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课件考点34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_第1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课件考点34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_第2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课件考点34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_第3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课件考点34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_第4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课件考点34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成长历程模块二专题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考点三十四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02第2关对接高考03第3关精练高考栏目导航01第1关梳理考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3.内容(1)农业:实行______________。(2)工业:企业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政策。01第1关梳理考点余粮收集制(3)产品分配:取消__________,实行实物配给制。(4)劳动方面: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4.评价(1)积极影响: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消极影响: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轻巧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自由贸易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2.内容(1)农业:以_________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企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________________。(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4)分配制度: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__________的工资制。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按劳取酬3.影响(1)经济: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2)政治: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3)理论: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易错提醒]正确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它是在国有经济占主体的前提下进行的,也是在苏维埃领导之下,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轻巧识记]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三、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历史背景(1)1924年,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2)苏联是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3)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封锁包围之中。2.工业化之路(1)方针: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__________的方针。(2)目的:为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工业化(3)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4)成果:两个五年计划后,实现国家工业化。(5)弊端:形成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3.农业全盘集体化(1)方针: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2)结果: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3)评价①积极:保证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②消极: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4.形成标志:__________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365.内容和影响重工业[思维拓展]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是在特定的国内外背景下制定的,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途径,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则经历了先轻工业、后重工业的发展道路。苏联工业化的实现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缩小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差距;但是,它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轻巧识记]

斯大林经济模式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于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3.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4.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5.斯大林体制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答题术语]

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

)A.

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 B.

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C.

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 D.

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02第2关对接高考考向预测:列宁时代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俄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反映了农民的不满;农民不满的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实行余粮收集制对农民的剥夺,损害了农民的利益,D项正确。材料强调农民暴动,而不是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排除A项。不是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而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社会矛盾,排除B项。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社会矛盾,发生农民暴动,排除C项。经典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十月革命后,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成为以列宁为首的苏俄政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当时的苏俄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极其落后的国家,因此列宁等人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从直接过渡到间接过渡,是从“理想”到“现实”的回归。高考备考时,需要注意这一转化的深层次因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同①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②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③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④作用:巩固了政权异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异生产资料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原则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式经济运行机制绝对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作用和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史料一主题:斯大林模式史料二

③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史料三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到1937年之前,同一时期的西方正陷于经济萧条,④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已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以上史料均摘编自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1)史料一反映出苏联经济建设存在哪些问题?提示: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缓慢,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斯大林模式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提示:①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优先、片面发展重工业;②实行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解决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条件;③制定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并强力执行;④利用了有利的国际经济形势。(1)史料一中①注意不同行业之间横向与纵向的对比。②注意“备注”通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2)史料二中③表明苏联的重工业基础薄弱,以此论证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3)史料三中④说明了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迅速实现了工业化1.特点(1)经济:实行高度集中、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2)政治:高度集权,缺乏民主、党政不分。(3)思想:个人崇拜、公式化、行政干预。2.评价(1)积极作用: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2)消极影响①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评价及启示②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3.启示(1)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要注意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协调发展,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3)注意调动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改革僵化的模式,注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1.(2016·全国甲卷·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03第3关精练高考B

解析: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主要发生在资本主义及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此时苏联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不会发生经济危机,故A项错误;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美国经济正处于“柯立芝繁荣”时期,所以苏联“一五”计划“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而到1932年,苏联“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而此时美国正经历着经济大危机,因而受到美国人的关注,故B项正确;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更不会吸引美国人的注意,故C项错误;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因而它并不会关注苏联公有制的优越性,故D项错误。2.(2015·全国卷Ⅱ·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A

解析:从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粮食出口增多,反映出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际是苏联人们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外汇发展工业,故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粮食产量下降,出口反而增加,没有涉及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故B项错误;从粮食出口量增加体现不出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这一现象,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产量下降的一个原因,但与粮食出口量增加无关,故D项错误。3.(2014·全国卷Ⅰ·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D

解析:从题干中“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的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具备基本的技术基础,也不是依赖外资去建设重工业,故A、C项错误;1936年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才正式确立,再从题干中“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的信息,可知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两个钾矿矿井有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与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外国资本家来经营本国企业的做法相似,故D项正确。4.(2013·全国卷Ⅰ·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D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52年”,结合相关史实可以判断,当时苏联没有彻底永远的解决谷物问题,据此排除A项;苏联的工业化在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实行,排除B项;农业改革源自赫鲁晓夫改革,此时尚未进行,排除C项;这一论断是为维护斯大林模式,选择D项。5.(2013·全国卷Ⅱ·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B

解析:选B提炼材料关键信息,斯大林认为苏联应该在10年内完成工业化,并结合1931年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予以判断:这一思想急于求成,超越了苏联的国情,但推动了1936年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形成。故B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表述错误。1.(2016·浙江卷·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C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的目的是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以保证战争的胜利,农业方面只涉及到余粮收集制,没有涉及到集体农庄农户,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粮食税,没有推行农业集体化,与材料中出现大比例的集体农庄农户不符,故B项错误;斯大林时期,从1929年开始农业集体化运动,到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农户占全国的农户总数的93%,所以材料中的个体农户的锐减和集体农庄农户的剧增与斯大林的模式确定有直接关系,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是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等,这与材料中出现大比例的集体农庄农户不符,故D项错误。2.(2016·江苏卷·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C

解析:材料“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表明农村并不缺少机械操作员,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机械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不是农业没有明显增产的原因,故B项错误;随着苏联“一五”计划的深入,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的现象,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下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的史实,故C项正确;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农庄拥有土地所有权,故D项错误。3.(2015·海南卷·17)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B

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恢复经济任务的完成,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说明当时许多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是“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只能是在特殊时期实行的特殊政策,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以看出他们反对新经济政策,因此不可能认为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D项错误。4.(2015·广东卷·22)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C

解析:“私营企业纷纷涌现”是在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后,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是在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时期,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发生在1920年苏俄”,可知当时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商品贸易,即政府禁止买卖粮食,故C项正确;“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在斯大林时期,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5.(2015·天津卷·9)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A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和苏俄都实行开放的政策,引进外资发展经济,故A项正确;苏俄和中国并不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尤其是在苏俄时期,美国对苏俄是敌视的态度,故B项错误;苏俄和中国是引进外资和发展经济而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材料与哈默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无关,故D项错误。6.(2015·江苏卷·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