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11:内卷与躺平-2022年高考热点主题范文推介_第1页
主题11:内卷与躺平-2022年高考热点主题范文推介_第2页
主题11:内卷与躺平-2022年高考热点主题范文推介_第3页
主题11:内卷与躺平-2022年高考热点主题范文推介_第4页
主题11:内卷与躺平-2022年高考热点主题范文推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题11:内卷与躺平内卷与躺平是2022年高考的一个热门话题。内卷,原指社会或文化模式局限于自身内部的复杂化转变而无法变成更新的形态,停滞不前的现象。现指过度的竞争,导致了无意义的内耗,甚至是恶性竞争。转平,多指一种“不作为”“不反抗”“不努力”的生活态度,以此为生活理念的群体即“精平族”,面对各种压力选择“一躺了之”。高考写作角度参考:角度一:思考“内卷”“端平”的背后“内卷”“躺平”流行的背后反驶出现代人所面对的激烈竞争的生活和心理压力。“内卷”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陷入了某种内耗,更反映了人们在努力和收益不成正比状态下的疲惫、无奈和焦虑。“躺平”则是对“内卷”的一种仪式性抵抗,是当代青年人在概念层面的情结宣泄。角度二:辩证看待“躺平”现象“躺平族”固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多不利,但这绝非要对“躺平族”进行批判与苛责。应辩证看待“躺平”现象,青年人基于现实环境自主做出适合个人的生活选择,本是社会发展成就的一方面体现。角度三:打破“内卷”,拒绝“躺平”引导“躺平族”奋斗,主要在于打破“内卷”的社会环境。通过国家、社会和学校等各方共同努力,从培育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积极的社会价值取向角度出发,给予青年们更多的关怀。躺平不可取——建功新时代系列评论之一2021,众多媒体盘点的年度热词,勾勒出它的不平凡:建党百年、强国有我、共同富裕、大国之治、“神舟”“祝融”……明快而澎湃的和声,与共和国铿锵的脚步共鸣!但是,也有一个违和的跳音:“躺平”。躺平,虽非今天社会的主流,但传递了一部分年轻人的心态:社会物质丰裕下的安于现状、时代开阖变迁中的犹疑观望、发展再攀高峰时的畏难情绪……形势,摆在大家面前:对国家而言,第二个百年征程任重道远;对个体而言,赢得激烈竞争才能赢得出彩人生。小富即安最为舒服、接续奋斗必洒汗水。是逃避风霜,还是执着理想?从苦难到辉煌的百年党史,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国家历程,多少风云激荡历历在目、多少高歌呐喊犹在耳畔。历史向我们这一代人传递这样的理念:蓝图宏伟,任务必然艰巨,不必怕;机遇难逢,奋斗时不我待,不能等;征途漫漫,自有天道酬勤,不侥幸!(一)“躺平”,从字面理解,是对环境的顺从、对困难的妥协、对未来的放弃。但看看社交媒体就会发现,大部分聊躺平的年轻人,嘴上说着随便,心里装着不甘;与其说是放弃目标,不如说是惧难偷懒。新百年、新起点,从党和国家事业到每个社会个体的发展,都要实现“高而更高”“新而更新”,如何面对这样的挑战?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百年奋斗,我们党正是在挫折磨难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越到关键时刻越激发出历史主动精神!多少命悬一线的危机化为再创辉煌的契机——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险遭扼杀,革命火种摇曳于风雨,我们党哪怕从一叶小舟启航,也能掀起翻江倒海的巨澜;大革命失败,“黑云压城城欲摧”,我们党硬是从井冈山开始,将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两万五千里长征,步步临险境、处处涉雄关,我们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日均行军74华里、平均每天一场遭遇战,转战大半个中国,完成了举世无双的人类壮举,写下了荡气回肠的革命史诗!多少“不可能”成为“可能”——新中国建立,有人预言“共产党政府解决不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事实,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从“4万万人吃不饱”到“14亿人吃得好”,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上;社会主义建设,有人断定“以中国的实力,二十年也造不出自己的原子弹”。事实,再次给出了答案:罗布泊迅速升起第一朵蘑菇云,“两弹一星”相继问世,随后几十年,“神舟”问天、“蛟龙”深潜、“嫦娥”落月、“祝融”升空,中国战略科技力量从追赶迈向并跑、再到领跑;改革开放,有人质疑“‘中国模式’能否长久持续”。事实,同样给出了答案:中国一路破浪前行,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全球和平发展的“稳定锚”、世界繁荣进步的“发动机”。没有一条通向光荣的道路铺满了鲜花,没有一项崇高的事业不经艰难,靠的就是初心不改!靠的就是信念不灭!靠的就是壮志不竭!今天,奋进新时代、实现“强起来”,更是开创性事业。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无古人;十多亿人同步迈向现代化,世界未有。共同富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让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出彩的人生随处可见,蓝图越大、任务就越难、压力就越重,“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历史反复证明,艰难与成就,往往成正比,挑战越大,离胜利越近。诗人的话振聋发聩:“胜利不会向我走来,我必须自己走向胜利”!