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北省承德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北省承德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北省承德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北省承德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绝密★启用前河北省2025届高三年级9月阶段测试语文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工智能对文学艺术领域的介入已构成一个醒目的事实。微软“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令人震惊——一些诗歌发表于互联网,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这是人工智能的作品。相对地说,新闻稿或者侦探小说的基本模式远比诗歌清晰稳定,人工智能可以娴熟地驾驭它们的“叙事语法”。人工智能绘画与作曲的消息已经屡屡见诸媒体,一个小视频曾经在互联网广泛流传:人工智能操纵的机械臂写出具有相当水准的书法作品。如同自动驾驶、疾病诊断或者不同语种的翻译,文学艺术领域的“陷落”指日可待。阿尔法狗击败围棋冠军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事实:几乎没有人事先预料到,这一天的降临竟然如此之快。人工智能的介入在文学艺术圈制造了持久的喧哗,各种观点错杂交叠。欣然接受人工智能的作家不多,反对人工智能的观点指向不一:一些作家认为,人工智能的作品低劣粗陋,人工智能的“算法”无法企及幽深的精神世界,那些电子元件或者集成电路怎么可能体会微妙的韵味或者奇特的艺术风格?另一些作家感到,人工智能冒犯了人类的尊严,这些机械拼凑出来的作品不仅无可称道,而且包含了亵渎文学艺术的意味。然而,没有理由蔑视人工智能的作品质量。从韵味、风格到波动的意识轨迹,人工智能可能在模仿的意义上给予精确的再现。考察过阿尔法狗对弈的棋谱即可发现,人工智能可以自如地处理微妙的权衡、关联,以及种种起伏、迂回、呼应。如果阿尔法狗的“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投入文学艺术范畴,复制大师的水准并不困难。即使现今的作品尚未达标,未来的潜力无可怀疑。因此,问题的真正焦点毋宁是,我们是否接受这一切?通常的观念之中,科技以工具的面目出现。时至如今,我们不再拒绝科技工具提供的种种产品——我们并不反感烤箱烘焙的面包、电磁波转换的电话语音或者电子望远镜显现的遥远星空。如同耕田、捕鱼或者修建房屋,文学艺术同样依赖一套基本的工具实现自己的意图,例如画笔、刻刀、颜料、音响器材、电影屏幕等等。没有人因为这些工具的存在而对油画、雕塑、电影或者电视剧感到恼怒。相对地说,只有人工智能提供的文学作品令人嫌恶。这是为什么?或许恰恰由于人工智能有如此强大的模仿乃至再创造功能。从最初的创意到符号组织的技术完成,人工智能可以在一夜之间完整地掌握艺术生产的全部流程。神秘的灵感,飘忽不定的想象,呕心沥血的语言推敲,扣人心弦的悬念和热泪长流的结局,如此繁难的工作竟然一挥而就。那些芯片和集成电路长驱直入,轻松地摘取作家、艺术家的桂冠。在这个意义上,工具的概念遭到了动摇。工具仅仅参与艺术生产的某些环节,严格地遵从作者预设的总体主题。工具的一个基本含义即是服从人类,而不是替代人类。然而,无所不能的人工智能开始威胁人类的主体地位。作家的排斥或许可以追溯至某种潜意识:防范人工智能出现反客为主的哗变。当然,至少在目前,僭越的迹象并未出现——人工智能仍然安分地驻留于工具的范畴之内。对文学艺术来说,人类的美学标准仍然表现出无可比拟的权威,决定文学艺术是否合格,不论人工智能配备多么杰出的禀赋,它无法在美学的意义上重新设计文学艺术。显而易见,人工智能不可能享有人类历史。这决定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的附属地位——人工智能的种种功能以模仿为内在界限,人类是它们模仿的终极偶像。人工智能提供的文学文本保留地隐含着作者证明了人类的主体地位。人工智能具有极为强大的记忆功能,但是它不会回忆。“此情可待成追忆”,回忆是文学的惯用题材,无论是朱自清《背影》这种短章,还是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这样的巨著。人工智能不可能在哪一个愁绪袭人的下午,突然回忆起程序员如何写下一条关键的指令,没有哪一种动人的情景交融可以成为触动的机缘。换言之,人工智能无法独立地产生相似于人类的文学艺术。人工智能无法显现出独立的美学主张,例如褒扬李白贬抑杜甫,或者主动卷入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争论。这些故事源于人类历史,人工智能只能站在一边充当袖手旁观的角色。作为工具,人工智能竭力完成任务,同时无法意识到任务的完成对于自身的意义。人工智能并未形成“类”的本质,更不存在独一无二的“自我”。然而,这种状况必须附加一个特殊的时间状语:“目前为止”。事实上,许多人文知识分子乃至科学家担心的恰恰是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如果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巨大的危险可能迅速临近。这并非无端的臆测,相似的事情已经在人类身上发生过一次了,人类的“自我意识”显然形成于进化的中途,尽管突变的机制还没有得到清晰的描述。当然,这些争论远远超出了文学艺术范畴,但是,文学艺术正在给予充分的展现——许多科幻电影正在从不同的视角探索这个主题。没有理由简单地将影片之中的忧患情绪视为神经质的杞人忧天,这些作品更像是科学主义强势崛起诱发的一系列文化症候。(摘编自南帆《主体还是工具——人工智能与文学艺术》)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工智能可以娴熟地驾驭新闻稿、侦探小说的“叙事语法”,但其创作的文学作品拼凑低劣,包含了亵渎文学艺术的意味。B.人们接受烤箱烘焙的面包、电磁波转换的电话语音等,不抗拒人工智能创作的油画、雕塑、电影等,但对人工智能提供的文学作品有点反感。C.人工智能提供了令人惊叹的诗作和绘画,这不过是人工智能献给人类的礼物,作为工具,它无法在美学的意义上重新设计文学艺术。D.人工智能可以把神秘的灵感、飘忽不定的想象、扣人心弦的悬念等元素精确再现,说明其具有强大的模仿乃至再创造功能。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工智能代表的科学技术开始挑战人文领域的传统边界,但不论人工智能配备多么精妙的程序,它都无法独立创造相似于人类的文学艺术。B.