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长沙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检测语文试题命题人:长郡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就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心田,陶冶情操。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的推崇。我们现在沿用“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信”是指忠实地反映原作的内容,包括思想、风格、精神等。“达”是译文要畅达明白,用现代汉语将原作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雅”是规范、典雅。雅是有条件的,原作雅,译文才能雅。“信、达、雅”之间,信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达与雅是第二位的。没有信,达与雅就失去了基础。达是信的翅膀,没有达,信也就失去了凭借。雅是达的发展,没有达,不可能有雅。今译的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这里存在古今汉语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译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等。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共同性是都要求忠实于原作。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其优点,在内容上易于忠实地、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在形式上可以保存原文的语气及语言上的特色。后者强调反映原文的风格神韵而不必逐字逐句直译。其优点,在内容上能保留原文的风格神韵,在形式上易于再现原文的体裁、风貌。需要指出的是,与直译相比,意译带有更大的主观性。对于这一点,译者应有所警惕。由于二者具有差异性,所以各自都有它们的适应性。直译适宜于翻译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意译适宜于翻译文艺作品,如诗、词、赋、曲等。当然,用直译还是用意译,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能直译者不妨直译,不能直译者须用意译,兼及二者,方为妥当。不管采用哪种方式,今译中原作信息的丢失是肯定的,只是多或少的问题。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的介入,为古籍今译的外化提供了新的途径,甚至促成了古籍今译概念的延伸。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典籍里的中国”,对古籍的活化、诠释做了积极探索。更多不同方式的今译作品正在日益涌现,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摘编自尹波、郭齐《古籍今译的理论与方法》)材料二:古籍今译“为什么”的问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译作为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既是“存亡继绝的工作”,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桥梁”。今译的读者群体是非常明确的,主要是非专业的传统文化学习者和爱好者。要让广大读者走进古籍、热爱古籍,今译无疑是最好的门径。从先秦到晚清,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古籍的形态除了它的本然状态之外,还有经过整理之后的现代形态。本然状态当然非常重要,这是它的文物价值。但是,对社会大众而言,所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今译就是古籍现代形态的一种特殊体现。说“特殊”,是因为它已经是经过古今语言转换之后生成的文本形式,并不是古籍的原始形态:可是,从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来说,它又是由原始文本衍生而成的,其内容依赖于原始文本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译文也不能独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则它是没有意义的。今译是古代文化信息的现代阐释,古籍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随着时代发展,古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现代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诸如语言、文字、名物、典章、制度、规范、礼仪、习俗、观念、思想等,许多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不能很好地为现代读者所了解和掌握。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的综合阐释,是将古籍内容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新“呈现”。