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温州市安阳实验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有这样一种假说:冬眠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机能。冬眠的哺乳动物虽然与人类一样都是温血动物,但是它们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例如在体温调节上,就要比非冬眠动物强。传统认为,哺乳动物冬眠的奥秘在于心脏。无论冬眠动物,还是非冬眠动物,甚至人类,其心脏工作的原理是相同的。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的细胞时,就引起心脏收缩;当钙离子随即排出细胞时,心脏又开始舒张。但是随着温度的降低,非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降低,从而使心脏的舒张越来越困难,最后导致死亡;而此时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则完全与此相反。因此心脏细胞调节钙离子浓度的机制,是冬眠时心脏正常活动的关键所在。后来的研究证实,心脏细胞的这种变化还不是冬眠的根本原因,科学家们推测冬眠最终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基因控制的。然而,人们却一直没有发现这种遗传基因。直到最近,日本科学家发现,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的血液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蛋白质HP。HP只能在冬眠动物身上找到,并与冬眠同步出现。这表明,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在人类身上也能找到类似冬眠的现象吗?人类也可能冬眠吗?答案是肯定的。人在睡眠时也有体温降低、心跳放慢的现象,这在性质上与冬眠相似。而身体硕大的熊的冬眠,为实现人类的冬眠提供了可能。如果以HP为线索,也许能重新认识熊的冬眠。一旦控制熊冬眠的遗传基因得以破译,人的冬眠就不是不可能了。这样,人类就能把自身的代谢控制到最低极限,从而有利于癌症等疾病的长期治疗、未来的宇宙旅行等。14.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一种假说,对这种假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某些哺乳动物在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从而具备了冬眠的功能。B.比较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C.冬眠的哺乳动物比起人类来具有更强的体温调节机制。D.冬眠的哺乳动物和非冬眠的哺乳动物间的区别并不在于体温是否可以调节。15.按照传统的看法,下列对动物冬眠时心脏工作原理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随着温度的降低,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也相应提高。B.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C.即使在低温条件下,心脏仍能保持在非低温条件下收缩和舒张的原状不变。D.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增强,从而使心脏的收缩也随之增强。16.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虽然冬眠只是冬眠动物的一种机能,但是从人类治疗疾病和宇宙旅行等需要来看,研究人的冬眠还是有重大意义的。B.由于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体内找到了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因此人们对冬眠奥秘的传统解释产生了怀疑。C.人在睡眠时体温降低、心跳放慢,这虽然不能认为就是冬眠,但是对研究人类实现冬眠具有重要的启示。D.身体硕大的熊跟人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熊冬眠的遗传基因一旦得以破译,人的冬眠就有可能实现。17.根据原文,请说明第三自然段中划线句“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的根据是什么?答:
参考答案:14、B
15、A
16、B
17、科学家们推测冬眠最终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基因控制的,冬眠动物的血液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蛋白质HP,HP只能在冬眠动物身上找到,而它的出现周期又跟冬眠动物的冬眠周期相同(“并与冬眠同步出现”也行)(前两句各1分,后两句1分)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材料一现在看,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以某省为例,深度贫困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两高、一低、一差、三重?。?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22%以上;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在15%以上,高于全省贫困县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接近35%,高于全省贫困村平均水平近24个百分点。?