作家们对人工智能介入文学艺术领域进行持久的争论,对文学艺术领域“陷落”于人工智能这一醒目事实表示了深切的担忧。C.人工智能可以通过程序模拟文学家的创作风格,但它没有生命、没有生活,没有思想情感,因此人工智能的作品很难撼动人类的主体地位。D.人工智能可以产生文学作品,但无法提出自己的美学思想,它只能追随人类的美学标准,至少目前改变不了它作为被动者的角色。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人工智能不是主体的一项是()A.阿尔法狗战胜各路围棋高手,举世震惊。B.微软“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令人震惊。C.人工智能的“算法”无法企及幽深的精神世界。D.人工智能“小乐”能弹奏多首世界名曲。4.作为工具的人工智能,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5.人工智能介入文学领域,将会给文学创作带来哪些影响?请简要分析。【答案】1.A2.B3.C4.①人工智能是人的创造物②听从人的指令,被动完成任务③具有强大的模仿功能④人类是人工智能模仿的终极偶像5.①对文学创作进行科学技术拓展,作为具有一定技能的工具,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支持人们的艺术创造。②人工智能可以逼真模仿和快速组合,大量生成具有文学形式的作品。③人工智能写作倒逼人类写出更好更有原创性的作品,否则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和淘汰。【解析】【导语】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人工智能对文学艺术影响,论述了人工智能在文学创作领域的潜力和局限。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人工智能的强大模仿和再创造能力,以及文学艺术领域专家的不同反应,揭示了人类对人工智能的复杂情感和潜在忧虑。文章既肯定了人工智能的技术成就,又强调其无法脱离工具范畴,最终回归到人类主体性和美学标准的重要性,带给读者关于科技与人文关系的深刻思考。【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但其创作的文学作品拼凑低劣,包含了亵渎文学艺术的意味”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另一些作家感到,人工智能冒犯了人类的尊严,这些机械拼凑出来的作品不仅无可称道,而且包含了亵渎文学艺术的意味”可知,这是“一些作家”的观点,选项以偏概全。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对文学艺术领域‘陷落’于人工智能这一醒目事实表示了深切的担忧”错误。根据原文第六段“当然,至少在目前,僭越的迹象并未出现——人工智能仍然安分地驻留于工具的范畴之内”可知,文学艺术领域“陷落”于人工智能的事情还没有发生,选项犯了变未然为已然的错误。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阿尔法狗战胜围棋高手,是说人工智能可以替代甚至超越人类。B.“小冰”的诗作震惊了读者,是说人工智能可以替代甚至超越人类。C.人工智能的“算法”不能企及人类复杂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说的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人类的地方。D.“小乐”能够演奏音乐,是说人工智能可以替代甚至超越人类。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根据原文“作为工具,人工智能竭力完成任务”可知,人工智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工具。根据原文第五段“工具仅仅参与艺术生产的某些环节,严格地遵从作者预设的总体主题。工具的一个基本含义即是服从人类,而不是替代人类”可知,人工智能本质上是由人类创造的工具,它必须依赖人类的指令来执行任务,并不能独立作出决定或创造,它始终依附于人的创造和操控。所以人工智能听从人的指令,被动完成任务,根据原文第五段“或许恰恰由于人工智能有如此强大的模仿乃至再创造功能”可知,人工智能能够模拟人类的创作风格,尤其擅长模仿各种叙事语法和文学形式。它可以精准再现一些复杂的文学元素,如灵感、想象、悬念等。所以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模仿功能。根据原文第七段“显而易见,人工智能不可能享有人类历史。这决定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的附属地位——人工智能的种种功能以模仿为内在界限,人类是它们模仿的终极偶像”可知,人工智能的模仿对象始终是人类,它的所有创作活动都以人类的思维、经验和情感为基础。因此,人工智能的模仿能力虽然强大,但它的终极目标仍然是仿效人类的文学艺术创作。所以人类是人工智能模仿的终极偶像。【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①根据原文“从韵味、风格到波动意识轨迹,人工智能可能在模仿的意义上给予精确的再现。考察过阿尔法狗对弈的棋谱即可发现,人工智能可以自如地处理微妙的权衡、关联,以及种种起伏、迂回、呼应”可知,人工智能可以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扩展文学创作的边界。通过运用算法、数据分析等现代科技,人工智能能够支持和辅助人类的创作活动。它不仅能提供多种创作工具,还可以通过分析海量的文学数据,为作家提供灵感、建议等辅助功能。所以对文学创作进行科学技术的拓展,作为具有一定技能的工具,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支持人们的艺术创造。②根据原文“或许恰恰由于人工智能有如此强大的模仿乃至再创造功能。从最初的创意到符号组织的技术完成,人工智能可以在一夜之间完整地掌握艺术生产的全部流程”可知,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模仿和组合能力,能够以极高的速度生成大量具有文学形式的作品。这种模仿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重复,还能结合不同风格和元素进行创新式的组合,使得生成的作品在形式上逼近人类创作。所以人工智能可以逼真模仿和快速组合,大量生成具有文学形式的作品。③根据原文“然而,无所不能的人工智能开始威胁人类的主体地位。作家的排斥或许可以追溯至某种潜意识:防范人工智能出现反客为主的哗变”可知,人工智能的写作能力会对人类创作者形成一定的压力。