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提分初中语文 第10讲-记叙文阅读之表达方式(教师版)_第1页
爱提分初中语文 第10讲-记叙文阅读之表达方式(教师版)_第2页
爱提分初中语文 第10讲-记叙文阅读之表达方式(教师版)_第3页
爱提分初中语文 第10讲-记叙文阅读之表达方式(教师版)_第4页
爱提分初中语文 第10讲-记叙文阅读之表达方式(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辅导讲义[教师版]课程目标1.了解叙述顺序和人称的定义和作用;2.区分描写的分类与作用;3.体会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用途。课堂引入歌舞是一种表达主观意志的方式。因此,即使是我们不熟悉的国家或者民族的歌舞,我们也能够基本理解其感情态度。写文章也是一样的。作者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来叙事事件、塑造人物,从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那么写作者的表达方式有几种呢?知识图谱表达方式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名称基本定义分类高频考点作用阐述记叙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常考的知识点为叙述顺序及人称。叙述顺序顺叙:

包括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①文章层次鲜明②叙事有头有尾③脉络清晰。倒叙:

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①制造悬念;

②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③使文章引人入胜。插叙:

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一般出现在文章中段,且结构鲜明。①对中心内容的补充;

②解释或衬托作用;③使文章脉络清晰;④结构紧凑。补叙:

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①使读者恍然大悟;

②造成叙事的波澜;

③使故事情节完整。叙述人称第一人称:

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以“我”的口吻或角度来叙述,常用代词“我”“我们”等。①便于直抒胸臆;②增加对人物和事件叙述的真实感和亲切感;③有利于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第二人称:

与你谈话时在场的别人的代词,常用代词“你”“你们”等。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把被叙述的对象称作“你”;第二种是把读者称作“你”。①形成一种面对面的交流(倾诉)的效果,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说服效果更明显;②便于抒情(强烈的表达了某种情感)。第三人称:

从第三者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写作较自由、灵活,被称为“全知视角”。常用代词“他”“她”“他们”等。①可以更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复杂多变;②让读者有更大的思考空间去冷静地分析事物。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包括容貌(脸型、五官)、神情、身体形态、衣饰、姿势、风度等方面。神态描写:专指对脸部表情的描写。动作描写: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心理描写: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包括内心独白、动作暗示、景物烘托、幻觉梦境。交代(写出)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发展。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环境描写对作品中的人物或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发生直接关系的客观外界条件的描写。包括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社会环境: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①点明时间、地点、背景,渲染……的气氛;

②烘托人物……的心情、或衬托人物……的性格,或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③推进情节发展或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④增加故事的真实感;

⑤突出文章主题或反映社会生活。场面描写对人物之间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也可以说是人物描写的综合形式。①塑造人物形象;

②表现(突出)中心;

③渲染气氛;④烘托人物心情。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小说、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①增强主题的表现力;

②表现人物个性;

③展现环境景物特征;

④促成情节的曲折和复杂。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用议论引出记叙:

在记叙前作者先写出自己的看法,紧接而来的记叙就是对议论的具体说明。①引出下文;

②使文章中的思想表达得更鲜明;

③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夹叙夹议:

在叙述过程中同时进行议论,边记叙边就所记叙的事物进行阐明、发挥。在文中,后面的议论常常是前面叙述的自然发展。①起到总起、提示、过渡和总结等作用。②揭示所叙事件的意义。用议论总结记叙:

这种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的最后部分。①总结全文;

②突出中心;③升华主题。抒情抒发和表达作者感情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文和一般的文学作品中,也是常用的辅助表达手段。直接抒情作者直接出面就某种事物或情况抒发感情,由于是作者直接出面,直接抒情时的语言往往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①饱含深情,直抒胸臆;②表达(抒发)了……的情感;

