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疗卫生器械清洗消毒手册TOC\o"1-2"\h\u1623第一章医疗卫生器械概述 3323561.1医疗器械分类 3119651.1.1诊断器械 3168671.1.2治疗器械 348141.1.3康复器械 3235901.1.4预防器械 3313011.1.5辅助器械 3261521.2清洗消毒的重要性 3291021.2.1预防交叉感染 3152901.2.2保障患者安全 3187341.2.3延长器械使用寿命 424931.2.4提高医疗质量 4190091.2.5降低医疗成本 428991.2.6保障医护人员健康 4257771.2.7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421897第二章清洗消毒前的准备 4215332.1器械接收与检查 4197722.2清洗消毒人员的培训 427482.3清洗消毒设备的准备 5335第三章器械的初步处理 5213233.1器械的拆卸与组装 5131653.1.1拆卸原则 5274523.1.2拆卸步骤 5276173.1.3组装步骤 681043.2器械的清洗方法 664923.2.1手工清洗 627123.2.2高压水枪清洗 69133.2.3超声波清洗 6152443.3清洗效果的评估 6205013.3.1目测检查 7116453.3.2显微镜检查 748413.3.3化学检测 7157863.3.4生物检测 728813第四章清洗消毒剂的选择与应用 7127694.1清洗消毒剂的种类 7178204.2清洗消毒剂的正确使用 746634.3清洗消毒剂的储存与更换 810291第五章物理消毒法 8310425.1高压蒸汽灭菌法 8311635.2紫外线消毒法 9223515.3低温等离子体消毒法 913257第六章化学消毒法 9184796.1化学消毒剂的种类 10125886.2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 10226766.3化学消毒剂的储存与安全 1031858第七章清洗消毒后的处理 11161387.1器械的干燥与包装 11141697.1.1干燥处理 11281847.1.2包装处理 1128287.2器械的储存与分发 11204927.2.1储存条件 11202617.2.2储存期限 11170217.2.3分发流程 12178557.3器械的追溯与质量管理 12221537.3.1追溯管理 12320367.3.2质量管理 1217498第八章清洗消毒过程中的生物安全 12112228.1生物安全风险的识别 12131748.1.1风险来源 12169078.1.2风险识别方法 13181458.2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139748.2.1个人防护 1349048.2.2设备与环境防护 13228858.2.3消毒剂的选择与使用 1355678.3生物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 13122058.3.1事件报告 13164788.3.2应急处理 14206168.3.3后续处理 1468第九章清洗消毒效果的监测与评估 1470629.1监测方法与指标 14103709.2监测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1425049.3持续改进与质量提升 158132第十章清洗消毒手册的编制与修订 153138510.1手册的编制原则 152999610.1.1符合法规要求 153274610.1.2科学性 152386910.1.3实用性 151787110.1.4系统性 152429610.1.5可持续更新 152402810.2手册的修订与更新 163128910.2.1定期评估 161271110.2.2跟踪法规变化 16748110.2.3引入新技术 161603510.2.4加强专家指导 16843810.3手册的培训与推广 16345110.3.1培训对象 16611010.3.2培训内容 161064410.3.3培训方式 161632510.3.4培训效果评估 161674310.3.5推广应用 16第一章医疗卫生器械概述1.1医疗器械分类医疗器械是用于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人类疾病的工具与设备。根据医疗器械的用途、结构和功能,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1.1诊断器械诊断器械主要用于检测和诊断疾病,包括临床检验分析仪器、医学影像设备、生物传感器等。1.1.2治疗器械治疗器械用于治疗疾病,包括手术器械、心脏起搏器、电疗设备、激光治疗设备等。1.1.3康复器械康复器械用于帮助患者恢复生理功能,包括假肢、矫形器、康复训练设备等。1.1.4预防器械预防器械用于预防疾病,包括疫苗注射器、避孕套、防护服等。1.1.5辅助器械辅助器械用于支持医疗机构运营,包括病床、手术台、输液架等。1.2清洗消毒的重要性清洗消毒是保证医疗器械安全、有效使用的重要环节。以下是清洗消毒在医疗卫生器械管理中的重要性:1.2.1预防交叉感染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清洗消毒,可能导致病原微生物在患者之间传播,引起交叉感染。1.2.2保障患者安全清洗消毒可以去除医疗器械表面的污垢、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降低感染风险,保障患者安全。