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教学课件_第1页
《复活》教学课件_第2页
《复活》教学课件_第3页
《复活》教学课件_第4页
《复活》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了解作者及原著,梳理课文情节,把握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2.品味语言,鉴赏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及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3.探究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想。学习目标在世界文学史上有两位文学家因为文学成就巨大,而被中国的读者尊称为“翁”:一位是莎翁——英国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另一位是谁呢?课前导入19世纪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文坛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鲁迅称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马克·吐温称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长篇小说《复活》。作者1847年退学后,他回到故乡在自己领地进行农奴制度改革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1910年11月病逝,享年82岁。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了解作者

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和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了解作者托尔斯泰出生在俄国贵族家庭,家世煊赫。但他的一生反而受其困扰。他渴望改革俄国的农奴制度,他想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分给农民,然后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因此他有一段不幸的婚姻。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晚年时期放弃所有财产,弃家出走,最终病逝于一个偏僻的火车站。他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是《复活》。了解“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道德的自我完善,企图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一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则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写作背景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作者参加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晚年的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交,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这在他的各种作品中,特别是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

走入文本梳理情节小说主要内容本文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受冤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前情回顾梳理节选部分情节结局(66-78段):聂赫留朵夫企图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遭遇拒绝后决定下次再来。(结束会面)高潮(44-65段):玛丝洛娃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聂赫留朵夫经过心理斗争后决定拯救玛丝洛娃。(卢布插曲)发展(22-43段):二人谈起往事,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原谅,但被拒绝。(长凳叙旧)开端(1-21段):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隔栏相见)。揣摩心理分析形象思考: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个人监狱会面时,各自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从他们的心理挣扎中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心理描写:指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

进行人物心理描写时,常从以下方面入手:(1)独白法。内心独白是人物心灵中自我对话的过程,它能使人物酣畅淋漓地倾吐肺腑之言。(2)细节法。即在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言行神态,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3)烘托法。在文章中,运用恰当的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既能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起到很好的作用,又能增添文章美感。心理描写从内心独白、典型细节和称谓变化中体会聂赫留朵夫心理情节

独白、细节

人物心理

称谓变化

人物心理隔栏相见①“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情感,免得哭出来。(12)①“我在认罪”,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揭示聂的愧疚心理;“眼泪夺眶”“喉咙哽住”“抓栏杆”“竭力控制”通过神态、动作细节揭示出聂因想到曾经的罪行而悲伤激动的情绪。①“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我想见见您……我……”(4、5)①他和玛斯洛娃多年未见,已经有了陌生感,用“您”是表示尊敬;同时用比平时略低的声音以尊敬的口吻和对方说话,也流露出了他的心虚和愧疚。②聂赫留朵夫大声说,但语调平得像背书一样。他大声说出这句话,感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了一下。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于是他高声说下去:(17、18)②“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17、19)②先是大声说,但语调平得像背书,且说完后觉得害臊、四下张望,说明他感到羞耻、犹豫,还没有做好真正面对自己罪行的准备,最后高声说下去则表明他下定了决心直面自己的罪行。②急切和激动,以至于忘记了之前内心设定好的称谓,下意识地使用了对往日爱人习惯性使用的“你”从内心独白、典型细节和称谓变化中体会聂赫留朵夫心理情节

独白、细节

人物心理

称谓变化

人物心理长凳叙旧①“我知道要您饶恕我很困难。”聂赫留朵夫开口说,但又停住,觉得喉咙哽住了,“过去的事既已无法挽回,回,那么现在我愿尽最大的努力去做。您说说……”(31)“前天您受审的时候,我在做陪审员。”他说,“您没有认出我来吧?”(34)①心情平复后,愧疚感再度占据内心,改称“您”是觉得自己没资格用更随意的“你”和对方谈话;“停住”“哽住”两处细节则说明聂为自己犯下的罪孽深感不安,想要赎罪却不知该如何行动,怜悯、悔恨、内疚、羞耻,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从内心独白、典型细节和称谓变化中体会聂赫留朵夫心理情节