③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间接抒情作者不直接出面,通过其它方式抒发感情,语言比较冷静客观。一般表现为在叙述、描写中抒情,以及在议论中抒情。说明用言简意明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把人物的经历特点表述明白。详细清楚地交代了……科学准确地介绍了……。二、方法点拨(一)如何分析记叙的作用1.叙述顺序的作用首先要对材料内容有总体上的了解,其次要对叙述顺序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有准确的把握。例如:《至爱所在》中“从记叙的顺序看,③④两段属于_______。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思路:文章①②两段主要写肖邦在弥留之际表达的遗愿——将心脏带回祖国、把祖国的泥土撒在他的棺材上。紧接着③④两段交代他的遗愿产生的原因——叙述18年前出国时的情景和他到维也纳后国内出现的起义和自己两次回国的失败。第⑤段写肖邦死后人们按他的遗愿安葬了他,125年后又为他重立了墓碑。从时间先后来看,③④两段叙述的事情在前,①②⑤段叙述的事情在后。因而③④两段是对往事的追忆,当属插叙,交代肖邦的遗愿产生的原因。答案:③④两段是插叙,交代肖邦的遗愿产生的原因。2.叙述人称的作用(1)第一人称可以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角度来分析,也可以从时代背景入手,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背景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最后一课》中,分析“我”的作用。答:“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文中的“我”是小弗朗士这个幼稚贪玩的孩子,这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这样写的作用是用小弗郎士的内心感受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感受,产生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2)第二人称主要考查人称作用及人称转化的作用,从第二人称的形式及作用着手,结合文章主旨作答。例如:《一片树叶》中“最后一段的‘你’和前文的‘你’各指什么?运用第二人称有什么作用?”……你迅速长成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对于柔弱的绿叶来说,初夏,既是生机旺盛的季节,也是最易遭受害虫侵蚀的季节。幸好,你平安地迎来了暑天,而今正同伙伴们织成浓密的青阴,遮蔽着枝头,任鸣蝉在你的浓阴下长啸。……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视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安宁。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到的启示。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思路:本文中②—⑧段是把被叙述的对象称做“你”,最后一段把读者称作“你”。第二人称的作用是形成一种面对面的交流(倾诉)的效果,拉近彼此距离,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说服效果更明显,同时便于抒情,答题时注意要根据选段写全面,尤其是写出作者表达的情感,从“请用你朴素的光辉照耀我”,表达了对树叶的喜爱赞美之情。答案:②—⑧段中的“你”指的是“嫩芽”,最后一段则指的是“读者”。②—⑧中的“你”把树叶拟人化,使树叶获得了主体的位置,表达了对树叶的喜爱赞美之情。最后一段运用营造了一种与读者进行交流的情境和氛围。全文用“你”,把树叶拟人化,拉近了距离,便于交流,便于抒情。(3)第三人称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展现志愿军战士精神的事例采用第几人称写法,分析其作用。”答: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这种写法可以自由、灵活地选取三个典型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三个事例从不同侧面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最本质的思想感情。“松骨峰战斗”——对敌人的恨,体现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火中救小孩”——对朝鲜人民的爱,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防空洞谈话”——高尚的苦乐观,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三个典型事例,有集体的,有个人的,有战斗场面,有战地日常生活。正是由于采用第三人称写法,作者才能这样全方位地表现主题。(二)如何分析描写的作用1.人物描写答题模式:运用了……,写出(表现)了人物……的特点(性格、心理、情感),表达了……。例1:文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这时,史密斯先生突然发现了一双孩子的眼睛。他急忙走过去看个仔细:这是一个捡煤屑的穷小子,约摸八九岁光景,衣衫褴褛且很单薄,冻得通红的脚上穿着一双极不合适的大鞋子,满是煤灰的鞋子上早已“千疮百孔”。他看到史密斯先生向自己走来,于是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位鞋店老板,眼睛里饱含着一种莫名的希冀。……答:外貌描写;说明小男孩生活贫困和对礼物的强烈渴求。例2:《少年闰土》中,“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答:这句话是外貌描写,不仅写出少年闰土的活泼刚健(或朴质、有活力、或纯真),还展示出了当时浙江绍兴一带的风俗民情,同时写出了父亲对闰土的爱。2.环境描写(1)衬托人物心理的标志①该环境描写所在的段落中,或其前一段(后一段)有对人物相关的心理(情绪)的描写;②所描写的环境表现出来的色调与人物心理相一致。例如:《爱有时是一种错误》中“下段画线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一天很快地在挂念里过去了,再见到它们时,太阳已在遥远的地方等待落下,而那些花儿,褪尽了初绽的青涩,在夕阳里灼灼地期盼着。高大的棕榈投下灰暗的影子,而花儿们却如同太阳一般抵抗黑暗,在影子里依旧晃眼。……思路:根据上面讲的两个标志去判断。该画线句子所在的段落中有对人物心情的描写:“一天很快在挂念中过去了”。“挂念”表明了“我”的心情。环境描写“那些花儿,褪尽了初绽的青涩,在夕阳里灼灼地期盼着”中的“期盼”带有的色调与“挂念”一致。显然,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起衬托作用。