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与卫生保健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医学与卫生保健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医学与卫生保健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医学与卫生保健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医学与卫生保健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学与卫生保健作业指导书TOC\o"1-2"\h\u32072第1章医学基础概念 3157481.1医学发展简史 3111331.2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3275151.3现代医学研究方法 33057第2章人体结构与功能 4201362.1解剖学与组织学 425402.1.1细胞结构与功能 4160882.1.2四种基本组织 4228072.1.3器官与系统 4224662.2生理学与生物化学 4190082.2.1生理学基本概念 4254032.2.2生物化学基本概念 5212742.2.3生理与生化过程的相互联系 5282832.3神经系统与心理功能 5186972.3.1神经系统结构 5108132.3.2神经系统功能 538972.3.3心理功能与神经系统的联系 529930第3章疾病与病因学 5149993.1疾病概念与分类 5100483.2病因与发病机制 66113.3流行病学简介 616147第4章诊断与检查方法 6190534.1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784624.1.1病史采集 7154334.1.2体格检查 7127174.2实验室检查 7202114.2.1血液学检查 7181104.2.2尿液检查 7227124.2.3粪便检查 8159134.2.4分泌物检查 8259634.3影像学检查 8112244.3.1X线检查 869504.3.2CT检查 8245594.3.3MRI检查 825984.3.4超声检查 8204094.3.5核素检查 826763第5章临床医学概述 8324915.1内科学 82485.2外科学 9133685.3妇产科学 949785.4儿科学 923368第6章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 986816.1疾病预防策略 9183136.1.1一级预防 9118556.1.2二级预防 9262356.1.3三级预防 10241096.2疾病控制与消灭 1095706.2.1疾病控制 10225476.2.2疾病消灭 10116526.3公共卫生政策与法规 1044396.3.1公共卫生政策 10295336.3.2公共卫生法规 1014078第7章护理学与康复医学 11144487.1基础护理理论与实践 11293857.2康复医学概述 11237107.3临床护理与康复 115556第8章药物治疗与合理用药 128038.1药理学基础 12152158.1.1药物基本概念 12288538.1.2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12221648.1.3药物效应动力学 12295248.1.4药物效应静态学 12214218.2药物分类与作用机制 13270778.2.1药物分类 13126138.2.2药物作用机制 13286338.3合理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 1375738.3.1合理用药原则 1376548.3.2药物不良反应 1428305第9章中医与中西医结合 14320379.1中医基础理论 14121269.2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 1481379.3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与展望 145751第10章卫生保健体系建设 1578310.1卫生政策与卫生法规 15462510.2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152114710.2.1卫生保健服务体系的基本构成 151753110.2.2卫生保健体系建设现状与问题 15814910.2.3优化卫生保健体系建设的策略与措施 162266210.3卫生信息化与健康管理 162999510.3.1卫生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16569710.3.2健康管理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161136010.3.3卫生信息化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16884710.4医疗保险制度与改革趋势 162670210.4.1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历程与现状 162671410.4.2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趋势 16第1章医学基础概念1.1医学发展简史医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生命现象、疾病及其防治的科学,其发展历程悠久。早在史前时期,人类便开始摸索治疗疾病的方法。从古代文明时期的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到古希腊、古罗马,医学逐渐从神秘、迷信走向科学、理性。在东方,中医学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概念。西方医学则经历了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古罗马的盖伦等医学家的摸索,为后世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欧洲文艺复兴的到来,医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学科逐渐建立,显微镜的发明使医学研究深入到细胞水平。19世纪至20世纪,医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细菌学、免疫学、遗传学等新兴学科相继涌现,使得许多曾令人谈之色变的疾病得到了有效防治。1.2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卫生保健旨在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预防疾病,延长寿命。其基本原则如下:(1)预防为主:强调预防疾病的发生,降低发病风险,减轻疾病负担。(2)全民参与:健康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需要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共同参与。(3)公平可及:保证卫生保健资源公平分配,让全体人民享有平等的健康权利。(4)综合协调:卫生保健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需加强协调与合作,形成合力。(5)持续改进:根据健康需求、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优化卫生保健策略。1.3现代医学研究方法现代医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实验研究:通过对动物、细胞和分子等实验对象进行操作,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防治规律。(2)流行病学研究: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影响因素及病因,为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3)临床研究:以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医疗干预措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4)转化研究: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提高医疗水平。(5)循证医学:通过系统评价和综合分析现有研究证据,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6)生物信息学:运用计算机技术、数学模型等方法,研究生物医学数据,揭示疾病发生机制,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第2章人体结构与功能2.1解剖学与组织学人体的结构基础是细胞,由细胞组成各种组织,再由组织构成器官,最终形成各个系统。