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矿务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矿务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矿务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矿务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矿务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矿务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①一场名为“ALS冰桶挑战赛”的活动正在互联网线上线下如火如荼地进行。活动规则极为简单,挑战者要么在24小时内向美国ALS(肌肉萎缩性侧面硬化病)公益协会捐出100美元;要么往自己头上浇一桶冰水,并录下视频上传至网络,同时向自己的三个朋友发起挑战。②关于“冰桶挑战”的起源,一个广为认可的说法是,美国一位身患ALS的波士顿大学棒球手弗雷特及其朋友们发起了这项活动。活动的目的在于筹款,并让世人对这种被称为“渐冻人”的罕见疾病有更多的了解。据悉,目前针对ALS没有比较好的治疗方法,患者存活期一般是2至5年。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就是ALS病的患者。③借助于社交网络的力量,“冰桶挑战”迅速传播。美国《大西洋月刊》15日称,Facebook上参与这个话题的网友已达1500万人次。参与者包括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金刚狼”休·杰克曼、NBA球星勒布朗·詹姆斯等。名人效应带来连锁反应。短短两周内,ALS协会已经收到近400万美元的捐款,是2013年同期的4倍。不过“认怂”的名人也有。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被点名后,并没有选择湿身,而是选择用捐款来支持该活动。这几天,这桶冰水已浇至中国。在新浪微博上,“冰桶挑战”是排名第一的热门话题,短短几天,阅读量已达数亿。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优酷土豆CEO古永锵、奇虎董事长周鸿祎、百度董事长李彦宏等都完成了各自挑战。可以想象的是,国内掀起的“冰桶”热,动静也不会小。④然而,在“冰桶”热背后,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舆论。一部分网友不屑于一些名人在传播公益的同时夹带“私货”,批评该活动是炒作多于公益;另一部分网友则认为,不管形式如何,只要达到目的就好。笔者以为,单从宣传角度来看,该活动确实达到了目的,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病症,唤起世人的同情心。从这点上说,该活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自我营销。“冰桶挑战”有别于传统的公益项目,它借助于社交网络和短视频的快速传播能力,给公益植入了互联网基因,使得未来其他公益活动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但另一方面,尽管活动参与者的初衷或许不错,不过指名道姓击鼓传花式的传播方式,虽说造成了很大影响,实际上却是一场“刻奇主义”的胜利。⑤“刻奇(Kitsch)”一词来源于德语,原意为“媚俗”或者“自媚”。因昆德拉的作品而广为人知。后来,“刻奇”被用于形容一种网络现象,可以理解为“虚假的崇高”“灵魂的虚肿症”。“刻奇”的一种结果就是,当某个东西被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便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谁要是不加入这场情感洪流,就会被定义为居心不良。我们在网上常见的诸如“不转不是中国人”“你必须懂的10条做人道理”等这些提法,都是“刻奇”的表现。(摘编自2014年08月21日《中国青年报》)1.下列关于“冰桶挑战”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冰桶挑战”规则非常简单,挑战者要么往自己头上浇一桶冰水,并录下视频上传至网络;要么在24小时内向美国ALS公益协会捐出100美元。B.美国一位身患ALS的波士顿大学棒球手弗雷特发起了“冰桶挑战”活动,“冰桶挑战”活动的目的在于筹款。C.借助于社交网络的力量,“冰桶挑战”迅速传播;名人效应又带来连锁反应,扎克伯格、比尔·盖茨等名人的参与为ALS协会带来了更多的捐款。D.“渐冻人”病目前还没有比较好的治疗方法,患者存活期只有2至5年,让世人对这种罕见疾病有更多的了解,也是“冰桶挑战”活动的目的之一。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段介绍“冰桶挑战”活动的规则及起源,指出了“冰桶挑战”活动所承载的公益性。B.③段指出“社交网络”有力推动了“冰桶挑战”的迅速传播,表明由于名人效应引起的连锁反应,媒体给予关注,多方助推使得“冰桶挑战”成为热门话题。C.④段提出舆论对于“冰桶挑战”有不同看法,作者认为,单从宣传角度来看,该活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自我营销,但其传播方式却是一场“刻奇主义”的胜利。D.⑤段紧承④段,提出“刻奇主义”一词的来源及含义,并借此指出“冰桶挑战”是一场网络媚俗,表明作者对这场活动所持的态度是否定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冰桶挑战”搭载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社交网络,快速在社交网络中传播,尤其是借名人效应,使得它在短时间内成为热门话题。B.从“冰桶挑战”活动的规则看,它实则是以一种崇高绑架别人意志的“刻奇主义”,尤其是名人,一旦被点名,便身不由己。C.从“冰桶挑战”活动的目的看,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举措实则是一种符合“冰桶挑战”活动本意的做法,值得我们称赞。D.当某个东西被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便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这类网络现象中的“刻奇”表现是虚假的崇高和灵魂的虚肿。