它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地再现,同时更要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这也就是程千帆所比喻的“金蝉子转世”与“七仙女下凡”:“佛弟转世,仍是高僧,仙女下凡,依然美妇,虽已今世,不昧前因。”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忠实、完整、准确、优美的再现,也就是古典文本的现代阐释,这也是古籍生命力的当代传承。(摘编自马世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籍今译在现实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用于上层建筑和人的思想意识等。B.“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其中“信”居首位,只有“达”“雅”,而没有“信”的译文毫无意义。C.翻译者对古籍的理解与古籍本身的思想内容之间存在着矛盾,只有解决这一矛盾,今译才能完成。D.今译是古籍的衍生品而不是复制品,今译无法替代古籍,二者相互依存,不能脱离彼此而独立存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古籍今译过程中必定会有信息的丢失,所以译者选择合适的方法就是为了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B.古籍以不同形态呈现,不同形态有着不同的价值,在当今社会,阅读价值才是它最重要的方面。C.与其他类型的文物相比,古籍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更直观便捷。D.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籍里许多内容与当今社会有较大的差异,如果没有译文,现代的读者将无法理解。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直译”“意译”论述观点的一项是()A.郑振铎:译书自以能存真为第一要义,最好的一面极力求不失原意,一面要译文流畅。B.茅盾:(翻译)就我的私见下个判断,觉得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所差异而保留“神韵”。C.邹韬奋:鄙意以为译书之最大要素,在使看的人懂,而且觉得畅快舒服,若使人看了头痛或糊里糊涂,不但不足劝人看书,反使人懒于看书。D.郭沫若:原作是诗,他的译文也应是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应该允许译者有部分的自由。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但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5.下面是《诗经•卫风•硕人》的部分原文和译文,请结合材料分析这则译文好在哪里。原文译文手如柔荑,手像春荑好柔嫩,肤如凝脂,肤如凝脂多白润,螓首蛾眉,额角丰满眉细长,巧笑倩兮,嫣然一笑动人心,美目盼兮。秋波一转摄人魂。【答案】1.D2.A3.C4.①材料一侧重论述古籍今译的方式方法。探讨了“信、达、雅”的标准和直译与意译的异同。②材料二侧重论述为什么要古籍今译。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从让广大读者走进古籍、热爱古籍方面)阐述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5.①综合运用直译和意译的方法,如“手如柔荑”的译文,除基本信息外,补充了“好柔嫩”,符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②译文既传达了古代文化信息,如“凝脂”“蛾眉”;又符合现代人的接受要求,“倩”“盼”译文分别用“动人心”“摄人魂”巧妙地进行了解释,让人更好理解。【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二者相互依存”“不能脱离彼此”错,材料二“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译文也不能独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则它是没有意义的”是说今译不能脱离古籍而存在。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阅读价值才是它最重要的方面”错,材料二“对社会大众而言,所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是针对社会大众而言,选项缺少必要的条件。C.“古籍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更直观便捷”于文无据,材料二是说“古籍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没有“更多”“更直观便捷”的表述。D.“如果没有译文,现代读者无法理解”过于绝对,材料二是说“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只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是使人看懂,没有涉及直译、意译。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材料一侧重论述古籍今译的方式方法。如第二段“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的推崇”,并阐述了“信、达、雅”的新含义;接着“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探讨了直译与意译的异同。②材料二“古籍今译‘为什么’的问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侧重论述为什么要古籍今译。