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充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西充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西充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西充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西充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充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西充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诸多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②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为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精神支撑。《周易》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应以宽厚之德对待天下民众和事物。《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论语》中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激发人们弘扬光明正大的德性,自觉把“道”弘扬光大。这种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经过中华儿女的践行传承与历史长河的淘洗积淀,形成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推己及人"的人己关系准则,以道德秩序构造出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

③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为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理想支撑。《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推崇天下为公的治世之道,倡导公共意识、公共道德,引导人们超越个体,各有所养、各尽所能,胸怀天下、谋求大同。中国古人讲,“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认为“天下”并不是个别人、个别国家、个别民族的天下,而是所有人、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天下,表达出所有人、所有国家、所有民族都应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守望相助的愿望和理想。

④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为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实践支撑。“讲信修睦"源自《礼记·礼运》,讲的是要相互讲信守义、建立和睦关系;“亲仁善邻”出自《左传·隐公六年》,讲的是要亲近仁道、友善邻国,这是治理国家的方略。中华文明是推崇信义、和睦、仁道、友善的伟大文明。个人、团体、民族、国家之间讲信守义、和睦相处、仁爱相助、友善邻里,是中华民族基于明德追求与大同理想而形成的处世之道、交往之道。丝绸之路就是这种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结出的硕果。南北朝时期沈约在《宋书》中讲“舟舶继路、商使交属”,记载了丝绸之路上商贾、使者来往频繁的热闹场面与繁荣景象。

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其他重要元素,也为共同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等,都对中华文明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的拘囿,形成开放包容、平和中正的文明特质作出了贡献。

⑥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是中华文明思想理念的精华,同时也为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历史根基、提供了充沛文化滋养。

⑦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着热爱和平、崇尚和睦、追求和谐的理念。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没有主动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和冲突,没有侵占过别国一寸土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军控、裁军和防扩散进程,反对军备竞赛,是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

⑧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着天下大同、共生并进、交通成和的理念。今日中国以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的大国担当将这些理念发扬光大。中国毫不动摇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⑨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决定了中国能够站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思考人类的前途命运问题,坚持团结合作,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⑩求和平、谋发展,凝结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智慧。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给予我们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底气和丰富智慧。我们要继续深入挖掘中华文明和平性的丰富内涵,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更多中国方案,使之在人类应对风险挑战、开辟光明未来的道路上彰显更大的价值、更强的力量。

(摘编自王杰《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B.“推己及人”的人己关系准则是经过中华儿女的践行传承与历史长河的淘洗积淀而形成的。

C.中华民族基于明德追求与大同理想而形成了讲信守义、和睦相处、仁爱相助、友善邻里处世之道、交往之道。

D.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是我们的大国担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哪些元素对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的塑造起了作用,将不利于对其进行深入理解。

B.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为塑造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精神支撑、理想支撑和实践支撑。

C.中华文明思想理念精华中的和平性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历史根基、提供了充沛文化滋养。

D.中国能够站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思考人类的前途命运问题,坚持团结合作,是与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分不开的。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⑤段中提到的“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生态理念的一项是()

A.《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B.汉代董仲舒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而通理,动而相益,顺而相受,谓之德道"。

C.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石门自然村房前屋后种植树木,同时对古树名木也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

D.2023年8月24日,日本向大海排放福岛核污染水,并计划在未来30至40年内排放130多万吨。

4.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5.当今的中国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请结合材料概述我国在建设美好世界中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宝黛共读《西厢记》

①且说宝玉自进花园以来,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谁想静中生烦恼,忽一日不自在起来,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出来进去只是闷闷的。茗烟见他这样,因想与他开心,左思右想,皆是宝玉顽奈烦了的,不能开心,惟有这件,宝玉不曾看见过。想毕,便走去到书坊内,把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买了许多来,引宝玉看。宝玉何曾见过这些书,一看见了便如得了珍宝。茗烟又嘱咐他不可拿进园去,“若叫人知道了,我就吃不了兜着走呢。”宝玉那里舍的不拿进园去,踟蹰再三,单把那文理细密的拣了几套进去,放在床顶上,无人时自己密看。那粗俗过露的,都藏在外面书房里。

②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①,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

③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④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馀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⑤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②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⑥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

⑦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③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注]①《会真记》,唐代元稹作传奇,名《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后来金元人把这个故事演为诸宫调和杂剧,称为《西厢记》。也有仍借用唐传奇《会真记》旧名去称杂剧剧本的。②《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张生称自己是“多愁多病身”,莺莺是“倾国倾城貌"。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见汤显祖《牡丹亭》。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玉将茗烟买来的书藏起来看,说明他对封建礼教并不完全认同,具有一定的反抗的意识。