参考答案:1.C(A项表述不全,少了“同时向自己的三个朋友发起挑战”。B项应为“弗雷特及其朋友们”。D项“只有”与原文表述不一致。)2.D(“表明作者对这场活动所持的态度是否定的”有误,原文作者只是就该活动的一个方面表达了批判态度。)3.B(以偏概全。规则中的后者实则是一种“刻奇主义”)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互联网+”正在极速转向“人工智能+”时代。中外学者往往用技术“爆炸”“奇点”“革命”等来描述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的扩张速度及其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英国学者卡鲁斯·蔡斯指出:“智能爆炸的可能性通常被称为技术奇点。对于人类来说,这有可能是惊人的好消息,也有可能是灾难性的一刻。”而全球大众传媒似乎主要在渲染“灾难性”一面。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帕斯卡尔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而当今天AI似乎也可以有“思想”的时候,我们人类的尊严正在被机器“冒犯”。除了“思想(哲学)”外,在AI引发的艺术文化生产革命中,这种尊严也正在被“冒犯”:电脑自动作画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现在AI也可以作曲了……这其中的“现象级事件”似乎应该是微软AI机器人小冰竟然开始作诗,并且还出版了一本像模像样的诗集。现代人对于自己的尊严被冒犯所产生的抵触情绪,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本能反应——对于闯入文艺创作领域的AI,传统意义上的文艺生产主体,尤其是艺术家,目前的总体情绪大抵就是如此,这从他们公开发表的一些言论可见一斑。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抵触可被理解为一种全新的“卢德谬论”。“卢德谬论”是发展经济学中的观点。19世纪,蓝领工人认为在生产中应用自动化机器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进而导致失业率增加。现在这一观念又在人类与AI的关系中得到了更加直观的呈现。对未知事物产生恐惧,是人常有的另一种本能反应,这种恐惧与抵触情绪交织在一起,会深刻影响我们对于AI的认知。这种复杂的情绪很早就被好莱坞电影工业充分利用,生产出一部又一部智能机器人威胁乃至取代、毁灭人类的科幻大片。近年来,随着AI的爆炸性发展,有关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索菲亚等的商业噱头在大众媒体上疯狂传播,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AI的恐惧和抵触,放大了对AI认知的“卢德谬论”。艺术家普遍认为,没有“情感”的冰冷机器所生产的“艺术品”,无法触动人的审美情感并引发心理审美反应,因此不具有欣赏价值。但是,如果我们对上述观点进行深入反思,会发现不少问题。假如没有情感的“自然”所“生产”出的景物能引发人的审美参与,那么由机器创作的“艺术品”未必就不能与人类进行审美互动。根据“图灵测试”原则,一个人和一台拥有智能的机器设备被隔开,在互不相知的情况下进行随机的提问交流,如果超过三成的测试者不能确定对方是机器设备,那就代表了这台设备拥有“人类智能”——这种图灵测试也可用来对AI所生产的艺术品进行测试,以证明AI机器是否具有审美智能。AI可以模拟人的大脑神经或心理反应,其所生产的艺术品也能相应地引发人脑神经或心理的审美反应——这至少在技术层面上是可能的。我们可以质疑当前AI的思想或艺术创作能力,但是应该明白,AI还处于“婴幼儿”期,其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能力具有无限潜能,尽管在其成长过程中还需要人类提供帮助。面对全球对AI的认知状况,只有人文主义情怀是不够的,科学的理性反思非常必要——文化理论研究大有可为。(摘编自刘方喜《从“机械复制”到“机械原创”:人工智能引发文化生产革命》)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人工智能急速扩张,学者和大众传媒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前者往往关注其革命性的社会影响,后者主要渲染“灾难性”的一面。B.以前电脑自动作画、作曲并未引起人们的警觉,但微软AI机器人小冰作诗事件冒犯人类思想的“尊严”,引发了人们的恐惧和抵触。C.近年来,阿尔法狗、索菲亚等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强化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恐惧和抵触,对人工智能认知的“卢德谬论”愈发被放大。D.人工智能在自我学习、自我成长方面具有无限潜能,但是目前其思想或艺术创作能力尚不够成熟与强大,还需要人类帮助促进其成长。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人工智能的发展特别是所引发的艺术文化生产革命为立论背景,就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问题展开论证。B.文章借用经济学上的“卢德谬论”,对艺术家等文艺生产主体面对人工智能闯入文艺创作领域的抵触情绪作了否定。C.文章以“图灵测试”的原则为论据,有力地驳斥了艺术家所持的人工智能生产的艺术品不具有欣赏价值的观点。D.文章破立结合,在批判了人们人文主义情怀泛滥之后,正面提出了对人工智能进行艺术创作应该秉持的正确态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对人工智能的抵触情绪理解为全新的“卢德谬论”,是因为艺术家的尊严被人工智能冒犯的观念,与世纪劳动力被机器取代的观念相似。B.好莱坞利用人类的恐惧和抵触情绪生产出智能机器人威胁乃至取代、毁灭人类的科幻大片,说明人类的消极情绪也蕴含着积极的商业价值。C.没有情感的“自然”所“生产”出的景物和由机器创作的“艺术品”都有可能引发人的审美参与,由此可见,审美只是来源于人们的内心。D.从“机械复制”到“机械原创”,人工智能引发了文化生产革命,不仅将会带来文艺创作的繁荣,而且会促进文化理论研究的发展。参考答案:1.D