答案:文中第③段画线的景物描写衬托出“我”对太阳花的牵挂。(2)承上启下的标志①该环境描写位于两个段落之间;②上下文所写的内容都与这一描写密切相关——至少要能看出一定的“痕迹”。例如:《祖母的葵花》中“文中第二段画线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我总是要想到葵花,一排一排,种在小院门口。是祖母种的。祖母伺弄土地,就像她在鞋面上绣花一样,一针下去,绿的是叶,再一针下去,黄的是花。记忆里的黄花总也开不败。……思路:看标志,定作用。画线句子位于第①段和第③段之间,单独成段;第①段写到祖母和花,而第②段和其后的段落中的内容段段不离祖母和花。由此,我们就可以判断画线句子的作用为承上启下。答案:文中第二段画线处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有关祖母和葵花的内容。(3)渲染气氛的标志①该段的上文或下文,有与之相关的人物活动;②该段的上文或下文,没有直接描写某种气氛。例如:请指出下列文段中画线处的景物描写的作用。这时,谁也没有注意到小夏的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动作:他把手伸进衣袋,偷偷地摸出那张录取通知书,放在背后撕得粉碎。半晌,小秋才醒悟过来,他一下子抱住小夏:“哥!”泪水夺眶而出。兄弟俩无言地站在门口。八月的风,一阵阵吹来,竟透着丝丝凉意。思路:根据上述两条标准判断。该句上文记叙了小夏、小秋兄弟俩的相关内容。画线句子所在的段落没有直接描写某种气氛。据此,我们可以判断这句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答案:文段中画线处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兄弟俩因家庭贫困而不能同时圆大学梦的凄凉气氛。(4)预示命运的标志下文有与该环境描写表现出来的生命状态相契合的内容。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散散落落的。”的作用。答:“垂下”“散散落落的”这两个词语表现出的生命状态,与生命的消失相似,预示了“爸爸”已经辞世。(5)暗示主旨的标志①上文是否有与之相关的人物活动;②该环境描写是否带有暗示性;③该描写是否居于文末。例如:《祖母的葵花》中“请简要回答文末画线处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今,祖母老了,老得连葵花也种不动了。老家屋前,一片空落的寂静。七月的天空下,祖母坐在老屋院门口,坐在老槐树底下,不错眼地盯着一个方向看。我想,那里,一定有一棵葵花正在开放,开在祖母的心窝里。思路:依据以上三点判断。上文记叙了祖母与葵花的故事;画线句子的描写带有暗示性;该描写居于文末。据此,我们可以判断景物描写的作用为暗示主旨。答案:文段中画线处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暗示文章的主旨。3.场面描写(1)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作品主题入手,有所侧重。例1:《范进中举》中,“分析下面这段文字反映了怎样的人情世态。”。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答:这个场面描写出了范进中举后,乡邻们阿谀奉迎、趋炎附势的众生相,表现了世态的炎凉。例2:《记一辆纺车》中“分析纺线场面的描写”。答:具有“万马奔腾”之感。作者通过这一宏大的纷纭场面描写,把当年大生产运动的动人景象再现出来,深刻地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力更生的乐观精神和豪迈欢快心情”这一重大主题。(2)从刻意渲染的喜悦、恬静,或悲怆、紧张的气氛入手,让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真实地展开活动。例如:《最后一课》中,“分析描写上课的情景”。答:巧妙地借助于一个无知顽童的冷静观察和心理分析,特别是对韩麦尔先生临下课之际感人至深的神态言行的细摹,在肃静而凝重的氛围的层层烘托渲染中,最后突然如火山爆发般地喷出爱国主义的激情,起到了强烈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4.细节描写答题模式:用……等,准确写出(生动刻画了或反映了)……人物特点。例如:《药》中,“……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走了。”答:作者对康大叔取钱的过程,用了“抢”“扯”“塞”等动词,准确地写出了他动作的粗鲁、凶狠。“抓”“捏”等动词反映了他接钱、数钱的熟练程度,生动地刻画了康大叔贪婪、惯于敲诈的嘴脸。(三)如何分析议论、抒情的作用例如:从表达方式来看,下面材料中第④、⑤两段是__________,第⑥段是__________。简要分析这三段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④啊!火柴,谁说你生命短暂?那熊熊燃起的大火,是你的青春在闪耀!⑤啊,火柴!我要大声赞美你,赞美你把光和热留在人间,哪怕自己化为灰烬!⑥这是何等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啊!我们每一个青年,难道不应该像火柴那样,为了全人类的幸福,贡献出自己的全部的光和热吗?答:第④⑤两段是抒情,第⑥段是议论。从前后文之间的联系可以看出第④、⑤两段是紧承着前文进行的抒情。第④段是就“火柴燃烧的时间短,作用巨大”进行的抒情,第⑤段则是在第①段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是对火柴“燃烧自己,把光和热留在人间”这种牺牲精神进行的赞美,通过升华,就赋予了火柴一种人格的特点,从而为第⑥段联系现实的议论作了铺垫,而第⑥段的议论“我们每一个青年,难道不应该像火柴那样,为了全人类的幸福,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光和热吗?”用反问句的形式总结了全文,揭示了文章的中心。④、⑤两段的抒情,揭示了火柴的“燃烧时间短,把光和热留在人间”的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火柴的赞美之情,第⑥段的议论则起到了总结全文,揭示中心,升华主题的作用。三点剖析考点:表达方式的判断,对表达方式作用的分析重难点:叙述顺序及人称、抒情、议论、描写的作用易错点:表达方式辨析有误、分析作用不全面记叙的作用例题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零点降生的女孩乔叶①我的家乡有一种说法,凡是在子夜零点降生的女孩都是十分幸运的,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业有所成。村子里就有一个零点降生的女孩,她家境优裕,工作顺利,婚恋幸福,是全村女孩子羡慕的对象。人们一说起她,就要谈到她的零点降生之兆。她成了大家心目中零点降生幸运儿的有力例证。②你知道,我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不怎么好,所以我从懂事起对自己就没有信心。村里那个幸福女孩更让我相信:生死由命,成败在天。上天既然已经安排好了你的命运,你再努力也没有用。