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课件_第1页
《大学之道》课件_第2页
《大学之道》课件_第3页
《大学之道》课件_第4页
《大学之道》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课堂导入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孙中山先生称《大学》为:中国政治哲学,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Culturalcommonsense任务一:学习经典与常识检测四书五经六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

?作品介绍《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作品介绍一.曾子传《大学》

关于《大学》的作者,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一般认为是曾子。也有人认为《大学》的心法来自孔子,曾子记录传出。二.戴圣辑《大学》

西汉戴德、戴圣叔侄(大戴、小戴)整理儒家典籍,分别整理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今《大戴礼记》不全,《小戴礼记》,简称《礼记》,成为儒家的根本经典,名列“十三经”,和________、________并称“三礼”。《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主要内容是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政治、教育、美学思想。《仪礼》《周礼》解读题目何为大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小学”最初是指为贵族子弟设置的初级学校。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汉代以来指分析文字字形、研究字音、解释字义等方面的学问。解读题目何为大学?“大学”:1、博学;

2、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大人: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古人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经世治国之学任务二:诵读经典与自读感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请勿看课本,尝试断句读。初读文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请勿看课本,尝试断句读。初读文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请勿看课本,尝试断句读。Translatetexts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翻译课文①明:动词,彰明②明:形容词,美好的③亲:亲近。一说“亲”当作“新”,即去旧立新、去恶向善,使……去旧④止:达到大学之道,在明①明②德,在亲③民,在止④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美好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状语后置知①止②而后有定③,定而后能静④,静而后能安⑤,安而后能虑⑥,虑而后能得⑦。①知:知道②止:达到的“至善”境界③定:志向坚定不移④静:心不妄动⑤安:性情安和⑥虑:思虑精祥⑦得:处事合宜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翻译课文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近:动词,接近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翻译课文止定静安虑得道本末最高境界目标坚定宁静致远安贫乐道深思熟虑终有所得思想上2、怎样才能达到“至善”呢?1.结合注释,翻译第二段。2.“八目”指什么?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3.“八目”中哪一条是核心?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①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②其身。①齐:使……整齐有序②修:修养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翻译课文状语后置古今异义:古:宗族、家族

今:家庭欲修其身者,先正①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②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③其知。①正:使……端正②诚:使……真诚③致:获得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翻译课文致知在格物①。物格而后知至②,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①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②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翻译课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①,壹是②皆以修身为本③。①庶人:平民百姓②壹是:一概,一律③本:根本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翻译课文文本研读何为三纲?三纲八目提网的总绳→事物的主干部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止于至善明明德在亲民共同三纲领社会道德趋于完善。内圣外王最终追求低高个人群体完善自我,改进自我爱民顺民,引导百姓自我完善

2.“三纲”之间的是怎样的关系?这“三纲”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定静安虑得七个步骤心不妄动性情安和思虑精详处事合宜达到“至善”境界志向坚定不移

怎样实现“三纲”?近道第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人要有目标。明确了“知止”的目标后,才会“定、静、安、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度此生。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八目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探究事物的原理,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修养自身的过程中,做到诚实、不自欺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齐家”的扩大和延伸,治理好国家,彰显美好品德如何才能明明德于天下?平天下=明明德于天下平天下不是扩大权力和疆域,而是扩大你原本就光明的德性。平天下=明明德于天下,就是你自己做到了明德,然后照亮、示范给了全世界的人。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子路》深入探究1.“八目”指什么?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更多知识意念诚实不欺去除私心杂念具有良好修养处理好家族间关系治理好国家彰显美好品德内圣(善其身)外王(善天下)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础目的“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思考“八目”中哪一条是核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方法齐家治国平天下目的八目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止定静安虑得步骤目标试着画出整篇文章的思维导图人生进修阶梯内修外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八目三纲指导思想具体步骤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物格知致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以“学习者”为主语

由远及近

由外而内强调过程的“循序渐进”以“学习对象”为主语

由近及远

由内而外突出结果的“水到渠成”

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修身”是从“内圣”到“外王”的过渡,既要内化于心,又要外显于行,因此强调从天子到庶民都应该以修身为本。三纲八目与孔孟思想“三纲八目”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三纲八目”也是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内圣外王儒家思想体系:“内圣外王”最早出自《庄子·天下》。但由于这个说法和儒家理念符合,于是就被儒家借用,并逐渐形成了儒家哲学的主题——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要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三纲八目与孔孟思想“三纲八目”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三纲八目”也是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思想:仁孟子思想:仁政、王道修己以敬、安人、安百姓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拓展探究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有其独特和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思路简洁明晰等。分析其论证特点,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智慧,对我们的写作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有指导作用。本文的论证特点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修辞手法——顶真

亦称顶针、联珠、蝉联,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

(作用)顶真手法上递下接,结构紧密,可以使语气紧凑,语意贯通,文势充沛,读来给人和谐流畅之感,具有节律整齐之美。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①积极的影响:《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以及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入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②消极的影响:《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认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不敢轻易背离。同时,“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倾向性。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大学之道》通过“三纲”明确了为人修身的根本宗旨,并以“修身”为核心,进一步指出修身的步骤和目的,即“八目”。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本文总结在中国,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来源于《大学》东南大学——止于至善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香港大学——明德格物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思维提升:钱理群先生曾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个人利益。针对此类社会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传统读书人道德修养缺失所致,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本课所学加以阐释。认同观点《大学之道》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认为教育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之后,又具体阐明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以及在生活中的具体实践。这“八目”,由推究事物的原理依次扩展,到处理家族关系,最终到“天下平”,即承担社会责任,以天下为己任。反观当下一些学校的教育,急功近利,过度重视对知识的灌输和对技能的培养,而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放到了次要的地位,所以才出现了清华学子刘海洋向狗熊泼硫酸、复旦研究生林森浩给室友投毒、北大学霸吴谢宇弑母这些令人发指的案件。而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归根结底还是缺少责任意识,缺失家国情怀。

在《大学》这类传统典籍里,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培养人的最终目的是令其承担社会责任。这对当下一些过度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