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佳木斯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佳木斯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佳木斯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佳木斯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佳木斯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佳木斯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材料一:《红楼梦》全书,共有诗词歌赋180余首,属于曹雪芹创作的有140余首(《红楼梦》前80回)。这些诗词决非可有可无,而是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换言之,如果从《红楼梦》中抽掉这些诗歌词赋,作品还能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文备众体,引诗词歌赋等各种艺术形式入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上的一大特点。从唐传奇开始,经宋元话本,明清的长篇、短篇小说,最后到晚清的才子佳人小说等等,可以说这种形式一直在沿用。但这种形式与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等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在作品中起多大作用?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唐传奇中的《游仙窟》,人物对话全是诗句,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长恨歌传》把白居易的《长恨歌》全诗抄录,又有什么必要呢?至于宋元话本、明清小说中的文前诗、文后诗、有诗为证、有诗叹曰之类,很多是可有可无的赘笔。而曹雪芹的《红楼梦》就不同了。他一方面吸收了这些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又对它们进行了改造、丰富和发展,使之能够为作品的内容、情节和人物服务,为作者总体的艺术构思服务。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境”,是《红楼梦》中出现诗词最多的一回,这些诗词绝对不是什么“赘赋闲文”。《红楼梦》前五回是整个故事的开端,尤其在前四回中,通过“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将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女主人公一前一后送入贾府。伴随着黛玉、宝钗的登场,宝玉、凤姐、贾母等重要人物也一一亮相。那么十二钗中还有其他人物怎么办?是否也需要像钗黛那样逐一介绍呢?如果这样,那才真正成了赘笔闲文,使人读来毫无情趣。所以,当介绍了宝黛钗等人后,作者就在第五回通过宝玉梦境,利用诗词歌赋的形式,对十二钗及其他重要人物进行了一一介绍,而且草蛇灰线、若隐若显,让人产生一种玩味无穷的艺术感受。可见,这些诗词歌赋,不仅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想。第二十二回中编了许多灯谜诗。如果把这些诗谜仅仅当作一种猜谜游戏看待,岂不辜负了作者的一番苦心?元春的“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爆竹),黛玉的“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谜底:更香)等,清晰地表明了这些灯谜暗含的丰富寓意,它们与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有着紧密的联系。由此可见,诗词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抽掉《红楼梦》的诗词,那么作品的艺术价值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包括像林黛玉这样的人物,去掉她的诗词,她给读者的印象也仅仅就是一个爱哭鼻子的娇小姐而已,这绝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林黛玉。(摘编自刘保忠《论诗词在<红楼梦>中的作用》)材料二:《红楼梦》中的诗词所表现出的中华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从纵向的时间维度来说,它吸纳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想精华;从横向的文学空间维度来说,它借鉴了古典诗词曲赋的表现技巧,具有广博的文化张力。汉乐府民歌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在《红楼梦》诗词中运用得也相当精彩。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等同咏白海棠诗,却可以从中看出不同的性格:从薛诗中着出了封建淑女端庄的姿态;从林诗中看出了黛玉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品格;从宝玉诗中看出了他喜花怜女、不与臭男人为伍的情怀。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的味,在《红楼梦》诗词中亦可体现。如诗词的词藻华丽,讲究对偶,声的和谐等。谢灵运以肆意游遨、寄情山水闻名后世,《红楼梦》诗词以吟花弄月、陶醉于大观园令世人赞叹不已。《红楼梦》诗词富有唐诗宋词的文化底蕴,如意境的隽永,诗味的绵长,词采的华丽,诗句的精炼等。李商隐诗的“红楼隔雨相望冷”,李清照词的“凄凄惨惨戚戚”,在《红楼梦》诗词中都能找到文化的对应点。单就林黛玉的诗而言,就有王维诗的自然、李白诗的飘逸和杜甫诗的沉郁。元代文学艺术的文化精华,《红楼梦》诗词也进行了恰切的借鉴吸纳。如《西厢记》中的曲词《正宫·端正好》与林黛玉的《唐多令·柳絮》,在情调、用词、风格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元杂剧中通过言行塑造典型人物的文化底蕴,在《红楼梦》诗词中亦有表现。