我变得对一切都无所谓,在天然惰性的驱使下,整日无所事事,随波逐流,任凭母亲怎么劝说也不回头。一次,母亲被我气极了,忍不住狠狠责骂了我一顿,我居然蛮不讲理地顶撞她:“你怎么不把我生到零点?那样我就有福气了,还用你操这么多心!”母亲怔住了。③晚上睡觉的时候,母亲坐到我的床边,温柔地掖着我的被角,轻轻地告诉我:“妞妞,其实你也是零点生的。这些年妈一直没有说出来,是因为你太浮气,怕别人的好话捧坏了你。不过,你要知道,即使你是零点出生的,也并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有的。天上掉不下白面馍,咱村的那个女孩要是不学好,现在也不会是这个样子。你要是不努力,将来照样没出息。”④我哭了。我开始后悔自己以前的自暴自弃。那一夜,我没有睡。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今后决不吝惜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决不辜负自己零点降生的这份幸运。⑥八年之后,我考上了大学。我是村里第一个正式大学生——这时我已经完全相信自己是命运的宠儿了。临走的那一天,恰好是我二十岁生日,母亲给我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餐,郑重地告诉我:“妞妞,其实你不是零点生的。”⑦我吃惊地看着她,好一会儿才明白她在说什么。我早已不在乎零点不零点的事了,可她却还一直放在心上——也许只有母亲才会把这样的事情放在心上。⑧“我不过是为了给你鼓鼓劲儿才那样说的。”母亲解释的神态像一个犯了错误的小孩子,愧疚而不安。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八年前的那个夜晚,耳边也一字字地响起了母亲当初的话语。我忍不住泪如泉涌。其实愧疚不安的应当是我,不是吗?⑨从那一刻起,我彻底觉悟了:如果一个人只惰于听从上天的安排而忽略了自身的力量,是多么愚蠢。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人都没有理由听天由命。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潜藏着许多好机会,但你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去挖掘。天会刮风天会下雨但是永远也不会掉下白面馍。你只能用自己的双手,自己为自己创造出一眼源源不绝的幸福之泉。(选自《幸运之泉》,有改动)(1)从文中看,你认为作者用第几人称的口吻写出了自己的愧疚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说,第九段中作者一会儿用“我”一会儿用“你”的人称,使人称发生了变化,这样做不仅造成了人称的混乱,而且使读者不易理解。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第一人称(2)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记叙文中,人称是可以转换使用的。作者从第一人称“我”变为第二人称“你”使得说理更宽泛了,不仅警醒了自己,还包括看到文章的人——读者。因此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解析】(1)这道题意在对记叙的人称进行考查,因为文中是以“我”的口吻来叙述的,所以是第一人称。(2)记叙文中的人称是可以转换使用的。这个人称的变化形成了作者和读者面对面交流的艺术表现效果,使增加说服力,便于直接抒发感情。例题2、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问题。父亲不只是用来做裁缝的黎继新父亲已经去世多年,可是,那台缝纫机还在,和缝纫机紧密相关的故事也永远都在。那是一个雨季,天似乎被谁砸了个缺口,天上的河水倾倒在山上,洪水从山上暴烈地冲下来。那时我5岁,母亲不知有什么事没在家。父亲在,但父亲要到裁缝铺去领取他的工资,只好带着我上路。父亲是裁缝,在另一个镇上的裁缝铺里替人裁剪缝制衣服。每天星星还没散场,父亲已经出门;月亮升起,父亲才回到家里。父亲出场的时段,我总在安稳地睡着。我和父亲一人披着一件农家自制的蓑衣,戴着斗笠,在暴雨中艰难地跋涉。虽然我的蓑衣是母亲特意请衣匠为我量身打造的,但那厚重的蓑衣浸了雨水,披挂在我身上,就像一副沉重的铠甲。父亲大踏步往前走,似乎遗忘了他身后这个小人儿。我背着“铠甲”,跟在父亲后面,不敢哭闹,甚至不敢开口请求父亲停一停。父亲于我,是遥远的珠穆朗玛峰,是永远冰雪覆盖又沉默寡言的庞大物体。我那么小,那么弱,永远无法靠近和攀登。我连滚带爬地跟在父亲身后,过了几座山几条河几个村庄,5岁的孩子不知道,反正好像有到天边那么远。等跨进裁缝铺的门,我的蓑衣里面肯定藏了无数条小溪,湿淋淋地滴了满地,四处淌开,漫过一台台缝纫机的脚。一路上没有回头的父亲,根本不知道我的状况。我想我肯定是狼狈不堪,所以老板娘才怜悯地惊呼:“我的老天啊!”这时,父亲才吃惊地扭头看了我一眼。那个眼神,我从没在父亲眼里看到过,很复杂。在五六台老式蝴蝶牌缝纫机中间,父亲拿到50块钱,那时的50块钱好像很多。回去的路上,雨小了很多,父亲很高兴,竟然拉起我的小手。路过商店,他甚至买了根形状像辣椒的棒子糖塞到我的手里。我握着手里的棒子糖,心里宛如有一朵花正悄然绽放,咬着嘴唇,我偷偷地笑了。然后,我勇敢地拉了拉父亲的衣角,说:“爸爸,我累。”父亲蹲下来看着我,我怯怯地看他。父亲一把将我提起来,放在了他的肩头。父亲走路很稳,像一座山一样,我坐在他肩上,稳稳当当。我骄傲得要命。我想等我回去了,一定得把这骄傲告诉我的哥哥姐姐们。雨小了,山洪变成了小溪,一条鱼从溪水中跃起,我惊呼:“鱼!”父亲把我放下,跨进溪水里,很快就捉了一条活蹦乱跳的鲫鱼。父亲提着鲫鱼,微笑着在我的脸蛋边晃了晃,我羞涩地笑着躲避。父亲扯了两根茅草,拧了拧,从鱼的鳃穿过去,突然捏着一端的茅草叶茎,转向我,一边作势往我的鼻孔里钻,一边虚张声势地说:“把这条大鱼也串起来。”我咯咯笑着逃开。父亲把茅草两头打了个结,递给了我。我接过鱼时,鱼突然腾地跳了一下,我兴奋地大叫。父亲笑了,干脆脱下了他那件自己做的透过纱眼能看见人的白色大背心,领口和袖口扭在一起打了个结。他提着下摆口,对着从山上淌下来的溪水。整条小溪全奔进了他的衣服里,又挣扎着从纱眼里四散奔逃。我把手伸进水里,摸了摸父亲的背心,背心突然乱抖,有鱼在背心里徒劳地挣扎。我欢呼着:“爸爸,有鱼!”父亲微笑着看我,眼神里满是鼓励。鱼又乱跳起来,我开始不顾一切地大呼小叫,拼命地咯咯傻笑。父亲也学着我的样子傻笑,跟着我一起大呼小叫。我早忘记了劳累。我们背着各自的蓑衣,一人提着一串鱼,一路唱着歌回家去。这天晚上,我睡得很香。我心中有了一个幸福的秘密。在梦中,我迫不及待地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全世界。第二天,我起得很早。我悄悄地拉开父亲的粗麻纱蚊帐,结果,父亲又不在了,我放声大哭。后来,父亲辞了裁缝铺的工作,回到村里,买了台缝纫机,替村里人做衣服,收入陡然少了许多。父亲不去裁缝铺,据说是为了我。(1)选文使用了哪种记叙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倒叙【解析】此题考查记叙顺序。文章是属于回忆性质,开头即表明了文章的记叙顺序是倒叙。例题3、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题目。