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宝山区罗南中学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阶段练习试卷上海市宝山区罗南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阶段练习试卷
一、古诗文(35分)
1.(2023九上·宝山月考)默写与运用
(1)持节云中,。(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二者不可得兼,___!(《鱼我所欲也》)
(3)了却君王天下事,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过零丁洋》中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将个人身世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诗句是“___,___。"
【答案】(1)何日遣冯唐
(2)舍生而取义者也
(3)赢得生前身后名
(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词的默写,要求学生把握好字形。本题的易错字有:(1)遣;(4)絮。
故答案为:(1)何日遣冯唐;(2)舍生而取义者也;(3)赢得生前身后名;(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古诗词背诵默写。古诗文默写,识记是基础,理解是关键。平时应读准字音,把握好字形,再对比译文,加深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最后,还应多练,筛选出易错字,针对性地强化记忆。关于理解性的默写,应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学会以关键词为线索找出对应的原句。
(2023九上·宝山月考)阅读下列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曹刿论战(节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飞将军
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①而盛卧之。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②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注】①络:用绳子编织成的网状物。②暂:突然。
2.甲文选自《》,这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体史书。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单于素闻广贤___②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5.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发现李广一定要让年轻人去抓他。
B.发现李广一定要让他活着回去。
C.抓到李广一定要让年轻人送过来。
D.抓到李广一定要让他活着送过来。
6.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填空。
所叙之事主要人物形象特点
甲文①____________军事才能卓越
乙文李广被生擒后伺机逃脱②___
7.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生动展现了古代悲壮的战争场面。
B.甲文略写战争经过是因为文章重在“论战”。
C.乙文李广逃脱的原因是他找到了残余的军队。
D.甲乙两文都借助对比的手法来揭示人物特点。
8.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在对方辙乱旗靡时乘胜追击,李广“□□”,见“旁有胡儿骑善马"便马上行动,甲乙两文都给我们这样的启示:_________。
【答案】2.《左传》;编年
3.一向,向来,平素;好
4.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5.D
6.长勺之战的经过及战后曹刿论取胜原因;沉着机智,骁勇善战
7.B
8.佯死做任何事情,要善于观察,并抓住最好时机及时行动。
【知识点】历史记载类(二十四史、地方志、野史等);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曹刿论战;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针对此类题目,除了平时的积累之外,还可以通过平时的学习记忆。其次,应熟练掌握作品的作家、年代、作品以及文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第三,老师在讲课时,应着重引导学生做好笔记,加强记忆。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实词的理解。本题属于课外文言文,一般来讲,课外文言文与课内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关联的,所以此类题型更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所以平时的积累是关键,其次,还应注意联系上下文推断句意。
(3)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此类题目应在平时应多背诵,其次,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
(4)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本题属于课外文言文,一般来讲,课外文言文与课内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关联的,所以此类题型更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此类题目应在平时应多背诵,其次,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
(5)(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译文,只有掌握了译文,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作目的的理解。侧重于对文章主旨的考查,此类题目,重在通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样,应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或者关键的字词,这些字词是做题的线索。
【参考译文】
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乙】
李广派遣卫尉做将军,出雁门关抗击匈奴,匈奴军队庞大,把李广的军队打败了,活捉了李广。匈奴单于一直听说李广贤德,有命令说:“抓到李广一定要让他活着送过来。"匈奴骑兵捉到李广的时候,李广正生病,于是匈奴骑兵就把李广用网装起来,让他卧在网中,并将网栓在两马之间。行进了十几里之后,李广装死,偷瞄到旁边有个匈奴男子骑了一匹好马,李广跳起来骑到马上,把那个匈奴男子推下马去,抢了他的弓,策马向南跑了数十里之后碰到他的残余部队,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出动几百名骑兵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男子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得以逃脱。
2.《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史记始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共18万余字。作者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故答案为:《左传》;编年。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实词的理解。本题是课外文言文,一般来讲,课外文言文与课内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关联的,所以此类题型更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所以平时的积累是关键,其次,还应注意联系上下文或者句意去推断。
①单于素闻广贤意思是单于一向听说李广贤能,所以素是向来;
②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意思是瞥见旁边有一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所以善的意思是好。
故答案为:①一向,向来,平素;②好。
4.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此类题目应在平时应多背诵,其次,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如第句中的“乘“。
故答案为: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5.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
得李广必生致之意思是抓到李广一定要让他活着送过来。
A、得李广必生致之意思是抓到李广一定要让他活着送过来,有误;
B、得李广必生致之意思是抓到李广一定要让他活着送过来,有误;
C、得李广必生致之意思是抓到李广一定要让他活着送过来,有误;
D、故:所以;故:原来。
故答案为:D
6.《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飞将军》表现了李广英勇善战的特点。
故答案为:①长勺之战的经过及战后曹刿论取胜原因;②沉着机智,骁勇善战。
7.A、《曹刿论战》对曹刿战前的分析,战中的表现和战后的说理详写,对长勺之战的过程略写,有误;
B、两篇文章都重在表现人物,而非战争本身,无误;
C、原因是李广的英勇和机智,有误;
D、《曹刿论战》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多次对比,借助对比手法,突出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及军事上的卓越才能。《飞将军》并没有使用对比,有误。
故答案为:B
8.《飞将军》“广佯死”,李广装死。这其实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等待时机。
故答案为:佯死做任何事情,要善于观察,并抓住最好时机及时行动。
二、现代文(35分)
(2023九上·宝山月考)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今天,我们为何读古诗?