独白、细节

人物心理

称谓

变化

人物

心理卢布插曲①“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行,行。”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地说,伸手去掏皮夹子。(54、55)①有点惊讶,同时又为自己能够在一定成都上帮助到对方以减轻自己罪行而感到激动。②“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这个女人已经无药可救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59、60、61)②这段心理描写。充分揭示了聂在矛盾中挣扎的艰难.一方面想要实现自我救赎;另一方面聂赫留朵夫看到玛丝洛娃已经完全变了个人,当年的纯洁美好不复存在,行为举止间流露出风尘女子的放荡,这一切让他怀疑自己对她所做的一切是否有意义。①他的心灵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62、63)①最后直呼“卡秋莎”,又将称谓改为“你”,是在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下定决心要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从内心独白、典型细节和称谓变化中体会聂赫留朵夫心理情节

独白、细节

人物心理

称谓变化

人物心理结束会面①决定义无反顾地拯救玛丝洛娃后,再次改称她为“您”,表明他要以一种全新的心态来看待他与玛丝洛娃之间的关系,伸手表示想要真诚地帮助她。①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这虽然极其困难,但正因为困难就格外吸引他。他现在对她的这种感情,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对任何人都不曾有过。其中不带丝毫私心。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67)②“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有时间了。”聂赫留朵夫说着伸出手,“我还要来的。”(72)①之前的赎罪更多的是为了让自己的心安,经过一番内心挣扎后,聂赫留朵夫在这里产生了一种更高尚的不带私心的精神力量,这样的力量让他更加坚定、欣慰,“精神的我”得到了成长。其实这也是他迈出自己精神复活的第一步。-3-2-10123隔栏相见长凳叙旧结束会面情节卢布插曲心理变化图心理图解聂赫留朵夫的内心世界愧疚忐忑激动害臊悲伤不安羞愧自责纠结动摇自我怀疑自我斗争坚定决心战胜自我精神成长真诚相助挣扎的心理过程卢布插曲聂赫留朵夫形象总结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其形象需分三个时段予以评价:第一阶段是纯洁善良、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阶段。这时他善良、真诚、纯洁、高尚,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第二阶段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的成年阶段。这时的他进入军队,混迹上流社会,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变得猥琐、低下、空虚、渺小。第三阶段是进行灵魂救赎的忏悔阶段。这时的他与玛丝洛娃不期重逢,玛丝洛娃的遭遇唤起了他未泯的良知,他决心以实际行动来忏悔赎罪,恢复了他真诚善良、正直勇敢的本性。作者通过聂赫留朵夫的所见所闻,揭露了沙俄贵族生活的堕落糜烂,批判了沙俄政府的腐败和黑暗。聂赫留朵夫是当时富有同情心、勇于反省、渴望变革的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他的自我救赎之路其实就是托尔斯泰给沙俄贵族指出的一条自我完善之路。托尔斯泰在这个人物身上凝注了其以基督教的博爱和道德的自我完善来解决社会矛盾的变革理想。从内心独白和典型细节(笑)中体会玛丝洛娃心理情节

独白、细节

人物心理隔栏相见①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2)“您找我吗?”,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3)②但他说话时脸上的那副神情使她突然想起了他。但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叫起来,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9、10)玛丝洛娃看到聂赫留朵夫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了。“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16)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20)①此时,玛丝洛娃还是以妓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是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笑容。②认出聂赫留朵夫,勾起玛丝洛娃的痛苦回忆,“笑容消失”、“皱眉”“眯眼”“脸变得阴沉”“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等细节都说明玛丝洛娃当时的内心无比地惊讶、痛苦、愤怒,各种情感参杂在一起,五味杂陈。从内心独白和典型细节(笑)中体会玛丝洛娃心理情节

