指中原地区,也指京师;今义则指整个中国。再如“江”“河”,古义一般特指长江、黄河,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今义则泛指一般的江河。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原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则专指稻谷。再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类型解读典例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暮去朝来颜色故”中的“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今义指“色彩”。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现在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病”,古代的基本义是“重病”,轻微的病一般用“疾”;而现在,只要是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不正常的情况,都通称为“病”,不再单纯表示“重病”这个意思。类型解读典例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现在表示的语义较强。如“此三者,吾遗恨也”(《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恨”,古义是“遗憾”,今义是“仇恨”。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风流”,古义是“杰出,英俊;有才华”,褒义词;今义是“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贬义词。使者,出使的人意外变故原来求学的人旷远的样子第二年安置,安身不一定他实际上近臣,随从不超过认为参考译文:

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说自己能用强弓。他实际上曾经用过的弓都不超过三石(的强度)。把(他用过的弓)给近臣看,近臣就都试着拉弓,拉弯一半就不再拉了,都说:“此弓(的强度)不少于九石,除了大王,谁能使用它?”齐宣王很高兴。齐宣王的实际情况是,用过的弓都不超过三石(的强度),然而(他)终生认为自己能拉九石(的强度),这岂不是可悲的吗?咏屈原之志

颂青春之歌题目即观点,对仗工整。唐昕怡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与青年息息相关的话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不仅有那些承载智慧的经史子集,还有那些似川流奔腾不息的精神底蕴。譬如,爱国诗人屈原饱含一腔爱国之情,尽管遇到各种挫折,却始终不改爱国初心,核心价值引领下的群文阅读一生忧国忧民、清廉正直。屈原被世人称颂,屈原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屈原精神也被传承至今。提出观点:时代青年要传承屈原精神。屈原一生爱国爱民。面对“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的社会环境,屈原选择“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坚决不同流合污,至死不渝。如今,屈原的这种精神在很多人身上得到传承和体现。“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的钟南山,医者仁心,忧国忧民,是民族的脊梁。2003年“非典”疫情袭来时,钟南山大胆提出致病根源来自病毒,为战胜非典疫情作出重要贡献。后来,他虽已至耄耋之年,却义无反顾选择逆行,在疫情防控、重症救治、科研攻关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身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要将屈原这种爱国爱民的精神传承和发扬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勤奋学习,敢于担当奉献,自觉将个人价值实现和国家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为祖国和人民多作贡献。屈原精神内涵一:爱国爱民。“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在《九章·橘颂》中,屈原借此句来表达自己执着专一的志向。在当今多元化的世界,新时代的青年人有着无数的选择。此时,考验我们的不仅是如何选择,更是作出正确选择后能否坚定其志、落子无悔。在这一方面,有很多前辈给我们作出了榜样。“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戈壁大漠深处的敦煌。无论是每天与刻满历史痕迹的石墙土壁共处一室,还是住在夏不避暑、冬不御寒的宿舍中,她都依然保持着最初的热情。从风华正茂到满头华发,她扎根大漠,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考古事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为年少时一个“让全世界人都不再挨饿”的理想,将“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一生的梦想和追求,最终让无数人远离了饥饿。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愿意在平凡甚至枯燥的日子中日复一日地坚持自己的选择,并愿意用自己的一生去坚守,这种执着与坚定是青年人需要学习的。屈原精神内涵二:坚定志向。“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当我们行至迷途无法找到方向时,需要找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来指引我们前进,或是屈原那样,抑或是无数将自己奉献给时代的人那样。他们可能身处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但都是那样坚定执着、勇敢无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这代青年人,要做的是勇敢、正直、无悔地向前走,紧跟时代,引领时代。提出希望:时代青年需要屈原那样的榜样激励。新时代是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时代,担当时代重任的号角已然吹响。作为新时代青年,让我们一起咏屈原之志、颂青春之歌,切实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照应开头,激励号召。(2022年4月9日荆楚网)课后素养评价一、文言基础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B.“离骚”者,犹离忧也C.以一仪而当汉中地