“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让广大读者走进古籍、热爱古籍,今译无疑是最好的门径”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从让广大读者走进古籍、热爱古籍方面)阐述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结合材料一“我们现在沿用‘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能直译者不妨直译,不能直译者须用意译,兼及二者,方为妥当”可知,在翻译方法上要按照“信、达、雅”的标准,要直译和意译并用。该译文就符合“信、达、雅”的标准,而且综合运用了直译和意译的方法,如“手如柔荑”的译文,除基本信息外,补充了“好柔嫩”,符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结合材料二“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的综合阐释,是将古籍内容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新‘呈现’。它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地再现,同时更要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可知,译文既要对古代文化信息忠实、完整、准确、优美的再现,还要很好地为现代读者所了解和掌握。该译文既传达了古代文化信息,如“凝脂”“蛾眉”;又符合现代人的接受要求,“倩”“盼”译文分别用“动人心”“摄人魂”巧妙地进行了解释,让人更好理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白兰花戴涛每次我走过街边的花店,总免不了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心想会不会有白兰花呢?可每次都会很失望。其实我也知道,白兰花是不会出现在花店里的,而且我也不是在花店里认识她的。那是大约在二十多年前的一个黄昏,我下班后去一家百货公司买东西,这家公司坐落在已经繁华了百年的淮海路(它旧名霞飞路)上。当我经过一个弄堂口时,感觉有一缕香气飘来,香气自然清幽,还夹带了一丝暖暖的甜味,这显然不同于平日里空气中弥漫着的各类人造香精。于是我开始寻找,在弄堂口我看到了一个六十来岁的妇人,她坐在一个小板凳上,她的跟前放着一只竹子编织的篮子,篮子里铺着一块蓝条白底的湿毛巾,在毛巾的上面排着十几朵奶白色的小花,它两三厘米长,体型纤细,却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阿婆,这是什么花?白兰花。哦,白兰花,这花真好闻。嗯,这可是最迷人的花香。老妇人说话的声音还有她的笑容都显得特别的优雅,完全颠覆了我平日里对街头摆摊者或者一般市民的印象,我被她所吸引,便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她卖花。这时走过一对青年男女,女的问男的:老公,这是什么花?这么香。男的说:我也不知道。于是他们蹲下来问老妇人,当知道这叫白兰花时,男青年显得异常兴奋:哇,这就是白兰花!我看过几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老电影,里面都有在街头叫卖,“栀子花”“白兰花”。这叫声又嗲又糯,每次看完了电影这声音还在我脑子里转。老妇人微笑地看着他们俩:嗯,白兰花在这个城市里被人欢喜的时间啊,已经超过了我的年龄。女青年对男青年说:老公,我要买。好的。阿婆,这花多少钱一朵?难得你们年轻人欢喜,就送给你们啦。说完,老妇人从篮子里精心挑选出一朵白兰花,小心翼翼地把拴在花上的铁丝弯成一个钩子,将花轻轻地挂在了女青年胸前的扣子上,随后还送上一句祝福:祝福你们俩像白兰花一样美好。眼前的这一幕也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我的眼睛不禁有些湿润了。告别了老妇人,我的心情却有些沉重。如果不是生活拮据,一个六十岁的老人会坐在弄堂口卖花吗?可照她这样卖法,一天又能挣几个钱。我开始有意无意地路过那里,然后买一朵白兰花。不久后的一天,我和一位经营宾馆的朋友聊天,他说他想打造一家体现这个城市文化风貌的酒店,问我有什么建议。我说可以在每个房间里放上一朵白兰花,并且告诉客人这是这个城市的味道。朋友听了说,好像有点道理,可以试试。我说花由我来提供吧,朋友笑,这点小生意你也做。我把这一消息告诉了老妇人,她的脸上还是那么优雅、平静,说:这样好吗?这有什么不好?不是为了宣传我们城市的文化嘛。老妇人终于同意了。明天您先准备两百朵花吧,我和您一起送过去。不麻烦你了,我自己去吧。第一次我还是陪您去吧,我坚持道。老妇人见我这样的态度也就只好答应了,我们说好了第二天中午我去她家接她。第二天中午,我按照她给我的地址找到了她的家。这是在市中心区域的一排老式洋房,应该也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了,推开她家的门,客厅的设计和家具的摆设全是欧式。她让我坐到沙发上,给我倒上一杯白开水,充满歉意地对我说:真对不起了,我先生走了以后,家里已经不备咖啡、茶叶了。为了打破尴尬气氛,我问她:您怎么会想到去街上卖白兰花?她沉默了片刻,说:记得小时候我看见妈妈穿的旗袍上总是别着一朵白兰花,白兰花的气味就像是妈妈的气味,然后整个城市好像也是这个气味,所以我就迷上了白兰花。从我上小学读书到开始教书,每天都会佩戴着一朵白兰花。可是现在,白兰花要从这个城市消失了,人们脚步匆匆,似乎并不留意平凡的白兰花。喜欢白兰花就需要辛辛苦苦地在街头卖白兰花吗?我是想叫更多的人能够欢喜。还有,我感觉拿卖花的钞票去帮助失学小孩儿,要比拿其他的钞票更有意义,也更让我开心。(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我”走过街边的花店,总要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这说明“我”喜欢白兰花,而失望是因为有关白兰花的记忆已经模糊淡忘。