一低?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深度贫困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650元,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8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28元,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0.7%、36.2%、49.7%。?一差?即基础设施和住房差。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中,村内道路、入户路、危房需要维修和重建。?三重?即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深度贫困地区在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摘自南方网)材料二2012-201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据及发生率年度贫困标准(元)当年贫困人口
减少(万人)
年底贫困人口(万人)贫困发生率(%)201226732339989910.220132736165082498.5020142800123270177.2020152866144255725.7020163000124043324.50
材料三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有一些贫困群众,“不怕穷”,也就是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难,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比解决贫穷难。国家统计局近期对云南八个市州‘直过民族’贫困村进行调查,59.5%的受访者对当前生活表示满意,35.2%表示一般,只有5.3%的表示不满意。贫困程度这么深,满意度还非常高,?不怕穷?、安于现状是一个重要原因,宁可守着穷摊子,也不愿干出新生活。落后的观念、习俗,许多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精神上的内生动力和物质上的脱贫,既有密切联系,也有一定区别。扶贫工作既不提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急于求成,降低标准,我国有信心在2020年打赢这场攻坚战。(摘自中国政府)材料四不同地区因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原因,致贫原因不尽相同,个性化扶贫无疑是一剂治疗贫困的良药。“扶贫个性化”,因地因人制宜是关键。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个体,在致贫问题上存在差异性的,唯有深入其中、量体裁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精准扶贫的效用,全面助推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持续升温。个性化扶贫在政策的制定上,要摸清家底,找出区域致贫的主要原因,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其可行性进行研判,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并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推进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扶贫项目上,要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多研究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按照贫困程度、产业发展进度、脱贫难易程度等,制定地区扶贫开发实施计划和年度计划,把扶贫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杜绝盲目扶贫。(选自《大众日报》)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度贫困县的“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重、贫困发生率高,明显超过所在省的平均水平。B.深度贫困县国内生产总值较低,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只有所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C.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问题重重,村内道路、入户路等基础设施和危房均需维修和重建。D.深度贫困县的低保五保贫困人口、因病致返贫人口、贫困老人等三类人口脱贫任务重。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二用明确的数字指出我国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难点和现状,材料三则对部分地区贫困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B.从材料二看,2012至2016五年间,脱贫标准越来越高,当年贫困人口减少、年底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都呈直线下降趋势。C.