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研究_第1页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研究_第2页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研究_第3页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研究_第4页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尤其对初中青少年而言,由于其正处于构建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初始时期,因此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借助正确的教育理念与合理的引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是该课程研究的主要方向。随着新教改的推行,加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而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法单一,仍旧以知识培育为主要任务,忽略了素养培育的要求,难以满足现代青少年的成长需求,也无法圆满完成新教改提出的教学目标。文章提出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以实践为载体,以情感为动力,设计与构建了多条教学路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必备品格,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一、基于核心素养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整个社会对学生培养模式的倾向性已经从以往传统的知识“灌输型”逐渐朝着综合素养培育型迁移,我国也于新教改的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应当将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构建教学模式和设计教学方案的主体,并强调说明了核心素养应当包含三个主要方面,即文化、自主与社会参与。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全面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学习状态,在教学内容上要更多地贴合我国国情的文化内涵,将文化自信逐渐渗透到学生的世界观中;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模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引导其逐渐养成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其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生活实践上要多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多模式、多层面核心素养的培育,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的价值观,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要求(一)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核心素养更多强调对学生个人综合素养的培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发展,拒绝以往“一刀切式”的教学方法。因此,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而言,应当提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通过教学活动的创新,探索各种新颖有趣的课堂及课后的教学活动,采取多路径、多模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显著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二)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围绕核心素养展开教学活动,需秉持智育与德育并重的教学理念。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初中生德育培养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高尚道德品质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基于教材而不局限于教材,立于课堂而不止步于课堂,充分借助各种教学资源,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将教学活动从课堂延展至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本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三)教育过程的持久性育人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强化同样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的教育和学习过程,无捷径可走。在初中阶段的青少年中展开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在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转化为各种发现问题、正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对其个人的发展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不仅是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甚至可以说会影响学生一生的价值观念及品质。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现存的问题(一)教师对待该课程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作为教学方案的设计者与实施者,教师本身的知识表达能力和对学生的引导能力,以及其对核心素养认识的深度无疑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当前,不少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对本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活动在整体上呈现出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课堂氛围沉闷等现象。在调查中发现,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多数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认识仍旧停留在“照本宣科+复习巩固”这一陈旧的模式上,没有很好地拓展讲授的知识面,同时学生对所授知识的理解也缺乏足够的深度,因此也无从谈起对学生学习的有效引导。另外,还有不少教师将道德与法治课的知识点通过“读—背—抄—默”这一教学路径灌输给学生,教学的目标也更多地倾向于如何按纲答题以获取高分,大多数时候都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感受,更加谈不上与学生之间产生思想的共鸣。(二)学生被动接受单向的知识灌输,缺乏主动性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互动最主要的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而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容易忽视这一教学思路的转变,导致学生的学习仍旧是以单向且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失去了自主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在这种环境下学习,长此以往,不仅极大地约束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主意识,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尤其在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记忆背诵了所有的知识点后,仍旧在考试时无法获得满意的分数时,更加会增长学生的厌学和叛逆的情绪,对待教师教学的依从性也会下降,从而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三)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按照目前初中阶段各个学校的班级设置情况来看,每个班级的学生层面不齐,这一客观现象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教学构成了不小的挑战。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活动应当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发展,为其创造更加宽容的成长环境,以鼓励他们去自主探索、发现和展示,并在实践中验证获取的知识,从而在知识层面、情感层面和道德层面同步成长。但现在不少学校迫于升学压力,仍旧采取唯分数论的评价模式,教师也并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表达的意愿、洞悉学生的行为倾向和表达逻辑。这使得很多原本有着很强探索欲和求知欲的学生无法获取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展开自主学习,核心素养的培育也就落在了空处。四、基于核心素养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水平的策略(一)创设情感教学环境,加大德育力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本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而基于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更加需要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共同发力。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情感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相信教师,亲近教师,这样教师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者身份,通过案例和情感的逐层渗透,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层内涵,拓展学生的主动性思维能力,激励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反馈,与教师良好沟通,真正将情感融入所学的内容中,与教师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例如,在讲授《踏上强国之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视频材料,内容可以包括介绍新中国成立前的满目疮痍、举步维艰,到改革开放后国力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将其进行精简并剪辑成为一段短片,作为教学的辅助资料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给百姓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并为国家开启了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使学生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教师通过这样的情境与情感交织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并增强了情感教育效果,引导学生更加坚定地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改革开放的坚定拥护者。(二)立足传统文化传承,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的传承中,继承和积累了大量优秀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其不仅体现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更是维护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力量。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将蕴含中国特色传统美德的大量典故与课程知识契合到一起,这样既能够有效改善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又能帮助学生逐渐成为一个有担当、知感恩、认同中华民族道德规范、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公民。例如,在讲授《守望精神家园》这一课时,课本知识中就包含了延续文化血脉这一理念,并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价值的评判标准。在古人的理念中,精神财富远比物质财产更加重要,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列举多个古人追求仁爱、大义与公心的经典故事,在学生的脑海中构建出一幅幅穿越时空的历史画卷,引导学生由古溯今,在感悟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民族信仰和文化自信。(三)结合生活案例和时政热点展开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道德与法治课的教材包含了各个层面的关于价值追求、社会公德、价值取向和法治规范的概念,因此必须引入足够的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以便拉近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而时政热点作为教学案例的重要内容,不仅体现了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紧密联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前其所处社会的发展趋势,同时这也是中考的热点话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合适的时事政治案例作为讨论的话题展开互动教学,例如,我国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累累硕果,感动中国人物的光辉事迹等,将这些充满正能量的案例融入教学中,不仅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四)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拓展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阵地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德育是贯穿在所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的,从这一视角来看,道德与法治课并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可以和其他任何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实现相互促进,并为学生构建更为扎实与合理的知识架构。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本门课程的相关内容与心理健康课程相衔接,通过组织讨论会、反思会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律、严谨、宽容、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学习各门课程内容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渗透核心素养教育。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单一的学科教育会导致学生孤立学习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拓展性和创新性思维的发展,而通过交叉课堂模式的实施,则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层面思考所学到的各项知识,在实践中达到深度关联与内化知识点的效果,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实现多学科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五)引入多元化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活动,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往往将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学生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尺,久而久之,便在学生的心中形成了分数代表一切的思维定式,这极大地降低了学生自我探索人生价值、追求个性化发展目标的初始动力。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必须从转变教育理念着手,从提高学生分数即提高教学质量的错误观念,转变为采取多元化评价机制,全方位地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考查;不应再采取简单的是非标准,而是运用描述性的具体词语,按照条件规范、达标程度、预期目标等制订尺度进行评价。例如,除了对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外,教师还应从心理健康程度、社会实践参与度、个人探究积极性等各个方面展开综合评价。另外,教师也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形式,以多个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