1.2.3延长器械使用寿命清洗消毒可以去除医疗器械表面的污垢,防止腐蚀、生锈等,从而延长器械的使用寿命。1.2.4提高医疗质量清洗消毒后的医疗器械可以保证其功能稳定,提高治疗效果,进而提高医疗质量。1.2.5降低医疗成本通过清洗消毒,可以减少因交叉感染导致的并发症和再次治疗,从而降低医疗成本。1.2.6保障医护人员健康清洗消毒可以减少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接触病原微生物的机会,降低感染风险,保障医护人员健康。1.2.7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有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清洗消毒规定,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使用。第二章清洗消毒前的准备2.1器械接收与检查器械接收与检查是清洗消毒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其目的在于保证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接收医疗器械时,工作人员应遵循以下流程:(1)核对器械清单,保证数量、规格、型号等信息准确无误。(2)检查器械的完整性、损坏程度和锈蚀情况,如有问题,及时向上级报告。(3)检查器械的包装,保证包装完好、无破损、无污染。(4)检查器械的有效期,保证器械在有效期内使用。(5)对一次性使用器械,应检查生产日期、有效期、包装完整性等,保证符合使用要求。2.2清洗消毒人员的培训清洗消毒人员的培训是保证清洗消毒质量的关键。培训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清洗消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医疗器械的分类、结构、材质及清洗消毒要求。(3)清洗消毒剂的种类、作用机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4)清洗消毒设备的操作方法、维护保养及故障排除。(5)消毒效果的评价方法。(6)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培训结束后,应对清洗消毒人员进行考核,保证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2.3清洗消毒设备的准备清洗消毒设备的准备是清洗消毒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以下为清洗消毒设备准备的基本要求:(1)选择合适的清洗消毒设备,根据器械的材质、结构和使用要求选择相应的清洗消毒设备。(2)检查清洗消毒设备的功能完整性,保证设备正常运行。(3)准备充足的清洗消毒剂,根据器械的材质和清洗消毒要求选择合适的清洗消毒剂。(4)准备相应的清洗消毒工具,如刷子、毛巾、容器等。(5)检查清洗消毒设备的安全防护设施,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6)对清洗消毒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保养,保证设备运行稳定。第三章器械的初步处理3.1器械的拆卸与组装器械的拆卸与组装是器械清洗消毒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正确的拆卸与组装方法能够保证器械清洗的彻底性,避免细菌和病毒的滋生。3.1.1拆卸原则在进行器械拆卸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器械的构造和功能,合理选择拆卸方法;(2)拆卸过程中应避免对器械造成损伤;(3)拆卸后,应将各部件分类存放,避免丢失和混淆。3.1.2拆卸步骤(1)准备拆卸工具,如扳手、螺丝刀等;(2)按照器械说明书或拆装图,了解器械的结构和拆卸顺序;(3)按照拆卸顺序,逐步拆卸器械;(4)拆卸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器械的精密部件,避免损坏。3.1.3组装步骤器械清洗完成后,需要进行组装。组装步骤如下:(1)按照拆卸的反顺序,逐步组装器械;(2)保证各部件安装到位,连接牢固;(3)检查器械的功能是否正常,如有异常,及时调整;(4)对组装后的器械进行外观检查,保证无损坏和遗漏。3.2器械的清洗方法器械的清洗是保证其安全使用的关键环节,以下为常见的器械清洗方法:3.2.1手工清洗手工清洗适用于不耐高温、易变形的器械。具体步骤如下:(1)将器械放入清洗槽中,用流动水冲洗;(2)使用适量的清洁剂,对器械进行刷洗;(3)用流动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3.2.2高压水枪清洗高压水枪清洗适用于表面光滑、不易变形的器械。具体步骤如下:(1)将器械放入清洗槽中,用流动水冲洗;(2)使用高压水枪,对器械表面进行喷射清洗;(3)用流动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3.2.3超声波清洗超声波清洗适用于形状复杂、难以手工清洗的器械。具体步骤如下:(1)将器械放入超声波清洗机中,加入清洗液;(2)启动超声波清洗机,清洗约510分钟;(3)用流动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3.3清洗效果的评估清洗效果的评估是保证器械清洗质量的重要环节。