畏难,大可不必!躺平,实不可取!(二)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与青年的黄金发展阶段相遇,生逢其盛,何等幸哉。躺平,就是暴殄天物,入宝山而空回!新时代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历史的发展有许多关键节点、关键时期,也就是学者所谓的“社会历史分叉期”。在历史的关键路口,千年古国曾经与机会失之交臂:“康乾盛世”,何其雄也!但最终在固步自封、安于现状中错失工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契机,跌入了落后挨打的窘境。这一“错失”留下的历史难题,曾百年无解;这一“错失”带来的民族危机,曾让多少志士仁人扼腕悲叹。直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华民族命运才发生历史性转折。从国家蒙辱到“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从人民蒙难到“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从文明蒙尘到“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事业的伟大成就。鸦片战争以降,中华民族危机接踵、险巇联袂,今天的历史局面,何等来之不易!容不得片刻的松懈、偷懒。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叮嘱:“我们必须同时间赛跑、同历史并进。”新征程也是出彩人生的宽阔跑道。消除千年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公路成网、高铁飞驰、巨轮远航、飞船升空……这是创造奇迹、铸就辉煌的中国,这是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的中国,这也是人人尽显其能、处处活力迸发的中国。站上了新百年的起跑线,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程、与中国迈向世界舞台中心同步,千载难逢的机遇,正朝着你我迎面走来。“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对人生而言,这种机遇既是使命,也是荣光,既是报国之时,也是成就人生之际。向下扎根,方能向上生长。跬步千里、滴水汪洋;向上一尺、根深一丈。根须扎得越深越久,春日才能猛蹿猛长。无论对于国家、民族,还是个人,最艰难的任务往往是最有作为的时机。瞧!从青藏高原到天山南北,从脱贫一线到抗疫前方,多少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心怀“国之大者”,勇做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最终收获了沉甸甸的人生。未必每一滴汗水都能够在当下有所报偿,但只要拥有登高望远的耐力和雄心,终将水滴石穿,终能翻山见海。立足平凡,才能成就不凡。从践行新发展理念到构建新发展格局,从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到推动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每个领域都需要千万有为者的奋斗,每个领域都能安放有志者的梦想。正如中国共产党的先驱李大钊所说,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大有可为的时代,最终属于大有可为的人。(三)切莫认为,躺平是弱者的无奈之举。恰恰相反,研究表明,躺平情绪多发生在受过高等教育、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群中,英国称之为“尼特族”,美国称之为“归巢族”。切莫认为,躺平是困境中的被迫选择。也恰恰相反,这种现象往往在经济高增长、生活高品质的国家和地区中产生。正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让一些年轻人,满足于当下的“小确幸”,掂量起奋斗的“性价比”。历史和现实都在告诉我们,奋斗势所必行,躺赢绝无可能。的的确确,“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独特的发展历程,让我们一直面对着“弯道超车”的发展任务、“时空压缩”的现代化进程。拉近历史镜头细看,无数从0到1的跨越、由弱而强的奇迹,都是中国人民在奋力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创造的。为了实现工业化,中国石油工人手提肩扛在亘古荒原上竖起巍巍钻机,中国科学家头顶包装箱当护具研发卫星天线;为了推进改革开放,数十个中央部委组织40万人的队伍南下,就为聚力支持深圳特区56平方公里的中心区建设;为了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千万人奔赴广袤乡村,300多万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奋战脱贫一线,1800多人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哪有躺赢之侥幸?都是靠“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奋斗精神!的的确确,“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两个大局”交相激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交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新时代的中国正面临新的历史跃升。