①今天,我们为何读古诗?
②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说过,古诗“既不纯是外在事物、人物活动的夸张描绘,也不只是内在心灵、思辨、哲理的追求,而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懂得和执着”。对照起来,如今短视频中的人间百态、电视电影中的光怪陆离,凭借一时的耳目刺激,固然能给人以强烈的新鲜感,但同那些积淀了千年的古典诗词相比,似乎少了些更有价值的审美层次。
③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在唐代的中央大学里就读着大量“国际学生"。日本留学生晁衡考过了唐朝的科举,一度官至节度使。他代表大唐出使本国,王维为他赋诗赠别:“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新罗留学生崔致远在长安国子监留学数年后科举及第,到南京出任深水县尉,写下了包含诸多诗词的《中山覆篑集》,成为朝鲜汉文学的开山之作。当我们读到中国古诗中的博大胸襟,了解到千余年围绕着中华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圈”,我们便不会妄自菲薄,丢掉中华民族的自信之魂。
④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永恒诗心。那些风格各异的五言七言,好比一颗颗时空胶囊,将千百年前人们的喜怒哀乐封装于此,穿越时空,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会发现,自己和那些逝去的身影共享着中国人的古老情愫。“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这位唐代的学生,好不容易抄完了课文,开始向老师撒娇:明天就是周末了,今天可以早点放我回去吗?诗中吐露的急切之情和现在的孩子们又有什么不同呢?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爱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作临别赠言互相慰勉。遇到挫折时,我们仍常以“____,____"来自我激励……百代之下,其情一也。
⑤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在这些方块字中,汉字的音韵和诗人的情感互相激发,成为后代中国人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陶渊明在田园之间,虽箪瓶屡空,却诗酒作伴,怡然自乐;七百年后的苏东坡,在被贬的逆境之中,翻阅着陶渊明的诗集,留下了12首与“偶像"对话的《和陶诗》,从中汲取着安贫乐道、悦纳生活的能量;陆游在南宋偏安一隅的屈辱中锐意进取,在狂风骤雨中僵卧孤村,却仍渴望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斗;“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面对铡刀,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慷慨就义……这些历久弥新的诗篇铸就了现代的民族精神。
⑥现在的我们,为何还要读古诗?因为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在古诗的吟诵中培育健全的人格,获得无尽的精神力量。
(选自光明网2021.12,有删改)
9.结合语境,在第④段横线中填入合适的诗句()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0.本文思路清晰,论证严密。请梳理选文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分论点一:①____________中心论点:③_________
分论点二: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永恒诗心。
分论点三:②____________
11.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
12.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作为选文哪一段的论据?加以阐述并说明理由。
长征途中,前有娄山天险,后有追兵将至。娄山关一场恶战令人心忧,而毛泽东主席则有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气与信心,正是从容不迫、英雄本色。
【答案】9.D
10.①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②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③我们可以在古诗的吟诵中培育健全的人格,获得无尽的精神力量。
11.举例论证;具体生动地论证了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
12.应作为选文第⑤段的论据。因为材料内容通过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生动地论证了长征途中毛泽东主席不畏困难的精神以及坚定乐观的信念成为了现代的民族精神。(论证了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与第5段中陶渊明、苏轼等人的例子相互补充,从古今多维度论证了分论点。
【知识点】分论点;举例论证;议论文文本
【解析】【点评】
(1)(4)本题考查论据以及作用。具体是补充论据。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必须是真实可信的。包括两种:①事实论据,是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包括历史事实、故事、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社会中存在的现象。②道理论据,某种正确的理论、名言警句、公理等。此类题目通常有以下问法:1.用简洁语言概括论据。2.这句话属于什么论据并说说它的作用。3.请你按要求补充一个论据(重点)。此类题目的答题格式为:该句话是什么论据,通过故事(或名言、古诗)引出论题和论点;增加文章的趣味(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最后应注意,答题时候应结合文章内容,切忌空洞描述。补充论据的题目一般有以下步骤,首先,阐述材料或者论据的观点,其次,阐述文段的观点,二者相符,所以放在第几段或者哪个位置。
(2)本题考查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这是议论文阅读中最常见的题目。应对此类题目有以下方法,论点是作者的主张、看法、观点,可以直接从题目、开头、结尾三个位置直接提取,如果没有,则需要自己概括。其次,论点是一个表肯定的陈述句,应简洁、鲜明、具有概括性。
(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类: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作用分别是:举例论证使论证更具体跟有说服力。道理论证使论证具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比喻论证使说理生动,让人容易理解,使论证浅显易懂。对比论证使论点更鲜明突出。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分别是:举例论证,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出……事例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或道理。道理论证,运用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名言格言俗语有力的论证了观点或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比喻论证,运用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把…比作…,形象生动的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对比论证,运用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从将...和...加以比较,使论点更鲜明突出。最后需要注意,答题时候,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不能只写答题的格式,提到论点的,一定要把论点写出来。如:运用了道理论证论证方法,引用了马克思的名言,充分有力地论证了我们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一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9.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与遇到挫折的情况不符合,有误;
B、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在现实生活里的苦闷、孤独、惆怅,与遇到挫折的情况不符合,有误;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作者闲适自得的生活情趣,表达了作者热爱田园生活,有误;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鼓励人们勇敢攀登,踏上征程,无误。
故答案为:D
10.本文一共3个分论点,
③段“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
④段“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永恒诗心"。
⑤段“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
中心论点:因为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在古诗的吟诵中培育健全的人格,获得无尽的精神力量。