以下为评估方法:3.3.1目测检查通过肉眼观察器械表面是否干净、无污垢、无锈迹等,判断清洗效果。3.3.2显微镜检查使用显微镜观察器械表面,检查是否存在细菌、病毒等微生物。3.3.3化学检测对清洗后的器械进行化学检测,如ATP检测、蛋白检测等,以评估清洗效果。3.3.4生物检测对清洗后的器械进行生物检测,如细菌培养、病毒检测等,以评估清洗效果。第四章清洗消毒剂的选择与应用4.1清洗消毒剂的种类清洗消毒剂是医疗卫生器械清洗消毒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辅助用品,其种类繁多,包括以下几类:(1)酶类清洗剂:能分解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适用于器械表面的污垢清洗。(2)表面活性剂:具有去污、乳化和消毒作用,适用于各种器械的清洗消毒。(3)氧化剂:具有较强的氧化作用,能破坏细菌细胞壁,适用于不耐热的器械消毒。(4)醇类消毒剂:具有广泛的杀菌作用,对皮肤和黏膜刺激性较小,适用于手部消毒。(5)酚类消毒剂: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对皮肤和黏膜有一定刺激性,适用于环境消毒。(6)季铵盐类消毒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对皮肤和黏膜刺激性较小,适用于器械和环境的消毒。4.2清洗消毒剂的正确使用为保证清洗消毒效果,正确使用清洗消毒剂。以下为清洗消毒剂的正确使用方法:(1)根据器械材质和污染程度选择合适的清洗消毒剂。(2)按照产品说明书配置消毒剂浓度,保证消毒效果。(3)将消毒剂均匀涂抹或浸泡在器械表面,作用时间应符合产品说明书要求。(4)使用过程中,注意观察消毒剂的颜色、气味等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更换。(5)消毒结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避免残留消毒剂对器械造成腐蚀。4.3清洗消毒剂的储存与更换为保证清洗消毒剂的质量和效果,应妥善储存和定期更换:(1)储存条件:清洗消毒剂应存放在通风、干燥、避光的环境中,避免高温、潮湿和冻结。(2)储存期限:不同类型的清洗消毒剂有不同的储存期限,应根据产品说明书进行储存。(3)更换周期:定期检查清洗消毒剂的质量,如发觉颜色、气味等异常,应及时更换。(4)废液处理:废弃的清洗消毒剂应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进行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第五章物理消毒法5.1高压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物理消毒方法,主要利用高温高压的蒸汽来杀灭微生物。该方法具有灭菌效果彻底、快速、简便等特点,适用于大部分医疗卫生器械的消毒。高压蒸汽灭菌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高温高压的蒸汽穿透器械表面,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等生命物质,使其失去活性。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工作:保证灭菌器清洁,并将待灭菌的器械放入灭菌器内。(2)装载:将器械按照规定的装载方式放入灭菌器内,避免器械之间相互挤压。(3)灭菌过程:启动灭菌器,使其达到设定的温度和压力,维持一定时间。(4)冷却:灭菌完成后,关闭灭菌器,等待其自然冷却至室温。(5)取出:取出已灭菌的器械,检查灭菌效果。(6)记录:记录灭菌日期、时间、器械名称等信息。5.2紫外线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是利用紫外线辐射杀灭微生物的一种物理消毒方法。紫外线具有较高的能量,能破坏微生物的核酸,使其失去繁殖能力。紫外线消毒法操作简便,适用于空气、物体表面和水源的消毒。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工作:保证消毒区域清洁,关闭门窗,避免光线泄露。(2)安装紫外线消毒灯:将紫外线消毒灯安装于消毒区域上方,高度适中。(3)开启消毒灯:开启紫外线消毒灯,照射消毒区域。(4)维持照射时间:根据消毒灯的功率和消毒区域的大小,维持一定的照射时间。(5)关闭消毒灯:照射时间结束后,关闭紫外线消毒灯。(6)记录:记录消毒日期、时间、消毒区域等信息。5.3低温等离子体消毒法低温等离子体消毒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物理消毒方法,利用低温等离子体产生的活性物质杀灭微生物。该方法具有高效、快速、无污染等特点,适用于医疗卫生器械的消毒。低温等离子体消毒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低温等离子体中的活性物质(如氧自由基、臭氧等)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使其失去活性。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工作:保证消毒器清洁,并将待消毒的器械放入消毒器内。(2)装载:将器械按照规定的装载方式放入消毒器内,避免器械之间相互挤压。(3)消毒过程:启动消毒器,使其产生低温等离子体,对器械进行消毒。(4)维持消毒时间:根据消毒器的工作原理和消毒区域的大小,维持一定的消毒时间。(5)取出:消毒完成后,取出已消毒的器械。