传递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1.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十分痛苦→①_________→重拾希望→②_________→十分感激2.选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⑥段画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⑦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析结尾画线句在选文的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请结合选文的内容,谈一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心急如焚2.善良(拾金不昧)、懂事、勤劳、乐观、知恩图报、(答出三点即可)3.插叙。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废品的原因,突出了小男孩懂事、善良、乐观的品质,为下文写“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4.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或小男孩的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5.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或点题),点明善心的传递可以温暖人心这一主旨。6.能联系选文,谈感受,语言连贯、通顺。示例:小男孩因为善良,受到“她”的资助读完大学;“她”因为善良,火锅店的生意由冷清又好转起来。善良不仅温暖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的筛选整合文本的能力,比较简单,只要顺着文章寻找,就可以找到文中“她”的情感变化的词语。因为题干中给出了一部分,所以选择的范围缩小,更容易找出。2.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题型,需要就文中的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行动、心理或事件的分析来加以分析。文中的小男孩自己家里非常穷,居然捡到手机久等主人并还给失主,男孩在得到别人的帮助后,知恩图报,总汇钱给恩人,并将恩人退回的钱以恩人名义捐给当地的小学。由此可知小男孩是一个:善良(拾金不昧)、懂事、勤劳、乐观、知恩图报的人。3.此题考查记叙文的记叙顺序的题型。对于插叙的作用首先要有一定的认识。记叙文中插叙的作用是:补充说明了什么内容,丰富了谁的形象,突出了什么中心。联系文中的内容可知,此内容交代了小男孩的家境,也体现了孩子的品格,同时还为下文“我”资助男孩找到了依据。4.此题考查词语的含义的题型,看到此类题既要考虑词语的表层含义,也要考虑其深层含义。联系文章的内容全方位考虑。5.此题考查文章段落在文中的作用的题型。段落出现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相同,本题问结尾的作用,结尾的作用为:(结构)照应前文,前后呼应;(内容上)点明中心,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升华感情;引人深思,言有尽而意无穷。6.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及所反映的主旨来谈自己所感受到的正能量或应该该改变的不良现象等。随练1、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枯竹①我在北风呼呼的野外,遇见了它——一株枯竹,静静地斜卧在清翠的众竹前,像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显得那么另类。②竹仿佛是邻家的小哥哥,一直在我的童年里俊朗地挺立着,伴我走过懵懂无忧的童年。③犹记得,小时候,雨后的春日里,我在竹林里咔嚓咔嚓地掰断少年般稚嫩的春笋,拿回家,母亲的巧手把它变成一盘鲜嫩的笋丝炒肉,令人食欲大增;燥热的夏日里,竹林间声声蝉唱送来阵阵清凉,我和一帮小伙伴举着小竹竿到竹林里捕蝉。秋日里,竹林里秋虫啁啾着告诉我它们的童年故事;冬天下雨的夜里,雨打竹叶发出清脆悦耳的沙沙声,像一首摇篮曲,伴我进入温暖的梦乡……悠悠岁月里回首,一株株绿竹在我的童年里摇摇曳曳,每一片竹叶,都依附着一件难忘的童年趣事。④面前的这株枯竹,枝干枯黄,一身萧索,在踌躇满志、正值青春的众竹面前,是那么惹眼,禁不住引我遐思连连——我仿佛见到了它的前身: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宁静的夏夜它与清风交谈,与明月对望,它聆听夏蝉的歌唱,它知悉秋虫的心事,它也团结土壤,与寒风对抗。⑤这株枯竹,也引发我对它后世的遐想:它化身为一支笛、一管箫,啸啸天籁游走于天地苍穹间;它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煮茶吟诗的高雅;它是竹篱上爬满牵牛花的田园;它是竹篮采野花、摘野菜的诗意;又或,它走进寻常百姓家,化身竹筷为烟火,化身竹竿为晾衣;再或,它成为农家灶膛里的柴火,化为一缕缕温暖的炊烟……⑥它是陆游,“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它是朱熹,“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它是刘禹锡,“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它是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它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它是郑板桥,“雪压不倒,风吹不折。”⑦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选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1)文章的结尾部分已被省去,如果用以下两种结尾,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结合抒情方式说明理由。A.冬寒时节,一株不期而遇的枯竹,引起我遐思无限,给我融融的暖意。B.枯竹,我要大声赞美你,你在我心中是永不枯萎的长青竹!我选择______________(填选项)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选A,理由:运用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含蓄结尾,引人深思,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前后照应。选B,理由:运用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点明主旨,表达了对枯竹的赞美、喜爱之情;语气强烈,感情充沛。