作家们必须创作出更具原创性、更有思想深度的作品,才能避免被人工智能生成的“模仿作品”所取代。因此,人工智能在某种程度上激励人类提高创作水平,以避免在创作领域被边缘化。所以人工智能写作倒逼人类写出更好更有原创性的作品,否则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和淘汰。(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渡头叶紫①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过湖吗,小伙子?”“唔,”我放下包袱,“是的。”“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从军队里回来。”“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唔!……”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他们呢?”“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②“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③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④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我目不转睛地瞧着他。“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我不管地,也不管天。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摘编自1935年1月1日《小说》半月刊第15期,有删改)6.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B.小说开头塑造了船夫近乎冷漠的形象。简单的对话,既勾起了“我”的好奇与防备,也引发了读者的兴趣,设置悬念。C.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宵,因为他看我太年轻,怕我遇到不测,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D.文中插叙了渡夫的儿子被抓走、儿媳改嫁的情节,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真实,表明他有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包袱,是个苦难深重的人。7.下列对划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处,开头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自然场景,这里宁静祥和、自然古朴的美,为后文描写渡夫的人生故事做了铺垫。B.第②处,这两个“得”,一方面表现渡夫为生活所迫艰苦度日的无奈;另一方面,又表现他靠力气吃饭挣钱、不屈服于生活的顽强抗争精神。C.第③处,渐渐大起来的风浪既是自然环境的描写,又暗示人物内心的波澜起伏,写出了渡夫抑制不住的悲痛。D.第④处表现渡夫的情绪归于平静。虽然昨天晚上悲痛不已,早晨起来又是新的一天,生活还得继续,这是一种哀而不伤的乐观生活态度。8.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9.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性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案】6.C7.A8.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9.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解析】【导语】叶紫的《古渡头》通过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场景描绘,塑造了一个经历苦难但仍旧善良可敬的渡夫形象。文章开篇利用宁静的自然环境,反衬渡夫内心的波澜。通过对话揭示渡夫的悲惨遭遇,同时表现了渡夫的坚韧和对生活的无奈抗争。文末渡夫的高歌充满了悲凉与无奈,既展现了渡夫的倔强性格,也深刻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与生活的不如意,表达了对动荡社会的批判。【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分析与概括的能力。C.“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错误。根据原文“‘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可知,渡夫不让“我”回到岸上去,是因为渡夫认为回到岸上和过湖一样危险,且到连头镇还要走很远的路。渡夫的这一举动更多地体现了他对“我”的安全考虑,而非出于教育或传授经验的目的。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划线句子分析与鉴赏的能力。A.“为后文描写渡夫的人生故事做了铺垫”错误。根据原文第一段“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可知,此处描绘的自然场景确实宁静祥和、自然古朴,其作用是与后文渡夫的悲惨命运形成了鲜明对比,而并非为后文描写渡夫的人生故事做铺垫。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事特点及作用的能力。第一人称视角,“我”作为叙述者,直接参与故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文中通过“我”与渡夫的初次相遇,“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过湖吗,小伙子?’”等场景的描述,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增强了故事的亲历感和代入感。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通过“我”提出额外付钱的要求,“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引出渡夫关于金钱与生命价值的深刻讨论,“钱?你有多少钱呢?”“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这种自然过渡不仅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也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使渡夫的故事得以自然而然地展开。