这一宏大任务,其实也是各领域各行业的机遇:端稳饭碗,需要整体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科技创新,需要突围破解“卡脖子”的难题;应对疫情,需要精准做好防控统筹;实现“双碳”,需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一系列任务关乎每个人的福祉、机会、发展空间,更需要每个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奋斗精神与硬核力量!令人欣慰的是,与互联网上的“躺平文”不同,现实,强势筑就另一番景象:自习室灯火通明、写字楼人影幢幢,无数青年涌向乡村振兴一线、万千防疫战士白衣执甲无畏逆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国有我”的呐喊,引发经久不息的回响。这,就是以行动发出的宣言。躺平,勤者不甘,勇者不屑,智者不法,强者不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知历史,观大势,创未来!《光明日报》(2021年12月27日01版)引导“躺平族”珍惜韶华、奋发有为作者:汪星余《光明日报》(2021年05月20日11版)“躺平族”青年作为一个群体代称和生活理念,正在引发讨论。与拼搏努力争取成功相对,“躺平族”在各种压力面前选择逃避。相比奋斗的收获,他们更愿意过与世无争的生活,甚至一躺了之。这种自外于传统主流观念的青年处世方式,值得引起社会的重视。特定文化现象的出现往往根源于经济社会的转型。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面临高失业叠加高通胀的经济“滞胀”危机,朋克文化在承受巨大压力的社会底层中迅速兴起壮大,年轻人以简单的音乐结构、非主流的着装和无所顾忌的言语方式等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抗争。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的破裂之后,日本开始了长时间的经济停滞,催生了不出社会、自我封闭的“蛰居族”,并逐渐形成了大前研一笔下的“低欲望社会”;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深度影响全球经济的背景下,不上学、不工作、不进修的“尼特族”日益发展壮大,逐步演变为当下世界性社会问题。“躺平族”的兴起也有着深层次的经济社会背景。一方面,当下中国正在经历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行业发展空间受限,竞争更加激烈,最终反映到个人层面工作和生活上的“内卷”上。另一方面,中国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为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选择创造了条件。在物质相对丰裕的当下,人们可以有选择地放慢脚步,以相对舒适的工作方式换取足够的生活条件,或者依靠前期积累安逸度日。由此,那些思维活跃、不拘泥于传统的青年,自然会想到换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躺平”。而与真正付诸行动在身体上躺平的人群相比,那些在岗位上早早失去斗志,消极应对工作的精神躺平者可能也不在少数。然而,“躺平族”显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多不利。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等多方面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离不开青年的创造性贡献。相较于“未富先老”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促成的客观趋势,“未富先躺”这一现实问题带来的主观倾向同样需要引起我们警惕。关注“躺平族”,让“躺平族”愿意奋斗,对于面临转型发展任务的我国尤为必要。当然,这绝非要对“躺平族”进行批判与苛责。出于身心考量选择舒适生活理应得到理解,经过充分思考选择慢节奏生活也需得到更多尊重。基于现实环境自主做出适合个人的生活选择,本身就是社会发展成就的一方面体现。引导“躺平族”奋斗,更多是需要从培育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积极的社会价值取向角度出发,通过国家、社会和学校等各方共同努力,给予这些青年更多的关怀。奋斗的机会最终来源于经济发展本身。个人奋斗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国家采取鼓励创新创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多方面政策举措,是推动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相应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工作和成功机会。而打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个人奋斗的良性循环,需要在制度上更加重视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打破制约企业积极性的制度壁垒,释放行业发展空间,推动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平等地进入创新领域、把握创新机遇、收获创新成果。奋斗的动力离不开积极理性价值观引导。以积极的价值观增强青年奋斗的动力,社会和媒体应更多关注平凡中的伟大,宣传脚踏实地爱岗敬业的身边人,推崇在普通岗位上做出可贵成绩的工匠们,赞美在各个领域默默奉献价值的劳动者;企业应充分重视各类型工作岗位的价值,在合理安排薪酬和晋升机制的基础上,更加重视青年的归属感和自我实现动机,让不同岗位员工的努力都能得到应有的认可,让奋斗者收获满意的成果。而作为思想引领的重中之重,学校教育应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强化劳动教育,引导学生认同劳动本身的价值,促进在青年当中达成劳动光荣的共识,引导青年珍惜韶华、奋发有为。