一些地区千百年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使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从这个角度来说,解决精神匮乏更为重要。D.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不同地区致贫原因也不同,只有实行个性化扶贫才能改变贫困面貌,全面助推扶贫攻坚工作。E.在扶贫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各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不能照搬照用其他地区的经验和做法。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个性化扶贫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参考答案:7.B
8.AE
9.①找出致贫原因,精准扶贫。②优化农村干部队伍,找准个性化发展路径。③借鉴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科学合理政策。④改变“帮钱帮物”传统观念,推进产业扶贫。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B项,“国内生产总值”表述不准确,原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且不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原文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并认真阅读各个选项内容;然后到材料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材料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最后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比照判断即可。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B项,“都是直线下降趋势”分析不当,材料三表格中,2015年贫困人口减少数比2014年2016年都多。D项,“不同地区致贫原因也完全不同”概括不当,原文说“致贫原因不尽相同”。E项,“不能使用其他地区经验”分析不当,制定政策时应“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其可行性进行研判”。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个性化扶贫的具体措施主要集中在材料四中,从中筛选相关信息,如:“因地因人制宜”“深入其中、量体裁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精准扶贫的效用”“个性化扶贫在政策的制定上,要摸清家底,找出区域致贫的主要原因”“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要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等,然后根据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整合,分点概括即可。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秋天李广田现在是秋天了,和春天比较起来,春天是走向“生”的路,然而这却使我感到大大的不安。为什么听了街巷的歌声便停止了工作?为什么听到了雨滴便跑出了门外?一枝幼芽,一朵湿云,为什么就要感到了疯狂?它鼓作得我太不安定了。我不愿意说秋天是走向“死”的路,我宁可以把“死路”加给夏天。而秋天,比较起春与夏来,我说它更像是走向“生”路的。我将说那落叶是为生而落,枝条里面正在酝酿着生命之液。而它们的沉着的力,它们的为了将来,这使我感到了什么呢?这样的季候,是我所最爱的了。但是比较起冬天来呢,我却偏爱了秋。我几乎说不出秋比冬为什么更好,也许因为那枝头的几片黄叶,或是那篱畔的几朵残花,在那些上边,是比较冬天更显示了生命,不然,是在那些上面,更使我忆起了生命吧,一只黄叶,一片残英,那在联系着过去与将来吧。在我,常如是想:生活大非易事,然而也许正因为艰难才有着意义吧。而所谓“好生恶死”者,我想并非说是:“我愿生在世上,不愿死在地下。”如果不甚荒谬,我想该这样说:“我愿走在道上,不愿停在途中。”死不足怕,更不足恶,可怕而可恶的,而且是最无意味的,还不就是那停在途中吗?这样,所谓人生,是走在道上的了。前途是有着希望的,而且路是永长的。希望小的人是有福了,因为他们可以早些休息,然而他们也最不幸,因为他们停在途中了,那干脆不如到地下去。而希望大的人呢,他们也是有福的吗?他们是更不幸的,然而人间的幸与不幸,却没有什么绝对的意义,谁知道幸的不幸与不幸之幸呢。路是永长的,希望是远大的,然而路上的荆棘呀,手脚的不利呀,这就是所谓人间的苦难了。但是这条路是要走的,因为人生就是走在道上啊,真正尝味着人生苦难的人,他才真正能知道人生的快乐。人生是走在道上,希望是道上的灯塔,但是,在背后推着前进,或者说那常常在背后给人以鞭策的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这秋天吧!实在的,不知不觉地就来到秋天了,红的花已经变成了紫,紫的又变了灰,而灰的这就要飘零了,一只黄叶在枝头摇摆着,你会觉到它即刻就有堕下来的危机,而当你踽踽地踏着地下的枯叶,听到那簌簌的声息,忽而又有一只落叶轻轻地滑过你的肩背飞了下来时,你将感到了什么呢?也许你只会念道,“落了!”等你漫步到旷野,看见那连天衰草的时候,你也许只会念道,“衰了!”然而,朋友们,你也许不曾想到西风会来得这样早,而且,也不该这样凄冷吧,然而你的单薄的衣衫,已经是很难将息的了。懑怨时光的无情是无用的,而更可怕的还是人生这件事故吧。到此,人不能不用力地翘起了脚跟,伸长了颈项,去望一望那“道上的灯塔”。我真不愿看见那一只叶子落了下来,但又知道这叶落是一回必然的事,于是对于那一只黄叶就要更加珍惜了,对于秋天,也就更感到了亲切。