解剖学与组织学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与构成的学科。2.1.1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负责维持生命活动。细胞内含有多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各自承担特定的生物学功能。2.1.2四种基本组织人体的基本组织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这些组织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各自的特点。2.1.3器官与系统器官是由多种不同类型的组织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人体有多个系统,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各系统协同工作,保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进行。2.2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生理学研究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及其相互协调作用,而生物化学则关注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2.2.1生理学基本概念生理学主要研究人体在正常状态下的功能活动,包括细胞的生理、神经生理、肌肉生理、心血管生理、消化生理等方面。2.2.2生物化学基本概念生物化学研究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的结构、功能及其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生物化学涉及酶学、代谢、生物能量等多个方面。2.2.3生理与生化过程的相互联系生理过程与生化过程密切相关,如细胞信号转导、能量代谢等。了解这些联系有助于深入认识人体的生理功能。2.3神经系统与心理功能神经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系统,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同时与心理功能密切相关。2.3.1神经系统结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纤维和神经节)。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2.3.2神经系统功能神经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感觉、运动、认知和情绪等。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节物质在神经信号传递中发挥关键作用。2.3.3心理功能与神经系统的联系心理功能是神经系统活动的表现,如学习、记忆、思维、情绪等。神经系统与心理功能的联系是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重点。本章主要介绍了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基础知识,包括解剖学与组织学、生理学与生物化学以及神经系统与心理功能等内容。这些知识为后续学习医学与卫生保健相关内容奠定了基础。第3章疾病与病因学3.1疾病概念与分类疾病是机体在内外因素作用下,细胞、组织和器官结构与功能发生异常改变的过程。疾病的分类可根据其病因、病程、病变部位等多种方式进行。常见的疾病分类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根据病因分类: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营养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等。(2)根据病程分类:急性病、慢性病、亚急性病等。(3)根据病变部位分类: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产科疾病、儿科疾病、五官科疾病等。(4)根据疾病的性质分类:功能性病变、器质性病变、心因性病变等。3.2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生物、理化、心理、社会等各种因素。发病机制是指病因作用于机体后,导致疾病发生的具体过程。以下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1)生物因素: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机体,引起感染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包括病原体的侵袭、繁殖、毒素作用等。(2)理化因素:物理因素(如高温、低温、辐射等)和化学因素(如有害气体、重金属、农药等)可导致细胞和组织损伤,引起相应疾病。(3)心理因素:长期的精神压力、情绪波动等心理因素,可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导致心因性疾病。(4)社会因素: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紧张、社会竞争激烈等社会因素,可影响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导致疾病。3.3流行病学简介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在人群中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疾病的流行规律:研究疾病在时间、地区、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及其变化规律。(2)疾病的病因与影响因素: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探讨疾病发生的生物、理化、心理、社会等因素。(3)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根据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公共卫生政策。(4)健康评估与监测:通过对人群健康状况的监测和评估,为政策制定和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流行病学在疾病防控、健康促进和公共卫生决策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医学与卫生保健领域不可或缺的学科。第4章诊断与检查方法4.1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病史采集是诊断疾病的基础,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个人生活习惯等信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线索。体格检查则是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物理检查,包括一般状态、皮肤、黏膜、淋巴结、头颈、胸部、腹部、神经系统等方面的检查。4.1.1病史采集(1)现病史:详细询问患者本次发病的症状、发病时间、病情演变、已采取的治疗措施等。(2)既往史:了解患者过去的疾病史、手术史、药物过敏史、传染病史等。(3)家族史:了解患者家族中是否有遗传性疾病、慢性疾病等。(4)个人生活习惯:了解患者的生活作息、饮食习惯、运动情况、烟酒嗜好等。4.1.2体格检查(1)一般状态: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精神状态、生命体征等。(2)皮肤和黏膜:检查皮肤颜色、湿度、弹性、皮疹、瘀斑等。(3)淋巴结:检查全身淋巴结的大小、质地、活动度、有无压痛等。(4)头颈:检查头颅、眼、耳、鼻、口腔、甲状腺等。(5)胸部:检查胸廓、呼吸运动、肺部呼吸音、心脏杂音等。(6)腹部:检查腹壁、肝脏、脾脏、胆囊、胃肠道等。(7)神经系统:检查意识、肌力、肌张力、反射、感觉等。4.2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患者的血液、尿液、粪便、分泌物等样本进行检测,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实验室检查包括以下几类:4.2.1血液学检查(1)血常规: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2)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3)血液生化: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等。4.2.2尿液检查(1)尿常规:包括尿蛋白、尿糖、尿酮体、尿红细胞等。(2)尿液生化:包括尿肌酐、尿钠、尿钾等。4.2.3粪便检查(1)粪便常规:包括粪便颜色、形状、寄生虫等。