元散曲在表现手法上的自由洒脱,风格上或朴白或典雅的品味,意境上的别有洞天,在《红楼梦》诗词中都可以找到神似之处。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其唱词和创作方法对《红楼梦》诗词影响很大。林黛玉听了《牡丹亭》的唱词后,心下思量:“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看戏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林黛玉所说的“趣味”是什么呢?我想就是中国优秀文化中歌咏自然、追求美好、表现内心情感的意趣和味道。从《红楼梦》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与中国历史诗词戏曲有着不可分割的文化渊源。《红楼梦》诗词从清初诗文中,亦吸收了些许精华。顾炎武诗的忧国情怀,王士祯诗的流连风景、咏怀古迹,在《红楼梦》的咏物诗和怀古诗中可以找到踪影。《红楼梦》诗词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纳创新,增加了自身的文化厚度和审羨蕴涵,展现了更为宏阔的文化视野,对当今诗词创作和未来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启迪借鉴作用。(摘编自姜志军《论<红楼梦>诗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吸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强烈艺术效果的产生离不开作品中数量众多的诗词歌赋,它们是整部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B.曹雪芹设计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情节,并通过词曲形式对十二钗等重要人物进行介绍,艺术构思独特。C.诗词对《红楼梦》人物刻画有很大作用,它可以体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D.引“红楼隔雨相望冷”“凄凄惨惨戚戚”等诗词入文,使得《红楼梦》诗词富有唐诗宋词的文化底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引诗词歌赋进入小说的这种创作形式,从唐传奇开始一真在沿用,但都为赘笔。B.把《红楼梦》的灯谜诗当普通谜语看,就发现不了它与情节、人物的密切关系。C.汉乐府民歌以肖行表现人物性格手法。在《红楼梦》诗词中运用得更加精彩。D.曹雪芹通过写黛玉听唱词后的思量,表达了对《牡丹亭》整部作品的高度肯定。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清代学者王希廉在《红楼梦总评》中说,一部书中,翰墨则诗词歌赋,对联扁额、酒令灯谜……无不精善。B.当代学者李劼评价《红楼梦》中的诗词:“在文化气脉上直承《山海经》的浑沌苍茫,在章法上具有《易经》的无穷变幻。”C.文学家鲁迅先生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D.当代红学家蔡义江认为,《红楼梦》兼收了“众体”之所长,有拟初唐之格的,有仿中晚唐之体的……五花八门,丰富多彩。4.材料一主要运用了两种论证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1.D2.B3.C4.①对比论证。用唐传奇等对诗词歌赋的运用与曹雪芹的运用作对比,论证诗词在《红楼梦》中产生的强烈艺术效果。②举例论证。列举作品第五回通过宝玉梦境以歌赋形式介绍十二钗等人及二十二回灯谜诗的事例,证明诗词在《红楼梦》中的重要作用。〖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引‘红楼隔雨相望冷’‘凄凄惨惨戚戚’等诗词入文”错误,由原文“《红楼梦》诗词富有唐诗宋词的文化底蕴,如意境的隽永,诗味的绵长,词采的华丽,诗句的精炼等。李商隐诗的‘红楼隔雨相望冷’,李清照词的‘凄凄惨惨戚戚’,在《红楼梦》诗词中都能找到文化的对应点”可知,原文是想表达“在《红楼梦》诗词中都能找到文化的对应点”,并非是直接引诗词入文。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都为赘笔”错误,由原文“很多是可有可无的赘笔”可知,该选项说法绝对化。C.“在《红楼梦》诗词中运用得更加精彩”错误,由原文“汉乐府民歌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在《红楼梦》诗词中运用得也相当精彩”可知,原文没有比较。D.“对《牡丹亭》整部作品的高度肯定”错误。由原文“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其唱词和创作方法对《红楼梦》诗词影响很大”“从《红楼梦》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与中国历史诗词戏曲有着不可分割的文化渊源”可知,《牡丹亭》的影响比较大,并不能说明曹雪芹对《牡丹亭》整部作品的高度肯定。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C.“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错误,与材料二“吸纳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想精华和借鉴了古典诗词曲赋的表现技巧”的观点不符,而是继承中突破。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①材料一开头提出论点“如果从《红楼梦》中抽掉这些诗歌词赋,作品还能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进而用唐传奇等对诗词歌赋的运用与曹雪芹的运用作对比来论证观点,因此采用了对比论证。是为了论证诗词在《红楼梦》中产生的强烈艺术效果。②材料一提出“曹雪芹的《红楼梦》就不同了。他一方面吸收了这些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又对它们进行了改造、丰富和发展,使之能够为作品的内容、情节和人物服务,为作者总体的艺术构思服务”的观点,接着举出第五回通过宝玉梦境以歌赋形式介绍十二钗等人及二十二回灯谜诗的事例,最后得出诗词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进行这一过程的论证时采用了举例论证。