独白、细节

人物心理长凳叙旧①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27)②“你是怎么找到我的?”她不理他的话,径自问。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32)①此处“皱眉”是对聂赫留朵夫此番前来的疑惑、不解。②面对聂赫留朵夫赎罪的请求,玛丝洛娃转移话题、冷漠置之,表明她内心里对聂赫留朵夫的说辞并不感兴趣,对曾经背弃了她的这个人没有信任,只有鄙夷不屑。③“谢天谢地,他当时就死了。”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不去看他。(37)“我当时自己病了,差一点儿也死掉。”玛丝洛娃说,没有抬起眼睛来。③提及往事,玛斯洛娃愤恨、悲伤不已。④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43)④“嫌恶”:正是眼前这个男人给她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所以情不自禁会流露厌恶之情。“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故意为之,装出的一副妖媚可怜相,其目的是“利用他弄到些好处”。从内心独白和典型细节(笑)中体会玛丝洛娃心理情节

独白、细节

人物心理卢布插曲①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我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53、54)②她急促地瞅了一眼正在屋里踱步的副典狱长。(56)这双眼睛紧盯着副典狱长和聂赫留朵夫那只紧捏着钞票的手。(59)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64)①并不相信聂赫留朵夫会真正忏悔给她多少帮助,所以只想趁机多从这个人身上弄点好处,于是又流露出职业性的笑容。②为了得到那“十卢布”的好处而焦急不已。说明此时的玛丝洛娃在精神层面完全是麻木堕落的,她并不相信别人对她的善意,一心只想抓住眼前的好处。③并不相信聂赫留朵夫的说辞,对对方的做法鄙夷不屑。③“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从内心独白和典型细节(笑)中体会玛丝洛娃心理情节

独白、细节

人物心理结束会面①“何必提那些旧事?”她冷冷地说。(69)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70)①往事令玛丝洛娃痛苦,所以当聂赫留朵夫提及往事时,她变得冷漠、愤怒起来。②以伸手而不握手的做法和职业性的“媚笑”来表达她对聂赫留朵夫的鄙夷不屑。②她伸出一只手,但是没有同他握。(74)“好的,那您就来吧。”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眼睛的“斜睨”状态,有何意图?1、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3)2、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20)3、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27)4、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32)5、以及那双妩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59)(1)表现她对人(自己)的冷漠、敌视、鄙夷的态度。(2)暗示玛丝洛娃生活的不幸。-3-2-10123隔栏相见长凳叙旧结束会面情节心理变化图心理图解玛丝洛娃的内心世界意外震惊痛苦悲伤愤怒愤恨悲伤鄙夷厌恶讨好利用鄙夷不屑冷漠愤怒鄙夷不屑卢布插曲玛丝洛娃形象总结

从本章玛丝洛娃的“笑”和各种行为举止种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损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玛丝洛娃丧失了原本的善良和天真,已沦落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风尘女子。走向堕落的她精神麻木、唯利是图,善于献媚讨好。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厌恶、充满怀疑。是沙俄时期被伤害、被欺凌、被毁灭的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结合标题探究主题思考:小说以《复活》为题,是指谁的复活?有人认为这里的“复活”是指聂赫留朵夫,有人认为是指玛丝洛娃,有人认为是指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结合以上思考说说你对这部小说主旨的理解。【观点一】:“复活”主要是写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1.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第一阶段:单纯善良的大学生

第二阶段:放纵堕落的花花公子第三阶段:苏醒忏悔的复活者2.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小说清晰地展现了聂赫留朵夫是如何由一个单纯善良得大学生变为一个放纵堕落、道德沦丧的花花公子,最后又由一个道德沦丧的花花公子转变为一个善良真诚、博爱、富有责任感的绅士的。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复活》“复活”代表着聂赫留朵夫经历了内心的矛盾挣扎后“精神的人”战胜了“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了非道德的人;代表着聂赫留朵夫失落的人性逐渐复归,道德的自我完善。【观点二】:“复活”主要是指玛丝洛娃人性和尊严的复活。1.玛丝洛娃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第一阶段:天真美好的单纯少女。第二阶段:遭受凌辱,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第三阶段:宽恕聂赫留朵夫,重获新生。2.玛丝洛娃人性和尊严的复活:玛丝洛娃原本纯洁、善良、自尊自强,但是当他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损害的不公命运后,便丧失了原本的善良和天真,变成一个彻底堕落的风尘女子。然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