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辽宁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辽宁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辽宁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辽宁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辽宁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科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儒家生态观的核心是“天人合一"思想和“仁”学。在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中,董仲舒和荀子对“天人合一"这一思想拥有独到的见解。董仲舒曾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君主有德,人心向善,感动天地,天下便有祥瑞现象出现;君主无德,人心向恶,激怒上天,上天会以灾害的形式警告人们,要人们自省。《荀子·论礼》中也提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和地是世间万物生存的根本,一旦天地遭到破坏,万物都无法生存。“天人合一”的思想放在今天意义更加明显,人类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出现很多重大自然灾害,提醒人们,万物皆有规律,阴阳相生相克。

“仁"学是儒家生态思想的另一个核心。孔子把“仁”作为自然界最高道德原则。儒家思想提倡人们用友善的态度对待世间万物。“仁"学思想与儒家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共生共荣思想相一致。《后汉书》记载,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儒家的“仁"学理念引导普通民众把对待世界万物的态度提升到道德的层面,对于后世人与自然相处之道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扩展了人类道德的范围,给后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提供了理性的思维和启发,即提倡生态道德,遵循自然规律,尊重世间万物。

(摘编自孔凡洪《儒家生态观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日益加剧。面对这一重大考验,人们总会自觉返归传统,努力从中寻求救助。儒家的生态思想,充满着对大自然的伦理关爱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之思,对于如何恢复人与自然的和睦关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儒家“自然观”有其悠远的思想渊源,其发端是从《易经》中有关人们对宇宙自然的阴阳、刚柔、动静变化的阐释,其产生基础就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中华民族很早就进入了农耕时代,从殷商时代开始出现了稳定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农耕社会,农业的播种、收获全仰于自然,如果人们顺应自然、适时耕作,那么人们就可以解决吃饭问题,否则人们就难以维持生存。依靠自然、适时劳作的生产方式和观念,导致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这种思想对人们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此强化了人们的泛生命意识,也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宇宙观和时空观。《荀子·王制》上讲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洿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龟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这里强调了农业生产必须依据客观世界的规律来进行生产,只有“不违农时"和“顺天”,才能风调雨顺,才能“养生"。

中国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肯定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而且更强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把整个自然看作一个统一的生命系统。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水平和对大自然认识深度有限,人们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之心。到了商、周时期,人们开始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对大自然的神秘色彩有所弱化。春秋晚期,孔子明确提出自然界与人的存在一样,是客观的、实在的,天地之道在于按其规律运行不息,化育万物。“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在这里,荀子将它视为天、地、人三者相协调发展所构成的理想状态。

儒家的人文精神是一系列实践规范,它不仅仅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学说,更是关注人类社会的维持和生存。儒家的人文精神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要求人们善待自然、顺应自然。“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建议人们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从而保障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使人与自然万物相辅相生、和谐共处。在此古人的要义不是完全的禁欲,而是合理节制人们的欲望。孔子不仅仅提出了“仁者爱人”的人学观念,而且主张爱护野生动物,“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尤其反对当时统治者乐“佚(逸)游(游猎)”现象。孟子则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性善论出发,从社会与自然一体的角度论证了从亲亲到仁民,再到爱物的道德升华过程。因此,儒家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自然界及存在的价值意义。

人类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然界不仅仅是人类生产实践的对象,而且当人通过社会实践与自然相协调时,它也进入了人类审美的视野之中。儒家传统的审美观念是以人的身心合一的整体生命去感悟对象世界,达到对生命的体验。生态审美反映了主体内在与外在自然的和谐统一性。“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有助于人的生态审美观念的产生。生态审美正是以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审美意识,它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依存和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孔子“仁者乐山,知者乐水”,就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但其最终的落脚处仍是“知者乐,仁者寿”,人始终是自然的主人,人的主体始终优于自然的客体。他所说的“知者"与“仁者”,对山水的不同爱好都包含有对于自然的看法在内,而这种看法显示了汉民族对于自然欣赏的一个重要特征。

(摘编自常新《儒家生态观的理性解读及其重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儒家生态观的两大核心理念,即“天人合一"思想和“仁”学,两者之间是相互交叉、包含的关系。

B.材料一依据孔子名言,论述儒家思想提倡人们用友善的态度对待世间万物,这与材料二中孟子对人与自然的观点一致。

C.材料二指出,儒家生态思想对恢复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认为人与自然的地位不平等,有一定的局限性。