故答案为:①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②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③我们可以在古诗的吟诵中培育健全的人格,获得无尽的精神力量。
11.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类: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这是列举了崔致远的例子,阐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深远,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
故答案为:举例论证;具体生动地论证了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
12.本题考查论据以及作用。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包括两种:①事实论据,是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包括历史事实、故事、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社会中存在的现象。②道理论据,某种正确的理论、名言警句、公理等。所以论据一定要和论点契合,这是最重要的,
本段文字表现了毛泽东主席不畏困难的精神以及坚定乐观的信念,和第五段“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的坚韧力量"的观点相符,所以放第五段。
故答案为:应作为选文第⑤段的论据。因为材料内容通过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生动地论证了长征途中毛泽东主席不畏困难的精神以及坚定乐观的信念成为了现代的民族精神。(论证了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与第5段中陶渊明、苏轼等人的例子相互补充,从古今多维度论证了分论点。
(2023九上·宝山月考)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
①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②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我不知道。
③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④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充满了诗情画意。
⑤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地寻觅、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⑥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椹儿,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⑦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迁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⑧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⑨我究竟来自何方?
⑩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插队落户”的地方,我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觉得自己也是否应该从此留在这里。
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lì)得柔(rèn)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13.根据括号里的拼音写出汉字
磨(lì)得柔(rèn)而坚实起来。、
14.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地名(该地)景物特点它与“我"的关系“我”对它的情感概括全文内容
广东新会①祖籍地②⑥
洛舍生机盎然外婆家③
杭州温馨湿润④隔膜猜疑
北大荒⑤____________插队地无比亲切
15.说说第⑨段的作用。
16.请结合文章标题、内容与作者情感,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故乡是自己的父母和祖辈生活过的地方。
B.故乡是自己出生成长并曾经奋斗的地方。
C.故乡是自己心灵要寻求净化的精神家园。
D.故乡是A、B、C三层意思的叠加与总和。
【答案】13.砺;韧
14.充满诗情画意;陌生茫然;魂牵梦系;出生地;遥远寒冷;作者借助对四个与自己都有关联的“故乡"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故乡”的情感变化。试图从中表达自己对故乡独特的理解。
15.反问的修辞(或疑问句式),独句成段、承上启下,强烈表达出“我"对故乡的陌生感,呼应第②段和第⑦段问句,引出下文追寻第二故乡——精神家园的感悟。
16.C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同音字字形辨析;抒情性(写景)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字形,重点侧重于易错形近字。平时应理解记忆,可以通过字义记忆,如:歉疚的疚是愧疚的疚,歉疚本意是对自己的过失感到过意不去,含内疚的意思,所以是歉疚不是歉纠,同样的方法还有,箫笛,不是萧笛,箫是乐器,和竹子有关,所以是竹字头。
(2)本题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搜集信息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此类题目,应首先找到关键词,其次,定位文章的段落,第三,提取相关联的信息加以概括。此类题目切记立足文本,不能主观臆断。
(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首先看句段的位置,一般三个位置,开头、结尾、中间。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是:结构方面1、总结全文。2、引起下文。3、首尾呼应,使结构更完整。内容方面1、开篇点题。2、提示文章中心。3、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等。4、交代时间发生的环境。5、为下文买下伏笔或者铺垫。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结尾段的作用一般是:结构上:1、总结上文,点明主旨。2、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3、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内容上: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4、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5、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过渡)作用,但应注意要答出上下文的内容。其次,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句段的作用,不能只写作用空洞地描述。
(4)本题考查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字词句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本意)和深层含义(文中的意思、情感、主旨)。应对这样的题型,学生只需找出本义和深层含义即可,难点在于深层含义中的主旨部分。
13.磨砺:mólì,原意是把有尖、刃的金属用道具磨锐利,比喻人经受磨练或锻炼;
柔韧:róurèn,柔软而有韧性。
故答案为:砺;韧。
14.第④段“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悠悠远去……充满了诗情画意"。
第⑦段“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第⑧段“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
第⑩段“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那是我21岁‘插队落户’的地方"、“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
故答案为:①充满诗情画意;②陌生茫然;③魂牵梦系;④出生地;⑤遥远寒冷;⑥作者借助对四个与自己都有关联的“故乡"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故乡”的情感变化。试图从中表达自己对故乡独特的理解。
15.首先提取关键词“作用”,该段文字位于中间段,结合上下文判断此句是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我对故乡的陌生感。引出下文我继续追寻故乡的叙述。
故答案为:反问的修辞(或疑问句式),独句成段、承上启下,强烈表达出“我”对故乡的陌生感,呼应第②段和第⑦段问句,引出下文追寻第二故乡——精神家园的感悟。
16.作者有很多第二故乡,故乡不是指实际的、具体的地方,而是一片精神的家园。
A、作者写了很多第二故乡,所以本句描述不对,有误;
B、作者写了很多第二故乡,所以本句描述不对,有误;
C、无误;
D、作者写了很多第二故乡,所以本句描述不对,有误。
故答案为:C
三、综合运用(20分)
(2023九上·宝山月考)某某中学初三年级开展了“读《水浒》,品奇书"的系列阅读活动,请你也一道参与,完成相应的活动任务吧!