【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表达方式的赏析能力。学生需要知道抒情方式的定义、分类及作用,再结合文章中心作答。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指作者直接出面就某种事物或情况抒发感情,由于是作者直接出面,直接抒情时的语言往往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间接抒情指作者不直接出面,通过其它方式来抒发感情,语言比较冷静客观。一般表现为在叙述、描写中抒情,以及在议论中抒情。抒情手法的运用可以起到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的作用。结合本题来说,A项属于间接抒情,在“冬寒时节,一株不期而遇的枯竹”这样的叙述中用“引起我遐思无限,给我融融的暖意”这样的抒情语句,可以含蓄表达主题,引人深思。B项是直接抒情,“我要大声赞美你……”这样的抒情语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枯竹强烈的赞美、喜爱之情。描写的作用例题1、阅读文章《如果你足够优秀》,回答问题。如果你足够优秀周海亮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我报考美术师专。复试在县城的美专进行,参加复试的头一天,父亲问我:“需要我陪你去吗?”我说,不用。父亲说:“那你一个人去好了。我去了也帮不上你什么忙。”第二天早晨,我一个人挤上了通往县城的汽车。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那年我17岁。下了汽车,按照父亲的嘱咐,我找了一家旅店。我结结巴巴的跟服务员要房间。然后找到了考场。考场设在美术师专的一间教室里。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多的画夹画板,第一次见到石膏模型。我兴奋得浑身战栗,能在这样的教室里画画,我愿意拿所有的代价交换。当天我彻夜未眠。躺在陌生的旅店,兴奋与紧张将我裹挟。我想假如我明天发挥得好,就将实现画一辈子画的梦想;假如发挥得不好,极有可能我会和父辈们一样,将自己的一生消耗在地头田畔。那天我发挥得糟透了。我想即使我发挥得再好也没用,等待进考场时,我听到一些考生的风言风语。他们说考试只是一种形式,人选其实早已内定。他们的话似乎有道理,我看到校门口的轿车排成一排,一些可疑的人在鬼鬼祟祟地交头接耳。我第一次感到世界是可怕的,原来还有另一种力量可以操纵一件事情,并轻易埋葬一个人的梦想。考场上我告诉自己不要紧张,可是我做不到。手心全是汗,我不停地用着橡皮——稍有素描常识的人都知道,过多用橡皮是素描中的大忌。我稀里糊涂地交了考卷,垂头丧气地回到家。父亲在村口接我。他给我讲两天来村子里发生的事。他做了一桌菜,他第一次把我当成男人,在我的酒杯里倒满了酒。那天我和父亲说了很多话,唯独没有谈起考试的事。用不着问,父亲能从我的眼神里读到一切。两个多月后,录取通知书仍然没有盼来,我考上美专的希望彻底破灭。我终于跟父亲讲起那天的事,我告诉他被录取的人员可能内定得差不多了。为证明我的话是正确的,我给父亲举了很多例子。父亲听后,看了我很久。他说我相信你说的那些都是真的。可是,如果你足够优秀,那么他们就没有不录取你的道理。你被淘汰的理由只有一个——你还不够优秀。”有时候就是这样。这世上的确有龌龊、阴暗,我们不喜欢这—切,可是我们无法改变,然而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我们可以努力把自己变得非常优秀。你变得足够优秀,你才有战胜这些龌龊和阴暗的可能。当你的才华光芒四射,任何龌龊和阴暗,都不能将其遮挡。当然,很有可能,你一辈子都达不到足够优秀。可是你应该有把自己变得足够优秀的想法,并将其变成自己的行动。假如你只为”变得足够优秀“而活,首先,你不会变得龌龊和阴暗,其次,你会快乐,第三,你极有可能变得足够优秀。多年来我一直相信父亲的话:只要你没有成功,被别人击败,就证明你还不够优秀,怨天怨地,都是悲观和毫无作用的。你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不是对龌龊和阴暗的妥协,而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选自《思路》2011年第10期)(1)文章第三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心理描写。表达了“我”盼望考上美术师的强烈愿望,写出了“我”渴望梦想成真而又担心失败、既兴奋又紧张的心里活动,为下文“我”考试失利作了铺垫。【解析】此题考查描写方法分析。此处明显是心理描写,“我”的内心独白生动地表现出我当时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从结构上来说,也为下文考试失利埋下伏笔。例题2、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守山人张小萌①甘河镇的山,初见的人定是不会喜欢的,偏大的土包罢了,不巍峨,不峥嵘。时间久了,就明白这山的好了,一座连着一座,仿佛是看不到头的远。她是安静的,平和的,像母亲的怀抱,温暖舒适。山与山之间有时会出现一处缓坡,往往有溪水流过,一股炊烟在大山深处的山脚下突兀而出,青天白云下,十分扎眼,一座木制的房静静地立在小河旁。②“老康呦,我退休了,明个儿回镇上。”看不见人影,苍老的声音从密林深处传来。屋里的老康听到这话,顿了一顿,发出一声叹息,出了屋子,半倚在门上,看看前方的树林,又是一声叹息。恰好林间的小路上现出个人影,头发花白,颤颤巍巍的行着,弓着腰,看到老康,直了身子,冲他一笑。“哈哈,你那点蘑菇是留不下了吧,我可是把我养了一年的鸡都带来了,哈哈——”老朱笑得很开心,快走几步,奔着老康去了。“哼,你这死老头子,没多大个出息,除了吃,你还有啥念想?给你吃,都给你吃,可是只怕你的牙无福呦。哈哈……”老康也离了门,走向老朱,两个人拥抱在一起。③“老康,我老了啊。”④“老朱,我也老了。”⑤山间的风很少,这一刻却是舞动着,摇动着这山上的树,松树,杨树,桦树,高的,矮的,发出哗哗的声响。⑥两人拍了拍肩膀,不愿分开。良久,老康接过老朱手上的鸡,进屋去了。老朱一屁股坐在树桩上,光滑油亮,树是盖房子时伐的,好大的树,当年他们数了数年轮,大概百年多吧,决不是一百年,他们却是没数清的,这样的树在这里好多,数不清的多。掏出烟袋子,装上一袋烟,火一燃,蓝色的烟雾飞了起来。“老康啊,我是不中用了,咱们仨上山那年,跟着魏大叔山上山下地不知跑了多少趟,虽然累但是有劲啊,现在是又……”⑦“闭上你的臭嘴,哪三个,不就咱们俩吗?哪三个,哪里有三个?”老康放下手里的松枝,不看老朱,却是一脸的不高兴。老朱的烟枪停在了空中,不一会老朱呵呵地笑了,把烟枪放到嘴里大口地吸了起来。⑧也不知过了多久,老朱惦记的小鸡炖蘑菇发出诱人的香味。老康也坐在树桩上,折几个柳条,递给老朱一双,自顾自地喝了起来,老朱笑了笑,也不示弱,自己也喝得欢。他俩之间,也有个树桩,也有过打磨的痕迹,只是不像他俩坐的那般油亮。“伙计,你算算咱们来了多少年了?”闻听此言,老康放下酒杯,看着铁锅,一言不语,老朱眯上眼,筷子停在空中。⑨“三十七年了。”老康说。⑩“三十七年啊!”老朱说。⑪“大家都没忘啊。”老康顿了一下又说道,“我总是不愿正视他的离去,你也要走了,我就想想过去吧,当年,咱们仨刚来,我至今还记得这镇上的人的好。”