摆脱功利内卷缓解“青椒”焦虑两年前,历经求职季的多轮激烈厮杀,我终于侥幸落脚于京城高校任职。每当与“青椒”朋友们聚会,谈论最多的,便是各异的评价机制与共有的生存焦虑。青年教师处于科研与教学的黄金时期,是高校发展的生力军。但当一群大龄青年熬过多年寒窗后,看似找到了一份外界想象中的自由体面的职业,实际上仍处于事业与家庭的起步期,面临愈加严苛的评价与考核体系。此外,许多高校还要求“青椒”承担各类行政事务、学生工作等。科研压力大、职称晋升难、生活成本高,成为悬于“青椒”群体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触:一些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对于“青椒”群体而言,束缚颇多。首先是功利化倾向。在学术量化考核的大环境下,论文与课题是硬通货,数量和等级是硬道理。为完成指标,“青椒”要在核心期刊和以成名学者为主导的学术界苦寻生机,发表本身变成了研究的目的。为此,许多“青椒”更乐于选择一些时下应景或更易见刊的研究选题,而非根据自身志趣去潜心治学。近年来,不少高校大力探索“非升即走”体制、师资博士后制度等,但是实施中的偏差,让“青椒”备感压力,甚至有压榨之感。与此同时,许多“青椒”还要应对报销、开会等繁琐事务,只能利用各种碎片化时间开展科研工作,看上去时间自由,实际上过度劳动。其次是割裂化现象。高校教师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成长,并最终推进教书育人工作的开展。相较其他年龄段教师,“青椒”群体更易与学生建立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关系。我在教学中也切身意识到,年轻学生的思想活力会对我的学术研究带来诸多启发。但在科研重压之下,“青椒”无心教学、怠慢教学的现象并不少见。由于备课、答疑、指导等环节无法加以刚性保护与量化考评,也进一步销蚀着“青椒”的教学积极性。种种因素叠加,最终导致科研与教学失衡、评价方法与评价目的割裂的现象普遍。、那么,该如何应对上述问题呢?平心而论,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建设理应量体裁衣,进一步适应“青椒”群体的特殊性,关注这一群体面临的种种困境。其中,建立一个以质量和成长而非数量和竞争为核心的青年教师评价体系,可谓迫在眉睫。而在具体评价机制上,分类评价和质量导向尤为重要。一方面,对于“青椒”的评价应坚持分类评价,按照学校定位、学科特性、教师类别等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例如,我所在学院所属学科为艺术学,教师队伍中既有偏重理论研究者,也有擅长教学实践者,更有潜心艺术创作者。面对这种局面,就需要根据学科建设与学院发展制定差异化、精细化的考核评价机制,避免“一刀切”现象。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随着高校与院系自主权的进一步扩大,要警惕分类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降低标准、虚化标准等现象,避免沦为没有标准的改革。另一方面,对于“青椒”的评价需要坚持质量导向。在学术评价中,可以进一步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与同行评议制度,从数量主导型机制向质量主导型机制转换。其中,同行评议等机制的引入,要充分考虑水土不服问题,警惕“中国式人情”在学术领域的蔓延。如果特权当道,无章可循,“青椒”是更易遭受利益损害的群体。尤其是学术质量评价主观性较大的人文学科,更应该将量化考核与同行评议相结合。总而言之,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建设关乎高等教育的质量,关乎高校发展的未来。如何给予“青椒”这一群体足够的理解与宽容,为其创造一个可以充分成长的环境,我们要做的仍有很多。从年度流行语中感受时代与社会脉动近年来,年度流行语盘点已成为岁末年初的一种文化现象。流行语是时代的脚印,从中我们能看出时代、社会与文化的变迁。回顾2021年,“觉醒年代”“建党百年”“小康”“双减”“躺平”“YYDS”“破防”“绝绝子”等成为各机构和媒体发布的年度流行语中的高频词。这些热词既承载着人们对过去一年社会发展的记忆,也传递着人们对生活的态度,还折射出社会语言文化的最新变化。热词里的强国图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国家2021年政治社会生活的主旋律,形成了“觉醒年代”“建党百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国有我”“赶考”“小康”等年度热词。2021年,建党百年献礼剧《觉醒年代》爆火,作品蕴含的启蒙精神和爱国思想,精准地击中了当代观众尤其是青年一代,也让“觉醒年代”成为年度热词。觉醒年代,一语双关,既在叙述昨日国人为“站起来”而觉醒的艰难历程,又是希望国人为明日“强起来”而觉醒的大声呼唤。如果说“觉醒年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至暗历史时刻的上下求索,那么“建党百年”则证实了中国道路的可行,而“小康社会”的实现便是最好的现实注脚,“强国有我”的誓言则体现了青年一代对五四精神、红船精神的薪火相传。如果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应着当今中国的快速崛起,那么“赶考”则是中国共产党不止步于前,时刻保持忧患意识与进取精神的形象比喻。因为只有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不忘昨天的苦难历史,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才能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上述热词大都属于政治词语,最初主要应用于“官方叙事”。