17.小语在阅读《水浒传》期间,意外发现《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各有绰号,于是从不同角度把它们进行了分类。请依据分类标准和示例,在横线上各写出一个绰号。
18.下图是小语在网上搜索的两幅关于《水浒传》的连环画,请仔细观察,并按要求作答。
图1____________图2
两幅漫画中的人物是_________,与图一内容相关的情节是,与图二内容相关的情节是。
19.小语所在的班级开展了以“水浒英雄在今天”为主题的想象活动,请你根据主题完成下面两个活动任务。
①梁山泊准备举办一场运动会,宋江让你准备一场比赛策划,请你为本次运动会设置比赛项目,并说出设置的理由(不少于2项)
示例:击剑。剑是当时最重要的兵器,擅长者很多,比如公孙胜,黄兴。
②梁山年终大会上对成员进行表彰,并且设置了“道德风尚奖”,请你推荐一个人并结合人物的经历写出推荐词(80字左右)
【答案】17.①小李广、小霸王等;②豹子头;③及时雨、智多星
18.鲁智深(花和尚、鲁达);;倒拔垂杨柳;;拳打镇关西
19.①示例:
马拉松。戴宗是长跑高手,梁山很多英雄好汉都有长跑的本领。
游泳。梁山泊有大片水域,阮氏三兄弟和张顺等都擅长游泳。
射箭。射箭是许多英雄的看家本领,比如小李广花荣。
拳击。武松和鲁智深都是拳击高手。
②示例:我推荐林冲。林冲对底层人物具有恻隐之心,比如在野猪林,受高俅指使的董超、薛霸要结果林冲的性命,鲁智深突然出现,要杀掉董超、薛霸,林冲为这两人求情,救了他们;他为人光明磊落、仗义疏财,具有正义感。李小二危难之时,林冲为他说话、替他赔钱,免了他官司,还给他盘缠,他才得以活命。因此我认为林冲应获得“道德风尚奖”。
【知识点】《水浒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形象特征的理解与概括。概括人物形象需要“瞻前顾后”,联系全文进行比较,全面分析,不能只看一处。评价人物要客观、全面,名著阅读一定要真阅读,平时也要适当练题。
(2)本题考查对经典情节的内容概括。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
(3)本题考查活动设计和写推荐词。活动设计要考虑主题,要围绕主题开展,涉及的活动要新颖、易于操作。要注意活动的参与面要广,要能充分调动更多的人参加,要注意协作等等。写推荐词要符合人物身份,要评述结合,既有人物事迹,还要赞扬其精神;按要求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17.《水浒传》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通过描写以宋江为首聚集了108条好汉反抗压迫、水泊梁山壮大和接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其中108条好汉由天罡星三十六员和地煞星七十二员组成。这一百零八人性格各异,各有所长,结局不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群像。如熟知的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玉麒麟卢俊义、入云龙公孙胜、豹子头林冲、霹雳火秦明、小李广花荣、小旋风柴进、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青面兽杨志、神行太保戴宗、赤发鬼刘唐、浪里白条张顺、活阎罗阮小七、一丈青扈三娘、鼓上蚤时迁、白日鼠白胜、母夜叉孙二娘等等
故答案为:①小李广、小霸王等;②豹子头;③及时雨、智多星
18.图一是一个浓眉大胡子的人在拔一棵粗大的柳树,由此可知情节是鲁智深倒拔垂杨柳。鲁智深在五台上犯了清规戒律被迫到大相国寺,大相国寺主持给了智深一个看管菜园的工作,期间结识了一帮泼皮无赖,有一次在菜园喝酒,被一只乌鸦叫声所烦躁,鲁智深边走到杨柳旁双臂抱紧大树,把腰胯一扭把一棵杨柳树连根拔起,众泼皮皆曰:师父非凡人,乃真神也!