⑫老朱点了点头,“这里的人淳朴,风景也好,当时魏大叔让咱们来守山,咱们还不愿意,这里真是好地方……”⑬老康喝了口酒,接过老朱的话,“大叔带着咱仨走遍了山,这里的好东西真多,蘑菇,木耳,以前哪见过这么大的,野果也好多,山丁,山杏,榛子,吃也吃不完。”老康看着锅中的菜,唏嘘不已。⑭“你真的舍得?”老朱不说话,只是喝了杯中的酒,“都走了,走了好啊。”老康似乎是哭了。⑮第二天清晨,老康爬上了山,看着老朱走的方向,不一会儿,一个老人走了出来。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像山杨一样沉稳。老朱确实走了,走的时候,向着山顶挥手,像是知道老康在这里,或许他在向大山告别。⑯蓝天,白云,清翠的树林。一个月过去了,老康的房前多了两个年轻人。⑰“老康叔,老康叔——”老康闻声而出,那日没白尽的头发,已经全白了。“你们是……”老康显然是不认识他们的。“老康叔,我叫朱明泽,你大概听过我的名字,父亲回去后,不到半月就去世了,他得了癌症,他告诉我,这里还有山,还有树,让我来帮您。”明泽的眼圈红了,转过头,看着山,又是那么坚定。⑱“老康叔,我叫陈遗志,当年父亲为了救火牺牲的时候,我还没出生,母亲给我起名遗志,告诉我长大后,帮父亲看着这山。”遗志也看着这山,他的父亲就埋在这里。⑲老康看着两个青年,笑着哭了……(1)第16段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环境描写。表现出了山林的美丽,暗示人物欢愉的心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两个年轻人的出现作铺垫。【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描写的理解及作用的把握。学生需要知道描写的种类及其作用,结合文中句子具体分析。第⑯段写“天,云,树林”这三处景物,属于环境描写。用“蓝”“白”“清翠”这样的词写出风景的优美,这样的描写表现出来的色调与“老康”后来“笑着哭了……”的心理一致,暗示人物愉快的心情。该环境描写位于两个段落之间,下文所写的内容与这一描写密切相关,为下文两个年轻人也来看山作铺垫。议论、抒情的作用例题1、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看自行车的女人①想为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什么的念头,已萌生在我心里很久了。②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北京一家医院前的人行道上。一个胖女人企图夺她装钱的书包,书包的带子已从她肩头滑落,搭垂在手臂上。身材瘦小的她双手将书包紧紧搂在怀里,以带着哭腔的声音叫嚷:“你不能这样啊,我每天挣点儿钱多不容易呀!”③她40余岁,穿着一套旧迷彩服,戴着一顶旧迷彩单帽。那身衣服一看就是地摊货。脚下是一双老式旧布鞋,没穿袜子,脚面晒得很黑。帽舌下,她的两只眼睛,呈现着莫大而又无助的惊恐。④我从围观者的议论中听明白了两个女人纠缠的原因:那胖女人存车时,忘了拿放在车筐里的包,包丢了。她认为这个看自行车的外地女人应该负责任,并且怀疑是被她藏起来了。⑤胖女人一用力,终于将看自行车的女人那书包夺了去,她将一只手伸进包里去掏,却只掏出了一把零钱。“当”的一声,一只小搪瓷碗抛在看自行车女人的脚旁,抢夺者骑上自己的自行车,带着装有一把零钱的别人的书包,扬长而去。⑥看自行车的女人追了几步,回头看看一排自行车,慢慢走回原地,捡起自己的小搪瓷碗,瞧着发愣。忽然,她把头往身旁的大树上一抵,呜呜哭了……⑦第二次见到她,是在一家商场的自行车场。我因没买到合适的东西,带着的一百元钱也就没破开。取自行车时,我歉意地说:“忘带存车的零钱了,一百元你能找得开吗?”我以为她会朝不好的方面猜疑我,因为一个人从商场出来,居然说自己兜里连几角零钱都没有,不大可信的。她望着我怔了怔,然后一笑,很不好意思地说:“那就不用给钱了,走吧走吧!”她当时那笑,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们许多人,不是已被猜度惯了吗?偶尔有一次竟不被明明有理由猜度我们的人所猜度,于是我们自己反倒觉得很稀奇了。每每的,竞至于感激起来。我当时的心情就是那样。应该不好意思的是我,她倒那么不好意思。⑧后来我又去那家商场,付存车费时,我说:“上次欠你两毛钱,这次一起付给你。”我之所以如此主动,是我觉得她肯定记得我欠她两毛钱的事,若由她提醒,我会尴尬的。不料她又像上次那样怔了怔,然后一笑,很不好意思地说:“不用啊,不用啊!”硬塞还给了我两毛钱。我将装东西的纸箱夹在车后座上,忍不住问她:“来北京多久了?”“还不到半年。”“家乡的日子怎么样?”“不容易啊……再加上我儿子又上了大学……”她将“大学”两个字说出特别强调的意味,一脸自豪。我推自行车下人行道时,觉得后轮很轻,回头一看,她正替我提着后轮呢。骑上自行车刚蹬了几下,纸箱掉了,她跑过来,从书包里掏出一截塑料绳……⑨这年冬天,雪后的一个晚上,单位一位退休摄影师给我打电话,让我替他写一封表扬信。他要表扬的,就是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我到那家商场去,遇到熟人聊了一会儿,竞忘了取自行车,拎兜也忘在车筐里了。拎兜里的几百元钱倒没什么,关键是我洗的三百多张老照片啊!干了一辈子摄影,那些老照片可都是我的宝呀!天黑了我才想起来急忙赶去,你猜怎么着?就剩我那辆车了!商场早关门了,看车的女人在冷风中站着抱着我的拎兜,守着我那辆旧自行车。人心不可以没有了感动呀,是不是?人对人也不可以不知感激呀,是不是?”他在电话里言辞恳切。⑩不久前我又去那家商场,见看自行车的已经换成一个男人了,我想问原先那个女人到哪里去了,张了张嘴,却什么也没问。我祈愿她永远也不会再碰到什么欺负她的人,比如那个抢夺了她书包的胖女人。⑪阳光底下,人与人应该是平等的。弱者有时对这平等反倒显得诚惶诚恐似的,不是他们不配,而是因为这起码的平等往往太少,太少……(作者:梁晓声。有删改)(1)本文表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第⑦段为例进行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在叙述她免收“我”存车费这件事后进行议论。由她对“我”的信任、体谅,引起了“我”对人与人之间猜度与信任的感慨,引人深思。【解析】此题考查议论这种表达方式。第⑦段属于夹叙夹议,在叙述看车的女人知道我没零钱时,免收我存车费的过程中同时进行议论,就所记叙的事情进行思考——“我们许多人,不是已被猜度惯了吗?偶尔有一次竟不被明明有理由猜度我们的人所猜度,于是我们自己反倒觉得很稀奇了。”在文中,后面的议论常常是前面叙述的自然的发展,起着揭示所叙事件的意义的作用。课前小测1、你妈喊你起床啦①刘标标第一次意识到起床是场战争,是在小学一年级。②“刘标标!起床啦!”妈妈对着他喊。③刘标标睁了睁眼,又闭上了。妈妈又叫了几遍,还是没用,只能给睡梦中的儿子穿上衣服。刘标标忽然感觉身上很痒,终于忍不住彻底睁开了眼,大声说:“我不想起床!”④“不想起也得起!”妈妈明显在嗓门上占据优势。⑤刘标标被吓住了,乖乖起来穿衣服。妈妈见状满意地点了点头,转身出去。刘标标假模假样地动了几下,看见妈妈出了他的卧室,连忙后仰,一头倒在枕头上,再次进入甜美的梦乡。⑥“刘标标!你是不是想挨揍!”妈妈把饭端到桌子上,暗暗纳闷为啥穿个衣服要这么久,然后就发现刘标标穿着衣服倒在了床上。⑦“我真的不想起床啊!”⑧“不想起也得起!”妈妈抓住刘标标的手就往上拉。⑨“我!