作品大量使用对话,如渡夫讲述自己的儿子被北佬兵抓走,“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以及后来的生活困境,“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这些直接引用渡夫的话,使叙事更加集中紧凑,读者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他的情绪和思想,加深了对角色的理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作品中穿插的自然景物描写,如夕阳、晚霞、湖面等,与渡夫的故事相融合,如“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这些描写不仅丰富了故事的背景,还与渡夫的人生遭遇形成对照,增强了故事的情感深度和艺术感染力,营造了一种哀而不伤的诗意美。【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艺术结构上:结尾处,渡夫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这种突转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性效果。与前文深夜里的悲泣形成鲜明对比,以歌声作为结束,不仅使故事的结尾富有张力,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余韵悠长,耐人寻味。情感表现上:“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渡夫以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这种情感的转化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展现了即使在绝望中也能找到自我释放的方式,传递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生命态度。人物形象上:“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渡夫的任性高歌,既表现了他的洒脱豪放,也深刻反衬了他的现实痛苦之深。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实际上揭示了渡夫复杂而立体的人物形象,使他成为一个既有坚强意志又饱受生活磨难的真实个体。思想内容上:从渡夫讲述自己失去儿子、儿媳改嫁、生活艰辛的故事,到最终的高歌。“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我不管地,也不管天。”作品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升华至展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渡夫的歌声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宣泄,更是对自由和尊严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人性中不屈不挠的光芒。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太史公曰:虞夏以来,人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民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所验邪?农工商虞,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上则富国,下则富家。“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昔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皂隶,各有差品,然后上下序而民志定。于是教民种树畜养,所以养生送终之具,靡不皆育。《管子》云:“古之四民不杂处。”士相与言仁义于闲宴,工相与议技巧于官府,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农相与谋稼稻于田野,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且敬,贵义而贱利。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不严而治之大略也。及周室衰,礼法堕,其流至乎士庶人,莫不离制而弃本,稼穑之民少,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货有余。至桓文后,礼义大坏,上下相冒,嗜欲不制,僭差亡极。于是商通难得之货,工作亡用之器,士设反道之行,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上争王者之利,下锢齐民之业,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节选自班固《汉书·货殖传》)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若水之趋A下B日夜C无休D时E不召而F自来G不求H而民出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矜,意为夸耀、炫耀,与《陈情表》中“愿陛下矜悯愚诚”的“矜”意思不同。B.皂隶,指旧时衙门里的差役,与《过秦论》中“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的“氓隶”身份相同。C.齐,指整治、治理,与《大学》中“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的“齐”意思相同。D.货殖,两则材料中均指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的人。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认为,物质享受与财富追求是人的本性,统治者要顺其自然,以利引导,不与民争利。B.班固认为,夏商周各阶层安居乐业、寡欲不争,统治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最终不严而治。C.