图二上有两个人,左边一个使拳,右边一个倒地压垮了肉铺,可知情节是拳打镇关西。鲁智深一次在街上偶遇九纹龙史进和打虎将李忠,三人便相约到酒楼里喝酒谈论武艺,并认识了被镇关西强占的良家女子金翠莲,鲁智深听后大怒,送给银子给金翠莲父女并将其送走后,鲁智深来到镇关西处借机与其动手,只三拳便打死了镇关西。
故答案为:
鲁智深(花和尚、鲁达);倒拔垂杨柳;拳打镇关西
19.第1问:《水浒传》中108将人人武艺高强而且各自擅长的武艺不同,比如有使剑的黄兴、公孙胜、花荣,有擅长跑步快且不知累的戴宗,有游泳高手如张顺、阮家三兄弟、关胜的刀法、林冲、董平的枪法、武松、鲁智深的拳、呼延灼的连环马等等,就可以根据个人的武艺不同来筹划比赛项目。
第2问:推荐词既要写出人物的事迹经历,还要对人物进行评价,如鲁智深,他为人慷慨大方,嫉恶如仇,豪爽直率,粗中有细。他非常同情关心被当地恶霸镇关西欺侮的金家父女,在倾听完金氏父女的控诉后,主动向金氏父女赠送银两,亲自保护他们逃离虎口。等到金家父女逃离虎口后,他才来到镇关西肉铺前激怒郑屠,让其对自己动手,最终为民除害,他具有扶危济困、济人济贫、嫉恶如仇的优秀品质,因此我认为鲁智深应获得“道德风尚奖”。
故答案为:
①示例:
马拉松。戴宗是长跑高手,梁山很多英雄好汉都有长跑的本领。
游泳。梁山泊有大片水域,阮氏三兄弟和张顺等都擅长游泳。
射箭。射箭是许多英雄的看家本领,比如小李广花荣。
拳击。武松和鲁智深都是拳击高手。
②示例:我推荐林冲。林冲对底层人物具有恻隐之心,比如在野猪林,受高俅指使的董超、薛霸要结果林冲的性命,鲁智深突然出现,要杀掉董超、薛霸,林冲为这两人求情,救了他们;他为人光明磊落、仗义疏财,具有正义感。李小二危难之时,林冲为他说话、替他赔钱,免了他官司,还给他盘缠,他才得以活命。因此我认为林冲应获得“道德风尚奖"。
四、写作(60分)
20.(2023九上·宝山月考)题目:从那条路走来
要求:①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②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
【答案】【参考例文】
从那条路走来
曾经,有一条路,那是属于爷爷和我的路。
爷爷的大手牵着我的小手,带我走过一年四季,领略着春夏秋冬的变化,这条路,是属于我们两个的路。那时候,爷爷总会骑着车,载着美美地舔着糖葫芦的我。尽管风吹乱了我的头发,我仍依靠着他的背,聆听着他讲的每一个触动心灵的故事,这种感觉,就是幸福!我天真地哼着歌,伸出双手,迷恋着风,单纯地以为这种生活永远不会停止!爷爷曾多次回头看着我,生怕我从车上摔下去,他见我稳稳地坐着,放心地笑了,那一笑,便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爷爷,已是两个消逝了的字眼,但在我的脑海里却记忆永存。几年前,爷爷大病一场,离开了我,我的生活顿时没有了重心。爷爷,我真的很想你。我用手指划过地面,心中的陌生与悲凉又不由自主地涌上了我的心头。现在,从那条路走来,树木都无精打采地、懒洋洋地站在那里,风也懒懒地吹着。没有了那只大手的陪伴,我的小手已不再温暖。我想起昔日祖孙之间的点点滴滴,咬着嘴唇,强忍着泪水,压抑着自己心中对爷爷的思念。
我已经迷失很久很久,我开始迷茫了,我再也找不到那条路了,我已把它弄丢了……你对我的爱,我还来不及报答、感恩,你便匆匆离去,让我把我们的回忆加上一把锁,藏在心里永远,永远……谢谢你曾给过我那些美好的童年,让我永远记住它。
爷爷,这个夏季过了,到了下个季节,你还会回来吗?回到我身边吗?从那条路走来,十五岁的我依旧会相信,星星会说话,石头会开花,下个季节过后,你终会回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是全命题作文的考查,要求选择记叙文。首先审题,该题需要重点关注题干中的“那条路”,“那条路"是指曾经走过的路,由此看出,这个题目是写以前的事情,简单说,就是要学生关注自身的生活,自己遇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悟等等,明白了这一层含义,写作就简单很多。题目是“从那条路走来”,简单来说,就是写一件事,阐述自己成长中的经历。所以本文的写作主体是“我”,重点在于“路”,由此可发现本题的意图在于使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细节、关注自我、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其次,立意方面,学生应该关注自我的成长,这些立意贴近生活日常,便于选材和写作。第三,选材方面,通过上面的立意分析,可以选择以下材料,演讲、考试失利,朋友善意的鼓励,后来我进步了,由不自信变得自信,我从不自信的那条路走来,收获了成长。第四,结构方面,可以使用最常见的五段式或者六段式,开头结尾先点题,或者在开头设置悬念,然后再慢慢道来。第五,内容安排方面,建议中间的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一详一略,详写的部分应加上能突出人物形象的人物描写和。
【点评】
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让人眼前一亮的,确定好作文中心来选取、组织素材;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在符合题干要求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1/1上海市宝山区罗南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阶段练习试卷
一、古诗文(35分)
1.(2023九上·宝山月考)默写与运用
(1)持节云中,。(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二者不可得兼,___!(《鱼我所欲也》)
(3)了却君王天下事,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过零丁洋》中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将个人身世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诗句是“___,___。”
(2023九上·宝山月考)阅读下列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曹刿论战(节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飞将军
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①而盛卧之。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②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注】①络:用绳子编织成的网状物。②暂:突然。
2.甲文选自《》,这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体史书。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单于素闻广贤___②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5.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发现李广一定要让年轻人去抓他。
