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医疗器械消毒标准手册_第1页
医疗机构医疗器械消毒标准手册_第2页
医疗机构医疗器械消毒标准手册_第3页
医疗机构医疗器械消毒标准手册_第4页
医疗机构医疗器械消毒标准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疗机构医疗器械消毒标准手册TOC\o"1-2"\h\u3674第一章概述 3321471.1医疗器械消毒的重要性 3240091.2本手册的目的与适用范围 322580第二章医疗器械消毒的基本原则 4270712.1消毒方法的分类 4319762.2消毒剂的选用原则 4198402.3消毒过程的监控与记录 422831第三章高压蒸汽灭菌 5109253.1高压蒸汽灭菌的原理与设备 5209273.2高压蒸汽灭菌的操作流程 5241533.2.1准备阶段 5301543.2.2灭菌阶段 5285903.2.3冷却与取出阶段 565363.3高压蒸汽灭菌的监测与验证 632873.3.1监测 6312423.3.2验证 620480第四章化学消毒 6237094.1化学消毒剂的种类与应用 655604.1.1酒精类消毒剂:主要包括乙醇、异丙醇等,适用于手部消毒、皮肤消毒以及物体表面的消毒。 6282284.1.2含氯消毒剂:如次氯酸钠、漂白粉等,具有较强的广谱杀菌作用,适用于环境、物体表面的消毒。 6140684.1.3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如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等,具有快速、高效的消毒作用,适用于空气、物体表面的消毒。 630984.1.4酸性消毒剂:如乳酸、柠檬酸等,适用于特定场所的空气、物体表面消毒。 7195794.1.5其他消毒剂:如季铵盐类、戊二醛等,具有广谱杀菌作用,适用于医疗器械的消毒。 791044.2化学消毒的操作流程 737324.2.1消毒前的准备:保证消毒场所干净、无污物,准备相应的消毒剂、消毒工具等。 745904.2.2消毒剂的配制:按照消毒剂说明书或相关规定,准确配制消毒剂浓度。 7151364.2.3消毒操作:采用擦拭、浸泡、喷洒等方法,对消毒对象进行均匀、彻底的消毒。 7257234.2.4消毒后处理:消毒完毕后,对消毒场所、消毒工具等进行清洗、干燥,避免交叉感染。 7321364.2.5消毒剂的储存与废弃:妥善储存消毒剂,保证其安全、有效;对废弃的消毒剂进行无害化处理。 7100344.3化学消毒的监测与记录 7284634.3.1消毒剂的监测:定期检测消毒剂的浓度,保证其在有效范围内。 776764.3.2消毒效果的监测:通过微生物检测、现场检查等方式,评估消毒效果。 7154194.3.3记录与报告:详细记录消毒剂的配制、使用、监测结果等信息,及时报告异常情况。 7257864.3.4消毒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定期对消毒人员进行培训、考核,提高其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76139第五章辐照消毒 752905.1辐照消毒的原理与设备 7177215.2辐照消毒的操作流程 8168745.3辐照消毒的监测与验证 823080第六章低温消毒 9312756.1低温消毒的方法与设备 9258206.1.1方法 9301556.1.2设备 9318516.2低温消毒的操作流程 9304486.2.1准备工作 9276876.2.2操作步骤 9282546.3低温消毒的监测与记录 10208816.3.1监测 10317756.3.2记录 102802第七章非器械类物品的消毒 10210417.1表面消毒的方法与操作 109637.1.1消毒剂选择 10291377.1.2消毒方法 1054477.1.3操作步骤 11164317.2空气消毒的方法与操作 1194807.2.1消毒剂选择 1155027.2.2消毒方法 11143497.2.3操作步骤 11168287.3水质消毒的方法与操作 11105077.3.1消毒剂选择 1173497.3.2消毒方法 12248037.3.3操作步骤 128962第八章消毒剂的使用与储存 12112958.1消毒剂的储存与管理 12286898.2消毒剂的正确使用方法 12238878.3消毒剂的不良反应与处理 139605第九章消毒过程中的安全防护 13111369.1消毒人员的个人防护 1347129.1.1消毒人员的基本要求 13299769.1.2个人防护措施 13166389.2消毒场所的安全管理 1448279.2.1场所设置 1421179.2.2消毒场所的卫生要求 1410089.2.3安全管理措施 14262149.3消毒的应急处理 