(6)记录:记录消毒日期、时间、器械名称等信息。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医疗器械的种类、材质和消毒要求选择合适的物理消毒方法,以保证消毒效果。第六章化学消毒法6.1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化学消毒剂是医疗卫生器械清洗消毒过程中常用的消毒方法之一。根据其化学成分及消毒机制,化学消毒剂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氧化剂类:如过氧化氢、过氧乙酸、臭氧等,主要通过氧化作用破坏微生物的细胞壁、蛋白质等结构,从而达到消毒效果。(2)醛类:如甲醛、戊二醛等,通过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和核酸结构,使其失去活性。(3)醇类:如乙醇、异丙醇等,具有脱水、凝固蛋白质的作用,对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有较好的杀灭效果。(4)酚类:如苯酚、甲酚等,能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使其失去活性。(5)季铵盐类:如苯扎溴铵、癸甲溴铵等,通过改变微生物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细胞内物质外流,从而达到消毒目的。6.2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主要包括浸泡、喷洒、擦拭等。(1)浸泡法:将待消毒的医疗器械放入消毒剂溶液中,浸泡一定时间,使消毒剂充分接触器械表面,达到消毒效果。(2)喷洒法:将消毒剂均匀喷洒在器械表面,保持湿润一定时间,使消毒剂充分渗透到器械的各个部位。(3)擦拭法:用消毒剂擦拭器械表面,反复擦拭,直至消毒剂充分覆盖器械表面。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根据消毒剂的种类、浓度、作用时间等因素进行选择。同时注意观察消毒剂的颜色、气味等变化,以保证消毒效果。6.3化学消毒剂的储存与安全化学消毒剂的储存与安全,以下为几点注意事项:(1)储存条件:化学消毒剂应储存在通风、干燥、避光的环境中,避免高温、潮湿等因素影响其稳定性。(2)包装密封:化学消毒剂的包装应完好无损,密封保存,防止挥发、泄漏等。(3)标识清晰:化学消毒剂的外包装应标明产品名称、规格、生产日期、有效期等信息,便于使用者识别。(4)使用安全: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操作人员应佩戴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等,避免直接接触消毒剂。同时注意防止消毒剂溅入眼睛或皮肤,一旦发生,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5)废弃处理:化学消毒剂使用后,废弃的消毒剂及容器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第七章清洗消毒后的处理7.1器械的干燥与包装清洗消毒后的医疗卫生器械,需进行严格的干燥与包装处理,以保证其安全、卫生地应用于临床。7.1.1干燥处理器械在清洗消毒后,应采用合适的干燥方法进行干燥。常见的干燥方法包括:(1)自然干燥:将器械放置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自然晾干。(2)机械干燥:使用干燥机对器械进行强制干燥。(3)高温干燥:在特定温度下对器械进行干燥,适用于耐高温的器械。7.1.2包装处理干燥后的器械应进行适当的包装,以防止二次污染。包装材料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医用包装材料。以下是包装处理的几个关键步骤:(1)检查器械完整性:在包装前,应检查器械的完整性,保证无损坏、变形等情况。(2)分类与编号:按照器械的种类、规格、型号进行分类与编号,便于后续分发与管理。(3)包装方法:采用医用包装材料进行密封包装,保证包装牢固、密封。7.2器械的储存与分发清洗消毒后的器械,在储存与分发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7.2.1储存条件器械应存放在清洁、干燥、通风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高温、潮湿等因素对器械造成损害。7.2.2储存期限器械的储存期限应根据其材质、用途等因素确定。对于长期储存的器械,应定期进行质量检查,保证其安全有效。7.2.3分发流程器械分发应遵循以下流程:(1)确认需求:根据临床需求,确认器械的种类、规格、数量。(2)领取与登记:领取器械时,应进行详细登记,包括器械名称、规格、数量、领取人等信息。(3)分发与交接:将器械分发至临床科室,并与科室人员进行交接,保证器械安全、准确送达。7.3器械的追溯与质量管理器械的追溯与质量管理是保证器械安全、有效的重要环节。7.3.1追溯管理器械追溯管理应包括以下内容:(1)生产日期、批号:记录器械的生产日期、批号,便于追溯。(2)清洗消毒记录:记录器械的清洗消毒时间、方法、消毒剂种类等信息。(3)使用记录:记录器械的使用科室、使用人、使用时间等信息。7.3.2质量管理器械质量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定期检查:对在用器械进行定期质量检查,保证其安全、有效。(2)故障处理:发觉器械故障时,应及时报告,并进行维修或更换。