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肥科普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概况_第1页
一合肥科普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概况_第2页
一合肥科普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概况_第3页
一合肥科普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概况_第4页
一合肥科普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概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合肥市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周建强宋玮薇田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科普产业研究所)一、合肥科普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概况(一)基本概况合肥市领导高度重视科普产业的发展,吴存荣书记多次过问和关心科普中心的建设和科普事业的发展。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科协为科普产业的支持和发展做了专门部署。2013年合肥市发改委发布了《合肥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推动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指导和引领全市科普文化产业发展。合肥拥有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超过18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3.8%;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50多所在肥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超过40万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等科研院所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等20多个;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逾20万人,智力资源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合肥市科普产业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目前已有20多家企业从事科普产品研发和生产,年产值数十亿元,形成了一批骨干科普企业,包括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安达电子有限责任公司、中科探奥科技有限公司等实力较强的公司,产业聚集效应初显。合肥发展科普文化产业具备领导重视和资源优势,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二)存在问题1.对科普文化产业认识不足。科普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具有创意产业、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但尚未得到社会的充分认识。目前存在科普产业和科普事业的边界不清晰,对科普产业与“调转促”的关系认识不足,对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不足,对科普产业的发展与万众创新的关系认识不足,对科普产业发展提供足量有效的科普产品来提高全社会公民素质的认识不足等问题。2.缺乏相关优惠政策。由于认识不足,针对科普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较少,特别是在产业准入、市场准入、财政税收、人才扶持、产品研发等方面,都缺少专门的扶持政策。3.产业发展集聚度不够。科普产品生产企业力量单薄,呈现出软、散、小的特点。其中“软”指缺少过硬的、知名品牌的产品;“散”指科普产品线分散,无法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单件非标产品居多,产业集聚不够;“小”是科普企业规模小,突破亿元产值的企业少。4.市场发育不够规范。产业必须按照市场需求发展,但科普工作却长期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缺乏经过培育的市场,导致有效供给与社会需求不对称,科普产品和服务只能通过大型产品交易会交易,线上市场和日常体验式终端市场都尚未发育。5.缺乏产业所需的专门人才。发展科普产业需要一支专门化、高层次的人才队伍,但目前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科普专业人才都非常短缺。现有的科普企业多为科技人员领导创业,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科普资源的能力、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方面都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二、“十三五”合肥市科普产业发展研究(一)指导思想“十三五”时期科普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家“十三五发展纲要”部署,发展科普产业。致力于提高国民科学素质,服务于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提供更丰富、有效的科普产品供给。在合肥市形成新兴产业,完成调结构转方式的要求,推动科普产业发展。(二)基本原则1.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在推进科普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方面,市场机制是发展主导和决定力量,科普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市场力量来实现科普资源和要素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需要通过不断的制度完善来保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防止因市场机制缺陷而造成的资源配置扭曲,并对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坚持集约发展和特色带动并重的原则。市场经济要求产业发展符合经济发展方向,构造合理的产业链及产业集群。依托地方和资源等优势集约化建设,有效配置地方资源,产生最大的资源集聚效能。引导企业集中起来规模发展,实现产业集群效应,同时也有利于降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打造特色的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通过企业间信息交流、优势互补、产权流动,带动整个产业健康有序发展。3.坚持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的原则。通过对科技研究新成果和科技信息的加工整合,使其以更利于公众接受的形式展示和传播,有效促进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科普资源,使社会公众共享科技成果。4.坚持互联网+和信息化共同驱动的原则。