B.宝玉将《会真记》藏起来,说“不过是《中庸》《大学》”,他内心慌张,极力掩饰,表明他对林黛玉还不完全信任。

C.林黛玉对落花处置的见解和葬花的行为,可以见出其爱花惜花之心,体现出她敏感细腻的性情和纯净高洁的品格。

D.宝黛二人都对《会真记》爱不释手,也反映了两人思想情趣相投,也为小说后面的情节做了铺垫。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来刻画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B.本文虽然情节没有太大起伏,但作者笔触细腻,尤其是对林黛玉心理描写细致,颇能吸引读者。

C.小说前面写宝玉在身边时,黛玉多是“笑”,后面写“见宝玉去了”之后,黛玉尽是“愁”,这样安排情节巧妙而有深意。

D.小说多次引用《牡丹亭》戏文,不仅有助于刻画人物,戏文本身的缱绻缠绵、典雅隽永也带给读者极大的审美享受。

8.结合文中对林黛玉的描写,概括其形象特点并加以分析。

9.小说第②段对落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材料二:

项羽死,汉王即位,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邑八百户。又以将军从高祖平燕王臧荼、楚王韩信。

更赐爵列侯,与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帝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内群臣。绛侯、灌婴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帝已崩,吕后释哙,得复爵邑。孝惠六年,哙薨,谥曰武侯。

(节选自《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

1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十余日A哙乃排闼B直入C大臣随之D上独枕E一宦者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与“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B.“是日微樊哙入营谯让项羽"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微"字含义不同。

C.“故其比诸将最亲”与“比及三年,可使有勇"(《论语侍坐》)两句中“比”字含义不同。

D.“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属"与“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中的“属"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出身低微,很早就追随沛公;他随同沛公面见项羽,怒斥项羽并打消其诛杀沛公的想法,帮助沛公成功脱险。

B.樊哙因立战功被加封食邑、赐侯封爵、剖符定封、升迁为左丞相;又因妻子是吕后之妹,所以他与高祖的关系非常亲密。

C.高祖曾经病重,不愿见人,大臣们都不敢进宫,只有樊哙领头径直闯进去,对高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高祖改变态度。

D.樊哙奉命攻打叛军时,病情危重的高祖听信别人的挑拨,对樊哙起了杀心;后樊哙得到陈平好心相救,被吕后释放,得以善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

(2)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14.材料一中“樊哙闯帐”与材料二中“樊哙闯宫"两件事,都表现了樊哙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夜坐(其二)

龚自珍

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壮岁始参周史①席,髫年②惜堕晋贤风。

功高拜将成仙③外,才尽回肠荡气中。

万一禅关④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注]①周史:原谓周朝的史官,老子李聃即曾任周王朝的柱下史,此处诗人以贤者在下位的老子自况。②髫年:幼童时期。③拜将成仙:拜将,这里指韩信得到登坛拜将的殊荣;成仙,这里暗指张良在功成名就后,转而追求神仙修炼之术。④禅关:喻指清王朝所施行的严苛思想统治和束缚人才的种种清规戒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沉沉”表明作者心情之沉重,奠定全诗情感基调;“北南东"即东西南北,与后句的“海内”呼应,道出心事的根源。

B.颔联写诗人到壮年只能在国史馆工作,是因为他早年堕入晋贤狂放不羁的遗风,“惜"字表达了他对自己年少无知的懊悔。

C.颈联用典,表明自己希望建立高出韩信、张良的功业,如今却只能将才华消耗在回肠荡气的诗文之中,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D.尾联写如果束缚人们思想的关卡能被打破,将出现天下英才大展宏图的局面,表达了作者的期待。“美人”喻指才智之士。

16.这首诗和庄子的《庖丁解牛》都用到了“砉然"这一象声词,但在文中的作用却有很大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简要分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注]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庭丁解牛》)

[注]砉(xū):拟声词,皮肉筋骨分离的声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称自己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就能取得“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成效,被孔子批评毫不谦让。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劝诫唐太宗要思赏罚分明。加恩,“则__________”;惩罚,“则__________"。

(3)《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已成为一个A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思想深邃,在艺术上也令人B。在胡适、周汝昌为代表的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研究专家的出现,为《红楼梦》的研究发展了新的活力。