14171699.3.1分类 14214019.3.2应急处理措施 14221029.3.3应急处理后的善后工作 1531057第十章消毒效果的监测与评价 153026510.1消毒效果的监测方法 152244510.2消毒效果的评估标准 151989910.3消毒效果监测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152956510.3.1数据记录 15944410.3.2数据分析 16第一章概述1.1医疗器械消毒的重要性医疗器械是医疗机构开展诊疗活动不可或缺的工具,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医疗器械消毒是指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杀灭或消除医疗器械上的微生物,保证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医疗器械消毒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预防交叉感染: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患者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污染,若不进行彻底消毒,可能导致病原微生物在患者之间传播,引发交叉感染。(2)保障患者安全:医疗器械消毒不合格,可能导致患者在使用过程中感染病原微生物,引发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3)提高诊疗效果:医疗器械消毒合格,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提高诊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1.2本手册的目的与适用范围本手册旨在为医疗机构提供一套系统、完善的医疗器械消毒标准,指导医疗机构在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进行规范消毒,保证患者安全。本手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医疗器械消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医疗器械消毒程序的制定与执行;(3)医疗器械消毒效果的监测与评价;(4)医疗器械消毒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本手册适用于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本手册的规定和要求,旨在帮助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医疗器械消毒管理制度,提高医疗器械消毒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第二章医疗器械消毒的基本原则2.1消毒方法的分类医疗器械消毒是保证医疗器械安全使用的重要环节,消毒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物理消毒法:包括高温高压蒸汽消毒、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等。物理消毒法具有消毒彻底、无残留、不污染环境等优点。(2)化学消毒法:利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如酒精、碘伏、过氧化氢等。化学消毒法操作简便,适用于不耐高温的医疗器械。(3)生物消毒法:利用生物酶或其他生物制剂进行消毒,如溶菌酶、乳酸菌等。生物消毒法对环境友好,但消毒效果相对较弱。2.2消毒剂的选用原则消毒剂的选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有效性:选择的消毒剂应具有广泛的杀菌谱,能有效地杀灭各类微生物。(2)安全性:消毒剂应对人体和环境无害,不产生有害物质。(3)稳定性:消毒剂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不易分解、变质。(4)经济性:消毒剂的价格应合理,且在使用过程中成本低。(5)易用性:消毒剂的操作简便,易于储存和使用。2.3消毒过程的监控与记录为保证医疗器械消毒的效果,应对消毒过程进行严格的监控与记录:(1)消毒前的准备:检查消毒设备是否正常运行,消毒剂是否符合要求,保证消毒环境符合规定。