当人发现了自己的头发是渐渐地脱落时,不也同样地对于头发而感到珍惜吗?同样的,是在这秋天的时候来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春天曾给人以希望,秋天所给的希望是更悠远些,而且秋天所给与的感应是安定而沉着,它又给了人一支恐怖的鞭子,因为人看了这位秋先生的面容时,也不由得不自己照一照镜子了。给了人更远的希望,向前的鞭策,意识到了生之实在的,而且给人以沉着的力量的,是这正在凋亡着的秋。我爱秋天,我对于这荒凉的秋天有如一位多年的朋友。一九三〇年十二月(选自《李广田文集》,有删节)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偏爱了秋,从自身的感受出发,将秋描写成一位故友,并借此找到一种不“停在途中”的前行的力量。B.行文用“一只黄叶”重现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秋天黄叶联系着过去与将来,以及它带给人的紧迫感。C.文中对比写两种人,希望小的人“有福”,希望大的人无福,明知路永长,还是要走在道上,因而是不幸的。D.文章将一代青年的苦闷融进有关“黄叶”的描写和思考,进而引发对秋的赞美,文章基调是积极向上的。5.文章以“秋天”为题,开篇为什么写到春天、夏天和冬天?(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作者为什么说秋天“又给了人一支恐怖的鞭子”?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4.C(说“希望大的人无福”,无依据。据原文,作者提出希望大的人“是有福的吗”的设问,通过知晓“路是永长的,希望是远大的”,始终“走在道上,真正尝味着人生苦难,才真正能知道人生的快乐”等的辨析,可知经历了不幸,最终才是“快乐”的,也间接回答了希望大的人其实是真有福的。)5.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1分)将秋与春夏冬进行对比,先后写出对春天太过“疯狂”、夏天应是“死路”、冬天较少显示了生命的不同感受;(2分)凸显对秋的偏爱,揭示秋在“酝酿着生命”的同时,更显示着“沉着的力”。(2分)6.此说富有哲思。在作者看来,黄叶代表秋来早,又见自己头发脱落,使人油然而生时光无情、人生被鞭赶的危机感。(3分)秋天联系着过去与将来,人走在道上希望就在,秋天又到来,让人觉得像是被它沉着的力量鞭策着朝希望前行。(3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日:“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日:“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拱喜曰:“得之矣。”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继以荒旱,饿莩枕籍。学颜首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建州都督王果①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果益憾,约诸部为寇,副总兵赵完责汝翼启衅,学颜奏曰:“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赵完惧,馈金貂,学颜发之,诏逮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诸部闻大兵且出,悉窜匿山谷。果惧,十二月约海西王台送俘获就款,学颜因而抚之。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学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又奏列清丈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又通行天下,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余万顷。民困赔累②者,以其赋抵之。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学颜八疏乞休,许致仕去。卒于家。选自《明史·张学颜传》,有删改)【注】①王杲:明朝末期建州女真头领。②赔累:赔钱亏累。
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B.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C.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D.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学颜深得有关官员赏识。大学士高拱推荐张学颜任辽地巡抚,有人质疑.高拱力争,侍郎魏学曾的看法与高拱一致,张学颜最终获得任命。B.张学颜敢于治理,恪尽职守。辽地边境线长,兵马耗费粮草很大,无法支撑,大饥荒使兵马损失惨重,张学颜采取多个措施,巩固边防。C.张学颜正直敢言,忠于国家。女真首领王杲想聚众作乱,张学颜上奏请朝廷不要姑息王呆,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维护了国家利益。D.张学颜精于心计,体恤百姓。他写了关于会计的书,治理庄田,清理各种弊端;对陷入困境的百姓给予关照。明朝被认为最富裕的时期,他出过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5分)