B.发现李广一定要让他活着回去。
C.抓到李广一定要让年轻人送过来。
D.抓到李广一定要让他活着送过来。
6.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填空。
所叙之事主要人物形象特点
甲文①____________军事才能卓越
乙文李广被生擒后伺机逃脱②___
7.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生动展现了古代悲壮的战争场面。
B.甲文略写战争经过是因为文章重在“论战"。
C.乙文李广逃脱的原因是他找到了残余的军队。
D.甲乙两文都借助对比的手法来揭示人物特点。
8.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在对方辙乱旗靡时乘胜追击,李广“□□”,见“旁有胡儿骑善马”便马上行动,甲乙两文都给我们这样的启示:_________。
二、现代文(35分)
(2023九上·宝山月考)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今天,我们为何读古诗?
①今天,我们为何读古诗?
②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说过,古诗“既不纯是外在事物、人物活动的夸张描绘,也不只是内在心灵、思辨、哲理的追求,而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懂得和执着"。对照起来,如今短视频中的人间百态、电视电影中的光怪陆离,凭借一时的耳目刺激,固然能给人以强烈的新鲜感,但同那些积淀了千年的古典诗词相比,似乎少了些更有价值的审美层次。
③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在唐代的中央大学里就读着大量“国际学生”。日本留学生晁衡考过了唐朝的科举,一度官至节度使。他代表大唐出使本国,王维为他赋诗赠别:“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新罗留学生崔致远在长安国子监留学数年后科举及第,到南京出任深水县尉,写下了包含诸多诗词的《中山覆篑集》,成为朝鲜汉文学的开山之作。当我们读到中国古诗中的博大胸襟,了解到千余年围绕着中华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圈”,我们便不会妄自菲薄,丢掉中华民族的自信之魂。
④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永恒诗心。那些风格各异的五言七言,好比一颗颗时空胶囊,将千百年前人们的喜怒哀乐封装于此,穿越时空,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会发现,自己和那些逝去的身影共享着中国人的古老情愫。“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这位唐代的学生,好不容易抄完了课文,开始向老师撒娇:明天就是周末了,今天可以早点放我回去吗?诗中吐露的急切之情和现在的孩子们又有什么不同呢?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爱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作临别赠言互相慰勉。遇到挫折时,我们仍常以“____,____”来自我激励……百代之下,其情一也。
⑤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在这些方块字中,汉字的音韵和诗人的情感互相激发,成为后代中国人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陶渊明在田园之间,虽箪瓶屡空,却诗酒作伴,怡然自乐;七百年后的苏东坡,在被贬的逆境之中,翻阅着陶渊明的诗集,留下了12首与“偶像”对话的《和陶诗》,从中汲取着安贫乐道、悦纳生活的能量;陆游在南宋偏安一隅的屈辱中锐意进取,在狂风骤雨中僵卧孤村,却仍渴望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斗;“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面对铡刀,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慷慨就义……这些历久弥新的诗篇铸就了现代的民族精神。
⑥现在的我们,为何还要读古诗?因为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在古诗的吟诵中培育健全的人格,获得无尽的精神力量。
(选自光明网2021.12,有删改)
9.结合语境,在第④段横线中填入合适的诗句()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0.本文思路清晰,论证严密。请梳理选文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分论点一:①____________中心论点:③_________
分论点二: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永恒诗心。
分论点三:②____________
11.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
12.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作为选文哪一段的论据?加以阐述并说明理由。
长征途中,前有娄山天险,后有追兵将至。娄山关一场恶战令人心忧,而毛泽东主席则有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气与信心,正是从容不迫、英雄本色。
(2023九上·宝山月考)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
①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②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我不知道。
③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④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充满了诗情画意。
⑤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地寻觅、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⑥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椹儿,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⑦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迁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⑧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⑨我究竟来自何方?