B.老妇人精心挑选、小心翼翼为女青年挂上白兰花,还送上美好祝福,可见服务态度很贴心,是为了推销,卖出更多的白兰花。C.老妇人对两三厘米长、体型纤细、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的白兰花情有独钟,是因为白兰花寄寓着她对丈夫、对母亲的思念和缅怀。D.老妇人虽然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英勇的壮举,但人们从她身上看到了优雅、宁静、温暖、爱心,看到了人性美与人情美的光辉。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精于细节描写,如“铺着一块蓝条白底的湿毛巾”的描写体现了老妇人对白兰花的细心呵护。B.小说中男女青年买花的情节,推动了“我”希望为老妇人揽生意,探究老妇人家境这一情节的发展。C.小说以“我”为视角,讲述了有关老妇人卖白兰花的故事,“我”作为故事参与者,亲历亲感,增添了文章真实性。D.小说运用倒叙的手法,先写现在,然后回忆大约二十多年前的往事,这样安排设置了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8.小说结尾揭示老妇人并不是因为生活拮据而卖花,前文已作了多层铺垫,请概括说明。9.茹志鹃的《百合花》被人们称为“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这篇小说也具有“散文化”“诗化”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D7.B8.①老妇人的声音、笑容特别优雅,这不像是街头摆摊者或一般市民所能有的。②两个年轻人喜欢并且想要买白兰花,老妇人就送给他们,这说明老妇人卖花并不刻意赚钱。③“我”给老妇人带来了大生意,老妇人并不格外惊喜,经“我”劝说才同意,这说明老妇人卖花并不在意赚钱多少。④老妇人的家是市中心区域的老式洋房,客厅的设计和家具的摆设全是欧式的,这暗示了老妇人的生活并不拮据。9.①以美丽的“白兰花”为中心意象。②不以曲折、复杂的情节取胜,只是叙述了一位优雅的老妇人卖花的故事。③语言平淡,但抒情意味浓厚,表达含蓄。【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的能力。A.“而失望是因为有关白兰花的记忆已经模糊淡忘”错误,从文中来看,“我”对白兰花记忆深刻,失望是因为“白兰花是不会出现在花店里的”。B.“是为了推销,卖出更多的白兰花”错误,这是美好、令人感动的温馨场景,老妇人直接把花送给了男女青年,这表明老妇人并不是为了销售,而是为了让白兰花给更多的人带去欢喜。C.“白兰花寄寓着她对丈夫……的思念和缅怀”错误,老妇人在述说她对白兰花的记忆和印象时,并未提及自己的丈夫。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推动了‘我’……探究老妇人家境这一情节的发展”错误,小说没有写“我”希望探究老妇人家境的情节,“我”去老妇人家里的本意是陪老妇人送花去宾馆,只是在无意之中发现老妇人的家境很好、生活并不拮据。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情节设置手法,概括相关信息能力。“老妇人说话的声音,还有她的笑容都显得特别优雅,完全颠覆了我平日里对街头摆摊者或者一般市民的印象”可知,这是对老妇人外貌的描写,把老妇人的声音、笑容与街头摆摊者或一般市民比较,突出老妇人特别优雅的特点,为妇人并不是因为生活拮据而卖花做了铺垫。老妇人把花免费送给一对年轻男女,“难得你们年轻人喜欢,就送给你啦。说完,老妇人从篮子里精心挑选出一朵白兰花,小心翼翼地把拴在花上的铁丝弯成一个钩子,将花轻轻地挂在了女青年胸前的扣子上”可知,老妇人把花送给两个喜欢并且想要买白兰花的年轻人,这说明老妇人卖花并不刻意赚钱。“我”想要帮助老妇人,给她揽了为宾馆送花的活儿,“我把这一消息告诉了老妇人,她的脸上还是那么优雅、那么平静,说:这样好吗?”“这有什么不好?不是为了宣传我们城市的文化嘛。老妇人终于同意了”可知,老妇人对于“我”给她带来的大生意并不格外惊喜,经“我”劝说才同意,这说明老妇人卖花并不在意赚钱多少。当“我”去老妇人家时,看到了她的家在市中心,是六七十年代的老式洋房,“推开她家的门,客厅的设计和家具的摆设全是欧式的”可知,这是对老妇人家庭环境的描写,市中心区域的老式洋房,欧式的客厅设计和家具摆设,都暗示了老妇人的生活并不拮据。【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写作风格和审美特点的能力。“散文化小说”和“诗化小说”这类小说淡化情节,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可从虚化人物、淡化情节、注重环境描写、语言散文化等角度分析。从意象看,这篇小说以“白兰花”为意象,“白兰花”是“奶白色的小花,它两三厘米长,体型纤细,却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这种花与众不同,淡雅,幽香,本身就充漫诗意,这一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一如老妇人的形象。从情节看,这篇小说只是叙述了一位老妇人卖花的平凡简单的故事,因为爱花,所以卖花,结尾表明老妇人卖花原因,也是水到渠成。整篇文章没有波澜,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从语言看,这篇小说的语言较为平淡,质朴,但“当我经过一个弄堂口时,感觉有一缕香气飘来,香气自然清幽,还夹带了一丝暖暖的甜味”“祝福你们像白兰花一样美好”“在每个房间放上一朵白兰花,并且告诉客人,这是这座城市的味道”“我是想叫更多的人能够喜欢白兰花”“我感觉拿卖花的钞票去帮助失学儿童,要比拿其他钞票更有意义,也更让我开心”等语言抒情意味较为浓厚,表达含蓄,符合人物特征,突出了老妇人身上优雅、宁静、温暖、爱心的人性美与人情美的光辉。