2.C

3.C【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回归文本找到选项的内容,将选项内容与题干要求进行比对,看是否符合题意,从而确定正确答案。A项,“学者和大众传媒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前者往往关注其革命性的社会影响,后者主要渲染‘灾难性’的一面”以偏概全。由“英国学者卡鲁斯?蔡斯指出:‘智能爆炸的可能性通常被称为技术奇点。对于人类来说,这有可能是惊人的好消息,也有可能是灾难性的一刻’”“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帕斯卡尔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而当今天AI似乎也可以有‘思想’的时候,我们人类的尊严正在被机器‘冒犯’”可知,学者也关注灾难性影响。B项,“以前电脑自动作画、作曲并未引起人们的警觉”曲解文意。由第一段“除了‘思想(哲学)’外,在AI引发的艺术文化生产革命中,这种尊严也正在被‘冒犯’:电脑自动作画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现在AI也可以作曲了……”可知,电脑作曲已经引起人们的警觉。C项,“阿尔法狗、索菲亚等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强化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恐惧和抵触,对人工智能认知的‘卢德谬论’愈发被放大”曲解文意。由第三段“随着AI的爆炸性发展,有关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索菲亚等的商业噱头在大众媒体上疯狂传播,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AI的恐惧和抵触,放大了对AI认知的‘卢德谬论’”可知,是媒体对这种商业噱头的疯狂传播“强化”恐惧和抵触,“放大”了“卢德谬论”。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梳理文章的结构脉络,勾画出每段的段首语或中心句;其次,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注意分析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找出文中使用的论证方法。C项,“文章以‘图灵测试’的原则为论据,有力地驳斥了艺术家所持的人工智能生产的艺术品不具有欣赏价值的观点”错,由第四段“这种图灵测试也可用来对AI所生产的艺术品进行测试,以证明AI机器是否具有审美智能。AI可以模拟人的大脑神经或心理反应,其所生产的艺术品也能相应地引发人脑神经或心理的审美反应——这至少在技术层面上是可能的”可知,图灵测试不是有力的论据,它只是一种理论上存在的可能性。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先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筛选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性的句段;然后将选项信息带入选文比对辨析,尤其要联系上下文体会。特别注意因果、条件、假设等逻辑性的错误。C项,“由此可见,审美只是来源于人们的内心”以偏概全,由第四段“假如没有情感的‘自然’所‘生产’出的景物能引发人的审美参与,那么由机器创作的‘艺术品’未必就不能与人类进行审美互动”可知,引发人的审美参与的,除了来源于人们的内心,还来自于景物和“艺术品”自身的美。故选C。【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3.(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文学书写要坚守核心价值观如今,文学书写面临多元选择,诸如生态文学、女性文学、大众文学、网络文学等,多元文化视野的拓展在更新文学创作题材的同时,也冲击了文学作品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商业化浪潮下,文学已经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商品的属性。利益的驱动,使作家的书写与读者的选择都更直接地指向功利。直接的功利主义必然带来思维的简单粗放。当下文学创作如何以一种更为有力的姿态引导读者的价值选择,从现象解读回归人性反思,从肤浅功利走向深层因果,核心价值观仍然要成为作家书写的题中应有之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不变诉求。从孔子的“士志于道”,到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再到汉末陈蕃的“澄清天下之志”,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把道义、民生作为自己的双重价值旨归。思想层面的理性追求与现实层面的民生担当,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士大夫双重的文化人格:一方面追求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崇尚理性,有坚贞气节,凛然傲骨;另一方面又心系民生,渴望建功立业,九死而未悔。