(2)消毒过程: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消毒操作规程进行,保证消毒剂浓度、作用时间等参数达到要求。(3)消毒后的处理:对消毒后的医疗器械进行清洗、干燥,并进行质量检测,保证无残留微生物。(4)记录与报告:详细记录消毒过程的相关参数,如消毒剂种类、浓度、作用时间等,并及时报告消毒效果。(5)定期检查与评估:对消毒设备、消毒剂和消毒过程进行定期检查与评估,保证消毒质量。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保证医疗器械消毒的效果,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医疗服务。第三章高压蒸汽灭菌3.1高压蒸汽灭菌的原理与设备高压蒸汽灭菌是利用高温高压的蒸汽对医疗器械进行杀菌消毒的一种方法。其原理主要是通过高温高压的蒸汽破坏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细胞壁和蛋白质,从而达到杀灭微生物的目的。高压蒸汽灭菌设备主要包括灭菌器、蒸汽发生器、控制系统、安全装置等部分。灭菌器是高压蒸汽灭菌的核心设备,根据不同类型和容量,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灭菌器。蒸汽发生器用于产生高温高压的蒸汽,控制系统负责对灭菌过程进行自动控制,安全装置则保证灭菌过程的安全性。3.2高压蒸汽灭菌的操作流程3.2.1准备阶段(1)检查灭菌器是否清洁,并保证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2)将待灭菌的医疗器械按照规定进行分类、摆放,保证器械表面无污物、水分。(3)准备灭菌剂、指示卡、记录表等所需物品。3.2.2灭菌阶段(1)将待灭菌的器械放入灭菌器内,关紧灭菌器门。(2)启动灭菌器,设定相应的温度、压力和时间参数。(3)待蒸汽发生器产生高温高压蒸汽后,将蒸汽送入灭菌器内。(4)在设定的温度、压力下,保持一定时间的灭菌过程。(5)灭菌结束后,关闭蒸汽发生器,等待灭菌器内压力降至atmosphericpressure。3.2.3冷却与取出阶段(1)打开灭菌器门,取出已灭菌的医疗器械。(2)将灭菌器内的冷却水排尽,取出灭菌指示卡。(3)将灭菌后的器械进行干燥、整理,记录灭菌日期和操作者姓名。3.3高压蒸汽灭菌的监测与验证为保证高压蒸汽灭菌的效果,需对灭菌过程进行监测与验证。3.3.1监测(1)温度监测: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灭菌器内的温度,保证达到设定的温度要求。(2)压力监测:通过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灭菌器内的压力,保证达到设定的压力要求。(3)时间监测:通过计时器控制灭菌时间,保证达到设定的灭菌时间。3.3.2验证(1)生物指示剂验证:将生物指示剂放入灭菌器内,与医疗器械一同进行灭菌。灭菌结束后,观察生物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判断灭菌效果。(2)化学指示剂验证:将化学指示剂放入灭菌器内,与医疗器械一同进行灭菌。灭菌结束后,观察化学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判断灭菌效果。(3)物理指示剂验证:通过检测灭菌器内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参数,判断灭菌效果。通过以上监测与验证手段,保证高压蒸汽灭菌的效果,为医疗器械的消毒提供有力保障。第四章化学消毒4.1化学消毒剂的种类与应用化学消毒剂是医疗机构中常用的消毒方法之一,其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4.1.1酒精类消毒剂:主要包括乙醇、异丙醇等,适用于手部消毒、皮肤消毒以及物体表面的消毒。4.1.2含氯消毒剂:如次氯酸钠、漂白粉等,具有较强的广谱杀菌作用,适用于环境、物体表面的消毒。4.1.3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如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等,具有快速、高效的消毒作用,适用于空气、物体表面的消毒。4.1.4酸性消毒剂:如乳酸、柠檬酸等,适用于特定场所的空气、物体表面消毒。4.1.5其他消毒剂:如季铵盐类、戊二醛等,具有广谱杀菌作用,适用于医疗器械的消毒。各类化学消毒剂的应用需根据消毒对象、环境及微生物种类选择合适的消毒剂。4.2化学消毒的操作流程化学消毒的操作流程如下:4.2.1消毒前的准备:保证消毒场所干净、无污物,准备相应的消毒剂、消毒工具等。4.2.2消毒剂的配制:按照消毒剂说明书或相关规定,准确配制消毒剂浓度。