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子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曰谲谏①,二曰戆谏②,三曰降谏③,四曰直谏,五曰风谏④。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风谏乎。”(节选自《孔子家语•辩政》)材料二: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齐桓公谓鲍叔曰:“寡人欲铸大钟,昭寡人之名焉。寡人之行,岂避尧舜哉?”鲍叔曰:“敢问君之行。”桓公曰:“昔者,吾围谭三年,得而不自与者,仁也;吾北伐孤竹,刬⑤令支而反者,武也;吾为葵丘之会,以偃天下之兵者,文也;诸侯抱美玉而朝者九国,寡人不受者,义也。然则文武仁义,寡人尽有之矣。寡人之行,岂避尧舜哉?”鲍叔曰:“君直言,臣直对。昔者,公子纠在上位而不让,非仁也;背太公之言而侵鲁境,非义也;坛场之上,诎⑥于一剑,非武也;姪娣不离怀衽,非文也。凡为不善遍于物不自知者无天祸必有人害天处甚高其听甚下。除君过言,天且闻之。”桓公曰:“寡人有过,子幸记之,是社稷之福也。子不幸教,几有大罪,以辱社稷。”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拭舟以逆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叔向归以告平公,平公曰:“吴其亡乎?奚以敬舟?奚以敬民?”叔向对曰:“君为驰底之台,上可以发千兵,下可以陈钟鼓,诸侯闻君者,亦曰:‘奚以敬台?奚以敬民?’所敬各异也。”于是平公乃罢台。景公好弋,使烛雏主鸟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杀之。晏子曰:“烛雏有罪,请数之以其罪,乃杀之。”景公曰:“可。”于是乃召烛雏数之景公前,曰:“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数烛雏罪已毕,请杀之。景公曰:“止。”勿杀而谢之。(节选自《说苑•正谏》)【注】①谲谏:婉曲,不明说。②戆谏:鲁莽刚直地规劝。③降谏:低声下气地规劝。④风谏:同讽谏。⑤刬:同“铲”,铲除,消灭。⑥诎:同“屈”。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凡不善A遍于物B不自知者C无天祸D必有人害E天F处甚高G其听甚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所以”含义不同。B.“子幸记之”与“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幸”含义相同。C.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两者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立政之基,后用来指代国家。D.“勿杀而谢之”与“多谢后世人”(《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谢”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桓公想铸造一口大钟来彰显名声和功德,为此他征询鲍叔的意见,鲍叔从仁、义、武、文四个方面直接指出其过错,使齐桓公认识到了问题。B.齐桓公根据自己曾得到谭国却不夸耀,消灭令支成功凯旋,召集会盟平息战事,拒不接受他国美玉四个方面,认为自己已具备文武仁义。C.晋平公派遣叔向出使吴国,吴国派出一艘装饰豪华的大船相迎,船中人的衣着十分奢靡,叔向汇报了这件事,晋平公由此认为吴国将灭。D.在如何处理烛雏一事上,景公要杀他以泄心中怒火,晏子故意列出烛雏的三条罪状,使景公明白烛雏无罪。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2)景公好弋,使烛雏主鸟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杀之。14.鲍叔、晏子两位大臣劝谏君主的方式不同,请结合材料比较并说明其中最符合孔子观点的是哪位?【答案】10.CEG11.D12.D13.(1)君主有过失,那是危国亡身的萌芽;看见君主有过失而不劝谏,这是忽视君主的危亡。(2)齐景公喜好用弋射鸟,派烛雏主管禽鸟但他却让禽鸟飞走了,齐景公大怒想要杀死烛雏。14.鲍叔直接用事实批评劝谏,属于“直谏”;晏子用婉言隐语来启发君主,属于“讽谏”。由材料一可知,孔子认可婉言隐语的劝谏方式,即讽谏。因此,晏子的劝谏方式符合孔子观点。【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凡是到处做了不好的事自己还不知道的人,(即使)没有天祸也一定会有人害。天虽在最高处,但它却能听到最底下的事。“凡为不善遍于物不自知者”中,“……者”意为“……的人”,因此“凡为不善遍于物不自知”做“者”的定语,语意紧密,形成“者”字结构,作主语,因内容较长,故其后C处应断开;“天处甚高”为主谓结构,“天”是主语,单独成句,前后EG处应断开;“其听甚下”的“其”为代词,代指“天处甚高”中的“天”,作“听”的主语,故其前G处应断开。综上应在CEG三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的原因;用来……的。句意:做臣子的要刚正忠直迎着困难去劝谏他的君主的原因。/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B.正确。都是“幸亏”的意思。句意:幸亏您记住了它。/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C.正确。D.错误。道歉;告诉,告诫。句意:不但没有杀烛雏还向他道歉/多多告诫以后的人们。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使景公明白烛雏无罪”曲解文意。由原文第四段“使烛雏主鸟而亡之”可知,烛雏确实失职,并且犯了罪。