(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木工刘建华王安忆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特别地亮,烁烁地看着你,看到你先转开眼睛,他才转开。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刘建华是我们的第二个木工。我们将刘建华带到老黄跟前,告诉他这是我们的监工,老黄将要做的木工活一一报给他,然后让他报价。刘建华一开口报出个天价,老黄一挥手:不可能!杀下去一半。照规矩,刘建华再报一个居中的价位,这就叫讨价还价嘛。可小刘不,他依然是报原价,老黄也跟着坚持半价。我们只得出面调停,居中。刘建华一挥手,少一分不行!最后,还是依了刘建华。这样一来,等于是老黄向他让了一步。可刘建华并没有因此满足。接下来,老黄向他交代如何如何做时,每一项,他都要反着来。我们的装修工程就在这样敌对的气氛底下拉开了帷幕。后来,我们才明白,刘建华和老黄没有仇,刘建华和我们也没有仇,只是一上来这关系就错了——我们将刘建华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这使他一直愤愤然,好像不是来做工,而是来报仇。每一样材料,他都要求最好的,倘若说“我们不讲究”,他便说“要有问题我不负责”。这样受刘建华折磨,真的不想再继续了。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可是,刘建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再有,看见刘建华干活的样子,不由得,你又被他感染了。首先,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锉、凿,均是称手牢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其次,是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第三,也是最打动我们的一点,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那是一架小小的单放机,立在木屑堆里,放着憨直又带些委婉的淮剧唱腔。逢到副歌式的段落,刘建华和他的兄弟们便大声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他们穿着旧衣服,额头上冒着汗气,眼睛里放光,使你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骄傲。他们能做也能吃。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有一日,我们晚上过去,看见刘建华正在电炒锅里煎一条一尺长的花鲢。锅比鱼小,可他周转腾挪十分灵活,一条鱼煎得面面俱到,黄灿灿的,然后放进一把葱姜蒜,喷香扑鼻。活做到一半的时分,旧历年也到了。起初,刘建华是说旧历年不回家的。临到小年夜,他才通告我们他要回家。我们说,当初不是说好的,不回家过年吗?他便微笑着反诘: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一年里不就这么一个团圆日吗?再想,不让他回,他就不回了吗?车票早二十天就订好了,倘是别人大约还可以试试,可这是谁?没有一件事,我们是较得过他的。不过,他说他过了初十,立马回来。我们自然也不敢全信了。他是小年夜晚上走的。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长条地板解开包装,摊开放着收干,上面撂了几件他们干活穿的旧衣服。一切有条不紊,没有一点邋遢相。心里不由感慨:倘若不是与刘建华这样的雇主关系,又弄得有些僵,那么,刘建华这样的劳动者,其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可是,现在,我们不可能客观地看问题了。元月初十这天,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去了新房子。打开门,看见摊开着的白木长条地板上,搁着刘建华的大红旅行包,人不在,想必是去泡澡了。以后的几天里,人陆续回来,新房子里又响起锯刨声,还有放音机里淮剧唱腔,以及他们兴高采烈的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结清工钱。大约是一年以后,我们才发现刘建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纪念。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有删改)5.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建华在与老黄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不按常规出牌;老黄作交代,他也要反着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刘建华不满我们将其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B.“我”没有受老黄关于刘建华品质不好的蛊惑,相反,在他俩之间“我”选择留下刘建华,因为刘建华他们劳动的快乐和骄傲感染了“我”。C.刘建华回家过年,说初十回来,初十那天果然回来了;最后也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这些优秀品质是作者予以充分肯定的。D.小说赞美了刘建华这一类进城务工农民工的优秀品质,也展示了他们的缺点,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群体的复杂情感。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木工刘建华”为题,带有为人物立传的色彩,既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和姓名,又突出了人物形象,使小说具有一种真实感。B.小说开篇对主角刘建华眼睛的描写,着力突出了其“亮”和“尖刻”,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为写下文他与我们发生冲突做了铺垫。C.本文善于运用质朴的字词、简洁短促的语句,精准地表达出难以描摹的情境,这种凝练隽永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作家的写作能力。D.文章以敏感、细致的笔触叙述了都市平民琐碎而真实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木工刘建华给“我”带来的厌倦、疑虑、甚至怨恨等复杂的心理。