4.2.3消毒操作:采用擦拭、浸泡、喷洒等方法,对消毒对象进行均匀、彻底的消毒。4.2.4消毒后处理:消毒完毕后,对消毒场所、消毒工具等进行清洗、干燥,避免交叉感染。4.2.5消毒剂的储存与废弃:妥善储存消毒剂,保证其安全、有效;对废弃的消毒剂进行无害化处理。4.3化学消毒的监测与记录为保证化学消毒的效果,需对消毒过程进行监测与记录:4.3.1消毒剂的监测:定期检测消毒剂的浓度,保证其在有效范围内。4.3.2消毒效果的监测:通过微生物检测、现场检查等方式,评估消毒效果。4.3.3记录与报告:详细记录消毒剂的配制、使用、监测结果等信息,及时报告异常情况。4.3.4消毒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定期对消毒人员进行培训、考核,提高其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第五章辐照消毒5.1辐照消毒的原理与设备辐照消毒是利用电离辐射或紫外线等辐射源产生的辐射能量,对微生物细胞产生致死性损伤,从而达到杀灭或去除微生物的目的。辐照消毒具有高效、快速、无残留等特点,适用于医疗器械的消毒。辐照消毒的原理主要是通过辐射能量作用于微生物细胞,导致其DNA、RNA等生物大分子损伤,使细胞失去繁殖能力。具体来说,电离辐射会使细胞内水分子发生电离,产生自由基,进而损伤生物大分子;紫外线则通过作用于细胞内的核酸,使其发生突变,导致细胞死亡。常用的辐照消毒设备有:γ射线辐照装置、电子束辐照装置、紫外线消毒装置等。γ射线辐照装置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如钴60)产生的γ射线进行消毒;电子束辐照装置则利用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进行消毒;紫外线消毒装置则是利用紫外线灯产生的紫外线进行消毒。5.2辐照消毒的操作流程辐照消毒的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准备阶段:保证待消毒的医疗器械表面清洁、干燥,无污垢、油脂等杂质。对于不耐辐射的器械,需进行特殊处理,如涂覆防护层等。(2)摆放阶段:将待消毒的医疗器械按照规定的方式摆放,保证辐照场均匀覆盖到每个器械。对于大型器械,需拆分成小部件进行辐照。(3)辐照阶段:根据器械的材质、尺寸和辐照源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辐照剂量和辐照时间。启动辐照设备,对医疗器械进行辐照消毒。(4)冷却阶段:辐照消毒后,需等待医疗器械冷却至室温,以防止热损伤。(5)检测阶段:对辐照消毒后的医疗器械进行生物检测,保证其达到消毒要求。(6)记录与报告:记录辐照消毒的过程参数,如辐照剂量、辐照时间等,并编写辐照消毒报告。5.3辐照消毒的监测与验证为保证辐照消毒的效果,需对辐照过程进行监测与验证。(1)监测:通过辐照剂量计监测辐照剂量,保证其符合规定要求。同时对辐照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2)验证:采用生物指示剂对辐照消毒效果进行验证。生物指示剂是一种含有已知数量微生物的载体,通过检测辐照消毒后生物指示剂的存活率,评估消毒效果。(3)记录与报告:记录监测与验证数据,分析辐照消毒效果,为改进消毒工艺提供依据。同时编写监测与验证报告,供相关部门审查。第六章低温消毒6.1低温消毒的方法与设备6.1.1方法低温消毒是指采用低温技术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处理的方法。该方法主要利用低温环境下的化学消毒剂或生物酶制剂,以达到杀灭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目的。低温消毒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过氧化氢低温消毒法: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在低温环境下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2)乙醇低温消毒法:采用乙醇溶液在低温环境下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3)臭氧低温消毒法:利用臭氧气体在低温环境下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4)生物酶制剂低温消毒法:利用生物酶制剂在低温环境下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6.1.2设备低温消毒设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低温消毒柜:用于存放低温消毒剂和医疗器械,保证消毒过程的温度控制。