(3)报废处理:对于无法修复或达到使用寿命的器械,应按照规定进行报废处理。通过以上措施,保证医疗卫生器械在清洗消毒后的处理过程中,达到安全、卫生、有效的标准。第八章清洗消毒过程中的生物安全8.1生物安全风险的识别8.1.1风险来源在医疗卫生器械清洗消毒过程中,生物安全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它们可能存在于医疗器械表面、清洗消毒液中或空气中。(2)生物污染物:如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含有病原微生物,可能引发交叉感染。(3)消毒剂:部分消毒剂可能对皮肤、粘膜产生刺激或过敏反应,甚至具有毒性。8.1.2风险识别方法(1)现场检查:观察清洗消毒过程中的操作规范、设备运行状况、消毒剂使用情况等。(2)微生物检测:定期对医疗器械、清洗消毒液、空气等进行微生物检测,评估生物安全风险。(3)风险评估:结合现场检查和微生物检测数据,分析生物安全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8.2生物安全防护措施8.2.1个人防护(1)操作人员应穿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如防护服、口罩、手套等。(2)操作过程中,避免直接接触病原微生物和生物污染物。(3)定期进行手部卫生,使用洗手液或免洗手消毒剂。8.2.2设备与环境防护(1)保证清洗消毒设备正常运行,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2)对清洗消毒场所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环境整洁。(3)合理布局清洗消毒区域,避免交叉污染。8.2.3消毒剂的选择与使用(1)选择合适的消毒剂,保证消毒效果。(2)严格按照消毒剂使用说明进行操作,避免浓度、时间等方面的偏差。(3)定期更换消毒剂,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8.3生物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8.3.1事件报告一旦发生生物安全事件,应立即向上级领导报告,并详细记录事件经过、涉及人员、设备等信息。8.3.2应急处理(1)立即停止清洗消毒操作,对涉及区域进行隔离。(2)对污染的医疗器械、设备、环境等进行彻底消毒。(3)对涉及人员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进行隔离治疗。(4)对事件原因进行调查,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8.3.3后续处理(1)对事件涉及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关注其健康状况。(2)对整改措施进行跟踪落实,保证生物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3)定期对事件进行回顾和总结,提高生物安全管理水平。第九章清洗消毒效果的监测与评估9.1监测方法与指标为保证医疗卫生器械清洗消毒的效果,需采用科学的监测方法与指标进行评估。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物理监测:通过观察器械表面的清洁度、干燥程度等指标,评估清洗消毒效果。(2)化学监测:使用化学指示卡或试纸,检测消毒剂浓度、消毒时间等参数,以保证消毒效果。(3)生物监测:采用微生物培养、PCR等方法,对器械表面的微生物数量进行检测,以评估消毒效果。监测指标包括:(1)清洗效果指标:器械表面清洁度、残留污物量、干燥程度等。(2)消毒效果指标:消毒剂浓度、消毒时间、微生物杀灭率等。9.2监测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监测结果需详细记录,包括监测时间、监测方法、监测指标数据等。以下为监测结果记录与分析的基本步骤:(1)记录监测数据:按照规定格式,将监测结果记录在清洗消毒效果监测表中。(2)分析监测数据: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清洗消毒效果是否达到规定标准。(3)反馈监测结果:将监测结果反馈给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印刷厂操作人员聘用合同范本
- 医院物流管理聘用合同
- 建筑施工用电供应合同
- 临时质量检验员合同范本
- 2025房屋拆除施工合同
- 高层观光平台施工总承包合同
- 体育场馆招投标代理合同样本
- 道路交通信号系统改造合同
- 创新生产伙伴:车床租赁合同
- 2025国内旅游组团合同版样书
- 糠醛工艺操作规程
- 房建项目工程质量标准化图册(179页)
- 天津人社局解除劳动合同证明书
- 化工厂车间、班组日常安全检查表
- 小学低年级体育游戏化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 复式交分道岔的检查方法资料讲解
-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ISOIEC 170252017)
- S775(八) 重力式无阀滤池
- T∕GEIA 14-2021 华式箱式变电站试验导则
- 道路桥梁施工工艺流程图
- m3352系列光盘epc9200i l512liv128li用户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