⑩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插队落户"的地方,我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觉得自己也是否应该从此留在这里。
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lì)得柔(rèn)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13.根据括号里的拼音写出汉字
磨(lì)得柔(rèn)而坚实起来。、
14.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地名(该地)景物特点它与“我”的关系“我"对它的情感概括全文内容
广东新会①祖籍地②⑥
洛舍生机盎然外婆家③
杭州温馨湿润④隔膜猜疑
北大荒⑤____________插队地无比亲切
15.说说第⑨段的作用。
16.请结合文章标题、内容与作者情感,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故乡是自己的父母和祖辈生活过的地方。
B.故乡是自己出生成长并曾经奋斗的地方。
C.故乡是自己心灵要寻求净化的精神家园。
D.故乡是A、B、C三层意思的叠加与总和。
三、综合运用(20分)
(2023九上·宝山月考)某某中学初三年级开展了“读《水浒》,品奇书”的系列阅读活动,请你也一道参与,完成相应的活动任务吧!
17.小语在阅读《水浒传》期间,意外发现《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各有绰号,于是从不同角度把它们进行了分类。请依据分类标准和示例,在横线上各写出一个绰号。
18.下图是小语在网上搜索的两幅关于《水浒传》的连环画,请仔细观察,并按要求作答。
图1____________图2
两幅漫画中的人物是_________,与图一内容相关的情节是,与图二内容相关的情节是。
19.小语所在的班级开展了以“水浒英雄在今天"为主题的想象活动,请你根据主题完成下面两个活动任务。
①梁山泊准备举办一场运动会,宋江让你准备一场比赛策划,请你为本次运动会设置比赛项目,并说出设置的理由(不少于2项)
示例:击剑。剑是当时最重要的兵器,擅长者很多,比如公孙胜,黄兴。
②梁山年终大会上对成员进行表彰,并且设置了“道德风尚奖”,请你推荐一个人并结合人物的经历写出推荐词(80字左右)
四、写作(60分)
20.(2023九上·宝山月考)题目:从那条路走来
要求:①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②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何日遣冯唐
(2)舍生而取义者也
(3)赢得生前身后名
(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词的默写,要求学生把握好字形。本题的易错字有:(1)遣;(4)絮。
故答案为:(1)何日遣冯唐;(2)舍生而取义者也;(3)赢得生前身后名;(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古诗词背诵默写。古诗文默写,识记是基础,理解是关键。平时应读准字音,把握好字形,再对比译文,加深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最后,还应多练,筛选出易错字,针对性地强化记忆。关于理解性的默写,应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学会以关键词为线索找出对应的原句。
【答案】2.《左传》;编年
3.一向,向来,平素;好
4.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5.D
6.长勺之战的经过及战后曹刿论取胜原因;沉着机智,骁勇善战
7.B
8.佯死做任何事情,要善于观察,并抓住最好时机及时行动。
【知识点】历史记载类(二十四史、地方志、野史等);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曹刿论战;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针对此类题目,除了平时的积累之外,还可以通过平时的学习记忆。其次,应熟练掌握作品的作家、年代、作品以及文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第三,老师在讲课时,应着重引导学生做好笔记,加强记忆。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实词的理解。本题属于课外文言文,一般来讲,课外文言文与课内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关联的,所以此类题型更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所以平时的积累是关键,其次,还应注意联系上下文推断句意。
(3)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此类题目应在平时应多背诵,其次,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
(4)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本题属于课外文言文,一般来讲,课外文言文与课内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关联的,所以此类题型更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此类题目应在平时应多背诵,其次,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
(5)(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译文,只有掌握了译文,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作目的的理解。侧重于对文章主旨的考查,此类题目,重在通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样,应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或者关键的字词,这些字词是做题的线索。
【参考译文】
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乙】
李广派遣卫尉做将军,出雁门关抗击匈奴,匈奴军队庞大,把李广的军队打败了,活捉了李广。匈奴单于一直听说李广贤德,有命令说:“抓到李广一定要让他活着送过来。”匈奴骑兵捉到李广的时候,李广正生病,于是匈奴骑兵就把李广用网装起来,让他卧在网中,并将网栓在两马之间。行进了十几里之后,李广装死,偷瞄到旁边有个匈奴男子骑了一匹好马,李广跳起来骑到马上,把那个匈奴男子推下马去,抢了他的弓,策马向南跑了数十里之后碰到他的残余部队,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出动几百名骑兵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男子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得以逃脱。
2.《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史记始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共18万余字。作者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故答案为:《左传》;编年。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实词的理解。本题是课外文言文,一般来讲,课外文言文与课内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关联的,所以此类题型更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所以平时的积累是关键,其次,还应注意联系上下文或者句意去推断。
①单于素闻广贤意思是单于一向听说李广贤能,所以素是向来;
②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意思是瞥见旁边有一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所以善的意思是好。
故答案为:①一向,向来,平素;②好。
4.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此类题目应在平时应多背诵,其次,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如第句中的“乘“。
故答案为: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5.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
得李广必生致之意思是抓到李广一定要让他活着送过来。
A、得李广必生致之意思是抓到李广一定要让他活着送过来,有误;
B、得李广必生致之意思是抓到李广一定要让他活着送过来,有误;
C、得李广必生致之意思是抓到李广一定要让他活着送过来,有误;
D、故:所以;故:原来。
故答案为:D
6.《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飞将军》表现了李广英勇善战的特点。
故答案为:①长勺之战的经过及战后曹刿论取胜原因;②沉着机智,骁勇善战。
7.A、《曹刿论战》对曹刿战前的分析,战中的表现和战后的说理详写,对长勺之战的过程略写,有误;
B、两篇文章都重在表现人物,而非战争本身,无误;
C、原因是李广的英勇和机智,有误;
D、《曹刿论战》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多次对比,借助对比手法,突出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及军事上的卓越才能。《飞将军》并没有使用对比,有误。