(2)低温消毒剂:包括过氧化氢、乙醇、臭氧等消毒剂。(3)生物酶制剂:用于低温消毒的生物酶制剂。(4)消毒剂稀释器:用于将消毒剂稀释至适宜的浓度。6.2低温消毒的操作流程6.2.1准备工作(1)选择合适的低温消毒方法及设备。(2)确认医疗器械的材质、型号和消毒要求。(3)准备低温消毒剂、稀释器、消毒柜等设备。6.2.2操作步骤(1)将待消毒的医疗器械放入低温消毒柜。(2)根据消毒剂的使用说明,将消毒剂稀释至适宜的浓度。(3)将稀释后的消毒剂均匀喷洒在医疗器械表面。(4)关闭消毒柜门,启动低温消毒程序。(5)消毒完成后,取出医疗器械,进行干燥处理。(6)对消毒柜进行清洁和消毒,保证下一次使用的安全性。6.3低温消毒的监测与记录6.3.1监测(1)监测消毒柜的温度,保证消毒过程在低温环境下进行。(2)监测消毒剂的浓度,保证达到消毒效果。(3)监测消毒时间,保证消毒过程充分。(4)监测消毒柜的运行状态,及时发觉并解决故障。6.3.2记录(1)记录消毒日期、时间、消毒剂名称、浓度、消毒柜温度等。(2)记录消毒过程是否符合操作规程。(3)记录消毒后的医疗器械是否符合消毒要求。(4)记录消毒柜的清洁和消毒情况。通过以上监测与记录,保证低温消毒过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第七章非器械类物品的消毒7.1表面消毒的方法与操作表面消毒是医疗机构中常用的一种消毒方法,主要用于物体表面、地面、墙壁等部位的消毒处理。以下是表面消毒的方法与操作步骤:7.1.1消毒剂选择表面消毒剂应选择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对人体和环境相对安全的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消毒剂等。7.1.2消毒方法(1)擦拭法:使用浸有消毒剂的擦拭布对物体表面进行擦拭,保证擦拭均匀,作用时间应符合消毒剂说明书要求。(2)喷洒法:使用喷雾器将消毒剂均匀喷洒在物体表面,作用时间应符合消毒剂说明书要求。7.1.3操作步骤(1)准备消毒剂及擦拭布、喷雾器等工具。(2)对操作人员进行个人防护,佩戴防护手套、口罩等。(3)按照消毒剂说明书要求配置消毒液。(4)采用擦拭法或喷洒法进行消毒。(5)作用时间达到后,用清水擦拭干净,避免残留。7.2空气消毒的方法与操作空气消毒是医疗机构中控制感染的重要措施,以下是空气消毒的方法与操作步骤:7.2.1消毒剂选择空气消毒剂应选择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对人体和环境相对安全的消毒剂,如紫外线消毒灯、臭氧发生器等。7.2.2消毒方法(1)紫外线消毒法:使用紫外线消毒灯对空气进行照射,照射时间应根据房间大小和紫外线强度确定。(2)臭氧消毒法:使用臭氧发生器产生臭氧,对空气进行消毒,作用时间应符合臭氧发生器说明书要求。7.2.3操作步骤(1)准备紫外线消毒灯或臭氧发生器等设备。(2)对操作人员进行个人防护,佩戴防护眼镜、口罩等。(3)关闭门窗,保证房间内无人员。(4)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操作,开启消毒设备。(5)作用时间达到后,关闭消毒设备,通风换气。7.3水质消毒的方法与操作水质消毒是医疗机构中保障水源安全的重要环节,以下是水质消毒的方法与操作步骤:7.3.1消毒剂选择水质消毒剂应选择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对人体和环境相对安全的消毒剂,如氯、二氧化氯、臭氧等。7.3.2消毒方法(1)氯化法:将氯片或氯溶液加入水源中,搅拌均匀,作用时间应符合消毒剂说明书要求。(2)二氧化氯法:将二氧化氯发生器产生的二氧化氯气体或溶液加入水源中,搅拌均匀,作用时间应符合消毒剂说明书要求。(3)臭氧法:使用臭氧发生器对水源进行消毒,作用时间应符合臭氧发生器说明书要求。7.3.3操作步骤(1)准备水质消毒剂及相应的设备。(2)对操作人员进行个人防护,佩戴防护手套、口罩等。(3)按照消毒剂说明书要求配置消毒液。(4)将消毒剂加入水源中,搅拌均匀。(5)作用时间达到后,进行水质检测,保证水质合格。第八章消毒剂的使用与储存8.1消毒剂的储存与管理消毒剂的储存与管理是保证消毒效果和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应根据消毒剂的性质和储存要求,选择合适的储存环境。一般来说,消毒剂应储存在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内,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潮湿。