D.厚币委质事楚解析:A项,“指”同“旨”;B项,第二个“离”同“罹”;D项,“质”同“贽”。√解析:A项,“疾”应为“痛心”;C项,“穷”应为“困窘没有出路”;D项,“夺”应为“强取”。√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A项,第一个“以”,凭借;第二个“以”,表修饰关系。B项,第一个“诚”,假如,果真;第二个“诚”,确实。C项,两个“之”都为指示代词“这”。D项,第一个“以”与“为”连用,译为“把……任命为”;第二个“以”,认为。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A项,古义:指人的容貌,脸上的气色。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B项,古义:外貌,模样。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C项,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D项,古今义均指初步写出的文稿、画出的画稿等。√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④⑨②/③⑧/⑤⑥/⑦

B.①④⑦/②⑤/③⑧/⑥/⑨C.①④⑦/②/③⑧/⑤⑥/⑨

D.①④/②/③⑧/⑤⑥/⑦⑨√解析:①④⑦名词作状语(①入:对内,在朝内。④蝉:像蝉那样。⑦内:在朝内;外:在朝外)。②动词活用作名词(谗谄: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③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③邪曲:品行不正的小人;方正:端方正直的人。⑧忠:忠臣;贤:贤才)。⑤⑥动词的使动用法(⑤存:使……存;兴:使……兴。⑥亡:使……灭亡;破:使……破败)。⑨名词活用作动词(滓:污染)。6.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A.秦,虎狼之国,不可信B.明于治乱,娴于辞令C.数十年,竟为秦所灭D.举贤以自佐解析:C项与例句均是被动句。A项,判断句;B项,状语后置句;D项,宾语前置句。√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诚实不欺却被怀疑,忠心耿耿反而被诽谤,他能没有怨恨吗?屈原写作《离骚》,大概是由于(他内心长期郁积的)怨愤而引起的。(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他的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义很深远。(3)众人皆醉,何不

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众人都喝醉了,为什么不吃众人的酒糟,喝众人的薄酒呢?为什么要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而使自己被放逐呢?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评价的句子是“

”。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还有“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的文风特点是“

”。

(4)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

”这一例子进行论证。

答案:(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2)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3)其文约其辞微(4)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材料一:使者往而复来,辞愈卑,礼愈尊,王又欲许之。范蠡谏曰:“孰使我蚤朝而晏罢者?非吴乎?与我争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吴耶?夫十年谋之,一朝而弃之,其可乎?王姑勿许,其事将易冀已。”王曰:“吾欲勿许,而难对其使者,子其对之。”范蠡乃左提鼓,右援枹,以应使者,曰:“昔者上天降祸于越,委制于吴,而吴不受。今将反此义而报此祸,吾王敢无听天之命,而听君王之命乎?”王孙雒曰:“子范子,先人有言曰:‘无助天为虐,助天为虐者不祥。’今吴稻蟹不遗种,子将助天为虐,不忌其不祥乎?”范蠡曰:“王孙子,昔吾先君固周室之不成子也,故滨于东海之陂,鼋鼍鱼鳖之与处而蛙黾之与同渚余虽靦然而人面犹禽兽也,又安知是浅浅①者乎?”王孙雒曰:“子范子将助天为虐,助天为虐不祥。雒请反辞于王。”范蠡曰:“君王已委制于执事之人矣。子往矣,无使执事之人得罪于子。”使者辞反。范蠡不报于王,击鼓兴师以随使者,至于姑苏之宫,不伤越民,遂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材料二: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注]

①浅浅:巧言貌。9.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选出相应位置的字母。鼋鼍鱼鳖A之与B处C而蛙黾之与D同渚E余虽靦然F而人面G犹禽H兽也字母:

解析:“鼋鼍鱼鳖之与处”和“蛙黾之与同渚”结构一致,“而”是表并列的连词,其前C处应断开;“余虽靦然而人面”是主谓句,结构完整,其前后即E、G处应断开;“犹禽兽也”的主语是“余”,承前省略,是判断句,要与前文断开。答案:CEG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穀,又作“不谷”,先秦诸侯的谦称,表达同样意思的词还有“朕”“不善”“寡人”等。B.其,在文中的意思是“难道”,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中“其”字的含义和用法不同。C.执事,文中为主管其事,也可作为对对方的敬称,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敢以烦执事”。√D.至于,在文中指“到达”,还可以表示事情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另一种情况。解析:A项,“表达同样意思的词还有……‘不善’”错误。“不善”,指恶人。一般不会称自己为“恶人”。B项正确。表反问,难道。/表揣测,大概。C项正确。D项正确。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出兵围困了吴国三年,吴军自己崩溃了,吴王带着他的谋臣和贵族们逃到了姑苏台,派王孙雒向越国求和。B.范蠡认为要想取得成功就不能违背天时,并以当年在会稽蒙受耻辱之事来劝谏越王应当机立断,拒绝与吴国和解。C.王孙雒告诫范蠡,越国连吴国稻和蟹的种子都不放过,还不接受吴王的求和,这是在助天作恶,是要遭到报应的。D.司马迁认为国君总是希望得到忠臣贤才来辅佐自己,可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这就是忠臣不忠、贤臣不贤的缘故。解析:C项,“越国连吴国稻和蟹的种子都不放过”错误,材料一“今吴稻蟹不遗种”意思是,现在吴国的稻米和螃蟹都已经吃光了。√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孰使我蚤朝而晏罢者?非吴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蚤”,同“早”;“朝”,上朝;“晏”,晚;“非……乎”,不是……吗?(2)“存”,思念。一说,保全。“兴”,使……振兴;“反覆”,回归;“致”,表达。参考答案:(1)是谁让我们清早就上朝,到夜晚才下朝?不是吴国吗?(2)屈原顾念君王、振兴国家,想使楚国回归富强,作品中再三表达了这种意愿。13.越王与怀王,一个成功复仇,一个客死异国,他们身上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概括。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王弗忍,欲许之……王曰:‘吾欲勿许,而难对其使者,子其对之。’”可知,越王能够纳谏;由“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故不可以反”可知,楚王不能纳谏。由“王曰:‘吾欲勿许,而难对其使者……’范蠡乃左提鼓……以应使者……”可知,越王能够重用贤臣;由“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此不知人之祸也”可知,楚王疏远贤臣,亲近小人。参考答案:①越王能够纳谏,楚王不能纳谏。②越王能够重用贤臣,楚王疏远贤臣,亲近小人。参考译文:材料一:越王勾践出兵围困吴国三年后,吴国的军队自行崩溃了。吴王带着他的谋臣和贵族们逃到姑苏台躲避起来。不久便派出使者王孙雒去向越国请和,(王孙雒到了越国后,对越王勾践)说:“以前是上天给吴国降下灾祸,使我们在会稽得罪了贵国。现在越王如果肯照顾我们的话,我请求和好,恢复我们当年在会稽时的友好关系。”越王勾践听后有些不忍心(消灭吴国),打算答应讲和。(这时候,)范蠡进谏说:“我听说,圣人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天时。如果得到了天时还不夺取成功的话,那么上天就会将天时转变成不利的形态了。现在君王迟迟不能决断,难道忘记了在会稽蒙受的耻辱了吗?”(听了范蠡说的话后,)越王勾践说:“好吧。”于是没有答应。吴国的使者离开后没多久,又返回了越国,求和措辞比上一次更加诚恳卑微,礼节也比上一次更加恭敬,越王勾践又打算答应吴国的求和。范蠡进谏说:“是谁让我们清早就上朝,到夜晚才下朝?不是吴国吗?同我们争夺三江、五湖利益的,不也是吴国吗?我们为了复国辛辛苦苦地谋划了十年,只在这一日之间就放弃前功,这样做可以吗?大王您姑且不要答应他们,这样事情就容易有转机了。”越王说:“我也想过不答应,可我为难于不知道该怎么答复吴国的使者,你替我去答复他吧。”于是范蠡左手提着鼓,右手拿着鼓槌,去回复吴国的使者,(范蠡对吴国的使者)说:“以前是上天给越国降下灾祸,让越国归顺并受吴国制约,然而吴国却没有接受上天的礼物。现在天时转变而让我们反过来报复吴国,我们君王怎敢不听从上天的命令,而听从吴王的命令呢?”王孙雒连忙说:“尊敬的范大夫呀!古人有句话说道:‘不要助天作恶施虐,助天作恶施虐的人会遭受厄运。’现在我们吴国恰逢天灾,稻米和螃蟹都已经吃光了,难道您还要助天作恶施虐,不怕遭受厄运吗?”范蠡回答道:“尊敬的王孙大夫呀!以前我们国君在周朝是爵位不高的官员,所以只能住在东海岸边,常年与鼋鼍鱼鳖相处,同水边的蛙类共居。惭愧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