司马迁看来,各行各业之人凭本事努力工作以满足欲望,这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合乎规律。D.班固看来,士农工商追求世俗所好而获取社会财富,对上可为王者争利,对下可助平民齐家。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2)昔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皂隶,各有差品,然后上下序而民志定。14.对积累财富与遵守礼义之间的关系,司马迁和班固的看法不同。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0.BEG11.B12.D13.(1)所以(掌权者统治百姓)最高明的办法是顺其自然,其次是以利引导他们,再次是教育他们,又次是(用典章制度来)约束他们,最愚蠢的办法是与百姓争利。(2)按照从前先王的制度,从天子到差役,各有不同的等级,这样以后上下有序,民心安定。14.①司马迁认为,积累财富是遵守礼义的前提,只有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人们才会知礼义明荣辱。②班固认为,积累财富时必须遵守礼义,只有遵守礼义,人们才不会因过度追逐财富而败坏风俗,导致天下大乱。【解析】【导语】这两篇文言文分别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讨论了古代社会各行各业的分工和财富积累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司马迁认为人民逐利是自然规律,应顺应和引导。而班固则警示奢欲无度和离弃本业会导致社会动乱。两者皆关注社会秩序和稳定,但视角不同,前者重在顺势而为,后者重在礼法教化。【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同水向低处流,日日夜夜而永无休止,他们不待召唤自己就赶来,物产不须征求而百姓们自己就生产出来。“水之趋下”,主谓宾结构,句子成分完整,故B处断开;“日夜无休时”为后句状语,单独成句,故E处断开;“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结构一致,G处断开。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和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夸耀、炫耀;/怜悯。句意:精神上还要矜夸自己权势与才能带来的荣耀。/希望陛下能怜恤我愚拙的诚心。B.错误。氓隶,指下层百姓。句意:从天子到差役。/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轴的贫家子弟。C.正确。句意:用礼义去约束他们。/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使自己的家庭整齐有序。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士农工商追求世俗所好而获取社会财富,对上可为王者争利,对下可助平民齐家”错误,原文意思是商人、工匠、士人追求世俗所好而获取社会财富对上同王者争利,向下垄断平民的产业。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因”,依,顺着;“道”,通“导”,引导;“整齐”,教育。(2)“制”,制度;“差”,不同;“然”,这样。【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可知,司马迁认为,积累财富是遵守礼义的前提,只有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人们才会知礼义明荣辱。根据“士相与言仁义于闲宴,工相与议技巧于官府,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农相与谋稼稻于田野,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欲寐而事节,财足而不争。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且敬,贵义而贱利”可知,班固认为,积累财富时必须遵守礼义,只有遵守礼义,人们才不会因过度追逐财富而败坏风俗,导致天下大乱。参考译文:材料一:太史公认为:虞舜、夏朝以来,人的耳目要尽情享受音乐和美色,口舌要尽情享用各种肉类食品的美味,身体要安逸舒乐,精神上还要矜夸自己权势与才能带来的荣耀,所以(掌权者统治百姓)最高明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以利引导他们,再次是教育他们,又次是(用典章制度来)约束他们,最愚蠢的办法是与百姓争利。中原人民所喜爱的物质,日常衣着饮食、养生送死所必备的东西,都依赖农民耕种出食物,人开采出木材与矿藏,工匠做成器物,商人使财物流通。人们各凭本事行事,竭尽自己的力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百姓各自勤勉而致力于他们的本业,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如同水向低处流,日日夜夜而永无休止,他们不待召唤自己就赶来,物产不须征求而百姓们自己就生产出来。这难道不是合乎规律,被自然验明的吗?农工商虞这四种行业,是人民衣服食物的来源,它们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庭富有。“仓库充实了,百姓才能懂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知荣辱。”礼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所以,君子富有了,就喜欢行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把力量用在适当的地方。潭渊深了,鱼就会生长其中;山林深了,野兽就会到那里去;人民富了,仁义也就归附他们了。材料二:按照从前先王的制度,从天子到差役,各有不同的等级,这样以后上下有序民心安定。于是就教导百姓种植和畜养,人民用来养生送死的东西,没有不被生产出来的,《管子》中说:“古代的士农工商四类百姓是不能杂居相处的。”士人在悠闲安静之处相互谈论仁义,工匠在官府相互议论工艺技巧,商人在市场上相互讨论财利,农民在田野中相互商量农事,各自安于所居之处,乐于从事自身的职业,认为自己的食物甘美,觉得自己的衣服漂亮,欲望少而行事得当,财物充足而无须争抢。于是统治者以仁德去引导他们,用礼义去约束他们,所以百姓有羞耻心而且对上有敬畏之心,他们看重义而轻视利。这就是夏商周三代能够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不需采用严厉的手段就能治理好国家的要点。