还应满足以下要求:(1)分类储存:将不同种类的消毒剂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2)标识清晰:在储存区域设置明显的标识,标明消毒剂的名称、规格、生产日期、失效期等信息。(3)定期检查:定期对消毒剂进行检查,保证无过期、变质、破损等情况。(4)安全管理:加强库房安全管理,防止消毒剂丢失、被盗等情况。8.2消毒剂的正确使用方法消毒剂的正确使用是保证消毒效果的关键。以下是消毒剂的使用方法:(1)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根据消毒对象、消毒要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消毒剂。(2)配制消毒液:按照产品说明书或相关规定,准确配制消毒液浓度。(3)消毒操作:遵循消毒操作规程,对消毒对象进行彻底、均匀的消毒。(4)消毒时间:根据消毒剂特点和消毒对象,确定合适的消毒时间。(5)防护措施:使用消毒剂时,操作人员应穿戴防护用品,防止消毒剂对人体造成伤害。(6)清洗与干燥:消毒完成后,应及时清洗消毒对象,并保持干燥。8.3消毒剂的不良反应与处理消毒剂在正确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1)皮肤刺激:部分消毒剂可能对皮肤产生刺激,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处理方法:立即停止使用,清洗受刺激部位,必要时就医。(2)呼吸道刺激:部分消毒剂具有刺激性气味,可能引起呼吸道不适。处理方法:加强通风,避免长时间接触,必要时使用防护口罩。(3)眼睛刺激:消毒剂溅入眼睛,可能导致眼睛疼痛、红肿等症状。处理方法: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必要时就医。(4)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可能对消毒剂产生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瘙痒等症状。处理方法:立即停止使用,更换其他消毒剂,并就医检查。(5)中毒:误食或大量接触消毒剂,可能导致中毒。处理方法:立即就医,进行洗胃、导泄等治疗措施。第九章消毒过程中的安全防护9.1消毒人员的个人防护9.1.1消毒人员的基本要求消毒人员在执行消毒任务时,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了解消毒剂的性质、作用机理及安全使用方法。同时消毒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够承担消毒工作的强度。9.1.2个人防护措施消毒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以下个人防护措施:(1)穿戴合适的防护服装,包括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口罩等;(2)避免直接接触消毒剂,以免对皮肤和粘膜造成刺激或损伤;(3)操作过程中,保持室内通风,降低消毒剂在空气中的浓度;(4)定期进行体检,保证身体状况良好。9.2消毒场所的安全管理9.2.1场所设置消毒场所应设置在独立、通风、干燥的区域,避免与其他场所混用。场所内应配备必要的消毒设备、防护设施及急救器材。9.2.2消毒场所的卫生要求消毒场所应保持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场所内不得存放易燃、易爆物品,保证安全。9.2.3安全管理措施消毒场所的安全管理措施包括:(1)建立健全消毒场所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和职责;(2)定期对消毒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3)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提醒人员注意安全;(4)加强场所内的安全巡查,及时发觉并排除安全隐患。9.3消毒的应急处理9.3.1分类消毒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消毒剂泄漏、溢出;(2)消毒剂误食、误吸;(3)消毒剂对皮肤、粘膜造成损伤;(4)火灾、爆炸等意外。9.3.2应急处理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消毒,应采取以下应急处理措施:(1)消毒剂泄漏、溢出:立即关闭泄漏源,用砂土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