(2)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5分)参考答案:4.D5.D6.C7.(1)张先生卓越出众,人们还没有了解他,把他放到复杂环境中,(他的)杰出的才能就会显露出来。(2)罢免几个懦弱的将领,创建平阳堡来沟通两河,把游击巡逻之军迁移到正安堡来保卫镇城,进攻守卫的器械全部加以经营谋划。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由文意可知,“却”“惩”“伸”三个动作均是汝翼这一主语发出的,因此后两处应断开。“苟”为连词,应断开。“臣”是名词,当断开。“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句法结构与句意完整,“俘掠”后断开。5.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致仕”指交还官职,即辞官。6.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错,下令逮捕赵完的是皇帝,而非张学颜。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关键词有:(1)“卓荦倜傥”“识”“器”“见”;(2)“黜”“具”“经画”。5.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吾壮年好骂人,所骂者都属推廓不开之假斯文。异乎当世恃才傲物者之骂人:动谓人不如我,见乡墨①则骂举人不通;见会墨②则骂进士不通;未入学者,见秀才考卷,则骂秀才不通。既然目空一世,自己之为文,必能远胜于人,讵知实际非特不能胜人,反不如所骂之秀才、举人、进士远甚。所为不反求诸己,徒见他人之不通。自己傲气既长,不肯用功深造,而眼高手,握管作文,自嫌弗及不通秀才,免得献丑,索性搁笔不为文,于是潦倒终身,永无寸进。余壮年傲气亦盛,而对于胜我者,却肯低首降服。见佳文爱之不肯释手,虽百读不厌,故能侥幸成名。然亦四下乡场始得脱颖而出,亦为傲气所阻也。至今思之,犹如芒刺在背。尔资质钝,赖李师辛苦栽培之力,得以冠年入场,初试原为观场计,李师与我,皆不望尔一试成名,不过有此一度经验,下届入场便老练而不起恐慌。一试不售,奚可即出怨言?只须自知文字不佳,下帷攻苦,既有名师指导,进步较易,苟火到功深,取青紫③易如拾芥矣。细思吾言而方行之,予有厚望焉。【注释】①乡墨:准备到省会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
②会墨:准备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③青紫:借指高官显爵。
22.本文作者郑板桥,他的名言“
”表达自己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1分)23.选出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
)(2分)
A.本文以自身经历告诫后学者,学不可有“傲气”,只有“下帷功苦”,才能获得成功。
B.文中包含为学者应有的“三戒”:一戒恃才傲物;二戒眼高手低;三戒怨天尤人。
C.本文现身说法,以自己的教训示后辈,绝无板着臉说教之意味、显得自然而有说服
力。
D.从“尔资质钝”、“细思吾言而力行之,予有厚望焉”等语句中,可以看出,选文是
作者写给朋友的信。24.成语“脱颖而出”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与之出处相同且联系紧密的另一个成语是
(2分)。
25.“骂举人”、“骂进士”、“骂秀才”是因为当初自己“
”;而“自己之为文”、“反不如所骂之秀才、举人、进士远甚”,反映出“我”的“
”(都用原文作答)。(4分)
26.在作者自述的经历中,我们似乎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一些“影子“。读完选文,谈谈你的感悟。(3分)
参考答案:22.“难得糊涂”(1分)23.D(2分)24.毛遂自荐(2分)25.“目空一切”、“眼高手低”(4分)26.作者自述的经历主要是“骄”、“阻”、“悟”,感悟要围绕这些来谈。(3分)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指
喻.
方孝孺.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①,其色渥然②,其气充然,未尝有疾色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如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③刺状,肢体心膂④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⑤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⑥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注:①阗然:丰满的样子。②渥然:红润的样子。③剟(duō):砍,割。④膂:脊梁骨。⑤痏(wěi):疮,疹。⑥戕摩:伤害,残害。.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非三月不能瘳 瘳:痊愈。.B.甚将延乎肝膈 延:发展,蔓延。.C.而傅以善药 傅:同“敷”,涂抹。.D.而寓于不可见之初 寓:居住。.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AA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
B.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若属皆且为所虏C.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