等到周王室衰微,礼法毁坏,这样的风气流传到一般的士人和庶民那里,他们无不背离圣王之制而放弃本业,务农的人少了,经商的人多了,于是粮食不足而商品有余。到了齐桓公、晋文公之后,礼义大为毁坏,上下之间相互冒犯,欲望得不到控制,破坏等级秩序的行为没有止境。于是商人买卖难以得到的货品,工匠制作没有用处的器物,士人从事违反正道的活动,以追求时俗之所好来获取财富,对上同王者争利,向下垄断平民的产业,损伤教化,败坏风俗,这是导致社会大乱的原因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中秋口占刘辰翁①明月几万里,与子共中秋。古今良夜如此,寂寂几时留。何处胡笳三弄,尚有南楼余兴,风起木飕飕。白石四山立,玉露下平洲。醉青州②,歌赤壁,赋黄楼③。人间安得十客④,谭笑发中流。看取横江皓彩,犹似沈河白璧,光气彻天浮。举首快哉去,灯火见神州。【注】①刘辰翁:号须溪,南宋遗民。②青州:此处代指酒。③黄楼:苏轼在徐州所建,苏辙、秦观等人曾登楼题咏。④十客:南朝陈后主宴席上的十位常客。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明月普照,词人与友人共享中秋月色,并由此想到古往今来人间曾有无数美好动人的中秋之夜,思接千载,虚实相应。B.上阕描绘月夜环境,视听结合,胡笳声暗示作者与友人宴饮赏月已至高潮,白石、玉露则从侧面表现了月光之皎洁。C.下阕起首三典连用,写词人饮酒作词,对月而歌,极尽欢娱。与上阕的“南楼余兴”遥相呼应,拓展了词作的审美意境,增添了人文意蕴。D.“看取横江皓彩”三句意境恢弘深远,与范仲淹“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有异曲同工之妙。16.晚清词人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须溪词风格似稼轩,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多用典故。上阕的南楼赏月、下阕的“醉青州,歌赤壁,赋黄楼”等典故,表达了赏月的愉悦之情;下阕用“十客”典故,表达了对与佳友相伴、泛舟赏月的渴望;②意境开阔恢宏。上阕的“明月几万里”展现了阔大的空间,“古今良夜如此”着笔于悠长的时间,营造了恢宏深远的意境;③感情激越饱满/感情豪放。诗歌抒发了爱月赏月的高昂意兴、渴望与朋友谈笑泛舟的豪情、一睹神州灯火的强烈故国之思,感情饱满强烈,极具感染力。【解析】【导语】刘辰翁的《水调歌头·中秋口占》通过吟咏中秋明月,抒发了家国离散之后的怀旧与感慨。全词情感深沉,意境开阔,既有对古今良辰的感叹,又通过豪放的笔触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颇具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胡笳声暗示作者与友人宴饮赏月已至高潮”错误。“何处”说明“胡笳声”不在眼前,从全词看,词人与友人应该并未真正在现实中相聚,而“何处胡笳三弄”让作者在中秋之夜体验到的是“南楼余兴”,此处为虚写,“与友人宴饮赏月已至高潮”之说无从得出。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①“稼轩词多用典故”。本诗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上阕中的“南楼”赏月和下阕中的“醉青州,歌赤壁,赋黄楼”等典故,通过引用古人赏月赋诗的雅事,将“赏月的愉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下阕中,通过“十客”典故表达与知己畅谈的快乐,而“安得”表达了诗人对佳友相伴、一同泛舟赏月的渴望;②“稼轩词意境开阔恢弘”。本诗中“明月几万里”“古今良夜如此”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用“几万里”展现了空间的阔大,“古今”表现时间的久远。而下阕的“看取横江皓彩”等三句和“灯火见神州”,更是将开阔的景观与恢弘的想象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恢弘深远的意境;③“稼轩词豪放激越”。本诗中“与子共中秋”抒发了诗人爱月赏月的高昂意兴,“人间安得十客”表达渴望与朋友谈笑放舟的豪情,“灯火见神州”可知诗人一睹神州灯火的强烈故国之思。这些饱满激越的情感在诗句中交织、碰撞,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激情与豪情。(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2)《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鹿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古代文人常常引鹿入诗文,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霓为衣兮风为马②.虎鼓瑟兮鸾回车③.艰难苦恨繁霜鬓④.潦倒新停浊酒杯⑤.呦呦鹿鸣⑥.食野之苹(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霓、瑟、鸾、繁、鬓、潦、呦、苹。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a)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b)牛刀小试,A。这首小诗清新别致、朗朗上口。“九歌”创作之所以能(),是因为他“熟读唐诗三百首”(c),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d),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于是,能轻松地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如今,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各类新型智能机器人相继走入人们视野。“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工程师们满怀期待地将他带入报道现场。“张小明”记者每天撰写30多篇新闻稿,且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向世界发布,他果然不负众望,一战成名。“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糕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史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人类。