(2)粪便潜血:检测粪便中是否有潜在出血。4.2.4分泌物检查(1)呼吸道分泌物:包括痰涂片、痰培养等。(2)生殖道分泌物:包括白带常规、细菌性阴道病检测等。4.3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通过无创或微创手段获取人体内部结构信息,为临床诊断提供直观的图像依据。常见影像学检查包括:4.3.1X线检查适用于检查骨骼、胸部、腹部等部位,如骨折、肺炎、胆石症等。4.3.2CT检查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适用于检查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如脑梗死、肺癌、肝癌等。4.3.3MRI检查具有较好的软组织分辨率,适用于检查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肝脏等,如脑肿瘤、脊髓损伤、膝关节损伤等。4.3.4超声检查无创、实时、动态地观察器官结构和功能,适用于检查腹部、妇产科、心血管等,如肝胆疾病、胎儿发育、心脏瓣膜病等。4.3.5核素检查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检查器官功能及形态,如甲状腺功能测定、骨扫描等。第5章临床医学概述5.1内科学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内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内科学覆盖了多个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本节将重点介绍各个系统的常见疾病、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5.2外科学外科学主要研究外科疾病及其手术治疗。外科学涵盖了多个领域,如普通外科、骨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整形外科等。本节将概述外科学的基本概念、手术方法、术前评估、术后管理和并发症处理等方面的内容。5.3妇产科学妇产科学关注女性生殖系统及孕产期的保健、疾病诊断与治疗。本节将介绍女性生殖器官的解剖与生理、妇科疾病、孕期保健、分娩与产褥期处理等方面的知识,旨在为广大女性提供全面的生殖健康保障。5.4儿科学儿科学专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特点及其防治。本节将重点阐述儿童生理特点、常见疾病、预防接种、营养与喂养等方面的内容,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科学指导。第6章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6.1疾病预防策略疾病预防是保障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本节主要阐述疾病预防的策略,包括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6.1.1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旨在消除或减少疾病危险因素,降低发病风险。主要措施包括:(1)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培养健康生活方式。(2)环境保护:加强环境监测,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3)免疫接种:制定免疫规划,推广疫苗接种,预防传染病。(4)营养干预:提倡合理膳食,改善营养状况。(5)职业卫生:加强职业危害防治,保护劳动者健康。6.1.2二级预防二级预防旨在早期发觉、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疾病,降低疾病的危害。主要措施包括:(1)健康体检: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早期发觉疾病。(2)疾病筛查:针对高风险人群,开展针对性筛查。(3)诊断与治疗:提高诊断准确率,规范治疗。6.1.3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旨在减轻疾病负担,提高生活质量。主要措施包括:(1)康复治疗:针对疾病后遗症,开展康复训练。(2)慢性病管理:规范慢性病治疗,延缓疾病进展。(3)心理干预:提供心理支持,缓解患者心理压力。6.2疾病控制与消灭疾病控制与消灭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减少疾病发生和传播,最终实现疾病消灭。6.2.1疾病控制(1)传染病控制:加强传染病监测、报告和防控,落实各项防控措施。(2)慢性病控制: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降低慢性病发病率。(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建立应急机制,提高应对能力。6.2.2疾病消灭(1)疫苗接种:实施全球免疫规划,提高疫苗接种率。(2)消灭策略:针对特定疾病,制定消灭策略。(3)国际合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6.3公共卫生政策与法规公共卫生政策与法规则是保障公共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6.3.1公共卫生政策(1)国家卫生政策:制定国家卫生政策,明确发展目标。(2)地方卫生政策:结合地方实际,制定针对性政策。(3)部门协同:加强各部门间的协作,形成合力。6.3.2公共卫生法规(1)卫生法律法规:完善卫生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公民健康权益。(2)卫生标准:制定卫生标准,规范公共卫生行为。(3)卫生监督:加强卫生监督执法,保证法律法规的实施。通过以上措施,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在保障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实现健康中国目标,我们需不断加强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第7章护理学与康复医学7.1基础护理理论与实践护理学作为医学的重要分支,其基础理论与实践在康复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基础护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护理程序、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实施及护理评价。在实践中,护理人员应遵循以下原则:(1)尊重患者:关心患者需求,尊重患者意愿,维护患者尊严。(2)整体护理:关注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需求,提供全面、连续、个性化的护理。(3)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觉并处理问题。(4)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传授疾病知识,提高自我护理能力。(5)合作与沟通:与医疗团队密切合作,及时沟通,保证患者得到最佳治疗。7.2康复医学概述康复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医学分支,旨在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恢复或提高生活能力。康复医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康复评定:对患者的功能障碍进行评估,为制定康复计划提供依据。(2)康复治疗:根据评定结果,采用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方法,帮助患者改善功能。(3)康复护理:在康复过程中,护理人员负责实施康复计划,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护理措施。(4)康复团队:由医生、护士、治疗师、康复工程师等组成,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康复服务。7.3临床护理与康复临床护理与康复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关注以下方面:(1)康复护理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其康复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护理计划。(2)康复护理措施:根据康复计划,实施护理措施,如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调整体位、预防并发症等。(3)康复护理指导:向患者及家属传授康复知识,提高其康复信心和依从性。(4)康复护理评价:定期对康复护理效果进行评价,调整护理措施,以提高康复效果。