D.众人笑而忽之者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7.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B.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C.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D.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仲辨左手拇指上长了一个粟米大的疹子,由于体魄健壮,他并不在意,没想到几天后竟大而盈握,不得不去医治。作者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B.本文以事喻理,从友人手指生疹一事生发开去,形象地阐明“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的政治见解,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观点。.C.作者认为,郑仲辨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是久为平民的人;希望他以后如果身居官位的话,能以手指生疹一事为教训,作为“谋国”的借鉴。.D.郑仲辨手指上的小毛病发展成为大问题,与周围的人“大笑”,“以为不足患”的态度不无关系。作者这样写,含有庸人误事、误国的意思。.9.把文言文选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5.D寓,隐藏。6.答案:B7.答案:C8.答案:A“他并不在意”,不合文意。9.翻译(1)郑先生对它有些疑惧,把疹子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2)郑先生对拇指上的疮疹不曾轻视它,仅仅因为没有及时看医生,而几乎酿成大病。(3)侥幸于问题没有发生,就认为不必忧虑,不知畏惧,这真能算得上是聪明的做法吗?文言文参考译文:
《指喻》译文浦阳县的郑仲辨先生,他身体强壮,面色红润,精力充沛,从来没有生过病。一天,他左手的大拇指长了一个疹子,鼓起来像粟米一般大。郑先生对它有些疑惧,把疹子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过了三天,疹子肿得像铜钱那般大。他更为担忧,又给别人看,看的人仍像先前一样笑他。又过了三天,拇指肿得满满一把才握得了,靠近拇指的食指都被它牵扯得疼痛起来,好像刀割针刺一般,四肢、心脏及脊梁骨没有不痛的。郑先生担惊受怕,就去请教医生,医生看了,吃惊地说:“这是奇特难治的病,虽然病在指头上,其实是影响全身的病痛,不赶快治疗,将会丧失生命。可是刚开始发病的时候,一天就可治好;发病三天以后,要十多天才能治好;现在这疹子快要成熟了,没有三个月是不能治好的。一天治得好的时候治疗,用点燃的艾草熏熏就可以了;要十多天才治得好的时候治疗,用药物仍可治好;到它长成熟了,严重时会蔓延到肝脏、横膈膜,轻点的话,也将使这只手臂残废。不设法从内部治疗,病势不会停止发展;不设法从外部治疗,疾病就不容易治好。”郑先生听从他的话,每天内服汤药,又外敷良药,果然到两个月后才好,三个月后精神脸色才复原。 我因此想到:天下的事故,通常发生在极细微之处,但最后酿成巨大的灾难;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可最后会发展到无法处理的地步。当它容易处理时,人们往往吝惜些微的精力,轻视它而不去管它;等到祸患形成了,花费时间,耗尽精力,才仅仅把这祸患处理掉,天下的事,像这拇指似的,真是太多了。平常人看得清将会发生的事,平常人也能处理掉,在情势上看来即使很危急,但并不值得很惧怕。只有萌芽在让人不会担心之处,又隐藏在让人看不到的苗头之中,平常人却以开玩笑的态度去轻视它的那些事,才是君子们所深深惧怕的。 从前的天下,有像郑先生那样强壮无病痛的吗?爱天下的人,有像郑先生那样爱惜自己身体的吗?但足以成为天下祸患的,何止于像长在郑先生手上的疮疹呢?郑先生对拇指上的疮疹不曾轻视它,仅仅因为没有及时看医生,而几乎酿成大病。再说,本来人们就总是以非常疏忽的态度来对待祸患,再加上民生凋敝之后,官吏们仍在残害剥削百姓而加速了祸患的到来,这种情况是很严重的;侥幸于问题没有发生,就认为不必忧虑,不知畏惧,这真能算得上是聪明的做法吗?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当我们走完老街在一家茶楼坐下时,透过拉起的窗户,我能望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目光放得远一些,再远一些,便可望见老街上的房屋。①有棵高高的柳树越过石桥②赤脚站水里,笑嘻嘻地看着流水。③上面匍匐着一些绿色藤萝④护城河上的灰色拱形石桥⑤它就仿佛是一个淘气的少年A.①③⑤②④ B.①⑤②④③ C.④③①⑤② D.④⑤①②③参考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该段摘编自《迟子建散文选集》第107页《鲁镇的黑夜与白天》。本题是选择题,可用排除法分析,该段文字叙述了“我”透过窗户望见的景物。它们由近及远分别是“石桥”“藤萝”“柳树”“房屋”等。由第①句中的“越过石桥”,可以推断①不放在第一句,排除B项、D项;第⑤句中的“它”指代第①句中的“柳树”,第②句中“赤脚站水里”等内容是第⑤句中“淘气”的表现,所以①⑤②三句紧密相连,进而排除A项。故选C。8.下列材料对云南名特小吃“过桥米线”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用五个短语概括“过桥米线”的特点。要求:每个短语不超过4个字。(5分)
“过桥米线”是云南滇南地区特有的食品,已有百多年历史,五十多年前传至昆明。过桥米线高汤用大骨、老母鸡、云南宣威火腿经长时间熬煮,配以几十种独门中药和天然香料,运用秘制工艺,熬出神奇的骨香,汤香扑鼻。其汤“红白兼备”:红汤味重,色浓香辣;白汤淡雅清新。喝一口汤,香浓不油腻,鲜美不口干,通透且又绵长,猛烈且又持久。“过桥米线”除主料米线外,配料有猪里脊肉片、鸡脯肉片、乌鱼片、猪腰片、肚头片、水发鱿鱼片等,还有豌豆尖、韭菜、芫荽、葱丝、草芽丝、姜丝、玉兰片、豆腐皮等。“过桥米线”富含各种营养物质,其中还含有一种“软骨素”的营养成分,能大大增强骨细胞活性,具有添骨髓,增血液,减缓衰老,延年益寿,强身美容,健脾补胃,增强记忆的保健功效。食用“过桥米线”时,不同于其它小吃食法,要以“大海碗”盛汤,此时滚汤被厚厚的一层油盖住不冒气。但食客千万不可先喝汤,以免烫伤。要按顺序分别加入佐料、主料和辅料,配上辣椒油、芝麻油等,便可食用。