7.刘建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8.作品是怎样叙述刘建华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5.B6.D7.①技术精湛、认真敬业。根据文中的“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可见其技术精湛、认真敬业;②热爱生活、讲求条理。根据文中的“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可见其热爱生活、讲求条理;③执拗狭隘,狡黠尖刻。根据“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可见其执拗狭隘,狡黠尖刻。8.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在叙事中夹杂着“我”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在塑造人物的同时表达“我”的看法。③结尾的“纪念”印证了开头他给“我”的“尖刻”的感觉,使人物隐伏的性格变得清晰具体。〖解析〗【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把握内容;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比较、揣摩。要注意防止命题人张冠李戴、偷梁换柱、曲解文意的逻辑陷阱。B项,“他俩之间‘我’选择留下刘建华”的说法属于曲解文意。原文的相关表述是“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但并没有说“我”非得在二者中做选择,而且文章也没有说老黄走了。故选B。【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在仔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重点思考作品手法的使用是否正确,比如是否犯了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或分析不当的错误。D项,“带来的厌倦、疑虑、甚至怨恨等复杂的心理”的分析不当,通览原文“我们”对刘建华这个人物有厌倦、疑虑,也有对他工作激情和守信的欣赏,但没有“怨恨”的情感。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及其特点的归纳和分析能力。分析概括人物形象,要从文本里寻找有关人物形象的句子,比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然后用四字短语或形容词归纳出人物形象的特点来。从文中“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可概括出他技术高超、富有激情的特点。从“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可见这个人爱收拾,也比较注重生活质量。另外,从文中“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等语句,可看出这个人比较自我、随性,同时还有点斤斤计较、小心眼。【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本的体裁特征,分析作品的叙述方式及其作用的能力。小说作品的叙事方式,在人称方面常用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第一人称往往给人亲切感人,身临其境之感,能增强小说的真实感。而第三人称描述比较客观,是全知视角。从文章开头“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看出是用的第一人称来叙述刘建华的故事。运用这种叙述方式,首先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让人倍感亲切。另外,用第一人称叙述“我们”在整个事件中的感受,能从侧面表现出“我们”对刘建华的态度和印象的变化:从感觉这个人太执拗,不好相处;到对他干活还是比较卖力的欣赏;结尾处刘建华故意“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再一次让人感觉这个人的尖刻、促狭。这样叙述就让读者丰富了人物形象,令人咀嚼回味。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甲寅,魏人百道攻城。帝①入东竹殿,命人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将自赴火,宫人左右共止之。又以宝剑斫柱令折。叹曰:“文武之道,今夜尽矣!”乃使御史中丞王孝祀作降文。谢答仁、朱买臣谏曰:“城中兵众犹强乘暗突围而出贼必惊因而薄之,可渡江就任约。”于谨②征太子为质,帝使王褒送之。谨子以褒善书,给之纸笔,褒乃书曰:“柱国常山公家奴王褒。”有顷,黄门郎裴政犯门而出。帝遂去羽仪文物,白马素衣出东门。魏军士度堑牵其辔,至白马寺北,夺其所乘骏马,以驽马代之,遣长壮胡人手扼其背以行,逢于谨,胡人牵帝使拜。梁王萧詧使铁骑拥帝入营,囚于乌幔之下,甚为所诘辱。乙卯,于谨令长孙俭入据金城。帝绐俭云;“城中埋金千斤,欲以相赠。”俭乃将帝入城。帝性残忍,且惩高祖宽纵之弊,故为政尚严。及魏师围城,狱中死囚且数千人,有司请释之以充战士;帝不许,悉令接杀之,事未成而城陷。十二月,丙辰,徐世谱、任约退戍巴陵。于谨逼帝使为书召王僧辩,帝不可。使者曰:“王今岂得自由?”帝曰:“我既不自由,僧辩亦不由我。”或问:“何意焚书?”帝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世祖性好书,常令左右读书,昼夜不绝,虽熟睡,卷犹不释,或差误及欺之,帝辄惊寤。作文章,援笔立就。常言:“我韬于文士,愧于武夫。”论者以为得言。(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元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耽酒渔色,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梁元帝》)〖备注〗①梁元帝萧绎,南朝梁第四位皇帝(552年—555年在位),死后追尊为元帝,庙号世祖。②于谨:时为西魏柱国大将军,封常山公。