(5)康复护理研究:积极参与康复护理研究,推动康复护理学科的发展。通过以上措施,临床护理与康复相结合,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第8章药物治疗与合理用药8.1药理学基础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的学科。它是医学与药学之间的桥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本章首先介绍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基本过程,以及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效应静态学等内容。8.1.1药物基本概念药物是一种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改变生理功能的物质。药物按来源可分为天然药物和合成药物,按作用范围可分为全身作用药物和局部作用药物。8.1.2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物在体内的过程主要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了解这些过程有助于预测药物效应和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1)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2)分布: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各个组织器官的过程。(3)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改变的过程,主要在肝脏进行。(4)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主要通过肾脏进行。8.1.3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机制。药物效应与药物浓度、作用时间、作用部位和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8.1.4药物效应静态学药物效应静态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与效应之间的关系。药物效应静态学参数包括最小有效浓度、最小中毒浓度和剂量效应关系等。8.2药物分类与作用机制药物分类是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化学结构、药理作用和临床用途等进行划分的。了解药物分类和作用机制有助于临床合理选药。8.2.1药物分类药物可分为以下几类:(1)抗感染药物:用于治疗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药物。(2)心血管系统药物: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药物。(3)神经系统药物: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癫痫药等。(4)消化系统药物: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如抗酸药、消化酶等。(5)呼吸系统药物: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如平喘药、祛痰药等。(6)内分泌系统药物:用于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药物,如降糖药、甲状腺激素等。(7)抗肿瘤药物:用于治疗肿瘤的药物。(8)免疫调节药物:用于调节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8.2.2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药理效应的途径和方式。药物作用机制可分为以下几类:(1)受体激动剂:与受体结合并激活受体,产生药理效应。(2)受体拮抗剂:与受体结合但不激活受体,阻断受体激动剂的效应。(3)酶抑制剂:抑制酶的活性,影响代谢过程。(4)离子通道调节剂:调节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影响细胞电位和功能。(5)细胞增殖抑制剂:抑制细胞增殖,用于抗肿瘤治疗。8.3合理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是指在充分考虑患者病情、药物特性、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基础上,正确选择药物、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8.3.1合理用药原则(1)明确诊断: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药物。(2)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药物剂量。(3)遵循用药指南:参考相关指南和临床经验,制定用药方案。(4)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药物间不良的相互作用。(5)监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疗程。8.3.2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ADR)是指药物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可分为以下几类:(1)剂量相关不良反应:与药物剂量密切相关,可预测。(2)剂量无关不良反应:与药物剂量无关,难以预测。(3)特异质反应:与患者遗传因素有关,如药物过敏反应。(4)长期用药不良反应:长期用药导致的慢性毒性反应。(5)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的不良反应:药物间相互作用导致的不良反应。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关键是合理用药,加强药物监测和患者教育。第9章中医与中西医结合9.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是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其基础理论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阴阳五行学说认为,阴阳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两个相反相成的方面,五行则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主要研究人体内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气血津液学说则阐述了气血津液在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中的作用。病因病机学说探讨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9.2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中医诊断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等外在表现,以及询问病史、症状,全面收集病情资料,从而进行辨证论治。中医治疗方法丰富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其中,中药治疗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等特点。针灸治疗则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9.3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与展望中西医结合是将中医学和西医学的理论、方法、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两种医学的优势,提高临床疗效和防治水平。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提高诊断准确率。(2)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相互补充,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疗效。(3)在疾病预防和康复方面,中医具有独特的优势,可降低发病风险,提高生活质量。(4)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医诊疗设备,提高中医治疗的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