再由“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可知晏子故意列举烛雏的三条罪状是要让景公认识到,如果真的杀了烛雏就处罚过重了,而不是使景公明白烛雏无罪。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判断句;“萌”,萌芽;“轻”,轻视,忽视。(2)“弋”,用弋射(鸟);“主”,主管、掌管;“亡”,逃走、飞走。【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二鲍叔“君直言,臣直对……除君过言,天且闻之”可知,他是列举事实直言劝谏,这符合材料一“四曰直谏”(不难理解,应指直接劝谏)的特点。根据材料二晏子看似帮景公说话,其实是想借“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说明景公不应“重鸟而轻士”。这带有一定的讽刺效果,符合“五曰风谏”(同讽谏)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风谏乎”可知,晏子的劝谏方式最符合孔子观点。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忠臣劝谏君主,有五种方法:第一个是不直言,委婉含蓄地劝谏;第二个是鲁莽而刚直地劝谏;第三个是心平气和低声下气地劝谏;第四个是不畏权威直言劝谏;第五个是用委婉的隐语讽劝。只有揣摩君主的心思来进行劝谏,我采用委婉的隐语来进行劝谏这种方式。”材料二:做臣子的要刚正忠直迎着困难去劝谏他的君主的原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想要纠正君主的过错,改正君主的失误。君主有过失,那是危国亡身的萌芽;看见君主有过失而不劝谏,这是忽视君主的危亡。齐桓公对鲍叔说:“我想铸造一口大钟,来显示我的名声。我的作为,难道比尧舜差吗?”鲍叔说:“请问君主您的作为。”齐桓公说:“从前,我围谭国三年,得到它而不自我夸耀,这就是仁;我北伐孤竹国,消灭令支国而凯旋,这就是武;我召集葵丘的会盟,以此平息天下的战事,这就是文;诸侯中携带美玉来朝拜的有九个国家,我没有接受,这就是义。这样,文武仁义我全都具备了。我的作为难道比尧舜差吗?”鲍叔说:“君主您直言,我也直率地回答。从前,公子纠为兄,在上位您却不谦让,这不是仁;违背先祖太公的遗言去侵犯鲁国,这不是义;在会盟台上,屈服于(曹沫的)一把剑,这不算武;姊妹侄女不离怀抱,这不是文。凡是到处做了不好的事自己还不知道的人,(即使)没有天祸也一定会有人害。天虽在最高处,但它却能听到最底下的事。消除您错误的话,上天将会听到的。”齐桓公说:“我有过错,幸亏您记住了它,这是国家的福气。如果不是您赐教,我几乎犯下大的罪过,使国家受辱。”晋平公派叔向到吴国访问,吴国人装饰了大船来迎接他。船左五百人,船右五百人;有穿豹皮绣衣的,有穿狐皮锦衣的。叔向回国后将这些情况告诉了晋平公,平公说:“吴国大概快要灭亡了吧?为什么这样重视舟船?又用什么来重视百姓?”叔向对他说:“君主您修建驰底高台,上面可以发兵千人,下面可以陈列钟鼓器乐,诸侯听到君主(这样做),也会说:‘为什么这样重视高台?用什么来重视百姓?’看来只是各自重视的对象不一样罢了。”于是晋平公就停止建造驰底高台。齐景公喜好用弋射禽鸟,派烛雏主管禽鸟但他却让禽鸟飞走了,齐景公大怒想要杀死烛雏。晏子说:“烛雏有罪,请让我把他的罪过列举给他,然后再杀死他。”齐景公说:“行。”于是晏子就把烛雏叫到齐景公的面前,列举他的罪过,说:“你为我们国君掌管禽鸟却让它们飞走了,这是第一重罪;让我们国君因为鸟的缘故杀人,这是第二重罪;让诸侯知道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国君看重禽鸟而轻贱士人,这是第三重罪。”晏子列举完烛雏的罪过,就请(景公)杀死他。齐景公说:“算了吧。”不但没有杀烛雏还向他道歉。 (节选自《说苑•正谏》)(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送襄陵①令李君欧阳修绿发襄陵新长官,面颜虽老渥②如丹。折腰聊为五斗屈,把酒犹能一笑欢。红枣林繁欣岁熟,紫檀皮软御春寒。民淳政简居多乐,无苦思归欲挂冠③。【注】①襄陵,县名。②渥,光润,光泽。③挂冠,语出《后汉书•逢萌传》,指辞官归乡。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为一首送别襄陵县令李君的诗,字里行间透露出欧阳修对李君治下民淳政简、百姓和乐的赞许。B.首联重在刻画李君意气风发的外在形象,李县令容光焕发,面容虽老而颜色红润。C.颈联对仗工整,给读者描绘了秋收时节红枣成熟,春寒之际百姓生活和美的景象。D.尾联勾勒出一幅政通人和的欢乐场景,诗人劝慰李君不要因为思乡之情而回故乡。16.本诗妙用了关于陶渊明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一用典。【答案】15.A16.①“不为五斗米折腰”原指陶渊明不会为了五斗米的官俸而担任县令,向权贵屈服,而“折腰聊为五斗屈”则反用其意,说李君为了养家糊口担任襄陵县令。②从全诗来看,妙用关于陶渊明的典故使得诗歌含蓄隽永,内涵丰富。“不为五斗米折腰”有坚持自己志趣之乐,但参与政事、为民造福、服务人民的亦为可乐之事。【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字里行间透露出欧阳修对李君治下民淳政简、百姓和乐的赞许”错误,根据“绿发襄陵新长官”,“新”字表明李君还未赴任。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用典手法的能力。“不为五斗米折腰”出自《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该典原指不会为了五斗米的官俸向权贵屈服,后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而在本诗中,诗人反用典故,说李君为了养家糊口担任襄陵县令。“折腰聊为五斗屈,把酒犹能一笑欢”一句暗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有坚持自己志趣之乐。