D.材料二认为,《易经》中有关人们对宇宙自然的阴阳、刚柔、动静变化的阐释,这跟人们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之情有关。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和维持生存,农业生产必须依据客观世界的规律来进行生产。

B.随着时代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和谐,彼此都是客观、实在、有规律的。

C.如果能合理节制人们的欲望,更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彼此相辅相生、和谐共处。

D.自然界不仅是人类生产实践的对象,也能成为以生态观为价值取向的审美对象。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围绕儒家生态观中“天人合一"思想和“仁”学两个核心方面展开论述。

B.材料一运用对比,既强调人们要自省,君主应有德,也把事理说得更透彻和全面

C.材料二第五段,主要论证孔子、孟子从不同角度阐述自然界以及存在的价值意义。

D.材料二对儒家生态观的理性解读及其重建等问题,论证逻辑严密、分析透彻。

4.材料一和材料二引用了很多儒家名言,请简析其作用。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二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袋香水梨

李伶伶

赵先生中午从单位回家取东西,从家里出来关上门后,才想起忘了拿钥匙。这时朋友来看他,送给他一袋香水梨。赵先生进不去屋,就把香水梨放在了楼梯拐角。赵先生住的是电梯楼,住户一般都乘电梯,很少走楼梯,所以楼梯拐角隐蔽又相对安全。

晚上赵先生下班回来,去楼梯拐角取香水梨,发现香水梨不见了。赵先生不禁皱起了眉,他看看楼梯又看看对门,什么也没说。但他心里认定香水梨是对门拿去的。他住在八层楼的顶层801室,除了保洁员,别人不会来八楼,而保洁员通常在清晨打扫卫生,别的时候不会来,所以能拿走水果的只剩了对门。赵先生很生气,对门他虽然不熟,但出来进去的见面时总会问个好。没想到看上去挺文明的人,竟然作出这样不文明的事。赵先生越想越生气,晚上趁天黑,用玻璃片划破了对门的车。

住在802的钱先生早上开车上班,看见自己的车被划破了,很意外也很生气。但是他没有发作,默默地开车去单位,下班后去维修店修了车。就这么道划痕,修好花了300多块。钱先生本来就心里郁闷,回家后媳妇又跟他吵,从修车店宰人,说到划车人缺德,最后拐到他身上,说还是他没本事,所以才住在这么不安全的破小区。他心里憋气又窝火,出去透气,看到楼下停的挨挨挤挤的车,就气不打一处来。见周围没有人,就装作往外走的样子,悄悄用钥匙划了一排车。

住在三楼的孙女士看到自己刚买一个多月的新车被划破了漆,一下子就炸了,站在车边就骂了起来。骂了半天也没人理她,从楼里出来的人,该上班的上班该逛街的逛街。孙女士很生气,索性挡在楼门口,不让人出去,说不找到划破她车的人,谁也别想走。被堵在门口的人都很着急,一边劝她,一边给保安物业打电话。

住在七楼的李先生是个急脾气,他赶时间上班,所以不等保安来,一把拽开孙女士,就要往外走。孙女士被拽得一下摔倒在地。孙女士的丈夫周先生急了,他顾不得扶孙女士起来,一下拉住李先生,跟他扭打起来。周先生长得虎背熊腰的,一拳就把李先生的鼻梁骨打折了,血流不止。李先生虽然没有周先生长得粗壮,可也不甘心就这么被他欺负,也还手打他。幸好这时保安和物业来了,把俩人拉开了。

李先生去医院做了鼻梁修复手术,手术费医疗费等等花了3600多元。这个费用应该周先生出,可是周先生不出。李先生又找保安又找物业又找居委会的,大家都说这钱应该周先生出,周先生被磨不过,才极不情愿地付了医疗费。

付完钱后,周先生心里很堵。要不是有人划了他媳妇的车,他媳妇也不会堵住楼门,他媳妇要是不堵楼门,李先生也不会拽她,他也不会打伤他。都怪那个划车的,要不是他,根本就不会有这些事!周先生越想越委屈,找块砖头,就把一辆车的玻璃砸了

住在二楼的吴先生看到自己的车被砸了,很惊讶,也很气愤。他立刻找到保安,问他是怎么回事。保安一脸无辜地说,这个不能怨我,昨晚虽然打雷又下雨,但我一点儿也没瞌睡,一直盯着大门口到天亮,没有一个外人进来。吴先生说,那我的车玻璃怎么被打碎了?保安说,这个我也不知道。这个回答并不能让吴先生满意,可是他也没办法,因为小区没装监控器,所以查不到作案人。