过桥米线的特点:①
②
③
④
⑤
参考答案:略9.在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作为二十世纪“视野最辽阔”的存在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某一方面或只具备某种技能、能力、意识的人,而是培养“整体”的人或“全人”,①___。“所谓有教养的人,即按一定时代的理想所陶冶的人,在他那里,观念形态、活动、价值、说话方式和能力等构成了一个整体,并成为他的第二天性。”对于个体的人来说,②___,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在这一有限性的认识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经过自觉的努力而不是外部的强迫来实现向无限的超越,逐步接近“全人”。“全人”教育目的的达到,归根到底,③__。参考答案:(1).他称之为“有教养的人”(2).“全人”是一个追求的目标(3).是个人“自我实现”或“自我超越”的过程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随着网红经济的出现,短视频成为网红经济中重要的传播媒介。在中国的短视频市场上,快手、抖音、秒拍、火山、小咖秀
。这些新业态的涌现,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巨大商机,还“调剂”着大众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新业态
,恰可说明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充满无限生机,孕育无限可能。但由于绝大多数用户并非专业人士,所以,制作的短视频趋于平庸化,这也
。但只要走向粗俗、甘于庸俗、沦为恶俗,就会挑战法律底线,违背公序良俗,所以值得警惕。众所周知,目前有大量年轻人活跃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如果对“三俗”内容听之任之,对错误的价值观放任自流,那么,(
)。因此,治理短视频乱象,监管部门重任在肩、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纷至沓来
风生水起
无可厚非
责无旁贷B.络绎不绝
声名鹊起
无可非议
义不容辞C.纷至沓来
声名鹊起
无可厚非
义不容辞D.络绎不绝
风生水起
无可非议
责无旁贷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只要走向粗俗、甘于庸俗、沦为恶俗,就会违背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所以值得警惕。B.但只要甘于庸俗、走向粗俗、沦为恶俗,就会违背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所以值得警惕。C.但如果走向粗俗、甘于庸俗、沦为恶俗,就会挑战法律底线,违背公序良俗,就值得警惕了。D.但如果甘于庸俗、走向粗俗、沦为恶俗,乃至违背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就值得警惕了。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三俗”内容泛滥,青少年的身心大受其害。B.就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短视频行业的发展。C.不仅不利于短视频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更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D.不仅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不利于短视频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参考答案:17.A
18.D
19.C【17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可用于人和事物,使用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股份制银行AI应用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数字货币ATM网络与运营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农药残留检测试剂盒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远程视频课程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阅读流畅性训练软件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脱口秀国际文化交流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宁波象山县卫生健康系统招聘笔试真题2024
- 江西省招聘特岗教师笔试真题2024
- 丙烯酸酯橡胶耐磨材料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招聘笔试真题2024
- 院感基础知识培训最新版本课件
- 船的发展史知识分享课件
- 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要点课件
- 人教版初一下学期生物实验报告册
- 《月是故乡明》定稿 优秀奖 教学课件
- 高铁站装饰装修施工方案
- 防台防汛管理制度
- 2012小小科学家高年级试题生物
- 广电运通研究报告:数字人民币促产业升级-AI+城市助业务转型
- 移动式脚手架安全操作规程
- 永辉超市企业文化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