互联网是天然的信息共享平台,信息资源是科普资源共享的核心内容,科普信息化为科学技术知识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通路。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催生全新的传播媒介、信息服务和个体行为,新媒体技术在传播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公众的信息接受习惯,公众参与科技的意愿普遍提升。5.坚持科普产业发展和科普事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传统科普发展模式已不适合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单一的普及自然科学技术已不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要求,政府科普资源不足,无法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改变长期投入不足、产业发展依赖政府的现状,发展经营性科普产业,现已成为科普事业蓬勃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应加大公益性事业投入,带动经营性科普产业发展,发展经营性科普产业是繁荣公益性科普事业的必要渠道。(三)发展战略1.创新驱动战略。坚持科技创新,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扶持中小企业,壮大优势企业群体,优化企业、产品、市场结构。推进体制创新,积极完善区域创新体系。2.集聚发展战略。通过产业基地和产业聚集区建设,集成各方有效资源,加强集群内部的有机联系,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实现集约化发展。大力发展上下游企业,在本市区域内形成一个紧密性强、关联性高的产业集群。3.项目带动战略。重大项目支撑力强、辐射面广,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能够带动科普产业快速、持续发展。通过合肥科普产业基地的建设,将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结合,提升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培育一批具有研发能力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普企业和企业品牌。4.市场培育战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来推动科普基础设施的突破性发展,开发一批符合公众需求的高质量科普产品,推动科普产品向“智能化、数字化、艺术化、娱乐化”发展。5.人才发展战略。充分认识加快培养和合理使用人才的重要性,通过学校教育、在职进修和引进人才等多种方式,建立起适应科普产业发展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人才队伍,建立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加大柔性人才引进力度,引进科普产业急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四)发展趋势1.市场化——贯彻十八大关于“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的精神,通过市场配置科普资源。政府鼓励引导民间和社会资本参与科普资源的的研发、生产,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科普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依赖政府拨款,要更多地依靠社会力量的加入。2.信息化——科学传播模式现已发生质的改变,由过去的纸媒、实体展示等单向传播模式转化为互联网信息化科普产品为载体的双向互动传播。通过虚拟互动网络科技馆、科普APP、科普网站、可穿戴智能装备等科普传播的新方式和载体,建立“介入科技传播的人越来越多、介入欲望越来越强烈、介入能力越来越强大”的良性循环。3.标准化——现有的科普产品大多是单件、非标准化的,无法形成大规模生产。科普产品进入市场,必须经过科学性、普及性、安全性等标准的检验。标准化是科普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4.国际化——科学技术和科学普及没有国界。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科学传播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对发展我国科普产业非常重要。我国自主研发的创新科普产品将伴随着“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走出国门。三、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和任务(一)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根据合肥现有资源优势及服务创新发展、服务“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需要,科普产业形成100亿以上的产值,形成科普展教、科普旅游、科普信息化三大业态的良性发展,打造合肥市“百家科普企业、百个科普景点、百亿科普产值”的“三百”工程。建立合肥市科普旅游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产业研发生产基地,形成5-10个专业科普研发生产基地,在高校、研究院所内形成一批特色科普研发机构,建成一个大型科普公园。推动科教融合,凝聚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为建设国际一流的综合性大科学中心打下坚实基础。(二)发展任务1.提升科普产业研发创新能力推动科普产业创新和科技成果研发转化;促进高校人才、青少年的创新成果转化;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公众参与度。2.加强科普企业集中度,形成产业集群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选择一批成长性好、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科普企业,加大项目扶持和政策支持力度,壮大科普企业规模,形成科普产业集聚,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集聚优势,高效利用各项资源,构建完整的科普产业链,营造更加积极、稳固、可持续的科普产业发展环境。3.重点发展科普展教、科普旅游、科普研发三大业态合肥是中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拥有强大科研优势,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大量的科研成果,是全国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及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中国科大和合肥研究院共建的大科学中心,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逾20万人,城镇居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为7.92%,比2015年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高出1.72%。