吴先生不想在这种没有安全保障的小区住下去了,所以很快搬离了小区。他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搬走了,只有一袋烂掉的梨没有拿。那是他去八楼时顺手牵羊牵来的。吴先生不认识八楼的人,他只是喜欢乘电梯到八楼,然后再下到二楼。因为他交的电梯费跟八楼一样多,要是不这么乘电梯,就觉得亏了。那天电梯上到八楼,门开后,他闻到一股梨香,就走出电梯,顺着香味找到了那袋香水梨,鬼使神差地,他把梨拿走了。梨很硬,不太好吃。他知道这种梨要放软了才好吃。这一放就忘了,直到它烂掉也没有想起来。

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赵先生对同住八楼的邻居不熟,但有充分理由断定是对门拿走了他的香水梨。

B.吴先生最后也不知道,这锁链般的恶作剧的源头竟是他拿了人家一袋香水梨。

C.恶有恶报,贪小便宜的吴先生因小失大,最终没逃过天理的责罚,罪有应得。

D.居民的自身问题是系列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构建和睦的邻里关系全系于此。

7.下列对原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的诸多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这得益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的大量使用。

B.小说结尾交代了吴先生在车被砸后最终搬家的结局,补叙了那袋香水梨的去向,消除了悬念,使情节的发展更合理。

C.小说篇幅短小,但环环相扣,结构紧凑,故事的发展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这些都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匠心。

D.作者采用别样手法创作,把对生活的理解、对人性的认知置于其中,故事冲突在连锁反应下表征出一定哲理意味。

8.小说刻画了小区居民一组人物群像,他们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简要概括。

9.有人评价李伶伶:“几乎所有的作品里,都潜伏着一个独特的‘因果’关系。她的叙事,不是围绕人物,不是围绕情节,而是围绕因果展开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太后①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②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③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④,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选自《战国策·赵策》)

[注]①赵太后,赵惠文王的妻子赵威后。赵惠文王死后,子孝成王即位,因年少,由威后执政。②长安君,赵太后最小的儿子的封号。③黑衣,当时王宫的卫士都穿黑衣,所以用黑衣代指卫士。④燕后,赵太后的女儿,嫁到燕国为王后,故称。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老臣今者A殊B不欲食C乃自强D步E日三四里F少益G耆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道歉之意,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意思相同。

B.闻,使听到,即禀告、上报,与《促织》中“宰以卓异闻”的“闻"意思不同。

C.填沟壑,意指死后没有人埋葬,尸体被扔在山沟里。这里是触龙谦称自己的死。

D.贤,动词,胜过、超过,与《师说》中“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贤"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触龙见到赵太后,从自诉病苦入手,寒暄几句之后,便向她介绍了自己的养生之道,缓和了紧张的气氛,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B.触龙不失时机地请求让自己小儿子入宫当侍卫,这给太后一种错觉,以为他此番来只是想“走后门”而已,慢慢放下了心中的戒备。

C.触龙认为,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一直到赵氏立国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继承人大都因无功于国,逐渐失去爵禄和特权。

D.赵太后面对危局,向齐国求救,却因爱子而始终不肯答应齐出兵的条件,拒绝大臣们的劝谏,这表现了她自私顽固而又缺乏政治远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2)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14.触龙为什么认为赵太后“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当时诗人初至成都,曾游武侯祠。

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柏森森”不仅渲染了祠堂庄严肃穆的氛围,也让人联想到诸葛亮的高风亮节。

B.“自"和“空”两字渲染了武侯祠的荒凉、败落,营造出一种寂寥冷清的氛围。

C.“顾频烦"侧面反映诸葛亮才干出众,“老臣心”体现其忠贞不贰,坚毅不拔。

D.全诗熔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

16.“英雄泪"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在“殷忧”与“得志"两种情况下君主不同的态度导致的两种结果是“______,______”。

(2)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所展现的雄壮宽广的气度与开阔旷远的视野,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两句异曲同工。