不!”刘标标抗争着,身子用力后仰。忽然,他大哭起来。⑩“起个床,跟打仗似的。”妈妈感慨道。⑪随着时间推移,两人的战斗愈加激烈。⑫“妈,你去做饭,我现在穿衣服。”“不行,我看着你穿。”⑬“穿完了,你去做饭吧。”“不行,你还没洗脸刷牙。”⑭“洗完了!你去做饭吧,我饿了。”“想不到吧!饭我早就做好了。别想再睡回笼觉,抓紧去上学。”⑮“妈,今天星期六不用去上学。”⑯“不会吧?”妈妈疑惑地查看日历,却看见刘标标疯了似的冲着床跑过去。⑰“刘!标!标!'⑱在尝试了“欺骗老妈教师节放假”“召唤奶奶前来助阵”等一系列战术之后,刘标标发现自已依旧每次都落败。⑲刘标标决定第二天尝试新办法。⑳“刘标标,起床啦!”(21)刘标标果断睁开眼,皱眉道:“妈,我肚子…”。然后抱着肚子开始表演。(22)“哟?跟谁学的这一招?”(23)刘标标继续卖力表演。(24)渐渐地,妈妈开始着急了。“真疼吗?”她摸摸刘标标的肚子。刘标标不说话,痛苦地点了点头。(25)“那去医院吧。”妈妈叹口气,“早上的排骨面白做了,估计这个星期只能吃小米稀饭了”。(26)刘标标忽然一个鲤鱼打挺站起来,“妈”,刘标标活力四射道,“我没事了!”(27)那天之后,妈妈发现了一个让刘标标早起的好计计策:_______。(28)“刘标标,今天早上是肉松三明治!”(29)“今天早上是番茄酱配煎蛋,你不起来你爸全吃完了啊。”(30)“肉饼有没有人想吃啊?(31)刘标标每天早上闻着香味醒来,还没等人叫就乖乖坐在饭桌前。妈妈对自己的厨艺很是得意。(32)然而好日子并不长久,妈妈发现儿子起得越来越早,甚至超过了自己起床的时间。(33)“妈,给我钱,我想去外面吃。”(34)“这星期都第几回了?”妈妈不满地说。(35)“我在外面有事。”刘标标皱着眉头道。(36)“你能有什么事?”妈妈心头涌上一股无名火。(37)“你就别管了。”刘标标不耐烦道。(38)“大早上你俩吵什么啊……”刘标标他爸揉着眼睛从卧室里走出来。(39)“吃饭!”妈妈大吼,吓得刘标标他爸猛地立正。(40)“这……这是怎么了,孩子都那么大了……”。刘标标他爸嘟囔道。(41)妈妈正要反驳,突然意识到刘标标已到了青春期,不再是小孩了……(42)刘标标四十岁那年,不用闹钟就能早起,还能做最喜欢吃的排骨面。他每天早晨叫女儿起床,“跟打仗似的”。(43)刘标标坐在桌前,忽然想起很多年前,那个姑娘对着一个小孩也这么说过。(44)他突然哭了。(45)这场战争妈妈终于赢了。他每天都会早起,而她却再也不会早起。(46)从此,再也没有他和她的战争了。(1)对文中第⑫、⑬、⑭段的对话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A.儿子胡搅蛮缠,母亲大声呵斥。B.儿子不断催促,母亲语带调侃。C.儿子一再拖延,母亲步步紧逼。D.儿子针锋相对,母亲束手无策。(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A.文中的刘标标为了逃避起床依次想出了谎报日期、假称放假、求助奶奶、装肚子疼等一系列方法,说明母子两人围绕“起床”产生的斗争十分频繁。B.本文的标题模仿流行语,十分俏皮,富有生活趣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C.文中的母亲使出了“美食诱惑”的方法,促使刘标标起床,突出了母亲的耐心细致以及对于儿子的一片深情。D.本文的结尾段照应了开头,表达了一种悲喜交加的情感,含蓄隽永,令人回味。(3)文中划线的句子“那个姑娘对着一个小该也这么说过”,那个姑娘指的是谁?请分析这句话的丰富内涵。【答案】(1)C(2)D(3)那个姑娘指的是母亲,姑娘一词是对妈妈美好形象的追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对儿时不理解母爱的悔恨,以及在人生角色转换中对爱的传递和延续的领悟。【解析】(1)本题考查对人物对话的理解。由儿子的两句“你去做饭”可知他在找机会故意拖延;由妈妈的两句“不行”可知她的步步紧逼。(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ABC.正确。D.有误,结尾段落是作者通过现在自己为人父想到了小时候和母亲因为“起床”而作斗争,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是一种悲情。(3)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分析。“姑娘”本指未婚的女子,文中称妈妈为姑娘,是为了表现妈妈的美好形象,表达已为人父的刘标标终于理解母亲后,对妈妈的思念,对当年不理解母爱的悔恨。“也这么说过”表达他对父母对子女的爱的传递和延续的领悟。兴趣延伸试着描述一下图片中的环境。想一想自己在周五放学到家之后遇到这种天气和遇到挫折时候遇到这种天气分别会怎样描述。刚到家,就听到一声闷雷。紧接着,狂奔的风带着大雨点,匆匆忙忙砸在地上。空气中是一根根斜织的银丝带,渐渐地成了一块巨大的幕布。树枝在风中有节奏地摇曳,叶片们沐浴在春雨之中,欢快地笑着,贪婪地吮吸着。潮湿的空气钻进鼻孔,是那么清新,那么舒适。周末,周末!一切都在散发着自由的气息。一道刺眼的闪电毫不留情将天空劈成了两半,太阳马上隐去了自己微弱的光芒,灰溜溜躲到浓云后面去了。下雨了。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下雨?天半边的乌云吞噬了光明,瘦弱的小树好像被一双手撕扯着,在狂风中呻吟着。哎,他就像我一样,弱小,可怜,又无助。演讲比赛本来就不是我想去的,谁知太紧张忘词还被同学嘲笑。我再也不想回去上学了!怎么样,是不是很有趣?同样的景物在不同的人眼中,根据人心情的不同,是会有一些差别的。我们再写作中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方式,通过写景体现自己不同的心情。课堂小结本次课需要特别注意:1.几种记叙顺序需要结合具体文章进行理解;2.注意文章中的描写,体会其妙处;3.理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本质区别。拓展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火车上的故事尤今①晚上,我由广东湛江市搭乘火车到广州去,八个多小时的路程,买了四人同室的软卧票。尽管觉得和素昧平生的人同室共寝是一件十分别扭的事,然而,别无其他选择,也只好随遇而安了。②进入那间极为局促的车厢寝室时,已有一位年过六旬的妇人坐在里面了。浅灰色的高领套头毛衣,极为得体地配以轶灰色的西式套装衣裤;染黑了的短发,一丝不苟地梳得整整齐齐;方形的细枢眼镜,恰如其分地衬托出一股斯文淡定的书卷味儿。③攀谈之下,知道她是广州一份知性杂志的主编,几天前专程到湛江去约稿,现在,大功告成,启程回家。由于志趣相投,我们谈得十分投缘。就在这时,火车站的扩音器突然响起:“请各位注意:软卧的车票还有几张,有意购买的人赶快去买!’’妇人转头对我说道:“真希望这间寝室没有人再进来,图个清静。”我一听,便笑了起来,因为我心里也正转着同一个念头。④然而,不到十分钟,我们的希望便破灭了。一位中年妇女拖着一个行李箱,踏着碎步走了进来。她身材高大,穿了一套花格子的绒质衣裙,惹人注目的是她的丝袜,橘红色的,使她的两条腿看起来好像是两根活动的胡萝卜。一进寝室,她便以极大的嗓门朝我们友善地打招呼:“嗨,回广州啊?”老编辑微微领首,目光停驻在她双腿的丝袜上,眸子里原先蕴含的笑意全都没有了,而原本车厢里那一份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