从官方政治语言到流行于民间,反映了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的同心同德,彰显出时代主旋律的强大力量。2021年,国际关系风云变幻,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反复。中国政府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安内援外,不仅完成了本国十几亿人口的免费疫苗接种,尽显中国之“治”,还向12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提供了20亿剂的疫苗援助,彰显了大国风范。如果说年度热词“疫苗”阐释了过去一年的抗疫之路,那么“人类命运共同体”则让人看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此外,还有很多热词可以呈现我们国家过去一年在各领域取得的成绩。“双减”政策打破教育壁垒,“清朗”行动净化网络空间,“减污降碳”营造美好生态,“云端生活”引领数字诗意,“中国航天”徜徉浩瀚宇宙……这些都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让世界看到中国由制转治——制度优势已转化为治理效能。正因如此,一次又一次,万千网友齐刷“中国YYDS”(YYDS意思是“永远的神”),点赞中国智慧,并由衷地发出“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愿在种花家”的感叹。流行语中的社会景观年度热词勾勒大事小情,不仅反映国家大事、蕴含时代主旋律,还有对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深切体察,展现了过去一年的社会变迁和生活万象。透过“内卷”“躺平”“鸡娃”“双减”“干饭人”等热词,我们可以窥见当下独特的社会景观。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阶层流动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滞缓,很多人变得焦虑起来,“内卷”开始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越来越具有山东煎饼的特质——万物皆可“卷”:高考可以“卷”,职场可以“卷”,穿衣打扮可以“卷”,连送个礼物都要“卷”。“内卷”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陷入了某种内耗,更反映了人们在努力和收益不成正比状态下的疲惫、无奈和焦虑。其实,“内卷”本是社会学用语,指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后停滞不前,导致内部的极度竞争和简单重复的无效劳动,最早用于经济(农业)领域。现今,在我们的日常表达里,已把所有无实质意义的消耗和极端竞争都算到“内卷”头上。在“内卷”的洪流中,仿佛人人都不得不参与这场“卷”和“被卷”的无奈游戏,不是主动选择就是被动裹挟。于是,很多人以“打不过就躲”的态度,试图退出“内卷”游戏,而选择“躺平”。“躺平”是对“内卷”的一种仪式性抵抗。正是面对“内卷”的裹挟,才会有作为情绪表达的“躺平”逆反,而核心症结还是人们对“去内卷化”的强烈诉求。尽管“躺平”的姿势很舒服,但更多指向的是一种概念层面的情绪宣泄。无论青年人还是中年人,“躺平”就像是遇到挫折后的撒娇,是一种求而不得的自嘲,现实中却难卸下生活和工作的重担。每天早上醒来,自诩为“躺平族”的人,依然得搭上“打工人”的列车,并以“干饭人”的姿态进行自我鼓舞。今天的“躺平”,其实是奋斗征途中的小憩,是在为明日的竞争积蓄力量。“躺平”的流行让我们看到:现代人不仅需要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也需要有更多个人的休闲与放松。“内卷”的土壤疯狂地播撒焦虑的种子,难免会开出“恶之花”,其中最让人揪心的就是“鸡娃”。这个词从造字的组合元素上,把处在食物链底层的动物与人类最珍视的孩子相结合,揭示了一代人的成长现状。由于教育领域的疯狂“内卷”,升学焦虑使得望子成龙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好加大子女的教育投入,给孩子“打鸡血”,这种近乎疯狂的教育方式被调侃为“鸡娃”,并由此延伸出一系列相关词语:普通孩子被称为“普娃”,优秀孩子被称为“牛娃”,其中,数学好的叫“奥牛”,英文好的叫“英牛”,两项兼具的叫“英奥混血牛”。“鸡娃”是当今家长焦虑情绪的直接表现,也是社会陷入“内卷”引发的应激反应,这不仅是对正常教育理念的挑战,更是对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和教育思想多元化的强烈诉求。面对“内卷”所引发的“鸡娃”焦虑症,以及因此引发的生育率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国家一方面放开“三孩”政策,另一方面落实“双减”。面对“双减”,有人欢喜有人忧,它既是教辅行业的寒冬,又是孩子们的春天。“双减”政策像一把利刃,稳、准、狠地切开了教育“内卷”的肿瘤,学区房、择校、课外班、小学生睡眠不足等问题,都有望因“双减”的雷霆之举逐步得到解决。“内卷”“躺平”“鸡娃”“双减”这些年度热词,既反映了现代人面对激烈竞争的生活和心理压力,又呈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国家为推动社会良性发展所作出的不懈努力。网络梗背后的文化征候社会极速发展,常常出现“打左灯向右转”的情况:一边,我们对抗“内卷”,努力生活;另一边,我们戏说“躺平”,自我解嘲。面对生活的不易,人们以一种戏谑解构的姿态自嘲解压,创造了很多网络梗,不少网络梗也进入了流行语之列。“破防”是2021年最新鲜的示范。“破防”本指突破防御,最初是网游用语,指游戏装备、技能被破坏,失去了防御效果,后引申指情感的“触动与共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内心受到伤害后的悲羞与痛苦,另一种是内心受到触动后的共鸣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