(3)“关山"一词既是具体的地理概念,又是充满象征意义的文学意象,在不同诗人的笔下有着不同的情感色彩和艺术表现力,如“______”,又如“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子的成熟就像一场声势显赫的庆典,在一系列的铺垫中开始频频亮相。饥饿之中的期盼和高温之下的煎熬,把农人们关于夏收的心情调动到了极点。“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无数次急切地观望抚摸之后,开镰割麦的日子终于到了。()好钢要使在刀刃上,好镰要使在割麦上,好汉得走在麦趟上。麦地是庄家人的战场,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前倨后躬,弯腰伸臂,刀光过处,一片齐刷刷的麦子顺势倒下。橙黄的麦地在很短的片刻之间开始出现残缺(一块、一片、一行,大有风卷残云的架势和撼天动地的气概。能割的割,不能割的捆,捆好后就往场里搬运。麦收地里无闲人,那些肩不能挑、手不能割的老太太和小孩子,不是端着茶杯满地找人,就是在收过的麦地里捡拾那些被遗漏的麦穗。麦秆刺啦的声音,车子咯吱的声音,老人训斥晚辈、孩子哭闹和年轻人打情骂俏的声音,交响乐一样,在高温的天空里喧嚣起来。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浑身憋足了劲的农人,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冲出来,推着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

B.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冲出来,车子后面是迫不及待地浑身憋足了劲的农人。

C.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冲出来,车子后面是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

D.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推着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冲出来。

19.下列各项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D.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龙卷风是怎么形成的呢?当地面上的水分被蒸发成水蒸气上升到天空时,由于天空中的蒸汽层上层的温度较低,______,并在下降的过程中逐渐变成螺旋状。同时,周围的空气随着这一螺旋不断跑到螺孔中心区,气压差也随之越来越大,进而产生大风,最终形成龙卷风。______,可以将其分为产生在陆地上空的陆龙卷和产生在水面上空的水龙卷。虽然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什么好办法预报龙卷风,但是预报员可以判断龙卷风可能发生的大尺度天气条件,进而提前对某一地区发出龙卷风预警。

22.学校举办戏剧文化节,拟将名著名篇《红楼梦》《祝福》《雷雨》搬上舞台。作为戏剧社成员,请就你最想饰演的某一人物的个性化语言,说明你的表演设想及理由。要求:参照示例,选例典型;说明具体,理由充分;100字左右。

示例:我设想王熙凤初见黛玉时一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在表演中,应当是随她脚步由幕后自远及近地来到台前,声音清亮,毫不拖沓,伴有笑意。因为王熙凤性格泼辣,出场之语定不柔弱,且她身份尊贵颇受贾母喜爱,所以虽言来迟但必然欢快,须一扫台上之前因相见而痛哭的悲戚伤感。

我设想: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中,孔子认为“仁者乐山,知者乐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我们的一生会面临许多选择:学业、事业、感情……“知者乐,仁者寿”,不同的选择形成不同的人生。关于“选择”,想必你也有自己的体验、思考和憧憬。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辽宁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科试卷简要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B2.B

3.C4.①材料引用了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的名言,论证儒家生态观的两大核心,即“天人合一"思想和“仁”学,有理有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②这些名言简洁明了,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文学性,着力体现理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表明了儒家的生态思想对恢复人与自然的和睦关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5.①材料一侧重解决人类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重视万物皆有规律,阴阳相生相克。②材料二侧重肯定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强调把整个自然看作一个统一的生命系统,要求人们善待自然、顺应自然。③材料一就儒家生态观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而言,关注问题的解决;材料二就儒家生态观的理性解读而言,注重分析利弊,立场比较客观。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B7.A

8.①狭隘,气量小。②自私冷漠。③浮躁,不理智。④报复心强。⑤法制观念淡薄。

9.①原文采用因果循环的方式叙事。赵先生因丢梨怀疑邻居而划了对门的车,钱先生因找不到源头把怨愤发泄到其他住户身上,邻里间的争斗、破坏被不断放大,最终恶果回落到顺手牵“梨"的吴先生身上——车被砸,他因而搬家。②在因果关系维系下的故事中,作者用巧合的方式构建了因果延展的必然性,故事发展看似以各种巧合事件连接,实际上却是被一种必然性的逻辑所驱动。作者通过一个个短小故事的表述,织就了一张因果关系网,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CEF

11.B12.D

13.(1)我私下原谅自己,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2)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

14.①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作长远打算。②赵太后想念燕后,但还是祈祷她不要被赶回来,希望她的子孙代代做国君,在燕国长久地安身,享有尊崇,为女儿考虑深远。③赵太后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只知一味地溺爱他,而不是趁现在让他为国立功,一旦太后去世,他就很难在赵国站住脚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A16.(1)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2)同时抒发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①.竭诚则胡越为一体②.傲物则骨肉为行路③.彩舟云淡④.星河鹭起⑤.戎马关山北⑥.关山度若飞(风吹一夜满关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18~20题答案】

【答案】18.C19.A

20.可改为:橙黄的麦地在片刻之间开始出现残缺,一行、一块、一片,大有风卷残云的架势和撼天动地的气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