正是这种理性与现实相交织的双重情怀,延续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这一传统到了近代五四时期虽有所改变,知识分子对道义的追求演变为对科学、民主的向往,民生的担当转变为救亡、启蒙的责任,但是理性与现实的双重关怀是不变的。到了当下,现代性的转变,带来了更高层面对科学理性的追寻,现实民生问题凸显为更深层面的人性道德反思。知识分子的双重关怀仍然不离不弃,既代表最先进的科技水平、思想文化方向,又心系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社会前进的核心动力。正是这种双重关怀,使得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始终未尝脱离现实世俗生活,进入西方理性所谓“静观”的层面,片面地追求冷漠的科学真实。正是这种心系民生,汲汲入世的道德情怀,使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成为社会核心价值观亘古不变的代言人,而文学工作者更是其中之大宗。核心价值观中的道德关怀、政治色彩看似与文学的审美特质、艺术精神格格不入,实则不然。审美是文学诸多特质中的一点,纯文学概念的提出也自有它特定的文化背景。从中国长远的历史传统来看,文学概念更多的存在于广义的层面上,广义的文学则不仅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还包括历史纪实、政治文案、思想论稿等作品。传统的文学与史学亦为一家,所谓“文史不分”,又所谓“六经皆史”,四书五经等著作均为文学一门之佳品。可见传统社会的经典道义,亦即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正是通过文学来传播立言的。五四之后,近代思想由西方引入,文学学科的划分成为近现代思想与传统决裂的一大标志,文学的概念特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审美成为一时之风气,作家的书写、读者的阅读都随之有了倾斜。审美扩大化,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学的外延随即被无限扩大。终至二十世纪末,文学似乎走到了边缘化的尽头。由此可见,就学科内部来说,审美的无限限定带给文学的意义,建构之外,更多的是解构。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学作为一种系统整体活动,在作者书写、读者阅读、学者批评诸环节发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也应该由日常体验的表层进入到对人性、生命本质的深层思考。在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上,杜绝肤浅,回归传统,寻找安身立命的民族之根,正是当下文学书写的应有之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学书写中的体现,也应当是在人本位的层面上,寻找民族立身的传统之根。(选自2012年10月1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6.关于“核心价值现”,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亘古的不变追求。B.核心价值观是能通过历代文学作品来传播立言的。C.核心价值现与文学的审美特质艺术精神是有关系的。D.核心价值观虽随时代发展可其内容却未有发生变化。7.不属于“影响文学不能很好坚守核心价值观的原因”的一项是A.在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下,多元文化视野的拓展冲击了文学作品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B.商业化的浪潮、利益的驱动、功利主义思想,文学已经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商品属性。C.当下现代性的转变带来了更高层面对科学理性的追寻,文学也过多地追求科学真实。D.审美扩大化,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学外延被无限扩大,使文学几乎走到边缘化的尽头。8.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学工作者作为知识分于的大宗应当心系民生,积极入世,担当起书写核心价值观的大义。B.文学学科的划分,文学概念特质的变化,使文学工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已找不到核心价值现C.近现代思想与传统决裂的标志是文学学科的划分,而且导致了文学概念特质也发生了变化。D.只有以人为本,杜绝肤浅,回归传统,寻找民族立身之根,文学书写才能坚守核心价值观。参考答案:6.D(根据第二段可得出:核心价值观在各个时代其内容均有差异。)7.C(不属于原因,其次“文学也过多地追求科学真实”说法错。)8.A(B.“找不到核心价值观”属无中生有;C.强加因果;D.只有……才……必要条件错。)