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不过,也有专家认为B。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成语。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文中四处引号的用法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例:热情的“北京话”还告诉他,他爱人有个亲戚就住在站上。A.a B.b C.c D.d22.文中第三段用“堡垒”比喻诗歌创作,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并以“百姓”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暗喻;暗喻贴切,表达流畅。【答案】18.信手拈来岌岌可危19.A.轻松创作了一首小诗B.这是杞人忧天/我们不必为此过分担忧20.改为:“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21.B22.(1)把“诗歌创作”比作“堡垒”,体现了诗歌创作是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保护屏障。“最后的堡垒”被攻破表现出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威胁和恐惧。(2)例:百姓是社会的基石,他们的辛勤劳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后文“能轻松地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可以推知,此处在赞美“九歌”创作轻松容易,可填“信手拈来”。信手拈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第二处,根据前文“史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与“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可以推知,此处应表达人类可能会丢饭碗,可填“岌岌可危”。岌岌可危: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根据后文“这首小诗清新别致、朗朗上口”与“能轻松地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语境强调智能机器人能轻松、成功地进行创作,故填写“轻松创作了这首小诗”。B处,根据前文“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紧接着一个“不过”,意思发生了转变,语境强调有专家认为不要如“惊弓之鸟”,故填写“这是杞人忧天/我们不必为此过分担忧”。【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线的句子一共存在两处语病:第一处,“第一款国内”,语序不当,“第一款”是表示顺序的定语,“国内”是示表领属的定语,表领属性的定语在前面,应改成“国内第一款”;第二处,“利用综合”,语序不当,“综合”作为状语来修饰“利用”,意为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三项技术,应改为“综合利用”。【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例句中引号为特定称谓。a处为引用;b处为特定称谓;c处为强调;d处为特殊含义。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和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暗喻有本体和喻体,常用比喻词“是”“就是”“变成”等连接,有时不用比喻词。“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一句中,“诗歌创作”是本体,“堡垒”是喻体,“堡垒”是一种防守性坚固建筑,用在此处体现了诗歌创作是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保护屏障。“最后的堡垒”被人工智能攻破,表现出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威胁和恐惧。第二问要求使用暗喻的修辞手法,以“百姓”为本体,写一个句子。可把“百姓”比喻为“基石”“船只”等,使用“是”“就是”等比喻词,表达出百姓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作用即可。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最好的相处之道,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也有人说,相处时,守住自己的立场最重要。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明确立场观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换位思考,体会别样的美《论语》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人与人之间,永远是相互的。所以,最好的相处之道,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即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你就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交往要学会将心比心,试着理解别人的辛苦,你就能对他人多一份体谅。学会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是一个人最大的善良。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如果我们能懂得换位思考,在能力范围内伸手帮一把,不仅是雪中送炭,更是别人迷茫时的一丝希望。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理解别人的内心感受。与其说齐桓公宽容大度,不如说他可以站在管仲的角度思考问题,因此他不计前嫌,重用贤臣,成为一代英明的君主。与其说莎莉文小姐是海伦·凯勒的启蒙老师,不如说莎莉文小姐才是真正从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