在这里诗人反用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继续说道:您就姑且屈尊作一作只有五斗米微薄俸禄的县令吧!至少,相比于种秫酿酒的陶大名士,您不用为酒发愁,可以把酒赋诗展颜尽欢。这样写通过和陶渊明的对照,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走出独善兼济苍生的鼓励与期许,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解与安慰,说明李君参与政事、为民造福,亦为可乐之事。在本诗中,诗人反用典故之意,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李君为官要为民的期许,表达了诗人对李君参与政事、为民造福、乐于服务人民的期望。运用典故使得诗歌主题更加含蓄隽永。(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认为,有好的开端的君主诚然多,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所以这样,并不在于“难易”发生了变化,而是因为很多君主得志之后,(则)“_____________________”。(2)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杜甫《春望》中“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的繁盛反衬城市的荒凉衰败。(3)“鬓”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世人常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哀怨、愁思、欣喜、期待或抱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能克终者盖寡②.纵情以傲物③.过春风十里④.尽荠麦青青⑤.塞上长城空自许⑥.镜中衰鬓已先斑(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尘满面,鬓如霜/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寡”“荠”“繁”“潦”等。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走进四川博物院,《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正在展出。头戴斗笠,脚穿木屐,双手撩起衣摆,展厅起点处明代朱之蕃所绘的苏轼像轴,让不少观众对苏轼有了直观印象。这是苏轼流放儋州时的生活写照,尽管极其艰苦,他仍泰然处之,以著书为乐。展览以《苏轼宦游图》为引,利用大量文物、图像和诗文串联起苏轼人生中的亮点。陕西凤翔是苏轼政治生涯的起点,他深入民间与百姓一起抗旱救灾,著名的“喜雨亭”“凌虚台”皆有图文展示,生动直观;借助视频技术,西湖一角被“搬进”展厅,苏轼两入杭州赈灾放粮、疏浚运河的画面徐徐展开;“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了解苏轼在密州惩治盗贼、整顿军政的事迹后,观众重读这首词,内心激荡,豪情①;(),中年以后苏轼接连被贬,远至海南岛,四海飘零中,他进入创作高峰。展览展出了明代许光祚书《记承天寺夜游》、清康熙款青花后赤壁赋笔筒等文物,苏轼影响之深远,②。展览还围绕苏轼的爱好专设了一个单元,穿行在展厅中,看苏轼纵情山水、饮茶品酒、制作美食,琳琅满目的展品叙说着“此心安处是吾乡”。宋代四川的产业兴旺,催生了文化昌明、人才辈出的局面。本次特展将背景介绍贯穿始终,通过一件件文物向观众揭示出苏轼成长的时代风貌,能够走近他丰盈的精神世界。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让”与文中加点的“让”,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让我看,这事八成黄了。 B.公共场所不让吸烟。C.事情发生太突然了,让他不知所措。 D.他让自行车给撞了。20.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B.“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C.“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D.“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答案】18.(示例)①油然而生②不言自明(不言而喻/显而易见)19.C20.A【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①语境形容观众重读苏轼词时,内心的豪情自然产生,可用“油然而生”。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②语境形容看到这些展品,苏轼影响之深远不用言说,大家都自然清楚了。可用“不言自明/不言而喻/显而易见”。不言自明:不用说话就能明白。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显而易见:意思是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含义的能力。C项和文中的“让”都是“致使”之意。A.“让”是“依照”之意。B.“让”是“允许”之意;D.“让”是“被”之意。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引出下文“接连被贬”与“进入创作高峰”等语;B项是杜甫诗句;C、D两项表现苏轼的洒脱之情,与上下文内容衔接不紧密。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当前,全国多地受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发生洪涝和地质灾害。