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城A中B兵C众D犹E强F乘G暗H突I围J而K出L贼M必N惊O因P而Q薄R之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堑,文中指“护城河,壕沟”,与俗语“吃一堑,长一智”的“堑”意思不同。B.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称官吏为“有司”,如“授之于有司”的“有司”。C.丙辰,文中指丙辰年,我国古代以天干与地支配合记录时间,包括年月日时。D.披,文中指“翻阅”,与《促织》中“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的“披”意思不同。11.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军围城时,元帝焚烧藏书,将赴火自杀,遭到侍从阻止;当他准备投降时,受到大臣们的劝阻。B.元帝派王褒去送太子当人质,于谨的儿子要求王褒当面展示书法,王褒自称“家奴”,以表忠心。C.元帝崇尚严酷,不但惩处高祖时放纵舞弊的官员,甚至在魏军围城时,下令处死狱中数千名死囚。D.王夫之认为沉溺读书不理家国事,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那和沉湖于饮酒美色是一样的。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帝绐俭云:“城中埋金千斤,欲以相赠。”(2)虽熟睡,卷犹不释,或差误及欺之,帝辄惊寤。13.针对元帝读书误国一事,王夫之认为应该怎样读书?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答案〗9.FLO10.C11.C12.(1)元帝欺骗长孙俭,说:“城里埋着一千斤黄金,我想把它们送给你。”(2)虽然睡着了,书卷还没有放下。如果有人读错了或有意漏读欺骗他,元帝就惊醒过来。13.①要明白人生大道理,修养自身治理百姓;②要精通事理,并付之实用;③不沉迷其中,不顾家国事;④不要关注枝节,而失大义;⑤不要追求形式,自我夸耀;〖解析〗【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城里兵力还算强大,如果乘着黑夜突围而出,贼兵必然惊慌,乘乱大胆靠近敌阵,可以渡过长江去依靠任约的军队。“城中兵”作主语,“犹强”作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其后断句;“贼”作主语,“必惊”作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其前后分别断句。故选FLO。【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护城河,壕沟;困难,挫折。句意:西魏将士跳过壕沟一下子拉住了他骑的白马的辔头。/受一次挫折,增长一分见识。B.句意:有关部门建议都释放出来让他们当战士。/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C.“丙辰,文中指丙辰年”错误。本文在这里是记日期,指丙辰日。D.翻阅;拨开。句意:可是元帝早晚苦读。/他便跟着癞蛤蟆的踪迹,分开丛草去寻找,只见一只蟋蟀趴在棘根下面。故选C。【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不但惩处高祖时放纵舞弊的官员”错误。“惩高祖宽纵之弊”是“鉴于或苦于高祖为政宽厚放纵的弊病”之意。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绐”,欺骗;“城中埋金千斤”,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城中埋千斤金”;“相”,动作偏指一方,你。(2)“虽”,虽然;“释”,放开、放下;“欺”,欺骗;“辄”,就;“寤”,醒。【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结合“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可知,要明白人生的大道理,修养自身治理百姓;结合“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可知,要精通事理,并付之实用;结合“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耽酒渔色,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可知,不沉迷其中,不顾家国事;结合“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可知,不要关注枝节,而失大义;结合“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可知,不要追求形式,自我夸耀;【参考译文】材料一:甲寅,西魏军队从四面八方一齐攻城,元帝躲进东竹殿,命令人把自己收藏的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全部烧毁。他正准备跳到火里去自杀,宫中左右侍从一起阻止了他。元帝又用宝剑砍柱子,宝剑折断。他长叹说:“(书烧了,剑折了)文武之道,今天晚上全完了。”于是让御史中丞王孝祀写投降文告。谢答仁、朱买臣进谏说:“城里兵力还算强大,如果乘着黑夜突围而出,贼兵必然惊慌,乘乱大胆靠近敌阵,可以渡过长江去依靠任约的军队。”于谨提出让太子来当人质,元帝派王褒去送太子。于谨的儿子知道王褒书法很好,就给他纸和笔,请他写字。王褒写字后自署:“柱国常山公家奴王褒。”过一阵子,黄门郎裴政冲开门出去了。元帝于是丢掉羽仪饰物、骑着白马,穿着素衣逃出东门。西魏将士跳过壕沟一下子拉住了他骑的白马的辔头,拉到白马寺北边,把他所骑的骏马夺了下来,换了一匹老弱的马给他,派一个高个子的壮健胡人用手押着他的背走,遇到于谨,胡人牵着元帝,让他跪拜。梁王萧詧派铁甲骑兵前后拥着元帝入了军营,关在黑帐幕里头,萧詧狠狠地质问羞辱了他一通。乙卯,于谨命令开府仪同三司长孙俭进据金城。元帝骗长孙俭,说:“城里埋着一千斤黄金,我想把它送给你。”长孙俭就把元帝带进金城。元帝生性残忍,而且苦于梁武帝为政过于宽厚放纵的弊病,所以自己为政崇尚严酷。到西魏军队围城时,监狱里关的死罪囚犯还有几千人。有关部门建议都释放出来让他们当战士,元帝不允许,命令都用木棍打死,还没有来得及执行城已被攻破。十二月丙辰(初四),徐世谱、任约退守巴陵。于谨逼迫元帝写信召降王僧辩,元帝拒绝了。使者说:“你现在还能由得自己吗?”元帝回答说:“我既然由不得自己,王僧辩也不会听我的了。”有人问元帝:“为什么把书都烧毁?”元帝回答:“我读书万卷,还落得今天亡国的结局,所以干脆烧了它!”