《红楼梦》中的诗词是美的。①,有古体诗、近体诗等;从诗的内容看,包括了咏怀、咏物、即事、即景等;从诗的创作方法看,有的限韵,有的限题等。更为重要的是,《红楼梦》中的诗词不是作家为自己而写,②。大观园的姐妹们美丽聪明,性格各不相同,诗词风格也C,即便不加署名,也知道是谁写的:()从海棠诗社与菊花诗社的吟咏中,可以读出她们各自的风格。我们品读《红楼梦》中的诗词,不仅能洞悉人物内心,更能体会中华诗词文化一脉相承的气韵。

《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D,这部文学巨著中的诗词也令人口齿噙香,发人深省。有人问叶嘉莹先生:“③?"叶先生答到:“我以为不会。中国古人作诗,是融入自己的身世经历、生活体验、理想意志而写的,千百年后再读其作品,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

18.依次在文中横线ABCD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20.下列句子中,与文中加点字“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站在门口的人是谁B.我好像记得谁是有这本书的。

C.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D.大家比着千,谁都不甘落后。

21.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薛宝钗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因她恪守礼教、城府深沉;史湘云的诗则格调清新、豪放不羁,因其性格大度、潇洒风流;林黛玉诗文清逸脱俗、风流别致,则因她孤高自诩、多愁善感。

B.薛宝钗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史湘云性格大度、潇洒风流,其诗则格调清新、豪放不羁;林黛玉孤高自诩、多愁善感,其诗文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

C.薛宝钗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史湘云的诗格调清新、豪放不羁,则因她性格大度,潇洒风流;林黛玉孤高自诩、多愁善感,其诗文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

D.薛宝钗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潇洒风流;史湘云性格大度、格调清新,其诗则积极向上、风流别致;林黛玉则因性格孤高自诩、多愁善感,其诗文也清逸脱俗、豪放不羁。

22.在①②③处补写恰当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儒家的担起。

(2)《法句经》:“胜者生怨,负则自鄙。去胜负心,无争自安。"鼓励摆脱外物的束缚,所谓“一念放下,万般自在”,这是佛家的放下。

(3)《庄子》:“依乎天理,批大邻,导大窾,因其固然……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依道而行,顺应规律,这是道家的看开。

担起,放下,看开,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对于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任意结合两家的观点,或综合三家的观点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西充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简要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1~5题答案】

【答案】1.A2.B

3.D4.①引用论证。引用《礼记》与《左传》中的话来支撑第④段的核心句;引用《宋书》的话证明丝绸之路的客观存在。

②举例论证。丝绸之路就是这种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结出的硕果。

5.①和平建设方面:建国后,从不主动挑起战争和冲突;反对军备竞赛,积极参与国际维和事宜。

②经济发展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战略,积极推进世界经济发展。

③国际秩序方面:坚持团结合作,维护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国际秩序、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积极推动全球体系健康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9题答案】

【答案】6.B7.A

8.①心思细腻(爱花惜花),通过语言描写,黛玉劝宝玉不要将花撂入水中而应埋入土中,可见其细腻、爱花。②聪颖、爱读书,读《会真记》感触深并默默记诵。③多愁善感,与宝玉玩笑时“眼圈红了”,听戏文时“眼中落泪"都体现出林黛玉的伤感。

9.①情节上,为后文宝玉撂花、黛玉葬花的情节作铺垫。②环境上,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衬托出宝黛爱情的纯真美好。③艺术效果上,宝玉所见之景与所读之文巧合,增添了浪漫气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ACD11.B12.D

13.(1)当初陛下带领我们在沛县丰邑起兵,平定天下,多么雄壮啊!

(2)失掉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编,是不符合武德的。

14.①勇气非凡。②善于辞令(能言善辩、直言敢谏)。③忠诚为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B16.①庄子用“砉然”描述庖丁解牛之初,牛的皮肉筋骨轻快分离的声音,以合乎音乐的美妙节奏来表现庖丁技艺的纯熟。

②本诗用“砉然"描述突破束缚的声音,表现渴望打破社会束缚、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强烈愿望。

③本诗中“砉然”在结构上照应首联“沉沉心事”,引出下文“美人如玉剑如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①.可使有勇②.且知方也③.思无因喜以谬赏④.思无因怒而滥刑⑤.见贤思齐焉⑥.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A.长盛不衰B.叹为观止C.各有千秋D.毋庸置疑(举足轻重、首屈一指)

19.以胡适、周汝昌为代表的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研究专家的出现,为《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