受灾人群面对家园、庄稼等被毁,特别是有人员伤亡时,心灵上会受到极大创伤,进而在心理上出现一种失衡的状态,甚至会有心理危机。“心情低落,内心焦躁不安,或者害怕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注意力无法集中、记不住事情、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头、不想跟人打交道等。”以上这些表现都是个体在自然灾难的危机中常见的反应。虽然随着危机事件的结束,这些不良反应也会慢慢减轻和消失,A,反而会持续加重,出现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障碍。①如果因无时无刻在想灾难的事情而出现了不良情绪,B?②一是通过社交平台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③当面对紧张害怕的情绪时,④应及时向亲朋好友表达,⑤合理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C,⑥均衡饮食,适度锻炼。⑦切忌禁止昼夜颠倒,⑧要按时起床、吃饭,⑨要保证充分且规律的睡眠,做一些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情。⑩三是学会自我调整,学会放松。当出现焦虑情绪时,可通过肌肉放松、呼吸训练和正念冥想等方式来应对自己的不良情绪。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A但有些人的症状(不良反应)不会消失B我们该怎么做呢?C二是保持规律作息22.①将“无时无刻”改为“无时无刻不”或“时时刻刻都”⑦删除“切忌”或者删除“禁止”⑨将“充分”改为“充足”。【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结合后文“反而会持续加重,出现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障碍”可知,此处内容应与前文“这些不良反应也会慢慢减轻和消失”形成内容上的转折,故此处应填“但有些人的症状(不良反应)不会消失”。B处,此处是一个问题,假设“因无时无刻在想灾难的事情而出现了不良情绪”,此处应是应对办法,后文“一是”“二是”“三是”也的确是给出了如何应对这种情况的具体办法,故此处应填“我们该怎么做呢?”C处,结合后文“均衡饮食,适度锻炼。切忌禁止昼夜颠倒,要按时起床、吃饭,要保证充分且规律的睡眠,做一些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情”可知,此处强调的是要持规律作息;再结合前文“一是……”及后文“三是……”可知,此处应填“二是……”,故此处应填“二是保持规律作息”。【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处,成语使用错误造成不合逻辑,“无时无刻”常和“不”连用,应将“无时无刻”改为“无时无刻不”意思为:时时刻刻都;⑦处,不合逻辑,“切忌”后面不能再跟否定词,应删除“切忌”或者删除“禁止”;⑨处,搭配不当,“充分”与“睡眠”不搭配,应将“充分”改为“充足”。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一生,会不断蒙受光的恩泽,也会不断追光。烛光陪伴过温馨的生日祝福,灯光照亮过夜学苦读的身影……还有更多的光,贯穿于我们的生活,陪伴我们的青春,给予我们成长的力量。而追光的过程中,是作为萤虫,照亮自己,还是成为蜡烛,照亮他人?追光的过程,就是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刷牙漱口课程设计
- 企业品牌故事讲述与传播策略研究
- 社区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健康素养
- 企业办公空间规划设计全解汇报
- 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案例分享
- 夹具课程设计花键
- AI智能语音交互技术
-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闪烁灯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服务营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大唐三绝课程设计
- 国家开放大学本科《理工英语3》一平台机考总题库2025珍藏版
- 六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 -第7课《 变化多样的脸谱》桂美版(广西版)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4 第3课时《 球赛积分表问题》说课稿1
- 中药学总结(表格)
-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高一(上)期末数学试卷-解析版
-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农林大学
- 2024年物业经理(中级)职业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大学语文(华北科技学院)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华北科技学院
- 多元统计分析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工商大学
- 贵阳市某国有企业招聘笔试真题2022
-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哈尔滨商业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