元帝萧绎天性喜好书,常常让身边人为他读书,昼夜不停地读,虽然睡着了,书卷还没有放下,如果有人读错了或有意漏读欺骗他,他就惊醒过来。他写起文章来,提笔马上就能成篇。经常说:“我比起文士来更善为文,比起武夫来却有些惭愧。”评论他的人认为他这话说得很恰当。材料二:元帝自取灭亡,固然不是因为读书的缘故,而也未尝不是因为读书所导致的。拿元帝所著述的文章来看,收集华丽的史料典故,以排比对偶的句子用来夸耀自己的博学,认为自己是读破万卷书,才有今日的成就。而当时,武帝(萧衍)被叛贼挟持,国家面临分裂灭亡的危机,可是元帝早晚苦读,乐此不疲,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那和沉溺于饮酒美色,又有什么不同呢?人心一有沉迷依赖,那么圣贤的训典,就足以禁锢志气,只能在咬文嚼字处在下功夫,得到了小知识而忘却了大道理,迷惑于文章典故而遗漏了隐微精深的言论。那么应该怎么读书呢?明白人生的大道理,用来确立修养自身治理百姓的根本,观察隐微精义的言论,以之达到善于精通事理,心领神会的地步,而将之付诸实用。(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备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B.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C.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依然能写出游春的诗篇。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14.A15.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解析〗【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与外界不通音讯”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这一标题中“奉和”是“做诗词与友人相唱和“的意思,”次韵”就是使用朋友寄来得诗歌的原韵字,“见寄”即“寄给我”,皮日休之前给作者写过一首《鲁望春日多寻野景日休抱疾杜门因有是寄》。可见并非“与外界不通音讯”。故选A。【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孔子曾教导子路“正名”是为政之始。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名实”对国家的重要作用。(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鸣琴垂拱不言而化(2)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三、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8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A.①族秦者秦也②六王毕,四海一B.①朝歌夜弦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C.①燕赵之收藏②可怜焦土D.①辇来于秦②骊山北构而西折〖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现象的能力。A.①“族”,名词活用为动词,灭族,杀尽;②“一”,数词活用为动词,统一。句意:消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六国的君主灭亡了,全国(为秦所)统一。B.①“弦”,名词活用为动词,奏乐;②“鉴”,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借鉴。句意:早上唱歌,晚上奏乐。/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C.①“收藏”,动词活用为名词,收藏的珍宝;②“焦土”,名词活用为动词,变成焦土。句意: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珍。/可怜阿房宫成了焦土。D.①“辇”,名词作状语,坐辇车;②“北”,名词作状语,向北。句意:坐着辇车来到秦国。/(阿房宫)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故选D。18.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戍卒叫,函谷举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D.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A.被动句,“为……所……”是标志。句意: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B.被动句,“举”语意被动。句意: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C.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即使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会被您所谅解。D.无特殊句式。句意: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故选D。19.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剽掠其人:抢劫、掠夺六国互丧:交互、相继B.而望幸焉:有幸始速祸焉:使……加速C.使负栋之柱:背负,承担洎牧以谗诛:及,等到D.秦人不暇自哀:来不及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从他们的人民那里掠夺来。/六国相继灭亡。B.“有幸”错误,应为“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使……加速”错误,应为“招致”。句意:盼望着皇帝来临。/才招致了祸患。C.句意: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D.句意: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故选B。2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苟以天下之大蚓无爪牙之利B.