根据合肥市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建议发展以下科普业态:(1)科普展教业——面向群体主要是科普场馆、社区、校园应面向各种科普基础设施,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科普展教品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改造,开发基于智能化、客户体验的新型展教品,目标形成20-30家新型科普展教品研发、生产企业,完成30亿以上生产产值。(2)科普旅游业——面向群体为全体群众科普旅游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条件,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旅游吸引力,发挥中心城市信息流的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互动并带动其发展,提高城市品牌的科技含量,扩大城市的影响力,完善中心城市功能。预计在本市形成100个科普旅游景点,包括科研单位公展、高校科研装备、实验室、高新企业等;成立5-10家具有专业特色的科普旅游企业,开展科研机构教育游、海外科普考察游等特色服务,目标形成10亿以上科普旅游产值。(3)科普资源研发产业——面向全体科普参与人员依托云计算和大数据,集聚各方面科普资源,建设新兴的专业科普网站,开发科普频道、移动科普应用程序、科普游戏等,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的优质科普内容服务平台。实施科学技术创新发展专项,采取定向、间接、有偿投入和市场评价的方式,每年选拔、支持各项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扩散并产生经济效益,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四、科普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措施合肥作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浓厚的文化积淀,应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吸引更多战略资源、营造更优发展环境、建立更新体制机制、赢得更好发展先机。建立合肥市科普旅游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产业研发基地等三个基地,设立国家科普产品标准化研究中心、科普产品工程研究中心,建成一个大型科普公园。(一)建立中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中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一方面作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实践场所,依托教学、科研、交流和服务,具有特定的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功能;另一方面作为科普旅游景点,打造自身科普名片,是中国科学益智的“未来城”的重要旅游资源。1.基地运作内容建立规模的、统一管理运作的、社会多方参与的青少年科普训练基地,有效整合市内相关科普资源,聘请志愿专家、研究所人员、高校学生对中小学生进行面对面的科普课程,采取寓教于乐的有效方式,达到科学素质提升和动手能力锻炼的双重目的。(1)加入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传统科普基础设施的支持,在科普训练基地中承办各类科教展。(2)加入素质教育元素,周一至周五分批次预约进行中小学生科学教育课;假期和周末组织科普训练营、科普创客营、科普夏令营。(3)作为中小学生校内教育的有力补充,实现部分科学课外包服务,有效解决校内科学课师资不足和学生动手能力锻炼不够的问题。(4)研究标准化课程和相关课件,通过本市电视台和网站进行定制传播,在基地的媒体自助设备上滚动播放。(5)针对我市中小学科学教师能力提升的瓶颈问题,提出合理的培训方案。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普训练集中试点,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号召,建立国内外开放的科普合作交流制度,成为竞赛、会议、合作的大型综合体。2.基地运营模式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规划500-1000亩教育用地,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创立多层次的科普基地管理体系,进一步落实和执行有关部委制定的优惠政策。做好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组织发动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科普实践基地,实现商业推广和口碑传播的双重传播,提升基地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发掘基地建设的未来潜力以及对周边经济的带动作用。发挥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共私营合作制)的资金融通方式,节省财政支持,降低政府投资风险,实现政企互利的长期目标。引导高校、研究单位设立科普产业相关的科普资源内容支撑,鼓励社会培训机构加入,在基地内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科普教育。采取科普人才“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以短期交流学习的方式,加强基地对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的更新,确保科普资源的动态更新。(二)形成百个科普旅游景点1.建设大型环巢湖科普公园利用现有自然生态景观传播生态科普知识,以合肥市认定的现代特色高效农业园区为基础,联合农科院、植物园等,开发体验式科普旅游,普及科普知识。2.增加基础科普设施和场所的建设推动大型科技馆、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市县级以下基层科技场馆的建设,建立专业场馆(如汽车博物馆、陶艺博物馆)、工业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集教育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对场所的基础设施、装备进行完善,加强科普旅游场所管理与科普工作人员培训。3.开放有特色的高等院校、研究所和实验室合肥市拥有众多高校及科研单位,可承担部分社会教育责任。在不泄露研究机密的前提下,开放实验室、设备装置、研究区域,采取政府补贴参观门票等方式发动科研单位的积极性,参观的同时有效带动周边经济,促进商业化发展。4.开放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生产线高新技术科普企业,尤其是科普上市企业可以利用品牌效应吸引群众参观,这不仅是企业自信的表现,更是对公司产品的有效宣传,增强游客对品牌的认同感,让今天的游客成为明天的顾客。5.制定统一规划,实现资源的有序开发发展科普旅游,必须进行统筹规划,有序开发,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统一协调的管理形式,对科普旅游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规划、保护、开发、管理,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三)推进以创客教育为主的科普资源开发和探索实验室建设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号召,积极发挥创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