故答案为:B
8.《飞将军》“广佯死”,李广装死。这其实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等待时机。
故答案为:佯死做任何事情,要善于观察,并抓住最好时机及时行动。
【答案】9.D
10.①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②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③我们可以在古诗的吟诵中培育健全的人格,获得无尽的精神力量。
11.举例论证;具体生动地论证了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
12.应作为选文第⑤段的论据。因为材料内容通过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生动地论证了长征途中毛泽东主席不畏困难的精神以及坚定乐观的信念成为了现代的民族精神。(论证了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与第5段中陶渊明、苏轼等人的例子相互补充,从古今多维度论证了分论点。
【知识点】分论点;举例论证;议论文文本
【解析】【点评】
(1)(4)本题考查论据以及作用。具体是补充论据。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必须是真实可信的。包括两种:①事实论据,是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包括历史事实、故事、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社会中存在的现象。②道理论据,某种正确的理论、名言警句、公理等。此类题目通常有以下问法:1.用简洁语言概括论据。2.这句话属于什么论据并说说它的作用。3.请你按要求补充一个论据(重点)。此类题目的答题格式为:该句话是什么论据,通过故事(或名言、古诗)引出论题和论点;增加文章的趣味(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最后应注意,答题时候应结合文章内容,切忌空洞描述。补充论据的题目一般有以下步骤,首先,阐述材料或者论据的观点,其次,阐述文段的观点,二者相符,所以放在第几段或者哪个位置。
(2)本题考查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这是议论文阅读中最常见的题目。应对此类题目有以下方法,论点是作者的主张、看法、观点,可以直接从题目、开头、结尾三个位置直接提取,如果没有,则需要自己概括。其次,论点是一个表肯定的陈述句,应简洁、鲜明、具有概括性。
(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类: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作用分别是:举例论证使论证更具体跟有说服力。道理论证使论证具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比喻论证使说理生动,让人容易理解,使论证浅显易懂。对比论证使论点更鲜明突出。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分别是:举例论证,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出……事例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或道理。道理论证,运用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名言格言俗语有力的论证了观点或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比喻论证,运用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把…比作…,形象生动的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对比论证,运用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从将...和...加以比较,使论点更鲜明突出。最后需要注意,答题时候,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不能只写答题的格式,提到论点的,一定要把论点写出来。如:运用了道理论证论证方法,引用了马克思的名言,充分有力地论证了我们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一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9.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与遇到挫折的情况不符合,有误;
B、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在现实生活里的苦闷、孤独、惆怅,与遇到挫折的情况不符合,有误;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作者闲适自得的生活情趣,表达了作者热爱田园生活,有误;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鼓励人们勇敢攀登,踏上征程,无误。
故答案为:D
10.本文一共3个分论点,
③段“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
④段“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永恒诗心"。
⑤段“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
中心论点:因为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在古诗的吟诵中培育健全的人格,获得无尽的精神力量。
故答案为:①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②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③我们可以在古诗的吟诵中培育健全的人格,获得无尽的精神力量。
11.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类: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这是列举了崔致远的例子,阐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深远,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
故答案为:举例论证;具体生动地论证了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
12.本题考查论据以及作用。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包括两种:①事实论据,是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包括历史事实、故事、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社会中存在的现象。②道理论据,某种正确的理论、名言警句、公理等。所以论据一定要和论点契合,这是最重要的,
本段文字表现了毛泽东主席不畏困难的精神以及坚定乐观的信念,和第五段“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的坚韧力量"的观点相符,所以放第五段。
故答案为:应作为选文第⑤段的论据。因为材料内容通过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生动地论证了长征途中毛泽东主席不畏困难的精神以及坚定乐观的信念成为了现代的民族精神。(论证了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护理一级技师试题及答案
- 美容师考试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及试题及答案
- 汽车美容师行业竞争形势分析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统计学考试错误分析试题及答案
-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场景试题及答案
- 汽车美容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及答案
- 小自考视觉传播的必考题目试题及答案
- 挖掘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的重点
- 宠物营养师的持续教育与提升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计算机基础考试新动态试题及答案
- 早期阻断性矫治-乳前牙反颌的矫治(口腔正畸科)
- 手术室护士子宫切除手术护理配合常规
- DB61T 5097-2024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技术规程
- 12zg003多层和高层混凝土房屋结构抗震构造图集
- 甲状腺手术甲状旁腺保护
- DL-T-5438-2019输变电工程经济评价导则
- CJJ89-2012 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
- 股权转让通知函协议书
- 起重吊装及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程危大安全管理措施
- 2024年河南省许昌市九年级中考物理一模试卷+
- (2024年)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