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C.盘盘焉,囷囷焉或师焉,或否焉D.赵尝五战于秦齐人勿附于秦〖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均为助词,是定语后置标志。句意: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B.副词,才;/连词,表目的,来。句意:斩断荆棘开辟,才有了现在这点立足之地。/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各种弊病。C.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句末语气词,无实义。句意:盘结交错,曲折回旋。/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D.介词,与、跟;/介词,引出对象。句意: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齐国人不依附秦国。故选A。四、语言文字应用(18分)(一)语言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沙漠,这里的生态环境正在日益改善,贫困农牧民不用背井离乡,反而借靠生态治理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守住了家园,也留住了乡愁。库布齐沙漠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总面积为2115.67万亩,其中流动沙丘799.3万亩,横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受影响人口约74万人。多年前,这片茫茫沙海被冠以“死亡之海”的称谓,寓意不适宜人类生存和作物生长,表达着人们对恶劣环境的______。不管多数人此前对环境改善感觉无望,但现在的库布齐沙漠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鄂尔多斯市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库布齐沙漠治理率已达到25%。如今,穿沙公路在沙漠腹地______,行车在公路上,道路两旁绿油油的樟子松憨态可掬地排成几排。在它们后面,(),像绿浪一样一波一波向着看不着边的远处涤荡。道路的畅通、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库布齐沙漠旅游迅速发展起来。在沙漠腹地,一座建设豪华的七星湖酒店拔地而起,目前来自香港、安徽等地的旅客______,房源紧俏。在酒店不远处,农牧民开的宾馆、农家乐生意十分红火,滑沙、骑骆驼、沙漠越野车等娱乐项目也______。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深恶痛绝纵横交错络绎不绝一应俱全B.恨之入骨纵横捭阖不绝如缕一应俱全C.深恶痛绝纵横捭阖络绎不绝无所不有D.恨之入骨纵横交错不绝如缕无所不有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论多数人此前对环境改善感觉无望,但现在的库布齐沙漠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B.多数人不管此前对环境改善感觉无望,但现在的库布齐沙漠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C.多数人尽管此前对环境改善感觉无望,但现在的库布齐沙漠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D.尽管多数人此前对环境改善感觉无望,但现在的库布齐沙漠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答案〗21.A22.D〖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恨之入骨”,形容痛恨到极点,对象一般是人。相应空缺处的对象是“恶劣环境”,故选“深恶痛绝”。第二处,“纵横交错”,横的竖的交叉在一起。“纵横捭阖”,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相应空缺处用来形容“穿过沙漠的公路”,所以只能选“纵横交错”。第三处,“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相应空缺处意思是说旅客多,不能用“不绝如缕”,宜用“络绎不绝”。第四处,“一应俱全”,一切齐全,指应有尽有。“无所不有”,什么都有(多指不好的事物)。所在句子强调娱乐项目“齐全”,故选“一应俱全”。故选A。【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中,“不管……但”关联词搭配不当,“不管”和“不论”用法相似,一般与“都(也、还)”搭配,此处应改为“尽管……但”,表转折关系,据此可排除AB。C中“多数人尽管”语序不当,前后句子主语不一致时,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前,改为“尽管多数人”。故选D。23.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A.使用公筷广告:长筷短筷,筷筷都是你我的爱。B.论文答辩致谢语:感谢聆听,敬请专家评委指教。C.垃圾分类宣传语:各得其所,细微处的文明之光。D.经典阅读推荐:智慧火源,值得为之付出热忱。〖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B.“聆听”表达不得体。聆听是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取,带有尊重被听者的色彩。而且,这个词一般由听讲者使用。而语境是指专家和评委听自己的论文答辩,使用错误。故选B。(二)语言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语段,完成各题。【甲】在我们老家豫东平原,年年农历三月,刺槐吐蕊,槐芽初绽,是吃槐花的好时节。北方平原上的槐树分为两种,一种叫“刺槐”,①,我们吃的槐花来自刺槐,它是最近几百年才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乙】我们翻阅古人诗集,常常能读到秋天落槐花的场景。【丙】诗人笔下那些满地萧瑟的槐花,都是国槐的槐花。国槐的槐花可以吃吗?根据诗文描写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