略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茸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节选自《宋史郭浩传》)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

冒:贸然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己

己:停止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

乞:请求

D、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等候

1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

①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②流失中左肋,怒不拔

③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

④浩适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⑤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⑥浩与吴玠大破之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16、下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郭浩卓有见识,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照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C、郭浩、吴介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两人连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D、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与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1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3分)

译文:

(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4分)

译文:

参考答案:14、答案:A(冒:不顾、顶着)15、答案:A(①②③为奋勇抗击金人,④为战果,⑤为平乱,⑥为战果。)16、答案:C(据文意郭、吴产生隔阂在吴举劾之后。)17、(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译文: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

(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译文:郭浩召集逃亡流落在外的人,开辟耕地,将自己的规划安排发布各地。

附译文: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父亲曾任三班奉职.徽宗时,郭浩充任环庆路第五将部将,曾率领一百名骑兵来到灵州城下,夏国以一千名骑兵来追赶他们,郭浩亲手斩杀两名骑兵,提着首级返回。充任渭州兵马都监。跟随种师道进军修筑茸平寨,敌军占据并堵塞水源,来断绝宋军的饮水,郭浩率领几百名精锐骑兵夺取了它.敌人攻打石尖山,郭浩迎着敌阵前进,被流箭射中左肋,发怒不去拔箭,奋力大呼,活捉到贼人纔停止;各军跟着前进,敌军逃走,郭浩从此知名。积功升任忠州刺史。钦宗即位,郭浩进升为安州团练使。因种师道推荐,被皇上召见应对,他上奏说:“金军长期在外,一心想着回归。请求派轻兵从小路驰往滑台,等他们渡到一半时,就可发动攻击。”正逢朝廷大臣议和议战意见不同,郭浩之策没有被采纳。皇上询问西边事务,郭浩说:“臣在任时已听到警报,担心夏人一定会乘机侵占边地,希望朝廷选派将领设置守备。”不久西夏军队果然进攻泾原路,夺取了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年间开拓之地,又全部失去。种师中为河东制置使,徵用郭浩跟随自己。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军攻取长安,泾州守将夏大节弃城逃跑,郡人也投降了金军。郭浩正好在半夜时来到郡中,他纸率领了二百人,捉到金兵不杀,让他们返回,说:

“替我告诉你们的将领,我是郭浩,想要交战就立即来决一死战。”金军于是退去。升任本路兵马钤辖、知泾州、代理主管鄘延路经略安抚使。绍兴元年,金军攻破饶风岭,盗取梁、洋,进入凤州,攻打和尚原。郭浩与吴璘前去救援,斩杀俘获敌人敷以万计。升任邻州观察使,调任知兴元府。飢民在米仓山聚结作乱,郭浩讨伐平定了他们。调任知利州。金步兵骑兵十多万攻破和尚原,进而窥视川口,到达杀金平,郭浩与吴吩大败金军。升任彰武军承宣使。吴蚧查究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暗地舆敌人勾结.而利州方面的审讯结果不同,由此吴吩舆郭浩开始不和,朝廷就调任郭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损破坏得特别严重,户VI也没有几家,郭浩招集安抚流亡之人,开闢营田,朝廷把他所作所为颁示各路。其他军队因为军需困乏需要朝廷补给,而纸有郭浩把积馀的十万矫钱资助给户部,朝廷嘉奖他,以后凡有奏请,都能得以直达朝廷。九年,改任金、洋、房三州节制。金人归还了河南的土地,朝廷任命郭浩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充任陕西宣谕使、知金州。楼炤巡视关中,召用郭浩为枢密院都统制、

十四年,得到皇上召见,授检校少保,返回镇守,赏赐御府金器、绣鞍,并且授予一于文官资格,赐田五十顷。郭浩辞谢说:“我父子都是由军人起家,不敢忘本,希望退还文官。”皇上称许他的想法,另外授与一子阀职。逭年,分利州为东、西两路,任命郭浩为金、房、开、达四州经略安抚使兼知金州、枢密院都统制,驻屯金州,仍建置帅府。十五年,去世。终年五十九岁。追赠检校少师,谧号恭毅。淳熙元年,朝廷恩赐在金州为他立庙。5.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伶官传序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B.负而前驱

负:背,用背驮东西C.函梁君臣之首

函:匣子,此处是动词D.举天下之豪杰

举:列举5.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D.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用后唐庄宗由盛转衰的事例加以论证,再进一步得出结论。B.作者用对比手法描述庄宗事例,“方其……可谓壮哉”极言庄宗志得意满,为下文张本;“及仇雠已灭……何其衰也”与先前形成强烈反差,印象深刻。C.文章用庄宗“得与失”“盛与衰”的内容作为立论的历史根据,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D.文章题目是“伶官传序”,表面写伶人,实际上是通过回顾庄宗的事例,强化对“人事”的认识,可以说是一篇单纯记述庄宗的传记作品。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5分)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5分)

4、

参考答案:D(举:全、都)5、

C(A.……的原因/用;B.一定/代词;C.用;D.和/给予)6、

D7.(1)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忧劳、兴、逸豫各1分,句意1分)(“兴”“亡”使动各1分,“自然之理也”判断句1分,句意2分)(2)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宠)爱伶人才如此吗?(积、溺、困、岂各1分,句意1分)(定语后置1分,被动句1分,“岂”1分,句意2分)

略6.阅读下面文段后作答(8分)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1)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浮云的特点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出孔子的什么精神品质?请简要叙述。(4分)

答:

参考答案:(1)比喻。“浮云”游离无根,来去匆匆,表现出孔子轻视不义之财势的高贵精神。(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自己发奋用功,以至于把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的豁达乐观的胸怀。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沸沸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②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少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③校运动会上,他以绝对优势荣获800米比赛第一名,这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④近十年来,我这个普通焊工,不敢说目无全牛,但凡电焊上的活,没有能难住我的。⑤古希腊的德勒菲的著名巫师在对宇宙未来的预言上以模棱两可而臭名昭著。⑥日薄西山的时候,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①⑤⑥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句子的语境分析即可。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形容人生喧扰,议论纷纷。用错对象,应用“纷纷扬扬”。数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用来形容某种“现象”,使用正确。大快人心:指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不能用来形容比赛获奖,不合语境。目无全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符合“但凡电焊上的活,没有能难住我的”语境。臭名昭著:坏名声人人都知道。符合语境。日薄西山:比喻人到老年或腐朽的事物衰败接近灭亡。不能用来指太阳落山,望文生义。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要辨析感情,明确词语的感情色彩,是褒义,还是贬义。第三,要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1)逐字解释词语,把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